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生活》这部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展现了社会对个人生活的干扰和侵犯。主人公在追求自由和真实的生活过程中,面对了众多困难和挑战。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描写,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让人深思生活的真谛。
《私人生活》读后感(一)
忙里抽闲看完,前后绵延大半个月。其实本书吸引我的倒不是主人公的命运,譬如她的成长,她的伤痕,她的性欲和她的病态,而是作者陈染的空灵式的叙述--有种跨媒介的感觉,好像这不仅仅是文字的月下独酌,更是集音乐、电影(或许还有更多)于一身的轻歌曼舞。细腻,也很舒服,但是,我其实没看懂,或者说,这本来就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应该会重读,为着她的精致的句子。
1/4页《私人生活》读后感(二)
真的一下子就能体会出在写女性视角时男作家和女作家的区别,读到中间,时有共鸣,很贴合我的审美,但感觉等到后面写精神病的时候有些潦草,没有前面有些内容带来的有力量。 很久没有读到这种私小说,类似于这种的女性自白很像简媜,细腻至极,但没有简媜那么艰涩,故事线也是明了的。可能有些人会批评感性写作是女性作家的通病,但我反而却很喜欢这种风格,尤其是同为中国人,汉语的精致带来更完全、更真实的身临其境。书中有关于欲望的表达,倪拗拗的思绪,她的自恋与性别自觉,尤其是对禾寡妇的同性之爱、对T老师的隔阂、和尹楠的精神相通,有很多出彩的地方,也只能是女性作家才能写得出来的地方。 也有批评认为太幼稚,但前言的一段文字已经说明——“黑”是孤绝的、偏执叛逆的、多愁善感的,“黑”是青春的颜色,而“《私人生活》是我‘黑色’的产物。”或许我正处于这个年纪,便偏好这种颜色敏感而细微的情思,在这个私人空间里,黑暗而隐秘的孤独,很美。
2/4页《私人生活》读后感(三)
所谓“经典”的句子似乎少了一些,因为这部作品很完整——用女主人公倪拗拗的视角,去写一个女性成长、独立、蜕变的心路历程。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陈染的文字,嗜书如命的我贪婪地倾吞着这种新鲜、细腻,描绘一个“幽闭症患者”的瑰丽精神世界的,被男权社会定义为“女性主义”、“躯体主义”(生气,有人说陈染是90年代身体写作的女作家们的先驱,我认为后者哗众取宠的文字和前者的率真坦诚细腻深刻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甚至“女权主义”、“女同倾向”的文字。
也许是因为在她笔下,充满了不为人理解的孤独与反抗,无论是用眼神狠狠咬他胳膊,猥亵他的男老师T先生;虽是家庭经济支柱但有暴力倾向,最终和她母亲离婚的父亲;以男性思维认为她“有病”的医生;还是似乎最好的、初恋情人尹楠,他们在拗拗面前无一不把欲望、幼稚、浅薄、猥琐暴露无遗。男性读来,兴许最淡也会似书中一个诗社的名字般,“皱眉”。
而拗拗眼中,保姆奶奶是整个家的支柱,母亲温柔而坚韧,禾寡妇更是她精神的温暖港湾,这些女性们看似脆弱孤独,却有一种把世界变得更美好的能力。
如果说她体现的“女性主义”是一种失败的话,在我看来,这更是一种成功与特色。
当天真的拗拗给自己的胳膊和脚起名字交谈时;当青涩朦胧的拗拗因与T先生对抗而被派去扫扫不完的雪时,充满想像力的她用西西弗斯的神话故事自我安慰时;当她第一次、而后很多次观察到姨妈巾而产生的好奇与恐惧并存的心理时;当母亲去世后独居的她宁愿成为“无耻的”孤独的人,写道浴缸
3/4页《私人生活》读后感(四)
____为了防止失声叫喊,我们哼唱和倾诉;为了逃避黑暗,我们闭上眼睛.
你是否有这样的时候,害怕走进人群?想切断一切与外界的联系,一个人,静静地什么也不做?可是却总是做不到?即使有时间了,却不知要做什么.如果你想要自己一个人一会儿,却不知何去何从,那,看看书吧!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陈染的<私人生活>.
有时候,一本书里的书目就会万分吸引人。
《黑雨中的脚尖舞》,《一只棺材在寻找一个人》,《我是我自己的陌生人》,《时光流逝了,我依然在这里》……看见这些篇目,我就迫不及待了,好像有一桌的大餐在等待我的光临。
节目最开始的那句话你听到了吗?____为了防止失声叫喊,我们哼唱和倾诉;为了逃避黑暗,我们闭上眼睛.这是《私人生活》里的第一句话。看到之后,我毫不犹豫的爱上了陈染的文字。
好像另一个自己在说话.
复旦大学的老师陈果说: “他们说出的是你想说却没有说出的话.”陈染说出的是我感觉到却说不出来的话……
书以一个女子的很长一段生活作为主线。她有家庭的不幸,童年的孤独,青春期的苦闷,她是一个拒绝走向外界的患者。
我不知是因为什么原因。我从没经历她所经历的,可是,我们的思想如此契合。
“我已厌倦大都市的喧哗嘈杂,那些嗡嗡声像一群看不见的苍蝇,盘旋在我的思维四周,它们喋喋不休,仿佛语言是唯一的道路,唯一的食粮。”,“外边那些言词都如同月光一样是一种伪装的光芒,毫无意义”,“我热衷素食,几乎是一个素食主义者,因为我固执而偏见地认定,只有素食,才不会把人的肉体与精神搅和浑浊,目光才会保持明澈、靓丽”。
这是书中女主人倪拗拗的语言,是作者陈染的语言,也是我的语言。我的话,借她们之口,说了出来。当我站在人群里面,说的话太多,听的话太多。我就不自经的产生厌倦感。想起周国平的一句话;“我孤独的时候,渴望融入群体,等我融入群体,却又加倍渴望孤独。”就是这种一靠近人群就想要逃避的感觉。我也热爱素食。我觉得一个酒足饭饱的人绝不会是诗人。极少的美食可以带来诗意的清绝。
只是倪拗拗更甚。她说:“我不喜欢被阳光照耀的感觉,因为它使我失去隐藏和安全感,它使我觉得身上所有的器官都正在毕露于世,我会内心慌乱,必须立刻在每一个毛细孔处安置一个哨兵,来抵制那光芒的窥视。”
就是这样一个近乎幽闭症的倪拗拗。让我感同身受。你就随着她略带压抑的视觉,走进她的世界。看她没有人之间爱感的父亲。看她童年里那个张牙舞爪的T老师。还有亲密无间的禾寡妇。唯一的朋友伊秋。看那些人在生命中来来去去。读这样一本书为了什么?我也不知道。也许像复旦大学的精华一样:自由和无用的灵魂。
浮躁的时候读到这些文字,便在她的“幽闭”中安静下来。若是心情低落的时候,便会在她的低沉中自愿陷得更深。因为总觉得悲伤到头就无路可走了,自然会等到明朗的亮光。我知道一定会有。
“我总是习惯在事物的对抗性质上膨胀自己的情绪,有一种奋不顾身地在死胡同里勇往向前的劲头,那种不惜同归于尽的毁灭感,很像一个有当烈士癖好的人。但一遇到悲伤,我便自动地想办法调转自己情绪的脚步转弯。”
生活总是给她很多措手不及.
不知如何是好,就望着自己脚尖。
我眼前仿佛出现这样一个单薄的女孩,她的身后是她不能控制的悲伤,她却只是无表情的盯着她的脚尖,似乎有什么很强烈的吸引着她的注意力。
一种平静下疯狂的波澜。
没有那一种背叛比死亡所带来的对亲人和朋友的背叛更为深刻。可是倪拗拗却遭到那么大的背叛。当她亲密的朋友禾寡妇在火灾中一去不复返,当她的可爱的男友离开她,当她的母亲病逝……所以至爱都离开。只是盯着脚尖已转移不了什么了。
于是她选择忘记自己。
书中她的幻想是一大亮点。千奇百怪的梦,你一生都可能遇不到的镜像。是那样明亮的照着我们现在的生活。
我没有她的经历,没有她的梦境,可是有一种说不出的相识感。
因为都觉得外面的世界不安全吗?纷纷扰扰。太多人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于是活的那样工于心计,计较名利。所以人又并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忙忙碌碌,却也空洞虚无。
朋友是那样难求。
“这个世界在开化妆舞会……”
时间是那么的珍贵,我们手握着她,却弃之不顾。名利是那样的平凡,人们却拼命追逐。有人喊累,却没人停。在这样的环境里,要怎样另类?
疯了之后的倪拗拗,后来真的好了吗?
她在想,我也在想。
什么时候人才可以不违背自己的内心,无忧无虑的做自己。什么时候,人才可以摘下厚重的面具?不施粉黛和铅华?什么时候人们不会相识满天下知己那么少?
我需要很多的时间,来认知自己,和自己相处。每天的每天,接触不同的人和事。我忽略了自己的私人生活。我逐渐封尘自己当然纯净的心。
你呢?你在乎自己的私人生活了吗?不管是好还是坏,是否独处过呢?
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