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 龙须沟》是一部描写中国农村生活的小说,通过讲述龙须沟茶馆的故事,展现了农民的艰辛生活和淳朴情感。小说情节曲折,人物性格鲜明,富有民间色彩。阅读后让人感受到农民的朴素、坚韧与真诚,引人深思。
茶馆 龙须沟读后感第一篇
我能想到为什么把《茶馆》和《龙须沟》放在一块。 它们都讲的都是北平/北京的社会底层,讲那些穷苦人的生活与命运。不同的是,《茶馆》的年代,穷苦人家的命根本就不是命,可以随意卖掉,甚至当街杀掉,哪怕你曾经是个有钱有身份的人,到后头来也一样没有好下场;而《龙须沟》里人穷人,挨过了最黑暗的夜,终于迎来了黎明和属于自己的时代。 但也正如很多评论说的一样,《茶馆》的艺术成就是《龙须沟》远远不及的。不论是从内容的丰富性,还是人物的立体与多样性来说,《茶馆》写的是整整一个时代,是整个社会的缩影,而《龙须沟》只是一出样板戏。 无论如何,人生而言,能生于长于《龙须沟》的人是有福气的,要是做人最后都不免在《茶馆》里吊死了,那这个社会是真的没救了。
不管是哪个时代,还是“莫谈国事”啊!
1/3页茶馆 龙须沟读后感第二篇
以小人物的生活侧面反映社会背景,以小人物的心理表达对社会环境的态度,这是作者擅长之处。从对社会底层劳苦大众生活环境、日常活动、思想语言的细节刻画,可以看出作者对这种生活是有深刻体会的。平凡、细致、琐碎的日常生活,能让更多观众产生共鸣,也能给话剧带来更强大的群众基础;但话剧本身也是艺术创作,所以要比实际生活更有张力、更有爆发力、更有戏剧性,这两部剧的爆发性不似平地惊雷,而是悄无声息地体现在人物的对话中:原本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者愈加愤懑激烈的言辞,原本嚣张跋扈、狗仗人势者失势前后的态度转折。正是因为对老百姓而言,戏剧化的强烈感受并不常因为一个人、一件事而产生,往往是经年累月、日积月累的结果,所以这两部剧的戏剧性也更具生活性。正是因为接近生活,所以才能成功。
老舍先生说,他是先创造出戏剧性的人物,再将他们与龙须沟相结合,把他们变作龙须沟的人物,实现戏剧性与现实性的合二为一,这也给我们的写作提供了一个参考的思路,避免太过现实而枯燥,或太过戏剧而夸张。当然,大师毕竟是大师,其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非我辈轻易能模仿,还有,生活体验这种东西也不只需要细腻的心思,也要经历过方才有体验。
2/3页茶馆 龙须沟读后感第三篇
中国现代文学过去曾有"鲁郭茅巴老曹"的排名,综合而论,鲁迅坐头把交椅基本没有争议,而后面几位的排位一向有分歧,个人以为老舍可以再往前排的,当然还有因种种原因没被列入排名的大家,比如沈从文、周作人、张爱玲等。说句玩笑话,老舍的作品绝对是个宝库,《茶馆》是北京人艺压箱底的东西,《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离婚》、《四世同堂》等都被改编成优秀的影视作品,就连不太知名的《不成问题的问题》改编成电影后也是一炮走红,此作堪称人间寓言。有人认为老舍的幽默有过贫或油滑之处,但王朔认为北京人就是这么说话的,无论京派、海派怎样相轻,老舍都不失为一代语言大师。
当然如果因篇幅原因而将《茶馆》和《龙须沟》合并刊印(比如人文社出版的此书),前一部作品可打5星以上,而后一部则会拉低此书的总体评分,所以只打了四星。当年王朔曾写《我看老舍》一文,王认为老舍的作品“好的是真好,差的是真差”,但王朔有位朋友以为“好也不是真好,差的倒是真差”,我个人是比较赞同王的观点。说句玩笑话,对于我国现代作家的全集,鲁迅、沈从文等那是值得全套购买,而自沉太平湖的老舍、深爱北京的老舍,绝对值得购买大半套,而其他的只消买选集、代表作或匆匆过眼乃至跳过不读即可,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一家之言。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