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紫色芳香小说》是一部充满浪漫情感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在紫色花海中经历的一段动人故事。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紫色花朵的美丽,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读后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爱情氛围,令人回味无穷。
我的紫色芳香小说读后感第一篇
一部2万字不到的短篇,讲述的主题是任何写作者最的剽窃和抄袭。故事采用剽窃者的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我”虽然不断粉饰,但依然算是诚实地坦白了剽窃的经过。这种叙述方式并没有什么特别,但结合内容却形成了两个不同的视角。
一个是比较直观的、被害者(被剽窃者)的视角。作为被剽窃者,他不但作品被剽窃,连名声、地位、荣誉也被一同剥夺,让读者对剽窃者“我”的剽窃行为以及后续一系列误会的沉默纵容感到愤愤不平。另一个是比较隐性的剽窃者“我”的视角。拿着同样故事的“我”(当然是剽窃来的)只因名气不够大就被出版社拒之门外,而我的朋友却在出版后一呼百应,立刻在圈内掀起热潮。这种截然不同的对待,揭露了出版行业在文学价值判断上的局限性和趋利、跟风。
总的来说,这是一篇有趣出彩的小故事,驾驭了较长的时间跨度,剽窃和误会的情节设计也十分巧妙,值得一读。
我的紫色芳香小说读后感第二篇
为了得一张满300减151的券加入了京东plus,然后凑单买了这本到货后颜值爆表的紫色布纹硬壳双语小说。英文部分的印刷完胜同系列的《黑犬》等。20多页的内容非常适合我常年马拉松式的读书方式——数周或数月才能断断续续读完一本,简直不能太棒。一天中读了两遍;有意思的事是,有声书是伊恩麦克尤恩本人朗读的,28分钟的聆听无疑是锦上添花。与同期在读的阿加莎的作品《爱的重量》和西德尼谢尔顿的小说《命运之星》不同的地方是,作者并没有为我们营造出隐隐作痛的揣测,我完全没有像觉察出劳拉对亨利下“毒手”时的惊异或明知霍华德为了心爱的拉腊不惜一切代价的暗中操作越走越偏的锥心之痛。相反,我最想知道的是,当Parker说出我们是伐木累时他内心的暗流涌动。(不自觉地脑补了see you again的bgm);当然,诚如书的开头所言,这是可以视作confession的故事。小伙伴们玩完跷跷板后坦诚相见携手回家的结局至少是我想要的。Cheers,友谊万岁~
PS:小说中Parker在Jocelyn书房里看到的书稿饱含对love,regret和fate的理解以及脆弱人性的温暖同情;这令他手不释卷内牛满面;这三个元素恰好贯穿了《爱的重量》和《命运之星》。
我的紫色芳香小说读后感第三篇
《我的紫色芬芳小说》|嫉妒
偶然翻到别人的推荐,豆瓣一查骂声一片。主要是谴责出版社圈钱,一本kindle上都要30的书里面居然只有一正儿八经的短篇,其他是导读,访谈,翻译。如果不是这样,分数应该会更高。
作者写得顺手,好熟悉地味道,好像以前看过,但是查证后又发现应该没有。翻译非常加分,遣词造句完美展示了这个故事的残酷温柔。读到最后觉得身体发冷,有一半是文字的功劳。
《天下英雄谁敌手》中讲到刘备在建安166年,曾经背叛当初迎他进益州的刘璋。当时他本计划是作出刘璋先行不义的假象后再夺取益州免留骂名,被揭穿后索性就直接动手了。当时作者评论过一句话,大意是人这一辈子,卑鄙只能帮你做成一次事,刘备成了,从此成王败寇。同样,这故事里的“刘备”也成了。
这两人原本是亲如兄弟的朋友,人生却像是跷跷板——一人起,必有一人落。于是,文学路上手拉手的两位地位逐渐悬殊。最终,地位低的那个通过窃取朋友成果,陷害对方抄袭,一举扳倒了另一个——跷跷板一起再一落,二者风水轮流转了。
后面再读导读,看看名字为啥是“紫色芬芳”。
我的紫色芳香小说读后感第四篇
给你一个可以 交换人生的机会,你愿意吗?(这是一个互相背叛的故事,在说“干杯”的时候其实才是真正的扯平了)
假如你现在穷困潦倒,人生失意,刚好这个时候,你的面前出现了一支笔,只要用它在你的人生的篇章中改写成别人的结局,对方的人生结局立刻能被你交换,你愿意吗?
你可能会批判,当然不可以做如此不道德的事呀,但是先别急着下结论,等我说完另外一个前提:
如果对方原本跟你一样的水平,你们约好一起做 最酷的事,可是对方有一天背叛信义,做了你们之前一起摒弃的事而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且是甩你好几条街的那种呢?而你则一直默默无闻。
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动摇了?
在伊恩.麦克尤恩的 《我的紫色芳香小说》中,帕克.斯帕罗在面对这样一个机会时,他就愿意,而且毫不动摇地,剽窃了乔斯林的后半生。
他们之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他们 年轻气盛的时候,都想当作家,著名作家,甚至是伟大的作家。帕克.斯帕罗起初甚至遥遥领先于乔斯林,但是他们都表现得不觉得对方之间有什么正儿八经的竞争,直到乔斯林瞒着帕克.斯帕罗写了个电视剧本,这在他们之前看来,是庸众的糟粕,而乔斯林却从此大获成功,帕克.斯帕罗因为婚姻导致的家庭重担而生活拮据,作品也一直反响平平。
两人同时出道,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本来帕克.斯帕罗是该认命,毕竟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不一样的,然而这段友情却在继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也是直接的导火线,导致了 帕克.斯帕罗最终剽窃乔斯林的作品,并把乔斯林推向悬崖。
那就是这段友谊的不门当户对。门当户对不止体现在婚姻,还体现在友情上。
同样的时间出道,一起
这似乎更是一种对于自己不被尊重的报复。
这篇书评写不下去了......
我的紫色芳香小说读后感第五篇
是看了澎湃上的访谈才去找来读的小说,一直觉得写命题作文是非常考验作家的构思和技巧的,内容能够与标题契合相融就已不易,何况还要在基本的主题之下插入技巧和涵义的意外惊喜。
故事短到中篇都算不上,作者以一种展开一幅画卷的速度,寥寥数页就把两个人从大学到老年的一生都讲完了。节奏平缓,高潮的发生好像也是自然而然地达到涉及主题的那个转折点:身为叙述者的“我”偷走了好朋友乔斯林未出版的长篇小说。
按照常人的思路,这种做法无疑应受到强烈的学术道德谴责,友情应该彻底决裂,两人老死不相往来。但是这不是麦克尤恩所要传达的主要情感。他把这件事往前推了一把,“我”将盗取的书稿整理补充后送去出版,出版后还把书赠给了好朋友。过了三年,好朋友出版了自己的这本书,因为他没有看过“我”的书,很多人也不情,“我”还举报了他的抄袭行为。至此,两人的名声地位都颠倒了过来,彼此间中断了来往。但到了晚年,故事的结尾,两个人又坐在一起喝酒了,友谊战胜了一切。
如果只是偷走了无关之人的东西,那么这个故事就没有什么好讲的,该谴责就谴责,该惩罚就惩罚。可若偷走的是亲近之人的东西,这个人与我们自己的性格、爱好、三观如此相像,所以即便这个东西关乎名誉和成就,我们还是会选择不知情而原谅这个人,因为我们就是亲近到”被偷走的人生”也能当成自己的人生?
麦克尤恩关注的方向总是很独特,他不喜欢探讨那些显而易见的伦理道德常识,或是将自己的人物放在这些众所周知的常识中供他们作选择,让叙述者作为一个上帝视角来评判人物的所为。在他的小说中,常识也好,宗教也好,伦理道德也好,只是作为人物出场的一个背景,人们的选择最终还是基于自己的情感,不论这种个人化的情感是否与世俗的评判向左。
麦克尤恩的这部《我的紫色芳香小说》,公众还在骂着“我”可耻的偷盗行为,作为当事人的“我们”却已经忘怀。“我”偷书的时候是故意但没有恶意的,而“我”的朋友在舆论最为剧烈时也没有冲上前来指着“我”的鼻子大骂,他以为我们太像了,观点和语言都有雷同与重合的可能。公众看不到友情的力量,就是“我”偷了朋友的书稿出版后,觉得这本书的芳香甜美已远远超过“我”发自内心的忏悔愧疚。麦克尤恩真是又幽默又温暖地诠释了看似平淡的主题下,那近乎天荒地老的友情。
我的紫色芳香小说读后感第六篇
2.8万字的这本书分四部分,小说导读、小说译文、英文原文、和作家的访谈(主要讨论的是另一部作品《儿童法案》)。
鉴于它明明本体只是一份薄薄短篇,编辑又试图将它填充得更丰满,卖相更好看,所以不需看谴责遍野的评价,你就会由衷地感到——这是出版社的圈钱之作,吃相难看。
可就是这么一本圈钱之作,却意外满足了我此刻对文学评论的好奇,这真是王八瞅绿豆——看对眼了。
大概讲一下第一部分,导读。
首先,略略谈论小说由来后,讲出自己提炼的第一条见解——作品开头可以比作魔术师飞快手速下的表演,像红楼梦里的判词,全说了但隐晦得又像没说。
引入原文开头进行佐证,接着在其他作品上找出相同点后,再引出第一条见解的下半部分——观众带着对谜底的疑问,细细地品味了一遍刚才魔术的慢动作回放。
之后再引出第二条见解——常见的小说机关“交换人生”,与其他作品做对比后,提到文中一个关键词“跷跷板的致命倾斜”作为佐证。
然后再对文中背景、关系,进行文笔优美的总结,如“我们透过一层薄雾往里看,看到文学如何与人生交缠,虚构如何侵入真实,善恶如何被时光消解”。
再引入原文结尾,夸夸作者,总结堆砌一下作者的诸多特点,最后再和自己联系一下,结束。
最后,
没读过麦克尤恩的作品,只是久仰《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大名,可能大爷在舒适区里呆着不错,没放肆地燃烧生命,所以有读者对其“糊弄”的行为表达不满。(作者和出版社的双重“糊弄”可还行,搁这儿叠buff呢。)
可我这个没受过“规训”的初读者觉得还不错,推荐大家可以一读,别买就是了。
ps:要我写的评论文学评论这些字能卖钱,那估计,我也得挨骂——就像这本书挨骂一样。
我的紫色芳香小说读后感第七篇
真没想到《我的紫色芳香小说》英文原版是这么薄小的一本,口袋小册子开本,34页,可能连中篇都谈不上,居然还出了单行本。极简的叙事短小而精悍,如丝般柔滑顺畅,不用一小时就读完了。
麦克尤恩70岁时写下的这个故事,和马尔克斯晚年所著的《苦妓回忆录》有几分相像,读来都有种去繁就简的干脆利落之感。
两个从大学时代起就成为好友的作家,在人生的上半场,一个在文坛混出了名声,另一个基本上默默无闻。转眼到了中年,无名的作家利用一个给有名作家看家的机会,偷偷把后者已经完成的一部小说初稿占为己有,并利用后者对他的信任和漠视,巧妙地利用出版时间差,让外界误以为他是有名作家的幕后捉刀手,在人生下半场扭转了自己和朋友的运势,跻身著名作家行列,而他的朋友则从此没落,再也没发表过像样的作品。
像一个跷跷板的两头,这是麦克尤恩对这两个人命运起伏的比喻。小说以因一念之差而做了那件决定性坏事的“我”的口吻,在“我”年老的时候以忏悔告白的形式讲述。当然,这不是对上帝的忏悔,而是对所有被“我”忽悠糊弄的读者的忏悔。一开头,书中的“我”就说了,“你可以把接下来的内容作为一个忏悔。”这个“你”指的就是每一个读者了。
虽然叙事极为精简,麦克尤恩在讲这个带有悲剧色彩的故事时,搭建的因果逻辑链丝丝入扣,合情合理,完全找不到两人命运被奇妙翻转的破绽之处。“我”的作家好友,一直到老都没有发现真相,反而相信“我”的抄袭作品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两人实在是太知心的缘故。对他来说,这完全是天注定的事,因为两人的交流如此毫无保留,读了这么多同样的书,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又如此接近,以至于对小说的构思或多或少都达到了雷同的程度。“我”对他的这套说法则不置可否,每每被提起的时候,“我”都会对他说,这是一个充满善意的理论,它体现了两人长久友谊的本质,“我们是一家人”。
不知为何,看完整个故事,突然想起蒙田关于自己的朋友波提说过的那句名言,“他就是我,我就是他”。
看来小说名为“紫色芳香”(purple scented)有双关之意,即指小说中“我”抄袭得来的小说,又指向两人非同一般的朋友关系。就像“我”说的那样,“我”不但偷了他的小说,还偷了他的人生,而且“我”还不打算归还。
窃取别人的作品当然是不道德的,但是用偷的办法换取陪伴一生的知己就有点儿意思了。偷书和偷人生是小说明面上的说法,偷心则是小说的言外之意,这正是麦克尤恩创作的精妙之处。
我的紫色芳香小说读后感第八篇
我和挚友乔同为文学创作者,大学毕业后,
他声名鹊起,成为国宝级作家。而我,虽笔
耕不辍,到底没有激起多少水花。迫于生计
(“怀 孕是我妻子的爱好”),身兼教职,活着
尚且不易,哪里还置办得起多余的书呢。
-
但我知道我和他绝 无争逐,我依然在每次作
品付梓后寄给他一本,虽然他压根不会看。
我从容地接受他的邀约,去他那个豪华的大
房子里阅读、创作、消磨时间。在他因创作
瓶颈期去度假后,主动担任管家的职务。从
他大学时候的席惯判断出书房钥匙所在,打
开书房找到那份让他烦恼的手稿。然后,我
看到了一部惊心动魄的杰作。
-
“无与伦比。他迄今蕞好的作品。比我记忆里
读过的任何当代小说都好。具有托尔斯泰式
的野心,技术上秉承普鲁斯特和乔伊斯的路
数没有过多迟疑——复印手稿,物归原处,并小心地擦掉钥匙上的指纹。
-
“我没想什么阴谋诡计。只是被一次超凡脱俗
的阅读体验照亮了,那种深深的感激,所有
热爱文学的人都不会陌生。
-
我把手稿加工了个面目全非,但依然把那些颠扑不破的精彩段落保留了下来。整理完成后,寄给出版社。作品意料中的不温不火。
-
别急,我的蓄谋才刚刚开始。
-
不久之后,他在不断打磨后交出了作品,一时间洛阳纸贵。而我,只需把我的那本早已被人遗忘的“紫色芳香小说”塞进一只普普通通的信封,匿名寄给本地的一位刻薄、爱好八gua的评论家,并附言:
“这有没有让你想到上月轰动坊间的小说?”
-
风波经历了发酵、平息,乔被世人唾弃,被出版社拒之门外,而我当然获得了空 前的成功。乔面对不容置疑的事实只能把原因归结为我们两人拥有过的相似经历,对我心怀亏欠。我宽恕了他。亲爱的读者,我唯独向你们承认我的恶行,听说亚洲有个叫野野口修的作家也有这等手段,不过到底是背负了罪名。你们看我,我和我的朋友至今可是依然在为友情干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