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错位的复仇》经典读后感有感

《错位的复仇》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19 20:40:15
《错位的复仇》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04-19 20:40:15   小编:

小说《错位的复仇》讲述了女主角为了替父亲复仇,踏上了一条充满危险和阴谋的道路。在这段旅程中,她遭遇了种种挑战和磨难,但最终她成功地揭露了真相,完成了父亲未竟的心愿。这部小说充满了悬念和情感,让人回味无穷。

错位的复仇读后感篇一

两本小书都很刘勃——在纷繁的史料里通过细密的逻辑推理来试图还原历史和人物的样子。

可能也说不上还原,毕竟千百年了,毕竟大家都已经习惯了这些人的历史形象与故事了。但这些东西——历史形象与故事——始终让人厌烦的,不是所谓作者的价值观——我认同每一个书写者都该有自己的价值观——而是否定彼时彼地的那些人的多样选择的原因与目的,将其简化为某种道德教化的手段。

是目的,不该是手段。不管在何时何地,价值取向应该都是个人的、天生的、不可否认的东西。

至于如诸多书写者所言的,群星闪耀历史下的累累白骨,更是让人感到莫名的悲伤与兔死狐悲。

错位的复仇读后感篇二

让我爱上看历史的书

一直让我感到遗憾的是,作为一个文科生我不喜欢学历史。上学时候的,各种背历史事件背年份让我感到很混乱,机械的记忆到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我对历史有种莫名的恐惧感。

但是,这本小书,让我眼前一亮,有点喜欢上看关于历史的书。这么说,可能有点夸大。但是书里的内容却激起了我阅读历史的兴趣。有种用八卦的心态看历史的感觉,甚至还做起了笔记。谁和谁是父子关系,谁把谁给嘎了,谁把谁给打了等等。关系网梳理开了之后,书里的内容就好理解了。

作者以《史记》为蓝本,《春秋》等书加以验证。力求更真实的将历史事件还原在读者面前,这也算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史记》了。

《伍子胥的传奇》以每个名词为主题,将关于这个主题的来龙去脉讲述得很清晰,这些主题串联在一块就又形成了春秋战国时的一个切片场景。易懂易理解,不会有抵触枯燥历史事件的感觉。

看完这两本小书又种草了刘勃的其他作品,有机会翻来看看。

错位的复仇读后感篇三

这本书以伍子胥为父兄复仇这个众人皆知的故事为主线,串起了春秋中晚期以楚国为中心的中国南部地区包括的历史历程。可以看做是作者另一本作品《失败者的春秋》对局部历史细节的更深入的补充。

书中以审慎又不失风趣的笔触还原了一个现有史料(主要是《左传》和春秋《春秋》和清华简)中“真实”的伍子胥,与带有部分太史公主观意识和价值观的《史记》以及更天马行空的后期《吴越春秋》等传奇故事所记载的伍员有所不同,伍子胥既没有白头,也没有鞭尸,在吴国攻打楚国的战役中,他更是消失了。不过他的确在吴国崛起和攻击楚国的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书中提到:当他真能复仇时,他的直接仇人楚平王和费无极都死了十几年了,可是他说:“然楚国存,吾何忧矣?”这是一种怎样的仇恨啊!作者提到,太史公分外推崇伍子胥,是不是也寄托了自己对汉武帝的恨,以此激励自己同伍子胥一样忍辱负重,完成《史记》这一巨著。

文中也提到了很多人们熟悉或不熟悉,令人感慨的事件和人物,如专诸刺王僚,兵圣孙武的存疑,吴王兄弟的禅让,采桑女引发的吴楚大战,楚共王五个儿子的争权,好友申包胥对伍子胥复仇的认同与不认同及其无泪哭秦庭为国请愿……有尔虞我诈兄弟反目,也有忠心不二人性闪耀,都如作者在文中最后所说:“这里没有快意恩仇、改变国家命运、决定时代走向的孤胆英雄,但每个人在自己的位置上奋斗与挣扎,但却仍成就了一段流星缤纷如雨的历史。”

错位的复仇读后感篇四

《错位的复仇:伍子胥传奇》,刘勃著,新兴出版社、读库出品,2023年9月第1版。

刘勃老师是少数凡有作品我必追读的作者。前面出了一本《匏瓜》,解读史记中的“孔子世家”,这一本是解读“伍子胥列传”,还有一本《逆行的霸主》讲夫差,已买还没看。

看这架势,刘老师是要把史记拆散了,每篇都能写一本或几本。怪不得他干脆从大学辞职,专心写作,以这个写作的细致程度,专职写时间恐怕都不够。

同样的故事,为什么不同人写出来的感染力不一样,除了对史料的熟悉程度,还有作者的理解、表达和语言能力,当然最重要的是作者的人文关怀。

这是本口袋书般的小册子,可能也就五六万字,但足以展示刘老师上述的优势。

对史料的熟悉体现在打碎重建的行文中,理解与表达如这一段:“经《史记》创造、后世不断丰富的文学形象伍子胥,是吴楚大战中的棋手;而《左传》中更近于历史真实的伍子胥,恐怕只能算吴楚大战中吴王的一枚棋子;后世的某些观念之争,则只是拿伍子胥说事,伍子胥根本就是棋盘了。”

而人文关怀是一个作者最重要的素质,如书最后这段:“没有伍子胥,吴国做不到这一切;可是吴国做的这一切,伍子胥已经完全无法干涉了。。这里我们看见的,是一个英雄人物在历史进程中多么伟大又多么渺小。。。这里没有快意恩仇、改变国家命运、决定时代走向的孤胆英雄,但每个人在自己的位置上奋斗与挣扎,却仍成就了一段流星缤纷如雨的历史。。自然,星光下面,还有无数楚人的白骨皑皑,雪落无声。”

这就是史料、史才与史识。

(公号:行云楼)

错位的复仇读后感篇五

看完了《错位的复仇- 伍子胥传奇》。故事短小精彩,客观理性。看之前我对这本书的想象是多少会有爽文感,我看过的历史书很少,想来大概会有《明朝那些事儿》的感觉,不过实际读的感觉会不太一样。

该书主要是以伍子胥的复仇故事为主线,通过春秋时期更文明的楚国,晋国,秦国,更野蛮的吴国以及陈,蔡,随等小国之间的外交,战争等展开故事的讲述。

历史上伍子胥复仇的故事之所以广为流传,并流传至今,且多为赞美,也是战国秦汉之后,能发出声音留下笔墨的,多为有资源有身份的人,也格外珍惜血亲复仇的故事。而历史流传的故事内容有多少是真多少是假,则并不是人民大众考虑的问题,所以当然是越爽文越易于阅读和流传。

没读过伍子胥其他相关的故事,但能感受到这本书更多的目的是,用更严谨的态度,更轻松的文风,讲述伍子胥的故事。所以本书很注重史实的严谨和准确性,用多本与春秋时期史料相关书籍来讲述,或者佐证。比如《史记》《左传》《吕氏春秋》等。每一段故事讲述时都会交待主要叙事的依据。另外,作者的讲故事逻辑和用语与现在的常见的叙事方式很相似,有几处甚至有些幽默。所以读起来整体轻松有趣。

印象深刻的地方有两处:

看到了云中,云梦大泽。想起了《陈情令》。

伍子胥故事流传的过程,有个令人感慨的变化是:伍子胥怎样报复楚平王的,越讲越暴力;吴军是怎样在楚国烧杀抢掠的,却越讲越不被关心了。那些日敝于兵,暴骨如莽的楚国人,他们会怎么想呢?

自然,星光下面,还有无数楚人白骨皑皑,雪落无声。

错位的复仇读后感篇六

《错位的复仇:伍子胥传奇》

1“得天下”的理念并不是战国独有,春秋的楚灵王就想“得天下”。因此老子“取天下”并不能证明《老子》是战国之书;

2楚平王“父纳子妻”(秦国女),也许真的是为了国家考虑,因太子建的母亲出身卑微。同时也是为废太子做好铺垫;

3楚平王对伍家痛下杀手,一因伍家和蔡国势力盘根错节;二因伍家本是楚灵王的人;

4太史公写伍子胥奔吴,传奇色彩过浓,不过已经是“颇为克制”,因当时故事传说更具文学夸张性;

5晋国扶植吴国背刺楚国,楚国也如法炮制,扶植越国来钳制吴国。但楚灵王认为,只有吴国富庶了,越国才有足够的攻击动力。这个思路超越时代,透支现在;

6吴国公子争相“让国”,符合价值观,所以《吴世家》排在世家第一篇;

7伍子胥发掘出刺客专诸,刺杀吴王僚。公子光上位,即吴王阖闾。传说专诸惧内,“夫屈一人之下,必伸万人之上”。怕老婆的都可以学学;

8伍子胥的仇人楚平王已经死了,但“然楚国存,吾何忧矣?”报仇对象由人变成“国”;

9吴破楚,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王功不可没,伍子胥贡献有限;

10伍子胥对楚国的报仇,比如鞭尸,更多的是寄托了史书作者强烈的个人情感。过激行为不足以全信;

11斗辛和伍子胥遭遇类似,却接纳了楚昭王,成了伍子胥的反向镜像;申包胥要“兴”楚国,同样与伍子胥相背。可见春秋时代价值多元;

12申包胥求救于秦(楚昭王是秦哀公的外孙),秦出兵缓慢,但配合越国,大败吴军。吴在楚国首都郢大肆破坏,一场浩劫。

错位的复仇读后感篇七

《史记》看最多遍的,除了《报任安书》,就是《伍子胥列传》。当然是不会背诵默写的,不过太史公每个字也算是啃下来了。看《伍子胥列传》越多遍,就越会被伍子胥这个人吸进去:

他怎么就那么笃定楚平王一定会杀全家灭口?怎么就在山前没路的时候,被艄公救下来了?怎么做到不仅一个人逃亡,还要带着太子建公子光活命的?怎么就找刺客到专诸,还一下就刺杀吴王成功了?这么巧,竟然跟孙子还有交集!怎么跟申包胥分道扬镳的?怎么就杀回楚国,报了父兄之仇的?......

这些还都是事件层面的疑惑,最要紧的缠绕了心里好多年的困惑是:

在“忠臣苦谏-奸臣谄媚”的叙事模型里,怎么忠臣就非要那么死脑筋呢?怎么奸臣就能屡次得逞呢?这个叙事里的王或者国君,仿佛只有道具的作用,看不到任何理性的决策。

最不能释怀的是,伍子胥好不容易反杀成功,最后却又重新走了一遍父亲陷进去的路,太史公写,因为太宰嚭的离间,伍子胥失去吴王夫差信任,最终悲愤自尽。而所有他的预言,也都一一验证。

所有这些疑惑,注意是所有疑惑且不限于,都在刘勃《错位的复仇》(伍子胥传奇)这本小书中解开。这本书从《左传》文本出发,同时考证了《国语》,后来的《吕氏春秋》,间或也取证了清化简等出土文物材料,把围绕着伍子胥的一众疑团,一丝一缕地解开。本书的讲述,我理解为大致三层:第一层,《史记》里的伍子胥是怎样的,第二层,最接近真实的伍子胥是怎样的,第三层,后世伍子胥的故事是如何塑造出来的。此时再回味本书标题“错位的复仇”的“错位”,实在是准确。

另外这本书里照例有刘勃一如既往的洞见,比如讲楚平王,说他的弱点之一就是爱惜羽毛,所以才有一开始费无忌(极)的上蹿下跳;讲孙子练兵的故事为何有斩美女立威的瘆人典故,说到古代臣子和妃子竟然有竞争关系......。

总之继续期待“拆装《史记》”系列。

错位的复仇读后感篇八

信息量很大的一本书,作者根据多种史料,从各个角度为我们完整讲述了春秋时代的名人伍子胥复仇的故事。作者的语言非常流畅,而且我很喜欢他这种把读者当傻子的写作方式:每引用一段古文史书,他都会紧接着翻译一遍,确保读者能够充分理解史书文本的意思。 关于伍子胥的这段历史,作者认为总体来说《左传》的记述要比《史记》可靠。首先,《史记》的成书年代比伍子胥所活跃的年代要完好几百年,而《左传》则是同时代人按照当时的正史所增补的历史典籍,可靠性当然更强些。其次,作者分析道,司马迁其实是掌握了若干套“好故事”模板,写到什么历史事件,总能挑上一套,大差不差地塞进去。为举例说明,作者还将《史记》中所记录的伍子胥和其兄长伍尚的对话套入了《赵氏孤儿》的模板,效果如出一辙,颇为有趣。不过正因如此,《史记》比其它历史典籍更加好读,历史学家们也很难放弃它的精彩叙事,理解《左传》时,往往会迁就《史记》。 在《史记》的叙述中,伍子胥的杀父仇人楚平王是一个典型的昏君,听从奸臣的谗言猜忌伍家,因而将伍家灭门。然而从《左传》的描述看,楚平王并不是这么简单的一个人物。他年轻时完全可以被称为“翩翩佳公子”,行事温和有礼,深得他当时执政的兄长楚灵王的宠爱。而无论是谋权篡位还是执政治国,他都很讲究“体面”,从不让自己手上沾血,要清除异己时总是假借他人之手。伍家就是因为影响到了他的“体面”,所以必须被除掉。 伍子胥为报父仇逃亡到与楚国敌对的邻国吴国,却正好碰到了王室内斗,他吴向王僚进言攻打楚国,遭到了有自己盘算的吴国公子光的反对,公子光想谋杀吴王僚,自己上位,于是料定公子光会赢的伍子胥向他推荐了刺客专诸。然而公子光选择的刺杀时机,恰恰是楚平王去世,吴王将自己的两个弟弟都派出去趁着楚国国丧攻打他们,自己身边没留一个心腹的空档时刻。专诸果然成功杀死吴王僚,公子光成功上位,成为了吴王阖闾。这时吴王阖闾转而支持伍子胥攻打楚国了,可伍子胥的仇人楚平王却已经死了,伍子胥的复仇对象没了。但楚平王虽死,楚国犹在,伍子胥依然可以对楚国复仇。然而伍子胥给吴王阖闾提出了攻打楚国的总计策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在《左传》的叙事中了。作者合理推测,这是因为伍子胥作为文臣谋士,其实缺乏带兵打仗的将才,所以在吴国攻楚的实战中,他并没有起到太大作用,可能只偶尔提供了一些计策罢了。忍辱负重、苦心经营多年,最终却无法亲手复仇,多么悲哀! 或许出于对这位复仇者的同情,或是联想到了自己被君王害惨的遭遇,司马迁还是采用了《吕氏春秋》中的说法,为伍子胥安排了亲手发泄怒火的情节:他让伍子胥鞭笞了楚平王的坟墓。还有一些并不那么正规的史书话本中,更是为伍子胥安排了掘墓鞭尸,甚至是对着楚平王尸体喊话的剧情,这些显然就是为了是使人们看得更过瘾而杜撰的了。 可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个复仇爽文式的故事。这只是一个个体在大时代和上位者的推动下,无奈地不停退让,最终也没能真正实现抱负的故事。被载入史册的伍子胥尚且如此,当时的普通百姓,又有多少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的呢? P.S.作者有一段对于男权社会核心结构的解释我难以苟同,他认为男权社会最核心的结构不是男人压迫女人而是少部分男人压迫大部分男人和所有女人,而大部分男人和女人为了实现阶层跃迁,要得到上位者的赏识,所以时常处于竞争关系。可事实上,所谓“受到压迫的大部分男人”,依然可以压迫所有的女人,所以我是不赞同作者的说法的。介意这点的小伙伴可以酌情避雷,对于我来说,因为这段议论只占全书的一两页,我可以忽略不计,总体来说我还是很喜欢这本书。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