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这篇文章让我深受启发。作者通过对经典的阐述和解读,让我对古代智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们指出经典不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对人类智慧的传承和启示。阅读这篇文章,我不仅对经典作品有了更多的兴趣,也明白了经典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经典常谈读后感第一篇
古人流传下来很多经典的传世书籍,无论是《诗经》《楚辞》,还是四书五经,都各有特色,直到现在,我们依然提倡读这些经典。 这是为什么呢? 早在几十年前,朱自清就提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也就是说,读经典很有必要,并且其“传承文化”的作用重于“学以致用”。 要读经典的道理大家都知道,难在读懂。 为了让更多人能接触到经典,理解经典的内涵,朱自清不但做经典的推广大使,还为我们编撰了《经典常谈》,选择了多部经典进行介绍和解读。
开篇明义,精炼概括经典书籍的特点。 比如:《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史记》《汉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 又将同类经典书籍进行分类对比,有助于后来人了解它们的区别。 比如:《尚书》《国语》是记言的历史,不是记事的历史;《春秋》《左传》是记事的历史,但是《春秋》太短,《左传》又太散碎;《汉书》《史记》都是纪传体,可《汉书》是只记录了汉代的事,二百多年,史记则记录了三千多年…… 这么一比较,古代这些经典的体裁、时间跨度、各自的特点,就在脑海中变得清晰了。 《经典常谈》就像现在我们说的名家导读,我们想读什么书,想了解什么年代的事,都能通过书中的介绍和分类,很快筛选出来。 我个人对《说文解字》比较感兴趣,通过说文解字学到了不少字和词语。但是并不了解造字相关的传说。 读朱自清的文字,我才知道“仓颉造字”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 这个传说的内容,出现的年代,什么样的说法更合理,朱自清都在他的文章里写的清清楚楚。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去读一读。 《经典常谈》现在有很多个版本,我之前看的版本比较厚,不方便携带。 这个版本适合成年人阅读,比较轻薄,体积不大,带在身边随时可读。 朱自清说:“文字的作用太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 我觉得阅读也同样奇妙,通过阅读经典,我们可以获得海量的知识,贯通古今,从故事中获取经验,经营更美好的人生。
经典常谈读后感第二篇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源于中国悠长的历史文化和杰出的人才,然而很多著作的内容是有着时代的局限性,已经习惯现代文阅读的我们对古文更多的是读不明白,所以只能去阅读翻译过来的著作,但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依旧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而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不能孰知,却多少也要了解一下,在尝试去阅读古文之前可以对这些古文有些了解,其中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朱自清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现代知名作家,学生时代的《背影》《荷塘月色》等都是背诵过的文章。这本《经典常谈》则是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启蒙。书中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十三篇,从最基础的入手,让我们对文学经典有着入门级的了解。我们常说四书五经,那么四书是啥,五经又是啥呢,朱自清的这本《经典常谈》形成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思维导图,对每本书的进行了最为简短的概括对原著精髓的提炼,让你快速的明白其主体内容。
这是一本中国传统文化启蒙经典之书。学生时代思维受限,我们更多的是对经典有着一些简单的了解,可能更多的人是在往后的人生中去慢慢接触慢慢阅读这些书籍,传统经典文化是需要传承的,这一本书会对经典图书的来源、发展等等做一个简单的概括,通过它的引导,古书的内容我们会有一些大致的了解,这样也会让阅读更方便。古书大多厚重且内容复杂,朱自清的《经典常谈》作为启蒙之书是适合多数人的阅读习惯的。
赋是我们特有的一种题材,关于赋,我们熟悉的便是屈原笔下的《离骚》《九歌》那赋是什么,屈原又有着怎么的故事呢?在《辞赋》这一篇中你会有一个很好的理解。
朱自清对传统文化和历史有着自己的见解,文字通俗易懂,有着唠家常的感觉。是所有人都可以阅读的。《经典常谈》是对传统文化学习的一个入门级厚重的原著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晦涩难懂的,并且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这些内容。所以很多传统文化是需要我们做简单的了解就行,阅读经典,可以从这本书开始,带你走进一个文化的世界。
经典常谈读后感第三篇
在我的认知中,一直认为国学是晦涩难懂的,没有一定文化功底的人,很难读透读懂。正是这样的认知,让我对很多的国学经典望而生畏,敬而远之。
前几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百家讲坛》栏目,将国学成功地推送至大众面前。栏目中老师们侃侃而谈,经由他们深入浅出的讲解,仿佛又赋予了这些古老的文化以鲜活的生命。原来我们的祖先们是那样智慧,几千年前对于人生哲理的感悟,放在当今社会依然有很深远的指导意义。
就这样慢慢地我对国学有了一定的兴趣,也很想静下心来,用心去领略这些国学经典的魅力。可是国学那么多,它们都是讲什么的?我应该选择哪些来读?读什么?怎么读等现实问题摆在眼前。幸好在此时我读了《经典常谈》这本书。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于1942年写于西南联合大学的一本书。这本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十三个部分。
在书中,先生将种类繁多、内容繁复的国学经典抽丝剥茧,将时代背景、成书过程、历史线索、内容分析一一道来,是学习传统经典的入门首选。
书中不拘泥于古板的翻译,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介绍中国古代的经典,是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和哲学入门级别的通俗读物,使得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这些经典著作,更像是一本国学经典说明书。
朱老先生的本心是借《经典常谈》这本书将中学生们“引到经典的大路上去”。虽然距离作者成书已经80多年,今天我们再读这本书,依然可以从中获得启发、得到指引,因为经典是不会过时的,对于经典的诠释同样不会过时。
正如汪曾祺先生所说:“朱先生把好几百年的纷纭混杂的文学现象捋出了一个头绪,清清楚楚,一目了然。一通百通。朱先生把一部文学史真正读通了。”
是的,无论时光如何变迁,那些经过了时间考验的传统经典依旧散发着它们的熠熠光芒。
“经典之所以可以成为经典,因为它历经了历史的考验,历久弥新,也因为它是千百年来时代的总结,常读常新。”
是的,很多经典,读起来会让我们觉得平易近人,但又不失深刻,而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去读同一部经典,收获也会有所不同,我想这就是经典最大的魅力所在吧。
读经典,走近千年文明。经典常读,常读常新!
经典常谈读后感第四篇
读朱自清,必要读他的散文,他清丽的文笔,总能用最简练的语言,打动读者的心。或许也正是因为先生的散文过于出名,我反而忽略了他的学者教师身份,直到闺女即将上小学,开始关注“名著阅读书目”,《经典常谈》才开始进入我的视野。
在先生的自序里,他写到了作此书的目的——为中等以上教育的经典训练,尽一份力。
全书共十三讲,从文字的解构开始,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讲述了中国经典作品的源流,及传统文学的发展。同时,先生对传统文学提出了品鉴的意见,学生也得以在此薄薄小册中,寻得品读经典之道。
大多数人应该和我一样,个人的传统文学高光时刻,应该是在高考前后,很可能还没过完那个最愉快的暑假,我们就把那些学识还给老师了。如今读完《经典常谈》,我又开始拾起读经典的兴趣,考虑在下半年里,读上一些朱先生讲解过的经典。能燃起读者对经典的热情,我想这是《经典常谈》最直接的优点。
既然是启蒙之作,就必定会通俗易懂,有趣味性。学生时代读古文,少不了析词解句,刨经究典之苦。《经典常谈》虽谈的是古文,却完全没有晦涩难懂的地方。同时,朱自清先生在对作品源流的探究中,引入了故事及传说,让启蒙变得更富有趣味性——对于小朋友来说,讲故事可是最好的教学办法之一。
虽然《经典常谈》文字不多、语言浅明,但所包含的内容却并不“浅薄”。譬如我们最熟悉的唐诗,常人更推崇李白而杜甫次之,无非凭“诗仙”与“诗圣”一说,而先生却更爱杜甫,称他为“继往开来的诗人”。
李杜二人,各有所长,推崇与喜欢其中哪一位,都会有自己的缘由。先生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一个忧国忧民的民主战士,当然会与杜甫更有共同语言。于此,我们从唐诗看到了更多孕育诗和诗人年代的时代土壤,又可以延伸到朱自清先生身上。
《经典常谈》谈的是古文的经典,而又自成为新一代的经典,这是先生给我们的传承。而我们真正登上了这“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了,便也是对先生愿望的继承。
经典常谈读后感第五篇
高中时学的《背影》、《荷塘月色》给我的印象是如此深刻,以至于我以为朱自清先生就是散文家。其实,他更主要的身份是一位国学大家,有许多学术研究著作,而《经典常谈》就是其中传播蕞广的学术著作之一。
《经典常谈》著于1942年,是朱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小册子,涵盖了《说文解字》《四书五经》《战国策》《史记》《汉书》以及诸子百家、辞赋诗文等诸多名篇,是一本很好的中国经典指南。 书名:《经典常谈》 作者:朱自清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这个版本是薄薄的小册子,典雅的封面,特别适合给初高中学生国学启蒙。其实这本书本身就是朱先生写给中学生的,他的“本心”是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他曾明确指出:《经典常谈》只是“一只船”,是一只把你“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的船。 有书友说:“这本书中囊括了中学课本里所有的古文经典,条分缕析地梳理了背景,三言两语就能将文脉剖析得干净清楚。”
真的很后悔自己高中时没有读过这本书啊! 读经典有什么好处? 朱先生认为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阅读经典的用处在于教人见识经典一番。 而且朱先生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这句话让我看到他宁愿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的风骨。 那么怎样读经典呢?
很多人觉得应该读全书,还有的人觉得读选本就好。朱先生编撰这本小书就是为了教一般人直接能够亲近经典,启发他们的兴趣,领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 比如对于《说文解字》这本书,朱先生认为“文字的作用太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而《说文解字》便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和门禁。 《说文解字》解释了文字的来源及其发展变化。让我读了就明白了,原来甲骨文是“契”的,金文是“铸”的,印是印在淘器上的,用笔写在竹木简、棉或纸上的才叫“书”。 所谓的隶书其实是官吏写的公文,而行书起于晋代,大概是因为楷书不免于拘,草书不免于放,行书介乎二者之间,蕞为适用。先生的观点真的是妙趣横生。 书中对于《周易》、《尚书》、《诗经》等等的解释也特别风趣幽默,而且严谨客观,无一字为虚伪,娓娓道来地带人领略和感受古典文化的智慧和魅力。 书中附录了《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闲时用来陶冶性情也很是不错。
经典常谈读后感第六篇
《经典常谈》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古典文学研究著名学者朱自清的经典之作,其中包含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先生用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语言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传统经典,让我们能够按图索骥,找到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
这本书写于1942年,是朱自清先生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目的是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80年过去了,今天我们再读这本书,依然可以从中获得启发、得到指引,因为经典是不会过时的,对于经典的诠释同样不会过时。这本书就像一条小船,带我们航行在经典的海洋中。
是的,无论时光如何变迁,那些经过了时间考验的传统经典依旧散发着它们的熠熠光芒。“经典之所以可以成为经典,因为它历经了历史的考验,历久弥新,也因为它是千百年来时代的总结,常读常新。”是的,很多经典,读起来会让我们觉得平易近人,但又不失深刻,而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去读同一部经典,收获也会有所不同,我想这就是经典最大的魅力所在吧。
一本看似轻薄的小书,倾注了朱自清先生三十年的研究心血,在这本书中,先生将种类繁多、内容繁复的国学经典抽丝剥茧,将时代背景、成书过程、历史线索、内容分析一一道来,是青少年学习传统经典的入门首选。正如汪曾祺先生所说:“朱先生把好几百年的纷纭混杂的文学现象捋出了一个头绪,清清楚楚,一目了然。一通百通。朱先生把一部文学史真正读通了。”
翻开书的第一章就是《说文解字》,因为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文字,有了文字,思想才有承载的载体。在解读《史记》和《汉书》时,先生不但介绍了它们的作者及经历,还通过对比讲述了两部史书内容特点、文体风格、思想价值,让我们对它们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先生为我们描摹出经典学习的地图,让我们得以走到更远的地方。 读经典,我们走近千年文明,丰富了自己的精神。经典常读,常读常新!
经典常谈读后感第七篇
家里有学生的家长应该都知道,现在的语文学习对于古文经典重视度有了很大的提高,考试内容也有很多来自于古文。学习小古文已经纳入小学生的学习计划中。
作为孩子妈,我也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书籍。无意中看到朱自清老师所著的《经典常谈》,很是喜欢,感觉就像是在听一位资深的历史文学课老师在讲课,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走近文学经典,并被它们深深地吸引。
在《经典常谈》的出版说明中提到,这本书是朱自清为当时的学生写的,他的“本心”是“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经典常谈》是“一只船”,是一只把你“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的船。这本书饱含着朱自清对后辈学子们的关爱,也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
朱自清认为识字是教育的初步,他最先介绍的便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称这本书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字是学习文化的基础,文字的演变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过程。比如甲骨文是“契”的,而金文是“铸”的,这两个字可以让我们很容易地和它们的出处联系起来。铸是先在模子上刻字,再倒铜。除了“契”和“铸”之外,还有“书”和“印”,书用笔,竹木简和帛以及纸上用“书”。而“印”是在模子上刻字,印在陶器或封泥上。
提到《诗经》,朱自清说诗言志,诗经里有很多的歌谣都起着教化的作用,包括作为“六义”的风雅颂赋比兴,也都是按照教化作用来解释的。提到《史记》,朱自清说司马迁是把孔子作为自己的榜样的,他也像孔子保存文献一样,成为秦火以后第一个保存文献的人。
如果让学生来读《经典常谈》这本书,我觉得“附录《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这一部分是值得认真来读的。朱自清说诗是抒情的,又带有节奏,读诗可以陶冶性情,让人内心平静放松。《唐诗三百首》里的诗歌都有着独有的韵律,通常是两句一韵,押在双句的最后一个字。
在古诗中还会有很多的典故,这对于初学古诗的学生来说,准确理解典故表达的意思是有难度的。我们需要了解的是,诗人用典故其实是一种比喻,只不过常规的比喻多是取材眼前的事物,而典故是过往的而已。想要准确理解诗人借用典故所表达的意思,就要清楚典故本身的出处。
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丢,文学经典是了解传统文化最好的渠道,而读一读文学大家对于经典的解读,更会让我们走上正确学习文学经典的道路。
经典常谈读后感第八篇
经常有人问,人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当然是因为经典是人文理想的荟萃,是民族智慧的源头。 但是,很多人拿到经典书籍,却不知如何下手?因为经典大多是古文,一般人的理解力根本看不懂。 此时,如果有一本书,告诉你每一部经典书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让你对经典有一个简明扼要的理解,是不是再去看古书的时候,就像你要去一个模式的地方,但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地图一般,清晰明了呢? 著名散文学家、学问大家朱自清先生,1942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时,为了普及中国传统文化,而创作的经典之作《经典常谈》。 书中介绍了一些主要的古代经典,比如:《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篇, 这可谓读这一本书,抵上读十三本经典书籍了。 别看只是一本薄薄的,简单的小书,里面倾注了朱自清先生的很多心血,以及对古代经典和后学们深深的爱。 目前这本书已经列为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可见其经典且重要,就像作者本身的才情和学识一样,这本书经得起时间考验与推敲,是一本真正的经典。 之所以经典,大概也因为作者把原本很复杂,很难读的事情,剖析的清楚明白,然后再配上通俗易懂的文字,就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 读完这本《经典常谈》,我也对经典产生了浓浓的兴趣。 比如:通过《周易》,我知道了八挂里面蕴含着大学问,不仅能通古今,还能预/测吉凶。 通过《诗经》,我知道了,诗的源头是歌谣,日常的言语不够劲了,便唱出来,心情好了唱,心情不好也唱,一唱三叹的让别人回肠荡气。 通过大家的导读,让我摸到了经典传统文化的大门,正如朱自清先生说,经典训练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绝/对是一本经典必看书籍。
经典常谈读后感第九篇
朱自清先生的这本《经典常谈》,是一本对中国经典古籍的白话文导读,浅显易懂,脉络清晰。 天津人民出版社于2023年5月出版的这本小书,不仅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这些古籍的解读共十三篇,还收录了朱自清先生两万多字的《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 对典籍的普及有相当深远的意义和作用。 《经典常谈》作为一本国学典籍普及作品,知识点的准确性和中立性是难能可贵的,而朱自清先生还称《经典常谈》“尽量采择近人新说”,足见其观点的独到和客观;更值得一提的是,《经典常谈》的语言表述浅显又不失风雅,明了但又引人思考。 说起仓颉造字,朱自清先生说,“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 说起筮法所用蓍草,朱自清说得很幽默:“蓍草是一种长寿草,古人觉得这草和老年人一样,阅历多了,知道的也就多了,所以用它来占吉凶”; 还一句关于赋的话,我印象很深:“赋的特色是铺张、排偶、用典故”,私以为,朱自清先生这“铺张”一词用得极秒,赋的特色瞬间就鲜活拟人起来。 而关于赋的特色这句话的节奏,我瞬间就想起戴建业老师的那经典讲课语:“寻仙人、采仙草、炼仙丹”,不由得就自顾自笑起来。 ...... 类似以上这样有趣又带着哲思的、可可爱爱的文字,俯拾皆是。 而附录《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最开始讲最基础的五七言律诗平仄时,我就觉得这是我学生时错过的启蒙课。 如今的时代,获得知识与图书,真的是便捷了太多。 《经典常谈》里我最喜欢的一篇是第五篇,讲“三礼”。 怎样叫做“礼治”呢,朱自清先生给出的回答言简意赅——教人节制,教人和平。 而后面的阐述,则让人深思。 很多道理,你以为你懂了,其实可能只是刚刚触碰到表层。 未读《经典常谈》之前,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更得我心,读过之后,会发现,果真人生的技能可以通用——正是因为朱自清先生白话文散文写得棒,这本普及艰深古籍的书才会如此便于理解,如此字字珠玑。
经典常谈读后感第十篇
《经典常谈》是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朱自清于1942年写作的一本七万余字的中国传统文化普及读物。作者在《自序》开篇点明此书的写作意义,“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朱自清直抒胸臆地指出,经典对于读者,更多是“无用之用”,它能让你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中抓住本质,改造自己的思想与学习。他所说的“应该”“必要”,不是夸夸其谈,而是切中要害。的确,我们的生活除了衣食住行的物质满足,还有琴棋书画的精神享受。
华夏古籍浩如烟海,古人常常发出“吾生有涯学无涯”的感慨。尽管到了今天,我们有了互联网、大数据的加持,如果逐字逐句地去阅读古籍,仍然是皓首不能穷经。
朱自清以13篇浅显易懂、要言不烦的文字,梳理了国文典籍中的经典,希望“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
所谓的大家,在文字中绝不故弄玄虚,而是提纲挈领,让读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以下评论以朱自清解读《诗经》为例,说明大家的脱俗与超凡。
朱自清在讲及《诗经》时,并没有定义它是华夏文明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而是说“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这种描述有效地规避了教科书先入为主的观点,而是交待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尽管我们仍然不知道作者姓何名谁,但至少能从数字知道没有比《诗经》更早的诗歌。
仅仅知道《诗经》的背景,对于读者尽管很重要,但还不真切。朱自清随后谈及“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正如今日的流行歌曲,哪怕你五音不全,你也可以跟着旋律一唱三叹,抒发自己内心的喜悦或苦闷。更难得的是朱自清把歌谣这种民间形式上升到文学高度,引用英美吉特生《英国民歌论说》的评语”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可见朱自清不仅精通华夏典籍,更是学贯中西、纵横古今。
从《诗经》说开去,我们知道了“诗言志”。”言志“与”抒情“恰恰是文学的两个方面,前者是理性思维,后者是感性思维,由后者到前者是升华,从前者至后者是深化。朱自清说,只有将二者统一起来,人才是完美的,社会才是和谐的。
《诗经》最重要的文学特征是赋、比、兴。朱自清说它内含教化的意味,并非褒赞之辞。这就说明今日读者学习典籍,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那些脱离时代背景的说教,我们无须给予更多的注意力。
经典常谈读后感第十一篇
在2023年春季,八年级下的语文教材进行了调整,被受瞩目的是在“名著导读”部分,将《傅雷家书》替换成了朱自清的《经典常谈》。由此可见这本书的普适性和必读性。 ~ 朱自清,在语文课本中经常有他的选文——在《匆匆》里,时间的悄然流动;《春》,在明媚的日光中追随朱自清的《背影》看老父亲那蹒跚的身影在《荷塘月色》里赏月光下的美景。 ~ 从书名就知道这本薄薄的书有多好了!经典!经典!经典!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不仅经典还是“常谈”,要常常翻看的经典之书!百余页便把中国数千年重要典籍囊括进来,而且字字珠玑,提纲挈领,没有废话赘言,信手拈来,不愧是一代大家之作。 ~ 经典是需要了解的,需要浅显的入门级的书籍,这能引起普通读者的兴趣,从而接触、熟知、深入。阅读此书,可以了解经典,然后增加见闻,扩充文学常识。 ~ 这本书告诉你——代表中国文化最高成就的典籍是哪些,它们的内容是什么,它们的来历和时代背景怎么样?按照经史子集的顺序,深入浅出,白话的方式的而淳淳教诲的语调向大家介绍和普及了中国古典文化知识。 ~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对中国一些主要的传统文化经典的梳理和讲解,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个专题。 ~ 《经典常谈》创作于朱自清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当时的西南联大虽处于抗战的艰苦条件下,却始终坚持着学术自由,追寻着科学真理。朱自清指出“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体现出了朱自清在认识和保护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进步意识和积极态度。因此,朱自清先生编撰了该书。 ~ 全书较为全面而简短的国学经典导读。国学大师在百页纸内带你畅游一遍文化源流,在佩弦的清新诗意袅袅行间,令人感怀不已。 ~ 领略古文之美,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去亲近、诵读和品味经典。就像朱自清先生希望的那样,把这本书“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经典常谈读后感第十二篇
家里有上学孩子的家长们都知道,每一个年级学校里都会出一个书单,对应的是这个年级的学生应该读的经典书目。
这本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入选了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的必读书目,替换了原先的《傅雷家书》。这一个小小的变化,让许多家长窥探到了语文的一个方向,就是让学生们课外多读经典书目。《经典常谈》中介绍的经典包括了《史记》《四书》《诗经》《周易》《说文解字》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著,即使对于千年前考科举的学子们,这些也是必读的科目。
朱自清写这本《经典常谈》的理由也非常明确,就是希望当时的学生们能读好书,读经典的书目。“用《经典常谈》这一只小船,把学生们带到经典的大海里去。”基于这个意义,所以这本书中每一篇章都是很短的,都大约在十页左右。
第一篇就是《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书籍。在这一篇中,朱自清先是阐述了中国文字的由来。接着告诉了学生识字的意义,并且还引经据典,讲述了关于《说文解字》背后的故事,考据了中国文字的变化。虽然只有短短的十页,但是内容非常的精炼。如果想要再去深入研究的话,就可以去找《说文解字》的全篇来阅读。
第二篇则是《周易》。一直都有人对《周易》这本书有些误解。儒家的《周易》是属于哲学,而民间的《周易》则是算命,巫术。这本书中谈及的《周易》大约就是哲学的一种演化。
虽是如此,但在开头的时候,朱自清依然对周易八卦做了一些简单的描述。后面提及孔子是不讲怪力乱神的,但是周易却变成了儒家的经典。这是为什么呢?朱自清阐述了其中的理由。儒家赋予了周易一种新的解说,而这种解说更趋向于哲学。所以后世的人要了解中国的哲学演变,那么《周易》则是其中不可绕过的一本书。
之后,朱自清还向读者们展示了《尚书》、《诗经》、《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等其中的经典含义,后面还附录了关于唐诗300首的指导大概。
其实这本书是我为了让我孩子提早熟悉一下大语文的推荐书籍而买的。但是看了之后,我自己本人倒是对其中所推荐的一些经典书目有了些好奇。
我们小时候上学的时候,对这些经典书目基本上是没有太了解的,以至于我们这一代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除了唐诗宋词熟悉一些,其他的都等于无,不能不说是非常遗憾的。
但是现在的孩子完全不一样了,不仅课本上唐诗宋词的内容大大增加,而且小古文的要求也提高了。在初中的部分,增加了类似《经典常谈》的书籍,能让孩子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
当然,《经典常谈》本身就是一本很有意义的书。不仅适合孩子,也很适合家长阅读。
经典常谈读后感第十三篇
之前没有怎么看过朱自清先生的文章, 最初接触先生是源自课本,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学课本选入的《背影》,当时读的让人潸然泪下,里面充沛的感情,含蓄的表达,仿佛电影特写的镜头一样,父亲微胖的身影永远的留在我们心中。
先生的经典篇章《荷塘月色》更是写尽了东方美学的魅力,光影的和弦旋律,构建了音乐和自然的美感。读朱先生的文字,不可谓不是一种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洗涤,也是一次认知的刷新。
朱先生的这本小书《经典常读》是进一步对传统文化,对古典的致敬之作,详细的阐述了微言大义,让我们普通人能直白的理解古人,宏观勾勒出了整个思想史的发展,更是在历史,哲学,小学,文字,诗词方面做了无数拓展,涉及到了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雅俗共赏,兼容并包的给我们普及这些略晦涩难懂的经典。
书中不仅仅是介绍,更是融入自己的见解和体会,在前人基础上发扬,展开,修正。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讲述独具特色的中国故事,把复杂而艰深的理论用轻盈而详实的笔调处理的生动鲜活,足见先生的功力,更是融入了美学,哲学功底,把简单的事件写的极有韵味和美感,让人沉浸其中,不能自拔,读后掩卷,尤觉余音袅袅,不绝于耳。
试看先生对诗歌的总结,遍采古今中外的诗歌认识,吸收了西方对诗歌的认识“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从诗歌的源头歌谣一直追溯到上古源起,读起来感觉特别的顺畅,一篇几百字的小篇幅就把整个发展史说通透了,而且读来特别的熨帖,在短小的篇幅里面交待了很多东西,更是通过小学考证了诗言志的内在含义,并不仅是我们现在理解的抒情表意,而是蕴含着当时的政治教化意味。
经典——尤其是经史子集这类大部头,没有人梳理,带领进取门槛,是很难理解的,更谈不上深入。因为年代和历史原因,很多词语,字已经时迁境异,没有好的老师带领很容易迷失,加上古人的春秋笔法,往往微言大义,对于我们现代人更是难上加难,云山雾罩,让人敬而远之。束之高阁成了很多经典的书籍的常态,这本书是带我们入门的领路人,朱老师可谓功不可没,时隔这么多年,仍然打动震撼着我们,引领着我们去理解,去体会欣赏经典的魅力。
经典常谈读后感第十四篇
经典,是凝结了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精髓。我们解读经典,阅读经典,既是了解中华文化,感受先民的智慧,也是提高文学鉴赏之能力。所以,经典不能不读。而具体何谓经典呢?广义上指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
而这些经典,大多为古文,或晦涩难懂,或微言大义。如果没有一定基础,甚至不读经过整理注释的版本,是无法读懂的,要不就是一知半解,要不就是囫囵吞枣,要不就是敬而远之。
如果要选一本经典的入门书籍,那还得是朱自清所作的《经典常谈》。朱自清先生于1942年作《经典常谈》,本意就是为了当时的中学生,希望把这本小书作为一艘能送学生们航往经典的海洋的小船。叙述介绍几部主要的经典,如《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有叙述源流,有简洁介绍,有梳理讨论,为的就是启发读者对于经典的兴趣,让读者亲近经典,进而去更深入地阅读经典,见识经典。
文字的产生是我们有记录的文明的开始,也是文化流传的伊始。中国文字的历史我们可以溯源自传说仓颉造字,我们的先民是如此充满想象和智慧,以形为字,将所见所听所闻,生活周遭,自然万物,观察简化,化为象形符号,变换为文字。而识字是教育的初步,于是我们的文化有了记录,历史有了传承,智慧有了延续。中国文字意象万千,包罗万象,解读中国文字也是一门学问。东汉时许慎便作了一部划时代的字书《说文解字》,搜罗得有九千字,每字皆有说解,助人通读古书。今天我们要解读经典,解读古文,《说文解字》仍有阅读参考的价值。
现在的我们说起《周易》,可能更熟悉的是算卜吉凶,确实如果从历史上来看,《周易》原是一部切用的筮书,这与周初的历史文化风俗相关。但《周易》体现的智慧并不止于此,其中的四象八卦,彖辞象辞等充满了哲学的意味,体现了朴素哲学的理念。后与儒家道统关系更加深切,倒也成了儒家的传道之书。所以才说,“儒家的《周易》是哲学化了的;民众的《周易》倒是巫术的本来面目”。
经典常谈读后感第十五篇
有人说,不读经不懂文学,不了解经典,便不要写诗写文。从古到今,那些经典著作的确让我们了解了历史,充实了大脑,也涵养了心灵。只是经典作品太多,而读起来又有点难度。
不过,幸好还有许多人对这些经典做出了自己的理解,让我们读起来更加容易理解。这其中,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便是个典范。
这是一本由朱悦伟先生翻译的一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读物。书中主要介绍了周易、诗经、四书等经典书籍。本书对我启发很大,以下是我对本书的一些观点。
首先,本书对周易的解读,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中国道家思想。周易是一部千年古籍,其中充满了深刻的哲学思考。朱自清先生认为,儒家的《周易》是哲学化了的,民众的周易倒是巫 术的本来面目。
《经典常谈》讲述了各种不同读法的解释及其意义,详细探讨了“易经哲学”,并解释了以“乾坤”为代表的八卦本质及其在人生中的运用。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在精神世界上寻求方式以应对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学习周易的思想,能更好地提高个人素养以及对社会的认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的困难和问题。
其次,诗经是古代中国诗歌的集料,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散文之一。朱先生说诗这个字,从古代的写法来看,就是言和志两个字合成的。而那时的志总是和政治或者教化有很大关系。
由此看来,以前的诗并不是真正的“抒情”。通过对诗经的详细介绍,我们了解到祖国古代的人们为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审美,在语言和文学上做出了很多创新,提高了审美品位。
读诗能够帮助我们审美情趣不断提高,提高我们的想象力,让我们的思维更加开阔。
最后,四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影响力的四本书,被誉为中国儒家思想的经典表述。《经典常谈》介绍了四书中的《大学》和《中庸》,这两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儒家的思想,包括敬畏天地、孝道、诚实、正义、理解和贞于中等。
这些思想在现今的社会中依然具有很大的意义,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如何做一个体面、有责任心的人类。
总而言之,《经典常谈》是一本富有智慧、启发性极高的书籍,为我们提供了深度的知识,支持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不仅帮助我们更加熟悉和了解中国文明的同时,也能够对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如果你也喜欢朱自清的风格,如果你也喜欢传统经典,这本书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