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中国2》是一部纪录片,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状。影片通过许多感人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气和智慧,以及中国的发展成就。它让我更加意识到自己的国家是多么伟大,也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这里是中国2》读后感(篇一)
今早8点到货,用了一个半小时浏览了一遍,整体不错,但低于预期,特别是与《这里是中国》相比,差距很大:1.图片清晰度远不及第一册;2.文案需要很多处尚有待斟酌;3.结尾处过于潦草。推测可能是因为赶工的原因。爱之深,责之切。创业其艰,收成实南。一样永远保持创业的精神,不断创造精品,精品是稀缺资源,更是大家更加期待的成果。
《这里是中国2》读后感(篇二)
依旧是装帧很好,宣传很好。不过有《这里是中国》第一辑的印象,我本身对这本书期望值并不高,但还是买来认真看完。
宏观的视角下,这第二辑更多的是探讨人,探讨中国百年各种基建的成绩,包括交通、能源、水利、环保、航天,等等,最后以《什么是新中国》收尾,讲述中国之所以成为“基建狂魔”、之所以取得这么多成就的原因。不深刻,但中国土地上的这一切本身,就已经足够震撼了啊!图片很多不错,不过我并不是个特别喜欢看图的人,所以很多也就翻翻过了。
《这里是中国2》读后感(篇三)
今天,这本书终于到了,花了一下午加一晚上看完,还不错,除了有个别图片画质有瑕疵以外,其它很惊喜! 这本书是星球研究所出的,他们是我一直关注的gzh,他们做的东西非常专业。19年出了第一本《这里是中国》,主讲地理,海量的摄影大片让人眼前一亮。 今年,《这里是中国2》出了,献礼100周年,同样还是用地理的角度,主要讲述100年中国的变迁,第一部内容有些散,文案和编排都还有打磨的空间,这次第二部进步很多,讲的非常全面,亮点绝不仅仅是摄影大片了,精美的示意图和文字搭配解释一些专业术语一看就懂。 推荐对人文地理国家基建等感兴趣的朋友看,从修路-桥梁铁路公路、水电气煤、环境治理、航天等等全方位科普,体现基建狂魔。 我个人最喜欢的一章是讲进藏5条公路的历史和现在,插有一张318国道全线图,还有5条进藏公路的路线海拔图,非常详细,下一秒我想背包直接出发… 还有我本来不怎么关注的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这些工程都详细和直观的阐述,我还真看出兴趣了,了解到很多知识。还有之前其实就知道珠峰大本营有5G了,但当看到珠峰5G基站照片的时候还是觉得不可思议。 花了大半天的时间看完,激动之情无以言表,真情实感:中国为什么可以同时做这么多事情,还做的这么成功,致敬伟大的祖国!
《这里是中国2》读后感(篇四)
❤
如果家里有孩子,或者自己想更深入的了解近现代中国的百年历程和建设,《这里是中国2》也可以购买。看完这本书会提高读者的民族自豪感,图片收录了一些震撼人心的我国的基建工程。科技的创举和人民的奋斗历程很正式的一本书,但是也值得看。
特别是男孩子应该更喜欢看第二部,毕竟是靠我们您人民的双手,百年重塑山河,很激励人心。
《这里是中国2》读后感(篇五)
《这里是中国2》读后小感 做地理题我总是会想,描述一个工程建设只需要短短的两行材料,可是建设背后的艰辛应该是二百行材料也说不完的。 《这就是中国2》就叙述了中国近百年来基础设施建设是如何一步步前进的。铁路公路,桥梁隧道让天堑变通途,南方的水逆流北上,雾霾治理,长征火箭,神州飞船……这本书里能看到关于近代中国地理极其震撼的答案。 我想这是一本集科普,地理,历史,文化于一体的书。通过这本书,我们不仅能够了解100年以来中国基础建设的进程,也能够了解中国灿烂的文明以及先辈们为之奋斗的家园。透过他并不煽情的文字,每每都让人热泪盈眶,那种发自内心的骄傲和感动真的要亲自体验一下。 小凡
这里是中国2
8.1
星球研究所 / 2021 / 中信出版集团
《这里是中国2》读后感(篇六)
封面依然是中国地表地图,但读完《中国1》就知道,这本也不会是单纯的中国地理书。 《中国2》跟1不同,1主要介绍的是中国陆地的自然风貌、城市文化等内容,2的重点是基建和能源,整本书是对中国强大的基础建设事业、能源、环境、科技等做一番概览。全书涵盖4大章节,第一篇是强大的交通网,关于铁路、桥梁、隧道和公路;第二篇是能源,电、煤、水、气;第三篇关于环境,绿化、治霾、防洪等;最后一篇是太空,关于火箭、神州和北斗。 《这里是中国》系列图书,是图片和文字的盛宴,每一张甄选的风景,都有真挚热血的配文,编辑是非常高质量的。 书里这样描述一段进藏之路—— “在沙鲁里山和芒康山之间,金沙江声势浩大,透迤南行,康藏公路行至谷底方能跨江而过。在他念他翁山和伯舒拉岭之间,怒江奔腾咆哮,峡谷幽深,水流湍急。” 《中国2》的开篇是“交通”,铁路、公路、桥梁、隧道,协作配合,打通了中国血脉,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铺就了畅通之路。中国地缘复杂,面积广博,交通规划异常艰辛,如今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基建狂魔”的美誉,交通建设是做出巨大贡献的。 第二篇能源的主角是煤炭,火力发电是中国电力能源的主角,地下煤炭资源储备大,烧煤发电占国内总电量7成,占比大,也因此不可避免造成大气污染。水、风、太阳能作为发电的新能源,已经极速推广,但是受限于电力储备和传输的困难,增速缓慢。 刚好看了刘慈欣《2018》里面一篇《地火》,讲得是在特别大的煤矿里面挖呀挖呀挖,做气化煤研发的故事。虽然是科幻,但带着很多人文性,讲述了科研事业的宏观理想,但又在现实中与经验、客观事实互相碰撞的无奈。 水利发电排第三。美国人何伟有一本书《江城》,讲到备建三峡大坝时,涪(fú)陵居民大迁徙的故事,有一段印象很深,多数百姓只关心拿多少补偿和搬迁时间,其他缘由都不清楚。三峡水电站是目前世界最大规模的水力发电设施,建设周期长,困难重重,提案期国家也收到大量反对修建的声音,因为建设会对生态造成破坏。每一个决策都有利有弊,时年,经济建设胜过一切。 推荐《这里是中国》系列,图文都美不胜收,尤其推荐纸质版,特别适合沁润当代浮躁的人们,就泛泛了解一下中国面貌吧,自然风光秀美,人文历史深厚,经济增速迅猛,国力建设不容小觑。
《这里是中国2》读后感(篇七)
总评: 五星。比第一本好多了。逻辑清晰,内容详实。看到大工程一步步艰难的推进并最终实现,很感动,很自豪。
书的副标题是:百年重塑山河。这个“重塑“非常恰当。这个过程很有想象力,很艰辛,也很伟大,我看到了人的力量,团结的中国人的力量。看书的过程中很受触动,一本地理书竟然让我心潮澎湃、几欲落泪。特别是南水北调那部分,我很有感触。我的家乡在华北平原上,记得小时候饮水靠地下水,灌溉要等上游开闸,甚至济南趵突泉都一度停喷。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节约用水,后来我到南方后才感受到充足的水的奢侈,直到现在我的父母仍然会把净化器的废水用来洗衣服。得益于南水北调,地下水下降的趋势被遏制住,华北农业工业大城市生活用水得到满足,华北发展的也还算不错。感谢这个充满想象力的工程。小时候在课本上就知道南水北调,但感觉太不可思议了,好像从来没觉得它会实现。可它真的成了现实,几十年持续不断的攻坚克难,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我真的特别感动。
说完了感想,记录一下学到的知识,毕竟这是一本地理书,哈
全书包括四个板块:连接、重组、家园、梦想
连接
重组
家园
梦想
《这里是中国2》读后感(篇八)
100年来的中国,发生了什么?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见证者,对此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 可以看一下星球研究所出品的《这里是中国2》,这是一本制作精美的书籍 通过它,你将会看到中国是如何一步步跨越大江大河、跨越高山峡谷、跨越海峡海湾,将这个庞大的国家连成一体你将看到中国是如何实现前所未有的资源大范围调动重组你将看到中国正在为恢复青山绿水、恢复美好家园而做的各种努力 这其中最核心的是中国展示出的强大的基建能力 我们可以暂时不考虑国情、制度、经济等因素,静下心来欣赏“基建狂魔”的各种作品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全景 / 摄影 陈肖
(注:本文所有图片均引用自《这里是中国2》.星球研究所)
01 连接
青藏铁路经过昆仑山 / 摄影 陈方翔
青藏铁路起于青海西宁,止于西藏拉萨 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在20世纪80年代建成通车,而格尔木至拉萨段在2006年7月1日正式建成通车 建成后,青藏铁路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和最长的高原铁路
雪后的哈尔滨南站车辆段 / 摄影 全思明
哈尔滨因中东铁路的修建而立市、兴起,位于由滨洲、滨绥、哈大铁路构成的T形铁路网的交会点,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
武汉长江大桥 / 摄影 喻承虎
武汉长江大桥横卧于汉阳龟山和武昌蛇山之间的长江江面之上,是长江上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因此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
02 重组之电力
特高压九华密集通道 / 摄影 丁永清·国家电网
特高压九华密集通道位于安徽池州,承担着向华东地区输送电力的重要任务 该通道五回特高压线路和两回超高压线路并行,通道最窄处仅273米
白鹤滩水电站中正在安装的水轮机 / 摄影 李亚隆
水轮机是水电站的主要设备之一,它将水流的能量转变为机械能,以驱动发电机 图中的蜗牛状结构,简称“蜗壳”,是水轮机的导水设备
新疆柴窝堡风力发电场 / 摄影 夏军民
柴窝堡是全国著名风口之一,近300座风车整齐地排列在戈壁上,十分壮观,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凛冽强劲的万里长风成为风电发展的不竭动力
03 家园
青海祁连山“退牧还草”的草原与林地 / 摄影 沈龙泉
青海祁连山地区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和河西走廊生态水系安全,以及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在中国生态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为此,青海实施“退牧还草”工程,使过度退化的草场得到恢复
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胡杨林 / 摄影 宋文君
胡杨是生活在沙漠的乔木树种,耐寒、耐旱、耐盐碱、抗风沙,有很强的生命力,在我国西部地区广泛分布,对防风固沙有重要作用
宁夏彭阳的蚂蚁森林 / 摄影 赵乐源
持续的植树造林活动正在让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少 蚂蚁森林的最新数据显示,已有四成中国人用手机种树,累积碳减排1100万吨,至今已种下1.22亿棵真树,种植面积达168万亩
这本书会给读者以极致的视觉体验 185位摄影师和16家机构的267幅摄影作品、星球研究所设计师和地图师精心准备的80张制图 尤其是4张最长可达1.6米的拉页,将展现一个“长长的中国”书中还有更多对于具体工程的详尽介绍
《这里是中国2》读后感(篇九)
作为一名地理老师,一直倾心于星球研究所的文章,也关注星所的一切出版物。今年七月,《这里是中国》系列的第二本面世,同时也作为一部为一百周年献礼的礼物,是一份有时代意义和特殊价值的科普读物。
还记得第一部里有句话是“世界上本没有中国,是中国人创造了中国”,当时没想到这就是下集预告!这第二部就是致敬改变自己命运的中国人~
如果说第一本《这里是中国》主要是讲自然地理——从空间上以三级阶梯为主线自西向东展示中华大地的自然魅力,那么这一本主要是讲人地关系——从时间的视角描述中国人曾经并正在进行的大规模地表塑造,即“百年重塑山河,建设改变中国”。
各种建设包括且不限于铁路、公路、电网、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国土绿化、载人航天、北斗导航......全书集地理、历史、文化、摄影、工程建设、科技创新等全方面知识于一体,532页的内容包含了极大的信息量。
打开书,里面夹着送的首日封,邮戳的日期是“2021.07.01”,这邮戳,也戳了我的心。
粗粗翻阅,本书延续了《这里是中国》第一本的质量,
图文并茂,装帧优良,诚意满满,可谓颜值与盐值并存。
书中这样的超长拉页有好几处!
仔细品读,书的内容和整体逻辑让我感觉相见恨晚。
即把一些宏大的数字,用人们熟悉的事物转换并衡量,能给人更直观的感受。
如书中出现的度量单位有却不限于:
用这样的思路讲课也会很香,我利用本书里出现的数据,再仿写两个:
比如:
比如:
再比如:
这些历史上的高光时刻,读之令人或动容、或激动、或自豪,只有一个站起来的民族才能书写出这样的故事。
既有精美细致比较常规的地图:
又有各种直观、巧妙具有设计感的创意地图
这张城市人口图,将人口数量直接等同于山地的海拔高度,让城市群也如同群山般团聚矗立在中华大地
一图读懂怎么采煤
可能有人会说,这也就是星球研究所的公众号文章的合集啊!
并不是!
比如星所写过《中国雾霾说明书》,但本书中与雾霾相关的“对流层保卫战”中所有图文却都重新锤炼和打造,下面这张说明雾霾成因的图以前从未见过,是我见过解释雾霾成因的整理的最清楚同时也是最易懂的图,可谓“一图胜千言”。
它以“百年重塑山河”为主题,讲述中国的现代地理变迁,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包括连接、重组、家园、梦想。
一百年,一个国家可以由弱到强,一百年,也近乎人一生的寿命,人体的运行和国家的运转似乎也有一点类似之处。
连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重组。交通运输的大力建设,让资源的调配更高密度、高强度、高质量。重组之后,各地因地制宜,利用优势,如火如荼展开建设,快速发展。
与发展相伴的是对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为此,我们必须重建家园。我们做了很多努力,也有很多成绩,但一直在路上。
如何更好的重建家园?有部分的秘笈反而在太空。
太空承载梦想,从宇宙视角来看,地球则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天上排星布阵是为了地上的人更好的生活,是为了吾国与吾民,也是为了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本书的逻辑清晰,立意高远,我不禁叫绝。
而且,它彻底改变了我对交通运输的看法。
在高中地理中,交通运输被安排在必修二,讲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再介绍第三产业,然后单独说说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业,我以前的认识也只是多从产业的角度来理解交通运输业。
但看了这本书以后,越来越理解“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老话背后的原理,其他地理事物只有靠交通运输,才能实现“动态”的交流,才能“盘活”各个区域。
基于交通运输将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知识重组
交通运输让人力、物质、能量、信息流动起来,实现了区域之间的资源整合,而交通运输的飞速发展,则提高了一系列交流的效率、频率和质量。
高效率的沟通和交流是中国速度的前提和保障!
本书刷新了我在教学方面的认知。
我认为读书的目的无外乎三个方面,或获取信息,或感动共鸣,或刷新认知,在这部书身上我都看到了。号称“国民地理书”,此言非虚。
非常期待后面的《这里是中国3》、《这里是中国4》,分别以1万年和6500万年的尺度看中国,祝系列热卖,不要停下,一直出下去!
贵广高铁列车驶过阳朔山水 摄影@黄一骏 星球研究所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全景 摄影@陈肖 星球研究所
辽河三角洲湿地 摄影 @颜景龙 星球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