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人》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小说,通过叙述主人公在监狱中的生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小说细腻地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成长,同时也通过犯人们之间的互动,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善与恶。整个故事令人深思,引发对道德和正义的思考。
《犯人》读后感(篇一)
当爱伦坡祖师爷以寥寥数个短篇开创了侦探小说这一通俗文学体裁时,他可能未曾设想两百多年后的如今,世界各地大街小巷的书店的畅销展台上占据半壁江山的是会各式各样的悬疑推理小说,而其中又以日本推理为盛。 随着黑船冲开日本的国门,和诸多西方文化一起跨洋而来的推理小说悄无声息的洒在这个崇尚杀戮与死亡、纤细而敏感的土地上,伴着樱花一起在空寂的气息中妖艳璀璨的绽放,而后的百年争奇斗艳、繁花似锦。对于生性严谨且心思细腻的日本作家来说,还有什么比推理小说更适合做剖析自我情感、刻画复杂人性、揭露社会矛盾的文字载体呢? 说得更准确一点,“推理”一词本身就是在日本经历了“探偵小説(侦探小说 Detective Story)”——“謎解き小説(解谜小说)” ——ミステリ小説(推理小说 Mystery Story)”后应运而生的,在“西学东渐”的大势中,文豪们或多或少亦不能免俗,为推理文学添砖加瓦。虽然如今约定俗成的以1923年江户川乱步发表《两分铜币》作为开启日本推理元年的象征,实则推理的帷幕早已被那些苦闷无处安放的日本文豪们联袂掀开,在西方受制于“十诫”法则难觅出处的时候,他们的作品如思想的闪光,文学的碎金,引导日本走出百家争鸣的道路。 这本书十一个短篇,很难说归类为推理,仅有两篇出现了字面意义的侦探(解谜)角色,但处处体现出“谜“的身影。有了谜团的加入,全书无一例外十分的好读,有别于传统侦探小说最值得期待的是抽丝剥茧之后知悉真相的酣畅淋漓,剥开”谜“的外衣,潜藏在下面的是文学大师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深层思考,以至于我在阅读过每个短篇之后总会思绪万分一阵恍惚,无法很快的进入下一篇。 最为值得称道的我以为是对事物情感、心绪变化、神态言辞惟妙惟肖的刻画,寥寥数笔可以让我冷汗涔涔,也可让我如释重负,亦可让我拍案叫绝,情绪被牵动着像坐过山车一般跌宕起伏,而这仅仅通过一个万余字的短篇实现。堆叠纷繁的细节只是在只言片语之间,文风各不相同却有同样的感染力,这有赖于文豪非凡的笔力和译者精准的复现。 如此好读且耐读的故事我私心不愿在此剧透,我不会经历平安或江户时期的恩怨情仇、未曾遇到怪力乱神的灵异诡事、也从不相信擦肩而过的情定今生,循规蹈矩懦弱胆小如我更无法描摹染血的冲动、麻木与悔恨。但当其被栩栩如生的铺开在我面前时,再荒诞无常的人生仿佛都找到了支点。 我个人最爱的是久米正雄的《嫌疑》,也许是因为它最为贴近我的生活。贫苦生活的窘迫、临近考试的莫名焦躁、脑海中蠖屈螭盘的些许恶念、身边冷漠讥诮的大人、被怀疑后的无力辩驳、突然升腾起的以死明鉴的心绪…… 当种种危险的气息填满这人形气球无处宣泄时,唯有无声爆裂。我忆起年幼时在乡村的铁轨边生活学习的日子,仿佛和主人公一起闻到了黑暗中的钢铁巨兽远远疾驰而来。
《犯人》读后感(篇二)
动画片《文豪野犬》把日本一些文学大家汇集在一起,于是可以看到武装侦探社里有谷崎润一郎和太宰治、港口组织里有泉镜花、森鸥外与芥川龙之介。文豪拿起武器来得心应手,而这些大家写起推理来也是不遑多让,在江户川乱步之前他们就已经为日本推理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犯人》是一部短篇小说集,集结了太宰治等10位文学大家的作品,很多都是他们的经典代表作,还有一些出乎读者的意料,比如忧郁著称的佐藤春夫居然在1918年开始就涉及推理小说创作。
虽然这些作品年代久远,但如今读来很多篇章依旧摄人心魄,一看见太宰治的头像就会心事重重总担心他会说出那句“生而为人对不起”然后跳进玉水上川,(虽然他不是这句话的原创者)本书开篇就是他的《犯人》,这篇文章最为人称道的是主人公细腻的心理描写与结尾的迷底揭开。
太宰治是写内心戏的高手。年轻人阿鹤犯罪之后在电车里,看见了车窗玻璃上有一道裂纹,他用指尖顺着波纹状的裂纹抚摸着,不由得发出一声沉重的悲哀的叹息。
把这段和川端康成的《雪国》开头进行对比,里面的岛村也是在行走的列车上无意识用手指头在窗玻璃上画道道。岛村能见到叶子脸上涌现的黄昏,这是黑暗徒劳中的一道光,而阿鹤只有那一道裂纹。电车上的裂痕映衬出阿鹤内心的仓皇失措鹤社会的割裂感。天下之大,居然没有一个能够供养爱情的居所。所以他自暴自弃、最终选择一条不归路,虽然他的犯罪行为并没有造成恶果,但从他拿起凶器,他就已经走进犯罪的深渊。
《丛林中》是芥川龙之介的名篇,被黑泽明拿去拍成了经典电影《罗生门》,而蔡康永编剧的电影《阿婴》叙事结构也来自这里。七个人不同视角的叙说让故事的走向分不清真相到底是哪一个。
芥川龙之介本意应该是想用不同人的视角来叙述同一件事,不管叙述者受何种内在外在情况影响从而达到一种叙述与事实上的偏差,多人的自行矛盾汇集在一起,真相最终只有竹林知道。
《竹林中》提供了推理本身的问题,也就是证据也不一定可靠。比如阿婆的《东方快车谋杀案》,里面12个人证词滴水不漏,不在场证明完美无瑕。芥川貌似没有接触欧美推理小说(存疑中),但这两部小说都指出了推理小说中的证据的矛盾性。此外,还有关于人性审判问题。芥川龙之介或者后面的同样多视角的《报恩记》,包括佐藤春夫的《娘》,很多时候故事中的社会批判性或对人性的拷问多于对推理的深入论证。
所以在《犯人》这部小说集中,对于推理迷来说,所谓的本格推理社会推理等缺少基本的推理场所,也就是传说中推理小说家最爱的密室推理,这种推理小说类似江户川乱步老爷子说的为了推理而推理,作家千方百计设计各种诡计来让读者陷入作者的陷阱中。反观《犯人》作家所处的时代与文学写作传统,其中有精巧的犯罪设计,但更多放弃了推理的快感,而是基于社会现实和人性,所以推理是一个华丽的外壳,借用一下去进行讽刺批判与反思,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外壳,却在将来影响了日本推理小说。
《犯人》读后感(篇三)
文/舒念
看多了日系推理,没想到还会有一本书改变我对日系推理的认识。在拿到《犯人》这本书之前,也是从来没有想到太宰治和芥川龙之介这样的作者原来也涉猎过犯罪悬疑类小说的创作,虽然创作时代很早,没有现在流行的一些元素,但这些小说还是意外地令人感到十分有趣。
我们都知道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你是否知道这是改编自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丛林中》。芥川龙之介收录在这本《犯人》中得到两篇小说,都以不同主角各自独白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故事的不同侧面,我们就像是通过不同人的视角,不断参与到一个故事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叙述的重点,他们时而偏颇、时而欺瞒、时而感情用事,而我们作为读者,就是要在不同的点参与视角中推理出整个事件的真相。
但究竟什么才是真实发生的故事呢?芥川龙之介没有回答,我们只能凭感觉判断谁在撒谎、颠倒是非、粉饰太平,这样的叙述方式让原本简单的故事也多了悬疑的色彩,并且让读者产生了参与感,这便是故事的精妙之处。
比起现代推理小说对细节的考究,这些谷崎润一郎和夏目漱石这样的传统作者的古早推理更偏重人性与氛围的把握,书中收录的十一篇短篇作品中,其实有些故事并没有人身亡,之所以收录在这里,正是凭借了对悬疑氛围的营造。
有的故事,只是主角动了杀心;有的故事,则仅是身负嫌疑;有的故事,是在不断的尝试之中增加被害人受害的概率。这样的故事中没有细节的推理,没有精巧的机关,也没有复杂的场景,但更接近生活,绝不像现在的一些推理作品,完全脱离了生活的常识。
推理小说究竟应该不断创新还是回归现实呢?我们总说推理小说百年创作至今,已经没有什么新鲜的梗了,没有新梗,就没有吸引人的地方。这听上去有道理,但是读过这本《犯人》之后,便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不吸引人最大的原因,大概还是笔力不足,只要掌握了说故事的技巧,非推理小说家也能写出引人入胜的悬疑故事。
喜欢推理小说的人应该都会沉迷于精巧的诡计,但这本书里的小说出现的时代可没有这些,没有手机,没有新干线,也没有DNA技术,那是真正破案率底下的时代,所以才有这样的故事,阅读的过程就是一场想象的推理,不仅仅是读者,连故事的主角都在想象故事的进程。
像《白发鬼》这样的故事,甚至全部都是道听途说的故事组合在一起的。这不是严谨的推理,但是悬疑的气氛之下,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猜测,即使这个故事的最后可能没有一个结局。
这本书中的许多故事都是这样,不一定有一个完整的结局,但一定会引起你的许多猜测,尤其是我们已经有了如此之多的推理阅读的量,每个细节都能延伸出故事的"真相",而"真相"究竟是什么呢?是作者想要讲述的故事,还是这些小说传递给我们的感觉。
悬疑小说强调的还是一种阅读的感受,细节应当是锦上添花的部分,我们需要通过基于常识判断补全故事的全部,所以超越常识并非是推理想小说的精彩之处,即使回归了传统的元素设定,也依旧可以讲述有趣的故事。
《犯人》读后感(篇四)
日本动漫是热血的,日系摄影是小清新风的,但唯独日本的文学作品,每次拿起来读都要做好心理建设的。小说语言虽平淡,但构思走向却匪夷所思;人物情感细腻,很难用黑白是非标准去评判,常因执念充满了悲剧性,结局更不要期待什么圆满团圆了。读完因为压抑喘不上气的时候,就会去翻翻作者,往往意外更多,原来作者本身的经历也许更狗血,ta也不过是在故事里写入了眼中社会的千分之一。
《犯人》亦不例外,这本推理小说集,每个谋杀案都让人唏嘘,而位列其上的男作家们,构成的生活故事圈八卦,比小说还要精彩。第一个要说的就是谷崎润一郎,他既是故事的中心也是开头,影响之广日剧都在抄他的“爱情故事”。2016年播出的日剧《贤者之爱》曾引发广泛的话题度,闺蜜抢了女主的老公,女主偷偷和闺蜜的儿子谈起了恋爱,这段养成系恋爱模板就来自《痴人之爱》,作者正是谷崎润一郎。说起来养成系恋爱《源氏物语》里的光源氏才是鼻祖,把恋人调教成和自己三观一致的理想模样,普通人也许就看看一笑而过,而谷崎润一郎却实践了起来。这个对象并不是原定的妻子,而是小姨子,为了和小姨子在一起,他还给妻子千代介绍起了情人,正是自己的好友佐藤春夫!当佐藤和千代培养出了感情后,谷崎润一郎和小姨子的求婚却遭到了拒绝,他又想要找回千代。佐藤因为谷崎的阻止不能联系千代,发表众多情诗,成了日本恋爱诗集的压卷作,如此撕扯数年,三人联合发了声明,千代最终和佐藤成婚。
故事并没有结束,多年之后,大作家泉镜花给佐藤春夫的外甥和谷崎润一郎唯一的女儿做了媒,谷崎润一郎和佐藤春夫再次成为了一家人。而多情的谷崎润一郎也没停下来过,他在招待芥川龙之介的宴会上,结识了富豪夫人松子,书信往来不断表达爱慕,还自称奴仆。
不得不感叹,那个时代的作家们,都是一个圈。芥川龙之介受夏目漱石提携,这种前辈后辈的关联再正常不过,而谷崎润一郎和佐藤春夫纠缠数年引发这么多爱恨纠葛,一部小说哪里写得完,也难怪产出了那么多作品。这让人读起《路上》,这则表面爱妻实则杀妻的故事,几分幻想几分真实?虽是冷汗涔涔,但终觉现实更为冷酷狗血。
文集中的故事因作者各异,风格大不相同,留给我无限遐想的,却是《丛林中》。这个芥川龙之介执笔的小故事,谜团丛生。故事没有按照常规的时间顺序展开,却只是提供了几个人的口供,在每个人的口供里这个案件都有不同的细节:强盗自认杀了人还描述了搏斗细节,女子却说是自己杀的丈夫,鬼魂却说与二人无关是自杀,后来这个故事被黑泽明拍成了电影《罗生门》。看起来一个简单的案件,见色起意杀死丈夫抢夺女子,为什么这些人却在争论不休的自认是凶手?
故事里没有答案,故事到了口供结束就结束了,甚至让人以为作者没有写完。这种不过瘾的感觉逼着我去找答案,真相却是虚荣。强盗想要炫耀自己搏斗的名声,所以讲述了那些生动的细节;妻子想要在社会生存,守贞的行为比真相重要,所以她自认是自己动手;丈夫不敢承认自己的懦弱所以借着鬼魂之口也要说“自杀”。这个案件里没有真相,每个人都在按照的诉求和利益来表达所谓的真实,只为了掩藏起软弱。在日常生活中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事情本来就有不同的角度,那些关于黑白的争论又是多么的可笑,把观点塞到别人脑袋里是最难的事,每个人想要相信的就是自己。那么又何必呢?
一个人的悲剧,可能来自性格也可能来自环境,但芥川龙之介却通过一个小案件,隐喻了人性共通的弱点,多少年来未曾改变。看透并承认人性的软弱,才能少些迷茫摒除杂音,在人生的路上也更为坚定些。《丛林中》不仅是推理故事了,更像是某种哲学。
《犯人》读后感(篇五)
《犯人》是一本短篇推理小说集。和之前我看过的短篇推理不同的是,这本书中精选的都是日本久负盛名的文学大师写的推理小说。
比如大名鼎鼎的太宰治,芥川龙之介,夏目漱石等。其中有很多作者,我甚至是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他们也写过推理小说。
果真应了一句话,日本所有的作者都写过推理。
当然,这里所说的推理是广泛意义上的推理,并不局限于本格推理。
所以你可以在这本书中看到,一开始就知道凶嫌的《犯人》,主角是动物的《娘》,也可以看到着重于犯罪心理的《嫌疑》。
作为本书标题的《犯人》放在了第一篇的位置上。这是太宰治的一篇短篇小说,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算是推理小说,因为凶手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年轻人,因为想和心爱的姑娘住在一起,去向自己的姐姐借钱而遭到拒绝,于是一时激愤,伤害了亲人,接着到处逃窜的心路历程。
可以看到,这名年轻人在犯罪之后的逃亡路上是非常彷徨而无助的。因为杀人这件事情让他原本的生活与整个世界切开、割裂。原本有秩序而带有美好期盼的日子,就因为这一时的愤怒烟消云散。
他不敢去确认事情的结果,只是一路在与这个世界做着告别。
太宰治的这一篇小说,对于人内心的描写非常的真实,让人能身临其境感觉到被整个世界开除的无助和彷徨之感。
第二篇可能是整本书中最有名的作品,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
这篇作品曾经被著名的电影大师黑泽明编成电影《罗生门》,从此“罗生门”这个词就成为了各方都有自己说辞的代名词。
整个故事其实只讲述了一件事情。但是却从强盗、武士、武士的妻子,流浪汉甚至鬼魂这几个人物各自的角度阐述了同一个故事。而这几个故事,竟然完全不相同。
由此,芥川龙之介阐述了一个道理,那便是,即使是同一件事情,但由于观看的角度不同,便能产生各种不同的论点,而这些论点甚至是完全相悖的。
《报恩记》是紧接在《竹林中》的下一篇作品,同样也是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也是采用了同样的结构,只不过这篇《报恩记》的结构比《竹林中》稍微简单一些,只从三个角度阐述了一件事情。盗贼想要对曾经救过自己的恩人报恩,温柔的儿子由此想对盗贼报恩,而结果就是盗贼的恩人失去了他唯一的儿子。
这个结果一定不是施恩的人想要看到的。这个故事中每个人的心都是善良的,但产生的结果却是十分可怕的。看完这个故事之后,只觉得世事无常,所有的人都陷在命运的这个涡轮之中。
这一本《犯人》的几个故事虽然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推理小说,但其中总是有一些悬疑的部分。能让他们与推理这两个字搭上边,就好像第一篇《犯人》中最后,杀人的弟弟死了,而被杀的姐姐其实并没有死。可以说犯人为了自己一时的激愤而白白搭上了一条性命。这一点让整个悲剧上更增添了一丝遗憾。
我个人是非常喜欢太宰治那一段日本文学百花齐放的时代。当时受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所有日本作家的文字普遍都带有一种阴暗颓废却又华丽的气质,与现在的日本文学的风格大相径庭。
而我显然更喜欢那个时候的文学风格,能感受到作家们发自内心地思考,而不是现在充满了浮躁的轻佻。
如果你喜欢纯文学,又爱看悬疑推理的话,那这本《犯人》短篇集,确实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
《犯人》读后感(篇六)
日 本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语言看似平淡,但心理描写极为细腻,读得时候容易带入其中,读后久久走不出去,心底泛出丝丝凉意。 尤其是日 本的推理小说,在抽丝剥茧中看到人性的善恶灰白,感受到人生的无奈惨淡。 《犯人》这本小说集结了十一位日 本文坛巨匠的推理小说,不过其中的一些故事并不像福尔摩斯、柯南那种侦探小说,而是在人情世故中藏有各种谜团,而这些谜团皆起于人性。 这本书以《犯人》命名,我觉得不单单是收录了太宰治的《犯人》,更是因为书中有一些命案,需要我们去追寻犯人到底是何人,死者因何而丧命。 第一个故事《犯人》讲述了一个年轻人为了和心爱的姑娘在一起,为财起意伤了自己的姐姐,抢走了钱财。在他以为自己有钱就会快乐的时候,却被杀害姐姐的恶行而自责、后怕,尤其在姐夫找他时,更让他无法承受内心煎熬,服毒自尽。讽刺的是,他的姐姐并没有死。 太宰治用独到地细腻笔法写出了犯罪人的心理活动,而结尾的荒诞让人感受到: 人性中的自私终将被生活无情嘲讽。 第二个故事是芥川龙之介的《丛林中》,由于被黑泽明改编为电影《罗生门》蕞为出名,故事情节不复杂,就是一个强盗想要强占人妻,致使丈夫死去。 不过,芥川龙之介厉害的地方就是,用不同的人物视角去讲述了这个经历,让这个故事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上升成为一个富有哲理,表达共性的作品。 强盗说自己是真心想要跟女子生活,所以选择公平决斗,最终杀了丈夫; 女子说自己被强盗玷污,无法忍受丈夫的轻视、世俗的偏见,最后杀了丈夫; 而丈夫的鬼魂却说自己是因为无力保护妻子,看着妻子被玷污,羞愧下选择了自杀。 强盗想说自己充满侠义,女子想说自己忠贞不二,丈夫想说自己充满责任感。 每个人都会站在自己的立场,讲述自己内心的想法,虽然结果看似一样,真相却大不相同。 如今罗生门成为各方各执一词的代名词,却也成为无法一窥究竟的罪魁祸首。 这本书中每一篇故事都让人会有一种灵魂上的拷问和思考。 芥川龙之介的《报恩记》中,施恩者和报恩者所做的一切是彼此想要看到的么?即使心怀善念最终就一定善终吗? 久米正雄的《嫌疑》,让人反思为何人总是会被诬陷?又该如何自处? 谷崎润一郎的《路上》,表面是爱妻实则是杀妻,虚虚实实又如何分辨? 泉镜花《外科室》,贵妇与医生手术中或者说一生就说了4句话,却让彼此生死相随。当我对贵妇与医生的爱而不得而惋惜时,却又不知该如何化解那种有悖伦理的婚后的一见钟情。 书中每一篇都可以拉出来细细分析,每一篇都有让人有种不可言说的苦楚,故事没有说破,只能靠自己的分析去探索,这种拨开迷雾的过程让人沉迷,而在看清真相后思想上的醒悟更是让人震撼。 大概这就是好的作品历久弥新的魅力~
犯人
7.3
[日]太宰治 等 / 2022 / 南海出版公司
《犯人》读后感(篇七)
相较于玄妙的密室、复杂的诡计以及巧思下的不可能犯罪,20世纪50年代在日本兴起的社会派推理,选择了广阔的社会背景作为自己的故事舞台,并借由跌宕起伏的推理故事揭露社会的黑暗、剖析人心的险恶,使日本推理小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其中既有像松本清张、森村诚一这类专业推理小说家的推动,亦有像太宰治、夏目漱石这般文学大师的助力,而此次由新经典文库出品的《犯人》一书便属于后者,本书精选了十位日本文学大师创作的十一篇推理小说,他们以极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缜密的逻辑推理,为我们展现了日本社会派推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景。
虽说本书所收录作品的作者并非以写推理小说为主,但是他们对于推理小说元素的运用却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芥川龙之介在其名篇《丛林中》采用了多种叙事策略,使得文章既融合了叙述性诡计,又巧妙地形成了多重解答。从整体上看,小说采用了容易对信息进行限制的转换式内聚焦,即叙述者的叙述视角在不同人物中来回切换,使得每个人物都提供部分与案件相关的信息给读者,帮助读者自行拼凑出完整剧情。
同时作者又在后三位当事人的叙述中使用了多重式内聚焦的方法,让他们分别从自己的角度将同一事件各自叙述了一遍,但由于三人出于不同的目的,对于事实真相皆有所隐瞒,不仅使所得真相形成了具有很大出入的三重解答,同时也造就了一种扑朔迷离之感,使读者无法辨明武士到底是自杀还是他杀。
他的另一篇作品《报恩记》则采用了转换式内聚焦的手法,讲述了一个连环报恩的故事。小说的叙事视角在三个人物的视角内进行转换,每个人物视角的“盲区”都由另外两个人物视角来做补充,如此便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使读者最初的疑问一一化解,最终产生一种恍然大悟之感,与巧设悬念的走访式调查类推理小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幸田露伴在《蹊跷》一文中设计了特殊形式的毒杀,谷崎润一郎更是在《路上》一文中用将心险恶的“或然率犯罪”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所谓“或然率犯罪”是指利用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来实施犯罪。因为这些隐患本身就存在,当被害人被杀死的时候,往往被当成意外事故,凶手就可以逍遥法外。即使有人知道是有人从中作梗,因为不能证明嫌疑人的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有直接关系,嫌疑人最多被定性为失误杀人,不会构成谋杀。
同时,剧情反转的巧妙运用,也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譬如《犯人》结尾所谓“杀人事件”真相上的反转,《路上》结尾委托人身份的反转以及《蹊跷》结尾有关警员身份的反转,都给人一种“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感觉,使原本完美收场的故事锦上添花。
不过相比以上涉及死亡的作品,唯美主义小说名家佐藤春夫笔下的《娘》,更像是一篇日常推理。作者借由一只鹦鹉的只言片语,不仅推测出了原主人的家庭成员数量及年龄,更是将男主人身份、家庭环境、家教情况乃至夫妻关系也详细地揣测了出来,展现出一种破解谜题般的独特乐趣。
除了以上本格推理元素的使用外,不少作者还巧妙地将其他文学类型与推理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作品风格。
譬如泉镜花在《外科室》一文中,将医疗事故的前因后果用两个转瞬即逝的场面展现出来,而这两个场面又恰恰是夫人与高峰初见和永别的时刻,作者虽未将两人的关系点破,甚至连这段情感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也只字未提,但借由夫人特殊的要求和行为,以及高峰事后自杀的行为,不仅展现出了二人爱得深沉却又爱而不得的窘境,同时也给予了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
又如冈本绮堂的《白发鬼》一文,虽涉及下毒案,但真相并不难猜,反倒是故事结尾作者的神来之笔,使得整个故事与其说是推理小说,倒不如说是一个细思极恐、让人脊背发凉的怪谈故事。而同样充满怪谈趣味的还有夏目漱石的《古琴幻音》,只不过相比前者,后者更像是一场闹剧。
当然社会派推理作品的最大亮点,还是在于它们对人性乃至社会的深入探讨。久米正雄的《嫌疑》一文,展现出了对现代人精神压力的关注。主人公小林因为经济和学业上的双重压力,逐渐有了想一把火将整个宿舍楼烧毁的想法;而他父亲也因为不满没有前途的现状,突然辞职搞起发明,结果变得精神不正常。
面对这种来自现实的压力,小林不仅没有反抗,甚至在据理力争无果后,坦然接受了莫须有的“纵火”罪名。在他看来,自己碌碌无为的人生倘若能因此显得了不起,他愿意替别人背负这一罪名,他甚至认为这反倒会让自己自杀的行为变得更有价值,然而这种意义与价值,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想法罢了。
另一个为了逃避现实选择自杀的,则是来自太宰治《犯人》一文中的阿鹤。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借由女友小森的抱怨,展现出了寄人篱下的艰辛——她每天下班后仍要像女佣般在姑妈家干活,让她不禁想借由婚姻逃离出去。“要是有个家,一起回去,那该多幸福啊。回去,升起火炉……哪怕只有三张榻榻米大的小房间也行……”
而与之相恋的阿鹤为了满足她的心愿,便有了此后向姐姐借房子不得反倒“杀害”对方的剧情。而这一切悲剧的酿成,与其说是源于家人的冷漠、社会的无情以及爱情的盲目,倒不如说是因为他心智不够成熟。
他出于对小森负责的态度,急于给予对方一个想要的家,却缺乏长远的计划和打算,只希望别人都能按照他的想法行事;面对误“杀”姐姐的行为,他不仅缺乏反省,同时还在不断逃避问题——阿鹤试图通过寻欢作乐寻求心理安慰,试图通过自杀逃避责任,然而这一切却是对恋人小森的不负责任。
至于芥川龙之介《丛林中》一文中所展现的人性黑暗面,则更值得细细玩味。身为当事人的三人虽然表面上抢夺着“凶手”的头衔,但细细品读便不难发现,他们其实都在用自己的叙述解构他人的叙述,以求确立自己的正面形象,满足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而这种不择手段为自己粉饰,以种种谎言掩盖正向的行为,既展现出了人们不敢直面自身的虚伪,同时也体现出了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的主题。
不同于中国所展现出的“人情社会”,日本更崇尚“恩情文化”,在他们看来,偿还别人的恩情,不辜负别人的情义,便是日本人做人最大的尊严。正如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所言:“恩重如山,它使你放弃了别的任何选择”。而芥川龙之介的《报恩记》所展现的,正是这种“恩情文化”下的善恶冲突。
甚内虽为强盗,但他从未忘记自己的救命恩人,听到对方家中受困,立刻挺身而出为恩人筹集资金;而北条屋弥三右卫门迫于现实压力,也接受了甚内的施恩,然而这份接受背后,却是对甚内继续作恶的默许。至于保罗弥三郎的报恩之举,则展现出了一种报恩与复仇双重性:他冒名顶替的行为虽可以报答家里承受甚内的恩情,但他同时也让甚内承受自己的恩情,并夺走了本应属于甚内的“恶人荣耀”。可以说,小说的主题虽是报恩,但作者所要展现的并非人性的光辉,而是人性的复杂性——善恶相关,并且永远背负着斗争的命运。
而夏目漱石的《古琴幻音》则讲述了一个人们被伪科学欺骗的闹剧。主人公对幽灵故事的排斥,十分符合当时日本主流的科学理性认知模式,然而好友津田却从科学的角度说服主人公,不仅称这种幽灵已得到了科学验证,甚至说他所阅读的幽灵研究书籍中已对大量此类事件给出了科学解释,于是“幽灵”在科学的一通包装下成为了能让主人公相信的全新存在,甚至坚信自己的“不听劝告”将导致女友的死亡。最后这通让人哭笑不得的展开,在“什么也没发生”的现实面前草草收场,使整个故事瞬间化作了“杯弓蛇影”的闹剧。
另外,森鸥外在《高濑舟》一文中还探讨了安乐死的道义问题。弟弟因身患不治之症,痛苦不堪,遂用剃刀割喉管自杀。外出打工归来的喜助见到这一幕大惊失色,但最终顺从弟弟的意愿,在弟弟央求下帮他拔出插在喉管的剃刀,结束了他的生命。后者却也因此被认定犯下杀人重罪,流放到了离岛。
对此庄兵卫不禁产生疑问,这样的情况算杀人吗?即便哥哥什么也不做,弟弟终究是要死的,前者只是帮后者减少痛苦而已。庄兵卫的疑惑其实正是作者的疑惑。公民确实拥有选择生存和死亡的权利,但安乐死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存在法律和伦理道德上的隐忧。
由此可见,《犯人》不仅是一本充满各种奇妙且亟待解决事件的佳作合集,更是一次对人性和社会的反思,值得读者在故事中认真感受、细细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