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妞妞》后,我被故事中妞妞坚强、乐观的性格深深感动。她在逆境中不畏艰辛,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改变命运。小说揭示了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同时也传递了希望和勇气。这让我明白,只要不放弃,总会有希望的光芒照亮前方。
《妞妞》读后感(一)
哭着看完,突然间害怕了亲人的老去,爱让人快乐,也让人悲伤...有种想回家的冲动!谢谢爱我的爸爸妈妈,“妞妞”,你一定是个快乐的小天使...
或许,当有一天成为父母,我会在读一次这本书,或许会是新的洗礼...
1/5页《妞妞》读后感(二)
看完这本书,我发现了父爱如此伟大。
对于一个注定要夭折的婴儿,父亲用的是自己的不懈余力去拯救妞妞。
字里行间,我感动。
读着读着,这让人更忧郁了。
无论如何,我们就要开解一下阴暗的生活,乐观自信地面对生活。
2/5页《妞妞》读后感(三)
开始就是以为写的当爸爸的经历之类的,万万没想到,开始就铺垫了很重的悲剧氛围啊,这么小的孩子就得了肿瘤,还成了瞎子,唉,真的是太难了,那一句“的”开始以为自己看错了,但是,当这么多灾难发生在这个不到2岁的孩子身上,真的觉得情有可原了,“磕着了”。。那一句句,真的看的有些心疼,她可能是世界上最坚强的人了吧,这个爸爸也是当的惨啊,白发人送黑发人,甚至都没抱热吧,人生可能就是这个样子吧
想起直接合租的大哥,刚搬进去的时候,看到胳膊上插着软管头发有些稀少的小孩,就知道可能是肿瘤。。后面还有次看到鼓得跟气球的肚子,了解到,肝母细胞瘤,好在,比妞妞应该大几岁吧,有次跟大哥喝酒聊了聊,大哥也是忧愁的很,院方基本也给判了死刑,只不过大哥坚持转院治疗,砸锅卖铁,可能,父母都会为了孩子不惜一切,也不知现在小朋友怎么样了,希望好过些吧
关于救治还是安乐死这个问题,也不知道说啥,不过,首先国内现在还不合法吧,也不存在讨论的可能性。。可以探讨的可能是晚期该积极治疗还是消极等待,也是个头疼的问题
男人只有成为父亲,才会变得真正完整,我还是比较赞同的,只不过,可能要比别人节奏慢一点了,我倒觉得还好,慢慢来比较快,也可以从别人身上汲取点经验
3/5页《妞妞》读后感(四)
文/尘桥
无常的命运,平淡的乏味,痛苦的深刻。
去年偶然在不知情也没参与的情况下获得了学校图书馆的奖,得到赠书两本。其中有一本就是宝贝宝贝。
说实话,很失望。直到今天读到这本,妞妞。
至今仍记得我读某位作者的渴望苦难的散文时的愤怒,甚至在那片文章之下写了大大的几个字:
愿所有的苦难都加诸于渴望苦难的你!
如果我以读书的态度来评判这本书:
周算是很有风度的男人。妞妞里有关爱情的描述很多,也很鲜活。让人觉得周还很年轻。雨儿的形象大致我也能想象出来,宝贝宝贝里的红就不那么生动了。
不想去揣测原因,每个人的经历是不同的。
妞妞里的妞妞也很生动,或许是因为鲜明的对比,愈来愈多的黑暗和痛苦与越来越少的光明。越来越多的绝望和越来越轻微的挣扎。
史铁生写过一篇小说是一个患有侏儒症的家庭,父母痛苦的挣扎,小孩子在别人的眼光里痛苦。大多数的苛责和评论是建立在不了解的情况下,我不了解这种痛苦。
但我知道,让一个爱孩子的父母能够直观的感受到看见孩子未来的坎坷,恨不得以身代之之后未果,产生好好离开也是可能的。
周总说他是天生要做父亲的。我倒不曾觉得。
父亲在我眼里可不是那副眷眷深情的模样,或许表象是这样也可以,但请在关键时刻顶天立地些。他并没有。是逃避的,是不作为的。
不知情的妞妞很开心的玩闹,夫妇二人全力配合生命的倒计时,不知是心酸还是苦涩。
你再看宝贝宝贝,平淡的生活竭力的赞叹也没叹出花来。
妞妞开始让人感动后来暂生疑窦,这一切都因为周先生的逃避。遭受了固然让人同情,但不妥协才是最美的姿态。
读这本书,我总能看到一个男人掩面而泣,落荒而逃。
没钱治病拔掉亲人的呼吸器,丢弃婴儿,各种各样的事情都在发生。
但周先生无论是他所自称的还是风评都是说他是极其爱女儿的。妞妞这本书里他总是不做决定。我认为这种态度是默许。
默许自己的妻子做一个“刽子手”。然后产生隔阂并且不承认。
周先生与那些人还是有区别的,至少是爱这个孩子的,疼惜她的生命,可是这爱来的毫无作用。既没有让自己女儿活下去,更没有让她好好活着。
也认为如果在成功率很低的情况下安乐死是很好的选择,我也认为死了一了百了。我会这样认为自己的生命,但不会这样看别人。
作者作为一个父亲在文中有提到医学博士,有提到那天发脾气,说如果没有那一系列的巧合就怎样如何?
他说这是命运,因为他一般不这样,妻子一般也不那样。
我们从后往前看,当然会觉得那是命。
已经发生过的也不能更改。
人世间的一处处悲剧,一曲曲悲歌。时间会抚平一切,或许你还会记得,但总有新的东西会取代。
这不是不好。这是好的事情。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上,站在亲历者的立场上,看法是不一样的。
旁观者为之落泪就希望这出悲剧永远定格在这一幕,
亲历者更需要的是走出去,是离开。
时间是坏东西,让我们忘记。
时间是好的,让我们抚平伤口,假装自己只记得美好的。
这世界上,逃避的人太多,而这个父亲只不过是其中一个。
4/5页《妞妞》读后感(五)
一个人带孩子往往比两个人带得好,哪怕那是较为笨拙的一方。其原因大约就在于,独自和孩子在一起,这时只有自然关系,是一种澄明;两人一起带孩子,则带入了社会关系,有了责任和方法的纷争。亲子之爱的优势在于:它是生物性的,却滤尽了肉欲;它是无私的,却与伦理无关;它非常实在,却不沾一丝功利的计算。37
在懂得留恋生命的时候死去,这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命运。62
人生无非是一堆体验。68
真正的悲剧是爱的节奏出差错,一个人走了,留也留不住,等他后悔了,回来发现另一个人已经走掉,唤也唤不回。115
我相信人有素质的差异。苦难可以激发生机,也可以扼杀生机;可以磨炼意志,也可以摧垮意志;可以启迪智慧,也可以蒙蔽智慧;可以高扬人格,也可以贬抑人格,——全看受苦者的素质如何。素质大致规定了一个人承受苦难的限度,在此限度内,苦难的锤炼或可助人成才,超出此则会把人击碎。这个限度对幸运同样适用。素质好的人既能承受大苦难,也能承受大幸运,素质差的人则可能兼毁于两者。158
由于智者有着比常人开阔得多的视野,进入他视界的苦难固然因此增多了,每一个单独的苦难所占据的相对位置却因此缩小了。常人容易被当下的苦难一叶障目,智者却能够恰当估计它与整个人生的关系。即使他是一个悲观主义者,由苦难的表象洞察人生悲剧的底蕴,但这种洞察也使他相对看轻了表象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智慧对痛苦的关系是辩证的,它在使人感知痛苦的同时也使人超脱痛苦。159
如果我们骄傲得不肯逃避,或者沉重得不能逃避,怎么办呢?剩下的唯一办法是忍受。我们终于发现,忍受不可忍受的灾难是人类的命运。接着我们又发现,只要咬牙忍受,世上并无不要忍受的灾难。163
当然,也有忍不了的时候,结果是肉体的崩溃——死亡,精神的崩溃——疯狂,最糟则是人格的崩溃——从此委靡不振。如果不想毁于灾难,就只能忍。忍是一种自救,即使自救不了,至少也是一种自尊。以从容平静的态度忍受人生最悲惨的厄运,这是处世做人的基本功夫。164
命运是不可改变的,可改变的只是对命运的态度。164
世上还是有幸福的,那就是我们业已失去的一些非常平凡的价值。在病人眼里,健康是福;在受难者眼里,平安是福。可是在我们尚未失去它们时,我们却并不引以为幸福。人心同重难而轻易,舍近而求远,所以幸福是难的。166
对于人生的苦难,也是旁观者清。只要痛苦有间隙,而最后的结局尚未临头,身受者就不可能一味悲伤。倒是在旁观者眼里,苦难永远直接呈现,一眼望到了头。167
然而,看清了又怎样?这种清醒除了绝望还能带来什么?那么,冷漠岂非生命本能的一种自卫?167
对于一切悲惨的事情,包括我们自己的死,我们始终是又适应又不适应,有时悲观有时达观,时而清醒时而麻木,直到最后都是如此。说到底,人的忍受力和适应力是惊人的,几乎能够在任何境遇中活着,或者——也适应了,不适应也无可奈何了,不适应也死了。168
习惯,疲倦,遗忘,生活琐事……苦难有许多貌不惊人的救星。人得救不是靠哲学和宗教,而是靠本能,正是生存本能使人类和个人历尽劫难而免于毁灭,各种哲学和宗教的安慰也无非是人类生存本能的自勉罢了。许多民族的宗教都规定了为死者哀悼的期限。其实,没有这些规定,哀伤也不会无止境地延续下去。169
(于是我们只好说:意义在于过程……既然结局一样,何必在乎过程?)着眼于过程,人生才有幸福或痛苦可言。以死为背景,一切苦乐祸福的区别都无所谓了。因此,当我们身在福中时,我们尽量不去想死的背景,以免败坏眼前的幸福。一旦苦难临头,我们又尽量去想死的背景,以求超脱当下的苦难。
生命连同它的快乐和痛苦都是虚幻的——这个观念对于快乐是一个打击,对于痛苦未尝不是一个安慰。用终极的虚无淡化日常的苦难,用彻底的悲观净化尘世的哀伤,这也许是悲观主义的智慧吧。
然而,我终究是过程中人,除了过程一无所有,我不能不执著于过程。人生如梦,却不是梦,诞生和死亡竟都沾满着血污,这血污不是仰望监察的眼睛回避得了的。171
对于死者,我们不复牵挂,只是怀念。322
可是,宿命的解释岂能涂抹掉你在我心中刻下的栩栩如生的记忆。正是你的不可泯灭的可爱,使得你的永不存在成为一种不可接受的荒谬。327
虚无是一个比上帝要费解的概念,而只要一个人不曾丧魂落魄地领悟过这个概念的可怕内涵,死者便会在他的想象中继续活着。这对生者未尝不是一种安慰……334
苦难未必是纽带……所以,需要的不是分担,而是对自己的痛苦保持自尊,对对方的痛苦保持尊重,别把它们搅在一块。344
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