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过如此》是一本生活哲学读物,作者通过自身经历和观察,探讨了人生的本质和意义。书中强调了珍惜当下、感恩生活的重要性,提倡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读后让人深思人生,引发对自己生活方式的反思和改变。书中的智慧启迪着读者,让人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第一篇
为什么了解他呢,他了解中方历史,精通西方文明,自成一家。他也是福建漳州人,一位让我们自豪的前辈,而在国外盛名的他却因为跑去台湾,支持国民党,被屏蔽了许久,而太阳终将穿透乌云,我们了解到他的伟大,喜欢。
1/11页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第二篇
好的作品就是它虽然写在和你不同的时代,你却能感觉到它思想的"现代性"。
"人人必须自寻其相近的灵魂"——寻到一个之后,会寻到更多,就像电影《勇敢传说》(Brave)里那忽明忽暗的精灵足迹。:)
2/11页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第三篇
虽没有吾国与吾民来的震撼,但林老所一直坚持的自然乐观的态度却也一直是我所喜欢和欣赏的,所谓的人生,不一定好轰轰烈烈,但却一定要经得起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慢慢的,时间长了,自己再回头看时,原来成长就是这样的不经意,而人生也不过是那般的简单,那时也必然是有一颗感恩满足的心
3/11页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第四篇
他歷經滄桑
他飽受風雨
他熟知東方歷史
他通宵西方文明
他生逢亂世
啓蒙于上海
求學于美國
深造于德國
服務于清華
后安居于台灣
終往生于香港
一生顛簸
但他仍能瀟灑說出“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這樣辯證透徹毫無偏頗的感悟
他寫雜文寫小說寫評論寫論文寫傳記辦刊物還翻譯外國文學
能對“人生”二字有這樣定論
總得讀讀看
4/11页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第五篇
有些书你读不出它的好,是因为你没在对的时间读它。这大概是我只是觉得这本书还行的原因,大概我这样的人生经历,无法读出它的深意来。
因为最近很困惑迷茫,所以想读些书来告诉我人生的意义,大概它也没有怎么解决我的困惑,所以感到失望。但是有一句我是记得的,那就是,人生,是用来寻找快乐的。
我们活着的目的和意义,就是为了让自己快乐,寻找快乐的人快乐的事,享受春天的暖风、秋天的微凉、落日余晖的片刻宁静。只是,就算明白这样的道理,年轻的时候,也未必知道如何沉静下来。
书里有一段话,大概意思是这样的:人生是有它的节奏的,到了一定的时候,年轻时的紧张和急躁都会过去。
我也曾在别的地方看到一句话:年轻人如果像老年人一样追求内心平静,就太枉费这大好青春了。
所以,谁都一样,必须承受生命给的安排,如果当下找不到答案,那就留给时间去解决。
5/11页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第六篇
最棒的观点应该是人生应当是拿来享受的。每个年龄段都是黄金时代,幼之快乐,少之活力,壮之为,老之智慧。这么棒的人生,只要去经历就好了。
林语堂说人们为离此尘世而得救的问题烦虑着,结果把生活的问题也忘掉了。我以为享受人生与追求死后的极乐世界,二者并无矛盾。不过林语堂是认为无法兼顾吧。苏子言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尚且没有足够的时间来享用,哪有时间去思索那不可捉摸的虚无幸福呢?林是此意吧。
最喜欢书中论读书的艺术一篇。读书时,当其欣于所遇,似是作者替我们道出了郁结于胸的种种想法,我们恨不能一下子知道通篇内容,眼观心感脑想像,全身心投入其中,感知力、理解力变得敏锐,几近一目三行还能记得深刻,读书快意真真十足。所以林说“人人必须自寻其相近的灵魂,然后其作品乃能成为生活的。
6/11页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第七篇
摘之书中《知识上的鉴赏力》(〒_〒本人未受过教育〒_〒)
㈠ 教育或文化的目的不外是在发展知识上的鉴赏力和行为上的良好表现。有教养的人或受过理想教育的人,不一定是个博学的人,而是个知道何所爱何所恶的人。一个人能知道何所爱何所恶,便是尝到了知识的滋味。
㈡ 博学仅是塞满一些事实或见闻而已,可是鉴赏力或见识却是基于艺术的判断力。
㈢ 胆量或独立的判断是人类中一种多么难得的美德。我们看见一切有特殊建树的思想家和著作家,在幼年时代都有这种智能上的胆量或独立性。
㈣大家都知道现代教育和现代教育制度大抵是鼓励学生求学问,而忽略鉴别力,同时认为把学识填满脑中,就是终极的目的,好象大量的学问便能够造成一个有教育的人似的。
㈤如果一个虚怀若谷的,好问的,好奇的,冒险的心智始终保持着探索的精神,那么,知识的追求就会成为欢乐的事情,而不会变成痛苦的工作。
7/11页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第八篇
莫罗阿在人生五大问题里谈到婚姻和生育制度,林语堂亦论述了婚姻和家族制度。读罢最大的一个观感是“美人在骨不在皮”。和现在随便写几句鸡汤金句凑成一本书就自称作家的人相比,莫罗阿和林语堂都不胜在语言而在思维和逻辑,在字里行间的豪情和娓娓道来的智慧。
我并非有意特意去看这一类的书,只是随便拿起,书中恰好就论述到了这些我这个年纪刚好面对甚至是这个年纪的思维意识里常有的偏执和浅薄可能会带来的个人困境之类的问题。正如林语堂所言“任何一种人生哲学如果不讲求这个根本关系,便不能说是适当的哲学,甚至于不能说是哲学。”所以,结婚生子终究是任何人都不得不面对的人生课题。
看人生五大问题时,如血哽在喉,一字一句都在抨击着过去的我的傲慢和偏见、甚至是心智的不成熟。恋爱与牺牲里则剖析歌德失恋时自我救赎的过程。两者不能独立,必需要牺牲。两性结合,必有相互牺牲和协调。看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只有一个感受:“收下我的膝盖!”
幸福几乎是每一个人毕生的追求,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识别和把握幸福。婚姻和生育的顺利程度决定了幸福的绝大部分。幸福并不复杂,吃饱穿暖就构成了幸福的基础,而两性婚姻和生育的顺利程度,构成了更多的幸福体验,这一部分的幸福,需要两性纯粹的爱情做支撑,需要有牺牲,需要双方的坚定,需要相互成全,需要智慧去维持才能获得。
我想,现在我已经能够不抗拒婚姻不抗拒人生苦短,知道自己的好与不好,知道如何更好的去面对生活、面对爱。我想,我已经知道了什么才是对的自己、什么才是对的那个人了,我开始具备过好两性幸福生活的能力了。
诚如林语堂所言“婚姻是叫两个个性不同、性别不同、兴趣不同、本来过两种生活的人去过同一种生活。”“世上哪有习惯、口味、性欲、嗜好、志趣若合符节的两个人”,恋爱是婚姻的基础,恋爱尚且需要牺牲,婚姻必然包括更多的相互磨合和个人牺牲。或如“参差百态乃幸福本源”所言:满足于最基本的生活,不刻意追求,知足常乐即是幸福的起点一样,来日方长,路我一点一点走,道理一点一点去懂得,不强求不抗拒,一点一点地变好和变老!
8/11页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第九篇
“关于人,最难了解的事情终究是他对工作的信念,及他指定给自己做的工作或社会指定给他做的工作。时间的万物都在悠闲中过日子,只有人类为生活而工作着。他工作着,因为他必须要工作,因为在文化日益进步的时候,生活也变得更加复杂,到处是义务、责任、恐惧、阻碍和野心,这些东西不是由大自然产生出来的,而是由人类社会产生出来的。”
作者文章首段就提出这样的论断,一直到这篇文章的最后,我都没怎么理解作者的意图。
首先,作者以自己要工作,而窗边的鸽子却毫无忧虑午餐吃什么来对比,我想,他的意思是想从此处说明人和动物相比,动物活着,只要解决吃的事情,不管怎么样都比人类活着简单,即使是吃的问题上,也比人类简单。
然后,作者分析了家畜、警犬、猫等动物,它们大多数是在玩耍,而没有为生活而工作的。但人类被文化及复杂的社会强迫着去工作,去为自己的供养问题而烦恼着。
作者描写的关于一对夫妻,“每天晚上像鸽子那样地回到它们的鸽笼里去睡觉;接着他们在早晨清醒了,喝过咖啡,丈夫到街上去,到某地方为家人寻找面包,妻子在家里不断地、拼命地把尘埃扫出去,使那些地方干净。到下午四五点钟时她们跑到门边,和邻居相见,大家谈谈天,吸吸新鲜空气,到了晚上,他们带着疲乏的身体再上床去睡。他们就这样生活下去啦”。作者所描述这一段,是很多寻常家庭的生活。这让我想到了童话故事,童话故事结尾,总是“王子和公主幸福美好地生活下去了”,但王子和公主后面的“美好生活”是怎样的呢?无非是作者描述的这样,如此日复一日,会不会到有一天,公主或者王子厌倦了这样的日子,然后默默地问自己:我当初为什么那么拼命地想要跟他(她)在一起啊?
可是我们哪些人不是这样活着的呢?穷人、富人,几乎都是一个生活模式。如此看来,人活着有什么意义?
作者最后提到:人们劳苦着,工作着,为生活而烦虑到头发变白,忘掉游玩:这种文化史多么不可思议啊!
也许就是”游玩“两字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吧,将作者之前描述的人们为了生活而辛苦劳作的枯燥、日子的乏味做了解释。也就是说,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鼓励人们享受生活,一边生活一边”游玩“,而不是为了生活而生活。
9/11页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第十篇
一直觉得,真正厉害的学问人,不是懂很多高深的学问,而是在自己明白很多高深学问后,能用浅显的方式讲出来,让那些本来并不懂的人也能明白了。林语堂无疑算是个中翘楚。
林语堂乃中国散文一大家,尤善小品文。深厚的国学积淀,以及多年在国外求学的经历,使其真正做到了学贯中外,在中西方文化之间恣意游走,游刃有余。读林先生的散文,只觉得浅白可亲,但又并不粗鄙低陋。同样是讲道理,有的人会讲得让人厌烦不已,闻之如嗡嗡蝇虫;有的人会讲得让人如堕云雾,愈发不知路在何方;而林先生呢,就是剩余那个,能把道理讲出一朵花儿来的人。这朵花,不一定沁人心脾,有你喜欢的花香。但至少是一朵有形有色的真花,让你能清清楚楚看到它,欣赏它,理解它的存在。至于是否喜欢它,当然就得依各人品味了。
在文学上,林语堂主张幽默,重视性灵。所以他最喜欢的文人是袁宏道。“近来识得袁宏道,喜从中来乱狂呼。宛似山中遇高士,把其袂兮携其裾。又似吉茨读荷马,五老峰上见鄱湖。从此境界又一新,行文把笔更自如。”可见他在读到袁宏道后的欣喜若狂,仿若识得一位灵魂知音。
性格形成与成长环境不无关系。全书首篇《少之时》中,就指出了这种影响。他出身农家,因而得以从小亲近大自然。青山绿水间,中国文人的诗性风骨自成。这样的人,世俗伪善与势利是没办法污染的。对性格有深远影响的还有家庭环境。由于家中兄弟姐妹多,性格中自然更有人情味。而且又得父母疼爱,也自然对这个世界抱有更多爱与善。全书亦多次出现对童年记忆的描绘,都是一种淡而美的意境。可以说,林语堂的快乐童年,是他一生的创作源泉。
他崇尚自然,他幽默随性;他摈弃刻意,厌恶浮夸。比如,对“方巾气”的鄙视。
此方巾,当是古时文人头顶上的束发方巾吧。想象中,也应是一派广袖飘飘的潇洒儒者形象。不过,做过头了可就不怎么潇洒了。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特殊时期,有部分“醒过来”的中国人时刻警醒着灭国之患,这样的意识也不免波及文学领域。于是,文学也成为他们的工具,言必论“救国”、“亡国”,而且还看不起那些“哼哼唧唧”的文学。林语堂的杂志《论语》就在他们的鄙视之列。这样死板刻意的方巾气,当然为林语堂所不喜。与之相反,他提倡的是一种更为自然活泼的人生观。
在这里,双方的矛盾其实可以归结为对“文以载道”的争论。林语堂既然主张自然,当然认为文章不能承载太多外物,而应以抒发自我为主,这才是真正的文章。而相反的,另一派则更多地利用了文章的社会功能,以之为工具,传播思想。
这样的争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屡屡发生,对文学理论的发展实有益处,也留下了很多文坛轶事。林语堂与好友鲁迅的矛盾也无外乎于此。两人都曾经历失意,而选择的对待方式却截然不同。林语堂高谈性灵,只是曲折表达不满;而鲁迅呢,我们都知道,他化笔为匕首,用犀利的文风开辟了自己的战场。流传有很多两人如何失和的小故事,而我想,小矛盾可以调解,朋友间可以理解,而涉及到人生追求不同这样的大矛盾,才是他们两人最终友情破裂的根本原因吧。
林语堂的主张没问题,在我个人看来,也认为文应该不要载太多道,才更接近文学的本质。不过不可否认,当时的社会更需要的是文章的传播功能。林语堂既然擅长讲道理,他的文章中其实也不乏“载道”之论。虽然并不是什么治世大道,但也是值得细品的人生之道。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对两性和婚姻的讨论。
总的来说,林语堂对女性是怀有善意的。或许是因为受到西方思想影响颇大的缘故吧,他在看待女性权益时,意识是较为超前的。他重视女性在家庭中的生养教育,认为这是一桩高贵的任务。也认为女性具有与男子相当才干是正常的,应该受到尊重。于是,他在此基础上给出的婚姻建议,应是相对较为客观合理的。他会诚心告诉你,虽然你可能有许多的理由不愿意结婚,但是结婚确实有很多好处的。这是人生最重要的一步,能让我们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承担责任,如何真正成熟起来。所以,我们都应该鼓起勇气去面对,由此去发现人生的更多可能。如果你担忧的是不知道如何选择对象,也没关系,贴心的林先生也为你准备了若干条建议,包你觅得良配。
《人生最重要的一步》一篇,全文没有戏谑,只有谆谆劝导。如果对婚姻一事正好心存疑虑,不妨一读。而如果已经结婚,但又想要了解更多夫妻相处之道,那就看看《一篇没有听众的演讲》吧,这一篇别开生面的“婚礼致辞”,可能会给你一些启发。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愉悦的。作者的语言时而分外接地气,时而又有水准地掉几个书袋,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忍不住点头应和。大师之所以是大师,道理或许就在这里吧。
10/11页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第十一篇
谈人生的书很多,读完《人生的境界》,再来读这本书,感觉稍变,季羡林老师的《人生的境界》是可以一读再读的,毕竟里面有很多是对年老的感悟,随着年龄增长,再回头翻看应该会有更多真切的体会。而且季羡林老师言语中的谦逊和低调,令我感到他实在太具有人格魅力。但林语堂老先生的这本第一感觉是,至少我不会再经常翻看它,他的这本书想要告诉给读者的东西太多,但全篇看下来,我反而更不明白他是什么样的人,猜不出他的年龄,如雾里看花,总之猜不透。
对童年生活的感恩,是我整本书最喜欢的内容。人们常说三岁看老,而三岁差别最大的就是成长环境了,这个环境里不光有父母的教育和乡俗营造的人文环境,也有生活的自然环境。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书中老先生说,自己家乡的山水造就了他超然的立身处世态度,而基督徒的家庭背景,父母和兄弟姐妹贴己的爱为他保驾护航,使他能够走出家门,走向四面八方更多的人。幼年对的这股力量非常神秘也非常讲究机缘,令我在长大后,也常常深思,它潜移默化的作用到底有多强大。比如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闭上眼睛听风的声音,风能把很远很远地方的故事都带到我的耳边,它对我浅吟低唱,于是不知道过了多久,等我睁开眼睛,常常有一种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地,灵魂都通透的感觉。于是在后来的很多年,遇到一些重大转折点,做的决定多次都能将事情化险为夷我都觉得与这种与风经常沟通的能力有关。后来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里第一次听说了有一个词叫做世界的语言,炼金术士毕生所求。其实这种语言不正是人在幼年时,冥冥之中拥有过并且使用过的吗?我们会与大树聊天,看蚂蚁打架,与影子抗衡,仿佛世间的一切都能酣畅沟通。《草房子》和《偷影子的人》、《奇风岁月》里,他们经历的传奇我都似曾相识。童年和家庭的感染力不可不谓之大。
老先生也是无书不读的人,每个好读书的人与书结缘的方式不同,最初喜好的书籍类型也不一致,但好在大多爱读书的人都将对某类书的喜爱和认同,扩展到了各类书籍中,开启了广泛吸取之路。读的书无需在书架分类,想到什么找一通来读,像探宝般颇有成就感,相比家里有一个诺大的书柜,精致到不容忽视,床边,桌边,甚至卫生间凡是能够触及的地方都有几本书随意放着,坐着、蹲着、躺着随意你看,这才叫惬意。虽然只有文人才去读书的年代已经过去,但网络信息时代,如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对媒体占据人们的主要生活时间,奴役人们的思维颇为忧心也不在少数。读书从古代的改变命运,到现在的重塑人格,不同的发力方向,但对人们的好处只增不减,好在意识到这个好处的人现在越来越多。
女性进步的话题,从来都离不开时代的变迁。先生对女性的认知占了全书篇幅不小的部分,但对他笔下描述的女性我是失望的,一代文学家尚且觉得女性的出路是家庭和母性,这让我自省。其实自《玩偶之家》《到灯塔去》、《第二性》这些书传到中国,人们在讨论娜拉出走后究竟能否生存下去时,中国已经有很多女性往女性解放的道路上大步向前迈了,废缠足、上学堂、天乳运动、留头剪发,女性在争取一个又一个属于自己的权利上做出了大无畏的斗争和抗衡。我们常说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敌美国,但从清政府灭亡列强强取豪夺、国将不国到如今的综合GDP世界靠前,也不过百余年,而女性脱离封建男权社会的畸形影响,也不过百余年。可是先生却依旧拿着孔子等中华上下五千年对女性留下的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来衡量当今时代女性的局限性,是否不妥呢。女性的进步之路,是路漫漫其修远,但值得我辈付出去争取。
在书中有一段假想的婚礼祝词,读来震撼。一方面惊讶于先生的文学积累,一个简单的婚礼祝词经过他的润色,即使是往后平淡如水一般的婚姻生活也能散发出变成酒一样浓厚的香味出来。另一方面又觉得关于婚姻和家庭,先生看得很通透,不圆满是常态,不必钻牛角尖耽误大好时光。
第三部分日记体式的点滴记录,读来颇有人情味,将简单普通的日常生活过得很细致,点滴生活琐事展现了先生对生活的幽默和热爱。这种态度值得我学习,初读时觉得是在话家常,但当时只道是寻常,古有《项脊轩志》,触动很多人神经的是那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人生几十年,活在浪尖上做为时代的弄潮人的时间不会长久。当生活归于平静时,身边平凡的事物才是陪伴自己最久最长情的存在,如果不从这些事物中找点乐趣,发现它们的不凡之处,生活就很容易只有唉声叹气和戾气,更有甚者做出报复社会的事。由于生活的快节奏,周而复始的工作,我们很多人对一个星期发生的事,能记忆起来的也就三两件,那也是好一番回忆之后的结果,仿佛真的是一眨眼一个星期的时间就没了。世人常说生活无聊,少了些轰轰烈烈的大事,然而由《最强大脑》而大火的水哥,将他观水入微的功劳之一归于对平淡生活的热爱,可见轰轰烈烈与平淡如真并不矛盾,终归事在人为。
人生不过如此,长度听天命,而广度和深度由自己决定。再活一世,也不可能看尽所有风景,所以坦然接受这种不圆满,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11/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