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湖水永远不会甜》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成长和梦想的故事。主人公在家庭矛盾和挫折中成长,最终在追寻自己的梦想过程中找到了真正的幸福。小说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真实的人物塑造,让读者深刻思考家庭与梦想之间的关系。
《湖水永远不会甜》读后感(一)
读这部小说,让我想起两部电影,一是《当幸福来敲门》,另一部是《永不妥协》。一个家长带着一个孩子居无定所。一个女性为了自己的利益,进行不懈的抗争。社会规则越来越规条化,然而这并不能带来公平,时时处处都会存在着对弱势群体的不公。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即使到了现在,仍然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吧。 开篇是一个很有电影画面感的场景。一个带着孩子的母亲,哥伦布 安东尼娅,为了等待了5年的住房申请(保障性住房申请 ),为了能够希望自己尽快的被安置好。不得不冒充有了预约,二来到负责相关工作拉尼女士的办公室。可想而知,拉尼女士对此相当的反感。从而和母亲之间产生了争吵,母亲。这个时候已经是声嘶力竭地。举着自己的双手衣服都全卷了起来。他咒骂着抱怨着。因为自己完全符合相关部门的要求。他终于爆发了,他终于忍无可忍了。前台门房保安把他抬出去的时候,母亲的衬衣被扯开了,裙子也开裂了。母亲身上那件唯一的好衣服被撕扯成了碎布片。 这个家庭负担很重,四个孩子都未成年,哥哥马里亚恨我们所有的人;还有一对双胞胎,他们出生时我才只有6岁,粗暴的父亲从工地上掉了下来,成了残疾。所以一切重担都给了母亲。这个家庭没有多少朋友。即使是亲戚朋友,也不愿多给他们帮助。母亲为了生活、为了家、为了有个住的地方,有时候真的是有些歇斯底里,像个精神失常的人。哥哥稍微年长些也离家出走了。 我认识了埃莱娜,和她在一起的时光是那样的亲密而又自然,仿佛童年时代她就在我身边。我带着莱娜以及我的朋友们组成了一个新的夏季小团体。湖边、日光浴,此时的我幸福感满满,我和男友安德烈一起跳进湖水中,我感到有了值得炫耀的东西,也确信我是讨人喜欢的。我呛那口湖水,感觉到湖水都是甜的。居然是樱桃,橘子和棉花糖的味道。可是打脸来的太快,安德烈竟然和埃莱娜有了私情。为此我还差点鲨了埃莱娜。友谊也许没了。但这成了长久的记忆。 书中主要讲述的就是母亲和我两代女性的生活的历程。既描绘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他们的挣扎与奋斗。也描绘了盖娅的成长历程,她的自我认知,她在面对困境时展现出的坚强与独立。
1/3页《湖水永远不会甜》读后感(二)
几年前读过“那不勒斯”四部曲之一《我的天才女友》,虽不完全喜欢那个故事,却因在其中找到了童年与青春的影子而有所留恋。
或许是因为没有继续读到“那不勒斯”的结局,抑或是想看一下意大利女性作品中不一样的那面,《湖水永远不会甜》进入了我的书单。
如腰封所宣传的一样,这是一个“反成长套路、反精英主义、反‘天才女友’的女性故事”。
《湖水永远不会甜》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同样拥有“那不勒斯”风味,却长不成天才女友的故事。
盖娅是一个生活底层家庭的孩子,独自支撑全家的母亲、残疾的父亲、无政府主义的哥哥、温和吵闹的双胞胎弟弟,与她一起构成了一个在安圭拉腊最普通的家庭。不认输的母亲希望她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来改变她与家庭的生活。
但哲学学位并没有给她带来回报与认可,甚至是简单一份工作。
一个从小镇走出来的做题家,在读这样的作品总是会有太多共鸣。尤其是自嘲最赶不上好时候的“80后”,更是能理解这种“懂得了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的无奈。
一个普通人与时代洪流对抗的机会微乎其微。盖娅抓紧学习这项唯一的优势,最终还是找不到一份能与其学历相匹配的、体面的工作,她的家庭甚至保不住属于自己的居住地,最后拿回那间千疮百孔的“不属于自己的房子”。小镇做题家最高光的时刻或许就是读书的时候了,人生中只有那个时期,是真正做到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而长大之后跻身于时代的洪流之中,不管我们如何抱怨,退休总归是要延迟,工作总要提前“毕业”,而中间的那些年,喝西北风也好,直接原地火化也好,根本不在时代的考虑范围之内。
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是,有些人生来就在罗马,而有些路也并不通向罗马……
这些年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是女性之间的友谊。不管是“天才女友”,还是《猫眼》,女性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女性朋友,会成为其人生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锚点。
不知道是否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我总觉得,这些女性作品中的友谊,在一半的真实情感之后,总有另一半让我感觉非常不适的存在——似乎女性友谊的终点,都是妒忌与背叛。
不可否认,那种天然而生的小妒忌心,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然。当自己的好朋友又有了新的好朋友时,当好朋友在某些方面比自己更好时,那种“酸”会下意识涌上来。但好的朋友是,酸过一会之后,为她的新交际及“更好”而开心,至少不会耿耿于怀。而因为男人而决裂的友谊,身边的故事也就听过一段(最后还和好了)。
当我在怀疑中西文化差异的时候,金鱼叔叔却认为这只是剧情冲突的需要。毕竟不管是《我的前半生》里所有情感纠葛都在一栋楼,还是两兄弟为一个女人决斗,八点档的剧情,离不开狗血的冲突。
我只是单纯觉得,如果女性主义文学,不能在传统剧情冲突之下,看到真正女性之间细腻的感情,总归是有些遗憾。
PS:整本书的高光似乎在火吻的哥伦布·安东尼娅身上,尽管她一直在贫困中挣扎,但她是女性坚韧力量的最完美体现——她永远都是个勇士!
2/3页《湖水永远不会甜》读后感(三)
2024年,电视剧版《我的天才女友》伴随着第四季的上线来到尾声,通过学习走出那不勒斯、成长为知名作家的莱农回到旧城区,历经了成年生活的种种迷茫与混乱。在故事最后,她孤身一人走入暮年,用这样一句话为自己的一生画上句点:
“我的整个生命,只是一场为了提升社会地位的低俗斗争。”
读书改变命运。围绕这句格言展开的故事,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联想到许多。而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能在《山花烂漫时》这样的作品中,验证应试教育对于社会、对于个人——尤其是对于女性的积极作用。
可回到现实,在学历贬值、文科无用、毕业即失业的今天,我们究竟要以什么样的心态看待学习与阅读,迎接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
2021年,意大利作家茱莉亚·卡米尼托在坎皮耶罗文学奖的领奖台上说道:“我把我所获得的奖项献给全世界的女性,希望她们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能有机会读书、写作。”
在埃莱娜·费兰特凭借“那不勒斯四部曲”引发全球热潮后,意大利女性文学迎来了一段“血肉疯长”的时期。在历史、家庭、社会生活与人际关系中,女性前所未有地被看见,被听到。她们通过教育摆脱了被禁锢在母亲与妻子角色中的命运,用无数次挣扎和呐喊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利。
而在这当中,茱莉亚·卡米尼托脱颖而出,用《湖水永远不会甜》在当下年轻人获得了无数强烈共鸣。
作者茱莉亚·卡米尼托
1988年,茱莉亚·卡米尼托出生于罗马。她的外祖父是公共汽车售票员,而她的母亲是家里第一个大学生。就像莱农的父亲一样,外祖父总是非常骄傲地谈起女儿在大学里学习文学与写作,好像这是天下最重要的事。
然而,当新千年即将来临,茱莉亚在罗马城郊的小镇度过了青春期,却发现教育对改善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境遇起到的作用愈发微弱。在阶级愈发分明的罗马,教育只能将满怀梦想的年轻人送到最接近玻璃天花板的地方;如果你想原路返回,就不得不经历跌落的疼痛。
就这样,《湖水永远不会甜》诞生了。这个故事关于整个时代:科技与消费主义飞速发展,但经济奇迹的幻梦已然破碎,贫富差距日益增大。这个故事也关于一个女孩,她顶着一头红发,双腿干瘦,眼睛里闪烁着永不熄灭的火焰。
罗马附近的火山口蓄满了水,它如今的名字叫布拉恰诺湖。
故事就在湖边一个名叫安圭拉腊的小镇展开。这里生活着那些无力负担罗马市区房租的人,也生活着那些想要远离城市喧嚣的富有阶级。
安东尼娅一家就是前者。父亲从工地的脚手架上摔了下来,只能在轮椅上度日;哥哥成天在街上乱晃,给家里带来无休无尽的争吵;双胞胎弟弟躺在纸箱做的摇篮里,对生活的苦涩还一无所知。
这是一个母系家庭,红头发是它的纹章。安东尼娅捍卫心中的平等与正义,独自支撑起全家人的生活,也希望自己唯一的女儿盖娅能继承这种信仰。她要求盖娅努力学习,用成绩证明自己,以免落得和自己一样的下场。
布拉恰诺湖景
就这样,对盖娅来说,读书成了一个无法逃避的任务,一种漫长的痛苦,但她默默忍耐,不想让母亲失望。
她为了学习流汗、流泪,假期被无法通过考试的焦虑与恐惧占据。她从文科高中毕业,在大学里取得了哲学学位,却没能得到相应的回报与认可,或是一份工作。
生活就像湖水一样,无论曾经多么甜美,随着童年与青春期的结束,那充满苦涩、艰辛和失败的真相才开始浮现出来。故乡、家庭、出身……来自过去的创伤像水草一样缠绕着想要离开小镇的年轻人,让他们始终无法靠岸。
“我正直、勇敢、有阅读量,我有什么可怜的?”
在电影《好东西》中,这句对白为许多女孩带去了力量。可当正直隐含着规训,勇敢意味着风险,阅读量无法等价兑换成社会资源,我们又该如何在分化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或许每一个从小镇到大城市的女孩都曾经历过想象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我们手无寸铁,被优绩主义和精英神话一路托举到高处;而在希望的背面,残酷的社会秩序不断否认着我们对自身的估算。
我们被两种价值体系放逐,困在二者之间的夹缝里。
小说中,盖娅没有理想的人生起点,对她来说,成长意味着不断努力,缩小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她用暴力反击遭受到的敌意与不公,却也用羡慕、痛苦、沮丧的眼神发现别人拥有她从未拥有过的东西,而正是这种匮乏感让她对人际关系感到疏离,对社交守则反应迟钝。
她在这个世界上所拥有的,唯有火山口一般的空虚。
这不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因为对大多数人而言,爱与知识总是被调配成“好学生心态”的养料,而无法拯救我们的一生。
它更像是无数个小镇女孩一同写就的日记,让我们能够以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故事,释放那些压抑已久的呐喊,把毫无保留的真实当作抵抗世界的武器。
而这正是作者茱莉亚·卡米尼托试图通过这部作品表达的:用反成长小说套路、反成功学的故事,重新审视在今天,对于女性而言,读书与写作有怎样的价值。
有人像鸟飞往她的山,而那些生在湖沼、用尽全力也无法靠岸的女孩,她们的野心与脆弱、逃离与沉溺,也同样值得被看见。《湖水永远不会甜》是一部反思之书,倒映着当下时代的虚浮与失落,也包容着我们成长途中那些迷茫与不安,包容着未能成为“天才女友”的你我她。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