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奇思妙想》是一部展示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独特视角和创意的纪录片。影片通过访谈、幕后花絮和动画等形式,生动展现了他对电影的热爱和执着。观众通过这部片子能深入了解到导演的创作灵感和心路历程,感受到他对艺术的独特见解。
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奇思妙想读后感第一篇
吉尔莫•德尔•托罗的笔记本堪比“达•芬奇笔记”:二者都呈现了一个在其所属时代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天才的创作过程。他的笔记本里充满了切中要害的观察总结、随心而至的奇思、取材自生活的草图和各种奇妙的绘画。吉尔莫也是个兴趣广博、才能无限的艺术家,这样的人不会被金钱所左右,他们会带着艺术的激情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 吉尔莫刚开始创作他的笔记本的时候,是为自己而写,后来是为女儿们而作,现在我们也被邀请进入这个世界。最后,这些笔记本也是寄给儿时、青年和未来的吉尔莫的一封情书,它关乎希望,关乎将不可能变成可能。正如他自己所言:“如果我还是个墨西哥小孩,读到这本书,我会深受鼓舞。” 吉尔莫也讲过“我觉得这些笔记本显示的不是我知道多少,而是我想知道多少,我对这个东西或者那个东西有多少思考。”他在这些笔记本中确立了一种有意识的异想天开。“我所热爱的是一种观念,即在这些笔记本中,最深刻的东西恰恰是那些看起来古怪的东西,而看起来最深刻的东西是那些更好玩、更疯狂而且不一定有什么意义的东西。” 在设计笔记本时,吉尔莫有意在内容的编织中加入缺陷,刻意呈现污渍和瑕疵。“说到底,”他说道,“完美不过是一个概念,一种我们用来折磨自己的不可能实现的东西,这与自然是背道而驰的。 从这些笔记本中,我们看到了吉尔莫私下的一面,以及它对公共世界的立场—处理问题,找到解决办法,带着谨慎的乐观审视当下与未来,与痛苦的经验保持平衡。最重要的是,吉尔莫的笔记本在创造力的呈现上毫无保留,这一点跟他本人很像。无论是坐在总是下雨的房间里聊天,还是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抑或是在屏幕上分享他的奇思妙想,他总是倾尽所有,用这种方式给我们的世界多增添一些杂乱、本真、喧闹,以及快乐。 吉尔莫的收藏品也在不断革新,这些收藏中包括著名画家、产品设计师、插画家、道具师、化妆师的作品,各种尺寸的独一无二的雕塑,市场上买的活动人偶,以及各类手办模型。荒凉山庄收藏了各类经典怪物造型,还加上吉尔莫自己电影中的怪物,另外还有许多怪物只有荒凉山庄才有。有一整个房间被专门用来致敬迪士尼的幽灵公馆。这个房间保存了整个房间的幽灵公馆纪念品,而且和原版一样。还有艺术屋、雨屋、蒸汽朋克屋等,每个房间里都有特色的收藏品。 通过吉尔莫的艺术并不能完全了解他本人,他个性非凡,带着世俗和绝对的真诚。吉尔莫是可靠的朋友,也是忠诚的丈夫和慈爱的父亲,有着最本真的性格。他博学多才,在道德上无可指摘,幽默感恰到好处,创作热情令人振奋。“他的视觉表达能力源自他与我们人类最黑暗的地方直接沟通的能力。对于那些我们每天都会将其掩盖以营造生活有序的错觉的东西,他都会勇敢而诚实地面对。他对所有恐怖怪诞的,我们避之唯恐不及的事物都有着恶魔般的兴奋,甚至陶醉其中。他是潜意识的圣诞老人,是本我的官廷小丑。” 伟大的故事讲述者都有数不尽的伟大故事。吉尔莫所说所写的几乎所有故事都兼具趣味、惊奇、骇人、滑稽、迷人以及感动。和所有真正伟大的故事讲述者一样,他也有一个伟大的灵魂。他的故事不自觉地带着指导、传授和阐释意义。通过本书的图片和与吉尔莫的对话,你将有机会透过一双不同的眼睛看世界。这里有智慧,也有心痛、欣喜、疲惫、高兴,以及深深的同情。
1/3页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奇思妙想读后感第二篇
吉尔莫·德尔·托罗以暗黑美学与奇幻叙事闻名全球,是一位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导演,被称为“造梦界的达·芬奇”,其代表作有《水形物语》《潘神的迷宫》《环太平洋》《地狱男爵》等,获得了诸多电影奖项。《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奇思妙想》首先是一本粉丝向的作品,对于喜爱吉尔莫·德尔·托罗的电影作品的读者来说,本书是了解托罗灵感之源的重要途径。对于热爱奇幻电影和恐怖电影的读者来说,本书也是一趟精彩的视觉之旅。
新版礼盒装展示
本书由詹姆斯•卡梅隆作序,接下来的引言介绍了托罗的成长经历和个人喜好。托罗自幼喜爱恐怖漫画,并喜爱画画,仿佛草蛇灰线,对恐怖元素和视觉效果的热爱贯穿了托罗的所有影视作品。
书中首先展示了托罗的藏品。托罗在自己家附近的办公室被称为“荒凉山庄”,这里宛如一座小型博物馆,存放着他的藏品,如超大的弗兰肯斯坦头雕,真人大小的洛夫克拉夫特塑像,还有托罗电影中的原创道具、概念艺术品,他喜爱的电影和剧集中的物品,以及他喜爱的各种藏书。书中呈现了这里不同房间和藏品的大量照片,充满了鬼魂、怪兽、机械、器官等元素,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托罗cult的品味。建造这座办公室的初衷是为了激发创作灵感,托罗会根据自己的感觉选择在不同房间工作。这座房子应该会让很多人着迷,其实如果条件允许,谁不想有这么一座满足自己爱好之所呢。书中这部分还收录了对托罗就图像灵感、电影、剧本创作等主题的访谈。
接下来是托罗的笔记本。初入电影行业,托罗的导师海梅•温贝托•埃莫西利罗托罗坚持让他记笔记,后来托罗长期保持了使用笔记本的习惯,起初是用于和演员和设计师沟通,后来是有意识地记录灵感,书中就收录了他为《魔鬼银爪》《变种DNA》《鬼童院》《潘神的迷宫》《环太平洋》等项目所做的笔记,以及托罗就相关项目和设计所做的解说。托罗偏向视觉叙事,热衷于营造充满想象力和冲击力的视觉表现效果,书中笔记很好地呈现了他的思考和创作过程,展现了大量创作细节。我们可以看到托罗为《变种DNA》中蟑螂人设计的草图、为《地狱男爵》绘制的萨麦尔早期形象、为《地狱男爵》设计的人物形象,还有电影拍摄中不同艺术家绘制的概念图、故事版与成片的对比等等,其中完整收录《潘神的迷宫》分镜手稿20稿演变,展现了苍白之人从潦草涂鸦到奥斯卡级视觉的蜕变,这使我们可以看见电影工业中重要的艺术设定环节。托罗对影片的解说也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相关作品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到他对颜色的执着,对机械的痴迷,如他讲述了对自己喜爱的齿轮意象的思考,指出一意象具有不同含义,如在《魔鬼银爪》中代表了时间和死亡,而在《潘神的迷宫》中则象征了历史。正如尼尔•盖曼所说,“真正的艺术,那个有真正的魔法存在和潜伏的地方,就在那些笔记本里。”
贯穿托罗创作的是恐怖元素,我们可以看到哥特、克苏鲁等种种恐怖元素的融合,其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精致的艺术设定也让人着迷。翻阅本书,如同徜徉在托罗的奇幻诡异王国中。
新旧版对比,右为新版
本书2015年引进国内,这次金城出版社出版了新版本。新版是礼盒装,并赠送贴纸和托罗原画挂布,书本体的开本较旧版略小。由于更换了译者,部分译名也与旧版有别。如托罗的未完成作品中,旧版译为《七个名字》,新版则是《七人名单》。
2/3页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奇思妙想读后感第三篇
对于有所成就的名人,看他发表的作品不难,但若还能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并对他的创作经历(不是事后采访,也不是聚光灯下可能参有表演性质的纪录)也能窥见一二,至少对我来说,很能激发我的好奇心,书里有更漂亮的说法:“……欢迎来访者端详、品味,得到滋养。”
本书介绍了吉尔莫的收藏品和大量笔记本内容。其中,介绍的笔记本内容大都是关于他为拍摄的电影,记录的一些创作想法,如果事先没有观看过电影,就这么唐突“窥探”笔记本有点可惜,于是除去《刀锋战士2》《地狱男爵2》,余下书中牵涉的电影我都集中看了一遍。
在我浅薄、有限的认知里,我对西方恐怖元素的印象基本都是视觉恐怖,比如吉尔莫倾向的昆虫、怪物、机械、恶魔等,既然是视觉恐怖,在他的电影中,视觉表达会更加侧重,“失明”则成为他自己以及想带给我们的恐惧。
外界评价他的电影充满恐怖色彩的奇幻,他自己也认为,奇幻是破解现实的绝佳途径。对于恐怖,他好奇着迷,但保持敬畏;对于坏人,不会同流合污,但能够理解;对于角色,只要面临考验时,保持真我,就能获得成功。在我看来,《魔鬼银爪》《鬼童院》《潘神的迷宫》镜头展现和故事内核能体现以上风格,而且都有儿童出现。同时,透过他的观点表达:他不倾向禅宗,也印证了我观看他电影的印象:直白,有分辨,有选择。
首先是他的成长。吉尔莫生于墨西哥,他的童年很幸运有书相伴,中了彩票的父亲,得有个书房相衬,于是各种各样的书籍,还是百科式的体量,为了书房品味,他的父亲通通购入。小时候的吉尔莫便对“恐怖”着迷,他去废弃房子探险,徒步探索整个下水道系统,7岁就买最佳恐怖故事集,现在笔记本里的画作也源于他七八岁便开始接触素描和油彩,更难想象的是,书中说他8岁就开始拍电影短片……
进一步“窥探”,是他的房子——荒凉山庄。房子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收藏品,小玩意儿、书、电影道具、模型等,对于同样喜欢恐怖元素、喜欢收集的我来说,如果能去参观,可能也会跟奥菲利亚一样,即使被严重警告过,也很难抵抗摘取的诱惑……门厅、恐怖书屋、楼下走廊、雨屋、艺术屋、蒸汽朋克屋、工作室、影音室、漫画书屋、后院……吉尔莫为他的房子设置了应有尽有的各色房间和场景。
我最喜欢的还是他的笔记本。尽管有刻意做旧、弄脏,制造古典的花式英文写作,但内容依旧是他冒出的一个一个想法,今天一句,明天一句,跳来跳去,还有对人、对事的简短看法和评价。他有一点我很赞同,就是同时做多个项目的时候,精神也许处于混乱状态,但项目可以相互促进,专注一件事情时,反而创造力受阻。所以笔记本里,经常能看到,在做这个电影时,还提到了另外一部电影。
最后是十多年过去了,依然是未完成作品的创作展示,点子和笔记本画作都很吸引人。
不知是否是有些话不方便说得那么明了,比如他说比起失败,他更害怕成功,他觉得成功更恐怖,这个成功指世俗的奥斯卡,他认为没获奖才是他的创作燃料。看了他电影创作经历,比如《异种DNA》我便臆测,也许在他心里,所谓的“失败”,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完成一部电影,那里面有自己的表达,可能并非是主力消费观众所青睐的。正如他所说“事实上,我所做的并不是粉丝艺术。我的电影并不是粉丝电影。它只是对我所做的事情、我所汲取的内容以及我是谁的一种展示。”
书中还展示了吉尔莫其他很多有趣的观点。而我对于他的了解也依旧很肤浅,不过,我也开始“效颦”,准备了一个笔记本……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