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读后感精选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06 11:25:30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8-06 11:25:30   小编:

读完《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感觉作者拉兹洛夫深刻地描绘了治疗师的生活和心理,让人思考人生意义和情感困境。通过治疗师的视角观察自己和他人,书中充满真诚和温暖。读者可以从中学习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困扰,体验到心灵沟通的温暖和力量。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读后感(一)

在心里最失落的几周,听完了这本书。听着跟自己相似的故事,被具有同情心的描述出来,很治愈。那些没有经历过的、或感觉不平衡的事情,也能充满同情心。把心里那些汹涌的、无处安放的关于爱、亲情、和死亡的情绪,备剖析出来然后又温柔对待。“But part of getting to know yourself is to unknow yourself—to let go of the limiting stories you’ve told yourself about who you are so that you aren’t trapped by them, so you can live your life and not the story you’ve been telling yourself about your life”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读后感(二)

Touching and warming✨看了不亏!每晚伴着床边暖黄的台灯翻阅几页总是能让累得睁不开眼又焦虑的我平静下来 作者幽默的文风娓娓道来 形形色色的patients和多样的stories穿插着 教我如何更细腻地看待生活和对待身边人。会记得总是那个被idiots surrounded、在车祸中失去了儿子的John、会心疼和想念一次又一次仿佛获得了希望却又被命运捉弄的Julie 她说she will miss everything when she died 我在心里回应着说me too…疾病在Julie和her husband身上无情地丢下了需要忍受的不同痛苦 在那几段描述和刨析他们这段深爱着彼此、一个怕拖累一个也会累的关系里 真的忍不住一度要落泪…还有Wandell、Rita和我们主角therapist自己的故事线和一些人生小轨迹 都很感动也很interesting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读后感(三)

我只能说我和这本书有一段hate/love relationship…Hate是因为因为节奏太慢,我拖了快一年才把它读完,中途甚至有放弃,后来因为不断接触到别人的好评才重新pick up…每次读到client或者作者她自己在叙说他们的冗长的生活琐事时,我就不太有动力接下去读了,证明了我确实没法像作者一样作为therapist 产生100%共情然后100% present. 可能读的时候比较焦躁吧,这本书适合慢慢读。但是整本书还是非常诙谐幽默且感人的,还有很多个触动我的瞬间:当我读到John的儿子因为一个“wrong number”导致的车祸去世的时候,整个人处于震惊和意难平的状态中;还有看到最后Julie葬礼,她为她丈夫写了一本书,丈夫读她写的一段“Everyone should have an epic love story once in their life. And if you are lukcy, you may have two. I hope u have two epic love stories.”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读后感(四)

当之无愧的“神作”。谁能想到我连最后的“鸣谢”都仔仔细细地读完了,并且还忍不住眼眶湿润……

这本书带来的旅程远远超出我的预期。风趣的语言让我在地铁上咯咯发笑,忘记了人群的拥挤;悲伤的文字也让我在午休的间隙泪流满面,感受着作者的、访客们的内心。我感觉自己不仅走入了他们的灵魂,更加走入了自己灵魂的深处。许多往日的记忆浮出水面,悲伤的、快乐的、恐惧的、痛苦的、羞耻的感受,它们从未消散,而是隐藏在身体的深处,随时等待与我会面,等待着我拿出勇气、直面它们…… 我们不但生活在过去,并且生活在未来,虽然未来还没有来,可是它对我们的影响一点也不过去少。过去和未来共同作用着,被时间的流水推动着我们来到“当下”……而我们如何对待过去、如何对待未来,都时刻影响着当下的行动和体验。

这大概也是我“划线”过最多的书。我发现相比于一些金句,更让我被深深打动的,是他们的经历与对话。此刻我甚至不觉得他们只是书中的人物,而是我生活中遇到过的你你我我。而这位治疗室作者,恍如我的心理咨询师朋友……她向我娓娓道来她所经历与感悟的生活,而我受益良多。

许多次我停下来,呆呆地任由脑中的思绪纷纭,与书中的故事互相印证。多少次我想拿起手机,想给朋友分享那时那刻的感受。但当我又再一次拿起书来,忽然意识到,也许我并不是想要分享感受,而是寻求认同,亦或是,隐藏不愿面对的真实感受……多么庆幸这本书为我带来的忍耐的勇气,让我能沉下去、再沉下去,关注自己的内心,诚实地面对自己……诚实、真实……多么难走的暗巷。

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篇史诗。如果你认为你的不是,那一定是因为你尚未发现。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读后感(五)

对同一本书又爱又恨,甚至是对同一个点又爱又恨。 作者分享了很多自己的生活。有时候爱这个点,是会觉得作者很勇敢,敢于向读者揭露如此深的细节和感受。作者在网上搜索自己的咨询师,觉得又兴奋又罪恶了。这种行为以及感受会让自己觉得被共情到。除此之外,作者还揭露了很多自己在咨询当中比较“作”的事情,这会让我觉得在咨询当中多折腾点也无所谓。 有时候恨这个点,是觉得作者太啰里八嗦,她生活的太多细节,包括她是如何怀上了孩子,我完全不感兴趣。 作者科普了一些心理学的简单知识。有时候爱这个点是因为对自己还是有启发的,比如说投射性认同,强迫性重复等等,之前我都已经知道这些概念,但再次看到还是有启发。 有时候恨这个点,是觉得这个内容很突兀。对人格障碍的科普,对欧文亚龙存在主义议题的科普,对我来说是老生常谈。 但正如这本书的作者在最后对咨询师恋恋不舍,有一个温情的告别。我在读完这本书之后,这些爱与恨都融合成一个更温暖的感受。 Amazon 上的一星差评说,411 pages about the writer crying on the therapists couch 。it's so little insight about her own clients. 我的想法是,作者对自己的来访还是有洞见的。甚至这有些动力学意味的理解让我感到非常的新鲜。 作者找咨询师哭诉,也算符合talk to someone 这个主题。 但是作者分享了太多自己的私事。kindle的阅读进度才26%,作者就用了3章讲自己的职业转变道路,而且才讲到自己决定靠写文章谋生哦…… 作者还用很长的一章,讲述自己的借精生子。 我看不到这些内容和书籍主题的联系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读后感(六)

觉得逻辑上面欠缺了些,作者试图把几个故事混在一起讲,但是没什么连接,开始读起来有些费力。讲每个案例的时候也是有个开头,故事描绘得挺好的,但如何解开自己困难的,因为做了什么这里写得很含糊,然后就给了结局,发现那些干货都没给,是留着让你去看心理医生吧。

当然有的部分还是有引起思考的地方。一是作者说好多人去找心理医生是想让心理医生告诉自己怎么做。心理医生又不会给你答案,那个能找到答案的人永远只有你自己。但是多少人就是不愿意动,想要现成的东西,最后也不知道自己怎么过的,或许最后也就丧失了自己做选择的权利。二是作者分手,她医生说pain是一定会有的,但她却选择surfer。为什么break up这么让人难受,因为那个人完全没有和你商量然后就从你的生活中消失了,把你所有的计划打乱了让你不知所措;还是因为另一方没有和你商量就做了这个单方面决定你觉得没有被尊重;又或者是你是被分手的,所以觉得是不是自己不够好,为什么另外那个人不愿意和你走下去了,自尊受到伤害;又或者是你在害怕,害怕那个不知道的未来。

就像作者说的,很少有人意识到其实改变是需要失去的,如果你想保持原有的还要再加上新的东西,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当你的relationship变了,要不你失去了自由要不你失去了那个能和你分享一切的人;当你换了工作,你失去了那份熟悉感,要重新打拼。没有什么得来容易的事,失去也是开始。

读书的过程中突然也想道,为什么人会害怕死,因为害怕失去自己拥有的一切吗?可是我们本来生下来就没有拥有任何东西啊,唯一能拥有的也就是自己的记忆罢了,没有任何实物。如果想开了,会不会也就不畏惧死亡了?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读后感(七)

小时候,我害羞内敛,害羞到什么程度呢?如果坐在公交车上,有一位老人或孕妇站在我面前,我是绝对不会让座的,因为我极度不习惯甚至恐惧站起来让座的行为,感觉这样会把全车的人的注意力都吸引到我身上,这让我十分恐惧。所以,我一定会一直如坐针毡的坐在座位上,尽管我知道应该让座,同时我也十分想让座。现在想起来,如果当时有别人注意到我的举动,应该心里会想:这孩子好不懂事啊,看到老人孕妇都不让座。但他们一定想象不到年幼的我坐在那儿承受的自责、愧疚与煎熬。 看完这本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 最大的感受就是“人不应该通过他人表现出来的行为就随意揣测判断,因为你不知道行为人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好像是书里看到一句话说,it's very hard to hate people when you really know them,只要你站的够近、看的够仔细,总能发现到最后你们之间的共同之处远多于不同,他并不是那么十恶不赦,你也并不是那么无可指摘。但由于人们总倾向于隐藏自己过去的伤痛,所以即使是面对面朝夕相处的人也很难说“够近、够仔细”了,更不要说在网络上看到只言片语就自认为看清了事情的全部。 可惜的是,大多数人没有耐心甚至迫不及待的去评判、甚至指责他人,因为这是键盘侠们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责他人的大好机会,是领导们显示自身优越性和权威性的重要场合,是普罗大众暂时在别人的笑话中逃避自身苦难的方法。人们都在用自己的价值体系、成长经验、立场观点来判断他人,同时丝毫意识不到这样做的局限性。 当然,这么说起来让人感觉太“圣母”了,哪有人真能做到时刻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呢,如果真的这么做了那世上岂不是没有美丑善恶之分了?在我看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的,是对他人再多一分宽容,对自己再慢一点判断,无论什么时候都保持open-minded,相信“也许还有另一种可能性”。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读后感(八)

很多人认为心理学是一门虚无的学科,因为强大的人不需要心理治疗,弱小的人可能治疗了也没什么用,我大多数时候也是这么认为。阅读这本书的初衷也并不是要得到什么心理学指导,纯粹是对于心理学的好奇心,挺厚一本书到底能长篇大论到什么程度。看完后,收获的是那些小故事带来的温暖,以及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共鸣以及反省,确定自己的心里还是挺健康的。另外,纠正了内心对于心理学的误解,它并不能解决病人的问题,而是帮助病人看到自己,自我治愈,才是心理治疗师的要义,不同于传统的医生让病人得到的都是被动治疗,而心理问题是个主动治疗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任何一个普通人如果用对了方法,都可以成为另一个人的心理治疗师。再者,我们也无法judge一个人是否有心理问题,纯粹是主观感受,无穷无尽的痛苦不能被瓦解,本身可能就是个心理问题,书中的得了癌症的Julie不是偏执狂也不暴怒,反而有爱又宽容,只有对生命的留恋和死亡的恐惧,她不算典型的心理治疗的对象,她的治疗只是为了release内心的恐惧及寻求平静。心理治疗师在中国不流行可能也是对这个职业的认知不够,每个人都可以是心理治疗师,每个人都需要被治疗,心理治疗也没有那么深奥,很多方法都可以从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中窥得一隅。

作者很聪明,没有长篇大论谈论心理学的理论,而是用她病人的故事来传递一些心理治疗的经验和理论。开始的部分有些云里雾里,但是越往后,就会看到她在讲几个完整的人生故事以及困惑,有些人讨厌,比如John,有些人温暖,比如Julie,有些人可恨,比如Rita,但是故事结尾的时候,我喜欢他们每一个人,过去的经历让他们变得不那么让人喜欢,他们也是受害者。后半部份,自我救赎的感动和温暖充满了字里行间,而作者又是这么克制,用心理治疗师的理智克制了小说中情感的高潮。作为读者,我也会像作者说心理治疗师会想象结束治疗的病人今后会如何,John是否有一个满意的家庭生活,Julie的丈夫有没有开始约会,Rita的子女们会不会和她和解,等等。这些让人回味的情节就值得四星。

愿大家可以治愈身边的人,也被身边的人治愈。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读后感(九)

感觉作者不愧是有专栏作家的经验,感觉书/故事很好读,又没有其他的畅销的专栏作家发力过猛的感觉(过度 generalization). 亮点:

1。 书的开始和结尾居然呼应了(我以为只有中文才喜欢首尾呼应?),强调了人的关系的重要性

我一反思好像都是的--每个故事的主人公挫折和变化都是和人息息相关。

2。有一种心理/状态是,急于或者说过分寄托于达到某一个目标,因为好像达到后,就能到达某种幸福的境界(我觉得我在升职和省钱的问题上就是这个状态)。然后作者说,其实自己潜意识也晓得,这种无限寄希望于未来的行为,其实浪费了的是当下。

3。书中还有一些奇怪的小点,会特别有共鸣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读后感(十)

上个月去LA遇到了好久不见的前同事和她男友。吃饭时候聊到工作压力,我提到自己在找合适的心理咨询师。他们俩一致回应,啊?你为什么要找心理咨询师?言下之意是,你精神有问题吗?

我一时有点尴尬,本以为自己对这个话题已经非常开放,但面对他们俩的眼神和表情,还是佯装淡定地说,对呀,想去聊聊天挺好的。虽然心里跳出来的第一句话是: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

也许我们都需要找一位心理咨询师。

等了很久才写书评,因为看书的整个过程有太多情绪波动了。

先表达一下对作者的敬佩。我们都会有自己的小心思,很多也许都有点“见不得人”。作者可以比较公正公开地写下自己被分手后的愤怒/失望/伤心,在面对自己的咨询师时产生有的嫉妒/好感/好奇,治疗客户时内心的或许有点有违心理咨询师职业操守的想法等等。

书里的每个案例,我都很喜欢,有一些很感同身受,跟着书又哭又笑。

我跟着作者的笔触,想象自己在作者或者作者的心理咨询师Wendell的咨询室里。我有时坐在作者旁边,看着对面的客户,躺着或者坐在沙发上,每次都要把自己的东西摆到固定的位置,总是从包里抽出皱巴巴的纸巾尽管伸手触就有一整盒干净纸巾,终于抗癌没有成功的她想要让知道自己的每一天都是被爱着的;有时坐到作者的对面,看着她因为前男友哭泣,她在等待客户进房间,她忍不住想对John翻白眼,她在认真专注地聆听,她在客户面前强忍着眼泪;更多时候我想象自己是房间里的钟表,默默地看着作者和她的客户或和Wendell,遗憾五十分钟的咨询结束得太快。

读书的过程掉了很多眼泪,好像是在跟我还没有找到的心理咨询师的对话。在好多段落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作者的治愈和她的客户的疗愈过程,自己心理的一些黑暗的角落好像也照进了一点点光明。

回看我在kindle上阅读时高亮的句子段落,每一段都依然叮叮咚咚落在我心头上。

我最喜欢的其中一句:“There is no hierarchy of pain. Suffering should not be ranked, because pain is not a contest.”

“痛苦没有等级。每个人遭遇的不幸都不应该被排名,因为痛苦不是一场竞赛。”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读后感(十一)

Lorri的故事让我觉得很inspiring,她在不停地追寻自己喜欢的事情。

按照履历来说:

这给了我启发: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读后感(十二)

严格意义上这不是本self-help的书,与我预期不符,所以对这本书的感情像跟坐过山车一样。从我看看你能讲些什么不老套的概念;到作者怎么这么啰嗦,还在trauma dumping;到怀疑自己是在读小说,还是那种人物塑造一板一眼;设定不能再老套了;再到最后感到有点好哭。

读到40%的时候,我跟朋友说,我可能坚持不完,我在豆瓣上写下“"It's a book that weaves together numerous 'a-ha' moments with Gottlieb's occasionally tedious, self-indulgent anecdotes. If there's one thing I'm taking away from it, it's the realization that we all tend to be unreliable narrators of our own lives."

但我这并不妨碍在阅读时因为入迷,屡次坐过站。读到88%的时候,夜晚睡不着,脑子里一直在想该怎么描述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半夜拿起手机来狂写一通。

这本书大概就是这位作者Lori,一位心理治疗师分享发生在她的诊室和她因为情感打击,去看心理治疗师的故事。整本书主要分享了4条主要的叙事线,这4位client【说不出“患者“这个词】都基于现实生活中的client原型,我在读的过程中,充满好奇但又害怕知道他们到底是谁,现在做得怎么样,如果发现他们的生活不圆满怎么办,如果他们并没有解决掉来看therapy的原因怎么办?如果真正有这些困扰的人,在经历过如此艰难的自我剖析和治愈后,仍然回到老习惯,那我在阅读过程中的成长岂不是不堪一击?

但是therapy不会给任何人一个guaranteed fix or closure,尤其是大多数人想要的fix只是不要感受到困扰自己的强烈情绪了【失去某个人、事业打击等等】,therapy只会引导你去做出改变,去重新认识“我们都是自己情绪的主人”,“改变不易,但是必须“。这样看来,即使这些故事原型又重蹈覆辙也并不是什么天大的事情。说回自己,用Lori精准的表述就是我就是那“someone that bathes in self-righteous anger",但怪外部环境只会让自己进入一个生气的漩涡,怪来怪去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干脆深呼吸一口气,像master oogway那样告诉自己“inner peace”最大。

这本书不算特别大头,读完对therapist工作或多或少怯魅了。若要推荐的话,我觉得回避型依恋、经常bathe in self-righteous outrage、以及经常压制自己感情的人应该会更有共鸣,更有启迪。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读后感(十三)

敲下标题,犹豫了一下,加上了“尝试”:毕竟这是一个鱼龙混杂的行业,毕竟我自己确实没有看过心理咨询师,毕竟哪怕是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也需要有一定程度的personality match to make it click. 其实我想表达的是一个更加普世的观点:人人都需要尝试being selfaware.

是的,我是在探索self awareness的过程中,遇到了这本书(其实是听的有声书),几句话开头,我就知道,啊是的,这就是我找寻的视角。

作为一个TED鸡汤资深听众,秉持去糟粕取精华的观点,在历经至少有一百个关于self development的演讲视频之后,大浪淘去,我脑海里留下来的关键字们,“self awareness” 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命题,此处对其定义不予展开,我想写写我是如何实践的。我的实践和本书的相关性在于,作为一个有看心理咨询师需求,但是没有看心理咨询师条件的成年人,获取内心平静和人生意义的一些trial and error. 至于我是哪颗菜有没有功力说教,读者诸君,请利用你们自己成年人的判断力,选择性相信听取。

以下是我为了当一个“心理健康”的成年人的自救:

1. 接受事实1: “but you must accept that life is subtle”

2. 解释事实2: 你不是一个理智的生物体,你的身体里住着一个小人儿,掌管着你的情绪,这就是为什么开心,悲伤,愤怒,不能够被你的理智控制。

3. 经常尝试和这个小人儿对话:为什么你会难过呢?是因为事件A吗,是因为事件B吗?你对外的narrative可以撒谎,对自己也会;多问问,如果问到真正原因了,心里会感觉有结解了一点点。 如果有解决方案,可以问自己:现在做C你会不会觉得好一点?做D会不会好一点? 当然很多事情无能为力的,那么告诉小人儿,你看这就是人生,我们难过一会儿换一件事情干好不好(转移注意力)?

(以上反复,情绪有波动的时候多加练习)

幸运如我,有一点唱歌的天赋 = 我的注意力很好被转移;然而最重要的是,有自己的兴趣,那种,只要踏踏实实耕耘了,一分汗水都没有白流的兴趣。这样回头看,知道走过的路都是坚实而稳固的,知道现在的自己一定比一年前的自己厉害。(我的例子:攀岩,健身,学一门乐器)。这些兴趣爱好,是我在接受人生很多问题无解很多功课都会白做之后,自己给自己“我的年岁没有白白流失”的依靠。

写到这里,我想起来我自己其实是有一点情绪敏感、精神病潜质的故事的。

本科入学的时候,填了一个心理测评表,我被叫去和学校的心理医生谈话,当然学校说的是,我们其实是随机抽查一下新生。去了发现其实不是,一个年轻的女老师拎出的我几个答案开始问,你为什么要这么填呢? 事到如今我是忘了问题是什么和我当时的答案,我只记得自己几句掩饰的玩笑就瓦解了年轻女老师的严肃脸,她不好意思地表示自己其实也不是科班心理医生,过场总要走一下。我接着开了几句玩笑,事情就这么结束。 这件事情印证了我心理咨询行业“鱼龙混杂”的印象。比起一个随机的心理咨询师,我更愿意让自己来剖析引导自己。

写到这里发现自己跑题又相悖了。为了回题,我来写写为什么每个人应该看看这本书:

(嗯?又发现写不下去了,因为我没有办法把我的philosophy sell 给别人,显得自大又无知。因为每个人的人生经历,经验,优先级,眼下的困难又是如此的不一样,我打几个字,没有足够的功力也很难让人感同身受)

可是你知道为什么人喜欢看电视看电影吗?有一种答案是,可以想象没有过的人生。

我想告诉你,这里有一本书,给你一个心理咨询师自己寻求帮助,对人类一些行为进行统计学解释的视角,我作为一个困惑于自我情绪的成年人,在下一次情绪不受控制的时候,和自己的对话有了更多的词汇,我的小人儿更相信我给它讲的道理了。

此处应有结尾,可是我饿了。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读后感(十四)

今天要推荐的原版书是:

原版书名:《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

中文译名:暂无

作者:Lori Gottlieb

Goodreads评分:4.44(总分5分)

作者Lori Gottlieb是《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心理治疗师及国家咨询专栏作家。

在这本有趣、发人深省、令人惊喜的新书里,她邀请我们以临床医生和病人的身份进入她的世界。

当在爱与欲望、意义与死亡、愧疚与救赎、恐惧与勇气、希望与改变之间的钢丝上摇摆时,如何审视自己,寻找答案。

Gottlieb作为一名心理医生,自己意外在结婚前和未婚夫分手,那段时光她也曾难熬,并需要看心理医生。

在这本书里,她围绕自己和病人们的真实生活展开——

一个自私的好莱坞制片人;

一个年轻的新婚女人,却诊断出患了癌症晚期;

一个年迈的老人决定,如果到她生日那天生活都没有好转,她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一个20多岁的女生无法克制地和错的人发生关系;

不同的人生,不一样的困惑和痛苦,爱情、家庭、人生、死亡......在开导他人的同时,也反思自己。

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每个不同个体,但同时又普遍的方法,让我们的心和灵魂找到正确的方向。有趣并富有启发性地解释了人生的奥义,以及赋予我们去改变它的力量和勇气。

很多读者说,这是一本拿起就不舍得放下的书。

在书中,感觉自己在和一个心理医生对话聊天,盖上书,感觉自己又变好了一点。

因为这本书的影响力,据说已经要改编成美剧,让更多的人看到。

这本很好读的书,真的推荐每一个人读。

点击关注公众号,留言告诉小编,免费原版电子书送给你。

长按关注

公众号:柠檬露露看世界

微信号 : lemonlulu10201020

新浪微博:@柠檬露露看世界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读后感(十五)

因为发现借来的这本书,归还日期马上到了,所以在一个周末的下午开始准备迅速地翻看一下,却没想到被意外的治愈温暖到了,一时不肯放下,花了2个多星期“慢慢”读完了。书名很普通,甚至有些不太吸引眼球,不过他就像这本书想要传达的很多idea,听起来平平无奇,却又很神奇的温暖人心。

心理治疗在我们传统的眼光里面可能会被认为此人“精神”不正常,才会需要去看心理医生。最近热播的“再见爱人”里面沈老师说的,没有人的原生家庭是完美的。每个人都会从原生家庭里面吸收到好的和不好的东西。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去看心理医生。

人们的一个误区是,我们“心理”不好了,才去看心理医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医生给我们治病的概念,其实心理医生并不会帮我“治病”(psychiatrist会开药,但是pychologist不会)。他们更多地是在引导病人自己去探索自己也忽视了的另一面,然后让病人自己决定要不要去“改变”。心理“治疗”的过程是病人和医生一起探索出来的。医生作为探路人,病人不仅要跟从医生的指引,同样重要的是,要为医生开辟新的可走的路。这听起来好像有点矛盾。医生需要病人对自己有足够的揭露,才能更深刻的指引病人深入“病灶”。不足够的自我揭露,也只能有不完全的治愈。其次,医生在指出方向之后,病人很多时候会有自我保护(defensive)的情绪,会抗拒,不舒服,不认同。往往就是这些不舒服和不认同,却说明治疗的方向是正确的。

完整的心理治疗是要花不少时间的。我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让一个人真正的改变,需要precontemplation, contemplation, preparation, action, maintenance五个经过。我们在第一个环节precontemplation的时候,是不会想着要改变的,甚至会否认这些改变的可能性。到了第二个阶段,我们真的开始认识到了事情的真相,曾经的问题终于开始浮出水面,我们开始思考改变的可能性,开始可以和人探讨这些问题。第三个阶段是准备阶段,我们会为了即将到来的改变做好各个方面的准备,也许是不断的进行心理建设。紧跟着的是真正的改变,改变了之后还没结束呢,还需要保持。很多人会在保持的阶段反复,这个其实很正常,人们很容易滑落回之前不好的行为习惯。并且在滑落回旧习惯的时候,因为愧疚和自我羞耻感,往往擅自中断和医生的治疗。可见真正的完整的进行一次心理治疗其实对病人来说并不容易。病人们本身,每次都需要鼓足勇气,花费时间和精力,来克服自己的弱点,进行一次次勇敢的选择。

在面对哀伤的时候,也有类似的五步走:denial, anger, bargaining, depression, accept. 特别是关于生死的事情。在别的地方看到过一句话,真正的绝望是沉默的。尤其在癌症患者的表情里。他们平静的没有多余的言语。我想这应该是depression的阶段了吧。最后有多少人可以到达accept的阶段啊?书里的Julie是一个正能量的女生,可是我们也只能作为傍观者,从文字里遥远的感受一个生命的消逝。

书里书写的几个案例都很好,虽然是五个不同的人物,我却在他们身上找到了自己的一些影子。John的感情无法靠近他人,他会先保护性的麻痹自己的感情,然后自我内心发泄;会刻意不允许自己快乐,时刻提醒对失去的家人的铭记;Charlotte不断滑落回旧习惯,不能有一段meaningful的长久关心;Rita的过往皆是愧疚;Julie有着充满爱的过去却没有未来;还有作者自己不能get over男朋友的离去,执着的着眼在“表面”的问题。我觉得我自己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他们身上呈现出来的“问题”,看见这些人的自我克服过程,仿佛是预演了下我即将对自我进行的不断修正。这些鲜活真实的案例,不同于很多经典的心理书籍,更加有力的拉进了心理的理论和实践的距离,活生生的演绎了怎样去实践那些理论。我想很多时候,我们不必要总是走非黑即白的极端,允许sometimes有一些中间地带,允许心里的貌似不正确不积极的念头,和很多事物共生,才能让自己更好地发展。

书里有一句话我很喜欢,仍还记得:痛苦是不分等级的。没有人的痛苦比你少,轻。也没有必要去进行痛苦的比赛竞争。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更好的面对痛苦,认真的消化他们。逃避永远解决不了问题。即使暂时看起来解决了,生活也给他们暗中标下了价格。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更加认真的生活,也会因此更加宽容,和善待身边的人。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