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弹幕书》读后感摘抄

《弹幕书》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24 05:05:24
《弹幕书》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5-04-24 05:05:24   小编:

《弹幕书》是一部以弹幕形式呈现的小说,故事情节紧凑,让人无法自拔。通过读者的实时评论,小说中的角色和情节得到了丰富的解读和讨论。这种交互式阅读方式让读者更加投入,体验到了与作者和其他读者的共同创作乐趣。整体而言,这部小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弹幕书》读后感(篇一)

时代下似乎有个悖论,人们总是常常怀念过去的时光,而对未来表现出无尽的迷茫。然而这是一个全民怀旧的时代,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境遇之下,我们对于内心深处怀旧的情感愈发的炙烈,追忆往昔,不仅仅是对曾经美好的留恋,更是对于我们历经千帆过后的一种人生感悟。

可以毫无疑问的说,纵然是放眼中国漫漫历史的长河中,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有着任何时期也不可超越的黄金时期,一切都是如此的美好,蓬勃的生命力与从容积极向上之行。

“这孩子有福,生下来就饿不着了”。这是80年代初小乡村中对于新生命的感叹之声。对于父辈经历的穷苦与困顿,乃至饥饿的体验是如此让人无法忘怀。以至于能饱腹成为了幸福感的首要条件了。记得童年时母亲买了苹果,同样是藏了起来,怕孩子们乱拿。那是一个物质并不富裕的时代,所有东西都需要靠节省才能渡过。而省下来的一分一厘,都是为了儿女们将来的成长用处。小的孩子穿大的孩子的衣服,草稿本也是正反都利用,谁要是丢了东西或是闯祸,要赔偿,那几乎就是天都塌了,哪怕是一个眼镜的腿,一块橡皮,一支钢笔。

本书中诸多的记忆点都是同时代的人们共同的记忆,草垛上的月光,野地里的天堂,学自行车的紧张,看武侠书的兴奋,还有会唱大部份磁带的所有歌曲。

夏令时的时钟拨回是如此的仪式感,周二的电视台全是静止的画面。停电的等待是如此的焦急,每一次吃进入中国的肯德基,父母是如此感慨价格之贵,一个汉堡可以买一只鸡全家一起吃吃了。

共同的记忆中,还有诸多的电视剧,本子上的贴纸,记录的歌本,未送出去的情书。影视与歌曲从未亏待80后,神仙打架的年代,有数不尽的电影电视剧,还有各色不一样的歌手。好莱坞的大片全面侵入更是打开了全新的视野。

时间真不经过,转眼昔日皆成回忆,记忆的遗存中, 我们在这样的回顾中,是否有也太多的故事要讲,又或许深埋心中,消散风里。当偶然脑中再次闪回时,那些美好,依然闪耀。

1/3页

《弹幕书》读后感(篇二)

记忆这东西,通常很私人。就像我经常梦见爷爷奶奶,在天桥旁边的那座小房子里。我看见奶奶已双目失明,仍摸索着走到阳台的水龙头那里洗碗。爷爷提着那个绿色的猫形塑料水壶浇花,月季花开了一半。

他们都不说话。我知道他们早已去世了,但还是有些恍惚,醒来后要愣好一阵子。

就像我独自爬山,等绿灯过马路,或在有月亮的夜晚喝完酒回家,常常想起大学的好兄弟老八,如果他此刻在身边又会怎样……这些记忆难以诉说,就像一缕青烟,一开口就散了。

记忆有时也有公共性。有些记忆保留着丰富的细节,汇集起来就是一个时代的图景。比如,我们曾经生活的乡村或城市是什么样,小时候家里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怎样去上学、有无零花钱、是否被人欺负等。还有些记忆已很少被人提及。比如,有没有跟着父母一起去交过公粮,对“粮票”“夏令时”等名词有无印象等。

很多经历过这些事的人,记忆已渐渐模糊。偶尔想跟人聊聊,却发现身边乏人关注,也并不讨喜。可能直到某一天,遇见某个人,记忆的闸门才忽然开启。

关于记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中提到,“记”往往是为了对将来有用,“忆”则是基于当前而回想过去的经验。事实上,人们很难预测将来,大多是出于当前的需要而追忆过去。有时,这个过程很吃力,容易成为“苦忆”。对此,我深以为然。但假如回忆能对当下的生活有些许裨益,“吃力”一点又何妨呢?

这本书就是一次比较吃力的回忆尝试。其中的部分文章,我从2007年就开始动笔。2019年,我和一飞计划出版这样一本书。本书采用的是“1+50”的形式,内容主体是我以第一人称写的自己所经历的1984年到2003年的时代变迁。1984年,我4岁,刚刚记事,上了村里的育红班。2003年,我23岁,大学毕业,户口从农村迁入城市。那年农业税也有了明显的松动迹象,全国所有省份正全面展开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两年后农业税取消。说起来,这也是一种以个人视角切入时代变迁的尝试。一飞参与了全书的策划、编写和设计等工作。

书中还有50位出生于不同年代、来自各行各业的朋友——有的年近七旬,有的仍是小学生,通过点评我写的内容来分享他们自己的故事与感受。真心感谢这些朋友。我知道,当下,越来越多的人习惯把自己包裹起来,连交流似乎都成为额外的负担,更遑论公开倾吐内心。所以,里面的字字句句、点点滴滴,我都铭刻在心。这是我们共同书写的关于“1984—2003”的故事。书中也做了相应留白,读者朋友可以将自己的点评写在上面。

算起来,这本小书写作历时13年。令人感喟的是,自动笔至今,我们的社会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众多“熟面孔”纷纷凋落。互联网更是加速改变世界。当年费孝通先生关心的“文字下乡”问题,似乎已被智能手机消解。当乡村的老人和孩子将短视频刷得飞起,算法精准算到了每个人头上,乡村记忆也随之被重构。

城市则被一股“网红风”裹挟,人们已很难接受不带滤镜的现实。

我们不可避免地活在赛博时代。那些原本最熟悉的寻常日子,正在尘封中成谜,并被轻巧地抹去。怎样留住那些并不古老的记忆?怎样让孩子对父母辈的经历能产生一点点兴趣?怎样让生于不同年代的人愿意来一次倾心的交流?

也许,这样一本小书无力回答这些问题,只能讲出一个个普通人的真实故事,发出一行行带着体温的“弹幕”……

2/3页

《弹幕书》读后感(篇三)

记忆是一卷被时光揉皱的胶片,而书写是试图显影的手艺。日前,《弹幕书: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普通人手记》出版,让一代人的沉默回声浮出水面。书中,作者薛易将目光聚焦于麦垛上的月亮、高考前夜的故事、北院的故事……种种事物引来无数陌生人的共鸣,又通过借用“弹幕”这一年轻人较为熟悉的视频评论交互形式呈现。时代已然逝去,但文字保有生命般的温情,当弹幕在书中不断出现,记忆也将每个人联系在一起,而那个体的碎片,唯有在群体的映照下,才能折射出时代的棱角。

一场“念旧”的弹幕互动

记者:您提到这本书从2007年就开始动笔,历时13年完成。是什么契机促使您开始记录这些个人记忆?

薛易:我刚开始写这本书时,只是简单的忆旧。那时候刚工作4年,感觉自己比较浮躁,想静下心来写点关于童年的东西。最初是在博客上写的,也有不少人点赞互动。转眼,“博客时代”已过去很多年了。至于对过去有意识地回忆和反思,是在写作过程中一点点萌生出来的,是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记者:书名中的“弹幕”形式非常独特,为何选择用这种互动模式呈现记忆?

薛易:这本书的设计形式,是我朋友一飞提出来的。他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设计师,之前出版过《这里是青岛》《这里是济南》两本书。其中,后一本至今仍在济南各大书店热卖。他认为,一个人的经历,可能不具备太强的代表性,很难反映整个时代,应该呈现一个群体的生活,我认为他说得很对。

于是,就有了这种“1+50”的形式。其中的“1”是我自己的讲述为主干,“50”是“时光点评团”的点评和分享。选择“时光点评团”时,我和一飞努力做的是,尽量提高覆盖面,倾听彼此内心碰撞的声音。比如,点评团涵盖了从50后到10后的各个年龄段,所涉及的人群有大学教授、导演、公务员、医生、退役军人、农民、中小学生等。他们通过点评我所写的内容,来分享自己的故事与感受。整本书的策划和设计,也是一飞完成的。

记者:纸质书中的“弹幕”具体如何设计?

薛易:这本书每一页的旁边都留了一部分空白,“点评团”的心声以“弹幕”的形式在空白中出现,就像某种批注。我和一飞首先考虑到的是,这便于“时光点评团”逐一进行点评。把空白留出来,人们才方便用笔在上面写写画画。只有保证了便利性,才能确保“即时性”,才能让点评更接近内心。考虑到的是网络时代人们的表达习惯,这似乎也是一种不错的“交互”。同时,这样还便于更多读者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受,让“交互”一直持续下去。

用记忆拼凑时代图景

记者:在您的这些故事中,是否有某些时刻格外难忘,或许是温情或许是悲痛,您能否就一两个时刻谈谈?

薛易:有很多难忘的时刻。比如,1999年高考时,在农村高中上学的我们,要来市区参加考试。我们整个高三年级都住在考点附近的一个宾馆里。现在回头看,那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宾馆。但当时,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没有住过这么高级的宾馆。有同学跟我说,她平生第一次睡这么软的床,晚上都失眠了。再比如,大学报到那一天,我们宿舍的兄弟们见面,有好几个人不会讲普通话。包括我在内,之前几乎从未用普通话交流过。今天,这样的情况几乎不可能出现。

记者:书中既有个人故事,也穿插了时代背景。您如何平衡微观生活细节与宏观历史变迁的叙述?

薛易:这也是这本书写作的难点之一,即限知视角与全知视角转换的问题。为了协调好这种关系,我采用了回忆的方式。虽然我尽量避免细致地描写他人,但仍然是一种全知视角。

记者:您在自序中提到“记忆的公共性”,认为普通人的日常也能拼凑出时代图景。在整理记忆时,您是否刻意筛选过哪些内容更具代表性?

薛易:写作时,我一直在想,如何将自己的经历与时代发展做好勾连,假如做不到这一点,这本书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本书的事件选择主要基于三点:第一是我自己的所见所闻,身边发生的事情;第二是所见所闻背后的元素,那些元素我当时肯定不知道,但从现在回望,就明白了其背后深层次的社会原因;第三是完全在自己视野之外,但不得不提的国家大事,这部分内容很少,但如果缺少就是不完整的。

用沟通正视当下与未来

记者:书中多次提到饥饿、农活、物质匮乏,但您也强调“忆苦思甜”不是美化苦难。您希望读者从这些故事中获得怎样的反思?

薛易:饥饿、物质匮乏,是不止一代人的心理阴影。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老百姓能安心享受平静和丰稔的日子,占比并不太多。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农活是中国大多数人的谋生方式。

2024年,我们早已告别了农业社会。强调“忆苦思甜”不是美化苦难,是因为如今在社交平台上,很多博主一提起过去,就是“很穷很美好”“日子简单,但很知足”之类,那无疑是带着滤镜去看的,算法推荐又加剧了这种影响。可真实的日子是那样的吗?“忆苦思甜”当然可以,但前提是了解那个时代,了解什么是苦,然后再谈什么是甜。肆无忌惮地加“糖精”,对身体是有害的。

记者: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普通人手记”,未来是否计划续写2003年后的故事?是否有写一部小说的计划?

薛易:暂时没有写2003年之后的计划。我习惯了做一个“历史写作者”,时间太近,无法观察。我有写小说的计划,不过背景是唐朝,已经在构思中了。

记者:您希望读者如何对待这本新书,期望他们能从中获得些什么,或者想要达到怎样的写作意图?

薛易:日常生活中,可能很多人都尝试过,想跟孩子分享自己的童年,但孩子听不了两句,就烦了,觉得“翻来覆去都是那么老一套”“太说教”。是的,他们更有个性,更习惯直白地表达想法,对于这些,身为父母辈要接受。也许,应该做的,不是去埋怨孩子,而是应该好好想想:有没有其他交流方式?怎样才能让孩子们不烦?系统地写下来,呈现给他们,或许是一种交流方式。喜欢阅读的孩子们,或许可以通过一本书,来更多地了解父母辈的成长历程。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一个“引子”、一架“桥梁”,让孩子对父母辈的经历能产生一点点兴趣,让生于不同年代的人愿意来一次倾心的交流。

发表于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作者:于洋 张渊栋

3/3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