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介绍了15篇关于乡味的作文,内容涵盖了农村生活的种种细节,如乡间风景、农民生活、传统节日等。这些作文通过描述家乡的风土人情,展现了乡村文化的魅力和特色,使读者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愁和家乡的美好。文章富有情感,引人深思。
第一篇
迈着轻捷的步伐,漫步在田垄之上,稻花儿的香味弥漫在周围。蜻蜓低飞,点了点荷塘的水,那青葱的浮萍便一下绽开,我手里兜了一串风铃,萦绕在发丝间,心怀那陈暗古旧的古朴典雅,指引着我惬意地走在那乡间,朝着黑瓦白墙的小房走去。
那幢小矮房前有一架小木梯,也有许多年头了,走起来陈旧的木板都在吱吖吱吖响着。在里房酣睡着午觉的曾祖母听到了这响声,便立马从藤椅上奔了下来,攀扶着木门,冲着我乐呵呵地在那笑着,脸上一下子起了纵横交错的褶子,但却不失她的古雅的气质,径直跑到了那到处散落着碎稻杆鸡舍里,双手捧出两个白里透红的鸡蛋,在厨房里蒸碗蛋羹给我,筷子与碗在碰触的声音尤为清脆。老人家平常开销特别节省,就连之前给自己买斤小花生米儿都舍不得,在桌角摆着的那些瓷碗大多都是有些瑕疵,但她却总是给我那只相对于最新的、光滑又发亮的碗,这灿烂的光芒是曾祖母所营造给我的。我蹲在一旁与那截了一半尾巴的小黄狗打趣着,它是曾祖母在插秧时在泥里捡到的,我与它相识也有好些年头了。
渐渐地,那蒸屉里的蛋香飘溢了出来,不知不觉的,身体就变得暖洋洋的,心里就特别的舒坦。就好似躺在摇篮之中,充满着他人那难以复制的亲切,淡黄色的记忆就永远那么的清晰可见,放映在我的脑海中,一遍又一遍。
将那刚出炉的蛋羹,端到了那院儿门口,坐在那已经半凉的小石板上,一口一勺,旁边的枣树发出那凄凄切切的沙沙的声音,让我为之动容。与曾祖母一起欣赏那难以忘怀、遥远的落日,它散发出的并不是像是那刚升起的太阳那么的刺眼。盯着它,总有着莫名的熟悉感,与我的身体在相呼应。但我却不知那落日坐在我的身边,凝视着我,笑着,心中的这点儿淳朴的记忆,包含着永远冲着我微笑的她,永远都静谧地锁在我的心中。
在这几年后,我挤出了点空闲的时间又来到了这里。从前走过、跳过的田垄逐渐被填平了,或许对别人来说、对政府来说,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而在我看来,我又便失去了在这个世上最挚爱的人。多年所沉淀积累的冥冥情感,十分的缥缈,若隐若现,想要她永远地留在我的身边,陪伴着我,但是我这自私邪恶的枷锁是永远困不住她和这里所拥有的一切浓情。心中无疑是变得空荡荡的,无论什么都无法弥补她所离开的空虚。
再度走进那座黑瓦的白墙的小房,已经再也没有从前那个味道了。情,它是美好的,它可使自己的一切变得拥有者无限的遐想,抚摸着我、让我感到了温暖、幸福,但同时又狠狠地刺进我的胸膛,让我痛不欲生。没有人打理的小花坛显得确是很枯燥、乏味,没有了任何灵气。她,我的支持者,我的心灵所寄,她的走一切便支离破碎,烟消云散地飞走了。
如果一个长期居住的地方就是家,那么这个黑瓦白墙的小房是容纳着千丝万缕的,包容着我的喜怒哀乐。陈旧的老房,即使碰到狂风暴雨也丝毫不会动摇。老房里她的笑容能够融化我的心田,浇着晨露滋润着我。她以庞大的胸怀出现,却以瘦弱的躯干随这个时代被掩埋。她是我心中最伟大、最温柔的一颗心系。
时代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在我来看,它以另一种方式摧残了我的心灵,迫使我无法走出没有出路的死胡同。
我希望我自己永远不会忘记这里所原有的一切,更让她——我的曾祖母永驻我的心头。
1/14页第二篇
我的家乡昌邑,是一座滨海小城。这里,有风景如画的湿地,也有繁华热闹的街市;既有鳞次栉比的高楼,也有物产丰美的水库……可是,说真的,对于我这样一个纯粹的“小吃货”来讲,最无法抗拒的,还是家乡的美食美味。在我看来,最能代表“家乡味”的美食,非“酥鱼咸菜”莫属了。
酥鱼咸菜最初的做法早就被人们淡忘了,至于现在做法,那可真是一家一个样儿,家家都有独门的“秘籍”。我常年住在姥姥家,秋冬两季,姥姥总会禁不住我的要求,多做几次给我打牙祭。姥姥做酥鱼咸菜的过程非常讲究:首先,姥姥会从腌菜缸里,把自己腌制的芥菜疙瘩捞出几个,切成大约一厘米厚的薄片,再捞出些芥菜缨一起泡在水中,直到泡得不太咸了为止。然后,把去除内脏的新鲜鲫鱼过油,放在一边备用。接下来,姥姥会把藕和海带一一切好,把白菜帮掰成一片一片的,还会准备好一样只有我们家做酥鱼咸菜时才会用到的食材——肥瘦相间的五花肉。最后,一切准备就绪,姥姥就会去门口折几根香椿树枝,把它们放进压力锅最底层,再把咸菜、鲫鱼、藕、海带之类,一层一层夹着白菜和五花肉叠放进去,最上层用白菜帮盖好,倒入酱油、料酒、醋等调料,压好锅盖,用文火慢慢煮。几个小时后,大功告成,香气扑鼻的酥鱼咸菜就做好了。尝一口,不论是鱼肉还是猪肉都是入口即化,酥而不腻;各色的蔬菜也是香气诱人,极易消化。别的不用说,光是那股扑鼻而来的香气,就能让人垂涎三尺了。
2/14页第三篇
江山如画,更恋小桥流水人家。家乡,虽然熟悉又陌生,却常让人魂牵梦萦,虽遥远又咫尺,却总让人无限眷恋。
鹅公是我的家乡,一个生我养我的好地方。这里的山很清,清得让你伸手就能摸到莲花山的云;这里的水很秀,秀得让你可以在岸口的小溪旁清晰得看见脸上的小桃花。山清水秀的鹅公孕育了一群率性好客的鹅公人。
鹅公人招待好友亲朋,必不可少的就是让我心心念念的捶鱼了。
捶鱼是鹅公众多美食中最富特色的食品。是当地居民设宴时必须要上“十大碗”之一。当地还流传,不会煮捶鱼的厨师就不算大厨师,不会煮捶鱼的人也不是地地道道的鹅公人。盛名非同一般。据说捶鱼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历史的锤炼和人文的传承让它拥有着鲜、嫩、清、滑、脆的动容口感!
鹅公人做捶鱼,都是用刚刚从河里捞起来的活鱼,去鳞剔骨后,将鱼肉切成拇指大小的长条,并在鱼条中间用刀开一刀深度约50%的口子,再往上面加上自制的番薯粉和不同的配料,拿起用榉木特制的捶子,不断的捶打,让鱼肉和各种香味密切的融合在一起,不分你我。番薯粉是起粘合、吸收和爽滑作用的。捶打过程中鱼的每一滴汁液都将被它吸收起来,一块一块的,让你在吃的时候倍感鲜滑爽口。
鹅公人过年捶鱼的场面,就像一场打击乐演唱会。中间放一个大大的簸箕,四周围满人,每个人面前都放一块小小的砧板,人们左手拈着撒上了薯粉和配料的鱼块,右手拿着小木锤子慢慢的捶了起来,咚次哒次、咚次哒次的此起彼伏着。各种欢声笑语,有奔放的、有含蓄的、有高亢的、有温婉的。这富有浓郁乡情的场面,其他地方是难得一见的。
捶鱼的烹饪也是很讲究的。一般用于水煮的多一些,水尽量是用自家的井水,又或者是从远方山上引流下来的山泉水为上。清水煮后,一片片稍稍膨胀起来的捶鱼薄如饺皮、色泽乳白、晶莹剔透。入口既嫩又滑,香味绵长,回味无穷。再稍微的加少许的葱和姜,鲜、嫩、清、滑、脆顿显其中。
捶鱼除了是一道宴席和家佳节必备菜肴,也是一道地地道道的客家菜。捶鱼做菜,烹饪方便,无论是煮是炒,口感都一样柔和,食时若鱼鲜,但又不闻鱼腥;若面香,但又毫无麦青之气。称得上是荤素兼备,鲜香爽口的美食佳肴。同时它还有明目醒脑、滋补美容的功效,是养生的美食佳品。
富有特色的捶鱼,其实也是客家文化的一种传承,它的诞生其实是为了方便食物的储存,是客家人勤俭节约良好家风的表现。捶鱼作为客家传统名菜,以其独特的制作方法和鲜美的风味,越来越受到民众的青睐,尤其在鹅公,在外的游子回乡探故,必寻捶鱼,顿顿要尝,出门还要带,一片浓浓的乡情,笔墨难表!
捶鱼于我,便是家的代表。每当我想家的时候,我都要去尝尝捶鱼的味道;家乡味道,是人最无法忘怀的记忆,即使离家再久,一碗熟悉的味道,也能轻易触味蕾的记忆。当我闻到这种味道,我就会想起那魂牵梦绕的山山水水,那久违的乡音,那记忆中童年的趣事……
这就是我们鹅公的捶鱼,我暖暖的家乡味!
3/14页第四篇
家乡是我们每个人都忘不了的一份情。漂泊异乡时,最难忘记的是家乡的味道;在外求学时,最难忘记的是家乡的温暖,在外打拼时,最难忘记的是家乡的关怀。家乡是一缕缕情愁萦绕在心头,或许没有词语能完整的表述出这段情是什么样子的,但是却能够通过具体的事物不断的将家乡怀想。
属于家乡的记忆有很多,儿时我最喜欢游荡在家乡的小路边。那些并不宽阔的路边承载了我童年时的回忆,济宁的路边种满了树。每当盛夏时,走到哪里都是绿树成荫,树冠投下来的阴影遮盖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偶尔通过树叶照射下来的阳光又像是散落在路上的珍珠。无论是路旁高大茂盛的梧桐树,还是运河边像少女一样随风摆弄腰肢的柳树,无论是花园中的银杏树,还是广场旁像守卫一样四季常青的松树,都是这个城市美丽的风景。但是,我还是最喜欢奶奶院子里的槐花树。
奶奶住的大院里一进门就能看到这棵槐花树,我也不知道从何时起它就贴着院墙生长着,从我有记忆时,它就站在那里。槐花树像一位老朋友一样,在门口送着早出的人们,又在夕阳中迎接着回家的亲人。而我见过它春天时刚刚抽出的嫩芽,也见过它盛夏时的油绿树叶,见过它秋天时的独自落叶,也见过它深冬时的默默隐忍。岁月在它身上走过,留下一道道斑驳的痕迹,但是也正因岁月给了它不同的样貌,才使得我每每想起它总也不能忘怀。
其中我最不能忘的就是初夏时的槐花香。初夏天气还不是太热,但是满院的槐花香已经在迎接夏天的来临。孩子们也都聚在树下贪婪的吸着槐花独有的香气,但他们从不知道这个香气会伴随他们一生,成为他们对家乡的独特记忆。在这时院里的青壮年会受到老人家们的拜托,上树打槐花。打落的槐花被在树下的老人们用事先准备好的笸箩接住,孩子们也会站在树下,享受这一场带着香味的夏日飘雪,也会用撒娇的语气催促自己的爷爷奶奶快点回家给自己烹制槐花。
烹制槐花的过程并不复杂,老济宁的每家人几乎在初春到盛夏都会用同种工艺制作各种野菜,使它们成为餐桌上最普通,但却最具有代表性的特色菜。济宁人喜欢称之为馏菜,制作过程就是将洗干净的槐花掺入面粉,搅拌均匀上锅蒸制。槐花不能选已经开放的,不然会带有丝丝的苦味。但恰恰简单的过程,每个家庭却会在相同中,根据自家要求衍生出细微的不同。正是这些相同与不同,既构成了济宁人共同的记忆味道,却又有着自己独特的家的回忆。
蒸好的槐花在锅中冒着热气,像是从前岁月里到站的火车,一边提醒着槐花旅途的结束,一边又提醒着人们美味的到达。配上独特的酱汁,由蒜泥、陈醋、辣椒和少许酱油调制而成,均匀的洒在槐花上,搅拌均匀,便可以开始享受再次盛开的槐花了。初入口时,是强烈的酱汁味道,味蕾首先接触到的可能是酸,可能是辣,也可能是咸。但是接下来随着咀嚼,各种味道交织在一起,形成独特的味觉体验。直至下咽后,这并非标志着食用的结束,主角槐花这时会向你做最后的道别。在历经酱汁的味道后,反而会突显最后槐花的清甜,在最后也会用丝丝甘甜,让人回味无穷。
槐花是我童年期间的美好回忆,在大院门口就能闻到的花香,越靠近越浓郁,直至走到树下,被花香包围。长大后再次站到树下,像是找回了儿时的自己,看着树依旧挺立在围墙边,树下又有小孩子在嬉戏玩耍,再吃一碗馏槐花,像是找回了家乡最熟悉的感觉。
家乡是我们每个人难舍的情怀,在家乡中有我们最爱的人,最难忘的情。槐花是儿时对味道的追逐,喜欢它的清香,也喜欢它被端上餐桌时积攒的家人的爱,代代传承的不仅是手艺,也是对家族记忆的沿袭。长大后槐花是脑中挥之不去的记忆,通过熟悉的味道去捕捉家乡的点滴。一段熟悉的乡音,一首家乡的民谣,一张家乡的照片,一盘家乡的味道,是无论走了多远的路都会指引我们回家的方向,也是无论相隔多远距离都会念念不忘的对家乡的思念。
4/14页第五篇
久违的家乡味道
记得小时候,奶奶从菜场上买菜回来总会给我带来一块蓬松,洁白如雪的米发糕,那味道,甜中带酸,一口咬下去,黏黏软软的,像棉花糖,像一朵洁白的云,还像冬天里晶莹的雪花,那酸甜的滋味,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
没想到我的妈妈会从网上给我买DIY自制米发糕,准备大显身手,我在一旁仔细的看着,生怕漏了哪一个环节。
第一步——取300g的米发糕预拌粉,加入320ml的水,把它们搅拌均匀。搅拌均匀后倒入有盖子的容器中,放在30°——40°的温度下,发酵12——15个小时,因为现在的天气比较冷,妈妈便用羊毛围巾把预拌粉包起来,放进了微波炉里面进行保温,第二天的时候,妈妈觉得温度不够,又把它挪到了锅边。
第二步——漫长的15个小时终于过去了,我迫不及待的想亲手去体验一下,我们拿出已经发酵好的预拌粉,我惊奇地发现,这个预拌粉不像昨天搅拌的时候那么光滑了,从上面看有很多的小泡泡,从侧面看,有很多很多的小洞洞。只见妈妈又拿出了包装里已经配好的调料粉,再加了大概200g的绵白糖,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搅拌大作战”。我搅啊搅啊搅啊,直到没有再听到白糖的“沙沙”声,表明了白糖已经完全融入到了粉里面了,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开始准备进行下一步的工作了。
第三步——我们在锅里倒入水,铺上蒸盘,将蛋挞的磨具一个个摆在蒸盘上,再将搅拌均匀之后的粉液倒入蛋挞磨具内,妈妈因为喜欢吃枸杞,在上面撒了些枸杞,我因为喜欢黑芝麻的香味,便在上面撒了一些黑芝麻,盖上盖子,开始了15分钟的旺火“蒸”制,就这样,米发糕的全部过程已经结束了。
我看着锅里的袅袅白烟升起,小小的房间里充满了暖暖的香甜味道,透过锅盖往下去,米发糕一点点的膨起,渐渐地咧开了小口,接着我仿佛能听见他们开怀大笑的声音,那米发糕像一朵朵洁白的棉花,点缀在上面的枸杞子就像幼儿园那时头上的那朵小红花一样。
我急不可耐的打开锅盖,抓起一个,就往嘴里塞,啊!真膨!真松!真美味啊!虽然我用了十几个小时等待这美味的米发糕,但结果还是让我惊喜不已,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奶奶牵着我的手,一口一口的喂我吃,是多么的温馨啊!
我明白了——这就是让我念念不忘的家乡的味道啊!
5/14页第六篇
离开家的那天,我背着书包,将重重的行李一点点搬上车,汽车一点点的向与故乡背道而驰的方向驶去,我知道这并不是离开只是短暂的告别,但是心中还是涌出了一丝丝的苦涩。九月初,离开那座被江水所环绕的城市,离开那座大街小巷满是小贩吆喝声的城市,离开那座永远被江雾蒙着神秘的面纱的城市,离开那座下雨后江面上总是飘着淡淡的薄雾,深深的吸一口气总会嗅到泥土的芬芳的城市。
从未离过家的孩子总是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的新奇感,总认为自己眼睛所看见的就是全世界,都说少年不知愁滋味,三个月前的我的确不知道什么叫做乡愁,从小到大你们总是在身边。总想逃开你们的絮叨,觉得离的远便不用天天听你们的絮叨,但是最后才发现距离让这份相思越化越浓。
登机提示声响起,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你们的身影。你们张着嘴好像又想把刚才的嘱咐话再说一遍,但最后只剩下一句到了那边好好照顾自己和挥手再见。我一步步的迈向登机口,我突然觉得为什么这段路程竟如此之短,不时的回头,只看见你们的身影越来越小,最后消失在人海里面。但是我却始终没有掉下一滴眼泪,心中的感受太复杂,平时话总是说个不停的现在我不却能把它们一一说清楚。
总会是在梦中看见你们走在前面身影越来越小,我用尽全力去追总是赶不上你们们的步伐,无论如何的大声呼唤你们也不曾回头,我慢慢地了解到,如同《目送》中说的那样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无论是在校门与你们告别,还是在那暮色沉沉终于你们告别,我都不曾在你们面前掉过泪,因为我觉得那只是短暂的告别,无论是40分钟、七小时、一个星期、五个月总会又再次相见的时候。
晚上手捧着一杯牛奶与你们在电话里闲聊,便是一天最闲暇自在安逸的时光了。牛奶的热气不断扑腾而出,台灯的暖色的光辉将它打上一层薄薄的粉底,一天的烦恼也随之烟消云散。
2437公里,1752小时,从知道到懂得的思念。
6/14页第七篇
想起家乡,满脑子就是各色地美食。那种让人意犹未尽的味道,存在嘴里,萦绕在鼻尖,深刻地印在心里。
晨起,总会与父母到十八拐小巷里去吃一碗馄饨,坐在木制的红漆长椅上,听着那千回百转的温州弹词,我的头却不住地向屏风后的厨房望去,翘首以盼着美味。“来嘞”,随着一声吆喝,不见馄饨影,只闻馄饨香,让人不禁胃口大增。铺在馄饨上面的是蛋花,虾皮,胡萝卜丝,榨菜丝和紫菜,这五大传统配料,色彩各异,做足色香。馄饨皮薄,褪去外皮就是劲道的瘦肉,配有虾仁,这是味香。吃完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只觉神清气爽。一天的美好生活就从这里开始。
夜深人静的时候,楼下总是洋溢着锅贴的香气,坐在门口,随着晚风吹拂,点一盘锅贴,是何其享受的事啊。锅贴皮脆,咬开后是韭菜和肉的混合香味,吃上一个,可真是唇齿留香,色味俱佳。锅贴着醋,酸香脆爽,爸爸要一瓶啤酒,这是深夜之最佳拍档也!
每逢喜事,邻里乡亲总会送来一个红袋子,那里面方方正正的定是九层糕。捻起一小点,放入嘴里,无需去嚼,糕点已在嘴里化开。留有的是那糯米粉的清香。九层糕虽软,可其制作过程却是“粗暴”的。大手一挥,将把控好的水洒在糯米粉中,用手反复揉搓,形成一不干不散的米粉絮。将豆子放在石磨,用手推动石磨,把豆磨碎均匀。一切准备就绪,只见奶奶撒一层豆粉,放一层糯米粉,再撒豆粉……直到九层,有黄豆粉、绿豆粉、红豆粉,再加白白地糯米粉,于是色彩多样的九层糕,就基本成型,再将糕放入蒸笼中蒸熟,在那烟雾缭绕之中,九层糕已露出真身,引诱着我们这些小馋猫去品尝。这糕寓意着“年年高”“步步高升”“高中榜首”。
不管人在哪儿,身在何处,时刻都会思念着,牵挂着家乡。然而,我的家乡却没有给我留下太多的印记,唯有温州美食不可辜负!
品其家乡味,记住乡愁。
7/14页第八篇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走在蜿蜒的乡间小路上,闻着时而淡雅时而浓郁的桂花香,心中那份对童年生活的美好记忆,那份对外婆的桂花糕的美好回忆不禁涌上心头。
远远地,远远地,就看见外婆拿着篮子,或是轻轻浅浅地一捋,捋下串串桂花;或是伸手,轻轻一晃,澄黄的桂花便相继坠入篮中。见我来了,外婆笑了笑,说:“瞧!你外祖母种的桂花又开了。”我学着外婆的样子,右手提着篮子,钻入了林间。棵棵桂花树开得很茂盛,洁白如雪的桂花在我面前绽开了笑脸,一朵朵争相开放,小巧玲珑,挂满了枝头,散发出阵阵清香,令人心旷神怡。它们像一个个从天而降的小精灵般,白得纯净,白得没有一点瑕疵。再看那棵桂花树,那一朵朵金灿灿的,烂漫的,带着一朵朵银白的桂花便簌簌地落下了,很快就铺满了一地,满目金黄。我连忙蹲下身去捡,很快篮子变得沉甸甸了,也就是做桂花糕的时候了。
“桂花糕了,做桂花糕了!”我欢呼雀跃地绕着小院跑了好几圈。一旁的外婆露出了久违的笑脸。外婆小心翼翼地将桂花瓣悉数倒入筛子,细细冲洗几番。接着,外婆拿出面粉以桂花瓣和在一起,如一个个唯唯诺诺的小姑娘,又如一个遗世孤立的仙女。经过按揉拉滚后,桂花面粉变得柔韧有劲。倒入些许水之后,盖上锅盖蒸煮。我呆在炉边,桂花的清香似溢出了盖,经久不散,勾起了我无限的馋意。
随着桂花糕扑鼻而来的香味,我拿起一块咬上一大口,甘甜顷席卷了味蕾,桂花独有的清香散逸开来。那细腻的甜味,夹杂着桂花的清香,在唇齿间游走,弥漫了整个口腔。那桂花糕甘而不腻,纯而不郁,想必那就是爱的味道。
别了外婆,离了小院。回想起外婆离别时对我挥手的场景,不禁红了眼眶。暮然回首,夕阳将桂花树下外婆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时光红了樱桃,黄了芭蕉。又到了金秋八月,想来院里的桂花也已绽放,那棵树,那个香,那个味,那个人——外婆也在,“外婆,等我,今年我来做桂花糕给你尝吧!”
作者:姚思彧
8/14页第九篇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那袅袅稻花香便是家乡的味道,是人情味儿。
每当闻到阵阵沁人心脾、暖人心腑的稻香,眼前总会浮现故乡人那面带笑容的脸庞,耳畔总会响起那一声声关切异常的问候,心中的情感便要溢出来似的,胀得沉甸甸的,有些感怀那家乡的味儿。
忽然想起曾经偶尔读过的一本曹文轩所著的小说——《草房子》。曹文轩笔下的故事充满乡村的味道,整本小说就像是农村生活的缩影,让我感触颇深。小说主人公桑桑是个农村小男孩,他顽皮,做恶作剧,但本性不坏,心地善良,帮蒋老师送书信给心怡的姑娘,在刘一水等人欺负纸月时,也可以非常勇敢地去解救纸月……这一切都使我想起故乡的伙伴,他们天真、善良、顽皮,一举一动都透露出孩童的稚气,却不像大城市里那些早熟的孩子,整天沉闷,将心事埋在心底。故乡的孩子虽也是早熟,但却是为家人、为伙伴担心,为他们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农村的孩子早当家。”正是这个道理。
脑海里又浮现一大片金黄色的稻田,那是我儿时的乐园。在大人们割稻子时,我们一群孩子也会在稻田里嬉戏玩闹。那大大小小、星罗密布的稻堆是休憩的大床;散落的稻草人是练习弹弓的标靶;边上的小溪是捉蝌蚪、打水仗的场所。每每都要撒尽欢儿、用尽力气才跟随大人回家。这里,家家户户都冒着炊烟,有的已经将桌椅搬到院外,趁着落日的余辉,几口人围在一团吃饭哩。看我们农作归来,都会放下碗来,满脸溢着微笑,招着手呼道:“刚回来呀,来这吃一顿吧!”奶奶总是笑着回应:“你们吃吧,没事的话吃过饭来我家唠嗑……”村里的人都很淳朴,乐于助人,若有人需要帮助,便是“一呼百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帮助。
现如今,搬进城里来整天看见的却都是一张张陌生的脸庞,邻里之间有的甚至都不熟识,就算在街上跌倒了也没人扶,惟恐被安上没虚有的罪行……人与人之间似乎隔了一座有千里之远的高山,不再有人情味儿,不再有家乡的味道。
袅袅稻花香侵蚀着我心腑,让我心神不宁。
9/14页第十篇
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意味着辞旧迎新。在我的记忆中,我的春节就是穿新衣、放烟花、吃饺子、收红包,但今年还有我最期盼的难得的团聚!
因受疫情的影响,在外地生活的我们已经两年没有回老家过年了,今年也不例外。在外过年,少了很多家乡的年味。年关将至,很多外地人返乡,街上店铺也纷纷关门,整个街道冷冷清清的,更让人想念家乡的年味。
幸亏老家的疫情也得到了及时的控制!因此,大年初二在爸爸妈妈的最终决定下,我们一家回了老家——陕西富平。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终于在初三这天早上到了。妈妈提前给姥爷打了电话,姥姥为我们准备了丰富的早餐,一下车就有美味的饭吃实在是太幸福了,不过更重要的是见到了我心心念念的姐姐,一家人聚在一起真是太幸福了!
吃完早饭,姐姐就带我在姥姥家附近逛,家家户户门口都贴着对联挂着大红灯笼,门口稀稀落落的还留有一些鞭炮皮,我想这应该就是除夕那天放的鞭炮吧。姐姐带着我在村里东转西逛,我发现村里现在变化很大,每家每户门上都贴着一张环保宣传单,姐姐说现在村里搞环境绿化,要求各家都将门前打扫干净,不得堆放杂物,垃圾也会有专门负责人来收。村里还装了路灯,傍晚时分,路灯陆陆续续亮起来了,各家门口的大红灯笼也亮起来了,年味十足。
老家的拜年也满是年味儿。刚吃完早饭,姥姥跟舅妈就开始准备午饭的菜了,没一会儿,舅爷、姨婆、哥哥姐姐们都来了,大家聚在一起开心地聊着天,吃着瓜子水果,我们小孩子们则是玩着喜欢的玩具,打打闹闹的,开心极了。到了饭点,姥姥已经准备好了一大桌子菜,大人们坐一桌喝酒聊天,我们小孩子坐一桌喝饮料。大口吃肉,大口喝饮料的感觉实在是太爽了!
“破五节”,迎财神,大年初五一大早,姥姥家就开始鞭炮声不断,我问姥姥今天为什么放鞭炮?姥姥说今天是财神爷爷进门,寓意新的一年富贵来。哦,原来是这样啊!姥姥还说,除夕跟初一村里还会敲锣打鼓扭秧歌,十五还有花灯社火,很热闹!只可惜我们每次回来都是来得晚、走得早,这些热闹的场景都没有机会看到,我扭头就跟妈妈说,明年我们要早点回来!
元宵节要到了,妈妈说元宵节一过,年基本就算过完了,但我还想过年,想回姥姥家过年,过有家乡味的年………
10/14页第十一篇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星期天,因为我和妈妈要制作美味的红薯饼。这些红薯是亲戚从乡下带来的。于是,我和妈妈专门为这些红薯琢磨出来下面的这道点心。
我们准备了制作红薯饼的几样材料:小米面粉140克、白糖14克、2个鸡蛋、炼乳、磨板器、茶油。准备好材料和工具,制作红薯饼的工作就开始了。
首先,我先细心地把红薯削了皮,把红薯放在磨板器上下推,妈妈提醒我要小心,磨板器上的刀片很锋利。我发现每磨一次碗里就会出现一层层的红薯条,慢慢地红薯条就装了满满的一大碗了。接着我把小米面粉倒进碗里,加了两个鸡蛋和一勺半的炼乳,然后用筷子搅拌,可是搅拌了好一会儿,面粉仍不像妈妈所说的是面粉糊呢?这时妈妈端来白糖水倒进面粉里,我用筷子像画圆形一样搅拌着面粉,果然不错,碗里的面粉逐渐形成了淡黄色的糊糊。看来简单做起来就难咯!接着还有工夫哦!要把磨好的红薯条倒进面粉糊里让它们团聚在一起。
下一步:用锅子煎饼。先把火开了,在锅里加点茶油热热。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用茶油而不用花生油呢?这可是有文化的,妈妈听老一辈的人说茶油前炸出来的食物比较香、脆。锅里的油已经啪啪地响了,妈妈催着我快点倒红薯条,可是我有点害怕会烫伤手,妈妈见了后支了一招给我:“用筷子夹住红薯快速放下锅,象这样。”我按照招数试了试,成功!一块、两块、三块……十来分钟一碟红薯饼做好了。
金灿灿的家乡红薯饼在碟子里向我招手呢,我迫不及待地夹了一块放进嘴里,哇,好香,好甜,真是名副其实的人间美味,我更喜欢它那股家乡的味道。
11/14页第十二篇
万里长野,千里麦浪,一幅多么壮观的景象啊。
五一节清晨,太阳打着哈欠,伸着懒腰徐徐的爬到半空中,普照着沉寂的大地。我们悄悄地爬上车,马达发出轻快的轰鸣,迫不及待的向原野冲去。
七转八折,我们在混凝土的世界里穿梭着,但心中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向西,向西!西边有美丽的田野,有祥和的农家!
不知走了多久,楼房突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茂密的树林。一条小路穿过树林,蜿蜒而去。周围的世界里充满了绿色,土地是绿的,小溪是绿的,连空气仿佛也是绿的。树上好客的鸟儿,见我们进了树林,立刻变得的兴奋起来,叽叽喳喳的叫着,呼朋引伴的从密林深处飞到路旁的树杈上亢奋的鸣唱,用它们特有的清脆喉咙来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鸟儿的大树朋友也似乎有意捧场,一阵南风拂过,“哗哗”的歌声便由远及近,不一会便到了我们头顶上。树上,叶子们两两一起互相拥抱着,奏出了优美动听的“叶子交响曲”,与鸟儿们的大合唱呼应着。接着便是一阵沁人心脾的奇异香气,土壤的清香,树叶的芬芳,小溪的气息,都完美的融进了这湿润的空气中。我闭上眼睛,倾听着,呼吸着,感谢着树林的慷慨。
当我睁开眼时,眼前的景象更加令我震撼。这是一片无边的麦田,是一片无边的嫩绿,一片无边的希望!太阳柔柔地洒下一片阳光,麦芒透出了点点金光,整个田野被笼罩在一片辉煌中。轻风拂过,掀起了万丈狂澜,麦浪翻滚着,奔腾着,欢笑着由远及近扑了过来,发出“哗哗”的震撼人心的巨响。万里长野,千里麦浪,一幅多么壮观的景象啊。麦田里劳作的农民停下了手中的农活,双眸注视着麦浪,任凭浪花冲刷自己,拍打自己,拥抱自己。他的双手爱怜的抚摸着浪尖,好像在抚摸自己调皮的孩子。麦浩浩荡荡的浪滚滚而来,仿佛要淹没一切。突然戛然而止,好像是海浪撞击到了礁石,哗哗的四散退去。随之而来的是一阵美妙的麦香,这香气入一股清流钻如体内,洗刷着沉积了太多烟尘废气的身体,我顿时感到神清气爽,一路的疲倦也消失殆尽。
刚刚走过麦田,一阵浓香再次扑鼻而来,原来是一亩玫瑰。花农们正在其中忙碌着。玫瑰花刚刚结出花苞,微微透出点点鲜红。一个个鼓鼓的花苞装满了生命的能量,正要释放,却被花农摘下,永远无法开放。这好像是一个悲剧,但却拥有一个令人欣慰的结局:无法开放更无从凋零,整朵花在含苞欲放时成为了永恒。车还在前行。田野中,不时闪现出一块小树林,一丛玫瑰,一片散发着泥土清香的农田,一条清澈的小河……嫩绿,墨绿,青色,红色,浅褐,淡蓝……共同织就了一块五彩缤纷,凹凸有致的花毯。我不禁深深的陶醉着美景中。
天渐渐黑了下来,我依依不舍的离开乡村,回到了“石林”。空气中充斥着烟尘与噪音。我厌恶的闭上了眼睛……
12/14页第十三篇
走出日月潭,会看到“OneTown,OneProduct”的商店。导游说,“一乡一特色”在台湾很明显,每到一个城市,就会呈现不一样的特色。
日月潭中,有一个玄光码头,是我们参观的地方。一下船,就能听见人们嚷嚷的声音。这里的“阿婆香菇茶叶蛋”可有名了呢,一天可以卖3000-5000颗,10台币一颗,非常畅销,还有记者专程采访。用红茶,香菇和野生灵芝放在一起煮味道当然是与众不同,相当特别。这位阿婆从10岁多卖茶叶蛋,卖了近70年,她现在是85岁啊!船长介绍说男生吃2粒,补体力和耐力,女生吃2粒,补美丽和魅力。这茶叶蛋被称为“养生蛋”哦!我细细品味着,很好吃,很美味哦!
游览完美丽的日月潭,太阳已经落山了。我们来到了离日月潭不远的“年村长购物点”,那里专卖野生灵芝。提起那个年村长,他可真是厉害,不管是春夏秋冬,他都不穿上衣,光着上身,听说他不穿上衣有50多年了呢!是灵芝吃得太多了,让他能在寒冷的冬天都能御寒吗?这“一乡一特色”还真的很特别呢!
我们来到了台中后,曾导先给我们介绍我们槟榔的文化,然后告诉我们槟榔的吃法。槟榔这东西冬天吃了身体会发热,夏天吃了之后能降温降火,你嚼一会儿,吐出的水会慢慢变成红色。在台湾办喜宴时,有一个习俗,婚礼快结束时,新郎新娘会在门口端着槟榔送客人离开。
在台中游玩的时候,槟榔树处处可见。一颗槟榔树,约1000台币,一般可以结果700个槟榔左右。虽然种植槟榔树很赚钱,但是会破坏植被。槟榔不仅耐吃,而且还可以止泻和在夏天吃的时候可以降暑解毒降火。
台中阿里山的茶叶“鼎鼎有茗”也是一种特色。那位负责种植茶叶,老板的小弟在给我们介绍时,发现他是不穿鞋,光着脚的,这么冷的天,你就不觉得冷吗?台湾一粒粒的茶,经过冲泡后就变成了一片片。经过悉心种植,了解到上午菁,中午菁和下午菁做出来的茶的香味也是不同的。看到那么多的特色,才真正了解到“OneTown,OneProduct”的含义。
这些民风民俗的一乡一特色,真让人大开眼界啊!
13/14页第十四篇
寒冬,一缕阳光从窗外射进来,搅了我的清梦。好久没有留心过窗外的景色,不知那棵老椿树和那片萱草怎么样了。
我不是土生土长的廊坊人,很小就随着父母来到了廊坊。转眼间,也有十多年了吧。在我对廊坊最初的记忆里,好像只有楼下的那棵绿油油的椿树,和那片黄灿灿的萱草。
记得,每年最热闹的时候,就是椿树上长满了香椿,树下的萱草打了朵儿,也要开花了。总有人到树上摘点儿香椿,给父母送去,给邻居送点,最后,还能剰点儿,自己留着,做盘儿香椿炒鸡蛋,那滋味儿别提多香了!
萱草花开了,黄灿灿的,在阳光配合下,直晃人的眼。一阵风吹来,缕缕清香也从楼下一直飘散到每家每户的窗里。白天,小孩子们都到椿树下,到萱草旁去嬉戏,玩儿着,闹着,笑着……好不惬意!晚上,听着爷爷奶奶讲着椿树的故事,说着萱草的传说……没有池塘边的榕树,没有稻田上的蜻蜓,就这样也度过了自己绿油油黄灿灿的童年。
后来,渐渐发现,廊坊的很多地方都有椿树,都有萱草。大一点,也在外地吃过香椿,看过萱草。但,还是感觉廊坊的香椿香,廊坊的萱草美。也渐渐读懂了椿树,读懂了萱草,更读懂了廊坊这个城市……
椿树和萱草从来就是在一起的,不是常说“椿萱并茂”吗?古人常把椿树比作父亲,称为“椿庭”,把母亲比作萱草,称为“萱堂”。廊坊人是孝敬父母的,从细节处最能体现,一些香椿,摘下来点,最先想到的,是送去点儿给父母。
萱草和椿树都是耐寒的,对土壤的要求也并不高。但,它们为人们所做的贡献确是多得很呢!它们不仅仅能观赏,还能食用,药用……身上的每一处都有着很大的价值,可却也毫不吝啬的贡献出来,算不算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呢?其实,廊坊人不也是这样吗?从来都不声张,只是默默地奋斗,默默地努力,默默地奉献……
萱草花的花语是“隐藏起来的心情,忘却一切不愉快的事”好像每个廊坊人都是这样,总是不停地在奉献,而苦难,不悦也总是掩藏起来,甚至索性忘掉这些不愉快的事,每天都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每一个人,面对他们最热爱的生活!
廊坊的很多小院儿里总是种着椿树和萱草。一棵树,一朵花,能不能代表一种态度,代表一种精神,代表一种人,代表一个城市呢?
我不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廊坊人,但,我早已把廊坊当作我的家乡。我的印象中,家乡是要有椿树,有萱草的。它们算不算是廊坊是市树市花呢?
一棵树,一朵花——一份浓浓的乡情——一份廊坊情……
14/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