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孤独的克里雅经典读后感有感

孤独的克里雅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2-11 19:20:16
孤独的克里雅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12-11 19:20:16   小编:

《孤独的克里雅》是一部关于孤独与友谊的小说。主人公克里雅渴望被人理解,但却常常感到孤独。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结识了一位能够真正了解他的朋友。通过友谊的力量,克里雅学会了坦诚面对自己的内心,最终找到了真正的归属感。整个故事充满了温暖和感动。

《孤独的克里雅》读后感(一)

这是一本骑行的日记,细读阿八的文字居然感到男性不可多得的温柔,我想,初稿一定不是这样的,这本成稿他是花了多长时间去整理我无从考究,但书中很多文字都写得太好了,我居然忍不住手里拿着一支笔,将写得好的句子细心地划起来,用作标语。

《孤独的克里雅》读后感(二)

我很感谢这本书,让我老婆打消了骑行去西藏的念头。

去年,我曾两次采访过我们县一个独自骑行到尼泊尔的退休老者。他很有激情地给我们描述了他一路上的见闻,比如天是那么蓝,云是那么白,感觉整个心灵都得到了净化……他的描述让我老婆也对西藏着迷了。仿佛不去一次西藏就会非常遗憾,而且是骑行去西藏,才能看到更多更难忘的景象。但是我忘不了的是,他出发时,他妻子那红红的眼睛。她根本不支持他骑行走那么危险的路,他骑行去过西藏,中途多次差点遇险……这一次去尼泊尔,他走的又是最艰险的川藏线,一路上又是九死一生,一次山上的滚石落下来离他只有五米远……

我不太认同骑行去危险地方旅行的观念,我不知道这样做有什么好处?锻炼身体?锻炼意志?可有更好的方式啊。感受白云蓝天?可以乘车啊?为什么要选择这样近乎自虐的方式呢?

《孤独的克里雅》一书描述了作者13天的艰难旅行,不但是骑行,还是穷游,无论吃的、住的、穿的,都相当寒碜,一路上更是多次遇到无路可走的境地,也多次向人求助,靠人施舍才熬了下来。这样艰苦的条件把我老婆骑行去西藏的勇气彻底吓没了。

当然,作者也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骑行路上,也帮助甚至可以说是救住过几个人;他自己也是靠陌生人的多次帮助才成功完成了这个艰难的骑行计划。不过一直到最后,作者也并没有说,这趟危险的旅行,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变化,似乎这只是给自己一次不同的人生体验而已。作者并没有报一定要改变什么、升华什么的功利心。

虽然我依然不认同作者的理念,但我觉得作者孤注一掷,为了梦想勇敢去追求的行动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勇气。我的梦想相比作者,当然是安全和简单多了,那我如果有作者的勇气和坚持,岂不是更容易实现梦想吗?所以,看过这本艰难旅行的书后,我对未来的勇气倍增了。

虽然我很钦佩作者,但我还是想说一点:作者似乎没有注意到环保问题,一路上那些方便面袋子是怎么处理的?最后丢弃的衣服、充电器等各种小东西,包括抛洒的汽油,一定对环境是有所污染的吧?虽然作者是不得已,可以理解,但真希望作者对环保有一丝的歉意,并提醒后来人爱护环境。

《孤独的克里雅》读后感(三)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这本书有了答案。

它回答:无常。

今天早上道了晚安,却再也没有办法说句晚安。

今天早上还见到的人,下一刻却要永别。

我忽然想起一句话:我们有什么好怕的,来到这个世上,就没打算活着回去!

想起这句话的时候我似乎看见作者仰着头,像战士一样踏入克里雅的无人区,前面有什么危险,他不知道,前面的环境恶劣到什么情度,他也无法知道,甚至前没有没有干净的水他都不知道。

他靠的是一线希望,与顽强的意志力。

如果他走到一半倒回来,那他就没有办法完成这13天的无人区之旅了。他是我的骄傲,他没有退后一步,勇往直前。

百合总是在夜里悄悄盛开,总有一些人在默默努力。

他们仅仅为了一个虚无飘渺的梦想,却花光了一生的时间走在追遂梦想的旅途上。

看完这本书,我开始很认真地思考一个问题:人生,到底是怎样的?有些人是为了一日三餐,儿女成群,奔波劳碌,事业有成。有些人却三餐不继,风餐露宿。阿八呢?

我的直觉告诉我,他并不是一个注定就是风餐露宿的人,骑行,只不过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选择。

谁不渴望高床暖枕,妻妾成群?我相信只要是俗人,便不能免。

或许远处的雪山,近水流淌的冰河才是阿八的追求。

你的骑行证明了你的实力与心智均属正常,一个普通人不可触及的愿望,任由你一步一步去完成了。

相信你这本书将会大卖,不为别的,只为你那不屈的精神。

你的书适合在午后,斜躺在家里的阳台,窗外微风轻吹,室内播着若有似无的音乐,任由你那精致的文字带我进入那个独一无二的世界。

最好在矮几上沏上一壶清茶,想起的时候便去喝一口,直到茶凉也不肯放下书本——

最后感激你那图片中绝对视觉的冲击,那天真蓝,那雪是真的白,都真的像假的一样,太美,太美,我居然有点不敢看。

这次真的最后,最后,八哥,你的字是练过的吧,写得真好!

《孤独的克里雅》读后感(四)

孔金瑶

一个人,一辆车,十三天穿越无人区的孤独苦旅,克里雅之路作为目前国内自行车中短途穿越之最,自然成为八千里路挑战自我的好方式,但途中所经历的点点滴滴,挑战的不仅仅是体力、毅力,更有人性的博弈。

作为国内第一本无人区骑行纪实,展示给我们的除了克里雅不受人破坏的自然风光,还有作者惊心动魄的骑行之旅。长达20页的序,虽然只是在交代克里雅之旅的由来,但里面所包含的曲折过程注定这克里雅之旅的不平静,虽然他人一再规劝,但作者坚持一旦下定了目标,就要坚持下去,就如踩上单车,需要做的就是掌握平衡一直骑下去。即使是在克里雅之旅中途,面对生死抉择时,作者还是坚持着走了下去,不达目标不罢休,这就是骑行者的一种精神,大中城市习惯朝九晚五生活的我们永远没办法体会,也没有办法理解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八千里路是孤独的,他的克里雅之旅,我们除了会在他成功之时竖起大拇指,失败时“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感慨之外,无法给与他更多的共鸣。

八千里路的克里雅之旅也是不孤独的,在十三天的穿行中,他碰见了库尔勒骗子,也碰见了情深意重的老马,提供住宿并帮忙叫车的达州饭店老板娘、一号断桥的王姐等等,都让他的克里雅之旅成了人性博弈的大剧,虽然也被骗陷入困境,但作者传递的更多的是人性的光辉,这也许也是后面作者在面对恶劣的天气、乱石横飞的环境下能够坚持下来很重要的原因。所以作者在后记中写到,“克里雅不孤独”。

书中还有很多作者的感悟,每天开始的小序中,看上来有点心灵鸡汤的感觉,但看了当天作者的克里雅之行,就会觉得很贴切很入心。包括中途作者留给母亲的“遗书”,都让人无比动容,有着如此强烈责任感和丰富情感的作者,即使只身一人走在克里雅,他也不会是孤独的。

《孤独的克里雅》读后感(五)

曾计划十一跟好友搭便车去西藏,因外公病重回家看望未能成行,成为我长久的遗憾,总想着有一天定要再次兑现。西藏于我是永恒的向往,是决定一定要去的地方,这念头甚至在大二时就有了,只是那时,与西藏有关的计划,还与另一个人有关。

《孤独的克里雅》更像是作者的自言自语吧,讲述了他13天骑车穿越克里雅的经历,说着他一路走来的故事和感悟,不见得有多精致,也不是多么的妙笔生花。如果你恰好能懂他,也许就跟着他深陷其中了,如果那不是你向往的,或许不能坚持把它翻完。而我,一页页读完,想到最多的是一位好友,他也曾像作者一样孤身上路,也曾把他一路记载的文字发给我来看,听他讲述他的故事,一路上的艰辛,遇到的好人和坏的人,讲他的爱情和梦想。他们是那样的相似,几乎就重叠起来了。我多少能理解他们的热情和追寻,因为我自己也曾想着,如果能去看那样美丽如画的地方走一遭,哪怕就是永远留在哪里回不来,也是没关系的,所以,我懂他说的“有些事,不去做你就永远不知道结局。”“雪山、湖泊,它带给我宁静,带给我灵魂深处的平静和安详。”。

面临险境,更能反映人性吧。看他一路上所遇到的人,有善良的大姐,也有言而无信的小人;有萍水相逢的路人,也有患难与共的朋友;有他帮助过的,也有帮助过他的。后来的后来,这些好的坏的人,也许都不会再见,都会被遗忘在时间。走在路上的我们,总是要选择遗忘伤害,带着温暖继续前行。

书中附有很多图片,应该是作者一路所拍摄,真是很美。也许从专业角度,会有不一样的评价,而我,只是单纯喜欢画面中的宁静气息,那是远离喧嚣的静谧,是自然状态下的平和。尤其是火山口的那几张,让我移不开眼睛,白的山,白的云,蓝的天空,蓝的湖面,雪山和云倒影在湖水里,整个画面都是深的淡的蓝色,浪漫的蓝色,或者还有点忧伤的蓝色。这样美丽的地方,若曾去过,看过,定永远记得。

我还是选了8分推荐,因我心中未圆的西藏梦,因图片带给我的美丽,因我小小的一点感同身受,但单纯从文字来说,真只能是还行,如果你想读优美的散文游记,或者你想找攻略,这书可能不太合胃口。

《孤独的克里雅》读后感(六)

一个人,一辆车,十三天亲密接触孤独的克里雅

有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读了《孤独的克里雅》一书之后,你会觉得读书真得毫不亚于行万里路。为什么会这样说,主要是因为作者的真实旅行恰如带领读者们去远征克里雅。

这本书是一个传奇,而作者的传奇经历则是第二个传奇。作者赵成军网名八千里路,70年代生于四川西北部的山区农村。200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始骑行,先后骑过川藏线、青藏线、新藏线和中尼公路,两度探访尼泊尔,单枪匹马骑行俄罗斯,其间写下大量游记。

2011年4月和9月,两次单人前往可可西里,但未能成功穿越。2012年6月,单人单车成功穿越克里雅古道,是继杜一之后,国人第二次穿越该路线。克里雅古道,是目前国内自行车中短途穿越之最。

道听途说,不如我们亲自去细细品读此书。本周的读书实践活动上,我和学生们结伴踏上了此次充满着传奇色彩的孤独阅读之旅,恶劣的天气,险恶的人心,永远不会成为半途而废的借口。与狼对峙,被野牦牛追赶,都是刻骨铭心的记忆。好心助人,却因此让自己陷入困境。善与恶,也许不总是一念之差那么简单。然而,这个世界却总是因为善良才充满温暖。那些在别人困境中伸出援手的人们,无声的传递着某种能量。

面对死亡,也许我们并不如我们自己想像的强大;而求生的本能,却能让人坚不可摧。作者以为自己将在无人区挂掉,却在写好“遗书”后,活着走了出来。

一本真实的旅行日记把我们走进了克里雅,它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人孤身穿越克里雅古道的游记。读罢此事,我们会除了惊心动魄就是震撼了。

很难想象一个人在无人区的十三天,到底会发生什么?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作者勇敢地走进去,活着走出来的呢?这需要何等勇气和毅力呀?真得让我们这些读者非常震撼,震撼之余还有一种莫名的震撼与仰慕。

《孤独的克里雅》读后感(七)

作者并不是作家,捧起這本書,讀來的感覺就是一個老朋友,經歷了十三天的獨自旅行后,把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娓娓道來。他只是敘述,無意改變任何讀者的人生觀,他可以不走上這趟孤獨的旅程,他可以選擇更好的騎行路線,但當他一旦啟程,就沒有想過放棄。

任何一個能夠在艱難的環境中生存下來的人,內心一定是對生活還有期待,是個樂觀派的人。從八千里路的行文中可以看出,即使環境惡劣,他的幽默感也不會隨之消滅,相反,他善用自身的優勢,把內心的掙扎,無助,簡單地交代出來。面對自己在上午拒絕坐車下午就後悔了,作者說“連弱弱地鄙視一下自己都沒來得及”,要減去一些行李時,“看來看去,那就你,香辣醬,自己站出來”,最要提起的能代表他的樂觀的,要屬那首被反復哼唱的跑調的歌:你是我的玫瑰你是我的花,你是我的愛人,是我的牽掛……“哼著歌,化著冰,生活充滿無限陽光以及有限的飲用水”,讀到這樣的文字的時候,怎麼還能想起其實在那是在荒無人煙的地方,僅僅是為了生存,支撐自己走下去的調味料?

在這段旅程里,八千里路受人幫助,也幫助過人,人性的光輝閃耀,不會因為沒有在人群中而顯得暗沉。

有好心人勸他上車,有好心的司機稍他一程,他被只有一面之緣的人幫助了很多次,化成內心的感動,還有以後人生路上的回味品。人生就因為這些人而顯得豐滿富足了。他在路上對人的信任,還有付出,對於那些被教育出門在外要時刻提防陌生人的欺騙的人來說,遇上八千里路會讓那些人自愧不如。尤其讓人氣憤的是那位庫爾勒人,幫助了之後連起碼的感謝都顯得倉促和不耐煩。遇上這樣的人,算作是這次旅程最大的不幸嗎?“我不勉強別人為我做什麼,再說,我一個人敢來這種地方,我有擔心過,害怕過嗎?答案是:從來不。”施恩不是為了求得回報,只要幫助人之後內心坦蕩與無愧就可以了。這一路還是好人多啊,老馬,小馬,王姐,達州飯店老闆娘等等,也許有生之年都不會再見了,舉手之勞卻讓受恩者銘記一輩子。我在這本書里得到最大的心靈體驗就在于此,人與人之間保持最起碼的信任,為了回報去幫助別人走不遠,施恩難報便把恩情留給下一個人。

八千里路的敘述,沒有一種讓人震撼的效果,走過無人區只是個人經歷,當中的辛酸不是為了有一天能名揚天下,騎上單車,便一直往前騎,騎不動了,安營扎寨,看看風景,回味一路上遇到的人,都是不錯的精神享受。我喜歡八千里路在路上遇上的小馬說的一句話:“我今天想了一上午,覺得我也沒可能阻擋你前進的步伐,那我就只能為你祝福。”獨自騎行并不是那麼偉大的事,如果有雙腳丈量大地的長度時,豐盈的人生就此開始了。

可能只有當你遠離熟悉的人群,默默地上路,和自己的對話多了,把所見所聞理順了,孤獨倒會變成其次的了。撇開孤獨剩下的,就是這段行程的收穫了吧。

《孤独的克里雅》读后感(八)

每个人都向往着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勇敢的放下所谓的压力和责任,说出发就出发。当然有的人旅行不过是为了走马观花,看看风景,而有的人确实用生命在旅行,比如八千里路,一个人,一辆车,穿越无人区克里雅的孤独苦旅。

经历过生死的旅行,总是值得和大家分享的,这就是我读这本书的动力,敢于单人冒着生命危险成功穿越国内自行车中短途之最,一个人在无人区待十三天,到底是什么样的勇气和信念支撑赵成军勇敢的走出来的呢?他会经历怎样的艰难险阻呢?又是怎样化解困难,成功穿越呢?都让我对本书充满了好奇。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读的很慢,尽管我平时的阅读速度还是非常快的。作者的语言很平实、很朴素,并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刻意的文学技巧,但是每当我读到那些朴实的文字,我总是忍不住在脑中想象那些文字背后真实的画面,那荒无人烟的无人区,恶劣多变的天气,起伏不平的地形,随时可能出现的野生动物等等,面对那些未知的恐惧,我总是设身处地的自动带入,感受作者的心里活动,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勇气和毅力。

都说要么读书,要么旅行,灵魂和身体总要有一个在路上,我想旅行的意义不仅仅是看更多的风景,遇见更多的人,长更多的见识,更多的是旅途上那些未知的际遇,那些克服困难的喜悦,那些劫后重生对生命的感悟,那些旅途中对人性的认知,都让我们的旅途充满更多的意义。

八千里路在行走的第二天就出现了缺水状况,第三天就因为好心帮助别人,反而被人骗了,浪费时间和体力重新走很大一段路程,第四天饿的实在不行了偷吃了人家一个西红柿,以及后来的路上不断掉乱石,道路狭窄不得不扔掉一些装备,等等,我们看到了太多无法想象的困难和窘迫,但是任何苦难都无法阻挡他前进的步伐。

旅途上不仅仅有各种挫折苦难,更有温暖人心的感动。我们看到了饭店老板的慷慨相助,我们看到了重情重义的司机老马,大方耿直的王姐等等,那些淳朴的人们,用他们的方式让我们感受着人性之善,人性之美。

“牵挂一个人,是一件很累很苦的事。它给予人希望,煎熬地盼望着,而其实——那个人也许早就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这是作者在想着如果客死他乡,他的母亲一定很伤心,想对母亲说点什么,就写了一段话留在相机包里,希望有人能看到告诉他的母亲,看到这个地方,真心的心酸,眼泪打转。但是这正是这信念让作者勇敢的走下去。

书中配了很多图,透过简单的画面,我们可以感受到旅途中的蓝天白云、雪山飞鸟、碧蓝湖水,美丽纯净的让人心静,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这都是我们常人难以领略的绝美风景。

生活有时候需要的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个开始,有很多事,我们总是永远停在想象中,迈不出那第一步,就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对于那些面对未知总是恐惧,唯唯诺诺不敢放开手脚去尝试的朋友,建议读读《独孤的克里雅》,你会在其中找到答案,一切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可逾越。

《孤独的克里雅》读后感(九)

克里雅山口位于昆仑山的西段与中段的山势走向转折点,西昆仑山自帕米尔高原自西北向东南迤逦。《西藏志》中对这条古道的评价是:“其路冬夏不可行,困难异常。”

从19世纪以来,试图穿越这条古道的探险者,大多无功而返,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1885年6月,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率领的探险队,沿着克里雅山脉的北麓走了将近一个月时间,吃尽了苦头,也未找到一条到达西藏的方便之路。

1910年,日本探险家橘瑞超打算从克里雅山口穿越西藏无人区。当他走到路程的一半时,他雇佣的30多名驮工跑完了,毛驴和马匹也死了,就连他自己也得了高原病,差点死在那里。

在橘瑞超的《中亚探险》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这一带已进入昆仑山的深山峡谷,可看到许多遗弃后被乌鸦和狼啃吃的骆驼、马匹的尸体。呼吸困难,我们全部躺倒了。”

此后,这条古道再陷沉寂。

骑行克里雅,对于八千里路来说有些偶然。按照他自己的话说,这次偶然的旅程,如同做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梦,在他最惊恐的时候醒来,留下了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

生命有时候不是需要一个目标,而是需要一个开始。这是八千里路在他的游记《孤独的克里雅》中的一句话。

职业旅人八千里路,《孤独的克里雅》作者。70年代,出生于大山的深处,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命运一样,毫无悬念的跌下高考的独木桥。当兵,复员之后开始工作。干过流水线工人,卖过保险,做过财务,开过公司,经营过餐馆,没有什么离奇的经历,和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也别无二致。一个为生活奔走、忙碌的人,似乎用“平凡”“普通”都不足以概括。

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所谓的奋斗,不过是在用时间换取金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都不过如此而已。人和人的差别在于,有人用了很短的时间换取到很多的钱,而有些人则用了很多的时间换取到很少的钱,自己则属于后者。没钱的日子大多会比较痛苦,而有钱似乎却未必能带来快乐。

迷茫、失落、痛苦和挣扎之后,决定去西藏看看。那时,户外、徒步、骑行,这些词都只是听说过,从未想过会与自己有什么瓜葛。但是,从踏上西藏之路的那一刻度起,他的人生出现了转折。有些事,说不清是偶然还是必然。

不理解,缘于不了解。职业旅行,也是一种职业,而且是一种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职业。它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而且必须实打实的付出代价。清贫的生活,颠沛流离,不能照顾父母,甚至不能正常的恋爱,也就更别说结婚。更何况探险旅行,不但艰辛,而且艰险。

靠旅行不能养活自己,但放弃理想很难,想要坚持似乎更不易。那就随遇而安吧。一个一直走在路上的人,永远是孤独的,没有谁能与你保持相同的频率,你永远无法遇到与你平行的人,说不准会在某个点上遇到某个人,但像两条交叉的线,迟早会分开,各自走向不同的终点。所有人都走了,就只剩下自己,

人生不过如此,如果不曾遇见就不会怀抱孤独。

《孤独的克里雅》读后感(十)

关于骑行,相知甚少。只知道每年骑行318川藏线路的人不下两千人,可见骑行近些年热度非常。一直都对有勇气去骑行的人有着不一般的敬佩,佩服他们的勇气和永不放弃的精神。虽然个人没有勇气去骑行,但是对骑行的过程还是很好奇。尤其是去年看了《无人区》电影之后,更对西部的环境有了更多的好奇心。

这本书我看了大概一周,每天上下班地铁上都在看。很多时候会因为作者的幽默和自娱自乐笑出声,引来大家纷纷探头来看我看的是什么。作者从准备骑行到开始骑行时间特别短,只是拜访了一个之前骑行过克里雅的前辈,就上路了,毫不拖泥带水。于是跟着作者的笔触,就一路骑行到无人区。看完书到现在,还有几个情节我记得特别清楚。在孤独的无人区,因为物资匮乏,环境恶劣,人们都展示着自己最本真的一面,让人感动的是,大多数人都很善良很淳朴。比如八千里路进入无人区之前,多次遇到的藏民,告诫他不要骑行进去,有生命危险,后期再次遇到,无条件的帮他,比如八千里路在一个晚上,为了让当时生病的偶遇者暖和点,抱着他的脚一夜没睡。这些小细节都让人热泪盈眶。

八千里路说他在骑行过程中,有段时间没的吃了,想着牦牛肉就浑身是劲儿,并且终于被搭救到一个地方之后,还盼着车不要快点来,因为他想吃锅里的牦牛肉,他说我都看到啦,大块的牦牛肉。我脑补了下,他像个孩子,那一刻只顾得吃了。后来还在一个地方,看到人家的西红柿,想吃,大脑飞速运转考虑的问题是吃一个呢,还是吃一个拿一个呢?最后说这是考察一个人人品的时候,我以为他会不吃也不拿,结果他吃了个最大的,拿了个第二大的。看到这里不禁又想笑。还有他追帐篷跑,风吹着帐篷跑了好远他追不上,索性坐在地上哭起来,后来风终于停了,他拿到帐篷,抱着帐篷往回走,那种感觉,就像孩子放风筝,风筝突然被风刮跑了,于是边哭边追一样。还有个印象比较深的就是,他没有什么有营养的吃的了,那段时间自带的汽油炉也坏了,于是只有干方便面和之前带的牦牛肉,偌大的无人区,举目无亲,连人都没有,他自己自娱自乐的招待自己不停的说着吃好喝好啊,吃好喝好啊,脑补了下,感觉真的是孤独的克里雅,孤独的骑行者,他说期间那么多困难,甚至几次都差点死掉,但是依然没有放弃,因为骑行者的精神就是,永不放弃,感动于这一点。

八千里路只走了十三天,但是我看下来,总感觉像是过了十三年。内容丰富到每分钟都精彩。看到最后我开始好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男人?作者也满足了读者,在书的最后我看到了他和其他人的合影,晒得黑黑的,眼神坚定着。后来过了几天想起这本书,查了一下:赵成军,网名八千里路。70年代生于四川西北部的山区农村,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作者八千里路 作者八千里路伍,其间当过侦察兵,当过通讯员和文书;复员后相继在上海、深圳和广州从事过各种职业,做过流水线工人,卖过保险,开过餐馆,干过贸易,当过财务主管。挨过饿,睡过公园和桥洞,穿过捡来的鞋子,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遭不了的罪。苦难,让我们的生命更加真实。

看完简介就明白了,也更加佩服他的人生信条。没错,人生就该是如此,变化多端,去经历不同的事情,去享受不同故事和环境带给我们的惊喜,亦或是,惊吓。

《孤独的克里雅》读后感(十一)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被选去下乡调研,国家级贫困县,县穷人少,很赞的是有山有水风景很美。出发的时候就把这本书带上了,也是带的唯一的一本书,在乡下每一天奔波过后的晚上都抓紧时间拿出来看看,对比着白天我们的奔波,晚上看看书里人的奔波,很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很多情况下,我们会自主选择或者被迫选择,但是最后都发现这些选择都是看似无意实则命定,我们在经受困难的时候也在享受不一样的人生。比如我被“下放”到穷山僻壤里调研,晒的很黑、被跳蚤咬、工作进展的不顺利、被灌得坐在公路边上好久起不来;再比如说本书的主人公八千里路——赵成军,当过兵,做过各种职业,是真正吃过苦,体会过生活的人,最后决定放下工作,完成自己的骑行梦想,单人单车成功穿越克里雅古道。不同的人生选择,其实相同的是坚持忍耐,然后苦尽甘来,柳暗花明,我收获了更真诚的友谊和对农村基层的直观经验,他成为继杜一之后国人第二次穿越这条骑行短途之最的人,我们都收获了属于我们的那份经历与感悟,明白原来这些苦里还有乐,原来人生还能更加丰满。

关于克里雅,从这本书后才知道,它从唐朝起就是西藏与新疆之间的主要通道,被称为克里雅山口道,在20世纪50年代解放军第二军独立骑兵师派出一个连的人从新疆出发经过这条古道和克里雅山口把红旗插上了世界屋脊的屋脊。1951年,新疆军区沿着这条古道修筑新藏公路,却遇到了中国最年轻的火山阿什库勒火山的爆发,于是放弃此路线。本书的主人公的骑行路线一半是在昆仑山无人区即广义上的羌塘大草原,另一半就是克里雅古道——老新藏线遗址。这本书主要就是记录了作者穿越这条线的经历,按时间的顺序把他这十几天所遇到的天气好坏、人心善恶、路途的艰难和行走的艰辛都诚实的记录了下来,语言文字很简单,但是因为故事经历的精彩与惊险而很具吸引力。

有的时候,一本书对于作者的意义可能要更大于它的读者,写出来的只是固定的文字与有限的内容,而这背后的复杂与丰富可能读者并不能完全领会,对于这本书我就有这种感觉,能读到作者的做出选择的勇气与每一天经历的困难坚持,但是我想作者和这件事本身一定不只这些,怀着欣赏与感叹去读,怀着交流与体悟去读,我们知道这其中其实还有很多。

这条路并不轻松,甚至十分危险,赵成军在出发和骑行开始的时候遇到的所有人都在劝他放弃,因为真的没人走过,没人会这样选择。但是他仍然骑着他的捷安特带着帐篷行李,在朋友的指南与祝福义无反顾的走了。其中天气地形的恶劣给他的行程造成了非常大的困难和挑战,由此也引发了食物、水等等一列的问题,攸关生死,性命堪堪,但是他仍然毫不犹豫的继续前行。这其中的勇气与倔强也招到了很多人的不理解。行走也是孤独的,一个人在无人区,心理的焦躁与孤独也像一头潜伏的猛兽随时要击垮这位独行的勇士。路途中遇到的还有各种各样的人,有他帮助住了却抛弃他的人,这一帮也害他半途重返出发点最后也没有得到一丝回报,也有好心的客栈老板与司机大哥,旅途中人性的善恶总是那么直白与现实。总的说来,自然的挑战、心理的压力、人性的考量在他这短短十几天里都经历过了,但是遇山上山,遇河渡河,人骑自行车人抗自行车都得来,在海拔5千多高的地方找水生火,在落石不断的山谷里拼力拖自行车,他人善恶变化我自坦坦荡荡……哪一步都不容易,哪一步都是危险至极。我总在疑问是什么让他最后坚持下来了,看完过后,我想也许生命行走的本质来自心里的那点念想,来自那股总也抹不去的孤独,来自那口就是要拧着的气性,于是再险再难的路也成了走过的路,也成了日后回忆的内容与感慨。

让我差点落泪的是有段经历。他走到落差很大的峡谷中,一边要顾着自己的安全,一边还想拖着他的自行车,这其中最恐怖的是随时都有从头顶上落下的石头,还有结了冰却必须过去的河床,这直接关系着生死。在这个关头,他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死亡的压力与近在身边的威胁。他想着远方的母亲,没有伤悲只有悲壮,撕下了笔记本的纸准备写遗书,连续写了四五张都半途而废,最后终于写了下面这些话:“麻烦你看到这张纸后出去给母亲打个电话,13458******,告诉她儿子已经长眠于克里雅山谷。让她不要太难过,这里是我最好的归宿。赵成军,2012.6.9”他把它撕下来夹在笔记本的第一页,笔记本放在了相机包里,相机包防水,也是人们最容易去翻的东西。在无人区写下这些话,想着如果真的遇到不幸还得过多长时间才会被发现,对家人对母亲的眷念和对自己选择的无怨无悔都在这几句话里,还有什么比一个孤独、感性、勇敢的独自骑车穿越无人区的人的遗书更让人感慨的呢?心疼与崇敬同时涌出。故事的结局是好的,老大眷顾,他成功了。

我们知道世之奇伟诡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人之所罕至也,我们也知道恋恋红尘,羁绊与挣脱都是人之常情,选择去体会更艰险的旅途还是留守一方学习工作,在本质上并没有好坏。但是我们总没有完全死心,总是向往远方,总是想到更特别的地方去看看,不仅是看看风土人情,更是看看自己的心,看看它到底想要什么,也看看自己的身体到底还能做到哪一步。八千里路做到了几乎没人做到的事情,他做出了选择,他经历了这段属于他的旅程,而我们呢?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