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艺术学院》观后感100字

《艺术学院》观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05 03:15:31
《艺术学院》观后感100字
时间:2024-09-05 03:15:31   小编:

《艺术学院》是一部展现青少年成长与友情的电影。影片通过描绘主人公们在学院学习、相互竞争、共同进步的过程中,探讨了友谊的真谛和艺术的力量。故事情节紧凑,人物性格鲜明,画面唯美动人,让观众在欢笑与泪水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意义。

艺术学院观后感第一篇

刘健:

2016年,我回到自己阔别二十多年的母校,整齐而崭新的混凝土建筑把我挡在了过去和现在之间,记忆一下断裂。这时候有人叫我的名字,回头一看竟然是当年的老师,已然满头白发的他和嬉笑着的几位年轻学生站在一起的那一刻,我忽然感受到了时光的残酷。

由此,我开始酝酿这部电影。

《艺术学院》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那个时候,当代艺术在中国刚刚开始,中国的经济指数也还未飙升。人们的生活忙乱而平静,大家对新的一切即充满好奇又惴惴不安。艺术学院里活跃着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意气风发、年轻气盛;他们热爱艺术、憧憬爱情。他们和整个社会一起在探索、在成长。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现实的考验,并最终做出自己的选择。

这并非一部怀旧电影,它只是想和每一个年轻的生命,以及每一个或许表面老去但内心依然年轻的人,共同感受生命的美好和艺术的美丽。

艺术学院观后感第二篇

刚从电影院出来的时我有点热泪盈眶,那种强烈的的属于艺术生“那就是拍给你看的”的归属感,思绪一下回到那段躁动又热血的时光。

里面有很多密集的主人公们探讨“哲学”“艺术”等这些虚无缥缈抽象词汇的对话情节:在一个平平无奇的物体前做些小举动,却像是发现了现代艺术的“奥秘”,为自己的”创新艺术”兴奋的仰天长叹。学生打断老教授关于“西方自由主义与中国传统”的讲座,问上帝是否死了,这些对话看似荒诞但在艺术生生活里见怪不怪, 我们需要搞清楚吗,并不需要,也没有人在乎,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每天都在问别人,你觉得什么是艺术,你觉得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每个艺术生都有过这样一段又充实又虚无的“发现世界”“想把世界枪毙了”的日子,对世界每天有一百个好奇,思考者不切实际的问题,但也会问“外国的月亮真的比国内的圆吗”这种 正常人应该会觉得无聊和矫情,get不到这些谈论的乐趣。

里面有一个看似脑子不正常到极点,但底色是很”丧“的主角马小军,它似乎是艺术学院一类把“人生是虚无的”作为座右铭的人的典型,他想用这些问题来调侃总觉得没什么意义的空空人生。他有性格的懦弱,也有很天真的一面,当别人都往前走了,他还是站在原地搞不清自己。这也是这部电影里很珍贵的地方,它不美化任何一个人,只是展示这个群体最真实的一面。那是一段很纯粹的每天脑子里做”大艺术家“梦的时段,但和现实世界的残酷碰撞让你又你很难把那段时代定义成乌托邦,就像是海明威笔下“迷惘的一代”,脚是漂浮的,但又有东西拉着你下坠到凡间。反而是电影结尾求生欲很强的美好结局让人觉得不切实际。(能理解为了过审查)

看完电影后和一些没经历过“艺考”或非艺术生聊天,他们说这部电影有毛病,不说人话, 或许这就是我们当年那群人给别人的印象吧,也能理解很多人没法共情甚至有观影壁垒以至于给出低分,也许这也反映了艺术生跟普通大众建立的隔阂。有一个人特不屑,那个导演真的懂艺术生吗,怎么这些可以随随便便张口就来呢。感觉这就是学艺术的常态啊,大家思维很跳跃,又很浮躁,不切实际,感觉对话和行事风格就是这样,

作为艺术深的我们我们当时就是这么眼高手低想做“艺术家”的这样一群真实的,有梦想有缺陷的人, 10年了 我们有得出艺术是什么依然没有,也许主创们想说的也是这样,你不用想明白,但是你依然要坚持去想,这是一种生活状态。就像电影开头引用的乔伊斯的话:去生活,去犯错,去堕落,去胜利,去在生命中创造出生命。

艺术学院观后感第三篇

预警,轻微剧透~

不得不说这个电影从看海报到故事简介就很吸引我,作为一个早起困难户,也拼着抢了首映场。电影的开头给我超大的惊喜,熟悉的影星(的声音),密集的台词,一些(有年代感)的笑点,直接让我梦回冯小刚早起贺岁片《甲方乙方》《大腕》的那个时候。

比较可惜的是接下来这个台词的密度没顶上去,节奏开始拖沓。

中间几个地方的美术很惊艳,尤其是年画娃娃抱着各种日本先进电器、大金表、小汽车环绕着“圣母”lili出现的时候,谁能想到缪斯lili既能披着virgin mary的蓝袍,又能带着三圣母飘带,东西方圣母合二为一!年画娃娃长翅膀还能射丘比特之箭呢!

另一个夕阳下的场景非常诗意和中国,但我觉得外国观众很难能体会到“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意境。准确的说这个电影根本不是一个参赛片,也完全没考虑到外国观众能不能看懂。

然后不得不说这个电影让我觉得最难受的就是场景和人物的割裂。特别像是场景画完了之后没钱了,人物只好找“学了三年动画,毕业作品。。。”的同学顶上。人物过多的留白,超低的帧率,毫无情绪的特写,感觉都对不起场景里的细节,这个时候如果再没有台词顶上去,就让人非常想睡了。

配乐有点偷懒了。

另外最后的字幕交代一下故事的结局确实没啥必要,但是我能感受到,这可能也是为了拿到龙标的妥协之一。希望有生之年可以看看不妥协的版本吧!

艺术学院观后感第四篇

2024-04-20

我们电影市场应当有更多这样的艺术作品。 从《刺痛我》到《大世界》,再到这次的《艺术学院1994》,整体风格越发明显,且朝向观众的观影习惯靠近。 靠近但不谄媚。

之前被诟病的“PPT风格”和“粗糙”,被更高浓度的台词与更多的色彩展示冲淡,但仍然风格强烈。刘健导演也一直在突破自己,不断进步。 青春好,好在我们可以自己挑片段去剪辑呈现。用摄影打个比方,如果说很多片子都是油光满面的劣质糖水片,这部更像是添了青春牌UV镜的原图直出。

色彩

现实主义的视角,真实的内心世界,时代洪流下各自的抉择,晃动的青春岁月能且只能用动画电影呈现。 因为回忆里的色彩,和眼前的繁复纷忙妥协绝对是天差地别。现实生活的色调,还是太过沉重。 追求热爱艺术的人,至今仍然会在现实中迷茫。导演映后面对提问这样说:“去做艺术就好(大致意思非原话”,这句稍微改一下加入电影里,应该可以更明确一些主创的立场。

映后交流

而作为1994的青春回忆,最后也不是给一个假大空的团圆。保留一些希望,足够诚恳也足够温情。 片尾字幕我是习惯性视而不见,因为故事本就已在故事讲完的时候讲完。

最后铺垫了很久的崔健,终于从扎眼海报变成了洪亮声音。

《快让我在雪地上撒点野》,梅花香必自苦寒来

难免对生活有时失望,有时觉得乏味,有时欲言又止,或顾左右而言他

但我想艺术作品和创作是顶好的特效药

可以治没有感觉的病。

两场连看

去欣赏,去做艺术就好。

PS,难说丽丽爱小军,贝多芬和科特柯本哪个离摇滚近。如果爱,至少更多去了解去给予,而不是只用自己的经验去靠近。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