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十二讲》通过12个生动的故事,探讨历史学的重要性和研究方法。作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历史学的基本概念,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意义,并意识到历史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历史学入门读物,更是一部启发思考的历史学佳作。
历史学十二讲读后感篇一
非常好的一本教材,深入浅出,阐释了历史学为何和历史学何为的问题。 作为个体去理解历史的前提就是基于对于理性的信任;在这种信任之下人可以去理解(verstehen而不是weißen)历史,这种理性的理解也是历史学之职能而发挥作用的原因。历史与记忆的张力也是基于这种理性和知识性的基础而产生。对于记忆而言,其是动感情的、绝对的,而历史则是为这种自发的记忆进行破坏性的批评,进而使之理性化为知识,从而预期(而不是预言)未来。这也使得人得以从沉重的记忆中逃离。从这一点展开一些来说,口述史方法天然地就是一种女性主义方法。 对于时间的独特而专注的考量使得历史学与其他人文学科区分开来。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角度上来讲,无论是使用实证主义范式的方式去建构关于历史的社会事实,还是采用人类学的“深描”方法,一旦其有了对于时间的特别关注,它就被串进了历史学的情节与叙述;这种建构与深描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历史文本中被型构的情节。 而历史学与文学的边界在哪里呢?历史学是否仅仅只是作为话语的存在呢?面对这种福柯式的、来自于语言学传统的批评,普罗斯特认为这取决于历史叙述者对于方法论的规范与要求。如果认为所有的方法论具有等同价值,那么历史学只不过是诸多解释或者是观点中的一种;如果认为历史学中有真相,那么这种真相就取决于方法上的严格性与规范性。在后者的情况下,历史叙述者能合法地声称自己掌握了已经证实的知识。这种合法性来自于文中的脚注和注释,也来自于行业规范。 在这一点上可以做出一点延申,是否可以认为,当下流行的一种非虚构新闻写作方式可以作为一种当代史书写?当写作者有充足的能力将自己与所报道事件拉开距离,并对其加以叙述或者是描绘,加之以严格的行业规范,应该是可能的。 P.S.书中非常喜欢的一句话:“……对变迁的研究能是我们摆脱两种截然相反,却对现实活动同样有害的感觉。一种是觉得个体无力撼动由大量人所组成的社会这样一个庞然大物:这种无力感导向了气馁和不作为。另一种是觉得人类自行演变,进步不可避免:于是就得出结论说,个体无需为此操心;其结果是社会寂静主义与不作为。”
历史学十二讲读后感篇二
Lucy's 78·读得很开心,甚至偶尔心潮澎湃,时不时笑出来,快乐得伸脚趾。感觉正适合现在(对历史有一点了解但不多)的我。 羡慕这是本科生的课程,既扒去历史学的华丽长袍,又解析了历史阅读、思考和做学问的角度与方法。普罗斯特风趣又犀利,夹杂着直言不讳的吐槽,读起来妙趣横生,课堂上的俏皮话据他说已经删去了(想听)。 历史学,取决于书写历史者在社会与体制中所处的位置,首先是一种社会实践,然后是一门科学的学科。 前两讲可观19-20世纪的法国历史学及相关教育的发展,以及历史学家几方势力的爱恨情仇(八卦好看),犀利指出学科建设中的权力谋划与权威争夺,也映照出我国的历史教育和学术圈。 后续的几讲拆解历史学,同时也将各历史派系的理论织入。事实与考证,方法与局限;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问题、资料和处理资料的方法密不可分,个性的影响;时间观念变化的部分刚好联动了刚刚读完的身体,被客观化和加工的时间,作为历史学主角的时间;概念的意义与网络,当时的概念与事后的概念;理解与解释,自身经验、推理、同情,道德界限与客观性,认识过去也是追寻自己;想象的经验,追寻原因及对诸种原因的分级;社会学方法的运用,类型学与统计学,方法与局限,适宜的领域;社会史与阶级概念,从集体与结构到具体微观的分析。 文学与语言的部分是历史的另一个面相,情节的剪切与处理,历史文本既有历时性连续的叙事、也有同时性融贯的描绘,叙事又是根本性的,情节的形式与选择包含或隐含了作者的预设。
但历史并不是小说,其书写本身之中有使其扎根于现实和真实的东西。历史学家就像侦探或者法官,通过调查蛛丝马迹,推测落实证据。历史学中的真相,是那些被证实的东西。脚注是论证的明确标志。文本是饱和的,是去个人化、追求客观性与权威的,文本还是分层的,包含历史学家本人和他者(引文)的声音。不过历史仍然无法略过属于文学领域的工作,文笔好很重要,词语本身也充满了陷阱。 本书既反思历史学,也反思了对历史学的反思。写历史是一门技艺,一种愉悦,也是一种责任,一种社会与人的需要。需要警惕的是,对记忆的需求远非对历史的需求。记忆的需求带来的可能是封闭性的纪念和缺乏连续性的事件,不加取舍的沉重的过去,负面的情绪和排他性的群体认同,历史包含了比事件更宽广的跨度,是对记忆的理性的整饬,是建立理解和追寻原因。 书后的书目指南也非常有用,接下来看。
历史学十二讲读后感篇三
历史学家考证、写作方法:
一、实证主义史学家的方法:考证分为内证和外证,前者是针对资料的物质特性:纸张、墨水、字迹决定材料真伪;后者根据整个文本是否符合逻辑,比如这份资料标注的时间信息与所讲的事实是否一致。
局限性:参考的资料有局限性,只看档案文献等资料。
二、年鉴学派的方法:
1.除了内证外证之外还要根据事实、资料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把涉及问题的不同因素联系起来。
2.强调真实性和准确性考证。学习语言学,需要明白相同词语表达的概念在不同时代的含义。
3.强调整体上把握经济和社会,所以反对传记这种形式。
4.第二代年鉴学派开始使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
局限性:第二代年鉴学派有可能简化原因,把社会问题都归结为经济原因。而且理论不能覆盖所有事实。
三、新经济史学派
1.新经济史将想象另一种历史的方法系统化,重新建构没有某项因素,历史会怎么样,比如没有铁路20世纪的美国会是怎么样。使用统计学。
四、裁剪史料方法
根据事件本身选择史料,选择适合史料的时间跨度;以及可以解释这件事的原因,保证文本是连贯的。
对历史学的质疑:1.福柯强调历史学家的话语存在树立权威的举动。2.海登.怀特根据语言学、心理分析强调,事实只是语言上的存在,没有绝对的事实。
五、考证方法的真实度:
1.真实度最低的是例证化:引用材料支撑自己,有效性在于例证的数量和多样性。
局限性,有时候可能碰到审查的历史,就会遇到人不公开表达自己想法的问题
2.真实度最高的是统计学方法,有效性取决于指标的有效性。
历史学十二讲读后感篇四
本书能被称为入门读本不是没有原因的,如果是中国版,就是非常好的史学概要教材。
第一部分,将历史学科放在社会发展中进行考察。历史学在19和20世纪的法国的发展历程是怎么样的?它究竟充当着怎样的作用?论述包括基础教育阶段、专业史学的发展;法国主要的研究部门、院系、出版社;以及大众史学与专业史学的关系与分歧。
第二部分,历史研究的方法论。
考证和提问相辅相成,是研究历史最为基本的两个方法。史料浩如烟海,完全从史料开始必然是徒劳无功的,故而必然要借助于前人的研究和假设,在此基础上阐发出新的问题,“不提出问题,更不会有资料”;然而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则必然要对于史料有一定的认识。
时间一章,先讲社会时间(历法)的建立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以此引入,在历史学中,时间是一种坐标和秩序——注重时段特征,注重事务随时间产生的变化,通过断代来强调社会变化,甚至通过建构时间来解释历史。
概念一章,概念既是解释历史的工具,其简要地概括某个时期、进程、理论、事件,然而也要主要到,所有的概念都是变动的,都有其特定的语境。在使用概念时必须审慎,对于概念进行溯源,研究其变动本身也是历史学的一部分。
以上,要注意到,时间和概念都是被建构出来的,并非不言而明的,同时,也要善于利用。
第三部分,七至十讲,可称之为历史学的思想工具——如何理解历史,如何解释历史?
包括历史学家自身的逻辑思维、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经验以及共情能力;包括想象和归因;也包括社会学的方法——其中涉及到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联系和差异。
总的来说,社会学更重视整体,结构,抽象、横向比较而传统的历史学则是更重视事件、具体、例外以及个人的行为。然而,社会学的方法早已被吸纳入历史研究之中,社会学的方法极大地帮助历史学实现了发展创新,使得历史学更加有融贯性。社会学热衷的群体概念,比较方法,统计学方法,以及思维方式,均成为了历史学研究自己结构的工具。
第十讲 社会史,则是提供了一个将社会学与传统史学融合的范例。
第四部分 十一、十二讲,则是落到具体的写作方面
实践出真知,略
结语:涉及到客观性问题,怀疑主义、社会职能等方面,这些见仁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