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是一本由马歇尔·卢森堡所写的心灵成长与情感沟通指南。本书通过故事、案例和实用技巧,引导读者学习如何用非暴力的方式与他人沟通,倡导尊重、倾听和共情的交流方式。读后感受到了与他人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解决冲突的能力以及提升自我意识的重要性。这本书是一本启发人心、实用性极高的读物,值得一读。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一)
最近,南京一男子打人事件上了热搜,引起大家的热议。很多网友留言:有话好好说,暴力沟通使不得。 遇到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西]皮拉尔.德拉托雷的《非暴力沟通》,直面问题,看清本质,识别感受,发现需要和提出请求。 南京这名男子,本身是占理的一方。结果他这打人的操作,不仅让他进了监狱,而且还牵扯到他的孩子,以后不能考公务员等等。就因为他的不理智行为,让他站在了过错方的位置上。遇到问题该怎么处理,结果就是这样天壤之别。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二)
我们真正了解自己吗?如果事与愿违,又找不出什么明显纰漏,有没有可能,只是我们无意识地进行了暴力沟通?什么是暴力沟通,什么又是非暴力沟通?
通俗理解,“君子动口不动手”,只要不诉诸武力,就不算施暴了吧? 如此说来,我们成为施暴者的概率并不高,那么研究非暴力沟通又有多大意义呢?
事实并非如此。正因为我们的认知里存在这些盲区、误区,才经常感到迷茫、困惑,不自觉就开启情绪内耗。
怎样圆满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让我们真正感受到快乐、享受生活?西班牙非暴力沟通研究中心创始人皮拉尔·德拉托雷在《非暴力沟通》一书里对“暴力与非暴力沟通”进行了更加清晰的界定,让我们在完善自我认知的同时,找到适当的方法进行心理和行为调试,消除内心障碍,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三)
人与人之间怎么都逃不开沟通两个字,世界上多数矛盾都是因为沟通不良。 沟通是有技巧的,非暴力沟通大家都不陌生,可你知道如何应用吗? 非暴力沟通,是指任何让他人感受到关心、尊重、理解的话语和行为,无论我们是否说出口,是否付诸行动。 你知道该怎样表达关心吗? 重点不是表达,而是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关心。 我们在关心别人的时候,不仅把温度给予了别人,同样也把温度带给了自己。 非暴力沟通不是对一切说‘好’,而是一个有关责任和真实的过程。圆满地解决冲突会让我们更加亲近彼此。 非暴力沟通围绕两个核心要点展开,首先是识别暴力,我们认为的积极善意的表达,实际上对他人确实暴力的,因为我们的表达会伤害到别人,我们认为自己是在为他人着想,但到头来唯一得到的却是对方的疏离,我们只是自以为是地站在自己的角度对他们好,自我感动式的付出,于人于己都无益处。 其次,我们需要探索的是如何经营自己的内心世界,让关心注意他人的意愿萌芽,建立积极的对话。 我们必须区分什么是暴力语言,什么是非暴力语言,进而多用非暴力语言进行沟通,通过具体行动实现进步。 非暴力沟通的过程包括倾听内心,化解自身的暴力,化解自己内心的暴力语言,同时学会倾听,与外界对话。 对应到情景中,我们识别事实,识别感受,自己内心的想法,然后思考我们内心的需求,我们需要什么,然后思考自己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动,以及对方经历的事实,对方的需求,对方的感受。 沟通的技巧,需要思维上的转变,更需要行为上的具体落实,和长期训练,从而达到沟通的效果。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四)
我们熟知的《非暴力沟通》是美国人马歇尔·卢森堡的作品,本书作者是西班牙人Pilar de la Torre,在中文网上除同名演员外查不到任何其它相关内容。本书原名为《非暴力沟通基础与实践》,引用了不少原书的内容观点来分析,像是一本基础辅导书,更加重视实践,辅以大量的情境讲解。
从情绪系统的普遍运行规律谈起,首先要认清非暴力沟通不是“啊对对对”的冷暴力,也不是一味地奉承对方,需要兼顾自己与他人的感受。无需回避,圆满的解决冲突往往能得到更好的结果。评判、要求、比较、归咎、非黑即白……都是典型的暴力沟通的特点,动机与方式不能一概而论,出于关心造成的伤害常见于父母与孩子沟通之中。根据这些特点我们会发现PUA就是一种典型的强暴力沟通,给对方精神压力直至崩溃。
我认为第二部分内容处于模糊的暴力边界,如以偏概全、思维定式、我认为等等,是否暴力不在句式,是否将自己的主观强加于对方。首先满足自我的需要,不要寄希望于他人,在此过程中很可能会失望,书中事无巨细的将上百种感受罗列在表格中,先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再去尝试沟通。
最后两章的内容感觉有些草率,设置限制、释怀哀伤、摆脱愤怒、转变内疚,说是关系中的障碍不如说是技巧。前三个很容易理解,内疚是对自己最重的惩罚,本质上是对爱的渴望因此应转变。本书的实例是一大亮点,通过引导式问答的方式,在例子中逐步引导人的思考,如果有一位这样的老师在你身旁就好了,现在你可以自己完成了。总的来说沟通是一门并不容易的艺术,同理心是先天就有差距的能力,多倾听是我们可以努力实现的事情,当面对冲突时能够冷静下来花时间想想上面的内容就成功了。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五)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这句话是多少辅导孩子写作业的妈妈的痛苦感悟啊。
为什么不让爸爸来呢?因为爸爸会动手!
这可不是玩笑,很多家庭的现状就是这样的。
说到底,其实就是个亲子沟通的问题。在乎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错,辅导孩子的学习更没有错,出错的是沟通的方式。
皮拉尔·德拉托雷的《非暴力沟通》中说道:“无论是我们说或没说过的话,还是做或没做的事,只要对他人造成了伤害,让对方心生防备、疏离我们,这时我们的行为都属于暴力沟通。”“鸡飞狗跳”式的亲子沟通无疑就是典型的暴力沟通。
这本《非暴力沟通》不是马歇尔·卢森堡的那本《非暴力沟通》。不过没关系,所有的非暴力沟通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任何让他人感受到关心、尊重、理解的话语和行为,无论我们是否说出口、是否付诸行动,都属于非暴力沟通”。
皮拉尔·德拉托雷强调非暴力沟通重在实践。在本书中,她向读者详细阐释了非暴力沟通的过程与阶段、关系中最常见的四个障碍等内容,引导读者将非暴力沟通转化成一门生活的艺术。
但是作者同时也告诫我们,不是我们竭尽全力去与他人沟通时,就一定能取得满意的结果,因为能否解决沟通问题还取决于对方和具体的情况。因此,非暴力沟通并非违背自己的真实想法去一味迎合对方。
特别是在职场上,很多人把个人利益看得很重,让大家共同配合去完成某项艰巨的任务,沟通起来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就见过跟领导直言自己用一分的努力就能胜过别人十分的厉害人物,可是他在工作上就是连这一分的努力也不肯付出。遇到这样的人,大概什么样的沟通都不好使吧。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六)
非暴力沟通不意味着对一切都说好,而是一个有关责任和真实的过程。当我们谈论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去了解自己谈论的对象,很多人我们并不熟悉,也只是一知半解,很多人隐藏着不为人知的一面,而我们要能够看到更深的方面。 当我们谈论时,我们要理解冲突。每个人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文化程度,不同的社会条件,对同一个问题产生分歧是在所难免的。冲突的暴力收场对谁都没有好处。圆满解决冲突可以滋养、丰富人际关系,拉近距离。 —————— 那么如何进行非暴力的沟通呢?首先我们得认识什么是暴力沟通!有时候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可能对他人是暴力的,对他人而言是暴力的,比如评判、要求、比较……很常见的一个场景——我来说句公道话,或者于情于理这类话开头的,接下来的内容往往是偏袒其中一方的! 非暴力沟通里包含着哪些东西呢?爱、忠诚、微笑、团结、支持、倾听……进行非暴力沟通意味着说话什么的再也不是想都不想地脱口而出了,而是要深思熟虑后做出应答。我们要去承认自己心里的压抑方面的想法,接受它的存在,将那些“情绪垃圾”变成养料。 虽然说是非暴力沟通,但是并不是让你不要说不,也不是让你不批评别人。当你有了批评别人的想法,你就会暴力沟通,你的思维已经偏向了另一方!我们需要从事实出发,根据事实分析,而不是听人言。 非暴力沟通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去不断地磨炼,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进行非暴力沟通的同时,你自己也在变得更加乐观、自信、平和。非暴力沟通不仅仅对他人,对自己也好处多多,但是,一个人一气之下的思维方式、动作能力和出口成章的能力,真是不可控制的忍不住!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七)
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良好的沟通方式和技巧会让人愉悦,在愉悦的心情和氛围中生活、做事,往往会和睦关系,事半功倍,减少沟通成本,增强生活的幸福感,有利于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人际关系,让生活更和谐美好,工作更顺畅高效。
《非暴力沟通》一书介绍的沟通方式,可以解决那些无意识自己存在沟通问题、亦或是知道自己的沟通存在问题,也知道自省,但是不知道从何做起,如何改变的人所存在的问题和困扰。本书言简意赅,又通俗易懂,没有生涩的文字和专业述语,易于被普通大众所接受和学习。但是同时这本书的科学性也很强,它告诉我们,情绪并不是一些随机发生的事件,而是一个有规律可循,有办法可解的系统。因此,通过学习和练习,科学的方式处理自己的情绪,习得与别人沟通的技巧是完全有可能的。
做为一个善良、无意伤害别人的人,是否在工作和生活中存在对他人的言语上的指责、刻板的说教、对别人观点行为的否定、有意或不经意的打断、对别人的问题或行为拒不回应等等有意或不经意行为给我们带来的情绪上、情感上和精神上的创伤呢?这种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或者行为,往往给对方形成同暴力一样能够带来的伤害,导致亲人、朋友、同事及其他交流对象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人与人之间变得疏远、冷漠,甚至反目成仇。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非暴力沟通不仅仅是一部教我们沟通技巧的书,同样帮助我们发展出更加健全的人格,更成熟的心态和处事作风——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多年来的不良沟通习惯和思维方式,注意理解聆听他们内心的需求,用不带伤害的、温和的方式来化解可能的和已知的矛盾冲突,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使人与人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友好往来,让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工作更加快乐高效。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八)
在我们的人际关系中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需要的是一种比较积极友善的沟通方法。好的沟通方法意味着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去维护一段关系,也可以极大程度上降低沟通成本。 最近我读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皮拉尔曾与马歇尔·卢森堡一起在美国非暴力沟通研究中心接受关于非暴力沟通的培训。
所谓非暴力沟通,主要专注于以下四个要素,即: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这四个因素也是非暴力沟通的中心思想。 概括来说,首先,我们需要留意发生的事情,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是判断或评估;接着,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开心、害怕、气愤等等;然后,说出哪些需要导致以上的感受。最后,针对他人的请求给予回应。 值得注意的是,这四个要素对于沟通的双方是双向的,就像一段关系也是需要两个人共同去维护一样。换句话说,沟通的双方都需要思考以上这四个要素,这样才能使得整个沟通过程变得更为和谐,更为有效。 在使用这个方法的时候,我们特别需要去区别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评判。举一个特别简单的小例子,“今天天气晴朗”可能是一个事实,“我觉得天气很好”就是一个评价了。 对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一样的见解,不一样的看法,这也是为什么人与人在沟通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分歧甚至冲突的原因。 在一些冲突之中,愤怒这种情绪是很常见的。实一身体的感觉一我们的需要。一旦我们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就会看到愤怒背后更深层次的真实感受。 我们从愤怒的感觉出发,和自己的需要建立连接,需要能让我们识别自己最深层次的感受。首先和自己的需要建立连接,这能让我们更容易把愤怒变成其他感受。 这本书更加贴近实际,举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运用这种有效的方法。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九)
距离我翻译完这本书已经过去一年多时间了,想了想现在写一点刺耳的东西,应该没啥不好的影响吧。
首先这本书的西语名叫Fundamentos y prácticas de la Comunicación no Violenta,直译到中文是非暴力沟通的基础与实践,我提交的译稿里翻译成了《非暴力沟通:基础与实践》,然后出版社改成了和马歇尔那本一样的中文译名,在封面设计上我觉得也“借鉴”了马歇尔那本中文版新版的封面。看到有人说自己买错书了,我想这应该是出版社希望达到的效果。不过做生意嘛,也无可厚非吧。
说实话我自己翻译的这本书我还没看,因为这本书出版到现在我一直都在国外。你们看到的译文不完全是我的语言风格,比如说作为一个南方人我虽然儿化音发得挺标准的但是我说话的时候就没有说儿化音的习惯,所以修改译稿的时候当编辑和我说加儿化音是出版标准的时候我小小的心里其实有大大的疑惑。
另外就是你们可能会觉得这本书读起来很拧巴,这里首先要先承认,这是我第一次翻书,业务水平确实不太高。不过除此之外还想狡辩一下的是,这本书原文就很拧巴,而且还有很多很多错误,有的地方甚至一句话连个动词都没有。我想我的译文,可能有的时候说的不是“人”话,但和原文比在错误上应该能说是少很多的。
其实翻译完我有问出版社我能不能写一篇译者序,出版社和我说可以。但是我写完之后又被出版社毙掉了,可能是因为我并没有办法很违心地去夸这本书有多么多么好,再加上我又不是什么somebody。不过这样也好,你们就不用看我发表对我可爱的老师还有朋友们的感谢了。
但是这毕竟是我翻译的第一本书,说实话还是很用心的,也有点感情,作为初出茅庐的毕业生能有翻译书籍署上自己姓名的机会实在是很幸运。而且在我拖稿拖了挺久的情况下出版社也没有扣我的稿费,虽然本来也没多少,顺利出版拿到稿费给我一种意外之喜的感觉hhhhh。
无论你喜不喜欢这本书,无论它对你是否有帮助,我都想和看到这里的你说一句抱歉,当然还有一声谢谢。(就当这是弥补那篇译者序被毙掉的遗憾吧hhhhh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十)
古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我们小区有一个大约五六岁的小孩子,还在上幼儿园,没有上小学。有一天我正在带我家儿子在小区的广场里玩,就看到这个小男孩在和妈吵架。
大约是快到饭店了,妈喊他回家吃饭,他还没有玩尽兴,不愿意回家。
然后妈就开始翻旧账,说他怎么不听话,哪一次调皮捣蛋了,哪一次又给家里人添麻烦了。最后,她对着孩子吼了一句:“不想回家你就不要回家了,再也不要回家了!”
说完话,她就头也不回地走了。小男孩看着妈妈走了,哭哭啼啼地跟在后面也走了。
到了晚上的时候,我听说我们小区里面有小孩丢了,警察都来了。直到后来我才知道,原来丢的那个小孩就是我白天在广场上遇见的这一对母子。
后来孩子也找回来了,他并没有被别人拐卖,据说是自己离家出走了,因为他奶奶家和自己家离得很近,大约两三个红绿灯,小孩子可能赌气去找奶奶了,后来迷路了,最后给好心人送到了警察局。
就是这么一场乌龙闹剧,我看在眼里,一边庆幸孩子找回来了,一边心里又跟明镜似的知道,他们母子之间的这根刺其实还在,而归根到底的问题是,他们之间不会好好说话,不会好好沟通。
我最近看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作者是西班牙心理学家皮拉尔·德拉雷托,她是西班牙非暴力沟通研究中心的创始人,她帮助无数人学会了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既是一本实用指南,又是一本沟通手册,里面有非常丰富的案例,去教我们如何去倾心,如何与外界沟通。
可能我们每个人的语言和肢体表现形式都是与生俱来的,我们的原生家庭,我们的模仿环境造就了现在的我们,但现在的我们并不是完美的,并不是擅长与人交流的,不过没关系,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学。
如果你想要拥有更稳定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人际关系,首先得改变的一定是你自己。
改变自己的第一步,先从好好说话开始吧!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十一)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关系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与人交往就会有关系的建立,会有各种情绪和回忆的产生,会有矛盾和分歧的产生。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利用非暴力沟通技巧来化解矛盾、解决分歧了。 非暴力沟通对关系具有干预作用,它不仅能帮助人们以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矛盾、解决分歧,还能帮助人们培养同理心、理解他人。 不过非暴力沟通和其他任何一项技能一样,都是需要学习和实践的,只有真正的实践了,才能知道遇到问题究竟该以何种方式处理更合适。 在西班牙心理学家皮拉尔·德拉托雷写的《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我们将能够了解到非暴力沟通切实有效的施行方式,以及情绪系统的运行规律。 皮拉尔·德拉托雷是马歇尔·卢森堡在美国非暴力沟通研究中心接受培训时期的同学,她是西班牙语国家非暴力沟通领域的标杆人物。在过去的20年时间里,她将非暴力沟通广泛传播于西班牙语国家的各个团体,包括学校、公司和其他机构中。 在书中,德拉托雷说人应该先关心自己、理解自己,如此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因为任何一段关系中,我们都既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之所以会产生分歧甚至是矛盾,是因为各自立场和看法的不同。 所以要想化解矛盾和冲突,需要从事实、感受、需要、行动、请求四五个方面出发,在基于事实的基础上,真诚地倾听自己和对方的真实感受和内心需求,从而制定出可以满足双方需求的方案来解决矛盾和冲突。 就像调解员使用浑身解数,帮助发生矛盾的双方解决问题和冲突一样。暴力沟通对解决问题并没有帮助,还会加剧矛盾的激化,破坏双方关系。 虽然如此,但非暴力沟通也并不是一味地对一切需求都表示赞同,而是针对事实和责任设置的合理地限制。所谓没有规律不成方圆,要想使沟通顺畅并发挥作用,就要诗这个限制清晰可见并做到遵守。 在德拉托雷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中,她结合真实案例设计了一系列针对设限、悲伤、愤怒、内疚等情形的沟通方法,以帮助读者学习如果转变沟通方式,并找到有效改善人际关系的办法。 很多时候悲剧的发生并不是因为事件本身,而是因为事情发生后我们的态度。所以不要让情绪的魔鬼控制你,遇事不妨先冷静几秒,然后问问自己: 事实是什么?为什么这件事刺激到你了?你的真实感受是什么?你地诉求是什么?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反馈?或者需要被满足什么? 然后再将这些问题问问对方,如此一来便能很快找到解决办法了。不要怕麻烦,也不要怕难为情,毕竟这不仅可以解决问题,还能改善彼此的关系。何乐而不为?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十二)
这本《非暴力沟通》是由西班牙“非暴力沟通认证培训师”、心理学家皮拉尔.德拉托雷女士所著。她曾接受马歇尔.卢森堡的培训,致力于在西班牙语世界传播“非暴力沟通”,在西班牙语世界有巨大的影响力。
这本书侧重于指导人们如何在生活中应用非暴力沟通,没有太多的理论介绍,相对容易阅读。
首先,这是一种需要走心的沟通方法,而不是那种“话术”。它需要找到自己内心去触碰他人的内心。它需要把心态摆正,平和地和他人沟通,否则无论你的方法和步骤多正确都会失败,因为大家不傻,你的虚伪对方会通过表情和语气感知到。
另外,这是一个原则简单却要反复练习的技能,因为你的敌人是人类的本能。你需要一个一个情境去模拟练习。脑中的想法不要不假思索地表达出来,你需要你的理性脑到达现场后再思考该如何说。这不是一个愉快的过程,而且需要一生都要这么做。
如果你能熟练掌握非暴力沟通,那么恭喜你,你会有脱胎换骨的改变,你的人生将变得平安喜乐,获得幸福。
非暴力沟通只有四个要素:
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观察:要客观地把观察到的事实说清楚,注意不要评判。
感受:注意区分你的感受与想法,感受基本上是最基本的喜怒哀乐,想法是你主观的想法,比如好、坏。
需要:要先明确导致你感受的不是他人或外接环境,而是你内心底层的需求。
请求:柔和地表达你自己内心的需求,避免变成命令,就像刚才说的,如果心态不好,你的请求就会变成狰狞的命令。
以上四个要素也是步骤很容易做到,但别忽视沟通不是一个人的事,它像打网球,是有来有回的。
我目前的水平就是把求发出去,对方把球打回来,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十三)
书分为:非暴力沟通的基本概念、过程与阶段、关系中的四个障碍以及表达赞赏、感激和认可。每一章其实都和深入觉察自我的感受和需求紧密相关。
第一章介绍了非暴力沟通最大的前提即抱着对自我与他人的最大理解,认识到可以积极面对冲突,了解什么是暴力与非暴力沟通。
而第二章非暴力沟通的过程与阶段,让我完成了一次对自我感受的觉察。放下评判、找出事实、觉察感受、认识需要、采取行动,以及提出请求。绝大多数的过程都是在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当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情绪来自于哪种需要,并采取自己可以满足的行为,和别人的沟通问题其实也基本得到解决。即:了解自己的需要和感受能够使自己平和,然后去尽力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对自己和他人的共情为基础,进行非暴力沟通。
第三部分讲的设置限制、释怀哀伤、摆脱愤怒、转变内疚,更是教会我们如何克服情绪障碍。释怀哀伤中写道:“疼痛需要得到接受。”别人总是告诉我们疼痛是有害的,我们第一反应是避开、分散注意力,因为内心并不接受。但我们不去释怀和感受,没有好好告别,就无法体会疼痛的本质是纯粹的爱。我们需要好好地安抚和关心感到疼痛的自己,并从疼痛中明确自己的需要。
最后一章的赞赏、感激与认可,是说自己给予自己的。“当自己没有满足这种需求,我们就会去要求其他人的赞赏感激与认可,而要求是对他人的一种暴力。”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中,赞赏自己被看作自恋、不够谦虚。太多人在赞赏自己之前,必须先得到其他人的赞赏。结果就是失去了自己内心的标准,只能迎合别人的眼光与需求。那么我们永远不会获得自由,因为我们的某种需求被满足的权力掌握在别人手中。
最后一章还讲到一种赞赏别人的方式:“你人太好了”“你好勤快”这种社会教我们的以正面评判的赞赏方式,其实带有一种操纵。这将我们置于困境,仿佛我们一旦停止这么做,就不再是好人。我们可以不带评判,只需要说出他们的行为满足了我们哪些需要“当你打电话关心我,我感受了关爱,因为我很在乎你。”“当你答应帮我处理这件事,我非常感激,这是对我莫大的支持。”
“人不需要正面或负面的评判,而只需要让自己的人性得到承认。”
于今日上午读完全书,一遍不够,需要再读再消化。这不只是如何实现非暴力沟通的一本书,更是停止对自己的暴力的一本书。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十四)
如果你在百度上百科上搜索沟通二字时,词条的第一句话说的是:沟通的目的是传达真正的爱。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人对沟通不解其道。
父母可能会对孩子说:“我怎么生了你这么差劲的孩子?”妻子可能会对丈夫说:“我真是瞎了眼了,怎么会嫁给你这样的人。”这些话语如一根根刺扎进了彼此的心里,很难治愈。其实,这就是一种暴力沟通。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有没有一种能用不带伤害的方式来化解冲突呢?
当然有,皮拉尔.德拉托雷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就教会我们如何在这些亲密关系中追寻更好的生活。书中提出了“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指的就是让他人感到被关心、被挂念、被理解的话语和行为。
本书是一本非暴力沟通的实用手册,从非暴力沟通的基本概念出发,通过事实、感受、需要、请求四个方面详细拆解了非暴力沟通的步骤。结合真实案例,针对设限、悲伤、愤怒、内疚等情形给出了分步骤、可实施、切实有效的沟通方法,帮助读者学习如何转变沟通心态和沟通方式,从而有效地改善人际关系。
非暴力沟通是一门生活的艺术,要做大非暴力沟通并不难,我们只需要记住一个沟通公式就可以。那就是:事实+感受+需求+请求。
首先,看清事实。了解一件事中是哪些事实刺激了你,并且从事实中剥离你的评判、揣测和意见,找出完全中立的事实。
然后,识别感受。观察自己的评判和要求,求其是要从身体的感觉上获取信息。
接着,发现需要。把事实、感受和你深层次的需要联系起来,从中找出你的需要。
最后,提出请求。请求反馈,请求对方说出她的感受,请求对方采取具体的行动。
阅读本书,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非暴力沟通技巧化解冲突,营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本书还赠送了30多页的非暴力沟通实践手册,帮助你将书中方法充分运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实际沟通问题。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十五)
说到非暴力沟通我们很自然的会想到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从提出就受到众多心理学家及读者的追捧,今天要介绍的这本是西班牙心里学家皮拉尔·德拉托雷的《非暴力沟通》。
为什么这么多人写非暴力沟通,我偏偏推荐这本呢?
因为大多数作者仅仅就非暴力沟通的概念展开论述,关于实际问题的应对涉足的少之又少,导致我们看了很多沟通方式的书却还是化解不了冲突。
但是这本书不仅给我们解释了什么是非暴力沟通,还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沟通冲突案例来给我们讲解解决方法。
皮拉尔为我们列举出了解决冲突的万能公式:情境中的事实、感受、需要和行动。
举个例子:朋友们一起吃饭却没叫你。
我们可以用万能公式来分析一下。
事实:别人问你“看到你的朋友们一起聚餐了,你怎么没去?”
想法:被抛弃、被排除在外、被遗忘。
感受:不安全感、害怕、悲伤。
需要:明确、信任、归属感、爱。
行动:行动之前需要思考“怎么做才能满足归属感”。
(1)思考:从自身发掘爱和归属感而不是依赖他人。
行动:培养其他更明确更容易得到的爱和归属感,而不是聚焦于这件事带来的困扰中。
(2)思考:除去这一次,回溯之前朋友是如何给予自己爱和归属感的。
行动:和朋友谈一谈,弄清楚发生了什么事,看是否能找回熟悉的爱和归属感。
(3)思考:考虑除他们之外的其他人是如何给自己爱和归属感的,自己又是如何回馈的。
行动:如果以上都不行,就认可了朋友更亲密的友谊胜过和自己的,不去指责欣然接受,投入到可以让你感受到爱和归属感的人和事情中。
发生任何冲突我们都可以带入这个万能公式中,画一画想一想,思路打开了解决的办法也就多起来了。
随书附赠的非暴力沟通的实践手册也推荐大家多加练习,你会得到不一样的收获。
想一万遍也不如行动一次,朋友们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