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西藏,西藏!》读后感摘抄

《西藏,西藏!》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04 03:55:21
《西藏,西藏!》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7-04 03:55:21   小编:

《西藏,西藏!》是一篇描写西藏的文章,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描述了西藏的神秘与壮美。文章中充满了对西藏的热爱与向往,展现了西藏独特的文化与风景。读后让人感受到了西藏的神秘魅力,也激发了对这片土地的向往之情。

西藏,西藏!读后感(一)

这本书很朴实,西藏要么被很多网红渲染的过度神话,美好到去了就能洗涤灵魂,又被很多胆小的人恐惧化,恐惧到感觉去一次自己就少了一块肉甚至有生命危险,而这本书是作者这几十年在西藏的一个个小故事,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西藏,有那么好,也有那么糟糕。需要注意的的是,这本书由于写的是自己在西藏的小故事,所以建议去过西藏的人看,没去过的不要把这个当成预备功课,没有意义,体验不到书里的感觉只能云里雾里,只有去过的西藏的人才能更深刻的体会这里面的故事和点滴,才能把自己的旅途延伸、深化,收获更多的体验。那片神秘的土地会给每个人带来不同的体验,因为它包含的太多太多,和我们去这里的时间长短,遇到什么样的人和事,看到了什么样的天空,去了哪条路线等等都有关系,这是一片完全超出认知的土地,这本书用作者无数个小故事和小体会串联而成,以小见大,以一个几乎把一生的工作献给这里的摄影师的故事,来描绘一个真实的西藏,这里没有网友们夸张的洗涤灵魂,这里也确实震撼了、改写了每个人的灵魂。最后,这本书里的图片和内容关系不是很大,但是张张是摄影的精美,很好的一本书,值得每一个热爱真实西藏的人收藏。

1/7页

西藏,西藏!读后感(二)

作者是理塘人,和丁真一样。我最开始下载这本书时,丁真还不为人知。 从来没想过,一个人可以和一片土地走的这么近,还是西藏这样广阔的土地。 这是一首抒情诗式的游记,它把西藏的春夏秋冬,大河山谷用带沉静的感情写下来。他对一株桃花和一座雪山爱的一样深,他对一汪温泉如同一个朋友那样赞美,相机拍不尽西藏的美,所以加上一支笔,视觉冲击和心灵低语,把西藏的天空、雪山、大河、山川铺陈开来。面对古朴的大自然,我只能屏住呼吸,不敢说美,因为美字在西藏面前俗了。 西藏的迷人,在于无法形容,西藏像是一幅没有过渡色的画,白、蓝、粉、绿都是最纯粹的,没有一丝杂质。这样的地方,自然不容易被找到,这很矛盾,一方面不想错过一方面又很珍惜,西藏因为地处边陲且有高原反应,不在很多游客的清单上,但是又因为有作者这样的人,哪怕传来只言片语,也能引起众多人趋之若鹜。人人都夸空谷幽兰,却人人都想亲眼一见。那些留在西藏的外地人,带着各自的故事为西藏装点天空,让西藏更成为神圣之地,没有点谈资好像对不起那片风景。但是当地人却是另一种生活,他们遵循着大自然的规律,把风霜雨雪视为平常,让春花秋月抚慰脸庞。 这是一本国家地理式的书,带有一定的固有模式,用来写西藏显得匠气,书不算好书,好的是西藏。

2/7页

西藏,西藏!读后感(三)

我是被书名所吸引,西藏,西藏!就像对我的呼唤,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西藏梦,西藏就像诗和远方的代名词。

作者在西藏生活20年,他自然更了解西藏的美在哪里,他通过摄影、纪录片的方式记录最好最美的西藏。随文的照片真的太美了,我想我会再去看看他的纪录片。

文中,不仅仅讲到西藏的风景,也讲到它的文化、风俗、人文、信仰,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比如我们都知道好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但这里的小孩都是放牧为生,到底是好还是不好。不好在于他们没有接收本该得到的教育,但这里成长的人普遍更质朴更真诚,有信仰容易满足。这这样一个高海拔、环境恶劣的西藏,寺庙林立,人人都怀揣信仰,反而幸福指数更高。

作者记录自己在西藏生活、拍纪录片过程中点点滴滴,也有人生感悟:有关于爱情的,热恋时都觉得彼此是自己的真爱,其实你爱的是那时候的自己,只有一样的价值观、一样的目的性,缘起由爱而生相互包容相互护持才能走到最后;有关于友情的:朋友要常联系,要把喜悦分享给你对的人,要有一群年轻过、疯过、潇洒过的人,志趣相投;更多的是关于人生意义:人生短短几十年,忽生忽死,忽聚忽散,人生是单行道,真正的勇气是你敢活着,人生要有向往,坚持做梦想,雕刻人生。

本书更像一份邀请函,邀请我们心中有梦的人都到西藏去看一看,去体会自己的那份感悟。

3/7页

西藏,西藏!读后感(四)

我是被书名所吸引,西藏,西藏!就像对我的呼唤,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西藏梦,西藏就像诗和远方的代名词。

作者在西藏生活20年,他自然更了解西藏的美在哪里,他通过摄影、纪录片的方式记录最好最美的西藏。随文的照片真的太美了,我想我会再去看看他的纪录片。

文中,不仅仅讲到西藏的风景,也讲到它的文化、风俗、人文、信仰,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比如我们都知道好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但这里的小孩都是放牧为生,到底是好还是不好。不好在于他们没有接收本该得到的教育,但这里成长的人普遍更质朴更真诚,有信仰容易满足。这这样一个高海拔、环境恶劣的西藏,寺庙林立,人人都怀揣信仰,反而幸福指数更高。

作者记录自己在西藏生活、拍纪录片过程中点点滴滴,也有人生感悟:有关于爱情的,热恋时都觉得彼此是自己的真爱,其实你爱的是那时候的自己,只有一样的价值观、一样的目的性,缘起由爱而生相互包容相互护持才能走到最后;有关于友情的:朋友要常联系,要把喜悦分享给你对的人,要有一群年轻过、疯过、潇洒过的人,志趣相投;更多的是关于人生意义:人生短短几十年,忽生忽死,忽聚忽散,人生是单行道,真正的勇气是你敢活着,人生要有向往,坚持做梦想,雕刻人生。

本书更像一份邀请函,邀请我们心中有梦的人都到西藏去看一看,去体会自己的那份感悟。

4/7页

西藏,西藏!读后感(五)

有时候也会感觉自己,一面想认认真真的活在舒适区,然后慢慢的进步,慢慢的改变。但是偶尔又会被梦想和远方抽一鞭子,想象着,西藏的美好,诗歌的王座和太阳,生活有时候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是早晨上班是疲惫不堪耷拉着的眼皮子,也可能是丈量地球的旅行和徒步。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和期许,也许有的时候并不能如愿的付诸于现实,但是它在心中闪耀的样子,也许会成为你平淡无奇生活里的开胃菜,指南针

5/7页

西藏,西藏!读后感(六)

疫情封控之下,逼迫自己去反思,去读了一些有关大自然的书籍,看了一些有关人与自然的纪录片。譬如《西藏西藏》,譬如《第三极》譬如《三江之源》。

说来也可笑,到青藏高原工作的第十一个年头,此时才算真正有心去了解这样一个奉献了七分之一人生的地方。要说得天独厚,估计也没有其他人能与自己相比了。工作在青海的西藏单位,做着最朴素的英语教育工作,时常前往拉萨出差培训,整天与眼睛里充满纯真的藏族小孩打交道,对青藏高原的自然、人文、语言早已司空见惯。

可能正是由于一开始的不情愿,到突然之间的司空见惯,让人始终没有真正俯下身子静下心,去观察、体味周遭的人、事、物。对于生存了二十年的故乡西安没有,对于生活了十年的青藏高原亦没有。因此也可悲,人若始终对于自己的周遭没有热爱,没有仔细观察体会和反思,就犹如无根的浮萍,无论飘到哪里,都只是犹如孤魂飘荡罢了。

对于很多一直生活在内地的人来讲,西藏乃至青藏高原一直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圣洁之地。纯净的蓝天白云、连绵的雪山、澄澈的湖泊、朝圣的佛教徒,着红衣的喇嘛、悠哉的牛羊、遍地的野生动物,它们独自或重叠,构成一幅幅令人安心宁静的画面:圣洁、静谧、纯粹。当然,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之下,西藏很多地方尤其是城市周围已显得和内地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现在也是拉萨城的一个典型特征。约好下午六点吃饭的人们,能赶八点聚齐坐在桌子上已算万幸。

不过,有些东西始终是不会改变的。就像卡布在《西藏西藏》里所描绘记录的那样:这里有亘古不变的“皑皑雪山“”泼墨碧湖”“桃花松柏“””冰川雪峰”“荒原星空”牛羊苍鹰”“喇嘛寺庙”“转经筒酥油茶”,这里还有农牧区人们终日面对静止时空无人与诉的孤寂与沉思,以及异乡人混合着泥土与牛粪的梦想与生计。书中作者卡布用一年四季的顺序,为我们描述了西藏春夏秋冬不同场景的“天地人神”所构成的一幅幅画卷,这其实是在用一种轮回的方式为我们讲了一个轮回的故事。四季的轮回,坛城的轮回,生命的轮回。

仔细想来,我们的一生又何尝不是。不经意的瞬间,做出不经意的决定,不经意的选择一个地方,然后不经意的过完一生。谁又敢说这不是冥冥之中的一种注定亦或轮回呢?浩瀚苍茫的青藏高原,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片神秘的异世界,在卡布的摄影和文字中漫游这片土地,能让人与信仰和慈悲连通,能让人明白,人生繁华皆如过往云烟,认真挖掘自我,获取本质,守护内心,才是正道。

老子《道德经》云:人法天,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卡布在专访中说到:如果认真去看一些转经,或者去发愿磕十万个甚至更多的头,用一种漫长而艰辛的道路去发现自我,在西藏,这是人们的一种常态。这种发现相对于自我、相对于世界,就是获取本质的过程。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观念,曼荼罗是一种结构,一种甚至已经形式化的生活结构,如果用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一结构已经渗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从意识形态还是生活仪式形态上,都会有所发现。所以,我会强调,强调其中的重要性和规律性。理解生活方式,了解生活仪式,是通往西藏的必修课。

终归而言:理解生活方式,简化生活仪式,用一种漫长而艰辛的道路去发现自我,获取本质,是我们每个人此生的必修课。

6/7页

西藏,西藏!读后感(七)

作者是理塘人,自身对藏族文化有情怀,在那里深入生活游历了二十年,走遍西藏的各个角落,对西藏知之甚深,难行驶的道路,牧民的性格习俗,气候变化野外生存等等都能应对专业,尤其是摄影技术,拍摄出来的作品相当大片,可惜书里的插图不是很讲究顺序,如果能和文字紧密关联下就完美了。

前些年旅行次数多了,会感慨美景不是轻易可见的,需要耐心等待时机,需要耗费体力扎根深入,看这本书更加理解要拍出美景有多么不容易,藏区都是高原,海拔一高想干点什么都很难,更不要提长途跋涉深入不毛,光书里写到的陷车就有好些回,山高路险,尽管作者已经非常厉害装备齐全经验丰富,也难以避免,最严重的一次差点叫坦克来救援。更多时候为了等一个心中完美的布景,坚守在拍摄点,要受冻挨饿,喂虫子养跳骚,考验人的身体心理承受力,我们能看到的每一张令人震撼的作品,都满含着作者的热爱与深情。就像序里地理杂志总编说的那样,照片不是在定格某一个瞬间,而是一种涌动一份境遇,像一首诗,让观者感受到画面背后有无言的故事。

书里涉及到的地名和路线太多太多,对着地图我也找不清楚,干脆放弃了,虽不知准确的位置地点,但大概意境可以在脑海里想象。付出辛劳就有收获,累其体肤而直达心灵,作者这二十年看到的景色,是很多人几辈子加起来也无法企及的。

不知道是他本来文笔就很好,还是见过壮美景象有感而发,文中风景的描述太美太梦幻。高原人少地广,会很安静,抛去人类的控制,自然占据主导的地方,一切都变得不一样。看他的描述,我常常感觉天地间只剩下了他,那种孤寂又升华的状态很让人羡慕。等待美景让节奏慢了下来,在城市里每天都按时间表忙碌,鲜少能有机会忘却时间静心的望望天儿,就算有跟西藏一样的满天星空,我怀疑也有很多人是看不见的,看不到四季交互的信号,看不到阳光从山头跳出花朵绽放的瞬间,感受不到地球的脉动自然的霞光,生命的本能在不断削弱消退,作者记录下的那一霎那光景,是在试图重新建立我们与自然的联系,是在表述人与世界之间的执念。

更是难忘作者拍摄黑颈鹤与金丝野牦牛的经历,来回探查好几趟,才锁定位置和角度,拍出它们原本的状态,被直射的阳光勾勒出好看的剪映,在芦苇丛的清晨踏水破空而起,在无人区的热浪下列阵远望,威风凛凛随时狂奔冲刺,高海拔孕育出的动物有着惊人的魅力,远远看着也会心生敬畏。人类已占据了太大的区域,能有片无人区归还给它们是应当的,早在人类出现前的很多年,它们就已经生活在这片高原上,比我们经验丰富适应力强,人与动物自当相依,不要让“人类世”毁了人类自己。

不能出去的日子,时常会把19年西藏旅游的照片拿出来回味,相比作者我的游玩就是走马观花粗浅一游。但也已经很知足了,看照片里穿透力极强的阳光还能感受到当时照在身上的温暖,看纳木错的岸边水浪也能舒心放松下来,仿佛再次置身广阔。书里写转经祈福写一路朝拜,作者不能理解我们到此一游的心态,直接飞过去奔着目标直达,目的性太强失了心境,也失了虔诚祈愿的从容,在作者眼里恐怕是瞧不上我们这份急不可耐,觉得我们不懂。其实我们不是不知道深度游历的魅力,是做不到,连一个稍长点假期都求不来的人哪里有能力奢侈地慢慢适应,但我们又实在向往得紧,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力体验,便显出无知莽撞,实属无奈。就像疫情的这两年,都无缘踏出北京,有太多牵绊,拥有的多了胆子就小了,再无洒脱,我那点作者看不上眼的西藏经历也许是我此生能到达的最高处了,所以想阅读,所以他的写作才会格外有意义,二十年的游历传播给我们这些永远无法亲身抵达的人,给樊笼里的我们一个灵魂出窍的机会,随着他的文字飘向不可及的远方。

如果要像作者那样深入藏区,我一定会带上许多行李,以备不时之需,别说是西藏,离家远行去哪里都有大大的旅行箱相伴。作者曾偶遇藏族姑娘,一同在湖边野餐,餐毕她们转身步行迈向羌塘深处,身边却无沉重行囊,身前是一望无际的荒野,不知道走多久才能遇见人家,但她们步履坚定,就这样自信的远去了。于我们,家不外那几十平的小屋子,其他地方都在别处都是异乡,但于她们,那一大片无尽的土地都是家乡,在家里还需要背什么行李。

以前我是不能理解且毫无兴趣的,对朝圣,对修行,对信仰,与我不在一个世界,只能远远的听说,为什么会有人以身体丈量大地那样苦行的方式向无实体的想象表达诚心寻求庇护?一直以来我说敬仰只是怕事,因为这类人太多了且看上去很执拗,不敢得罪,其实我心里是想说的那个词是迷信。未到苦处,不信神佛,也许是我过得太顺,未见人世苦难,怎懂我佛慈悲。

现在我有些理解他们的感天叩地,这和地理态势有密切关系,在藏区生活的人,和我们最大的区别是一切源于自然归于自然,那里有着巨大的海拔落差,有着独特的生物垂直分布状态,高寒之地,衣食住行,都取自环境,住的房屋是由牦牛皮骨造就的,吃的是牛羊肉,是采摘林里的蘑菇,喝的是母牛羊挤出的奶,取暖是用牛粪涂墙根生火把,沐浴有天然的瀑布泉眼,治病也能靠温泉水的矿物激发,而钱是拿来装饰墙面的,只因红色好看。生活方式才是价值观形成的根本,就像我们常以为牧民都是大户,那些头牦牛值老钱了,但这绝不是他们的观念,没有牦牛就无法生活,他们是不可能卖掉牛换成钱的,在那个广阔到一望无际的旷野,钱无法长久的提供吃穿,不能抵御高原残酷。牧民们与自然是相依为命的,他们叫得出每一头牛的名字,他们识得出土地上的每一块石头,这种相处情感我们是无法理解的。

既然一切依靠自然给予,必然心怀感念,赖以生存如何能不信仰,就算杀生,也是不得已为之,绝不血腥轻率,要有仪式,助动物的魂体得以安息回归自然,因为总有一天人也会归于尘土,人死天葬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爱钱,他们爱牛,生活的根本不同,信仰也跟着不同。难怪作者说与牧民四目相对的瞬间,能深深感受到彼此之间距离的遥远,那是一种互相不可以阅读的距离。但不知怎么爱天地听上去比爱钱高尚太多太多,在那种极差的地理环境中,藏区的生物们居然生存的很好,神奇的是,在环境优越资源沃足的城市中,我们却总也活不好,说到底人类也是动物,脱离自然,依存于人造物质,才是活在无实体的想象中,牧民一定也很难理解我们,以996那样苦行的方式向钱袋子虔诚努力,又能求得什么庇护?

当然,到现在,牧民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科技的步伐不可能避开那里,每年有越来越多的人去往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势必带来商业发展,现代产物包括金钱,也会对他们影响愈多。朴实的拉姆、阿妈、大棚民工,作者在旅途中遇到的温情,也许也会跟着不一样了。但改变无法阻挡,也不应阻挡,牧民们有权利享受便利生活,有权利与世界接轨与网络连接,不能因为我们向往自由,就剥夺他们的自由,铺路建设,景观也许会有变化,原始的生活方式会有改善,僻静不可及的角落会被打扰,但总有那么多人热爱着自然,而热爱的人们总会胜利,自然的馈赠亦不会吝啬,我们也就不必忧心藏民生活的韵律会被我们同化。

西藏的本质不会变,万物从清晨醒来,逆光之中,群山静默,空山无声,一天又一天周而复始,如此,与我们短暂的生命相比,看上去那么永恒。

7/7页

还剩4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