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夜行动物读后感摘抄

夜行动物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0-01 12:25:17
夜行动物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10-01 12:25:17   小编:

《夜行动物》是一部情节扣人心弦的悬疑小说,讲述了一个复杂的爱恨情仇故事。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最终揭开了谜团,找到了真相。小说中的人物性格鲜明,情节跌宕起伏,令人回味无穷。作者巧妙地渲染了人性的复杂性,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思考。

《夜行动物》读后感(篇一)

惊世骇俗的作品。喜欢大段意识流式的心理描写。改编电影有了一些改动和省略,但是对比原著,改编的非常成功。婚姻生活和悬疑小说两条平行线让小说结构精巧且内涵丰富。作者才华横溢。掩卷沉思,忽然想到苏珊的那种不安源自哪里:不仅是因为苏珊放弃了对爱德华的爱情,更是因为她背离了自己的理想:她的梦想也曾是当一名作家,可是她不仅主动放弃了自己,还嘲笑爱德华~最后爱德华用一部惊世骇俗的作品有力的反击了她。所以苏珊在这部悬疑小说里看到了一个对人生放手并素手无策的懦弱的苏珊。

《夜行动物》读后感(篇二)

1993年,一本名为《托尼和苏珊》的惊悚小说在被11个出版社拒绝后,终于由小出版商Baskerville接手。它随后被译成13种文字,电影版权授予HBO,小说版权通过竞拍被华纳书局40万美金高价拿下。然而当时业界普遍认为,这本书文学性太强,难以畅销,之后仅在销量榜停留一个月便销声匿迹。2010年,一家英国出版社重新发现了它,时隔近二十年又开始在大洋彼岸不断重印,那时距离作者奥斯汀·怀特去世已经七年。

这部命运沉浮的小说再次成为焦点是在星光四溢的威尼斯电影节——著名设计师兼电影导演Tom Ford(汤姆·福特)带来了新作《夜行动物》。电影正是改编自上世纪90年代的这部惊悚小说《托尼和苏珊》:已婚多年的苏珊,一天收到前夫寄来的书稿《夜行动物》,里面记述了数学教授托尼在去度假的途中,妻子和女儿被流氓奸杀,迫使他最终踏上复仇不归路的故事。

《夜行动物》读后感(篇三)

动物凶猛

文:平方

著名设计师汤姆·福特跑到电影界小试牛刀,便获得了各方认可,还得了一个好莱坞最突破导演奖,他的这部电影作品即是《夜行动物》,改编于奥斯丁·怀特的同名小说。电影基本忠实于原著,女主人公苏珊面对前夫寄来的小说手稿,被其中残酷的故事所打动,于是回忆自己的情感生活,陷入内心纷乱的精神困境。

小说《夜行动物》属于复线结构,两条线并行。一是女主人的生活,变化中的心理轨迹,属于一种悸动的线条;爱德华寄来的小说是另一条悸动的脉络,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托尼慢慢陷入困境。女主人也随之心情沉重,由小说思考到自己的人生,爱德华成了隐形人,他一直没有出现在苏珊的生活中,却像如影随形,兀立在他们中间,牵制俘虏苏珊的内心。

复线结构在小说写作中是比较常见的,《夜行动物》读过之后会有读者感慨,从一本书中看了两部小说。小说中的小说《夜行动物》看起来更精彩,惊悚悬疑的成分营造你了阅读吸引力,但它还是主线的陪衬,苏珊和前夫爱德华的过往、和现在的丈夫阿诺德的情感疏离才是正面的。这种刻意设计的结构是一个亮点,苏珊作为爱德华小说《夜行动物》的读者,仿佛参与了她所读的小说故事之中,令人揪心,她从小说的缝隙里窥视着托尼,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里面;而作为读者的我们,也在参与着,调控着,冷眼旁观苏珊的命运,一环套一环,像生物链一样的环形结构,暗示小说的循环结构就像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一样,使人警觉。

奥斯丁·怀特刻意制造了人物之间的对照关旭,赋予了象征意义,在惨痛的伤害事件之后,托尼曾一再逃避,苏珊面对婚姻危机,也在逃避,托尼成了苏珊的影子——背叛懦弱——也交织着爱德华过去的懦弱。他们恐惧的心理,虽然面对了不同的自身故事,却都是一样的绝望般的恐惧,这或许正是作者奥斯丁·怀特想要留下浓墨的地方。

那么,小说的写作深度在哪里?其实,作者在借苏珊分析写作的时候,做了一次讨论,“写作内在的欺骗性也会腐蚀人们的记忆……因为正用的叙事方式已经彻底消亡,”这是小说中的段落,应该也是作者的思想主张。苏珊意识到托尼的悲惨故事最终指向了她,一种潜在的威胁,来自前夫爱德华的制造,其实又不像爱德华的制造,不是任何人的制造,而是她长久压抑的内心之魔,终于浮动起来,开始了对她的鞭策。而婚姻是什么?探讨的谜团,表面的背叛再背叛,循环往复,一塌糊涂,苏珊的出路在哪里?小说没有答案,于是成为问题。相对于小说,汤姆福特的电影过于圆润,让故事都有结局,小说似乎发出去太多疑问,却没有多少答案可以收回,留在读者那里的,是一个一个大大的问号,也许这就是小说的好处。

就像汤姆福特为我们奉送的精彩电影,或许带有一种寓意,从电影里走出来,看看你自己的生活吧,像苏珊一样思考一下自己。那么,从书本里小说里走出来的我们,当你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有没有一丝丝凉意呢。

《夜行动物》读后感(篇四)

我们都知道勇敢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可是当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以后,却往往失去往日的镇静,变得惊慌失措,不知道该怎么去做,甚至有了想要逃避的念头。虽然明知道会错过最佳机会,明知道逃避解决不了问题,明知道事情只能越来越严重,可还是不能看的通透,没有快刀斩乱麻的勇气。

同名电影原著小说《夜行动物》就是一个关于寻找勇气的故事。虽然有电影可以看,但是相对来说,我还是比较喜欢看纸质书,那种来自文学的魅力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有切身的感触。这本作为美国知名小说家、学者奥斯丁.怀特生前最后一部作品,注定是特别的。从2016年9月其同名电影斩获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就能看得出来。

通常,一对夫妻离婚后几乎不是成为熟悉的陌生人就是成为敌人,很明显故事中的人物:苏珊和前夫爱德华就在此列。可是很快,一份特殊的稿件打破了苏珊的宁静生活。在圣诞节前夕,丈夫照例出差,百无聊赖的苏珊收到了来自前夫爱德华的一份神秘礼物,这是一本由他自己写的小说――《夜行动物》。

起初,苏珊心怀疑虑,担心这部作品的到来会影响她的生活,不过很快,这种纠结就被好奇心所取代。随着阅读的深入,苏珊越来越觉得这是一本令人着迷的惊险悬疑小说。开场就是惊心动魄的逃亡,数学教师托尼带着妻女准备如度假,谁知道偏偏在人烟稀少的州际公路上遇到了一群坏蛋。他们把三人分开,在巨大的暴力威胁面前,作为男人的托尼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开着自己的车,载着妻子和女儿扬长而去。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苏珊的心忍不住被牵动着,她迫不及待地想要读下去。可是,却不得不处理自己的工作和家庭琐事。于是,只能默默祈祷希望这一家人可以转危为安。不过,再一次阅读后,她才明白自己把事情想简单了。故事再一次推向高潮,托尼孤独无助的逃离丢弃点,打算寻找妻女,可是面对巨大的生命威胁,他惊慌失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更何况他本来就不是一个能够自己拿定主意的人。

疲惫、绝望、无助开始在托尼的心理蔓延,不过他知道他不能放弃,因为妻子和女儿都还没找到。伴随着故事在苏珊的紧张和担心,托尼开始徒步寻找他人的帮助。遗憾的是,当第二天他重新找到那个地方时,只看到了妻子和女儿的尸体。一瞬间,仿佛天都塌了下来。托尼简直不想相信面前的一切,想起昨夜的事情至今仍感觉噩梦般煎熬。他想如果他们不敢夜路,悲剧就不会发生;如果他能在坏蛋将他们分开前抢夺先机的带着家人逃跑,或许一切都不会发生;如果他能更勇敢一点,和她们在一起,也许事情没那么远糟……可惜世上哪有后悔药呀,他不得不接受现实。

在《夜行动物》中的托尼伤心欲绝的时候,书外的苏珊同样难过的透不过气来,她为托尼一家发生的事情感到愤怒,并忍不住想起了埋藏已久的往事――那些关于苏珊和前夫爱德华的爱情、苏珊出轨现任丈夫阿诺德、阿诺德和其他女人的婚外情,这些事情让她有甜蜜,有伤心,有愧疚,也有不安。

现实场景与虚构故事的完美交叉,苏珊和托尼一个书外一个书内,将故事推进的更加精彩。作为两个故事的旁观者,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两个主人公的情绪变化,随着情节的深入而变得欲罢不能。

最后,托尼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凶手,可是费劲千辛万苦把凶手找到了,却因为证据不足不能把罪犯绳之以法。这样的结果是谁也无法接受不了的,就这样从来都是犹犹豫豫的为了避免凶手再次出逃,在打斗中和他同归于尽。这是他重拾勇气的第一次,可惜是悲剧结局,也是最后一次了。 或许,在天堂和妻子女儿团聚,这才是他最好的归宿。尽管以暴制暴不是什么好办法,尽管他还不想死,尽管远方有人在等着他,可是他尽力了,只能如此才能问心无愧。而故事外的苏珊面对生活的一团乱麻又该怎么办?她知道自己和托尼一样有些懦弱,不过反思过后。好像同样有了解决之道。

这是一个充斥这惊险与悬疑、正义与复仇、记忆与想象的故事,也是一部精彩的小说。每一个阅读的人都可以清晰地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而最重要的是获得面对现实的勇气和力量。

《夜行动物》读后感(篇五)

第二十一本《夜行动物》奥斯丁·怀特

在2017年初的时候,和豪哥一起去上海看家具,住在临近淮海路在一个漂亮的弄堂小屋内,凌晨的时候窗外下着雨滴答滴答的打在窗户上,让人静不下心睡觉,机缘巧合的找到了《夜行动物》的电影,就在小小的iPad上把整部电影看完了。我以为看了电影之后会比较容易入睡,但是看过《夜行动物》之后,却失眠了一整宿。

我非常喜欢《夜行动物》这部电影,有些电影是你喜欢会告诉其他人你有多喜欢,但是有些电影是你喜欢,可是却不想告诉别人你为什么喜欢。

电影中的很多剧情我已经记不太清楚了,但是又不想重看来破坏第一次看的时候的美感,所以买了小说来看。

本以为小说会比较无聊,结果看完之后我发现完全错了。电影版的故事是漂浮在表面的故事,而小说《夜行动物》确是一个很深厚的故事。

故事讲述的是,丈夫出差后,女主人公苏珊突然收到了多年未联系的第一任丈夫爱德华的手稿,一部叫做《夜行动物》的小说。小说中描绘了一起可怕的犯罪:教授托尼带着妻子和女儿外出驱车度假,在公路上遇见了一群流氓。妻子和女儿被流氓掳走强奸并且杀害,但是托尼却侥幸生还。。。。苏珊用了三夜去读这份手稿,惊悚绝望的描写令她回忆起了之前与爱德华的婚姻,以及自己在婚姻中的背叛,现实和回忆相交织,她拿起了电话,决定约爱德华吃饭,并告诉他,她的读后感受。。。

电影和小说在对于女主苏珊和托尼的角色处理上略有不同。小说里苏珊更加可恶,托尼更加软弱。这两个人物设定上的差别,也导致了书和电影深度上的不同。

看了电影的人应该并不会很清楚的理解“夜行动物”所谓的含义,但是书中却更好的,更直观的解释了“夜行动物”的含义。

我个人的理解是:人是由社会性和动物性构成的。所谓的社会性,是指人在社会中所收到的教育,受到教育文明和道德的约束,遵守人类社会的法则与文明。而动物性,是一种动物的本能,遵循丛林法则,一切行为仅为了生存。两者结合在一起组成所谓的“人性”。人的社会属性会和动物属性相互拉扯,从而形成复杂的人性。

在某种情境下,抛弃了“社会属性”的人,就会变成所谓的夜行动物。

这本书所想阐述的应该正是这个主题。托尼在夜晚,在没有“人类秩序”的公路上,还保有着自己“虚伪”的社会属性、保持教养和相信人是有秩序的。他放弃了自己的兽性,所以在夜晚被抛弃了社会属性的禽兽们剥夺了一切。他有机会救自己的妻女,但是因为自己软弱缺少兽性,错过了唯一的机会。甚至于自己妻女被杀后,比起愤怒,他仍然更想要维护自己内心中关于“社会秩序”的维护。他甚至想赶快忘掉一切,对于凶手不是愤怒,而是惧怕。即使警长给了他报仇的机会,他仍旧想“那是你们警察的事,不关我的事。”托尼是软弱的懦夫,即使最后一刻杀了凶手,也还在想着如何逃避。

这就是爱德华想给苏珊看的故事。

刚读一半的时候,我以为“托尼”这个形象来自于爱德华自己,因为爱德华对苏珊说他只能写自己的事。而且“托尼懦弱的形象,与苏珊记忆中的爱德华是相似的,即使苏珊无耻的告诉爱德华自己已经出轨,爱德华还是想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继续鸵鸟一样维护这段婚姻。

读完全书我才发现,托尼这个人物的确来自与爱德华,但是同样的,这个人物更来自于苏珊。在离婚后的20年里爱德华依旧在坚持写作,但是20年里苏珊却想鸵鸟一样,把自己卑微的埋在了婚姻生活里,即使现在的丈夫已经出轨了三年,她也是不闻不问,只顾维护自己内心的“家庭秩序”。她完全变成了过去她口中的“虚伪懦弱“的人。但是爱德华却一直坚持自我,变成了书中的那位即使程序不正义也要维护正义的警长。

这本书实际上是两个关于复仇的故事,第一个故事是托尼的,第二个故事是爱德华与苏珊的。第一个故事本身讲的是托尼遭遇惨剧,最后得以复仇的故事。同时这个故事也是第二个故事里,爱德华对苏珊的复仇。

苏珊看到一半的时候觉得恐惧,但是她又不相信只靠一本书稿,一些文字可以改变什么,更何况那是她所不屑的爱德华的文字。

但是她所不知道的是,看完了这些书稿,她将在也回不去之前的生活,她会失去她所有的内心秩序。这就是爱德华对她的报复。

当年爱德华在婚姻中被“人”的属性所困,面对苏珊“动物”性的背叛和伤害,就像托尼面对流氓一样素手无策。以为着人类社会的秩序文明和道德能够约束她,但是他错了,这只会让缺乏这种属性的人觉得他懦弱和可悲。当时爱德华是人,而苏珊是夜行动物。

今天,苏珊因为岁月和生活的打磨,动物性消散,变成了遵从人类秩序的人。而爱德华学会了控制了自己的人性,唤醒了心中的动物性完成了复仇。这个时候苏珊是人,爱德华是夜行动物。

《夜行动物》读后感(篇六)

我们都是穿着文明外衣的夜行动物,无论是主动为之,还是被动接受。

夜行动物

6.9

[美] 奥斯丁·怀特 / 2017 /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要人物表:

爱德华:小说中“夜行动物”手稿的作者

苏珊:爱德华前妻

阿诺德:苏珊现任丈夫

莎琳娜:阿诺德前妻,现住精神病院

———————————

托尼:爱德华小说主角

雷伊:爱德华小说中杀死托尼妻女的凶手

鲍比:爱德华小说中的警察

————————————

我阅读这本书的几个阶段:

1- 读第一遍的时候,我把它作为悬疑小说在看,主要注意了“夜行动物”手稿的内容。

2- 在读完全书大约2/3处,因为疑惑,就看了电影《夜行动物》,却发现电影完全没有书的深沉的隐喻和黑色,改编非常偏离原著。

夜行动物 (2016)

7.4

2016 / 美国 / 剧情 悬疑 惊悚 / 汤姆·福特 / 艾米·亚当斯 杰克·吉伦哈尔

3- 所以,看完电影后,匆匆读完小说中“夜行动物”手稿内容和小说结尾,我又开始了第二遍重读,着重阅读苏珊的思绪、回忆和感受。

上面我提到“黑色”。黑色并非一定是罪恶的负面的东西,而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本性,是掩盖在文明外衣下的“自然本质”。文明发展到现在,已经开始唾弃自然本质,很多“自然本质”被忽视或轻视或否定,文明成了自我值得炫耀的外衣,也成了束缚自己的枷锁,这种假象是多么的危险。

苏珊用阅读来克制自己对于孩子一直看电视的不满情绪的爆发,用忘却/改变不快回忆来理性对待阿诺德可能的出轨,用有教养的逻辑分析来说服自己对丈夫事业和家庭的无条件付出。她忘却了第一次婚姻的破裂,却是出于自己对于性和爱的自然本质的向往和追求,她的忘却是对于自然本质的一种唾弃。

然而文明在不符合文明规律的自然面前是那么的脆弱:托尼在被脱掉了文明的外衣,面对自然界的适者生存时,在面对完全没有文明外衣束缚的动物雷伊时,只是个可悲的失败者:为了表现教养在最关键的时刻让妻女被劫持,却只会用虚弱的分析来掩盖自己自私、无能、懦弱的自然本质,错过了可能救出妻女的机会。他挣扎在性饥渴中,无法自救。他期待文明社会的体制能帮他复仇,却被能操纵文明机器的人抛弃(暗箱操作,雷伊被释放)和设计(鲍比的圈套),在失去视力死去的前一刻,他才终于明白要对这个以前趋之若鹜的文明有所戒备。

文明是高端自然猎食者掩护自己的外衣,是压制弱者自然本性的工具。

爱德华用了20多年来学会用小说的形式去表达内心的这个真实想法,用小说来揭露世界就是一群夜行动物的本质。当苏珊在爱德华的作品前,慢慢退去防备心,当她正视自我、正视丈夫和现实生活,当她面对前夫展现出的一直被自己以各种借口低估的写作才能时,那种痛苦将慢慢渗透开去,无法自拔。爱德华用他高了苏珊一等的文明进行了报复。

2019年4月4日,午夜11:43分。#小鱼读完有感# 微信读书

《夜行动物》读后感(篇七)

托尼闭上眼睛。苏珊合上书页。我合上书页。

《夜行动物》再版之前,中文译名是《苏珊和托尼》。虽然噱头不如《夜行动物》,但却是对这本书内核的巧妙概括。

读者在阅读之前,需要有所准备,不需要纸巾,也不需要救心丸。更需要的,是一个清醒的头脑和一颗坦诚的心。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吊诡,比所有惊悚小说更惊悚、比所有恐怖故事更恐怖的,恰是我们的平凡生活。

这是一个书中书的故事。苏珊收到前夫爱德华创作的新书《夜行动物》,爱德华请她阅读并给出点评。《夜行动物》讲述的是托尼一家在前往缅因州度假的高速路上遇到恶棍,懦弱、胆怯的托尼一点点退缩,一次次错过保护妻女的机会,最后妻女被恶棍掳走,最后惨死。托尼在社会的压力下,半自愿半被迫走上了一条窝囊的复仇之路。《夜行动物》之外,苏珊作为读者,一方面她满怀对托尼的同情和愤慨,另一方面她又发现故事里始终有对她真实生活的影射,她开始逐渐清醒,审视自己的回忆,重新拾回企图想要忘记的事实……

在书中书以外的我们,是《夜行动物》和《苏珊与托尼》的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我们正在完成这本书的第三个故事。在阅读苏珊和托尼的同时,那些被触动的、被点拨的,填满所有故事空隙的,恰来自于每一位读者的个人经历。

阅读这本书,是一种探寻自我的历程,更是一种直面自我、揭露自我的历程。阅读这本书,是对“生而为人”的一场拷问。

第一问:托尼、苏珊与读者是什么关系?

本质上,作者想要探讨的是人类的共性。这种共性是违背动物性的,或者说,并非自然赋予人类的秉性,是人类社会给予人的共同属性。而作者,通过苏珊阅读托尼,再由读者阅读苏珊和托尼的过程,不断启发读者通过自身寻找这种共同属性。在人物塑造方面,托尼处于极端情况,他身上的共同属性被放大到最大,甚至放大到夸张的程度;苏珊将这种属性影射在日常生活之中,影射在每个人身上可能发生的事情上。在人物塑造上,托尼与苏珊是互相依托的关系,托尼让共同属性显而易见,而苏珊负责提醒读者,这并不是托尼的个性,而是每个社会人、每个读者所共有的。

第二问:托尼的故事是如何启迪苏珊的?

在阅读过程中,有一个概念被反复提及——“文明社会的崩塌”。托尼和苏珊正处于这个概念的两个极端。

托尼的处境,是文明社会崩塌后,文明社会秩序无法顾及之处。在深夜的高速公路上,没有警察、没有热心仗义的路人,当托尼独自面对霸凌的恶棍,在舍命保护妻女和求自保之间,他选择了自保。案发之后,托尼如同局外人一般观看着一场盛大的表演,他应该寻求复仇么,他应该表现悲伤么,他应该……?他懦弱胆小,害怕重温案件、害怕回忆起自己的种种错误,但为了寻找罪犯,他应该一次次放下生活,去勘察现场、指认罪犯;他冷酷自私,对妻女的离世并没有太多伤痛,但他应该表现得悲痛,断绝社会来往和一切让人联想起欢乐的事物,这样才显得正常。“应该如何”主宰了他的思维、他的情感、他的行动。以至于,当托尼有一天发现自己的懦弱和冷酷时,他的第一反应,是害怕别人看穿他,发现他不是真的痛苦,他的戏没法演完。

苏珊的处境,是文明社会崩塌以前,社会秩序紧紧包裹着苏珊。她在阅读之前,是那么幸福美满。她不记得是什么让她与爱德华的第一次婚姻走向终点,也不相信自己现在的婚姻已是满是裂痕。她像小鸟衔枝一样搭建起的巢窟,无论充斥着多少谎言,她必须守护她的生活。比起谎言,她更害怕无序的人生。一切都要从“应该”出发。苏珊与爱德华结婚后,爱德华放弃了颇具前途的律师专业,追逐自己的写作梦想,爱德华的一次次失败,让苏珊离开了爱德华,转投前途大好的医生阿诺德的怀抱。她不是真的不爱爱德华了,但她应该选择没有波折的“美满”人生。苏珊为了守住与阿诺德的第二次婚姻,逐渐将重心转向家庭,搁置事业、生儿育女,一次次容忍阿诺德的出轨,即使明知阿诺德换工作只是为了在另一座城市与情人团聚,苏珊也没有说“不”的勇气。她不是还爱着阿诺德,但她应该选择没有波折的“美满”人生。

通过阅读托尼,苏珊发现了她和托尼之间的共通点——为了守护文明社会的秩序而努力生活,遵从“应该如何”而生活。秩序是第一的。秩序保护着每个人的生活。直到秩序消失。我们看到了托尼,失去秩序,如同吞下苹果的夏娃,脆弱得甚至比不上昆虫,在守序的惯性下,挣扎着披上“皇帝的新衣”。

第三问:什么是社会人的共性?

“应该如何”主宰了托尼和苏珊。什么是“应该如何”?“应该如何”是构建人类社会的基石——“理性”。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理性已经超越了人类的智力范畴,超越了工具性的存在,逐渐成为了人类的信仰。21世纪,理性在多大程度上凌驾于感性,社会性就在多大程度上凌驾于动物性。

且不论在学业、事业等“业”字上人类有多精于算计,即使谈到爱情、友情、亲情等“情”字,又有多少人敢拍着胸脯做到完全纯粹。在买杯咖啡,我们都要计算卡路里、量出而入的时代,离开利弊权衡,多少人能作出坚定的选择?

但吊诡的是,我们明知道“应该”快乐,但大多数时候,“应该”让我们不快乐。就像深夜里在高速路上无助的托尼,就像在深夜里揭开自己美满生活所掩盖疮疤的苏珊。在夜里,人类的动物性,总会或多或少显现出存在感,给你带来“不应该”存在的空虚和恐惧。

生存于人类社会必须拥有的“理性”在剥夺了我们作为动物应有的强健体魄之外,也剥夺了我们的原始本能。

“理性”是寄居兽,养分是原本属于人类的一切美好。在应该自保求生还是应该救妻儿的选择中,自保求生的理性吸干了生而为人的勇气,我们变得懦弱、自私。在应该求稳求全还是求变求新的选择中,求稳求全的理性吸干了生而为人的梦想,我们变得平凡、冷漠。

第四问:故事最后的结局会是怎样?

托尼在故事的最后,被理性推向了正义的结局。苏珊的故事没有结束,她心里清楚自己最后还是会选择妥协。那我们的故事呢?

由人类所构筑起的人类社会成为了人类的铠甲,也成为了人类的软肋。依托于集体理性架构起的社会机器为每一个个体铺设了道路,看似鼓励个性、欢欣雀跃的奋斗场面,却不能改变我们永远沿着同一道路、向着同一目标前进的事实,区别只在于快慢先后而已。

一生中,总有几次。我们突然意识到,自己只是奔腾在主路上的亿万分之一;意识到,在理性之外还有其它选择的可能性;意识到,得失未必是衡量事物的唯一标准;意识到,快乐恰恰来自于不走那条对的路。

大部分人,会用理性熟练地驱散、埋葬这种意识;偶尔有几个,抓住了这个意识,滚下主路,走走另一条路。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