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我的人类学》是一篇探讨自我的定义和形成的人类学文章。文章通过分析个体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角色和认知,探讨了自我意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作者认为,自我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受到外部环境和内在情感的影响。通过阅读本文,我对自我意识的理解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关于自我的人类学读后感篇一
读到五十页还想给7.5,后面实在太散。
年龄和老年期,是一种为社会功能而制定的标准,大量用于人口学,个体内化并只用这套标准去评判自己的话,无疑会感受到裂隙。比如我们都会背“四十而不惑”等等,会在四十岁仍感到迷茫时觉得挫败。
我想作者想讨论的是非现实功能(人口)层面的时间感。比如《无条件投降博物馆》中,有人不按时间顺序排列相册,因为那不符合她的个人叙事线,还有人按自己的身高感知时间。也就是说个体的时间单位不是日月年。更日常的,开始住校生活、第一次旅行、加入某兴趣团体、养了一只宠物、发现自己身体不能在熬夜后快速恢复了等,都可以成为生命时段的分割线。荣格在分析层面也特别强调自性化,在回忆/感知中创造独特的自己。当然,他也强调,回避身体衰老的念头是愚蠢的,如果在能量下行之前没有建立自性,人一般会回归主线/文化的叙事框架,即那套唯一的标准。也契合了作者提出的趁早充实内心。
最有感触的是作者提出人不会真的“衰老”。常看到再老的人,都对自己有些不合年龄的幻想并体现在行动中,比如突然过度使用身体。大概是TA们在自己,和预期中这个年龄段的人之间,永远保留着一段距离。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时间线,只分两段、三段也不错。
关于自我的人类学读后感篇二
欧杰的观点深刻地挑战了我们对于年龄的传统认知,揭示了年龄作为社会构造的时间概念,在无形中塑造了我们对个体生命阶段的预期和评价。他通过人类学的视角和文学的笔触,引导我们重新思考年龄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与时间、年老、死亡之间的复杂关系。 年龄的社会建构性:欧杰指出,年龄并非一个纯粹自然的生理指标,而是被社会文化所塑造和强化的概念。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对年龄的划分和意义有着不同的理解,这导致了个体在不同社会中的年龄身份和角色期待也存在差异。 年龄与时间的非线性关系:欧杰强调,年龄无法完全反映我们与时间的真实关系。青春不一定意味着欢愉和健康,年老也不必然等同于衰竭和哀伤。这种非线性的关系提醒我们,生命的质量并非由年龄单独决定,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年龄作为社会隔离与禁制的工具:在社会中,年龄往往成为划分群体、设置界限的重要依据。不同年龄段的个体在资源分配、机会获得等方面往往受到不同的待遇和限制。这种基于年龄的隔离和禁制不仅限制了个人的发展,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重新思考年龄的意义:欧杰鼓励我们跳出传统的年龄框架,从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年龄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他认为,年龄只是生命旅程中的一个标记,而非决定性的因素。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理解自己与时间的关系,如何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中寻找意义和价值。 年老与死亡的积极面向:通过对年老与死亡的另类思考,欧杰挑战了我们对于这两个话题的负面偏见。他认为,年老可以是一种智慧和经验的积累,而死亡则是生命循环的一部分。通过正视年老和死亡,我们可以更加珍惜生命、把握当下。 综上所述,欧杰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年龄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他提醒我们不要被传统的社会观念和年龄框架所束缚,而是要从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出发,积极探索和定义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价值。
关于自我的人类学读后感篇三
现代社会对人的年龄越发重视。例如:单位或企业倾向于招收35岁以下的员工;又如,各种美容产品受到追捧。
这些现象的背后,潜藏着人对衰老的恐惧。衰老意味着孤独,意味着力不从心,意味着和死亡的距离越来越接近。这是世人普遍拥有的感受。
人类学家怎么看待年龄和衰老呢?法国人类学家马克·欧杰在《关于自我的人类学——没有年龄的时间》一书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挖掘。
本书采用了看似散漫的写法,谈及年龄、衰老、自传、回忆、身体……使用的材料有个人回忆、文学作品、版画、报纸启事、日常谈话等。透过这些内容,作者探讨的是事件背后的观念,探讨人类共同的经验和遭遇。
“年龄是自我与他人相遇的场所”,作者说,因为人人都有年龄,都被年龄规定。不过,在这个场所里,也有着多样化的现象。
比如,作者提出“年龄段”的概念,他认为,这个词比“年龄”更好。年龄是单数形式,表示单一进展;而“年龄段”是复数的,表示一个人身上有多种时间。例如,我们有时会评价某人“具有少女感”“内心住着一个男孩”“少年老成”等,这表示一个人的气质,不完全由物理的和线性的时间决定,而是年龄、身体状况、经验、心态、理想等杂糅的结果。
年龄之所以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还因为年龄的增长带来了衰老。书的开头就从衰老开始谈起。作者认为,被人视为知识源泉或经验积淀的“老”是不存在的。那么,“老”是什么呢?
“老”是身体衰退吗?确实如此,但也有不少人从很小的时候就经受了身体机能衰退的痛苦。所以每人承受的身体衰退程度是不一样的。
“老”必然意味着丧失吗?并非如此。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与更多的人相遇,别人对我们的态度不知不觉在转变,我们还能体会到以前想象的长辈的感受。在岁月中老去,还意味着收获新的经历。
“老”是事物变化和遗忘吗?其实是“我”和事物、他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的结果。
作者的意思,就是我们既不要美化“衰老”,也不要为衰老一味沮丧。年龄增长是事实,但“年老”不意味着必然过特定的生活。因为一个人的身上,可以同时存在多种时间感。
作者还用很长的篇幅讨论了“自传”——人们对自己一生的回顾。这种回顾不是简单的回忆或遗忘,而是重新建构自己过去的经历,是人们要将即将消逝的时刻记录下来的努力,是“借确凿的证言将自己嵌入时代的意愿”。在这种写作中,人平静地走向老年。写作是人探索自我、抵御孤独的中介。
通过对年龄的研究,马克˙欧杰实际上探讨的是关于自我的知识。“自我”在面对衰老和死亡时,通常遭遇被瓦解的状况,但通过对他人、对过去的理解,可以获得对于自我的理解。人这种动物,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需要与他人共存的生存。通过他人可以确证自我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