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被背叛的遗嘱读后感1000字

被背叛的遗嘱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2-11 17:45:13
被背叛的遗嘱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12-11 17:45:13   小编:

《被背叛的遗嘱》是一部令人揪心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家族遗产引发的家庭纷争。主人公在追寻祖父留下的遗嘱时发现了惊人的秘密,家族成员之间的矛盾和背叛不断浮出水面。小说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家庭关系的脆弱。

被背叛的遗嘱读后感第一篇

高中以后再次读昆德拉,写小说的写起文学批评来还是挺有趣的,虽然篇幅不长但观点陈述的挺清晰的。下午刚听完邱老师的课,理解现实主义的视野又开阔了点,以前的“成规”总是局限为外部的日常的现实,而现代主义小说诸如意识流之类对内心现实的描写实际上也是现实主义的一种延续与文学对现实生活的“摹仿”,只是这种对现实的“摹仿”从外部转移到了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些瞬间的“印象”,当外部现实变得不再真实不再被我们认可时,内心的流动的意念可能更能反映我们的真实诉求。逼真的、日常的、细节无限饱满的情节是否真的就是现实的场景呢,我们也不能完全确定。昆德拉将我们对现实的“摹仿”从已成历史的事实推向了不断发生的现在,在“现在”即每时每刻瞬间的体会与“出神”中感受存在的“本真”。也许就像伍尔夫在《现代小说》中对现实主义界定中进行的描述,我们的“生活只是一团模糊光晕”,这是我们所能感受到的,而“非两排对称的清晰的马车车灯”。当然昆德拉对现实主义的论证最终回归的是布洛德对卡夫卡遗嘱背叛的批判上,看到最后觉得昆德拉本人应该是持一种文本中心论的态度的,即K.只是K.,不是“外来者”,不是“新来的”,不是“年轻人”,不是我们所能解释的任何人。

被背叛的遗嘱读后感第二篇

只是短评写不下了。

应该对任何热爱小说艺术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吧(不过也有很多地方谈广义的古典音乐,对不太熟悉的人不是很友好),给我带来了非常多启示性的思考,无论是关于小说是道德审判悬置的疆域还有其幽默与反嘲的论述,还是对一些有悖于小说艺术的创作(特别是关于1984)、翻译和解读的批驳都十分精彩、精确,经常看得我开心地大叫,不自觉地鼓掌、拍案来表示认同。并且读时能明显感受到他对小说本体是那么尊崇、虔诚,会觉得在这样一个人面前谈什么外在的东西都是把他看扁了,哪怕是诺贝尔奖。

另外看到昆德拉对布洛德、安塞美等人违背作者意愿去改动、解读行为的批判,我无可避免地想到我们的阅读理解题目糟蹋文章还有改动国外电影的结局等作为,为了考试的需要,随意地取用、删改作品(我记得最深的是莫言的枯河,一篇八千字的小说被删减到了一千),还妄谈什么“理解”?为了所谓的引导“正确的”价值观,肆意地曲解导演的意图,还强调什么自信?布洛德违背卡夫卡的遗愿出版了他的私人书信、在他看来不够好的小说已是不可饶恕,那么我想这些行为会让所有热爱、尊重艺术的人们感到出离的愤怒和无尽的悲哀。

被背叛的遗嘱读后感第三篇

出于这种历史的概念,托尔斯泰描绘了超验的空间,让他的人物在其中活动。他们既不知道历史的意义和它的未来进程,甚至也不知道自己所作所为的客观意义(以种种所作所为,他们“无意识地”参加到事件中,同时又“不明白它们的意义”),他们在生活中前进就像前进在迷雾中。我说迷雾,而不是黑暗。在黑暗中人什么也看不见,他是盲目的,他听天由命,他没有自由。在迷雾中,他是自由的,但这是雾中人的自由:他看清前面的五十米,他能够清楚地雄明对话者的脸,他能够为路旁大树的美而欢欣鼓舞,他甚至还可以观察近处发生之事,做出反应。 人是在迷雾中前进的。但当他回过头来评判往昔之人时,他在他们的道路上看不到一丝浓雾。他所处的现今也即他们遥远的未来,站在这点上,他们的道路在他看来一片光明,一览无余。回头看,人看到了道路,他看到前进中的人们,他看到他们的错误,但迷雾不再有了。然而,所有那些人,海德格尔马雅可夫斯基阿拉贡埃兹拉.庞德高尔基戈特弗里德.贝恩、圣琼.佩斯,季奥诺,他们都在迷雾中行走,我们不妨设问一下:谁最盲目?是写了歌颂列宁的诗歌却不知列宁主义走向何处的马雅可夫斯基?还是我们这些倒退几十年去评判他却没有看到迷雾包围着他的人? 马雅可夫斯基的盲目是人类永恒生存状态的一部分。 不看到马雅可夫斯基前进道路上的迷雾,就是忘记了人是什么,忘记了我们自己是什么。 如果对灵魂的永恒存在具有宗教信仰的话,那就没有什么事可做的了。道理十分简单,一个我所爱的死者,对我来说是永远不会死的。我甚至不能说:我曾爱他;不,我说:我爱他。如果我拒绝使用过去时态谈到我对他的爱,那便是说,那已死的人还在。人的宗教之维度也许就存在于此。 “……当她不再存在时,我记忆的一半也就不在了;而假如我不再存在时,那么,所有的记忆也就都不在了。是的,在忧伤与虚无之间,我所选择的是忧伤。”

(这本看不下去)

被背叛的遗嘱读后感第四篇

本书涉及西方小说、古典音乐等多个领域,深入浅出,重建构性与独创性强,即含有对西方小说世界的深刻论述与评论,又包括观察自然世界总结出的哲理。出于昆德拉对小说理论与写作观念的践行,《被背叛的遗嘱》不同于学术论述的工整冷静,而融入了作者私人的情感体验和观念输出。

或许,《被》一书亦是昆德拉总结多年写作生涯与个人化的小说理论在小说史、音乐史中的映照,如小说的音乐化结构。正如书的封底上的摘要,“伟大的作品只能诞生于他们所属艺术的历史中,同时参与这个历史。”昆德拉以此书中传递的小说理念为自己的作品在历史中找到了坐标。

1、小说艺术

昆德拉认为,由拉伯雷笔下荒诞不经的《巨人传》作为开端,欧洲小说的上半时开始了。此时的小说艺术刚刚诞生,青涩、童稚,构建凭借宽广到近乎无边界的想象空间与出奇的幽默感,仅仅在虚构的世界与现实间留了一小扇窗口——幽默。昆德拉欣赏小说艺术刚创建时的漫无目的与自由感,更欣赏拉伯雷创造了一个“道德审判被悬置的疆域”。因为只有在没完没了的道德审判与评价被悬置之时,小说中的人物才能“茁壮成长”,从而营造自由的行为空间。此时,人物的行为是包含个人特点与随机意外性的,而不是放置在道德高地审查下由原因致结果的线形行为链。幽默出色的站在了道德审判的对立面。而幽默在现实的丧失,就是本书的第一章标题——《巴奴日不再引人发笑之日》。

《巨人传》另一个让昆德拉欣赏的地方是独特甚至离奇的小说结构。拉伯雷的笔锋游转在“似真与似假,隐喻,讽刺,巨人们与正常人们,轶事,思索,真正的和虚构的旅行,智慧的争吵,纯粹卖弄口舌的离题”,将它们近乎不可思议的架构在同一本小说中。严肃的论述可以转至巨人的童年轶事,寓言故事可以插入大段的离题,这是现代小说无法企及的自由而不松散的结构。

昆德拉认为,当现实主义文学霸占小说之时,欧洲小说的下半时开启了。此时的小说精心论述人物的每个细节,瞳孔的颜色,客厅的摆饰,父母的出生,每一段可有可无的心声。于是,人物的行为格外有迹可循,综合考虑了无数社会因素,似乎也变成了某种题材的刻板结构。而小说家的使命是表达属于自己的东西,并始终感觉小说比自己厉害一点(如托尔斯泰)。

如此的小说历史的定义不同于学术主流,而属于更私人化的主张,却亦有其可取之处。光将下定义的行为表述的有文学价值是不容易的,它的内涵也远超过单一的小说史,更是小说历史的哲学化表达。如他写道,“人类的历史与小说的历史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假如说前者不属于人,假如说它像一股陌生的外力那样强加于人的话,那么,小说(绘画、音乐也同样)的历史则诞生于人的自由,诞生于人的彻底个性化的创造,诞生于人的选择。”这似乎是艺术的共通性了。

2、音乐艺术

瓦格纳、雅纳切克、十二平均律…将入门门槛高的高雅母题写的易懂是不容易的,写的引人入胜更是少有的。而这正是《被背叛的遗嘱》所达到的高度。

雅纳切克。或许雅纳切克最为人所知的是在村上春树《1Q84》中,他的《小交响曲》作为全书线索,开头的定音鼓反复被提及。而《被背叛的遗嘱》中,昆德拉具体阐释了雅纳切克的音乐理念与反媚俗特点。宏大命题下的精细化表达,音乐剧中的反高潮结尾,这既是雅纳切克在当时不受欢迎的原因,也是昆德拉认为他的伟大之处。当艺术与现时时刻的消逝对抗之时,雅纳切克的音符将它巧妙的记录下来——记录下一段街头的语调,一段平常的对白。

同为捷克或称波西米亚这片土地上的艺术家,昆德拉对雅纳切克的情感更多了一份出于民族性格的理解——小民族的狭窄艺术舞台、小民族的幸福自满与封闭性。

3、小说与音乐的联系

有趣的是,村上春树与昆德拉又都提到过小说的音乐结构、交响曲式结构。小说的情节节奏亦如音乐——快板、柔板、急拍……情节的节奏可以以时间的跨度衡量,可以以语言的情感力度衡量。杰出小说的共通特点:像音乐。

或许艺术形式都存在共同处吧,毕竟它们同样追寻着人类精神的高度。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