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西之歌》是一部描写美国南方社会的小说,通过主人公黛西的视角,展现了她在传统与现代、爱情与责任之间的挣扎。小说揭示了社会阶层与道德观念之间的矛盾,以及人性的复杂性。黛西的命运也让人深思现代社会中的女性处境和选择。
黛西之歌读后感篇一
很温馨的一个故事,很温馨的提勒尔曼一家,很温馨的林格勒先生,故事里的每个人都充满个性而又散发温暖。
故事讲述四个孩子因家庭变故到外婆家和外婆一起生活的经历。外婆从封闭的内心逐渐开始接纳四个孩子,从不准上的阁楼,到建议他们到阁楼上看看。黛西从来都是一个董事而又有主见的孩子,从来就是为每一个弟弟妹妹考虑,对于与外界的接触也是一个从封闭到打开的过程。家里每个人都互相扶持互相帮助,相信她们会越来越好。林格勒先生虽然不是故事的主角,但是我觉得他像提勒尔曼家的一盏灯,不仅仅照亮了梅贝斯,更照亮了他们一家人,成为他们一家人最亲密的朋友。
黛西之歌读后感篇二
王庆钊
“从此,他们就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有不少故事是这样结尾的,但这一本显然不是。
本书是辛西娅•沃伊特创作的“提勒尔曼家”系列故事七本书的第二本。在该系列第一本书中,故事一开始,提勒尔曼家四个孩子就被妈妈抛弃在一处停车场。他们的爸爸早就离开了,如今妈妈也走了。临走前,妈妈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要乖,要听黛西的话。”十二岁的黛西,家里最大的孩子,带着三个弟弟妹妹从马萨诸塞州的康涅狄格一路前往马里兰州的克利斯菲尔德的外婆家。
接下来,孩子们会经历一场精彩纷呈的旅行吗?很遗憾,如果想要寻求欢乐奇趣的阅读体验,那么提勒尔曼家的故事或许要让我们失望了。真实而自然,才是这个系列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寻亲途中,四个孩子几乎身无分文,黛西不光要照顾弟弟妹妹的饱暖,还要谨慎地避开社会管理部门的注意,以免四个孩子被作为孤儿收容,送往不同的寄养家庭,彼此分离。黛西用她瘦小身躯中蕴藏的坚强与勇气,带领着聪明而多疑的詹姆斯、美丽而纤弱的梅贝斯、活泼而易怒的萨米,一路克服诸多困难,终于来到了外婆家。
“从此,他们就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黛西明白,这绝不是提勒尔曼家的风格,也不是现实生活的真相。于是,黛西和家人的故事在这本书中继续。他们面对真实自然的困境,他们产生真实而自然的感受。既然在外婆这里获得了安全、饱暖与爱,那么坚强而勇敢的黛西还会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麻烦呢?现实是,日常的生活中或许不需要她一直用坚强和勇敢武装自己,而在生活基本需求有了保障之后,黛西开始面临新的课题:与他人的关系——与外婆,与弟弟妹妹,与同学友人。书中,黛西与外婆出过两次远门,在两人单独相处时,外婆坦诚地与她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验与教训,引导她慢慢去学习“牢牢抓住”身边重要的人,“伸出手去”得到友情与帮助,还有对已经过去的和失去的东西“放手”。
外婆,可爱的外婆。这位外婆不是那种笑容满面、和蔼慈祥的外婆,她离群索居,她高傲又顽固,她性格古怪,但她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四个孩子。她能对黛西讲述自己的失败与痛苦,不仅仅把她看作一个孩子;她也能冲到学校去,帮萨米赢下所有二年级男孩子们的玻璃弹球。她冷硬的外表下有一颗最细致温柔的心,能发现每个孩子的特质,察觉到每个孩子的烦恼。詹姆斯聪明过人,他为此自豪,但又担心自己因此而不合群;梅贝斯,天使般美丽而恬静的梅贝斯,她在音乐方面天赋卓然,却苦于无法跟上学校的功课;萨米,最小的弟弟,一个体力过盛的男孩,他的简单直接惹人喜爱,却又会在愤怒或悲伤时用暴力行为去发泄,惹来麻烦。他们每一个都那么独特而鲜活,你能感受到四个孩子作为兄弟姐妹的相似与不同,奇妙又暖心;而外婆在接纳他们、共同组成了这个特别的家庭之后,也在一点点改变。还有慢慢与这个家庭建立友情的林格勒先生、敏娜和杰夫,再加上始终出于本能去关心他们的米莉。真实而自然的人物,真实而自然的情节,这本书的情节与叙事风格都很平实,却又绝不乏味。
相反,在阅读与翻译过程中,这本书牢牢地抓住了我的心。当黛西与萨米在谷仓里打闹的时候,当黛西与敏娜在放学后聊起各自烦恼的时候,我的嘴角止不住地上扬;而当黛西面对我不曾面对过的苦难,当黛西去送别母亲,我跟她一起心碎,好想伸出双手给她一个拥抱。作者让我们看见希望,看见温暖时刻,同时也不回避痛苦,不回避人们面对痛苦时真实而自然的反应。读着这本书,耳边仿佛回荡着哀而不伤的黛西之歌,歌声清亮动听,叫人回味。
原著是如此动人,然而或许因能力所限,我无法百分百还原原著的风貌,但我始终全力以赴。我承认,在跟随作者的描述去想象黛西的经历与感受时,我常常会悲伤难抑,甚至不想再翻译下去了。因此,我想由衷地感谢编辑杨博女士,若是没有她的不断鼓励与耐心包容,翻译工作或将永远无法完成;若是没有她的细心修改与校对,本书更是不可能顺利出版。还有我的女儿,8岁的Maya和4岁的Miyu,感谢两姐妹独立而安稳的睡眠给了我专注工作的时间,感谢她们崇拜的眼神给了我坚持工作的动力。我盼望着她们将来也能读一读这本书,这样黛西就成了我们共同的朋友;在遇到难题时,在感到悲伤时,我们就可以试着问问脑中的她:嘿,黛西,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黛西之歌读后感篇三
很多孩子觉得作文难写,具体怎么难写,大多数孩子会说,不知道写什么。再深问,他会说,我每天就是从学校到家,从家到学校,两点一线,写作业、吃饭、睡觉,有什么可写的?乍一听,非常有道理。每天都是这样重复的生活,小孩子也遇不到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每天写老师同学,吃饭喝水,这样的流水账有什么意思呢! 真的是这样吗?非也,非也。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小学生的生活可能没有多么精彩炫目,但绝对不枯燥。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会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每天会上不同的课,看见不同的老师;周六周日还会上课外班或者去游乐园;今天和昨天、明天的生活肯定是不一样的,感受也会不同。重要的是,你要能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亮点。
所谓的“亮点”,就是触发你情感的人、事、物——一朵盛开的小花,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一个有趣的人,一处美丽的景,一本生动的书,等等。只要你有意识地去观察,就会有所收获。在这点上,美国著名作家辛西娅·沃伊特的《黛西之歌》带给我们不少有益的启示。
“这本书是‘提勒尔曼家’ 系列故事七本书的第二本。在该系列的第一本书中,故事一开始,提勒尔曼家四个孩子就被妈妈抛弃在一处停车场。他们的爸爸早就离开了,如今妈妈也走了。临走前,妈妈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要乖,要听黛西的话。’” 于是,十二岁的黛西,带着三个弟弟妹妹从马萨诸塞州的康涅狄格前往马里兰州的克里斯菲尔德的外婆家。
故事就从四个孩子到达外婆家开始。外婆孤身一人生活在一座日渐衰败的农场里,家里忽然来了四个半大不小的孩子,经济一下子捉襟见肘。但对于黛西来说,已经很好了,起码姐弟四个不再流浪,不再担心被送到流浪儿童收容所而姐弟分散。拮据的生活,落下的功课,与新老师、新同学的相处,都是不小的挑战。生活稳定下来,弟弟妹妹的个性发展也需要注意,这些都是黛西要好好考虑的问题。生活就在鸡毛蒜皮的生活琐碎中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书中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也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件,但作者依然把人物塑造得丰满立体,真实生动。她是怎么做到的呢?
衣食住行填充故事内容
衣食住行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平时注意观察我们吃的、穿的、住的,并用恰当的词语描绘出来,表达自己对这些物、事的看法,就可以成就一篇不错的习作。
在《黛西之歌》这本书中,黛西因为家里穷,也为了干活方便,一直穿的是舅舅们的旧衣服改成的男式衬衫和短裤。所以,当经济稍微宽裕一点的时候,外婆就带她去城里的百货商店买衣服。在买的过程中,黛西的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一开始的抗拒到难为情到感激,她知道外婆会为此花很多钱,不想买,但她毕竟是一个女孩子,当她看到镜子中那个俏丽的小姑娘,内心充满喜悦和幸福。
读一读黛西买衣服的段落,想一想,你买过衣服吗?和谁一起买的?你们的观点一致吗?不一致的时候,听谁的?最后怎么样了?好好组织一下,把这几个问题连缀起来,有详有略地写出来,那就是属于你的故事。
黛西和弟妹来到外婆家,和外婆过了万圣节,还邀请林格勒先生一起过了感恩节,吃了火鸡大餐。书中是这样描写这一餐的:“詹姆斯和林格勒先生还在吃,桌子上大碗大碗的红薯、土豆泥、豆子、玉米、西红柿,都已经被吃空了一半。火鸡被林格勒先生以出人意料的技巧切开,如今也只剩下一半。黛西考虑着要不要再来一块酥脆的火鸡皮,可最终还是觉得,要是真的再来一块,那就无论如何也吃不下林格勒先生带来的那两个派了,哪怕是出于礼貌、只咬一小口尝尝都做不到。萨米坐在她身边,发出满足的哼哼声。外婆身体前倾,手肘放在盘子两边,卷发梳理得一丝不苟,脸上露出安静而若有所思的表情。” 作者没有详细写这餐饭多么好吃,是什么颜色,什么味道,而是从餐后人们都满足而幸福的表情烘托出这餐饭的丰盛和美好。
那你可以换一个角度,从正面写一写你平时喜欢吃的水果、蔬菜、饭食:它是什么样色,什么味道,有什么特征,吃起来感觉怎么样?写的时候可以使用一些叠词、拟声词,让你的描写更生动。
同样的,我们住的地方,乘坐的交通工具都可以写:它们的外形、布局、功用、变化,它们代表的时代的变迁,都可以写。了解一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他们住的地方,乘坐的交通工具是怎样的,你现在住的地方和乘坐的交通工具有哪些?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等等。
所有这些事物只要你注意观察,每天都会有所不同,不必每天都长篇大论,只要写出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即可。日后,这都是你写作的素材。
亲朋好友丰满人物形象
人生活在社会中,必定要与另外的人交往,小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家人邻居、亲朋好友、老师同学。因为每天都见,是不是觉得熟视无睹,熟悉到不知道写什么?那你是否仔细观察过他们呢?他们爱吃什么?口头禅是什么?喜欢穿什么样的衣服?性格特征又是怎样的?
《黛西之歌》中的黛西是无疑的主角,她沉静坚毅、勇敢乐观、热爱家人。她的周围也都是普通人,她的外婆自己一个人住在一个逐渐没落的农场,她坚强乐观,对孩子们充满爱心,还是一个很有思想的老太太。虽然明知道一下子抚养四个孩子很艰难,但她还是全身心地接纳了孩子们。詹姆斯聪明上进,有很多主意;梅贝斯性格敏感,有阅读障碍,但对音乐有异乎寻常的天赋;萨米调皮活泼,是黛西最小的弟弟。她的手工课老师偏执不友好,作文课老师查普尔先生虽然有点主观,但最后还是能及时改正。此外,还有一些和提勒尔曼家交好的朋友也都各具特色。在和人相处过程中,黛西的性格逐渐丰满、立体,别人的性格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角与配角互相映衬,生动了整个人物群像。
读书的时候不妨一一画出来,然后琢磨一下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然后想一想,如果是自己写,会写成什么样。一开始如果没什么思路,可以先仿写,再慢慢形成自己的特色。
自然景色反映成长变化
风雨雷电,自然变化代表着岁月的流逝,推动着情节的发展,烘托着人物的心情,也反映着人物的成长变化。这些自然景色的描写在习作中也是非常重要。
《黛西之歌》中,黛西他们来到外婆家的时候,天气炎热,还是夏天,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气变冷,外婆才要带黛西去买衣服。而到了黛西妈妈去世的时候,已经完全是冬天了。“离开波士顿的时候,天正在下雪,大片的雪花纷纷落下,笼罩着一切。火车呜咽前行着。”这纷纷扬扬的大雪代表了此刻外婆和黛西沉重灰暗的心情。在他们回家以后,一家人把妈妈的骨灰埋在大树根下时,天气怎样呢?作者写道:“冷风从东边吹来,吹拂着他们的后背。西边,与地面平行的带状云仿佛栅栏,太阳正从它们后面缓缓落下。”“但在地上,阳光依旧在照耀着那些光秃秃的树和干枯的草,给它们添上光彩。当她举目向西边眺望时,她能看见太阳泼洒出的粉色和红色,它还在天边的带状云后面燃烧这,给那些云都镶上了金边。”妈妈去世,大家都很难过,但每个人都会坚强地活下去,把她留在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景物描写很好地写出了人物的心情变化,也把读者代入其中。
其实,关于自然变化,古代的诗人也写了不少啊。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同是雨夜,同是落花,李清照泽写: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风声、雨声、落花、流水,都可以入文。每天上学的路上,你会看到什么?天上有什么云?天空是什么样色?路边的树木花草有什么变化?每天记录一小段,你也能成观察小能手!
其实,阅读与写作一个输入,一个输出,相得益彰。阅读的时候,不再图热闹,而是有目的地看,有分析地看,然后学习作家写作的手法,养成观察记录的习惯,你也一定能在平凡中发现生活的美好,然后有感而发,进而不断提高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