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旺扎的雨靴》的观后感大全

《旺扎的雨靴》的观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05 03:00:30
《旺扎的雨靴》的观后感大全
时间:2024-09-05 03:00:30   小编:

电影《旺扎的雨靴》讲述了一个小男孩旺扎因为家庭贫困而被迫卖掉自己的雨靴,为了赎回雨靴,他踏上了一段充满艰辛和挑战的旅程。在旅途中,旺扎遇到了各种人和事,也收获了友情和成长。影片通过简单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对生活的坚持。

《旺扎的雨靴》观后感(一)

很有童趣的一部藏地电影。 大家都有的雨靴,而旺扎却没有。好不容易换到了雨靴,好天气却又来作对。暴雨来临,大人们都在祈祷不要真的下,怕毁了庄稼,而旺扎却“从中作梗”,只为了能穿上他心爱的新雨靴。 简单纯真的故事真的是引起了我的共鸣,但其实我还是想看到更多地藏地风情,点缀起来会让影片更丰满。

《旺扎的雨靴》观后感(二)

相当可爱的电影,看的全是家长和孩子,电影里也全是天真的儿童视角和成熟的大人视角。孩子的心里只有可以用来炫耀的玩具和雨靴,大人的心里却是天公作美方便收获,这种不可化解的矛盾比一味强调西藏有多穷的台词要高明许多。 影片以旺扎和姐姐偷了Aku shakdor施法阻雨的法器为结局戛然而止,观众只能听见滚滚的雷声和儿童的欢唱。最后的最后大概还是下雨了,旺扎应该如愿得用上了雨靴,旺扎的父亲应该会很生气,但观众居然丝毫不会感到悲伤,反而会觉得有种幸福感,这种感觉就像看王兵的《三姐妹》时一样,不过这里的是一部带着滤镜的故事片。

《旺扎的雨靴》观后感(三)

特别喜欢电影中的妈妈,她对丈夫是在他面前好像怕他,其实心里不怕他。她是一个柔韧又有智慧的女人,而且非常美丽。从演员的角度来说,她真是太自然了,就像是生活在这个家里的一位普普通通的家庭主妇。 扣了两分实在是不喜欢后一半情节。小孩子只是为了穿雨靴就希望不下雨,不只是希望,甚至还用行动来进行破坏,他们破坏的可是父辈一年辛辛苦苦的忙碌啊!而且这个收成也是一家收入的来源,别忘了妈妈说起没有钱时的无奈!

一张本可以换镰刀的羊皮,特地给他换了靴子,这孩子不但不知道感恩,反而还想让家庭雪上加霜,我觉得这不是藏族人的思维,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剧情而设计的情节。但导演也是藏族人啊,他应该最了解藏族孩子。我去过藏区很多地方,也有很多藏族朋友,就觉得他们敬畏天地,感恩父母,心地非常善良,而剧中孩子做的事情让我觉得很可怕,这不是调皮,而是自私,甚至为自私而作恶……

写到这里忽然又想到一个细节,就是这孩子弄丢自己的铁皮青蛙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同学偷了,甚至都没有丝毫想一想自己可能忘在哪儿了。后来母亲对他的指责是对的,让他以后不要再随便怀疑别人。这孩子的内心真的很危险。

所以呢,如果一个主角让我不喜欢,这个电影在我心里就立不起来。

《旺扎的雨靴》观后感(四)

关于结构

看电影的时候就觉得前半段和后半段有很强的撕裂感,矛盾冲突和情绪对立完全不同。后来看了采访,果不其然,原小说只有后半段,前面得到雨靴的过程是一笔带过的,而前半段是导演/编剧延伸的。并不是说前半段不好,如果单独拿出来看,除了有很重的对于《小鞋子》的模仿痕迹之外,这半段也不至于一无是处,但是如果和后半段结合起来,那基本就是“狗尾续貂”了,前半段的存在第一拉低了电影的节奏感,第二降低了后半段的对立性。

关于演员

非职业演员真的是一柄双刃剑,那时候的金巴还是那么青涩,小演员也很难很好地演绎出故事中的情绪,如果不能够很好地让非职业演员贴近角色本身,那真的是一场灾难性的存在。

关于藏地电影

无论是本片的导演,还是万玛的公子,其实这一代新藏族导演,他们的成长经历已经和父/师辈的万玛才旦导演完全不同,所以他们的作品已经很难像万玛导演那样,双脚踩在生活中,新一代的导演更多的是披着藏地表皮的类型化电影,所以“藏地电影”基本就是一个伪命题。

《旺扎的雨靴》观后感(五)

万玛才旦今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被后辈们永远的继承了下来:今年,其子久美成列在藏地进行的类型片探索《一个和四个》在入围东京国际电影节后,终于登陆了国内的大荧幕,为藏地新浪潮带来了新的风气。

而在早期,同样有一批影人,创作了组合成藏地新浪潮的重要作品,拉华加《旺扎的雨靴》就是其中一部,拉华加由万玛才旦带入电影创作之中,和万玛才旦一样,其电影文本极具文学性的表达。《旺扎的雨靴》中,雨靴和铁皮青蛙一样,都是从商贩、县城来到闭塞乡村的外来物,它们让年幼的孩子牵肠挂肚,成为自卑或自尊的护身符。为了穿上雨靴,挽回自己的自尊心,他甚至不顾秋收时的庄稼,破坏挡雨的仪式。

人是在社会中完成教育的,我们都明白为了不伤害他人,人很难单纯的为自己而活,因此,在复杂的社会,儿童的单纯会让我们觉得可贵,也同样会让我们觉得不寒而栗:面对他人,他们很纯粹,面对自己的欲望,他们同样很纯粹。

为了展现这种纯粹的恶,导演在结尾,用升格拍摄,破坏挡雨仪式成功的孩子们,在还没有收割的麦田里,欢快奔跑的样子,迟缓的动作里,是我们对这种纯粹自私而产生的恶行的费解与不寒而栗,此时,bgm响起,是一个大人领着一群小孩的合唱,那么这个时候,对于孩子的错误想法,导演又是在批评谁呢,不言而喻。

故事的镜头语言背后,或许有着更深的寓意:通过电视屏幕的反射拍摄旺扎回床睡觉的动作、天气预报与《西游记》、《小头爸爸与大头儿子》中小头爸爸找不到合适帽子桥段的粘贴、村长借补贴项目生硬的压抑村民的矛盾,挡雨时仪式与科学的两手准备……现代化之下,媒介的教育与同化中,一些东西也正在退出藏地的舞台,但从全片大部分都以带框架构图的窥视视点来看,导演只是试图客观纪录这个运动的过程,并不一定有意臧丕。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