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创新 以策划为核心的编辑流程再造_网络编辑教程
网络编辑的角色是什么?这似乎早有定论:厨师、为人作嫁衣者、新闻把关人等等。然而,在新的舆论环境、竞争环境下,这种定位早已不适应报业的发展。现代报业,编辑的角色必须发生重大变化,编辑必须走出幕后、走向台前,掌握新闻策划的主动权。全新的编辑理念正在重塑一个全新的编辑角色。
齐鲁晚报要闻部在2007年的工作实践中,对编辑工作新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这种新模式以编辑策划为核心,以编辑角色重塑和编辑流程再造为基础,以强力释放编辑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新闻品质为目的。
编辑角色重塑
角色变化之一:从“专职厨师”到“兼职采购员”
理念支撑:等米下锅不如找米下锅
传统上,编辑被比作“厨师”,优秀的编辑被誉为“大厨”。这种比喻到现在也不过时,但沉迷在“专职厨师”角色中的编辑,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竞争的需要了。现代编辑必须走出厨房,参与到采购环节,不时到菜市场转一圈,必要时甚至需要亲自买菜。
编辑必须参与到采访环节,甚至提前到采访之前,及时发现新闻线索,研究重大选题,组织重大报道,调集精兵强将,全程监控并随时调整记者的采访行为,同时协调优势版面,直至将新闻策划落实到版面上。
这样,编辑和记者共同碰撞,集中智慧通力合作,报道就会沿着理想的思路进行。同时,记者会因此减少很多无效劳动,编辑也会降低很多后期制作的成本。
角色变化之二:从“沙里淘金者”到“金饰设计师”
理念支撑:不光要发现金子,还要让金子增值
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是编辑的基本功。但编辑仅仅能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他必须还要有能力把这个信息增值做大,把“小芝麻”变成“大西瓜”。换句话说,编辑不仅要从细沙中筛选出金子,还必须把金子设计、加工成精美昂贵的饰品。
齐鲁晚报2007年11月推出的“零钱困局”大型系列报道,就是编辑从记者一篇不起眼的400字小稿“发展壮大”起来的。这篇稿子说的是济南一家公司收到公交公司32万元硬币货款,遭到多家银行拒存的事。编辑发现后如获至宝,决定把这块“金子”做大,因为他认为这条看上去不大却很有趣的新闻,背后还有更深层的问题可以发掘。于是编辑立即叫来记者一起研究稿件,决定重新补充采访,调整报道角度。当晚稿件上版后,编辑又与记者研究次日的采访方向及重点,并调动其他记者参与报道。稿件见报后,读者反响异常强烈。编辑趁热打铁,连续策划刊发了《超市营业员上班带零钱》、《市场上有批“职业换零人”》、《银行存零钱 一肚子苦水》、《公交开通换零热线》等稿件,最后还配发了题为《把“零钱困局”的死结解开》的评论。至此,“零钱困局”系列报道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由于编辑的强力参与和策划,一个小小的线索,一篇400字的小稿,最后发展壮大成了持续5天、发稿共计20余篇的重量级系列报道,真是“芝麻”变成了“西瓜”!这足见编辑具备强烈增值意识的重要性。
编辑角色变化之三:从“冷面判官”到“太极推手”
理念支撑:把关不能一“把”就死
把关是编辑的基本职责之一。哪个稿子能发,哪个稿子不能发,如何发、发多大,编辑权力很大。这在以前,基本不存在大的争议。现在,舆论环境变了,监管“婆婆”多了,“高压线”多了,关系更复杂了,对编辑的把关能力要求自然更高了。尤其是对敏感题材的把握,更需要仔细斟酌,编辑因此压力很大。于是,一些编辑就把“把关”简单化,拿不准的稿件一“毙”了之。这样一来,风险是没了,但伤害的是记者的积极性,损伤的是报纸的竞争力,长此以往报纸必然失去读者丢掉市场。这类编辑常常被记者讽为“冷面判官”。
新的市场环境和舆论环境,要求编辑提高把关的艺术性。“刚性把关”的传统模式必须淘汰,“柔性把关”的艺术必须掌握。稿子这样写不能报,咱换个角度可以吧?出租车被劫不能见报,咱报“的哥”勇斗歹徒可以吧?再不行配个言论“引导引导”可以吧?几篇批评报道不能发在同一个版面上,咱分散发可以吧?总之,这种“反面文章正面做”的方法还有很多,虽然谈不上把关的艺术,至少可以称之为“技巧”。
要真正达到艺术性把关,编辑必须储备足够的新闻背景,具备足够的政治政策把握能力。许多领域其实并非雷区,许多敏感问题也并非绝对不能触及,关键是要有足够的政策水平,要对稿件进行科学分析,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编辑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太极推手”,敢碰硬,会碰硬,不仅能巧妙化解各种风险,还能绵里藏针,保证报道的效果。
编辑角色变化之四:从生产者到经营者
理念支撑:把自己当成一个企业家,而不是车间工人
找几条稿,组一个版,不是件难事。但要长期办好一个版面一个栏目,却不是件容易的事。编辑应该具备强烈的经营意识,使自己的版面、栏目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规划,有一个明确的经营目标,有一个可操作的实施办法。
齐鲁晚报2007年推出的《追事》栏目,就是一个编辑全力经营打造的品牌。《追事》栏目推出之初,就确定了“追寻新闻尽头”的新闻理念,由专门的编辑负责经营,制定了“主打事件新闻,反映社会主流诉求”的策划、选稿标准。确定栏目近期目标为:用半年的时间在报社内部形成良好导向,在社会上营造较高的关注度,拿集团新闻评奖一等奖。远期目标为:用一年多的时间打出品牌影响力,获山东新闻奖一等奖。
《追事》推出近一年来,编辑做了大量的策划工作,刊发了大量有影响的报道,如“勇义的哥”系列报道的主人公刘彦友,上了央视《实话实说》;“孟祥斌舍身救人”系列报道的主人公入选央视“感动中国”人物。目前,第一个目标已经实现,第二个目标正在接近。《追事》栏目的成功运作,是编辑精心经营的结果。编辑把栏目当成自己的企业,不断想点子,搞策划,打影响;把栏目当成自己的孩子,呵护备至,严格选题,精心策划,决不让一个不适合栏目定位的稿件上版。
编辑角色变化之五:从只做嫁衣者,到品牌带动者
理念支撑:名编辑也是品牌,包装编辑就是包装报纸
老报人把“为他人作嫁衣裳”看成编辑的美德,这个观点到现在也没过时,但“只为他人做嫁衣裳”已经不适应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报纸开始意识到名编辑是报纸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名编辑具有强烈的品牌带动效应,名编辑作为新闻策划的“发动机”,可以激发记者的新闻冲动,带动新闻栏目的成功运营,推动新闻品质的持续提升。
许多报纸已经制定名编辑培养计划,以品牌编辑带动新闻策划,提升新闻品质。一些报纸开设了以编辑名字或以编辑名字谐音命名的评论或新闻栏目;一些报纸的新闻栏目在栏头上直接打上了“策划人或主持人某某编辑”的字样,甚至把编辑的肖像漫画或头像放在了栏头上;一些报纸还出资为名编辑出书,让编辑签名售书。这一切的目的是要打出编辑的名气,强化报纸的品牌,提升报纸的影响力。
编辑角色变化之六:从“报纸新闻编制者”到“多媒体主持人”
理念支撑:多媒体融合时代需要多面手
数字化时代,传统媒体开始数字化转型和跨媒体发展。许多报纸开始探索与新兴媒体的互动与融合,产生了报网互动、手机报、数字报等新型传播方式与载体。适应这种转型,一些报纸甚至成立了专门的“数字新闻部”。在这个多媒体不断融合、传播手段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报纸编辑扮演了一个全新的角色——多媒体主持人。他不仅要主持报纸的新闻策划、编辑工作,还要主持网络等新媒体的选题策划和访谈工作。报纸编辑只有适应了这种角色转型,才能实现数字化生存。
早在2005年1月,江西日报就开始与大江网合作,推出全国第一个报网互动视频栏目——《江报直播室》。栏目由报纸编辑担任主持人,采用新闻话题访谈、网上适时直播、报纸刊发主要内容的形式,使报纸的受众范围和刊发内容从报纸向网络扩展、延伸。在2008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南方都市报和中国青年报等纸媒大量使用了这种操作模式。在这种操作模式中,报纸编辑就扮演了“多媒体主持人”的角色。可以预见,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报道大战中,会有越来越多的报纸编辑向“多媒体主持人”的角色转型。
齐鲁晚报要闻部在2007年的工作实践中,对编辑工作新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这种新模式以编辑策划为核心,以编辑角色重塑和编辑流程再造为基础,以强力释放编辑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新闻品质为目的。
编辑角色重塑
角色变化之一:从“专职厨师”到“兼职采购员”
理念支撑:等米下锅不如找米下锅
传统上,编辑被比作“厨师”,优秀的编辑被誉为“大厨”。这种比喻到现在也不过时,但沉迷在“专职厨师”角色中的编辑,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竞争的需要了。现代编辑必须走出厨房,参与到采购环节,不时到菜市场转一圈,必要时甚至需要亲自买菜。
编辑必须参与到采访环节,甚至提前到采访之前,及时发现新闻线索,研究重大选题,组织重大报道,调集精兵强将,全程监控并随时调整记者的采访行为,同时协调优势版面,直至将新闻策划落实到版面上。
这样,编辑和记者共同碰撞,集中智慧通力合作,报道就会沿着理想的思路进行。同时,记者会因此减少很多无效劳动,编辑也会降低很多后期制作的成本。
角色变化之二:从“沙里淘金者”到“金饰设计师”
理念支撑:不光要发现金子,还要让金子增值
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是编辑的基本功。但编辑仅仅能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他必须还要有能力把这个信息增值做大,把“小芝麻”变成“大西瓜”。换句话说,编辑不仅要从细沙中筛选出金子,还必须把金子设计、加工成精美昂贵的饰品。
齐鲁晚报2007年11月推出的“零钱困局”大型系列报道,就是编辑从记者一篇不起眼的400字小稿“发展壮大”起来的。这篇稿子说的是济南一家公司收到公交公司32万元硬币货款,遭到多家银行拒存的事。编辑发现后如获至宝,决定把这块“金子”做大,因为他认为这条看上去不大却很有趣的新闻,背后还有更深层的问题可以发掘。于是编辑立即叫来记者一起研究稿件,决定重新补充采访,调整报道角度。当晚稿件上版后,编辑又与记者研究次日的采访方向及重点,并调动其他记者参与报道。稿件见报后,读者反响异常强烈。编辑趁热打铁,连续策划刊发了《超市营业员上班带零钱》、《市场上有批“职业换零人”》、《银行存零钱 一肚子苦水》、《公交开通换零热线》等稿件,最后还配发了题为《把“零钱困局”的死结解开》的评论。至此,“零钱困局”系列报道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由于编辑的强力参与和策划,一个小小的线索,一篇400字的小稿,最后发展壮大成了持续5天、发稿共计20余篇的重量级系列报道,真是“芝麻”变成了“西瓜”!这足见编辑具备强烈增值意识的重要性。
编辑角色变化之三:从“冷面判官”到“太极推手”
理念支撑:把关不能一“把”就死
把关是编辑的基本职责之一。哪个稿子能发,哪个稿子不能发,如何发、发多大,编辑权力很大。这在以前,基本不存在大的争议。现在,舆论环境变了,监管“婆婆”多了,“高压线”多了,关系更复杂了,对编辑的把关能力要求自然更高了。尤其是对敏感题材的把握,更需要仔细斟酌,编辑因此压力很大。于是,一些编辑就把“把关”简单化,拿不准的稿件一“毙”了之。这样一来,风险是没了,但伤害的是记者的积极性,损伤的是报纸的竞争力,长此以往报纸必然失去读者丢掉市场。这类编辑常常被记者讽为“冷面判官”。
新的市场环境和舆论环境,要求编辑提高把关的艺术性。“刚性把关”的传统模式必须淘汰,“柔性把关”的艺术必须掌握。稿子这样写不能报,咱换个角度可以吧?出租车被劫不能见报,咱报“的哥”勇斗歹徒可以吧?再不行配个言论“引导引导”可以吧?几篇批评报道不能发在同一个版面上,咱分散发可以吧?总之,这种“反面文章正面做”的方法还有很多,虽然谈不上把关的艺术,至少可以称之为“技巧”。
要真正达到艺术性把关,编辑必须储备足够的新闻背景,具备足够的政治政策把握能力。许多领域其实并非雷区,许多敏感问题也并非绝对不能触及,关键是要有足够的政策水平,要对稿件进行科学分析,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编辑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太极推手”,敢碰硬,会碰硬,不仅能巧妙化解各种风险,还能绵里藏针,保证报道的效果。
编辑角色变化之四:从生产者到经营者
理念支撑:把自己当成一个企业家,而不是车间工人
找几条稿,组一个版,不是件难事。但要长期办好一个版面一个栏目,却不是件容易的事。编辑应该具备强烈的经营意识,使自己的版面、栏目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规划,有一个明确的经营目标,有一个可操作的实施办法。
齐鲁晚报2007年推出的《追事》栏目,就是一个编辑全力经营打造的品牌。《追事》栏目推出之初,就确定了“追寻新闻尽头”的新闻理念,由专门的编辑负责经营,制定了“主打事件新闻,反映社会主流诉求”的策划、选稿标准。确定栏目近期目标为:用半年的时间在报社内部形成良好导向,在社会上营造较高的关注度,拿集团新闻评奖一等奖。远期目标为:用一年多的时间打出品牌影响力,获山东新闻奖一等奖。
《追事》推出近一年来,编辑做了大量的策划工作,刊发了大量有影响的报道,如“勇义的哥”系列报道的主人公刘彦友,上了央视《实话实说》;“孟祥斌舍身救人”系列报道的主人公入选央视“感动中国”人物。目前,第一个目标已经实现,第二个目标正在接近。《追事》栏目的成功运作,是编辑精心经营的结果。编辑把栏目当成自己的企业,不断想点子,搞策划,打影响;把栏目当成自己的孩子,呵护备至,严格选题,精心策划,决不让一个不适合栏目定位的稿件上版。
编辑角色变化之五:从只做嫁衣者,到品牌带动者
理念支撑:名编辑也是品牌,包装编辑就是包装报纸
老报人把“为他人作嫁衣裳”看成编辑的美德,这个观点到现在也没过时,但“只为他人做嫁衣裳”已经不适应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报纸开始意识到名编辑是报纸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名编辑具有强烈的品牌带动效应,名编辑作为新闻策划的“发动机”,可以激发记者的新闻冲动,带动新闻栏目的成功运营,推动新闻品质的持续提升。
许多报纸已经制定名编辑培养计划,以品牌编辑带动新闻策划,提升新闻品质。一些报纸开设了以编辑名字或以编辑名字谐音命名的评论或新闻栏目;一些报纸的新闻栏目在栏头上直接打上了“策划人或主持人某某编辑”的字样,甚至把编辑的肖像漫画或头像放在了栏头上;一些报纸还出资为名编辑出书,让编辑签名售书。这一切的目的是要打出编辑的名气,强化报纸的品牌,提升报纸的影响力。
编辑角色变化之六:从“报纸新闻编制者”到“多媒体主持人”
理念支撑:多媒体融合时代需要多面手
数字化时代,传统媒体开始数字化转型和跨媒体发展。许多报纸开始探索与新兴媒体的互动与融合,产生了报网互动、手机报、数字报等新型传播方式与载体。适应这种转型,一些报纸甚至成立了专门的“数字新闻部”。在这个多媒体不断融合、传播手段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报纸编辑扮演了一个全新的角色——多媒体主持人。他不仅要主持报纸的新闻策划、编辑工作,还要主持网络等新媒体的选题策划和访谈工作。报纸编辑只有适应了这种角色转型,才能实现数字化生存。
早在2005年1月,江西日报就开始与大江网合作,推出全国第一个报网互动视频栏目——《江报直播室》。栏目由报纸编辑担任主持人,采用新闻话题访谈、网上适时直播、报纸刊发主要内容的形式,使报纸的受众范围和刊发内容从报纸向网络扩展、延伸。在2008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南方都市报和中国青年报等纸媒大量使用了这种操作模式。在这种操作模式中,报纸编辑就扮演了“多媒体主持人”的角色。可以预见,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报道大战中,会有越来越多的报纸编辑向“多媒体主持人”的角色转型。
相关网络编辑教程:
- 相关链接:
- 教程说明:
网络编辑教程-机制创新 以策划为核心的编辑流程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