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利西斯的凝视》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考和情感纠葛的作品,通过对主人公尤利西斯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的描写,深刻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命运的无常。小说情节曲折跌宕,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思考。整部作品充满了哲思和深情,值得一读。
尤利西斯的凝视读后感(一)
看了一半了,推荐!
文字和图片都很棒,只是有些文字在不同的地方过于重复。我对希腊了解很少,此书顺便给我普及了一些希腊和其文化、历史的知识。我买了一套安哲罗普洛斯的全套DVD,看了几张,结合着本书来看,更能欣赏和体会安哲作品的凄美和忧悒。谢谢作者!
1/4页尤利西斯的凝视读后感(二)
此书简单介绍了安哲本人对于电影的成长历程,从文化、历史、影像美学角度对其电影进行了分析,对他的大部分长篇电影进行了解读,另外提到了对他电影拍摄影响很大的托尼诺·盖拉(编剧)和艾连妮·卡兰德若(电影配乐)。
从文化上,主要受拜占庭文化和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大部分故事都可以看到希腊神话的影子。另外希腊民间文化对安哲的电影创作也有重要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其电影中的许多细节上,比如民歌与民族舞蹈,手风琴是他最喜欢的乐器。
从历史上,大部分以希腊内战为背景,安哲曾是一位左倾知识分子马克主义者,作品包含了对希腊政治的思索,在一些作品中对希腊共产主义破灭进行了分析。
希腊近代史三部曲(1936年到1970年代中期的希腊史):《流浪艺人》、《猎人》、《亚历山大大帝》;漂泊/沉默三部曲(面对的是现代希腊):《塞瑟岛之旅》、《养蜂人》、《雾中风景》;边境/追寻三部曲(拍摄当下的历史,探索巴尔干地区的战争和隔离,追索历史的永恒):《鹳鸟踯躅》、《尤利西斯的凝视》、《永恒和一日》、《哭泣的草原》。
从影像美学上,沉默经典充满震撼的长镜头、单频闪回、画外空间、诗意的画面等,他总是选择希腊北方阴冷的天气开拍,完全杜绝地中海的明媚阳光,他要刻画的是“另一个希腊”,伤感,忧悒。在他近乎固定的镜头里,物象本身的美感悄悄焕发,沉静地等待着观者去发现。
一个好的观点。在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面前,怎样在电影中表达政治观点的同时又能避免被审查委员会否决,成了当时希腊电影导演共同面临的问题。应该怎样在这种艺术不自由的气氛中拍摄影片、进行创作?安哲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并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法。“当时,政治电影正在涌现,布莱希特理论告诉我们,不要只是去制作政治性的电影,而要政治地拍摄电影。这就是说,要比好战的小册子更深入一步。在表达观点的时候,要把观点冷静地保留在脑海里,不要忘记从一个批评性的立场去看待它。
在他的电影中有很多重复,比如名字重复(亚历山大、伍拉是为了纪念早夭的妹妹),穿黄衣服的人等。
2/4页尤利西斯的凝视读后感(三)
离开学校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偶尔还会想起某些印象深刻的老师,已是许久没有联系,想知道他们的近况,又不知道如何说起。
几乎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喜欢的也能欣赏自己的老师,跟老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对我而言从来不是障碍。但对很多人来说,教师曾经是一种梦魇性的存在。
这两天在读诸葛沂的《尤利西斯的凝视》,讲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其中有一个片段,讲到安哲罗普洛斯在法国求学的时候,跟著名的电影史大家萨杜尔关系很好,一度住到他的家里,但对于某些课程他也不屑一顾。比如某此上课他迟到了,老师让他在黑板上完成拍摄脚本作业,他竟然大大方方地问同学要了一根烟点上,在黑板上划了一个圆,并跟老师解释说,这是他的360度全景镜头,老师被他气得七窍生烟,讽刺他说:“先生,你来这里不是做这个的,先做好正反拍镜头吧!”安哲罗普洛斯却反驳说:“我并不想做正反拍镜头,我来这儿的目的就是为了试验。如果在学校里都不能这样做,还有哪儿能做?”教授终于发怒了,让他滚回希腊兜售自己的才华。因为桀骜不驯,安哲罗普洛斯被赶出法国高等电影学院,在不久之前,他已经被索邦大学踢出去一次。
安哲罗普洛斯的这段经历,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刚看过的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兰乔也曾经用类似的方式取笑过保守固执的院长,不知道电影原著的作者,是否读过安哲罗普洛斯的传记?
对老师和教育体制的反叛,在我的观影经验中,有那么几部:《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新乌龙女校》……再往下追究,教育作为体制的组成部分,电影中所折射的,其实也是对社会固有体制的反抗,比如《飞跃疯人院》等,这个追问,还可以继续。
看了安哲罗普洛斯的经历,最让我感慨的,倒不是他对学校体制的反抗,以及他的感慨——几十年后,对当初的所作所为,安哲罗普洛斯怀有一种复杂的感情:有点后悔,又有点骄傲,后悔的是未能尽享大学时光;骄傲的是他是那个班级里唯一一个拍电影的人。
我感慨的是,安哲罗普洛斯一文不名来到巴黎,先是在索邦大学,跟着人类学大师列维@斯特劳斯学习,后来觉得无趣改换门庭;又跟电影史学大师萨杜尔学习电影,被巴黎高等电影学院扫地出门之后;他又鬼使神差地参加了“直接电影”的创始人胡许创办的培训班……如果没有这一段传奇的经历,安哲罗普洛斯或许只能在希腊的一隅,接手父亲的小生意,或者在叔叔的法律事务所里当一名律师了。
但在五六十年代的巴黎街头,随便扔一块石头,没准都能砸到一位大师:哲学界的萨特、文学界的加缪杜拉斯、电影界的戈达尔特吕佛……
那时的巴黎,无处不文艺。
3/4页尤利西斯的凝视读后感(四)
慢慢补完。安哲罗普洛斯,爱玩古希腊梗的(往往都是)爸宝男!
纪念早夭的妹妹Voula。
纳粹军队侵占雅典-《塞瑟岛之旅》。
1944年“红色十二月”,极左的基金组织“解放西拉人民军E.L.A.S”逮捕了其父亲,罪名是因为他在德国占领期间没有支持该组织。安哲多表现在政治动荡下同一个集体因为倾向不同而分裂。父亲被关押在了希腊中部某个地方几个月,得到释放后他徒步穿越半个希腊回到家中,《重建》中移民科斯塔归来的场景。父辈的归乡主题。
文艺影响:拜伦,塞弗里斯,卡瓦菲。觉得自己与司汤达最贴近,《红与黑》、《巴马修道院》。萨特和加缪的存在主义。法国新浪潮,《筋疲力尽》。服兵役期间通过核对新征士兵的信息而游历了整个希腊,看到了希腊的黑暗和沉重。跟列维-施特劳斯学习过一年的人类学。1962年,Jean Rouch(倡导真实电影cinema vérité)的培训班中,安哲拍摄了一些记录性影片。
Munau《The Last Laugh》1924,《Sunrise》1927;Dreyer《Ordet》1955;沟口健二《雨月物语》1953;Orson Welles,摄像机内剪辑cutting into camera;Jean Renoir,深焦镜头、平等线索;Antonioni的风格。
在左翼报纸Democratic Change写影评。在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面前,如何拍摄表达自己政治观点的电影而避免被审查否决?Dan Fainaru:“布莱希特理论告诉我们,不要只是去制作政治性的电影,而是要政治地拍摄电影。”
将《阿伽门农》《奠酒人》《复仇女神》压缩转置于《重建》中。
1.《塞瑟岛之旅》1984
荷马史诗:亚历山大-奥德修斯的儿子忒勒马科斯-奥德修斯的狗Argos-幻想与旁观着父亲-自我反省。希腊政坛1981年左翼政党“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后恢复正常,70年代末希腊政府特赦内战时的共产主义战士告老回乡。电影导演,安哲的化身-《时光之尘》威廉达福同样是导演角色:父亲面对出走的女儿。导演进行自我指涉self-reflexive:特吕弗《日光夜景》、法斯宾德《当心圣妓》。film-within-the-film:“it's me”试镜台词。亚历山大在“儿子”和“导演”的双重身份中更偏向于一位孤独的“导演”。
长大后的Voula?-放荡、驱逐背负着历史回忆的父亲的年轻人代表。
安哲罗普洛斯:“自己一生只拍了一部长片,所有的主题在第一部长片《重建》中就已经提出了。”
片头的梦境:BGM-Vivaldi-《Concerto for Two Mandolins》:滚向临界处停下的皮球。
Hayden White:历史和虚构(叙事性电影)必须要分享各自的领地,由此才能辨别各自的身份。
长镜头剪辑中的“神秘时刻”:亚历山大跟随着路边偶遇的卖薰衣草的老人,镜头摇过后却最后来到了迎接父亲下船的海边,父亲的形象正是之前的薰衣草老人,虚幻的开始。意识流《芬尼根守灵夜》。
三次流亡:1922年,希腊-土耳其战争,小细亚细的移民。内战后流亡的共产主义分子。三次,自我放逐。
梦幻之地塞瑟岛:爱与美之神阿芙洛狄忒的居所,爱的窖存之地,而塞瑟岛却从不存在,隶属于各个地区却从未属于过自己。Antoine Watteau的画作《舟发西苔岛》,取材于歌剧,无忧无虑的爱情故事。波德莱尔《西苔岛之游》:讽刺虚幻的美景。
这部电影是安哲罗普洛斯生涯的一座分水岭,此后他专注于现代希腊人信仰缺失和精神空虚的状态上,政治意识形态淡化。后期:“父亲”的主题。
镜头:①逐渐拉远景别的固定镜头。②父亲在被光照射时的环绕镜头。
2.《养蜂人》1986
女王蜂之舞-与流浪的少女的双重父女关系-与安哲其他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截然不同,不是隐忍的,也并非寻求自杀式的性放纵,而是天然地占有着性的主导权-“战后婴儿”。仍然算作是一部公路电影,从北向南穿越整个希腊,精神返乡式的“塞瑟岛之旅”。
追寻记忆深处的人和事:历史伤痕、否定掉主角逃遁到过去的可能性。
“斯皮罗”-安哲罗普洛斯父亲的名字。
3.《雾中风景》1988
拍给孩子的童话电影。历史已经淡化到了极致。亚历山大要求姐姐不停地讲《创世纪》的神话寓言:《流浪艺人》戏院里的开幕式,电影情节的叙述者的位置处于结构的起点。
设置父亲在德国:《重建》中村庄里的男子都去德国打工赚钱了。《奥德赛》的故事再次被暗示,但主角是他的儿女们。
警察局里的黑衣女子:“是他套上那条绳子的。”《重建》中艾连妮。
Voula被强暴时-动与静的对比:静-被拖入货车的货箱中;动-远处进行地下交易的两个轿车司机。《流浪艺人》中Electra遭到强暴。
Orestis:《流浪艺人》中最后上场的,现在他已经长大。带来启示,35mm胶片,雾后的树。出场时,《流浪艺人》中的《牧羊女高尔芙》的开场介绍和配乐;老人们的海边排练,《流浪艺人》中有关政治和历史的独白,反复重复着1939-1952年希腊政治的消极状态。似葬礼的告别场景。
疯子-海鸥。小提琴手。
行进的路程:从雅典到达北国界,走回西北边的伊欧亚尼纳,又走回东北方的salonque,目的地在salonque和国界的中间。树,意大利北部montevetrano高原。
巨手:Antwerpen,ant手-werpen丢弃。城市重生的象征,也代表着城市的污浊。解释是多余的,神圣性的景观。
1.《鹳鸟踟躇》
20世纪末巴尔干的悲惨境况: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东欧剧变使巴尔干再次成为纠缠不清的矛盾源发地。乌托邦破灭和意识形态控制失却后,巴尔干的民族问题激化,如潮的难民从东欧涌入西欧,边境(等待室)成为偷渡者的死亡地带,难民滞留的聚集地上演着民族斗争的悲剧。
Piraeus事件:希腊政府拒绝亚洲难民上船,直接将他们抛尸于海上。
但丁《地狱》:“别忘了,旅行的时刻又到了。风将你的眼眸带向远方。”在酒吧中对视的场景,模仿《神曲》中描写的但丁与他终身怀恋的女神Beatrice之间的关系。森林/边界。
诗意的现实主义。电视媒介的耍弄。《世纪末的忧郁》,对于政治的失望。
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