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青果》读后感100字

《青果》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27 07:26:05
《青果》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9-27 07:26:05   小编:

《青果》读后感(篇一)

青色的水墨般晕染开来的封面,257页纸,没有目录没有标题没有配图,我第一次只花了一天读完了一本书。 20岁的赵金龙生活在上世纪80年代的苏北里下河,不管是时间还是地点,都离我的生活很远。可是,那行文间的点点滴滴,分明又离我很近。一样的20刚出头的年纪,一样的毕业升学的大型应试,一样的对于未来诚惶诚恐的摸索和试探。 在金龙、宝根、华兵、银凤、春英这里,我听到了一批年轻人的声音。他们代表的不只是生活在上世纪80年代那个特定时期的年轻人,他们代表了所有心中有爱有追求相信努力愿意拼搏的年轻人。他们的许多想法许多经历是因为生活在1986年才会产生才会拥有的,但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让我看到了当下真实的自己。 比如又一次大考失败后的厌学情绪,比如面对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极其复杂的心情,比如做完决定付诸行动后的自我怀疑,比如纯真专一的相互爱慕,比如对于脱离学生身份成为一个经济独立人格独立的大人的向往。 故事在高潮处戛然而止,我总觉得故事没有讲完。宝根的去世在接近尾声时被埋下伏笔,众人的情绪在接到噩耗举办葬礼时爆发,然而关于情绪的消化,关于后续,没有具象没有细节作者就这样匆匆收尾了,那样一幅说起来怀揣希望在车轮滚滚中奔赴远方的场景,一如童话故事里王子与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结尾。 至少有一点,在前文的多处描写叙述中,我分明可以感受到赵金龙藏于内心的对于读书、考学的渴望,可是这种心情到结尾的时候竟然只字未提。我以为赵金龙最终还是会去参加考试的,而且不管他去做什么,他和他的银凤都会一直携手同行的。 我一直都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人的20岁都是一样的,那些看起来不一样的色彩,并不是个人赋予的,完全是时代是环境给予我们的。 当我们触及到本质的时候,就会发现,不管是生活在哪个年代,不管是站上了怎样的一个高度,在这个年纪,都逃不过要面对选择,都逃不过要做出决定,关于下一个落脚点,关于自己的前程。 我们究竟应该以怎样的一个态度去看待未来?冷静而乐观,是我目前最认可的一个答案。 愿此去前程似锦,再相逢依旧如故。

《青果》读后感(篇二)

尽管并不是那么惊艳,但还是推荐吧。

《青果》和我上一本看完的《荒村》可以作为姊妹篇,或者延展篇来看吧。《荒村》讲的是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北方农村的生态与人心。《青果》则恰恰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农村落榜学子走出农村,在城市闯荡的种种经历。两部小说恰恰钩连在一起,记录了两个时代的过渡,变迁与新时代的故事。

两部小说都有着十分细致的故事情节和描写。但《青果》的问题在于故事有些平淡,没有足够的起伏。如果作为短篇小说,只有一个高潮点,也许还可以,但长篇小说,全篇一直在一种相对平缓的叙述当中,小的高潮点,或者说起伏点不多。背着家里出外务工,和银霞未婚先孕,以及摆摊卖货,都没有特别令人惊艳的情节触发。最后宝根的离世也比较仓促,没有足够的铺垫,有点为了制造结尾而制造了意外,所以结尾的力度不强。所以,这部小说的故事冲突和结构略显不足,这也是我读完后没有意犹未尽感觉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两部小说都比较注重人物的刻画。的确小说中的人物都比较立体,比较清晰,能够很好得区分和鉴别。但《青果》的问题在于,几个主角,特别是“我”都比较光辉,没有明显的缺点,而且“我”更是十分的顺利。尽管高考落榜,但却满腹经纶,诗书,史书,史实甚至是地方掌骨都如数家珍,外加上有一身武功,可武功的部分有点像鸡肋,虽然在村外比武,以武会友,教训地痞几个情节上有所体现,但似乎并没有明显的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再比如在学校打篮球那段)去掉,其实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可能作者太想把“我”描绘成一个可以闯出一片天地的能人,来表达高考落榜又怎样,在一个时代里,凭自己的本事也能有所作为。所以“我的”的身上就多了很多理想主义。不是说理想主义就不好,而是显得主人公有点光荣正确,为人物设置障碍,让他无能为力,而后化解问题,才能更好地立住人物。

虽然,有所平淡,但小说呈现的南方青年的努力和社会镜像,也记录了一个时代。文笔流畅,是可以读一读的。它既像《大江大河》也不像改革开放初期的改革小说,比较平实,没有宏大主题,从小人物入手,讲述平凡故事,这就是改革开放的另一个镜像表达。所以,还是推荐吧。

《青果》读后感(篇三)

作为一个年轻的扬州人,看书里写的扬州,有些熟悉又陌生,扬州虽然早已有很多高楼伫立,但仍然不改古色古香的韵味。关于扬州的夜景这块,我便有很多共鸣。

我在家里随手抽的一本书,看见扉页上有作者签名,想来想去可能是家里人认识这位作者,而后这位作者出了书送给家里人的,被我捡来看了。

于是带着逃避快要开学的心情,花了两个半小时大致的看了一下。

里面有很多细致的情节,人物的思想描写的很独特,这个主角金龙,虽然他爱想象,但仍然会有时候敏感、思维钻牛角尖。全书给我一种时代差距的感觉,感觉好多话语很“野”,很张扬,我喜欢“侠义”,但没想过书中的侠义这么的“野”。

现代很飘,书很现实、朴素,这是当代人缺少的所谓的“自知之明”,这可能就是看完之后为什么我感觉有点怪怪的原因,因为时间抹淡了人们骨子里的质朴,而让一种虚伪的“傲气”“攀比”发展了起来。但同时这本书也是藏着主角金龙的“傲”的,他瞧不起手艺活,瞧不起教书的,但自己去教了书,复杂又矛盾。

看完之后感觉什么东西被戳中了,戳的人很难受,可能是对“性”的保守,对“理想”的不舍,对这种时代不应该这么朴素的质疑?我不知道,就是感觉好奇怪,写的好细,太细了,细枝末节都出来了,让人不寒而栗,就像如果换成我思维方式不会有那么缜密,这种缜密像无形的针去扎人的胃。

对,这种缜密且现实是这本书的特点,这本书总能激发伤痛与羞愧感,不知道羞什么,就这种视角,这本书看待世界的角度,让人会感觉到很多地方会很羞耻,而且把这种羞耻与伤痛写的如此真实。

我想,这是一本,让理想主义者跌回现实的书

而尼采说,理想主义者是无可救药的,如果把他们扔出了天堂他们会创造一个理想的地狱。

因此理想主义者会对此书冷眼相看,而逻辑思维固定钻牛角尖的人会此书产生强烈的逻辑冲突,虽然他们看书的时候很正常,但心里早就在说“我的观点更高级”,那什么人会觉得这本书很有意思?

一些心思缜密且爱观察人性,天蝎味道的人。

《青果》读后感(篇四)

原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如今,三十年的时光扭转,披着光阴前进的人群里,喜欢簇在一起东家长西家短的看客总是不会缺席的。鲁迅先生曾恰不凑巧地在半个多世纪前就点破“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戏。” 像赵金龙这等考了两年依旧名落孙山的高考生出场,庄里看客们自然是逮着了机会,得议论几句才是个标准的看客不是。所以甭管人品如何,“二流子”的标签是得贴的,高高低低如飞蝗般的议论声是得朝着“二流子”的后脑勺和背脊上招呼的。有没有像飞矢和流石一样,砸疼砸醒砸的这个“二流子”伤透自尊,就不是分内该多管的事了。 这样一个寒窗苦读只落得个受人白眼的人,大概也只能躲在没有人迹的学校角落里盯着生满了青绿色野蒿的沙坑,落满鸟粪的水泥乒乓球台以及砖砌的花台上那开满碗口大红花的月季,才能图个清静,毕竟草木万物是不会开口喷“飞蝗”的。 对于可畏的人言,没骨气的,就弓起背来,生生受着直到又赤裸裸地离开人世也不辩一词;洒脱的人,为眼不见为而净远走他方,索性作个浪人得了;有脊梁骨的,背井离乡,风餐露宿,只盼有天能衣锦还乡,细数洗刷所有的委屈,大概就是那句“不蒸馒头,争口气”的真实写照。 要做个有脊梁骨的人。于是,这个苏北下里河的小年轻带着他的拗劲和仅有的四十块盘缠,同一样不知屈服为何物的宝根趁夜色同骑一辆自行车,去扬州投奔他那不知在哪儿做刻章生意的表哥。露宿扬州街头,脸上沁凉,用手捋捋,一把男儿泪,然而已转身便是流言蜚语,没有回头路。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雨雪搏激流,历尽苦难痴心不改,少年壮志不言愁”既然没有回头已无路,那就向着生活嘶吼,向着诗和远方追逐。 任由生活投其以窝棚,以炭泥。忍着“由大大小小新旧不一的废木板钉成的门,像旧袈裟像百衲衣,没有窗户,推开门就是各种气味扑鼻而来”,受着“来来往往地搬泥块、掼泥块。膀臂感到酸乏,却不能懈怠”。他们依旧不屈不挠,憧憬未来,追逐爱情。 然而什么是生活最张牙舞爪,最面目可憎的地方?也许是没有预兆的死别。宝根因车祸栽在夜色里却再也没有醒来,留下孤儿寡母以及年迈的父母。一切刚刚向好,但又被生生摧毁。 目睹了他们的人生,蹲在地上,蹲成一条线,一道弧,一个圆圈的庄里看客,也唏嘘不已,但就像“北京的羊肉铺常有几个张嘴看剥羊,仿佛颇为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了几步,他们并这一点也就忘了”一样,唏嘘过后,嬉笑怒骂照旧。 这个世界有时确实让人委屈,许多美好的东西无端被命运拿走,就像宝根,转瞬之间,阴阳两隔;许多丑恶的东西被强行加注,就像所有冷漠健忘的庄里看客。我们泪流满面,但如少年般对生活对未来的满腔热血,不会磨灭消减。

《青果》读后感(篇五)

“墨已入水,渡一池青花。”颇有写意人生之意,这是我看到《青果》封面后的第一感觉。待读完《青果》再看封面,觉得像是家乡夏天最常见的荷叶,又让人想到书中主人公青涩人生的起始地:荷花池。 书中情节不是近期《白鹿原》小说那般的大气磅礴,完全是小百姓的日常生活,而且非常贴近那些年的我们自己。 二十一年前我曾在扬州江扬船厂实习过一段时间,后期同学聚会、出差、旅游又陆续去了好多次,书中提到的很多地方都曾听说过或去过,书中的一些事也曾遇见或亲历过,印象最深的就是三月中湾头镇里为期三天的庙会,那真是路有多长,摊铺就有多长,除了汽车飞机,估计想买的商品都能找到,而且价格非常公道。书中的对话,因为地域相近缘故,用家乡话读起来,别有一番趣味,让人觉得自然而又亲切。 主人公赵金龙(这个名字,美女同学可能不是很喜欢,但不得不说,作者用的这些名字非常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况)因高考落榜而进入扬州,在乡友帮助下寻工租房,对租房环境的那一段描写,特别感同身受。 我刚来深圳时也曾投靠过乡友,后来也曾帮助过他人,也租过房寻过工,远走他乡的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 其中对于租房环境的描写,非常亲近熟悉,特别是书中写到的房东与租户、租户与租户之间的关系,非常单纯、友好,彼此没有防御之心,甚至可以坐在一起喝酒聊天、互相提供帮助,这在深圳的筒子楼里,确实很难见到。 写到这里想到现在大家条件虽然好了,但这份情却不多见了,不免让人唏嘘不已。 主人公后来转行做小商品和服装生意,虽然没有经历过惨痛的经济损失,但赚的每一分钱都是很辛苦的,忍着离别之痛把一对双胞胎儿女留在老家,让老人看护,自己起早摸黑,辗转各地集市,每一步都有心酸,当然更有奋斗的充实和收获的喜悦。 而一起来扬州打拼的兄弟宝根则没那么好运,在小纪集场散集回家的路上,遭遇车祸而不幸去世(作者语:宝根是饿着肚子走的),读后让人不禁黯然泪下。出门在外做生意真不容易,人生地不熟,不但要与天斗,与人斗(还好没看到城管出现),还要与自己斗,让自己快速了解市场、细分市场、迎合市场,还要具备一定的产品识别的能力。读到这里,不禁对身边那些遍布大街小巷的生意人,平添一份敬意。 书中还有其它一些比较有趣的事,如金龙银凤多年之后再遇、恋爱到同居(里面有些少儿不宜的镜头就不多说了);里下河地区订亲、嫁娶的风俗;扬州、兴化的一些历史典故,地名来历,景色,美食,特产;以及养河蚌、篆刻等。这就需要我们读时自己去探寻其中的乐趣了。有兴趣的可以亲临扬州与兴化,当然也别忘了去淮安坐坐,那里也是淮扬美食发源地之一。 最后借用宋老师的话,稍颠倒一下顺序,结束该书感想:在书中追寻自己的影子、反思自己的经历;保鲜自己的青春,珍惜眼前的生活! 有没有考上大学,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直踏实而努力地生活!偶尔文艺远足,偶尔出离反叛,这些很容易做到,难的是,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仍保有金龙他们那样对生活的热爱和奋斗,这才是真正的“诗和远方”!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