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圆》是一部以家庭为主题的影视作品。通过描绘家庭成员在困境中相互支持、共同面对困难的故事,展现了家庭的温暖和团结。影片通过情感真挚的表达和细腻的演技,让观众感受到了亲情的珍贵和家庭的重要性。整部影片散发出一种温暖和感动的氛围。
小团圆读后感第一篇
她对人始终是惴惴的,又有些不安,但对于那个男人,她的心的确是错了.现在想想,那个人可能是不值得的,所谓的爱过她,亦是浅浅的借口.我不喜欢那个男人,自以为是,自不量力......
1/15页小团圆读后感第二篇
出版社刚开始对媒体说的是不会有大的删节,态度暧昧
现在又强硬地说只字未删
搞不懂他们
看到有人说自己对比过,是有一些删改的
等两个版本都看过的人出来说说吧
2/15页小团圆读后感第三篇
前面的1/3如一团乱麻向人砸来,不要去理清其中的关系,只是读下去。她生活在这样一个繁杂的背景之中,也没想要对其他人去交代清楚。爱与情是她体验过的,旁人看得热闹,兀自团圆去。她的冷傲在其中。
3/15页小团圆读后感第四篇
虽然不算艺术上成功的作品,但是难得的是这个女人直面自己的内心,并且记录下来,这样的气魄让人感叹。
喜爱张爱玲的人,读这本书,是因为想更贴近她的内心,并非猎奇,我是这样认为的。
4/15页小团圆读后感第五篇
谁说张爱玲是拿得起放得下的女人?对于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谁能做到真正的拿得起放得下?
无论那个人人品如何,是否做过对不起自己的事情,但是,曾经爱过。爱过,就忘不了;爱过,就放不下……
5/15页小团圆读后感第六篇
从来没读过她的小说。小团圆,因为朋友的宣传,所以很期待。
上市的第二天就买了,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却实在是提不起什么感情。只有淡淡的伤……
末了,才知道原来我不是张爱玲这一卦的……
6/15页小团圆读后感第七篇
《小团圆》中擦边的性描写,感觉挺肮脏的,欲望成分欲扬先抑。
村上春树的性描写比较干净了。让人联想到一点触摸不到的、实际的、透明的东西。王小波的则太过于任意,是唾手可得的一些寂静。
7/15页小团圆读后感第八篇
读到1/3就不想读下去了,也许是因为《半生缘》的关系,我至今仍觉得张写的最好的一部稍微长点的小说就是《半生缘》而且我认为张在驾驭长篇小说时,有些力不从心。
也许哪天,我可以耐心将它读完。
8/15页小团圆读后感第九篇
小团圆里面的标点,尤其是引号和其他标点在一起时候的用法,让我实在很郁闷!
莫非是尊重原著还是什么其他原因?或者是我无知?
受不了了,每看几页都非常生气,这么好的稿子怎么就做成这样,气!
9/15页小团圆读后感第十篇
个人认为,这不是张爱玲最有代表性的小说,到是像一本回忆录,回忆自己的半生。或许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作者倾注了相当大的心血,但是作为一个铁杆读者,由于之前宣传的强大阵势,读后还是感到了一丝丝的遗憾。
10/15页小团圆读后感第十一篇
我们班主任借去看完之后
从牙缝里挤出有一句话
“成年之前都别看它”
可是,我打算看着它长大。
11/15页小团圆读后感第十二篇
几字之差,天上地下,爱从来都藏在细枝末节里
近日连续看了今生今世小团圆结婚十年续结婚十年,其实没有太多情色描写,就是偶尔写性事也是一笔带过也非常隐晦,感觉三个人都不简单,非常有才情
12/15页小团圆读后感第十三篇
不敢推荐因为我也没有很清楚的读懂。但是我会想办法让自己沉浸在那种情绪里,听音乐——陈珊妮的“离别曲”。享受愉快的阅读过程,感受张爱玲在说什么而不是清晰了解故事情节。《小团圆》喜欢的人自然喜欢用不着推荐
13/15页小团圆读后感第十四篇
难道喜欢三毛和喜欢张爱玲真是不兼容的么,喜欢三毛轻松、随意、白描的风格,张爱玲太女人了,每本书开始就整的格外细心,一是我记不住,二是我本来就不喜欢想这么细活着,三复杂的看不进去,不知她每处暗示着什么。
14/15页小团圆读后感第十五篇
看《小团圆》觉得是被忽悠了。在地摊上买的盗版,十元钱,导致我现在还怀疑莫不是因我看的是盗版?
对张迷来说,来自偶像的蛛丝马迹都是好的。但这本书写的差而混乱。
但,我还是觉得不要太信那些,我不信。
15/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