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料理图鉴读后感100字

料理图鉴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22 03:30:31
料理图鉴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8-22 03:30:31   小编:

《料理图鉴》是一本充满温馨与美味的书籍,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对各种料理进行了深入解读。通过文字和图片的结合,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料理的热爱与用心。每一道菜肴都如同一幅画作,展现着料理的艺术之美。这本书让人不仅口水直流,也让人对料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尊重。

料理图鉴读后感第一篇

现在出版社的托是真多,真不要脸!这书就是废纸!

现在出版社的托是真多,真不要脸!这书就是废纸!

现在出版社的托是真多,真不要脸!这书就是废纸!

现在出版社的托是真多,真不要脸!这书就是废纸!

现在出版社的托是真多,真不要脸!这书就是废纸!现在出版社的托是真多,真不要脸!这书就是废纸!现在出版社的托是真多,真不要脸!这书就是废纸!现在出版社的托是真多,真不要脸!这书就是废纸!现在出版社的托是真多,真不要脸!这书就是废纸!

料理图鉴读后感第二篇

特别让朋友从国内帮我捎了一本带回来!实在是很喜欢。没事儿翻一翻,很放松,又很有体系。能学到很多做饭做了很多年却被忽略的或者从来都不知道的小常识。烹饪就是很认真很认真的做一件事,从选购食材开始,处处不得马虎。这本书很有趣,喜欢这种画风。简简单单的,不为显得高深而刻意用很多普通人难以接触到的食材和调料。术语也很平易近人。

料理图鉴读后感第三篇

书的内容通俗易懂,不过里面很多食材是日本的,所以只能从中借鉴一些普适方法,关键还是要实践。

我一直持有这样一个观点:“会做菜的人更容易体会到幸福”。会做菜的人不仅仅能把自己照顾好,还能让身边的人受益。拥有一个厨艺高超的妈妈,那简直就是世间极其幸福的事情啦!不过我过了太久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所以在烹饪领域知之甚少,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手残党”。

前段时间我在豆瓣广播发了张自己做的凉拌芹菜,并且配上文字:“凉拌芹菜,有点失败,芹菜太老了!”。当时立刻就有两个厨艺高超的友邻给我留言,问我是否焯水了,还问我有没有把芹菜的筋撕掉。我确实焯水了,但是在此之前,我从来没听过芹菜还有筋,而且还可以撕掉,这个常识在我的世界里是不存在的。所以我制作出来的芹菜软塌塌,口感一点都不爽脆,而且老得塞牙,吃起来的感受很复杂,反正和好吃不沾边吧。还有个友邻建议我削皮改刀,我也觉得太复杂,心里几乎是放弃这道菜了。

隔天和妈妈视频聊天时,我告诉她自己又制作了一道黑暗料理。老妈笑个不停,然后给我的建议也是芹菜要撕掉筋,她说不用焯水,直接凉拌就行。而当我在书中看到“西芹-选购方法与烹饪要诀”这一章节时,我深深感受到了他们的智慧,原来经验丰富的大厨们都了解不同蔬菜的烹调要诀,他们的方法是出奇的一致:“西芹建议从根部取出硬筋。要消除肉腥味或是增添香味时,使用靠近叶子的部分。切下来放凉使用,口感清脆爽口。叶子比茎部营养成分更高。建议将叶子和茎斜切。”

刚好家里还有点芹菜,于是我就按照书上的方法,决定再次尝试制作凉拌芹菜,我要让芹菜在自己手中重获新生(不知道哪里来的自信)。

处理食材:首先我先把蔬菜清洗干净,然后摘掉了一大部分比较老的叶子,留下一些嫩叶,增加香味。接下来就开始撕掉硬筋,刚开始我还没有掌握窍门,撕了半天一无所获。后来我发现只要把芹菜从中间折断即可,然后左右一拉,就可以把表面的硬筋取出。就这样我像哪吒一样,把芹菜的筋都剥了(感觉自己好残忍呀!)接下来的步骤是切成小段。这里也有一个小小的窍门,就是刀要斜着切,刀和蔬菜之间形成45度角。这样可以增大斜切面积,目的是让调味料更快速进入食材,入味效果好。

腌制:先在切好的芹菜上撒上一些盐,用手抓均匀(爱干净的人可以用筷子搅拌,反正我用手比较方便)。盐可以帮助芹菜出水,腌制出水后,可以去掉芹菜的生味(我也不知道怎么形容这种味道,就是植物本身自带的草味吧)。大概十分钟之后,把多余的水分挤掉。

摆盘:然后我切了点小米香葱摆在芹菜上,又挤压了一点蒜蓉在葱上(在这书中的装盘一章中也有介绍,我采用堆积式装盘法,最后将生姜或者香菜等放在上面,原则就是看起来像“还没有人动过筷子的样子”)最后我还有心机地把芹菜朝盘子中心推了推,周围留出一点空间,符合摆盘的“留白之美”原则。

调味:调料的话,我使用小碗调制,而不是直接浇在蔬菜上。我在碗里添加了糖,盐,酱油,醋和芝麻香油。因为糖不容易溶化,所以我还加了一小勺热水,帮助砂糖溶解。调料搅拌均匀之后,我才把酱汁采用画圆圈的方式浇在芹菜上。为了口味更好,我还用平底锅里加热了一点油,把滚烫的油浇在葱蒜上面,你不仅可以听到“滋滋滋”的声音,还能闻到一股异香。这种感觉让人非常幸福,恍惚间我觉得自己变身中华小当家,不再是原来的“手残党”了。

凉拌芹菜做完之后,再配上自己包的港式云吞,一顿健康又美味的晚餐就这样制作完成。云吞我也是用了猪肉芹菜馅的,芹菜自身特殊的香气可以去除猪肉的腥气,而且芹菜容易出汁,包在馄饨里口感很好。建议大家不要把芹菜切的太碎,保持小小颗粒感就挺好的。

这一次的凉拌芹菜非常成功,入口之后的感受棒极了。吃到它的瞬间,我想到了电影《小森林》里的片段,女主烹饪青菜时,一直抱怨炒不出妈妈做的味道。后来她终于发现,原来青菜茎上的膜也是可以撕掉的呀。一道看似普通的菜,其实做起来并不简单呢,细节里全是妈妈满满的爱意呀。老妈也从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少女,变成了现在每日在厨房里忙忙碌碌的中年人,她的烹饪技巧应该也是在不断摸索中总结出来的吧。现在我已经长大,开始独立生活,从做好一道凉拌芹菜开始,我要更加努力生活哦~

料理图鉴读后感第四篇

我对厨房是不陌生的。几岁大的时候,我已经学会在妈妈做饭的时候帮着烧火了。印象中,小学时还和弟弟合力包了一顿饺子,从和面、擀面皮、拌馅、包出来再煮好才叫大人回家吃饭。味道么,应该很一般。但记忆里全是模糊的自豪感。

那么早就接触厨房,想必厨艺不会差了?

非也非也。

后来上学,离家越来越远,自然也就和厨房越来越远。大学期间,偶然间做了顿饭。我爸的评价是:“能吃。但是和做的饭比起来,差了点味道。”

成家以后,一日三餐都要自己动手了。虽手生,到底小时候的底子在,基础的家常系列也难不倒我就是了。兴致来的时候还会在网上翻些食谱跟着学学。老公对我的追求进步很是表扬,然而话锋一转:“你现在烧菜的味道越来越好了,但总觉得有一点火候不足。”

这两个评价,我一直是不大服气的。毕竟我是早早就在厨房烧火,从小就接受过厨房烟雾熏陶的!

然而细想之下,还是不得不承认他们的评价,有那么一丝丝的道理。

问题出在哪呢?

看到这本《料理图鉴》的时候,我释怀了。

《料理图鉴》是一本在日本畅销多年的料理入门书籍,主打日式料理。囊括与厨房料理有关的方方面面,结构合理,内容基础又细致,可以称得上是厨房届的“新华字典”。作者越智登代子出生于1952年,算起来年纪比我爸妈还要大一轮。绘者平野惠理子温馨可爱的插图更为《料理图鉴》增加了可读性。新手看完不再畏难,而如我一般的“半罐子水”看完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我不知道的竟有这么多。细算起来,竟是基础太薄。所以现在即使能模仿的七七八八,但总觉的少了点意思。”

较一般料理书籍而言,这本书很特别。开篇是“食品重量的基准”和一家人因为妈妈生病而不得不自己动手做饭的场景化案例。很奇特有没有?细细想来,又了然了。无论哪个国家,都是妈妈照料家庭起居的多。如我一样很早就接触厨房的,也多是打打下手。妈妈还是厨房的主角。这让人有一种误解,厨房天生就是为妈妈准备的。可是,每个人都有吃饭的需求呀。肚子咕噜咕噜叫的时候,就是我们想吃饭,想到厨房的时候。现代人幸福的多,即使不进厨房,外卖也能满足我们的需求。但是外卖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顶多是填饱肚皮而已。再好吃,吃三天也腻了。更遑论卫生、健康?那自己下厨房呢?无外乎是买菜、洗菜、烧菜和洗碗几个步骤。买菜、洗菜和洗碗都有替代方案,唯有烧菜真真是难事。在朋友圈,总能看到单身朋友晒出来“做完连自己都不想吃”的饭菜。

做菜真的难吗?

《料理图鉴》告诉我们,不难。不用妈妈,爸爸带着孩子们也圆满完成了6个周末的饮食大计,还携手在爷爷生日这样的大日子煮了火锅呢!有没有很棒!

这个开篇,让人不自觉的想到:“看来做饭也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难。我应该也能试试看?“当然,我也有试验哦。这是我做的蛋包饭,虽不是百分百复原。偶尔尝试一下新菜式,总是开心的嘛!

再往后,便是《料理图鉴》的目录。

”这编排,杠杠的!“这是我看到目录的第一想法。从烹饪术语开始,烹饪用具、食材挑选、调味料、饮料的搭配,食物的保存、洗碗以及垃圾的处理,还有宴客的准备,如此总总,不一而足。天哪,《料理图鉴》岂止厨房界的“新华字典“,这简直就是比妈妈还厉害和周到,比妈妈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厨房”百晓生“。

作者越智登代子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下《料理图鉴》的?我不知道。但我读起来,《料理图鉴》似乎是怀着长辈的心情,为即将开始独立生活的孩子写下的厨房秘诀。希望在他们在工作打拼的同时,还不忘记生活,照料好自己的胃和身体。

我们家春节向来是有腌腊肉的习惯,以往都是长辈代劳。今年不准备回家,我也不想麻烦家里人,于是自己做。然而对着买回来的肉,我却迷惘了。以前妈妈到底是怎么腌的?抱着脑袋想半天想不起来,于是只好打电话回家问我妈。于是我妈在电话那头1234的交代步骤。《料理图鉴》也是有这样的考虑在里面吧?厨房里有什么不会处理的,只要拿起来翻一翻,随时就能找到料理的要诀。

以前在网上看过一个段子,说外国人觉得中餐好吃但不好做。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餐的菜谱有大量的“油适量,盐少许”诸如此类含糊不清的表述。外国人一看到这样的表述就懵了。而在《料理图鉴》这本书里,外国人再也不用担心了。

而我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真的快被惊呆了!这样的细致可不止这一处,《料理图鉴》随处可见这样的表述。

一道菜做的好不好,食材选择很重要。我从小就不愿意买肉,因为我有个大盲点:分不清肉的部位。怕买不好也怕别人笑话。《料理图鉴》就是这么贴心,请看下图:

见微知著。《料理图鉴》的“食材入门”部分,把日式料理能涉及到的食材,无论谷物、肉类、鱼贝、蛋乳制品,还是蔬菜、豆类、干货、水果统统写了个遍。讲述结构也非常清晰,是什么,怎么买,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久而久之,基础知识牢靠了,就能脱离食谱,运用自如,还能再创新。虽然书里主打是日式料理,可是这些基础食材却是大同小异。拿来用在中餐上也是完全可以的。无非是调料酱汁的差异罢了。俗话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也就是《料理图鉴》的魅力所在。

《料理图鉴》只有这些吗?

民以食为天。饮食的背后,也反映了当地的民俗和历史变迁。《料理图鉴》里当然也有提到。

这些都是料理之外,额外的收获。

要说遗憾么,也自然是有的。比如这个开本的设计,翻阅起来不能摊平。但瑕不掩瑜,冲着这样详尽细致的内容,大多人数人都值得下手。要说更大的遗憾,怕是:国内什么时候也能出一本这样详尽的中餐图鉴呢?

蔡澜在《今天也要好好吃饭》里面说,“”做菜是消除寂寞最好的方法。一个人要吃东西的时候,千万别太刻薄自己。做餐好吃的东西享受,生活就充实。“

于我而言,做菜的这个过程,是我难得的能集中注意力的时候。油已下锅,得时时注意油温。菜已下锅,得注意火候。无论生活中有多少烦扰,只要还有心思下厨,好好做几道菜,日子也就不算特别糟。自己下厨,好好吃饭,也从来都不是一件小事。

料理图鉴读后感第五篇

注:插图截自本书。

看《料理图鉴》想起很多事,不知道从哪儿说起,就先捡一件说吧:

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喜欢去同学小伟家蹭饭吃。那会儿我父亲身体不行,基本上没法给我做早饭,通常都是我自己起床把隔夜饭热一下凑合吃。不过总是会有吃不到早饭的情形,有次去小伟家正好赶上他们吃饭,小伟的妈妈问我吃没有,我扭扭捏捏说吃过了,但还是被人看了出来,打那以后,我就没脸没皮了,在他们家少说蹭了几十顿。

去的次数多了,就熟了,偶然有那么一次,我进了他们家厨房,正好看见了碳泥槽上方的木板上,几个特别显眼的玻璃器皿中,插着一些水培植物。印象中大概是蒜苗、萝卜和洋葱,萝卜切得只剩下一个尾巴,但苗儿长得绿油油的,又漂亮又好闻。

厨房里的水培绿色蔬菜,有生机,有野味!

又过了几天,正好撞见了妈从那些水培栽上摘了好几把萝卜苗下来,用水泡了,不一会儿就弄上来一道菜。现在想起来,那个场景还是有点神奇的。我在看《料理图鉴》里水培那部分的时候,似乎还能闻到记忆中那顿饭里萝卜苗拌菜和腌芹菜的味道。

说来很多人可能不信,我在那之前几乎没有吃过绿色的菜叶子为主的炒菜。我们家顶多就是黄瓜、西葫芦和豆角,大部分时候,我们吃土豆、白菜和萝卜,什么芹菜、菠菜、是从来没有吃过。所以,你可以想象那种新鲜感。

过去没冰箱的时候,人们也能捣鼓出保存美味的办法!

我在小伟家不仅仅发现过他们的水培植物,自制的腌咸菜,各种时节的特色食物,我还发现妈总是变着花儿做着吃,就一碗粥,你经常会在里面看见不一样的东西,一天是小葱,一天就是萝卜,一天就是蘑菇丁。真是很羡慕了。

后来,我跟小伟闹别扭,关系就没有那么好了。也就没有再在他们家吃过饭了。毕业参加工作后,有一年春节回家,几个发小提议去小伟家玩。他们已经搬到了新房子里面。我一进去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转眼二十几年过去了,我父母都去世了,我二叔头上有一半银发,而小伟的爸妈几乎还是记忆里的模样。我说叔叔阿姨你们真是显得年轻。阿姨走到我前面,用手指着自己的鱼尾纹笑着说,胡说了,你看这里有两尾呢。

热爱生活的人总是有办法!

从他们家出来,大家纷纷感慨有钱真好。但是,其实他并不是最有钱的人家。我在另一个有钱的朋友家就感受不到那种东西。他们雇人做饭,屋子和院子都很大,但房间里面总是给人很压抑的感觉,而且两个人明显衰老得很厉害。而小伟家就不一样了,这种不一样体现在家里的方方面面。他们家窗户、屋顶和门上有各种吊坠挂件,就连前段时间大家吐槽的那种给各种家电盖个罩子,那罩子的花纹都很不一样。我们正好正月里去的,他们家茶几上摆的东西,我们都不忍心吃。我看《料理图鉴》上也有用纸给筷子做的玩意儿,印象中妈用彩色的纸跟她一个小侄女做了一个拼贴画。

小伟读书时学习一般般,但是毕业后找的工作听说不错,整个人身上透着很平和的气息,做事情有板有眼。我们去的那次,他正在和父亲聊访友计划,很从容地在手机上记东西。他爸爸也很好,完全不像其他家长,见了孩子们的同学,一直在有意无意地将别人与自己的孩子比较。

他们一家的状态,很难讲与妈热爱生活到底有多少关系。但我总觉得,尤其是看《料理图鉴》时,我就更觉得,当生活有仪式感,当一日三餐都能吃得新鲜、安全、舒心、畅快,当平凡的日子过得满足,那人不可能不被滋养,不可能不自在吧。

随手腌制黄瓜片,简单食材同样有好吃法。

我有时候就在想,咱能不能也像人家这样热爱生活呢?扪心自问,总是没办法斩钉截铁地说可以。因为我能心血来潮,也水培一些胡萝卜苗,也可以偶尔做一做萝卜干,等到煮粥的时候放。甚至可以从网上学腌制一点黄瓜片。我也可以下点教程做自制草莓果酱,甚至果冻;也可以在吃饭的时候,用一些彩纸做一个漂亮的筷子收纳袋。学习8种养生家常菜,把吃水果的知识搞明白,把蔬菜做成蔬菜干……

自制的草莓果酱味道一定很不错吧?

但仪式感其实重在坚持,这个习惯学不来。所以,《料理图鉴》这书搁在我手里是浪费了。也就顶多学几个小菜,知道饺子、烧麦、混沌的区别。记住“早上的水果是金,中午的水果是银,晚上的水果是铜!”这样的顺口溜,其他的也就随缘了。

想到这里就更加佩服起那些热爱生活的人了。甚至可以说,他们才是生活里的平凡英雄。

《料理图鉴》这本书没有一个故事,却让我的脑子不停地有动人的故事和记忆冒出来。后来我分析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因为这些可爱的插画营造出一种认真细致的生活气息。二是因为吃在生活里占的比重实在太高,一道菜,一个物件会让你联想起许许多多的事情。而厨房又和家人密不可分,于是看着看着,一个人对家的隐秘幻想就再也藏不住了。

便当的秘密是倾注心意。

这个作者最厉害的是把厨房里的一切都讲到了,讲得特别细致。它有时候说出了一些你“日用而不知”的东西,你可能会感叹“原来是这样子啊”。有时候又会分享很多让你感觉温暖的细节,你看了会觉得做饭原来这么有意思。它不是一本菜谱,它更像一本厨房百科全书,但这本奇特的百科,因为那些小画儿的缘故,有着强烈的幸福的感染力,能催生出一种家的感觉。这是那种读着让人感觉幸福的书。

看这种书,有志于饮食生活独立的你,可以学习烹饪术中那些精微的配方,仿着里面的简单菜谱去厨房一展身手。如果,对做饭没有尝试的意图,也可以就像我这样,只是在脑子里过电影,学一些选购蔬菜水果的小技巧。其实,做饭的那个人在背后所默默付出的不仅仅是劳苦,还有他们对家人的关心和对生活的热爱。我们这种人应该感谢家里那个愿意做饭的人,虽然碗我们洗了,但看《料理图鉴》里,做饭所要掌握的知识,比洗碗那是多太多了……

我平时不怎么下厨,做饭手生,这书看着看着,会觉得惭愧。

料理图鉴读后感第六篇

小时候,我是个挑食的孩子,完全看不出长大后爆发的吃货属性。

但是从我做的第一件食品来看,倒也可以看出点我那作为吃货的潜力。这是什么食品呢?是冰糖小苹果。

那源于我从作文书上看到的一篇小学生作文,一个小作者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制作冰糖葫芦的过程。我就对这个做法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一直念念不忘,想要捣鼓一次。

然后机会来了,有一次在同学家玩的时候,我就怂恿她和我一起做一个冰糖葫芦,因为当时她家大人不在家(那会还小,一般大人不会同意我们玩火),这么看来出这个主意的我好像挺捣蛋……

说干就干,她家里没山楂,就用小苹果,竹签就用筷子代替,然后再做糖稀。糖稀,是用很多的白糖加很少的水熬出来的。

没想到,我们还真把糖稀给做成了,裹在小苹果上等晾凉,再咬起来嘎嘣脆,除了颜色不对,和外面买的冰糖葫芦没什么两样,我们可高兴了。不过后来,我同学被家长骂了一顿,因为剩下的糖稀结在了锅子里,她们不知道怎么处理,就差点把锅子都洗废了……

不论如何,我初次尝到了成功制作美食的喜悦,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也因此激发了对美食的兴趣。从此以后,我就开始学做菜,也开始关注电视里能看到的所有烹饪节目(教育电台)。

我那还算过得去的厨艺就是这么来的,而且幸运的是,还找到了志同道合热爱美食的另一半。

△自己做的家常小菜

要我说,喜欢美食实在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即便不能次次都享受做饭的过程(因为还是太懒),但至少可以享受吃饭,更何况我们吃饭的频率是如此之高。若是哪天吃到了很想吃的东西,那浑身上下更是通体舒坦,每个细胞都欢腾得无法形容。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又怎能抗拒得了各种美食视频、和图书的诱惑呢?什么《深夜食堂》《舌尖上的中国》《孤独美食家》等电视,都是我的心头好,它们不但能让我过眼瘾,还能给我提供做菜的灵感和动力(当然,让我更胖就不是很好了)。

至于图书,最近我比较中意的一本,是《料理图鉴》。

《料理图鉴》这本书是日本人写的,配图都是手绘,也是日本人绘的,日本人做的书,细致(細かい)入微绝对是一大特点。更何况这是本图鉴,什么叫做图鉴呢?百度上说:图鉴是以全面、系统、准确地用图文形式记述的资料性工具书。这跟书中内容比照着一看,真是一点不差:全书详细记载了与做菜相关的各种资料。

这些资料,包括各种烹饪术语,以及烹饪用具、烹饪时间、食材、调味料、饮料的介绍,还包括饮食安全与健康方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才简单介绍一些做菜方法。

这书高达2厘米厚,完全是一本手绘烹饪词典,从如何选材到如何制作,应有尽有,无所不包。在美食之外,又代表着一些生活哲学,就像这一丝不苟的手绘和细细的备注说明。

我接触过一些不会做菜的人,他们都说做菜好难,比如说,在网上找了一道菜的做法,跟着一步步做,但是做出来就是味道不怎么样,然后下一次也完全不记得该怎么做了。

在此基础上,我也追问过,为什么会不记得怎么做呢?他们说因为觉得步骤太多,要放哪些调料,又要按照什么顺序,完全记不过来。

在我看来,其实会不会做菜取决于两点:一是得会吃,得会分辨味道;二是要会动脑筋、勤动手。

首先,如果不爱吃,觉得食物都差不多,那当然对烹饪是没有感觉的,即使会做菜,手艺肯定也不会出彩。但是会吃就不一样了,会吃的人喜欢分辨食物里有些什么味道,是通过什么食材、什么工艺来实现的?各种香辛食材都是什么味道,搭配什么比较合适?味道淡了还是浓了,不合适又可以通过怎样的调味来平衡?这些都需要先会吃。

其次,要会动脑筋,如果不知道做菜的原理,也就是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放这个调料,那么,单靠死记硬背,去记住一道菜的工序是很难的,这就跟背诵课文一样,你知道什么意思就好背,不知道什么意思就很难。

所以,动脑筋记住烹饪的原理才是做菜的根本。比如,为什么要热锅冷油,因为这样锅子就不会粘,炒出来的菜还香(为什么这样锅子就不粘,这是更深层次的原理了,一般人做菜就用不到了)。为什么做鱼做肉要放葱姜?因为鱼和肉有腥味,葱姜可以去腥。买什么样的萝卜最好吃?要挑重的,因为这样的萝卜水分多,不会空。

怎样挑菜?怎样去腥?怎样变鲜?怎样做嫩?怎样调味?这里面每一种做法都是学问。

而在这学问之下,掌握每一种食材、调料、烹煮方式的属性,才是最重要的,就像数学组合中的基本元素,从这里开始,便是千变万化。

所以,与其去看一道道菜的做法,不如看这本《料理图鉴》,去掌握这些基本元素,从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就像这里,就介绍了“调味的要诀”,“盐+醋=减少咸味”,“糖+盐=增加甜味”,“醋+糖=减少酸味”。

至于如何记住这些元素,那就需要勤动手勤思考了,在动手过程中,调动身体的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觉,就容易形成长期记忆,不会遗忘。在每一次动手时,想一想自己放了什么调料,做了什么样的步骤,出来的味道好了还是差了,去不断尝试和调整,积累经验。所谓做菜的感觉,无非就是经验的堆积,天赋只占很小的比例罢了。

烹饪毫无疑问是繁琐的,从摘菜、洗菜开始,到成品出来,有的菜可能需要耗时几天(需要长时间腌制的就更久了)。一道菜做做半天,更是常有的事。譬如包饺子、熬蟹油,真正烹制的过程没那么慢,但准备材料却是颇费工夫。

我们方言里有一个词“落做”(音译,字不确定是哪两个),就是指逢年过节请客时,主人家往往在宴客前一天就开始准备食材,这个准备的过程就叫“落做”。

能够耐下心来去准备繁琐复杂的食物,这是个了不得的本事,这不但说明这个人懂生活、会生活,还能给家人带来源源不断的幸福能量。

把蟹肉蟹黄一一拆解下来做蟹黄豆腐、馄饨馅,这就是极好的美味,但也极考验人的耐性。家里如果有这样一位愿意拆蟹的家人,一定要好好珍惜。

日本电影《小森林》分为上下两部,全程讲述了一个女孩在山村用自己种植的食物做出各种美味佳肴的过程。在食物的制作过程中,她为何要从都市逃离,回到山村独自居住,她母亲又为何离家出走,这些背景信息若隐若现,勾勒出一种淡淡的忧伤。然而,正是在与食物相伴的过程中,在处理一道道母亲做过的复杂繁琐的佳肴中,这个女孩的忧伤才被渐渐治愈,她心里的能量也才逐渐恢复。

无怪乎网上有个著名的段子说:没有什么烦恼是一顿美食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来两顿。

所以,在一个周末,无论是阴雨连绵的天气,还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静静地翻一会儿《料理图鉴》,然后打开冰箱,挑选几样想吃的食物,细细地洗净、切开,打开灶火,放上喜欢的锅子,让油和菜奏起交响乐,让香味撼动身体的每一个细胞,然后挑选最喜欢的盘子盛起食物,码放整齐。再洗净纤手,给自己倒上配菜的饮料,坐下来细细品味。这一顿饭便是最治愈的人间美味。

这是我能想象的幸福,也是最容易实现的幸福。

料理图鉴读后感第七篇

孔子在《礼记》中说了这样一句话:“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意思是说,人一生中最离不开的是吃饭和性两大问题。而这两大问题中,最根本的是和生死存亡有着直接关系的吃饭的问题。

既然吃饭是生存之根本,那做饭就应该是每个人都需要学会的技能。日本作家越智登代子所著的《料理图鉴》一书,利用简单有趣的小插画,把烹饪的基本常识和料理小窍门介绍给了读者:从烹饪术语、烹饪用具、各类食材的选择和处理一直讲到菜谱设计、食品安全等关于烹饪的方方面面,其目的就是要让厨艺小白们都能依靠这本实用的厨房宝典轻轻松松学会做饭。

第一 从温情的烹饪故事开始,触发那些和食物相关的美好回忆

《料理图鉴》的开场是:在某个星期天的早上,妈妈感冒躺在床上,爸爸提议和儿女一起做早餐。孩子们一脸不安地望向爸爸:什么、妈妈呢?没有妈妈可怎么成!

胸有成竹的爸爸机智地用美食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嗯,你们想吃蛋包饭、咖喱、三明治、炒面、意大利面还是拉面呢?

一说到吃,孩子们脸上露出轻快的笑容:那,就选三明治吧!

这个星期天,在三人的共同努力下,美味的三明治新鲜出炉。在饭桌上,妈妈评价说:“真好吃!”孩子们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

他们决定,每个星期天的早上都由爸爸带领孩子们做早饭——这,就是他们的“家庭烹饪日”,同时也是妈妈的休息日。

这里要交代一下背景:按照日本的传统,大部分女性婚后会回归家庭、全职负责各项家务。家庭主妇的工作量其实是蛮大的。我们有时候会抱怨:两天公休假歇下来居然会比上班还要累,就是因为在这两天里我们不但要收拾房间、打扫整理、做饭清洗,还要接送孩子上补习班、看望双方父母、朋友间交际应酬等。在《料理图鉴》这本书中,作者越智登代子特意安排爸爸在星期天替妈妈分担做早餐的工作、充分展示了男主人对女主人的体谅,这,是不是挺温情的?

而在我们国家,女性结婚后仍旧继续工作,很多爸爸也自觉自愿地把做家务、做饭当成了自己分内的事儿。比如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家掌勺的大师傅就是我爸。

别的孩子回家都问妈妈“今天什么饭?”我家恰恰相反。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我妈做饭的手艺太差。

有次我爸不在家,我回家后照例跑到厨房打开碗橱冲里面张望,看到只有一盘炒白菜,心下疑惑:就这一个菜、够吃吗?只见我妈从旁边屋子溜达出来、幽幽地说:“别看了……这个菜炒得、我自己都不想吃……”

——做得不好你倒是重新再炒一个啊!我妈不,我妈就只是感叹感叹!

有这样一个抵触做饭的妈,做爸的自然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我们家的主厨。

每天中午,只要我爸在家,那大家一定会准点闻到饭香——妥妥的大米饭外加一荤两素三菜一汤。这在周围喜吃面食的北方人眼中很是异类,因为一顿面食只需要少量的菜炒成浇头、添多一点水和盐就够了,而每天都三菜一汤呢?那可是在三十年前啊!

所以,我妈那时候常说的一句话是:咱们南方人就是爱吃!咱们家的钱尽花在吃上了!不知道究竟是抱怨呢还是得瑟?

不过,十几年后我毫不意外地爱上了面食。因为毕竟身在山西、每天耳濡目染地接触着花样繁多的各种面:河捞面、炒不烂、抿圪斗、刀削面、柳叶面、荞麦面、拨鱼儿、炸酱面、焖面……山西的面食文化还是很独树一帜的。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当年,我爸做饭好吃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他骨子里存在的积极探索、举一反三的创新精神。

比如,有一道菜叫做茄子夹肉:两片茄子中间夹入肉馅,沾裹面糊放油锅里炸熟、再添水略微炖煮调味……我爸学会后将这菜扩展引申为——藕夹:藕片夹肉;茄盒:茄子厚片中间掏空塞肉;豆腐盒:豆腐厚片中间掏空塞肉;丝瓜酿:丝瓜中心掏空塞肉……不一而足。

而且,我爸的工作不像我妈那么忙,他每天都可以准点下班。第一个回到家的人,自然是要给家人准备饭菜的吧!

后来我才知道:我妈的工作是挺忙,但还不至于忙到每天都加班的程度。她之所以回家晚,是因为热衷于参与班后的打扑克活动——其实我妈打扑克的水平基本属于末游,单位同事大都嫌弃她打牌臭,她只能“纡尊降贵”到和几个刚参加工作没几天的年轻人一起组队玩牌,间或承诺给他们介绍对象……出于尊重老师傅的考量,他们嘻嘻笑笑地甘当陪练。

当然,虽然我妈想方设法逃避做饭,但也并非同厨房完全无缘:每年年夜饭的鸡蛋饺子就是我妈的家传绝活——大汤勺在火上烧热,放入稍许油滋润整个勺底,将事先备好的蛋液舀入少许、匀速转动使之摊平、放入肉馅、迅速用筷子挑起一侧蛋皮粘合到另一侧——没有任何多余的动作,一个漂亮的鸡蛋饺子就新鲜出炉了。这手艺一定是打小就在我姥姥的严格监督下练就的,聪明好学的我爸学了N多次,做出来的成品都不那么整齐利落。

第二 小插画和文字的配合让烹饪的难度大大降低,也容纳了大量烹饪知识

《料理图鉴》采用小插画和文字的搭配来解说烹饪秘诀、呈现菜式成品,显得鲜明生动、亲切可人,让人有种“做饭看起来挺简单”的“理论性认识”,大大提高了读者的动手欲望。

并且,一旦按照书中的菜谱实践出成品,即便颜色不鲜艳、样子不好看也没什么,因为书上的菜式也不过是利用漫画的形式表现得可爱一点罢了,并没有好看到哪里去啊!

虽然我们都喜欢看漂亮的美食图片,但如果自己做出来的和书中的配图相距甚远的话,是不是会让人大失所望而再都不敢去“try”了呢!

就像偶遇了乖巧的邻家女孩和艳丽的明星女郎,假如只能选其中一个人上前打招呼,你会选择哪位?恐怕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邻家女孩吧!因为显而易见,明星女郎与我们的距离似乎远了不是一丁半点。

这一点展现了此书作者的小心机,或者换句话说,作者知道如何做才能更大程度地赢得读者的关注。

另外,小插画配合文字的表现方式也使得读者能兴致盎然地去翻完厚达两厘米的本书、去寻找书中的“1500个烹饪秘诀”——要知道,这些小窍门就算是实实在在的干货,但若白纸黑字一条一条罗列出来也是够乏味的。

比如作者说:煮可以分为炖煮、水煮和炊煮——炖煮是“将食物装在锅子里咕噜咕噜地煮”,水煮是“将食材放进足够的水中加热”,而“炊煮”是米加水直接在火上蒸煮,到水干时关火焖一段时间。

虽然分得够细致,但如果去掉了配图,你还愿意去了解吗?

你也根本不会联想到:炊煮,其实在我们国家由来已久。在电饭锅还未普及的年代,我们家家户户焖米饭的方法就与此类似。不同之处在于:锅里的水煮干后,我们还要继续用小火分别对准锅底的中心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焖三两分钟。这样焖出来的米饭,底部会有一层焦脆的锅巴——在过去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就是我们美味的零食。

诸如此类的小妙招还有:做菜的时候先放糖还是先放盐?

——先放糖。因为糖分子比盐分子大:如果先放盐的话,盐的味道会抢先一步进入食物的体内,那么随后放入的糖的味道就不容易融入其中了。

又比如:煮鸡蛋的时候如何让蛋黄留在蛋的正中央?答案是:只需要在水沸腾之前轻轻搅拌鸡蛋即可。

看到这里我很想说:谁吃煮鸡蛋还会去观察一下蛋黄在不在正中央?日本人也未免太吹毛求疵了吧!转而又想,也许正是因为太过注重细枝末节,日本才能制造出很多高质量的产品吧!这种认真到极致的态度的确很值得我们学习。

第三 请相信我们和食物的缘分

“如同人与人之间有是否合得来的情况一样,食材之间也有合与不合”——说到食材的搭配,作者越智登代子如是说。

人与人之间、食物与食物之间能否合得来要看脾气性格是否匹配,也要看缘分到没到,那么人与食物之间是不是也有“气场相合”的说法呢?

有位朋友说他天生就不觉得做饭是件困难事——无论什么菜式,他看看就知道大致的做法;蒸馒头、包饺子,他大概学学也就会了;他做的饭家人朋友从没说过不好吃;更妙的是,他炒菜一向不尝味道,随手一把糖或盐放下去,居然、咸甜适中……

这类人大约是天赋如此的吧:他天生对食物有着敏锐的感触,所以才能一蹴而就做出成功的美味;而对于资质平常的大部分人来说,要想习得一门技艺,最简单的方法不过是用心地去练习。

偶然间听一位茶艺师朋友说:专注,是泡出一壶好茶的关键。

当你专注地煮好一壶水,专注地依照流程温壶烫杯、装茶、高冲低泡……直到最后奉上香茗,你的每一分心思都在茶上、水上、杯上、手上的时候,你就把自己的精气神都传导到了那一壶茶上。这样孕育而生的茶,品起来一定是甘甜和后味十足的。

我们小时候之所以爱吃妈妈做的饭,是不是也因为其中融入了妈妈的专注和爱呢?

哦,忘记说了,曾经很抵触做饭的我的妈妈,在退休后终于向食物做了妥协——因为一到双休日,已成家单过的哥哥姐姐和我三家人总会相约着去娘家探望,此时的妈妈总想让孩子们吃点“好吃的”再回自己的小家。也许是遗传了会做饭的姥姥的优秀基因,没过多久,妈妈的手艺就练得非常到位了。

和我爸不同,我妈主打炖煮、卤煮和熬煮类食物:炖牛羊猪肉、炖猪蹄、炖大骨汤、炖鱼、炖鸡爪鸡翅鸡腿……道道“硬菜”都经典到吮指留香的地步,获得了儿女和孙子外孙们的一致好评。这时候的我爸反而退居二线,只偶尔上手烙个烙饼、剥个蒜、打个杂什么的。

这让我想起已经故去的姥姥,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召集大家回去吃顿“好吃的”。要知道,我有三个舅舅两个姨妈,大家全聚在一起得有近三十口人。那么多人挤在小小的两间屋子里,争相抢吃姥姥做的热腾腾香喷喷的烧卖、红枣银耳汤,那其乐融融的场景曾经多少次午夜梦回!

如今爸妈都已年过八十,基本能自己照顾自己的日常起居,我们兄妹只需每周过去几次帮忙做饭清扫打理即可。可是,现在轮到我们为父母做饭了,年迈的他们却胃口小了、牙齿也活动了:他们吃不了美味的“硬菜”,只能吃一些煮到软烂、味道也极其清淡的饭食了......

更多的时候,我是像当年的姥姥和爸爸妈妈那样,为给孩子做顿可口的饭菜而努力和各类食物进行着“磨合交流”:每天早上雷打不动五点半起床给儿子做早饭,每个周末都会给儿子做一道我新学会的菜品。

要知道,刚开始学做饭的时候,我是连葱都懒得切,直接揪下来一片扔油锅里的呢!

儿子上初三了,最近一段日子因为成绩下滑情绪波动明显,但对食物的要求却越来越挑剔:每天的饭菜不能与前一天相同、菜品菜式一不对胃口便满脸“痛不欲生”、在学校多上一两次厕所都会回来抱怨早上的豆浆没煮熟牛奶未热透……昨晚,竟然因为蛋炒饭里只有“蛋”和“米”就翻脸抗议,让我少不得耐下性子来安抚一番。

在冰箱翻了半天没找到火腿、青豆或者玉米粒,我只好拿出一点冷藏的肉片,加入姜粉、孜然、胡椒、生抽、料酒及食盐大火爆炒,准备并入之前的蛋炒饭中。

随着阵阵香味的弥散,客厅里那个暴躁小娃的噪聒声渐渐平息。刚想松口气,忽然间又听他提高嗓门在嚷嚷什么。

厨房里油烟机隆隆作响,我没听清楚,让他重说一次。

只听他说:“妈妈!嘿嘿…….谢谢啊!”顿时,刚刚所有的不悦立马云消雾散了。

——此时此刻,对于儿子来说,美食是抚平他内心焦虑的媒介;而对于我来说,美食是儿子同我达成沟通和谅解的桥梁。

这个时候,儿子和我的幸福,大约是旗鼓相当的吧?

真希望经年之后,儿子也能够在厨房里忙碌,为自己的爱人和孩子准备他们爱吃的饭菜。然后,满足地看着他们颗粒不剩地吃完、满足地享受着烟尘色的生活带给我们的美好。

或者在那一刻,会有某种感觉忽然间触动了他——是年少时候的“姥姥的味道”,抑或是“妈妈的味道”?他的嘴角悄悄地浮现出一抹笑容。

“民以食为天”,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