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第一人稱單數》读后感摘抄

《第一人稱單數》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25 16:40:11
《第一人稱單數》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6-25 16:40:11   小编:

《第一人稱單數》是一部由台湾作家林奕含所著的小说,讲述了一个自闭症患者通过日记记录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的故事。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情感细腻真挚,引人深思。通过主人公的视角,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闭症患者的感受和思考方式,体验到他们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第一人稱單數》读后感(一)

[cp]5022年6月10日8点58分,地铁上 村上春树《第一人称单数》 读完第一遍 72岁的村上春树的八篇短文看似没有宏大主题和复杂情节,但是其中夹杂了太多的人生顿悟,对于生命重量的细节沉思,每每读到此,总会莞尔一笑。 他最厉害之处,在于把生活中我们早已忘却的,血淋淋的面具与本我之间填充以蜂蜜,让我们甜甜地吃下自己。 更多的在读第二遍时再说吧。#村上春树##第一人称单数#[/cp]

《第一人稱單數》读后感(二)

这部作品最喜欢《石枕上》,有一种内心所有的东西都写出来给你看的真诚。 村上春树《第一人称单数》: 开篇是《石枕上》,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然后离开永不相见。 这也是这个系列短篇小说的主题。 其中一篇:我来到学校,一个走廊对面过来一个少女,怀里抱着一张披头士的唱片,擦肩而过的时候,闻到少女身上的一股清香,后来我一次次走过这个走廊,企图再遇到这个少女,可是余生都没有见到。 我也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倒不是少女,而是一本书,当时我在郑州的一个宾馆住,闲得无聊,下去买了两本书,余华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第一次看这两本书的感觉后来再也没有遇到。 这就像《追忆似水年华》中男主小时候有一次吃到点心的感觉,后来再也没有遇到。 村上春树已经七十多岁了,就像他在这本书中说的:无论再怎样鲜明的记忆,终究不敌时间的力量。 他在这本书中体现了很多自己对时间的追忆,对记忆的重现,这里时间成了某种超自然的存在。 同时也流露出来村上春树一点点的无助,那是对记忆,对身体慢慢衰老的无可奈何。 村上春树在这本书中仍然继续体现他一如既往的主题:脱离于主流群体,精神上的离群索居。 《第一人称单数》这篇中对曾经见过的人身份的模糊,人是依附于记忆存在的,记忆不存在了,人也不存在了。 《品川猴》中,孤立于主流社会的疏离感更加明显,一只会说话的猴子,因为会说人话只能远离猴群,因为是猴子只能远离人群,因为对人类女性的喜欢只得去偷名字,名字似乎是人类灵魂的一部分。 村上春树继续体现他无法也不愿意融入大众群体中的灵魂,无法随波逐流,坚持做独立的个体。 另外,繁体竖版阅读速度下来了,但似乎这样的阅读体验也别有味道,就像吃惯了馒头,偶尔吃点米饭似的。

《第一人稱單數》读后感(三)

在纪伊国屋书店看到的封面是猴子的村上最新短篇小说集,恰好图书馆有就没有买。

第一篇是拿起有过一夜情的女孩创作的短歌集,感慨人之老矣,万物消逝;

第二篇是拿着花参加一个在山上举办的不存在的独奏会,这种无关紧要的事情就不去想它,你的脑子是为了思考困难艰深的事物,是为了把不懂的事情搞懂,那会变成人生的奶油。

第三篇看到标题我就去Apple Music搜了Charlie Parker Plays Bossa Nova,结果没有这张唱片,又往下翻了两页,我被村上骗了。看完又觉得,有这张唱片只不过我们听不到。

第四篇则是那些年的Beatles和我的初恋时光,多年后从初恋女友哥哥再次相遇得知她自杀的消息,我五味杂陈。

第五篇村上最喜欢的养乐多燕子棒球队,虽然经常输球,但是有许许多多精彩的回忆。能看出村上作品中父亲这一意象为什么总是那么有距离感。

第六篇是和丑陋的女性朋友一起听Robert Schumann的Carnaval,一起约现场听,买不同版本的CD在家里听,后来买了新的CD想找她分享时人却已消失,她因诈骗被捕入狱。音乐可以轻盈温柔地吹进人伪装自己的面具下,不是吗?

第七篇是在独自旅行时住进了一个老旧的旅店,遇见了一个可以说人话的品川猴,一起泡温泉喝冰镇啤酒聊天。品川猴虽是猿猴但在大学教授家长大,与猴群格格不入无法融入,与人类之间也无法正常的相处。品川猴就成为一个孤独的存在,用偷名字的方式暗恋人类女孩。

第八篇说实话有点没懂村上什么意思,穿着西服去酒吧喝伏特加琴蕾,看推理小说。遇到一个莫名其妙的女人,对他的行头品头论足,说出了“三年前在某处水边,对某个女性做了多么过分、多么残忍的事,你真可耻。”这样的话。我觉得只有下一篇长篇小说可以解释这句话了。

最后,你们看村上的书的时候,听古典、爵士还是摇滚乐?

《第一人稱單數》读后感(四)

品川猴一篇很棒,一只在人类社会生长却同时不被猴类与人类承认的猴子自然是极致地孤独,于是在它遇到喜欢的人类女性后,为了避免麻烦,只能偷走一个与名字相关地证件并且用意念偷走那位女性地名字。但是人在偷走名字后总会有一段自我的缺失。

《养乐多燕子诗集》很可爱,在澄澈的蓝天下喝着黑啤酒,看喜欢的球队的比赛,晒着阳光悠闲地写写关于棒球地小诗。“我也写小说,所以经常尝到与他同样的滋味,很想对全世界的人一一道歉”,村上的自嘲轻松又可爱。赢球的确是快乐,但是也要做好输的准备,让每天都有价值。棒球比赛还充满着和父亲和母亲的温馨回忆,村上写这篇时应该是非常愉悦的吧。

读《With the Beatles》时我打开了apple music搜到了这张专辑,果然封面十分帅气。一边听音乐书里的文字就变成了情景并且格外清晰。流行乐是一个时代的壁纸,“我”和第一位女朋友就在音乐中在沙发上拥吻,又在音乐中告别,爱情终止,她的生命也过早地终止了;念念不忘的那位认真抱着《With the Beatles》的女孩再也没有见过,巧合遇见女友哥哥两次听他倾诉最终又在城市中告别。人生无常,春天和音乐都令人惆怅。

《谢肉祭》中对面具的讨论令我印象深刻,“舒曼能够同时看到人们的多张脸孔——面具和素颜。因为他就是活在面具与素颜令人窒息的夹缝中。”“我”和一位面容丑陋的女士因为音乐成为了朋友,都很喜欢舒曼的《谢肉祭》,一起听音乐会并且对音乐有着十分契合的见解。她丑陋可物质与精神生活都很富足,正是这样的反差也像磁铁一样吸来对她感兴趣的人。她的丈夫模特一样俊美,却和她一起骗了许多人的钱。人都有面具和素颜,天使一样的面具底下可能是魔鬼一样的素颜,而魔鬼一般的面具下可能是天使般的素颜。有时候面具长在脸上掉不下来,可是不要忘记每个人都有着面具下的素颜。

《查理·帕克演奏巴萨诺瓦》这个故事好有趣,多年前写作虚构了乐评,但在很多年后梦到了那位音乐家来感激自己能够延长他的音乐生命,使他还可以尝试不同的风格。《cream》很温柔,在用头脑思考一些有价值的事情,并且解出困难的问题时就能得到人生的奶油。在读《第一人称单数》的时候,发现自己也有相似的事情发生,我也买过很美丽但是又少穿的衣服,在穿出去的时候就会感觉很不自在,要时常整理衣服,看看哪里是不是有褶皱或者哪里是不是露太多,于是后面就只穿舒适的衬衫还有牛仔裤了。

总之读起来出奇地顺畅,好像和村上聊了好久的天,听他讲一些有趣的琐事。如果可以的话就准备一瓶冰镇啤酒一口气读完吧。

《第一人稱單數》读后感(五)

看到一半才发现这本的译者居然不是赖明珠,虽然也并不是说自己能体会这繁体著作译者的风格有何明显不同,但这读到一半不知为何会看一下译者的行为,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作为村上春树的书迷,近些年没有长篇出品,这等的时间也是不好受,新书的版权下来了,不知何时能翻译完成,现在又只有日文和韩文(韩国这一次动作还挺快的),所以连繁体都没得看,只能捡一捡之前有什么遗漏的。

这本《第一人称单数》是一个由八篇短篇小说组成的合集,字数不多,读的时候有类似于之前看《村上朝日堂》的既视感。但比较之前的随笔,这里面的故事,与其完全当做虚构类小说去读,有几篇更像是他本人当下心情的抒发。

《在石枕上》

《奶油》

《查理.帕克演奏波萨诺瓦》

《和披头士一起 With the Beatles》

《养乐多燕子队诗集》

《谢肉绩》

《品川猴的告白》

《第一人称单数》

故事各有不同,但细腻敏感的笔触贯穿其中,毕竟是小说,故事被剧透也会影响大家的观看体验,我就只谈感受好了。

对我个人而已,我最喜欢的第三和第五篇。村上春树依然坦诚地表达自己对爵士乐的爱好,在这个故事里,他描绘了一个悲伤却美好的梦境,设计精巧,一切由一个玩笑开始,然后在看似不了了之的奇遇结束,但仅此而已并不足以令这一篇打动人,最后的梦中,查理帕克演奏了那一曲,然后如烟雾散去。一同流逝的还有那个对音乐诚实狂热的年代,和作者本人的青春。

同样对于青春逝去的感叹也出现在《养乐多燕子队诗集》。熟悉村上春树的读者应该了解养乐多燕子棒球队对于村上春树的意义。在这个短片中,他淡淡地回忆了与父亲的记忆,由棒球链接成的,为球队写诗的青春的自己,叙事不断闪回球队短暂却异常闪光的夺冠时刻。那时一种刺激的悸动的充满未知希望的狂热,即便如此,也只会短暂出现在人生的时间。最后,当作者回忆起这所有,那些写在笔记本的诗句,父亲离世后留下的用不完的队员电话卡,都令阅读这故事的我潸然泪下。

这两个故事都是关于逝去,不得不接受村上春树如今体现在作品中的年龄感,那种新鲜的,喷涌的,未知的兴奋已经被不自觉的替换成追忆,感慨,释然。我很难说出在阅读时的苦涩,那个印象中疏离的,勇敢的,有着生命欲望的少年,可能真的老了。

PS:这个杯子是我在早稻田大学国际文学馆-村上春树图书馆买到的纪念品,图案是安西水丸画的梨子插画。

《第一人稱單數》读后感(六)

這本書我還在讀,今早6點半跑完步回來,弄了簡單早餐敷著面膜,大清早讀到這兩章。這幾天思考類似的問題,在書裡碰到,摘錄部分有「回音」的段落。

你的脑子,是为了思考困难艰深的事物,是为了把不懂的事情搞懂。你只能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去想想,你要好好绞尽脑汁去思考。思考有好几个圆心,而没有外围圆周的圆。

唯有付出那种流血流汗的认真努力,才能逐渐看见那是什么样的东西。这世上,只要是有点价值的东西,没有一个是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到手的。

不过,耗费时间和心力,完成那件困难的事后,那会成为人生的奶油——Créme de la créme. 意思就是,最好的东西。人生最重要的精华就是Créme de la créme。你懂吗?除此之外,全都是乏味无趣的事。

我们的人生有时候会出现那种事。无法解释也不合逻辑,可是唯有心灵被深深扰乱。那种时候或许什么也不用做什么也不用考虑,只能闭着眼熬过去,就像钻过巨浪的下方。你的脑子,是为了思考困难艰深的食物,是为了把不懂的事情搞懂。那会变成人生的脑油,除此之外,全都是乏味无趣的事。

好像起风了,那阵风吹散郁积在头顶上的云层。

三十四岁死亡是怎么一回事?

人生猜刚开始。可是蓦然回神,四下张望时,却发现一切都已结束。

死亡当然永远是唐突的。但同时也是一场缓慢的。和你脑中浮现的美妙乐章一样。那随时瞬间发生的事,同时却又可以无限延长。从东海岸到西海岸那么长,或者知道永远那么长。在那里,失去了时间这个概念。就这个角度而言,我或许天生虽生犹死。不过,实际上真正的死还是很沉重。

在那一刻之前还存在的东西突然就完全消失。彻底归于虚无。而以我的例子,那种存在就是我自己。

昨晚很晚才結束工作回到家,肚子餓到不行,但已經10點半,沒有那麼晚吃東西的習慣,反倒很想喝一杯。於是在711買了特價西班牙紅酒(小支裝)像古惑仔喝啤酒那樣,蹲在便利店門口咕嚕咕嚕飲。手拎著公司的公章和註冊證明,終於好像一個開店做小生意的小老闆,整日收工後獨自喝小酒大大咧咧的樣子。哈哈, 你好,我是古惑姐 :)

《第一人稱單數》读后感(七)

村上春树出了新的短篇集《第一人称单数》

(上次出短篇集还是2015年的《没有女人的男人们》)

《第一人称单数》中收录了8个故事,都写作于2018年-2020年之间

除了同名篇之外,其余7篇都在《文学界》杂志发表过。

用一周早上的通勤时间,再加周六的一个上午,我读完了这8个故事。

过程中,有好多次哑然失笑/哈哈大笑的时刻——人老了可以这么幽默的吗?

说到老了的话……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距离村上春树最近的一次了

我的阅读时间距离首次出版年份是最近的,同时在心境上,也感觉距离作者很近

1949年出生的村上春树,今年已经72岁了吧

1979年,他的处女作《且听风吟》获得群像新人文学奖,距离现在也已有42年了

我初二那年,在租书店找到一本《挪威的森林》,当成小黄书来看

后来漫长读书岁月里,我再也没有读过村上春树,直到研究生第二年,才又拿起了《1Q84》

工作后,差不多每年都会看几本他的书。因为喜欢他的故事,所以才一本一本地看下去

但其实我看到的村上春树,大部分都是「过去的村上春树」,有时甚至是30多年前的他

在我心中,村上春树一直都是那个3、40岁、经常吃意面、听爵士的单身男人

但《第一人称单数》的故事都是村上70岁左右时写的——

村上70岁了啊!你能信?好像是从3、40岁瞬间变成70岁一样

那种感觉,就像我喜欢一个作者,我从他30多岁时就认识他

40年来,我一直中意着他,喜欢着他的故事。

如今,70多岁的他来到我面前

我跟他说,hey,我们认识这么多年了啊。

但我自己的实际生命历程并没有40年那么久。

他写的故事里有个时间线,作为作者的他自己有个时间线,作为读者的我也有一个时间线

在我打开这本书时,这三条线第一次有了相交点。

这样说来,村上的每个读者可能都拥有这样一个专属他们自己的交点

想想还挺奇妙的。

这本书萦绕着很浓厚的回忆氛围,作者基本都是在追忆过往的一些小事

以前的村上很少说起「老去」这个话题,但这本书中满是这种「回头望」的心境:

——第六个故事《谢肉祭》

——第一个故事 《石枕上》

豆友对《品川猴的告白》《谢肉祭》评价都不错,但我最喜欢《石枕上》

故事是说,「我」19岁那年机缘巧合下与一个25、6岁的女孩睡了一次

她说她高潮时可能会喊出另外一个男人的名字,希望「我」不要介意

女孩在「到了」时果然喊出了一个名字,但那个名字在「我」听来「平凡无奇、很普通」

「我」似乎对这件事也并不介意,分别后「我」也没有再见过她

后来,女孩如约给「我」寄来了她自己写的短歌集,这本册子一直被「我」收藏着

就如同我收藏着关于那个不具名女孩的一点记忆一样

《石枕上》既不像《养乐多燕子诗集》那么幽默,也不像《谢肉祭》那样结局得出其不意

不像《品川猴的告白》那么坦率深刻,也不像《第一人称单数》那样意味悠长

可是把书合上之后,我想如果只能选择一个故事的话,我最喜欢的,还是《石枕上》

如果是村上的老读者,一定不会对「我」抱有同情

反而会对那个写短歌、高潮时喊出其他男人名字、自己却不具名的女孩怀有怜悯之心

她到底在「我」心里留下了什么呢?「我」并非眷恋她,甚至连她的名字都不记得

但女孩和「我」短暂的相交,对「我」的生命施加了一点点莫名的「力」

至于她施加的是怎么样的「力」,我却不能明确断言,或者是不想说出来。因为:

——第一个故事《石枕上》

都这个年纪了,还有那么多不明确吗?

说真的,我希望我70岁的时候,也能保持这样的「不明确」

还能对自己说:「世界上真的有这种人喔」「人偶尔会有这样的时刻喔」

也会对自己说:「即便是一个普通的名字,对人也可能有重大的意义」

而永远也不说:「那个人,我已经看透了」「那件事,也就那么回事了」

即使这样的代价是献出自己的身,自己的心,把自己的脑袋放在冬季的清冷石枕上。

《第一人稱單數》读后感(八)

“这世上,只要是有点价值的东西,没有一个是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到手的。不过,耗费时间和心力,完成那件困难的事情后,那会成为人生的奶油。”

“奶油中的奶油,意思就是最好的东西。人生最重要的精华。除此之外,全都是乏味无趣的事。”

所以我们人生中的奶油是什么呢?

的确,我们虽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记忆中留存的却只有所谓的人生的“奶油”。

如果真的能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自己人生的奶油上,的的确确幸福感和成就感都会变得很高,但我们往往会被生活中的琐碎牵绊着,也被那些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耽误着,毕竟人不可能永远紧绷着活着。

“上了年纪后感觉最奇妙的,不是自己老了这件事。也不是昔日年少的自己,不知不觉已步入被称为老龄的阶段。最惊讶的,毋宁是和自己同年代的人们都已彻底变成老人…… 尤其是我周遭曾经美丽活泼的女孩们,如今到了想必连孙子都有两三个的年纪。想到这里,就觉得很不可思议,有时也会有点哀伤。不过对于自己老了,到是丝毫不觉得哀伤。为了昔日的少女们红颜老去而哀伤,大概是因为不得不再次承认我少年时怀抱的梦想已经失效。梦想的死亡,就某种意味而言,或许比现实中的生命迎来死亡更可悲。有时甚至感到那似乎非常不公平。”

这句我到不是很认同。而且完全相反。可能是男性视角?我不觉得别人老去,或者曾经的男神老去对我有多么大的打击,反而还是沉浸在自己的岁数累积带来的伤害中时常无法释怀。有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近很近说远也很远,当初刚大学毕业时大家每周都聚在一起玩的伙伴们,如今各自忙碌于自己的生活,似乎已经有连续几年没见到了。而上周的聚会也由于一些原因没能参加上。但在群里看到,曾经在一起玩耍的伙伴们,竟然都有点沧桑,有点大叔范,不知为何心里却有点窃喜,有点安慰。始终,有些人在陪着你一起变老啊,我们都不是孤独的个体。即便,平常很少见到,但大家都在一样的时间线上。

这本书由几个小单元故事组成,感觉像是村上春树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又感觉是一些虚幻的事情,总之跟其他书的感觉略微不太一样。但每个小故事都有一些深意,只要我们愿意,每个人都能找到或多或少属于自己的那段话,与自己共频的那个故事。

这本书的书评拖了好几天,完全没有感觉如何写,此时此刻,公司里只剩下零零星星的几个人,忙完一天该忙的事情,仿佛是最佳的写作时间。打开了久石让的音乐,但仍然无法完全放空,总感觉scatterbrained。刚刚点击保存键时突然耳边播到了“与你同在”,就用这首歌的歌词来结尾吧。

いつも何度でも

永远同在

歌手:木村弓

词曲:木村弓

呼んでいる胸のどこか奥で

呼唤着的心灵的某个深处

いつも心踊(おど)る 梦を见たい

总是想做个激动人心的梦

かなしみは 数え(おしえ)きれないけれど

纵有数不尽的悲伤

その向こうできっと あなたに会える

去往之处一定与你相会

缲り返すあやまちの そのたび

那些反复出现过错的旅客

ひとはただ青い空の 青さを知る

最少也知道青空的蔚蓝

果(は)てしなく 道は続いて见えるけれど

即使前路茫茫无尽

この両手は 光を抱ける(いだける)

这双手一定可以拥抱光明

さよならのときの 静かな胸

告别时平静的胸怀

ゼロになるからだが 耳をすませる

归于无有的身体叫耳朵细听

生きている不思议 死んでいく不思议

生存以及死亡的不可思议

花も风も街も みんなおなじ

花与风与城市全都是一样

ラ ラ ラン ラン ラ ラン

啦啦啦♪(^∇^*)

ラン ラン ラ ラン

啦啦啦♪(^∇^*)

ラン ラン ラ ラ ラン

啦啦啦♪(^∇^*)

ホ ホ ホ

啊啊啊♪(^∇^*)

ル ル ル

噜噜噜♪(^∇^*)

ル ル ル ル

噜噜噜♪(^∇^*)

呼んでいる 胸のどこか奥で

呼唤着的心灵的某个深处

いつも何度でも 梦を描(えが)こう

时常不断在绘画梦想

かなしみの数を 言い尽(つ)くすより

与其将悲伤种种倾诉而尽

同じくちびるで そっとうたおう

不如用相同的双唇轻轻歌唱

闭じていく思い出の そのなかに

常常在渐渐封闭的回忆中

いつも忘れたくない ささやきを闻く

听到不能忘怀的微声细语

こなごなに砕(くだ)かれた 镜(かがみ)の上にも

即使在支离破碎的镜子上

新しい景色が 映される

也会映出崭新的美景

はじまりのあさの 静かな窓

像初始的清晨下宁静的窗

ゼロになるからだ 充た(みた)されてゆけ

因为将从零开始 渐渐被充实

海の彼方(かなた)には もう探さない

不再追寻 大海的彼端

辉くものは いつもここに

因为光辉之物一直在这里

わたしのなかに 见つけられたから

在我的内心中已然被发现

ラ ラ ラン ラン ラ ラン

啦啦啦♪(^∇^*)

ラン ラン ラ ラン

啦啦啦♪(^∇^*)

ラン ラン ラ ラ ラン

啦啦啦♪(^∇^*)

ホ ホ ホ

啊啊啊♪(^∇^*)

ル ル ル

噜噜噜♪(^∇^*)

ル ル ル ル

噜噜噜♪(^∇^*)

《第一人稱單數》读后感(九)

好的短篇小说没有废话,因为篇幅有限,就需要字字斟酌,才能在方寸之间建立起一个自足的小世界。

对我来说村上春树的《石枕上》就是这样的作品,初读只是体会到一种情绪,同时有些不明所以,没能把握住那种体会具体的由来,而隔了几个月,今天重读,突然捕捉到了一些线索,便试着对全文做一次细读与记录。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解读,毕竟“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xxxx”。

先说几个关键词,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具体所指我会在阅读过程中,逐个展开。

那么,我们这就开始吧!(我第一遍读的是简体版,第二遍读的是繁体版,因为笔记做在了繁体版上,引文部分就直接用了繁体版)

小说的第一段非常简洁。

“在此要說的,是一名女子的故事。不過,關於她的個人資料,我堪稱毫無所知。連名字和長相都想不起來。而對方,想必也不記得我的名字和長相”

一开篇,小说就给了读者一系列疑问,也等于给了我们读下去解开疑问的动力。

首先是小说名《石枕上》,这是我们脑中自然浮现的第一个问题,这个题目是什么含义?

然后,第一段又抛出了几个问题,诱惑我们读下去。这名女子是谁?叙述者“我”是谁?两人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会连名字和长相都不记得,却还想讲述她的故事?

而前面提到的三个关键词也已悉数登场,石枕、名字、不可靠叙述者也就是“我”,这个开篇可谓十分高效。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很自然地读下去。

小说很快给出了第一层解答,那年“我”大二,十九岁,她大约二十五、六岁,我们一同打工,有过一夜露水情缘,之后再未相见。

二人的关系大致清楚了,但为什么“我”要讲她的故事还是个疑问。

接下来一段如此写道

“十九歲時的我,對自己的內心動態幾乎一無所知,當然對別人的內心世界更不了解。但我自認至少還能掌握是喜是悲。只是在喜與悲之間有太多事態,我還未能看清他們彼此的位置關系。而那往往讓我異常不安,深感無力。”

这里作者给出了那时“我”的情绪背景,十九岁的“我”还是个敏感、不安、无法正视自己内心的少年。

后面我们会注意到叙述者会在“十九岁的我”和如今“老年的我”之间变换,注意到这一点,也就会注意到叙述的矛盾之处,这就是我所说的“不可靠的叙述者”的来源,有了对叙述者的怀疑,我们就找到了理解这个故事的钥匙。

“關於她,我所知道的是──她創作短歌”

前面“我”声称不记得她的名字和样貌,然而却记得她创作“短歌”,显然,短歌对于“我”来说是一件重要的事,后面我们会看到,“短歌”正是把“我”和“她”联系至今的纽带。

之后“我”若无其事的提及“她”出版了一本歌集,“非常簡單的小本子,甚至談不上自費出版”

后面会再次谈及这个“小本子”。

“你/和我的距離/好像很遠吧?

當時是否該/在木星轉機?

將耳朵/貼在石枕上/能聽見的

是血液流動的/無聲,無聲”

这是“我”第一次引用她的短歌,而表达的却是“我”的心情,此刻的叙述者是“老年的我”,恰好借这首短歌来慨叹我们的距离之遥远。

随后,作者带我们直接回到了那一夜的现场。

“我到了的時候,說不定會喊出其他男人的名字,你不介意吧?”

二人正要发生关系,她却说了这么一句,我们自然会好奇,这个其他男人是谁?相信直面这句话的当事人不可能不在意。

然而“我”的回应却是,

“「我無所謂。」我說。雖然不是很確定,但那點小事我應該無所謂吧。簡而言之不過是名字的問題。反正名字又不能改變甚麼。”

显然,这是十九岁的“我”的回答,很酷、很轻松的样子。

类似的情况我们还会看到许多次,就像一个闹情绪的十九岁少年,说着言不由衷的话,为了不受伤,装作不关心、不在意。

这里“名字”被反复提及,显然与短歌、石枕一样,名字有着特殊的意义。

二人所在是一个老旧的木造公寓,因担心叫的太大声,被四邻听到,她说“那我到时候咬毛巾好了。”

于是“我”尽量挑了一条比较干净的毛巾。接着书中写道,

“她就像馬試用新的馬銜,一再試咬那條毛巾。”

这实在不是一个友善的比喻,但与其说是对女性的贬损,更像是是“我”对前面“名字事件”的一种报复,她说可能会喊别人的名字,那一刻已经表明了她的态度,十九岁的“我”便开始了一系列自我保护反应 。

紧接着,“我”再次强调,

“那純粹是順水推舟發生的關係。我並未特別渴求她,她也沒有特別想要我(我想應該是)”

怀春少年的小心思展露无遗,她已经表明了心中另有所属,但对于“她也没有特别想要我”这个结论却仍然在心中小声念叨(我想應該是),还抱着一丝希望,毕竟她怎么想的,“我”无从得知,正如前面所说“十九歲時的我,對自己的內心動態幾乎一無所知,當然對別人的內心世界更不了解。”

也正因如此,对于“我”所宣称的“那純粹是順水推舟發生的關係。我並未特別渴求她”这个断言,我们自然也要打个问号,毕竟“我對自己的內心動態幾乎一無所知”。

果然,接下来的叙述就暴露了“我”的真实想法。

“我和她雖在同一職場共事半個月,但是由於工作區域略有距離,之前幾乎毫無機會交談......總覺得她的言行舉止有點超然物外的氛圍”

只是兼职共事半个月而已,且工作中毫无交集,就已经被她所吸引,显然“我”对她并非前面所宣称的“并未特别渴求”。

小说继续,因她要辞去工作,某天几个同事一同聚餐,算是散伙饭。闲聊中,有人问她想找什么样的工作。

“「什麽工作都行。」她用手指摩挲著鼻翼說(她的鼻子旁邊有二顆小痣如星座並列)。”

再一次印证了“我”的心口不一,前面“我”说不记得她的长相和名字,然而却清晰记着她说话时的动作,以及她鼻子旁的两颗小痣,还用了“星座”这样浪漫化的比喻。

开篇提到过三组关键词,第三组就是石枕、短歌、星座、月色,这组关键词的共性是诗意、浪漫、梦境的意象,也正是她在“我”心中的真实位置。

酒过三巡,散伙饭散伙后,在她的提议下,二人来到了“我”狭小寒酸的公寓。

二人又喝了点啤酒,之后“她一派理所當然地當著我的面迅速脫下衣服,一眨眼已光溜溜鑽進被窩。”

这里作者又给出了一个让读者意外的行动,我们自然会好奇,为什么这个女孩会有这个行为,是怎样的经历导致她如此的行动方式?

村上笔下的女孩总会有着超出常识的行为逻辑,来引领主人公跨越某个场所,同时也勾起读者的好奇心,让我们心甘情愿的读下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然后故事接回到了“名字事件”时刻,二人简短的对话中我们知道,她有一个喜欢的人,但那个人不真的喜欢她,而且有正牌女友,只在想要她的身体的时候找她,像叫外卖一样。

“「他說我雖然長得庸俗,身體卻很帶勁。」

我並不覺得她庸俗,但要稱為美女或許的確有點勉強。具體上是甚麼長相,現在我已完全想不起來,所以無法在此詳細描寫。”

到这里我们部分得到了女孩经历过什么的答案,而对于这段告白,“我”只能缄默,心中却在为她辩白,同时再次否认自己的感情。

接着她说“所以你也把我當成別人沒關係喔。你也有喜歡的對象吧?”

“那你到了時,也喊那人的名字沒關系喔。我完全不介意。”

“但那個女人──當時在我心中有個雖然喜歡,卻因某些緣故無法接近的女人──的名字,我並未喊出。”

到此,我们已经有充分的理由怀疑,那个“心中喜欢,却因某些缘故无法接近的女人”就是眼前的她,自然“我”无法喊出那个名字。

“當時她脫口而出的是甚麼名字,我已忘了。只記得那是個平凡無奇、很普通的名字。我記得當時還曾感嘆,即便是那麼普通的名字,對她也有重大意義啊。只不過是個名字,有時卻能強烈動搖人心。”

她还是喊出了那个名字,而“我”已忘了,只记得是个很普通的名字。真的如此吗?就像她的名字一样,也许不曾忘记,只是不愿提起,因为这两个名字被那个夜晚不可挽回的绑在了一起,提起一个,另一个就会不可避免地浮现出来。

这里“我”的感受是“只不過是個名字,有時卻能強烈動搖人心。”而第一次提到别的男人的名字时“我”的反应是“簡而言之不過是名字的問題。反正名字又不能改變甚麼。”

两次对同一个名字的反应恰成对比,也揭示了十九岁少年的矛盾心理。

第二天早上“我”要交一个重要报告,但“我”当然翘课了,日后还造成了种种麻烦。

二人睡到中午才醒来,在简陋的房间里,吃着简单的早餐,而此刻的窗外“蔚藍的天空萬里無雲,晨光非常耀眼,令人懶洋洋。”

字里行间我们能清晰感受到少年此刻幸福的状态,即便知道翘掉的课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却丝毫不影响当下愉悦的心情。

然而她随便一个反应,就能让“我”的心情坠入谷底。

“她咬著塗抹奶油的土司,問我在大學念什麽科系。我說是中文系。

他問我是否想當小說家。

我老實回答並無那種打算......我如此回答後,她似乎就對我失去興趣。雖說本來大概就沒甚麼興趣。”

失落的情绪呼之欲出,还要别扭的补上一句“虽说本来大概就没什么兴趣”。

之后她说到自己在创作短歌,并且出了一本歌集,她说“如果你真的想看,改天我寄給你,能否把你的名字和這裡的住址給我?”

这里我们知道了,女孩才是真不知道“我”的名字,至少不知道确切的写法。

“我在便條紙上寫了姓名住址交給她,她看了一下,折成四折塞進大衣口袋。那是淺綠色相當老舊的大衣。圓領之處別著鈴蘭花形狀的銀色胸針。我記得那胸針在向南窗口照入的日光中璀璨發亮。我對花卉並不了解,唯獨鈴蘭花,不知怎地從以前就很喜歡。”

我们再次看到,“我”对她的观察之细致,且处处透着爱意,至今历历在目。

之后她便离开了。

“我們在那一刻就已明白。今後二人想必不會再見面。她只是那晚不想獨自搭電車回小金井──如此而已。”

一种幽怨的情绪挥之不去。

一周后“我”居然真的收到了她的歌集,这里作者细致的描述了“我”的心路历程。

“她和我分開回到小金井的住處時,八成已把我徹底拋諸腦後(或者盡可能想趕快忘記),總之我以為她絕對不可能費這麼大的工夫把歌集裝進信封,寫上我的姓名住址,貼上郵票,特地去郵筒投寄──說不定還得走到郵局。”

她怎么可能为了“我”特地把歌集装进信封,写上姓名住址,贴上邮票,去邮筒投寄,说不定还得走到邮局。

读到这里真的是觉得那种青春期懵懂的情愫的可爱与好笑跃然纸上,少年把寄封信这么简单的事情,写得如此繁复,如此郑重其事,仿佛对方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才得以把这本歌集送到“我”的手中,可见女孩对“我”何其重要。

至此,作为读者的我们不必再怀疑“我”对女孩的真实情感,而“我”开篇所宣称的“那纯粹是顺水推舟发生的关系。我并未特别渴求她”自然不足为信,“我”即是不可靠的叙述者,当我们确定了这一点,再重读时,同样的字句就开始透露出不同的意义。

“歌集的名稱是《石枕上》,作者名字只寫著「Chiho」。”

“Chiho”这是小说真正出现的唯一一个名字,“我”、她、那个男人的名字都被隐去,只有“Chiho”这个名字至今仍清晰的印在歌集的封面上,也印在“我”的心里。

歌集“不是刻鋼板的油墨印刷,好歹是漂亮的活字印刷,紙質也很厚實高級。想必是作者本人把印刷好的紙張按照頁數一一折疊,再加上厚紙做的封面,一本一本仔細用線裝訂成冊——為了節省出版費用。”

对比她那“淺綠色相當老舊的大衣”,我们对女孩有了更深的了解与喜爱,女孩在短歌中寄托了比现实更深的意义。

“我沒有立刻翻開那本歌集。放在桌上閑置了一陣子,不時會朝封面瞄上幾眼。並不是沒興趣......相比需要做好一點心理準備。或許類似某種儀式。我是在那個周末傍晚才拿起歌集翻開。“

一种忐忑的情绪,恨不得先沐浴焚香一番,那种珍而重之的心情。特地挑选了周末的傍晚,确保自己可以心无旁骛地进入她的短歌集。

“說來不可思議,翻開詩歌集,看著上面用大號鉛字印刷的每一首短歌,並且出聲朗讀時,那晚看到的她的身體,就在我腦海如實重現。不是隔天在晨光中看到的她那平凡無奇的模樣,而是她在月光中被我抱在懷裡,包裹著光滑瑩潤肌膚的身體。”

短歌、月光、夜色,这些意象反复重现,那个冬夜成了萦绕“我”一生的梦境,通过石枕得以进入。

石枕既是指短歌集的名字《石枕上》,“我”通过短歌回到那个夜晚。

也可以是实物石枕的隐喻,石枕有两个属性,一是“石”,一是“枕”,“石”坚硬且冰凉,“枕”则是进入梦的道具。

石枕的特殊之处就在于,石的坚硬冰凉,却能以枕的形态带人进入最柔软的梦中,而与“她”的那一夜对“我”来说,正是冷硬现实中,一场温柔的梦。

“明知/再無/重逢時

卻又想/沒道理無法重逢

會再相見嗎/抑或就此/結束一切呢

被光引誘/任影踐踏”

可以想象这些短歌代表的是她对那个男人的依恋,然而在这里却又变成了“我”对她的告白,只是“我”无法用自己的语言诉说。

“我也曾想過,或許她已不在人世。總覺得她很可能以在什麽地方自殺了。因為她寫的短歌都毫無疑義地追求死亡的想象......

但不管怎樣,我都在內心一隅期盼她還在這世間某處。偶爾會想,希望她好好活下去,至今仍能繼續創作短歌。為什麽?為什麽我會特地那樣想?在這世界,實際上明明並無任何東西連結我與她的存在。……我們就像二條直線相交,在某一點短暫交會,隨即各分東西。”

那短暂交会的一点,却终身难忘。

“之後經過漫長的歲月。很不可思議的(也可能並沒有那麼不可思議),人在瞬間就老了。我們的身體無法回頭地時時刻刻步向殞滅。當我們閉眼片刻,再次睜眼時,會發現許多東西已消逝。被深夜的強風吹襲,他們──有既定名稱的和沒有既定名稱的──全都了無痕跡地消失了。只剩下些許記憶。不,就連記憶都不大靠得住。我們的身上當時真正發生了甚麼,有誰能夠明確斷言?”

这里呼应了开篇所说的“十九歲時的我,對自己的內心動態幾乎一無所知,當然對別人的內心世界更不了解。”,也暗示了自己不可靠叙述者的身份,年轻时对自己的内心一无所知,年老后就连记忆都不大靠得住,那么我们身上当时发生了什么,谁又能断言呢?

这里也再次提及“名字”这个关键词,“他們──有既定名稱的和沒有既定名稱的──全都了無痕跡地消失了。”

真的消失了吗?

“如果幸運的話,有時也會有一些話語留在我們身邊。他們在深夜爬上山丘,鉆進根據體型挖出的小洞穴,大氣也不敢出的巧妙等待呼嘯的時間之風過去。等到天亮,狂風平息後,幸存的話語就會悄悄從地面探頭。他們多半聲音小又怕生,往往只有多義性表現的手段......為了創造、或找出那種有耐性的文字留下記錄,人有時不得不無條件地獻出自己的身,自己的心。是的,我們不得不把自己的腦袋,放在冬季月光照亮的清冷石枕上。”

“或許除我之外,這世上再也無人記得她創作的短歌,遑論僅憑記憶背誦出其中幾首。”

而这正是我与她之间的联系。

“但是不管怎樣,它都留下了。其他的言語和思緒皆化為飛塵消失無蹤。

無論是砍斷/或被砍斷/石枕

只要碰上後頸/你瞧,便化為飛塵”

全文终。

我们回过头再来看一下开始前列出的关键词

这是第一次尝试如此细致地写下阅读过程,拉拉杂杂写了好多,如果能够为谁理解这个故事提供一些启发,就再好不过了。

这是村上想要传达的信息吗?我无从得知。不过就像小说中所写的那样“他們多半聲音小又怕生,往往只有多義性表現的手段......為了創造、或找出那種有耐性的文字留下記錄,人有時不得不無條件地獻出自己的身,自己的心。是的,我們不得不把自己的腦袋,放在冬季月光照亮的清冷石枕上”

作为读者,我们有时要无条件地献出自己的身心,才能听到作者藏在文字后那微小而又充满多义性的声音。每个人最终听到的声音也许不尽相同,但那尽是属于你的阅读收获。

如C.S.路易斯所说,阅读时“我们必须倒空心灵,敞开心扉。诚心挑刺,作品将无一幸免;离开读者一方之初始善意,没有作品能获得成功。”

当你向一部作品敞开心扉时,才有可能听到那最动听的声音,哪怕是一部糟糕的作品,也要怀着初始善意,才能看到它糟在哪里。

这就是我在《石枕上》听到的声音。

微信公众号:万物票友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