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单身社会》经典读后感有感

《单身社会》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30 20:05:56
《单身社会》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11-30 20:05:56   小编:

《单身社会》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思考了单身在当今社会的地位和意义。作者通过对单身现象的分析和探讨,揭示了现代社会对单身者的偏见和歧视。书中强调了单身生活的自由与独立,呼吁人们尊重每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单身这种生活状态,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独立和自由。

《单身社会》读后感(一)

替朋友圈的各位读了这本going solo (恩我妈后来选了《肥肉》看)不全然是以为中的文本 除了耽于个人主义的益处考虑婚姻成本欣然享受独立和独处的主动选择者们还定义了更广泛的边缘人士

全书保持知乎水准 导言做了第一件事 是罗举单身状态的普遍以及涨势

《单身社会》读后感(二)

书中从各种文献书籍来解说证明单身,独居的自由、性解放,女性学历层次更高,更喜欢独居了,这是一个偏研究类型的专著吧,有各种参考,和数据,莫不是为了完成科研任务写的这本书。主要还是美国的单身社会各种单身现象,我更不关心了,有点枯燥,没有进行很详细的读。书评还限制字数140,那我就凑一凑吧,还有吗?

《单身社会》读后感(三)

好久没看这种社会题材的书,时间能被每个人利用出不同的长短,有目标有方向地忙起来而不是瞎忙更能占据一个人的精神空虚和社交需求。单身生活更能成就活跃的社交和收放自如的独居习惯并不是悖论,除却客观物质和年龄问题带来的独居问题,单身生活反而能让每个人孤独而真实地面对自己处理情感。毕竟每个人都是要离开的,只是时间和方向的差异而已。

《单身社会》读后感(四)

截至2010年,超过50%的美国成年人处于单身,有3100万人独自一人生活,其中女性1700万,男性1400万。

而在全世界范围内,每七个年轻人就有一个选择单身独居,尤其在北欧,单身的比例更高,挪威,芬兰,丹麦,乃至中国和巴西,都有大批单身独居者兴起,其中瑞典是世界上独居比例最高的国家,首都斯德哥尔摩的独居比例高达60%。

《单身社会》读后感(五)

『我拥有了我曾经想要的东西,尽管如此,一个人想要的却永远是什么别的东西。事实就是,我拥有了所有我渴望过的东西,但是当欲望被实现的时候,欲望本身包含的那个“更深远处”并没有实现。』——巴黎评论

感谢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细化

感谢networked individualism

感觉在限定性上还有一定进步空间

《单身社会》读后感(六)

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单身是个非常热门的现象。

此类问题的成因是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螺旋式演进的,因此我一直很感兴趣这类问题的成因和演进的过程。 这书验证了我的部分想法,解答了我的部分困惑。不过翻译的太差,另外现象讲的太多,原因讲的太少。

这本书提及的很多参考书籍,都很有意思,决定买来翻翻。另外,我准备去看看这人的论文,应该比图书会更深入一些。

《单身社会》读后感(七)

摘记原文两句话:

1.

缺乏独处的时间是“如今不幸的婚姻中,男女双方最多的抱怨”,

“相比不觉得孤独的人群,感到孤独的人们,实际上在独处上所花的时间更少。”

2.

孤独是必须的---------不仅仅是因为孤独令我们从亲密的社会关系的束缚中解脱了出来,而更重要的是,最终孤独能帮助个体培育自我,建立独到的见解,最终更为有效地重返社会

《单身社会》读后感(八)

一口气读完的书,虽然有点堆砌和啰嗦,但还蛮有启发性的:

1,你真的有可能独身一辈子或大部分时间在单身中度过,所以要从现在开始认真规划;

2,健康和经济条件是过好单身/独居生活的基础,否则,很可能陷入被动单身/独居的窘境;

3,单身/独居不意味着与世隔绝,而是寻求群居与独处之间平衡的一种生活方式,事实上单身/独居的生活方式反而对社会合作和公共活动的要求更高,当社会还无法为单身/独居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服务时,主动建立自己的圈子,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或许是更明智的选择,很多单身/独居者也的确在这样做

4,单身/独居作为一个确实存在,越来越庞大,不容忽视的群体,与其夸大其危害性,不如思考如何提高这一群体的生活质量和保障他们的权益,身为单身者我并不抱歉

《单身社会》读后感(九)

这是一篇读书笔记。

P13. 独居人口比例最高的前四位国家分别是:瑞典、挪威、芬兰以及丹麦。

P17. 个人最主要的义务在于对自身负责,而非对他的伴侣或者孩子。

P22. 独居生活使人们可以在适宜的时间,以自己的方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P263. 孤独能帮助个体培育自我、建立独到的见解,最终更为有效地重返社会。

我并没有记录单身悲郁的部分,如果感兴趣的话,找来看看吧!

《单身社会》读后感(十)

四星,大量案例,内容不够深刻,但选题新颖,而且有一定独到见解。 个体从群体里剥离,从家庭关系中回归个体。在社会支持度较高和较贫穷的阶层里都有出现,其核心在于脱离家庭关系的原子化个人。 但是人终究要回到家庭。这在关于死亡的时候能感受到最多。 这本书其实挺适合豆瓣的。(独居者丧葬协会) 另外,独居生活所充斥的大量无意义的性,酒精和迷狂显得没有那么有意义。感觉还是新海诚的电影对于独居生活幻想得比较好,独居也是为了遇到你,遇到真正的自己。(不过考虑到日本居高不下的出轨率,其实在性的自由和家庭稳定上许多事好像似乎在现代社会没有一个稳定的模板) 我想象的是,独居生活可以像古代圣徒一样,同时在里面也可以加上爱欲,一方面是个人各方面的升华,另一方面是对那个人在更大程度上的期许

《单身社会》读后感(十一)

如果总觉得自己是如此与众不同,就很悲摧了。因为拥有这种思想的人,会将此等“自以为”的特殊性投射到关系relationship之中----此前在恋人身上实现,如今依靠独立性彰显。造成了“两个人骑虎难下,一个人进退维谷”的效果。所以,根源在于,对于自我的不切实际的认知,会导致我们过不好这一生。“或许,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一些数据,别不信邪。

“截至2010年,超过50%的美国成年人处于单身,有3100万人独自一人生活,其中女性1700万,男性1400万。

而在全世界范围内,每七个年轻人就有一个选择单身独居,尤其在北欧,单身的比例更高,挪威,芬兰,丹麦,乃至中国和巴西,都有大批单身独居者兴起,其中瑞典是世界上独居比例最高的国家,首都斯德哥尔摩的独居比例高达60%。”

感谢这个时代,我们越来越可以单身了!

《单身社会》读后感(十二)

收集了很多人的主张和意见,但每一章的主题很水,作者好像是很牛逼的人,但实际没有说什么,好像怕得罪什么似的,隐约想说又不敢说,最后东平西凑才熬出一锅白粥。

或者说人类社会无论何时,都是因为围绕共同生活而非独自生活的想法而建立的(无论资源紧缺或充裕)人类的确有社交需要,而现在我们说的独居时代正是因为人和人之间的社群关系高度紧密(网络)而衍生的。独居时代,其实只是人们审时度势活得更聪明一点的现象罢了,不必注入太多感情色彩。

高瞻远瞩的社会学家所担心人们的心理健康疾病,其实目前选择独居的人恰恰相反不是无可奈何的选择,而正是要逃离他人即地狱的问题,如果离群索居麻烦更少一点,又何乐而不为。

书的封面是一棵凋零的树,意境太灰太沉重了,我希望每个独居者内心都是充裕感情丰富而有力量的,社交上也达到平衡,不至于被人带着同情的眼光,各种诟病。

《单身社会》读后感(十三)

P35

独自居住有其特定优势:独居保证了两性生活上的自由,并亏大了生活的各种可能性,令年轻人有足够的时间成长成熟并寻找真正的浪漫真爱。独居将年轻人从难以相处的室友中解放出来,甚至,当你的好友并不是总待在你隔壁的房间里时,友情也变得更牢固。独居令年轻人以想要的方式、在想要的时候外出社交,而且可以更集中精力在自身以及自身的需求上。

P50

你仅需要拥有一点无畏的勇气、坚定的信念以及面对独自生活的坚韧毅力。

P70

那些已经学会了独自生活的年轻人认为,如果婚姻一开始就是一种妥协,那生活并不见得就会变得更容易一些。他们以开放的心态寻找理想的人生伴侣,但如果没有找到,他们觉得能有一个地方独自居住,也许更好。

大多数年轻人都将独自生活看做人生的一个阶段,而非重点,并充满激情地面对由此而来的各种挑战。

《单身社会》读后感(十四)

断断续续看了一段时间,通篇逻辑比较浅。先提出独居现象,后分析形成社会环境、群体心态等原因,再讲单身及独居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碰撞及冲击,个体在这种环境下出于各种原因而选择独居的行为分析……就这样看到了第五章,引出”单身社会“一词,猛然觉得文中的“单身"越发不对劲,翻到封面一看是going solo,living alone,结合文中的主题和案例,无一不在讲述独居文化,可见很有可能是这版译本的翻译有误。

在国内,独居和单身实在算不上一个概念。适龄男女中,单身狗比比皆是,独居的却在少数——因为国内大多数城市的独居条件尚不成熟,即便像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也会发生和颐酒店这种事。

而真正的独居,常为两种,一为选择,二为无奈。这个大家都懂,不用解释。所以说单身是独居的客观条件之一,但这些既有的单身狗,逐渐选择和投入到独居的社会生活,其本身则有更深刻的原因。

暂时先以上。

《单身社会》读后感(十五)

图书馆随便拿的,主要是这名字比较吸引我。写的一般,像报告,也没啥特别新颖的观点,随便看看。里面采访者的一些感想倒是挺世另我的hhh。

比如:今天莫莉三十七岁了,即便是独自在家时,她也并不觉得没有伴侣令她的生活不完整。她说:“我真的喜欢能有一片只属于自己的空间,我甚至从不觉得寂寞凄凉,有时,当电话铃响起的时候,我甚至也不想接。并不是说我的人际关系不好,但有时我觉得别人和我的关系太亲密了,比如与某个人生活在一起,完全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对我而言并不是轻松愜意的事情。自己待着,不用去为其他人的事情操心,对我而言,更接近我想要的‘舒适’”。

孤独使人更接近自我,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是要趁现在好好享受无义务的“轻生活”,等问题来了再说吧。

全世界的单身者,联合起来!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