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在知识付费上花了100元,但有用的知识却都是免费学的_站长休闲故事
推荐: 网赚灰产不归人---雅贼 此文旨在揭秘,请勿模仿。人物视角与性格过于扭曲,如果阅读有所不适,请绕道。
没有人愿意落后。
在社会飞速发展,知识爆炸的今天,不学习就会被淘汰似乎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知识付费的产生,正好给了用金钱和时间来换取知识的理由。
自2013年逻辑思维推出知识付费会员至今,5年来,人们在热烈拥抱知识付费的同时,质疑声也在不断增多。
步入2018年以来,一方面,新一轮资本仍在不断进入知识付费领域,但另一方面,它却频频出事:先是知识付费平台千聊与演讲冠军刘媛媛因课程费用而发生的“撕X”事件,后有新世相因明目张胆的“知识分销”而被封杀,接连不断的纷争将知识付费推到了风口浪尖,也说明知识付费行业整体陷入焦虑情绪。
究其原因,主要是流量获取成本越来越高,且知识付费产品同质化严重。
据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近两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规模呈高速增长态势,2017年内容付费用户规模约为1.88亿人。用户规模虽大,但用户资源主要集中在头部公司,对很多中小公司来说流量获取成本却依旧很高。
此外,知识付费行业普遍面临同质化问题,且得到、喜马拉雅等知识付费企业占据头部资源,在2017年中国知识付费平台知名度与满意度排行中,喜马拉雅FM均以7.8分排名榜首,相较于其他付费平台,知乎与喜马拉雅FM在原平台及社区运营上具有优势,拥有深厚的用户基础。而与微博、豆瓣等平台相比,知乎及喜马拉雅FM则拥有先入优势,在知识付费市场上建立了良好口碑。
喜马拉雅FM平台上具有丰富的付费知识产品品类,其“自下而上”的平台模式孵化大量垂直领域的知识网红,有利于满足用户对不同领域优质知识的需求,在用户市场中具有较高的口碑。这些因素导致的最终结果即是其它腰部企业脱颖而出的机遇较小,也成为知识付费乱象频出的一个原因。
借此,腾讯创业为你梳理一下,目前知识付费行业存在着哪些乱象需要行业反思。
乱象一
版权获取问题
对于知识付费来说,版权问题一直是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文字类、音频类的内容盗版现象屡禁不止。对此,中国传媒大学法律系副主任郑宁认为,“知识付费要防止别人侵权,比如有人听完课之后把讲课内容拿出去赚钱。还有一种可能是有人提供的知识付费内容来自于别人,这也构成了侵权。知识付费平台最好在上线之前就和内容提供者签订协议,确保相关内容不侵犯知识产权。否则,平台就可能承担连带责任,因为没有尽到审查义务。”
近日,《世上有颗后悔药》一书作者曾鹏宇,在准备签订有声书项目合同时,被合作方告知有声平台喜马拉雅FM上有该书的全本内容,而这未经曾鹏宇及出版方中信出版社授权。原定的项目合作被搁置,6位数的有声书版权收益也打了水漂。
3月20日,曾鹏宇在他的个人微博发布维权帖,要求喜马拉雅FM对此做出道歉及解释,但未获回复。曾鹏宇随后在微博上发起征集,以“喜马拉雅FM助力盗版盗播”为话题标签,征集更多有同样遭遇的作者加入,并进行集体诉讼维权。
最终在3月23日,喜马拉雅FM在官方微博发布《关于版权投诉的公告》,公告中对此事件表达歉意,并表示“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对所有涉及侵权的作品,承诺坚决处理到底,并联合版权方开展平台版权自查,规范版权监督体系”。
诸如此类的事件在近年来却屡见不鲜,知识产权的模糊性使得很多侵权行为难以界定。随着未来知识付费的用户进一步下沉,这一问题会更加严重。版权保护成为知识付费长久发展的前提条件。
乱象二
课程质量参差不齐,学习体验需完善
目前,国内知识付费的产业图谱涉及知识电商、社区直播、社区问答、讲座课程、内容打赏、线下约见等多个类别。其中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是课程质量参差不齐,学习体验有待提高。
不少用户表示,自己从课程上学习的知识会很快淹没在信息海洋之中,缺乏对知识进行内化和实践,导致很多所谓的知识,只是停留在工作记忆之中,没有过多停留就被彻底遗忘干净。
知识内容的特征主要为碎片化的时间,而碎片化的内容与系统的学习本身就存在着矛盾,如何对碎片化知识有效的吸收整理,成为困扰用户的一大问题。随着“知识付费”产品本身的增多,用户的时间越来越不够用,大量用户无法从过往的知识付费产品中感受到价值,学习体验感不强,知识付费产品的复购率也会降低。
乱象三
重营销而忽视内容,本末倒置,陷入营销式推广
在近两年的发展过程中,知识付费的玩法越来越多,然而,一些知识付费课程中,不乏“分级营销”模式——当用户在朋友圈分享该课程链接,朋友在该链接处购买,用户本人便可获得收益。一级分销60%收益,二级分销30%收益,并且无论本人是否购买该课程都能够参与分销。
换言之,课程的质量已经忽略不计,关键在于“发展下线”,吸引或者诱惑他人转发或报名付钱。付费平台本是传播知识,却本末倒置,陷入了营销式的推广,同时也对市场竞争造成了不公平的影响。
平台提供知识,用户购买知识。看似可以划等号的公式,却也因这些乱象的存在,使得知识付费在承受更多的争议。
被称作互联网新风口的知识付费,究竟买到的是不是知识?为了更实际地了解用户在知识付费行业的投入产出比,我们采访了数位有过知识付费经历的用户,问题如下:
你在2017年为知识付费买了多少单(花了多少钱)?
购买课程后,认真学习了吗?回顾你的投入产出比,觉得划算吗?
回顾过去一年,你真正学习到的知识,是付费的还是免费的?
从几位采访者的表述来看,他们普遍认为,知识付费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抛开结果,付费本身会对学习产生一种约束力。但谈到投入与产出比,多数人则认为两者并不能呈正相关。课程购买之前,对内容权威的不确定性,也成为他们选择知识付费的一个制约因素。
回看互联网中内容创业的风潮与知识付费的兴起,一方面是内容创业者对知识变现模式的积极探索,另一方面是用户对互联网信息获取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在生活节奏日益快的今天,人们对知识的获取逐渐从大而全转向了细而精。
而知识付费的出现,恰好迎合了这种时代背景。知识付费的行为本身仿佛在告诉用户:花钱就能买到知识。而用户也在告诉自己:钱不能百花,我一定要学习。为知识买单自然而然成为了一种合理的逻辑。而从近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来看,这看似正确的逻辑却终因利益而变了味儿。
当然,时代快速发展致使社会中弥漫着焦虑感,而为焦虑买单的这顶“帽子”不能完全扣到知识付费的头上。不可否认,知识付费中有很多专业、有针对性的知识,对于用户的学习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但如何将“知识”还原为真正的知识,恐怕是知识付费未来亟需解决的问题所在。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用户来说,究竟从知识付费中学到了什么?需要每一位用户在自己心中打上一个问号。
文 | 腾讯创业 石小月
来源:卢松松博客,欢迎分享,(QQ/微信:13340454)
分享:OPPO、vivo 发家史作为一个专业的手机从业人员,这次帮主要收起娱乐博主的人设,跟大家好好聊一下行业里的两个神奇的存在:OPPO、vivo。
- 相关链接:
- 教程说明:
站长休闲故事-今年我在知识付费上花了100元,但有用的知识却都是免费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