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是作者龙应台的自传体小说,讲述了她的成长历程和人生经历。通过对家庭、爱情、友情、职业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作者的坚强和无畏。读后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困难的勇敢面对,同时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
《目送》读后感(篇一)
以前我总觉得的书只是一种人们粉饰世界的工具,但是当我看到龙应台的目送时,我几度落泪。父母的衰老~离去,儿子的长大,弟兄的之间的亲情。。。。。是我们感触着生活。只有苦辣酸甜集合,才是生活的真谛。。。。。。。。
1/14页《目送》读后感(篇二)
我觉得世界上的人是害怕失去的,
所以请珍惜现在的拥有吧。
许多书不同年龄段的人看会有不同的感觉,
我还蛮羡慕她的,可以那么的坦然的活着,过着自己的生活,这样很好。
和自己身边的亲人在一起是一种缘分,当看着他们漫漫的老去,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就像他们看着我们渐渐的长大,人生真的是一个又一个的轮回,就这样上演着,有些剧情我们。。
2/14页《目送》读后感(篇三)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年龄增长到一定的时候
社会阅历到丰富一定的量
智慧修炼到一定的层次
灵魂升华到一定的境界的时候
生命就没什么好挣扎的了
世界很简单
我也很简单
3/14页《目送》读后感(篇四)
这是一本让我鼻子不停酸楚的书。这里边的每一篇都似乎是那么平淡生活的描述,只是都沉淀了生命的静华,没有任何的喧嚣。让心渐渐柔软下来,温暖起来,看到路边上的一个流浪的狗,都有种恋爱生命的感觉。
试着读出几章来,用录音笔录下来。中间有几处竟然有种哽咽,无法继续。
突然害怕了,害怕继续读下去,怕心灵的一个地方又被轻轻掀起来,露出脆弱或者是感性。却舍不得放弃,只得蓄蓄力量,在某一个时刻,再读起来。
4/14页《目送》读后感(篇五)
放在床头,想起来的时候翻翻,往往翻上几页就沉浸的回忆里,这本书最大的问题是,总是能勾起你浓浓的乡愁。不是不想看,而是乡愁起来,不能再全心的看下去。好几好几次,深夜想爬起来,回妈妈家去。有时候趟下,侧着身子看书架上的书,看到这本,拿起,只是看看封面上的文字就放下,封面的文字写的太形象了,只是看到这几句就不忍再看下去: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5/14页《目送》读后感(篇六)
要不是一个朋友在春节提起她在看龙应台的《目送》,我都忘了两年前我也买过这本书。当时这本书是和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一起买的,那两本书是一口气看完的。《目送》完全是另一种风格,看得人很压抑,就放下没看。经提醒,就又拿起来看,竟然一下就看进去了。看来看书也要有机缘。
《俱乐部》是当中我很感兴趣的一篇。说有一个“海树葬俱乐部”,参加这个俱乐部的人可以选择将来是海葬还是树葬。我春节时也刚刚看了《非2》,不知道王朔、冯小刚是不是也知道这么个俱乐部,要不李香山怎么也埋绿萝里了。可他不是投海了吗?
很喜欢《非2》,在活着的时候搞一个告别仪式也挺不错的,而且我老公说,还是海葬好,省事而且合一了。
6/14页《目送》读后感(篇七)
龙应台,阳刚热气。
我一直以为龙应台是一个“总是生气”的人,而且是一个爱生气的男人,读她的《野火集》就知道她的“刚烈”。李泓冰先生曾说:读龙应台,让人入世,让人痛楚、激动,想和人吵架。
《目送》共74篇散文,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儒雅温和的男人周国平用《妞妞》祭念早夭的女儿,父女情深,令人潸然泪下;而曾经激狂的女人龙应台淡淡地描述着人生一次一次的目送,是一个坚强隐忍的“男人”!
书的扉页,龙应台坐在石阶上,硬朗的面部轮廓,坚定的眼神。他的内心也是这般刚毅的吧------
但是,我分明看到了一个女儿 ,一个妹妹,一个母亲。那些忧伤、悲痛通过那支女性柔情的笔,肆意蔓延。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7/14页《目送》读后感(篇八)
早些时候,看到友人们分享龙应台的这本书,便生出阅读的愿望。这个春天伊始,候机室里买到这本印刷精致的书籍,一目阅完,连续三个多小时的时间里眼睛都没舍得离开上面。很久很久,没有这样的愉悦阅读之情了。
真是一本好书,娓娓道来的小小故事们组成一则则篇幅不长的散文,字里行间尽显龙应台的细腻,少却她近年持有的锐气。这像是一个女人温柔的回忆,也像一位母亲慈爱的叙述,还像一个女儿真挚的情感流露。涓涓字迹间,让自己触电似地感慨,禁不住的唏嘘人生。在一眨眼又一眨眼里,岁月流逝而去,波折的流淌,在每个经历的人心底埋下平静的记忆。
看书店诸多回忆录,凡有品有味之人,无不是对几十年的生涯作清脆之音、迷恋之情。《目送》里的龙应台放下了自己的辩驳之力,这位精神强大的女性,终究是内心柔情的女人。面对父母、孩子,她甚至会害怕“生命里那些莫可名状的无奈和悲凉在一瞬间将我淹没”。如此的生命,又何尝不是各位所惆怅的呢?
或许人生就该在众人的目光中有疑惑、有遗憾地溜走,也带着满足,带着缠绵情谊,最后年迈或接近年迈之时,回望几十年的旅程,一声叹息,又一个柔情的回忆命运飘过。你我都不可避免这样一场人生之旅。
8/14页《目送》读后感(篇九)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作者是龙应台的书,不要说我愚昧无知,在我高中时我已听过龙应台的名字,但我却一直以为这必定是个男的,台湾的作家,直到上了大学后,慢慢接触更多的文学作品,我才知道龙应台不仅仅是个女作家,而且还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作家。
今天有幸阅读了龙应台的《目送》。
对于《目送》,我想她应该这样排的,第一篇写的是自己的事,第二篇接着就写的是和她母亲的事,最后就是不断的回忆和她父亲的点滴。
应该说,起初我以为我对人情有些了解,也觉得我懂很多,但当看完龙的《目送》之后,一方面自觉惭愧,一方面很感谢龙,从她写关于她生活的点滴启发了我更好地理解生活,理解亲情。在龙的这部书里头,不管她写的是关于自己对一些小事物的感悟还是和父母的点滴,看起来再也平常不过,甚至就好像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一样,所以你会觉得这是如此的真实,那么她笔下的点滴正是我们有时也会不经意间忽略的不注意的。
看完之后觉得自己的情感也细腻了不少,这应该是受多方面的影响,而来自于众多作家笔下的作品更甚,我也感谢他们写下那么多值得品鉴启发人的好作品。人,应该懂得生活。
9/14页《目送》读后感(篇十)
这是我第一次读龙应台的书。她的文字细腻、柔情而又不失霸气,充满女性独特的温情。
为人女儿的作者,对中风后失语不能行动的父亲和年老体弱甚至有点老年痴呆的母亲的一次次探视和无微不至的照顾,就像对纯真的孩子一样为他背古诗擦洗被尿屎弄脏的身体换衣服为她梳妆打扮陪她逛街买衣服。
直至目送他的离去。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在一条我们看不见、但是与我们的旅途平行的路上,爸爸,请慢慢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少女时代离家去外面读书,每次离开母亲总是帮我拎着行李送我上车。等车开了,我从窗户里向外望去,她还是站在那里向我挥手,目送我离去。车子越开越远,她的身影也越来越小,直至被街边的树木和来往的行人车辆淹没。
为人母亲,当儿子渐渐长大,不再需要你的一天好几遍的嘘寒问暖和罗里吧嗦,过斑马线时不再需要被你的温暖的大手紧紧包裹,与你一起走路时和你保持几米的距离,生怕这“幼稚”还把他当baby的老太婆在同学朋友面前丢他的脸。即将为人母的我看了有一种很复杂的味道:等我的孩子长大后也会这样对我吗?是我对ta不信任不放心因而多加看管干涉吗?还是孩子大了自然有他们自己的空间自己的处事原则,我应该信任ta鼓励ta放手大胆地让ta自己去面对去做?我不知道。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10/14页《目送》读后感(篇十一)
知道《目送》源于它的名气。真正看到它源于同事桌面上的一排书籍,在所有工具书当中让人眼前一亮。读到散发着书香的《目送》源于团委建立的青年图书馆,我是第一个借阅者。草绿色的封皮,是油画的效果,除此之外无它,在手中掂量几下,却分量十足。一如书本身,轻轻又淡淡的,可是书中的文字,却道尽了生命中那些最幽微的情感,那些我们每个人正在或者终将经历,苦于无法言表的情愫。儿子的离开,父母的衰老,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历史的拷问,自然的窥探,旅游的见闻……共六十八篇散文,或淡雅、或华丽、或平白、或委婉,无论怎样的笔触,贯穿始终的是作者敏感细腻的心,让人看到了一颗新时代优秀知识女性所蕴含的丰富内心。
原本以为,带着这么一个充满霸气和男性气息名字的龙应台,该是风里来雨里去,内心强大语言犀利的作家,而《目送》里的龙应台是生活中的龙应台,原来也只是这样一位啰嗦的母亲,尽孝的女儿,平凡的女子,与你我一样。她不是台北市文化局局长,也不是美国大学教授,她只是那位在《母亲节》中,面对儿子的脱离时感到深深的落寞的妈妈;在《慢看》里,对城市快节奏生活渴望逃离的城市人;在《常识》中,惊讶地发现自己如此缺乏常识到好笑的地步的小女人;在《注视》里,静静地注视父亲离开人世的好女儿。这些故事,构成一幅幅生活的场景,离我们并不遥远。
好的书籍会引起共鸣,会让人动容。读《目送》,真正打动我的不是作者对语言娴熟的把控能力,也不是作者经历过的一些不寻常事,而往往是生活琐事的记录,伴随着几句点到即止的观点。在你捕捉到作者内心的同时,也勾起了自身的相似之处,于是,心里经常会暗暗说道:是啊。就是这样。文中作者的情绪,便成了读者的情绪。开篇《目送》一文,写的是龙应台从儿子逐渐长大、独立想到了自己之于父母,扮演着和儿子一样的角色。“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她说道。我在一个普通的晚上读到这句话,心头泛起阵阵酸涩,想起,该是时候给父亲打个电话了。人生是一场目送,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但有些人,你要珍惜他们陪你走过的那一段路。
11/14页《目送》读后感(篇十二)
没有领略过龙应台针砭时事的字字见血,但对于她,心中却有熟悉的亲切感,《亲爱的安德烈》中母子间的书信往来,印画出一位聪明睿智的母亲,而我的妈妈也曾在我们姐弟俩的成长过程中写过爱的长信,带着母爱的亲切感读完《目送》,发现这位没有我妈妈漂亮的母亲,拥有一颗七窍玲珑的水晶心。
没有翻开书的时候,看到封底的推介语,“《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本来沉浸于诸事烦扰的心思,便霎时轻巧的脱离其中,想看看这个妈妈级的女人用文字给我展示的怎么过活。
她的孩子长大了,觉得妈妈的有些行为幼稚的像个孩子,她兴奋的指给儿子看栗树上停驻的一只长尾山雉,却发现身旁的儿子早已一个箭步迈开,稍显尴尬的说她的表现简直是个没见过世面的五岁小孩。
看到这里却不禁失笑,想起几天前似曾相识的一幕。爸妈下定决心在郑州买套房子,最终跟我姨家选了同一个小区,办理完复杂的手续,一时意气风发的妈妈,对着我姨家的方向吆喝了一声:饭做好了没?众人愣神的时候,弟弟的表现与前位母亲的儿子如出一辙,迅速远离妈妈,连忙出声制止:妈,妈,淡定点,淡定。
没有按顺序依次读下去,只是信手翻来,慢慢的就欣喜的发现,龙应台字字堆砌出的竟然也是我的生活。
她是那位可爱的孩子般的母亲,而我有一位可爱的率性的妈妈。她有至亲的兄弟,会在一个阳光温煦、微风徐徐的下午看到他们鬓间的白发,会为他们眼神中不经意流露的风霜忍痛,而我也绞尽脑汁想着怎么当好姐姐,怎么用确实不怎么够花的工资请我的兄弟们看电影、吃西餐。会有朋友在离别时郑重的跟她互道“保重”,而我也在下班后拜访了一位数月不见的朋友,天南海北的聊至夜深,告别时亦嘱咐我安全到家以后给他发条信息。
每篇文章中都会有一张照片,臆想着这些照片应该大多出自她本人之手,因为她本人流连喜爱的事情莫过于拍照了。想象了一下她拿着相机,大街小巷中随意逛着,山中水边随意走着,会感动于目光所及之处的一只白天鹅,会记录下映在水面上的几支残荷,会抓住闲坐老人略带戒备的一瞥。这些也都是她生活中的一部分,用自己的敏感细腻充实自己的生活,只可惜,我却刚意识到这是个凝结时光的好方式。
粗略翻完一本书,并没有从中学到该怎么面对生活中同样存在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但却有了一份了悟的淡然。我能拥有如此悲欣复杂的情绪感触是如此鲜活的幸福,我慌着给自己突然冒出的奇怪问题寻找答案时候是如此的有意义,原来我们的生活也可以用平凡的文字表达的如此美丽。
12/14页《目送》读后感(篇十三)
站在原地看你远去的背影,任泪水肆意流淌,任思念在心底膨胀,我依旧得站在那里,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学的一篇课文《背影》,“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里的背影似乎与龙应台的《目送》有异曲同工之处。曾经我总能在人群中一眼就看见父亲宽广的身躯,可如今,父亲的背影那么的单薄,甚至很快就模糊在我的视线里,而龙应台描述了一个中年人面对子女与父母所产生的爱与矛盾。让作为子女的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了父母那不以言表的深厚的爱。
目送开篇写了三次目送儿子和三次目送父亲。“我”送儿子华安去幼儿园,我站在对面目送他进去,华安不断的回头寻找着我的目光,更多的是他对我的不舍与依赖。当华安十六岁时,作为美国交换生,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例行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在他的胸口,他很勉强忍受着母亲的深情,我目送他进了检票口,可他却一次都没有回头,更多的是我对他的不舍,正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当华安上了我任教的大学,从不愿意搭乘我的车,我在楼上目送他上了公交车,此时的孩子已经长大,更多的是我对他的依赖。这种复杂的感情是父亲传达给我的,当我博士毕业到台湾大学任教,是父亲开着那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送我去的,可他把车停在了学校附近的巷口,他怕给我丢面子,我目送他的小货车离去。十几年后,我去医院看望父亲,帮他擦排泄物,看着护士接过轮椅,目送父亲离去的背影,我才感到眼前的这个人他老了,他需要我。最后一次目送父亲是站在火葬场的火炉边,即便有再多的时间去爱,可是,那个人已经不在了。“我慢慢地,慢慢的了解到,所谓父母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最令我感动的是雨儿里那位患有老年痴呆的母亲,她只记得孩子们小时候的事情。当父母把我们小时候调皮捣蛋的事情反复念叨时,千万别嫌她烦,因为此时的她在享受自己最快乐的时光,记得母亲总是和别人说起我小时候和她遭过多少罪,我知道她内心觉得亏欠我的,现在加倍的补给我。可她给我的那份爱怎能用多少来衡量。
文章的序言中所提到的“对于台湾人和海外的人‘相信’或‘不相信’已经不是切肤的问题了,反倒是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和‘舍’才是刻骨铭心的痛,”这里所说的伤逝是指父亲的去世“子欲孝而亲不在”的伤感,“舍”则是对待孩子的问题,为了让孩子独立,你就的放手让他自己去生活,让他失去依赖父母的想法,只有这样他才会在社会上立足,当你想帮助他时,他已经不需要你的帮助了,所以目送时再也没有目光的交汇。
目送,是“我”用爱伴随着你前行,伴随着你老去,“每一个被我“看见”的瞬间刹那,都被我采下,而采下的每一个当时,我都感受到一种“美”的逼迫,因为每一个当时,都稍纵即逝;稍纵,即逝。”珍惜身边还健在的父母,当你不需要依赖他们的时候,他们需要依赖你。
13/14页《目送》读后感(篇十四)
我来看此花时
——我读龙应台《目送》
三月末,春光正浓,终究在家耐不住无聊决定以书为食粮,填补下在家待业的空虚日子,也不枉短暂渐逝的春意。
打开百度文库,我曾经上传的作品都已被删的差不多了,趁着还有些没删净的下了几十篇文字,有小说,有散文,有名家,有写手。能不能耐着性子静下心来看完着实是个挑战。
下午一点,端着笔记本,坐在阳台,北面的阳台少了阳光,多了些冷郁与宁静。打开文档将word转换成pdf,总觉得pdf看起来更舒服,文字更可爱,以至于将所有要看的文字都转成了pdf,新建了一个文件夹,放在桌面。
话已至此,就说说我看的第一本书:龙应台《目送》。第一次听龙应台这个名字是高中时的语文课做过她的一篇阅读题,内容早已不记得,只记得老师说她笔锋犀利什么的,还一度听这个名字以为她是个男的(没文化,真可怕)。这本书是我第一次正式的读她的作品,之前的《野火集》,《亲爱的安德烈》,《孩子你慢慢来》也都听过,却选择了这本“二十一世纪的《背影》”。
书的内容很丰富,就是心情随笔。与以前的锋利相比,文字愈渐温情。多是探讨感怀亲情,代际隔阂,生活琐事。可能没到那个年纪还不能感同身受,但是作为午后的一份调剂却是别有一番滋味。
以下摘录了几段我喜欢的文字,不全,供大家品读。今后我还会将我看的书写成这样的可以叫做读书笔记的东西吧,因为在虚拟的网络平台上,“分享”二字听起来给外美好,也谢谢还有人记得我写过的文字,虽然自己都不记得了,惭愧之余也有些感动。
我来看此花时,“我都感受到一种‘美’的逼迫,因为每一个当时,都稍纵即逝;稍纵,即逝。”
1、直直看出去,越过海洋越过山屿越过云层,一重一重飞越的话,应该是澳门,是越南,是缅甸,再超越就是印度,就是非洲了。台湾在日出的那头,其实是我站在阳台怎么都看不见的另一边。——代序《你来看此花时》
2、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目送》
3、我们这一代人,错错落落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前后拉得很长。同龄人推推挤挤走在一块,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视。年长一点的默默走在前头,或迟疑徘徊,或漠然而果决。前后虽隔数里,声气婉转相通,我们是同一条路上的同代人。——《山路》
4、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或许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吧。——《寂寞》
5、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铁轨,倒像同一株雨树上的枝叶,虽然隔开三十尺,但是同树同根,日开夜阖,看同一场雨直直落地,与树雨共老,挺好。——《共老》
6、花开时,火烧满天霞海,使你想顶礼膜拜。有时候,时代太残酷了,你闭上眼,不忍注视。——《四千三百年》
7、他(指梵高)说:“看星,总使我神驰……我问自己:我们摊开地图,指着其上一个小黑点,然后就可以搭乘火车到那个点去,为什么我们到不了那颗星呢?我们难道不可以搭乘‘死亡’到星星那一站?”——《星夜》
8、我想有一个家,家前有土,土上可种植丝瓜,丝瓜沿竿而爬,迎光开出巨朵黄花,花谢结果,累累棚上。我就坐在那土地上,看丝瓜身上一粒粒突起的青色疙瘩。——《慢看》
14/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