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一本名为《摇滚乐全史》的书,详细阐述了摇滚乐的起源、发展及其影响力。作者通过梳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使读者对摇滚乐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本书不仅是一部音乐史,更是一部文化史,值得一读。
摇滚乐全史读后感第一篇
15岁第一次接触摇滚乐,18岁第一次看到摇滚乐杂志.《我爱摇滚乐》《 禁锢》28岁《摇滚乐全史》横空出世。借阅朋友阅读,真的让我惊喜又兴奋,作者做了无数乐迷都想完成的一份事业,青春时摇滚乐给了我勇气,至今一直和摇滚乐拥抱只是不会像以前那样疯狂热情❤️
摇滚乐全史读后感第二篇
似乎比《摇滚编年史》还要详尽,2000多支乐队比250支还是要多出不少,想必容纳了更多样的内容类型。然后是角度应该略有不同吧,从风格演化的方面切入较多,而前者更注重乐队本身的历史,应该仅限于知名偏主流乐队。不管怎样,这书我买定了,两本都要!能得到国内外知名从业者的认可并参与跨国演出策划,我们中国真的需要这种高度国际化,极力拉动文化交流的人物,没想到比我还小一岁,我必须支持一下这位辽宁老乡
摇滚乐全史读后感第三篇
可能我这个标题让很多Rocker们感到深深地不适,但这就是我读完“屎”一般的这本书之后,最大的感受,作者很好的完成了她对摇滚的“肢解”任务。说这本书是入门你们醒醒吧,平铺直叙的内容,你基本上也找不到合适你听的重点,摇滚乐的深度和美感在这本书里都只是冷冰冰的数来宝玩意儿!我估计很多乐队乐手也挺反感自己的专辑或者EP一经推出,就被深深贴上某种标签的行为吧。书背封的摇滚树,就很好的展示了摇滚乐这棵参天大树,树上满满的生长着“异果”
摇滚乐全史读后感第四篇
首先,我作为摇滚乐的爱好者,真的非常钦佩虎子老师的非常大心血的付出,2000多支乐队能有这么清晰的介绍实属不易,也给我科普了很多很多;但如果我只是作为简简单单的读者的话,这本书真的没一丁点可读性,没趣味,平铺直叙像数来宝一样。
题外话,我看到这本书豆瓣给它打了8.8分,刚好下面有一本相关的书评《爵士乐史》也只有8.9。我真怀疑豆瓣这些人有没有两本都读完了,你们真的是低智还是真没脑子?
摇滚乐全史读后感第五篇
尽管在我的生活中,摇滚乐小众且难有人愿意理解,但在我心里,摇滚从不是什么肤浅的所谓noisy。而是一种真实的情感,乃至一种毫不逊色的思想与文化。它可以用全身的力量去倾诉去表达,也可以用低沉的声音轻声浅唱。在被现实层层束缚着迈不开脚步,心不知该去向哪里,在刚刚步入二十岁的年纪,眼睛里却早已没有了光的时候,揣摩着每一段riff,崇拜着绝妙又癫狂的吉他,品悟着一句句歌中词情语思,好像突然间就让我懦弱了很久的心变得坚硬,让我干涩的心变得柔软。好像突然间我会觉得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活法,明明还有时间,随时可以丢掉过去重新开始。 "sometimes goodbye 's the only way , and sun will set for you . "
尤其是摇滚乐庞大渊博的风格体系,音乐风格上举世无双的宽容、创新与融合。这恰恰是我极感兴趣又极缺乏指明灯塔之所在。深入研究摇滚乐,让我感到的是有思想的叛逆,含学术的过火。而虎子老师其人其著作,恰恰符合渺小又不甘堕落的我,对摇滚乐这些期盼与痴醉。上了大学也开始日复一日学吉他,梦想有朝一日亲身投入摇滚,而此时《摇滚乐全史》便如此雪中送炭又圣经般指引光芒。
摇滚乐全史读后感第六篇
这本书吧,对于初听摇滚的听众来说太多内容无法理解(毕竟音乐这个东西说一千道一万都比不上自己听),没有买的必要。对于那些听过几千张专辑的资深听众来说,写的东西又浅显了,也没有必要。这种东西还比较适合我这介于以上两种人之间的一般听众。 但即便是对于适合的人群,它其实也算不上一本非常优秀的书,因为越往后面看就越会发现它对于各种风格及乐队的介绍浅尝辄止(当然受限于篇幅,作者也不能深度介绍)。所以我第一遍看完之后没打算多看几遍,而是把它放在我的床头当工具书用,相当于拿来查阅一些乐队信息。并且我与我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准备在豆瓣上给它打五星的心情不同,真正读完之后我只给它打了三星。 而如果是这么用这本书的话,还是会发现它提供资料和信息的能力远远不如维基百科,只是说维基百科适合有目的地进行查阅,而翻这本书可以不用带着什么特别的目的但也不至于像无头苍蝇乱撞。
并且,我还有一个很想吐槽的点是,作者的行文语言有时候实在是令人尴尬,简单来说就是不够书面不够严谨,我们可以用这些话来做为一期介绍摇滚乐的B站视频的解说,但若把它写成书却显得不妥。 最后再谈谈优点。这本书在豆瓣上愚同类型书籍相比评分较高,我觉得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内容翔实。如与《摇滚乐风格》《摇滚编年史》等书相比(但这里差别不是太大)。而就自身而言,它对于摇滚乐的各种风格以及代表乐队介绍得很详细,那毕竟2000多支乐队,我是真的大开眼界了。 2.行文思路清晰。 3.(最重要的一点)作者是中国人,所以不存在外文翻译带来的不同程度的晦涩,同时也对欧美以外的乐队(如日本、中国、韩国、东南亚等其他地区)有着较多的介绍,而这一优点恰恰是很多欧美人写的摇滚历史里面缺失的。
摇滚乐全史读后感第七篇
在老馆友那里,虎子老师是一位年轻有为的80后全能音乐人, “Dove records”唱片厂牌主理人、公众号“布鲁斯博物馆”主理人、Double beat乐队吉他手、吉他和音箱设备资深专家、重量级blues音乐爱好者与热情的推广者。这是一本囊括甚广的百科全书式著作,沉甸甸的一大本,想来该需要长期深刻的积淀与刻苦认真钻研的精神才能成就的,在此致敬作者!
全书共分四十章560页,采用高级加厚微黄铜版纸印刷,排版大气,脉络严谨,正文里人名乐队名中英对照整齐,搭配原色原版高清照片精美别致,作者紧扣摇滚乐发展的每一个时间节点展开介绍,并横向对各风格、各浪潮进行穿插说明,读来引人入胜,把自己以前零零碎碎的知识完整串联起来,读来时时有着豁然开朗的感觉。
外观上看,三侧页纸边采用涂红处理,让人不禁联想到这个就是摇滚乐迷手边的“the Bible”,是可以时时翻阅的工具书。页码标识设计采用的是“Highway 61”路标以及美国各种blues纪念馆标牌的样式,有种遨游博物馆的即视感,看得出这些细节凝聚了作者的心血。
因为起源与大环境的关系,各种风格代表人物/乐队,多数集中在欧美与大洋洲,基于作者日语语言文化专业底色以及对日本独立音乐发展的深入研究,我们从中了解到日本摇滚乐发展总是紧随最前沿,诸多国际大牌音乐人六七十年代开始就已经赴日巡演,70年代以来,出现了许许多多独具特色的日系乐队,并由此发展出自己的风格。而在大陆,从80年代萌芽到90年代鼎盛期,经历了许多坎坷与艰难探索过程,刚好对接外面金属乐的流行时代,对应于90年代,已经是彼岸的电子、后朋克期,本书里有着大陆乐队登场作为代表时已是新世纪时间线。当然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对本土乐队的着墨实在不多,这个以后可以是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吧。
摇滚乐起初及发展主要在整个20世纪,从中细分出了这么多的风格,通览后,才知道自己已接触的只是九牛一毛,所谓越求知越无知就是这感觉。通过阅读,对摇滚乐的认识又有了新的视角。正如作者提到的,作为一种较少出现于大众传媒的音乐传播形式,热爱这种音乐的人们多有着思维独立、勤于探索、热爱生活的共性,当然也多半是一种及以上乐器的爱好者,在当下“到处都是水却没有水喝”的娱乐至死年代,真的热爱实属难能可贵。所谓摇滚精神,个人理解可以就是那种寻求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心所热爱、自主审美、向内心追求某种理想的过程,也是一种坚持与执着于内心的精神,保持着对生命的热爱、对世界永恒的思考力。它永远只存在于“热爱”的语境中,并坚持到底。
出版业有太多作者无法控制的因素,在不断的沟通与妥协中达成这一件事,并能达到当前的高度亦属非常不易,中间经历的种种艰辛与心路历程是我们普通读者不怎么能完全想象到的。
最后,祝虎子哥新书大麦!后续能够出版并收藏本书的前传:“布鲁斯儿全史”。^_^
摇滚乐全史读后感第八篇
由于一些盘根错节的客观原因,摇滚乐在国内的发展存在着“断档期”。我们误解音乐、摇滚文化,久矣。
有人以为,摇滚是“小”的,是“窄”的。其实,它对社会人文、时尚等的影响,是其他领域无法比拟的。
时过境迁,中国摇滚新秀们,已经屡屡崭露头角、在国际上赢得尊重。然而,想要追根溯源,惊觉找不到一本“摇滚史”,来理清摇滚乐诞生、发展和未来的链接,读解摇滚乐庞大分支风格之间的关联,分析背后的产业链和商业知识,阐述社会背景、文化和音乐之间的关系…
终于,摇滚研究者、音乐从业者虎子,写了这本《摇滚乐全史》,弥补了我们在探索摇滚过程中的这种缺憾。
它是专精的,也是通俗的。没有术语连篇的乐评式语言,没有商业角度的媒体式煽动型读解,没有二手信息的粗暴搬运。
有的,是揭开谜题的直白叙述,是从业者视角的新颖结论,是引人思考的恰当留白。
这本书,从摇滚着眼,却不止步于此。
如迷笛创始人张帆写的推荐语,它可以是音乐从业者的参考书。但同时,它也可以是乐迷探索摇滚世界的地图,是完善人文知识体系的科普读物,是培养孩子美学修养的必备藏书,是文化爱好者开拓视野的自飨精神食粮……
诚如艺术家姜昱同所言:
“在这部浩瀚的摇滚史中,有太多神奇的种子,都种在心里吧,然后去亲历你自己的怒放。”
(原来先行版是不对外的,有幸拿到了,哈哈,沉甸甸的一大本!兴奋之余,赶紧阅读,真的停不下来!) 放几个喜欢的章节~
摇滚乐全史读后感第九篇
今年年初,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一个音乐交流群里看到一条众筹链接,那是一本名叫《摇滚乐全史》的书,我大致看了一下内容介绍,有种怦然心动的感觉,价格虽然有点小贵,但是也还能接受,就立刻下了单子。
足等了半年多,这本书终于到手了!好大的一个包裹,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这本书确实厚重,活像一块砖头,几乎全是彩页,纸张也很高档,众筹版的还送了一些精美的周边产品,书的扉页还有作者的亲笔签名,也算是物有所值了。
众筹版送的小零碎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这本书。
摇滚乐是舶来品,现代摇滚乐于上个世纪50年代发源于欧美,并席卷全球,它不只是一种音乐类型,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由于种种原因,摇滚乐在上个世纪80年代才逐渐被我国大众所知晓,崔健等我国第一代摇滚歌手们一路打拼,从地下走上前台,甚至在主流乐坛也占有一定的地位,这一路走得很是艰辛。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国外的摇滚乐也被我国的乐迷所熟悉并喜爱,热爱摇滚乐的人们在不断增长。
我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听摇滚乐的,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摇滚乐方面的资讯特别少,它不像文学、历史等方面的内容,可以有很多工具书来查询。对于普通摇滚乐迷来说,迫切需要摇滚乐系统的知识。
国内的图书市场上,也曾经出现过多种摇滚乐方面的书,我想只能用“良莠不齐”来形容吧,有的粗制滥造,有的又过于深奥。
2002年的时候,有一本叫《摇滚圣经》的书横空出世了,这本书具有非凡的意义,它可以说是一本西方摇滚乐队和唱片的索引大全了,基本上比较全面的把世界范围内(包括中国)的摇滚乐都涵盖了。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那就是由摇滚乐发展出来的一刚一柔两种类型:极端金属和哥特音乐,这方面的内容几乎没有。内页全是黑白印刷,显得有点平淡了。
所以,当我看到这本《摇滚乐全史》介绍的时候,心情是非常激动的,做为一个多年的摇滚乐迷,我觉得应该拥有一本详细介绍摇滚乐历史的书。
《摇滚乐全史》这本书的内容全面,突出了书名中的“史”字,真正的是从摇滚乐诞生那时候说起的,从摇滚的根源,说到美国摇滚、英国摇滚……介绍了各种摇滚类型,摇滚乐队、歌手,有的详细,有的几句话带过,总体脉络是清晰的。
摇滚乐的体系是庞大而复杂的,也是纷乱而无序的,作者能把摇滚乐的脉络梳理得如此详细,实在难得,付出了很多心血。
作者虎子是某音乐厂牌主理人,可以说是站在摇滚乐的前沿地带,他接触到摇滚乐的类型和歌手也是非常多的,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使得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充实。
《摇滚乐全史》和《摇滚圣经》比起来,图片更丰富,除了一些历史照片是黑白的之外,大部分照片都是彩色的,其中不乏很多摇滚乐史上的珍贵图片,即使在互联网极其发达的今天,搜集出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摇滚乐的风格和门类,那是非常多的,细分的话,差不多有上百种,你所听到的摇滚乐类型,在这本书中差不多都能找到,也能看到较为客观地介绍。所以,这本书非常适合摇滚乐入门的人,不至于暗中摸索,对自己喜欢的乐队的历程和风格也能有个大致的了解。
值得一提的是,比起《摇滚圣经》来,《摇滚乐全史》这本书中增加了一些极端金属方面的内容,对日本、韩国等乐队也有一定的涉及。
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之后,我忽然发现,还有几支我喜欢的乐队,书中没有介绍,甚至都没有提及。例如“死在六月”、“红屋画家”、“人性的末日”“马杜克”等等。
另外,新民谣、新古典、黑暗氛围等风格没有介绍,难道是作者认为,这些音乐门类已经超出了摇滚乐的范畴了吗?
关于乐队的介绍方面,有的详细,有的简略,当然了,有些重要的乐队是应该多介绍一下的。但是我发现,并不完全是这样的,例如,“摩托头”乐队,“杀手”乐队这样的大牌乐队,介绍的都比较简略,感觉多少有点遗憾。
另外,国内的崔健、唐朝、黑豹等乐队歌手,特别是在乐迷中非常受欢迎的Beyond乐队,几乎没有介绍,只是简单提及罢了,可能是作者认为,国内的摇滚乐迷对他们都很了解,不用过多介绍了吧?
再就是在乐队的配图方面,主要是以近年来的图片为主,例如“杀手”乐队的照片就是最近的阵容,我觉得这样的只能算是半个“杀手”乐队吧,当年的创始成员鼓手已经离队,吉它手杰夫·哈尼曼已经去世了。还有“摩托头”乐队的第一代阵容也是非常强悍的,特别是传奇鼓手泰勒,也没有他的照片。
总的来说,《摇滚乐全史》是一本不错的摇滚乐普及书,内容丰富,覆盖面广,特别适合入门的摇滚乐迷,对于有着摇滚情怀的老乐迷也有一定的意义。
但是在详细门类中的介绍还不够深入,也许是由于篇幅所限,加上作者的“术业有专攻”吧,多少带有一些个人的喜好的因素。
这本书的内容实在是太丰盛了,对于我来说,有用的内容大约只占三分之一。那些黑白照片上的古老的乐队和歌手,我也无暇去听了。还有些乐队虽然也算是摇滚乐,但是我个人并不喜欢,也从来不听,在阅读的时候也是一带而过,没有细看。
摇滚乐的类别实在是太多了,就好比文学,有纯文学、通俗文学、网络文学等等,一个文学爱好者也不可能喜爱所有的文学类别,摇滚乐迷也是一样的。能在其中找到几种自己喜爱的类型,并乐在其中,实在是一件幸事。
正如作者在后记中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