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黑前的夏天》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讲述了一对好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和无法言说的秘密。在夏天即将结束之际,两人的友谊却因为一场悲剧而受到考验。小说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跌宕起伏的情节,让人深刻思考友谊与信任的真谛。
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第一篇
好久没有看过书了··最后一本看过的书应该是在大二的时候看的杜拉斯的《琴声如诉》或者是七堇年的《澜本嫁衣》。太久了 记不清了。
一直都想看《天黑前的夏天》却一直在商丘没有买到··悲哀···
1/15页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第二篇
现实总是让我们隐藏最真的“自我”,戴上各式各样的面具,扮演社会、家庭、伴侣期望我们扮演的角色,他人的目光竟然成了支撑我们存在的唯一动力。可是,当年华老去,我们不再重要,蓦然回首,在一副副面具下,还剩多少“自我”呢?
2/15页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第三篇
叙述沉着冷静,描述丰满真实,有如一帧一帧的电影画面。用一个白天经历了一个女人的中年危机。但我认为海豹梦的描写过于做作,最后去动物园也嫌多此一举。结尾显得不受力,没有突破,潦草。去西班牙一节写的别致,全文有许多闪亮的句子。
3/15页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第四篇
《天黑前的夏天》虽然勉强读完,耗时长达俩月。为何读时味同嚼蜡,只因年轻与情感经历的差异,使共鸣甚少。遂决定二十年后又读吧。但我明白这是一个关于中年女人“困惑与出走”的故事,然而主角尝遍新奇之后明了回归家庭才是真正的归宿。
4/15页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第五篇
第一句送给诺贝尔文学奖:狗屎。
第二句送给南海出版社:傻逼。
第三句送给本书的作者:回家给孩子喂奶吧。
谢谢。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5/15页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第六篇
<天黑前的夏天>,讲述逐渐被家庭隐去的中年主妇寻找自我价值的旅程。离我尚远的阶段,读来却毫无违和感。像是一个断断续续凶险万分的梦,不管要花多少个晚上,你必须独自将它梦完,或迟或早而已。中文译本流畅优美,意识流的视觉,我已跟她旅行一趟。译者功不可没。或许40岁时,我应该再读一次。
6/15页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第七篇
no one likes to be alone
人到中年,特别是女人,改变的不只是容颜。
在什么都已经得到的时候,心中所想的必定是不被道德认可的东西。女主一路坦途到中年,向往什么自己都不清楚,有份冲动压在心头,一触即发。还好是在国外,不是中国,否则估计不被原谅吧?!
不过好书一本,推荐一读。
7/15页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第八篇
很多人写女人,莱辛写女人写得最冷静、最透彻,仿佛显微镜下放大一只渺小的虫,昭然若揭,客观得发冷。
一个夏天,凝聚了一生的时光。凯特站在一个点上,徘徊、寻找,最终在离开、回来的过程中,重新确认了自我,找到了人生继续的力量。
婚姻之于女人的影响,是持久而彻底的,需要女人穷其一生来思考。因此,这本书是迫切的必需。
8/15页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第九篇
一段关于寻找自我的夏天之旅。
前面部分有点枯燥,读到后面才慢慢清晰起来。
作为一个女人,无论如何都要以自己的名义活着,除了作为别人的女儿、妻子或者母亲,更重要的是要以“我”这样一个角色活着-——一个有名有姓、有想法、有感情的、独立的角色,不管你的父母、丈夫、孩子有多爱你。这是我看完这本书的最大感悟。
9/15页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第十篇
我花3天时间读完的。一开始觉得并没有传说的那样好读,后来发现不能细细的一个字一个字的读。其实故事很简单。也很真实。但或许我得等到跟凯特一样的年龄时才能真正理解真正懂得吧。我就像莫琳,说到底还不属于凯特的那个世界。
买的时候是被书名吸引的。天黑前的夏天。貌似夏天过后,天并没有黑,反而更加明朗了。
讨厌书上的各种广告语。
10/15页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第十一篇
“在一件需要全心投入、历时漫长的事件一端,走来一个自信勇敢的年轻姑娘,另一端走来的则是一个中年妇人——她自己。”
不知道为什么这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婚姻是一个事件,历时漫长,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女人。站在出口的凯特,望着那些自信勇敢的年轻女子,看到了人生的不由自主。
一端与另一端,一入一出,便是一生。
11/15页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第十二篇
每个人来这个世界目的就是在寻找最终的归宿,不管是海豹,还是莫琳他们一直渴求的就是自己的归属。就像莫琳那个女孩我畏惧婚姻又渴望一个人可以真正告诉我该何去何从,是的,我们最终会走上自己曾经发誓不会过上像母亲一样的日子,但是后来我们终还是走上了,不是向生活妥协,而是释然。青春本来会有所傻劲,提着行李挑战刺激的生活,一番游历,像凯特一样重新提起行李回家。
12/15页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第十三篇
一部心理描写高于叙事的小说,说莱辛是女权主义者,不尽然,每个女人对自己的生活或多或少会不满、困惑、猜疑、迷乱,也许只有在尝试改变、追寻、甚至放纵之后,发现最适合自己的正是原本的固有的生活,贯穿整部作品的海豹的梦,是凯特心理变化的隐射,最后海豹向海里游去,并没有回头,是凯特经过一个夏天打破常规生活之后,决定回归的坚定。必须PS:翻译太渣,几度差点读不下去,4星是给原著,跟这本书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13/15页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第十四篇
买这种书的时候,11年夏天,和《追风筝的人》一起买,为的是省邮费。《追》至少翻了5、6遍,在N个同学之间轮流传阅过,而这本依旧落在书架,
而在昨天,14年4月20日。
重新翻起。
遇见一个人,需要缘分,遇见一本书,同样需要缘分。需要在合适的时间。
书翻到一半,刚好在“莫琳的家”。
作为女人,是否都必须经历或跨越这个阶段?
妈妈们很辛苦。无论是从现实家中看到的那个她,还是在这本书中。
14/15页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第十五篇
我是根据《纽约时报》的书评“继《百年孤独》之后最好读的诺贝尔作品”选购的读物,但是说实话,“在酒店”和“在莫林的公寓”章节中絮絮叨叨的描写充分考验了我的耐性。也许诺贝尔获奖文学作品读的不多,所以“最好读”的评价有点吓着我了——难道诺贝尔的获奖作品都是费解费劲的吗(至少莫言的不是这样)。贯穿全书中那个无厘头的海豹梦呓更是全然让我摸不着头脑,或许,岁数不够,经历欠缺,造成与此书没有共鸣吧。对天黑前的夏天的读感——夏天的白日如此之长,受尽了时间和光环的煎熬。
15/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