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研究理论I》是一本启发性的书籍,深入探讨了设计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通过对设计过程和设计实践的分析,作者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和见解。书中还包括了大量的案例研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关系。这本书对于设计研究领域的学习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设计研究理论I》读后感(一)
《设计研究理论1》是一本深入探索设计研究领域的理论著作,该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全面的内容,展现了设计研究的魅力和价值。它不仅汇集了当前设计研究中的诸多理论,还通过一系列的理论阐述和案例分析,为读者揭示了设计研究的多维度、跨学科的特性。
103个理论涵盖了绿色构建、环境艺术、视觉传播等多个领域,构成了一个全面而丰富的设计研究理论体系。不仅包括诸多基本理论框架,还深入探讨了设计研究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的一些新思想和新方法深深吸引。例如,“景观织布理论”让我对空间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一理论主张通过景观来有效运用空间几何体和空间体系,以充分利用其柔性、流动和渗透特质,对城市的公共空间进行填补和修复。而“文化符号理论”则起始于德国哲学家卡希尔提出的“人是符号的动物”这一命题,主要涉及主要从公共空间和景观设计方面研究。
书中还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设计研究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充分展现了设计研究的广泛性和实用性。这些新思想和新方法的介绍,可以让读者对设计研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能为实践提供更为有利的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受众群体主要是广大设计研究者,尤其是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作者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让读者在掌握设计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同时,也能够运用这些新思想和新方法来指导自己的设计实践。
《设计研究理论I》读后感(二)
现代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设计的踪影,从包装设计、服装设计,到广告设计、动画设计,以及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等等,这些设计学所研究的内容,影响着我们生活空间的方方面面。对于设计理念的思考和理解,或者更进一步作为设计学者的研究和创新,离不开对设计研究领域理论上的追根溯源。
这些设计思想的来源是历史上曾出现的各类思潮的汇集。它充分地汲取旅游学、科学方法、小说评论,以及社会学理论等各领域的思想,形成自己的应用体系,并且融合发展,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设计思想的来源。
作为设计思想根源的思想,《设计研究理论》总结了102种,其中包括奥卡姆剃刀、沉浸、冲突、格式塔心理学、马斯洛需求层次、情绪认知、熵、心流等各种理论。作者通过各种理论的渊源、演变、应用于设计领域的现状,以及预判未来发展趋势,希望界定设计学的真正边界——在开放的边界中坚持自身特殊的价值与意义。
在这里将提到影响深远的奥卡姆剃刀理论,和看起来与设计不搭边的巴赫金狂欢理论,以探讨设计是如何吸纳这些根源性思想,并为自己所用,以及它未来的发展倾向性。
奥卡姆剃刀有一句众所周知的核心原理,即“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意思是删繁就简,把握重点,用确切的概念明确地表达问题实质,揭示本质、掌握规律,使设计方案便于执行和了解。这一思潮源自黑暗的中世纪,当时理性主义演变成神学用来统治的工具,本质上扭曲了理性主义精神。这一理论的应用有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在艺术设计方面,它主张将设计的材料、元素、色彩等简化到最小,将对色彩与材质的高要求转变为直白鲜明、含蓄简约的空间设计,达成以简胜繁的效果。此外,除了对绘画、建筑设计等领域有影响,还对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设计研究方面产生影响,比如哈佛大学某团队研究证明监督机器学习中,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简单的模型优于复杂的模型。
上面提到的巴赫金是一位文艺批评家,他的狂欢理论是基于文学名著的民间文化溯源,由狂欢节衍生而来,是一种以消除距离、颠覆等级、平等对话、自由坦率及大众参与为主要精神的研究大众文化方法。他在“狂欢”现象的基础上发展了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文化策略。在这样的策略下,借助于面具,小丑或奴隶可以穿戴国王的装扮,重建个人的虚拟人格。该理论一般应用于视觉传达、动画设计等领域,成为大众寻求自我解放的途径。其发展趋势是作为社会欲望表达的工具,在视觉传达和服装设计中可以扩展表现力和提供综合性视角,并能在网络文化传播中成为阐释民间诙谐文化的途径。凡此种种。
不管是那些人类历史上影响深远的,还是看起来与设计不搭边的,这102种理论是设计思想真正的来源,它切切实实地在实践层面成为设计理念的本源。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将赋予设计以更综合性、更具表现力的形式。
《设计研究理论I》读后感(三)
我总是在北京和西安两地往返,坐上五个小时的高铁,路程既长又无聊,虽然有手机陪伴,但我还是要带点儿东西读读,这样,挑了吴文治的《设计研究理论》。掩卷之余,发觉自己对文治兄又增添了不少认识,也对这本著作表现出来的学识和执着所感动。我和文治兄在阅麓读书会的活动中多次交集,线上线下也有过多次交流,当时,我就觉得文治兄学识与性情俱佳。这里也补一句,这个读书会,对我们这些高校教师来说,是一块难得的自留地,因为免费并持久,所以独立且纯粹。 《设计研究理论》,从名字就能看出来,这本书完成,是需要有一些“野心”的。作者对驳杂的设计研究理论,进行梳理和界定,毕竟现有的中国设计学理论研究,还处于对自身的构建和完善之中,而这样一本书,必然涉及多个领域的交叉和融合,要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扩大语料范围,穷尽性地搜集有关资料,编写体例趋向完善、收词量大、释义精准、举例可靠、学术性强的研究理论工具书,是需要一些热情和热血的。同时,这样一本书,也需要有一些看的更远的视野,需要有一些格局的。今天被圈养在校园和研究机构里、为学位和职称奋斗不息的人文知识分子,怕是很难有对人生和世界的更多洞悟的。我不否认自己也时常这样。穷酸、清高、谨小慎微,历来是我们的漫画式写照。苏珊·桑塔格曾在批判后冷战时代的知识分子时指出:“在这个疯狂购买的年代里,要想让只不过是边缘的、穷困的知识分子把自己和比他们更不走运的人视为一体,确实要比过去困难得多。”狭隘的心胸只会孕育出狭义的宇宙观。以狭义的宇宙观做研究而得的成果,即使其面貌是严肃崇高得吓人的,终将接受时间的检验,落为一堆笑柄。在文治这本书里,能够看到了多个概念的梳理和归纳,在尝试跨越专业和学科的分界、过去与未来的障壁,令我想起傅斯年《史语所工作旨趣》中的名言“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我们需要对这个世界更多的宽容和探索,这与书本身无关,但与读书有关。 “用词典和传记的方式来谈设计研究理论”,是我的一个印象,是这本书的一些特点,同时,也是我追求的目标。首先,本书的概念汇总以设计实践所需为重点,以作为设计理念主干的常用词为主体,尽力做到涵盖新出现的设计理论观点、常用概念和常用义项没有重大偏失和遗漏。其次,书中概念义项的排列和释义,体现了设计学演进的历史轨迹和规律。再次,能够看到,编写过程中作者吸收、借鉴最新研究成果,力求反映设计研究理论研究的新水平。最后,书中的引例提供了众多学者及众多案例的参考信息,力求能反映时代、地域、设计实践的功能和用法。
顺便再说一些感慨吧。作为典型的“高语境”国家,我们的表达方式,是深受社会环境影响的,大家在交流过程中注重语境,即社会文化环境和交际者所处的具体情景,读书时,我们也会对书中的种种微妙提示较为敏感。同一个词,同一个观点,在不同情境下,会有不同的认知,对于本书来说,如果没有必要的设计知识 “前理解”,有些内容读起来是有些难度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定了本书的读者对象和范围;另外,语言里最大的蛀虫就是翻译。每个词语在从一种语言译为另一种语言时,一些原始的方言总会被剥离。一个单词可以被延展至上千,虽然框架大体相同,但是措辞改变了不止一点,很多外来理论在汉译的演进过程中,成为了“忒修斯之舟”。如何更贴切的对外来词语翻译和应用,也是现代设计研究,这个西式研究范式的中国化过程中,很重要的问题。总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多的设计理论的思想和概念,这是近期著作中难得见到的,我想,我们需要听到、看到这样的文字,哪怕是片言断语,不是因为我们的思想里缺乏这些东西,而是因为它们本来就有,却被我们遗忘了。
《设计研究理论I》读后感(四)
一个偶然,拜读到了这本《设计研究理论》。
最初,还想着一个设计有什么好研究的呢?还理论!设计不就是甲方提要求,乙方去满足就可以了?
可鬼使神差还是不由打开了它。
没想到这本书却给我打开了认知上的另一扇门!
上面详细解说了一个个我听过,也了解过,似乎清楚,却又不怎么明白的理论!
其实,与其说它们是理论,不如说它们是做相关事情的方法与流程,而且每一步都会给出相应的目的解说。
而这个“设计”从来也不是名词,它是一个动词!
是设想,是计划!
这本书,就是把这些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行动,转化成为了文字,以理论来向更多的人展现出来。
深入浅出、简单直白。
让有基础,和没基础的人都能在其中有所收获!
这本书,它就像是设计理论的“字典”,让我们可以像查字典一样,在其中很快找到自己急需了解的知识。
不用再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上去搜寻想要的东西。
这上面的每一个理论词条,都经过作者的精心考证、旁征博引,历时三年!说是呕心沥血之作也不为过。
而且上面也说了作者,撰写这本《设计研究理论》的初衷:
建立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又能得到世界普遍认可的——中国设计学!
设计学科每过二三十年就会发生一次新的危机,而且设计无学科,设计无理论的观点影响深远,甚至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没有设计学!
我泱泱华夏怎么可能没有设计学?
古有《鲁班书》、中有《天工开物》、近有《爱上一座城》,哪一个不是当世能工巧匠们的匠心独具?
只不过是近代的屈辱史,使得国家传承或断绝或被抢或……更多的是不自信!
而作者就是想要用这本书来证明国人!哪怕是传承中断,哪怕是用你们的理论,我们国人一样可以走出一条属于我们国人的自己的一条路出来!
为设计研究者勾勒出今天设计研究的理论场域;
为广大设计研究者提供从事设计研究的理论线索;
为方便大家尽快了解和进入设计研究的理论版图!
这与横渠四句何其相似!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为的就是让未来的国人,可以在这个世界上不会再如百年前一样受制于人,可以有更多话语权!
但,这是一个年轻的学科,还未建立起完整的学术链条,没有成熟的范式可以参考,更有一些理论还充满争论,所以,我们更要为之努力!奋斗不息!
前行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唯有勇猛直前,不停脚步才能有所突破!
使国家设计学成为一个更加成熟、规范且蒸蒸日上的学科。
很难想象,我看完这本书,竟然不止被其上文字所吸引、震撼,更震撼于作者写作的初心。
寥寥文字予以抒情,敬上。
《设计研究理论I》读后感(五)
设计!创新的时代设计无处不在。它的创造性,能够解决问题、满足需求或创造新的价值和体验。设计是人类大脑活动的外在表现,涉及对产品、系统、服务和经验进行规划和构思,以实现特定目标和愿景。
日常的设计可以涵盖各种领域,包括建筑设计、产品设计、平面设计、交互设计等。
中国纺织出版社推出这本《设计研究理论》,整合了设计领域的学理认知,以词条的形式编为一辑设计工具辞典,将设计研究领域的许多理论集合起来,用以指导人们进行设计研究。
试举一些常见的设计研究理论如:
1. 用户体验理论:是指用户对系统、产品或服务的使用和预期使用所产生的感知和反应。
这一条的延伸阅读可以结合我们所熟知的马斯洛需求理论;
2. 可持续发展理论:使社会与经济按照良性的循环模式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这一理论包含三个基本的理论支撑:一是环境承载论;二是环境价值论;三是协调发展论。
3. 奥卡姆剃刀理论:其核心原理即“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或者“简单有效原理”。这一理论简称为“剃刀原则”,也称为“简单性原则”。
这本书入手之前我本以为是比较难读的,做好了读不懂的准备,事实上作者编辑时注意了语言的通俗易懂性,在尽量简洁的语言中给出了最大的信息承载,在严格专业基础上,这些理论可以帮助设计师和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优化设计过程、提高设计质量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考虑到了理论发通俗易懂性,从社会、文化、技术等多个因素,以及设计的伦理和可持续性等方面都给出了很好的阐释。
设计无处不在,它贯穿于我们的生活各个方面。好的设计能够提供一种有品位的生活方式,让人们获得美好的体验和感受。无论是建筑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还是游戏设计,设计都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美感和价值。
然而,设计研究领域确实存在一些挑战,其中之一是缺乏原创理论。许多设计理论是从其他学科中借鉴而来的,这可能导致设计研究的跨学科性质。因此,在设计研究中需要不断反思和探索新的理论和方法,以推动设计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设计研究理论》是一本非常实用的设计理论科普读物,事实上我认为,无论是哪个专业,都可以将此书常置案头,帮助自己从事物的本质开始,思考我们对生活的设计。
设计研究理论I
8.5
吴文治 / 2023 / 中国纺织出版社
《设计研究理论I》读后感(六)
《设计研究理论》并不是设计理论研究。因此当我们翻开这本书的时候,看到的并不是关于设计学理论的全方位探索,而是来自于大量其他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理论分析。 那么为什么作者会把这些理论合并在一本以“设计”命名的书籍之中呢?就是因为这些理论必然对于设计者或多或少有着助力的作用,掌握了这些理论,必然对于设计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
这本书是由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在中国现代设计历史和理论研究中有着卓越贡献的学者吴文治、赵斌、胡小雨联合创作。而这本书就是致力于让我们具有着广阔的视野、掌握更多理论基础,并在设计领域能够不断推陈出新。
书中给我们提供了103条在前沿学术领域经常使用的理论。而这些理论可能很多我们都听说过,但他们在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却往往是我们忽略的。本书的作者们就给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指引,让我们不但了解这些理论的基本内容、历史演变规律,了解这些理论在现实所具有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了解这些理论应用于设计学之中所产生的影响。
比如书中提供“奥卡姆剃刀理论”,它在很多领域都会被提到,而它又被称为“简单性原则”,其核心理念就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用我们直白的语言就是把那些空洞无物的累赘通通无情剔除的理论。 那么在设计之中呢?相信它也一定能够带来设计师认知上根本性的改变。作者在本书中就提到了现代主义的建筑往往都使用着简约主义的核心理念,即将设计的材料、元素、形状、符号、色彩、照明都简化的最少。在其他的领域极简主义也都在兴起,这就是“奥卡姆剃刀原理”产生的影响。
想一想我们身边极具设计感的艺术品,是不是很多都对于简洁明朗情有独钟呢。而对于一些繁琐的设计方案,可能会有着短暂的惊艳,但长时间之后就会产生厌倦之情。就是是“奥卡姆剃刀原理”的应用反馈。
本书按照各个理论第一个汉字的拼音首字母顺序排序,非常方便我们查找。当我们把这些理论阅读并掌握之后,就一定能够让我们的设计工作适备而公办。即使不能完全了解这些理论,把这本书放在身边,随时查找,也可以说是不错的选择,因为这些理论就是设计领域必备工具,这本书也就应该成为设计师的工具书。
对于从事设计行业的读者来说,那就借用这本书中的理论无限开拓自己的事业吧!说不定书中的某一条理论就会在我们从事设计工作的某个阶段突然为我们提供一种指引、一种方向,就能够让我们有豁然开朗之感呢。毕竟设计是一个综合学科,他所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扩充自己的知识理论,不断学习新的知识,而这本书恰恰可以完成这一任务,让我们读到更多的可能性。
《设计研究理论I》读后感(七)
它希望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为设计研究者勾勒出今天设计研究的理论场域;它希望为广大设计研究者,特别是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提供一个从事设计研究的理论线索,方便大家尽快地了解和进入设计研究的理论版图。
它就是由现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研究院研究员、《湖南包装》副主编、《家具与室内装饰》青年编委吴文治,与从事海派乡村设计与公共艺术研究的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设计学在读博士赵斌、从事环境设计研究的吉林动画学院硕士胡小雨三位合著的《设计研究理论I》。
设计学是一个需要整合研究思维的学科,在衣、食、住、行、用、思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反思社会和提出解决方案,通过适切的设计化、学科化,从设计学科角度来直面问题。
书中将与设计相关的103条高频理论进行了系统整理,按照它们的拼音首字母为序排列,翻看起来就像是查字典,能够让读者快速找到想了解的理论。
书中每个理论都从概念、发展、现状和其在设计领域的应用研究四个方面进行讲解,语言流畅简洁,整体来说不算特别大部头,我虽然不是设计领域的读者,对这些专业的内容敏感度不高,但也从中对平时听说到的一些理论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而不只限于一个名称了。想必它更会为设计专业师生与设计行业的从业者们带去更大作用的。
《设计研究理论I》读后感(八)
何为设计?
当看到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设计研究理论I》一书,我就在思考这个问题。
我想,好的设计应该是给人们提供一种有品位的生活方式,让人们获得对生命美好的体验和感受。
那么,在设计研究领域会有哪些理论来指导人们进行设计研究呢?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发现:
无论是哪个领域的学科,都是我们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直面问题、反思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只是研究的视角不一样罢了。
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生活决定了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会形成多维的研究视角。
设计无处不在。建筑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游戏设计……设计广泛存在于我们的衣、食、住、行、用、思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想过的是有品位的生活,就离不开设计。
但是设计研究领域缺少原创理论,有很多都是跨学科借用的理论。为此,作者吴文治、赵斌、胡小雨帮助从事设计研究和喜欢设计的人们梳理了相关理论。
跟所有的学科研究一样,设计学科也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社会现实进行反思,并为其注入新的时代意义。
社会现实的复杂性也就决定了在其中孕育而生的学科必然是复杂的、没有清晰边界的,凡是关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研究理论,都可以跨学科借用。
比如,书中详细介绍了冲突理论的前世今生:
从把冲突当成健康社会的病态予以消除,到把冲突当成是社会的普遍现象予以利用,再到具备正负双重功能的辩证冲突论,既强调其破坏稳定、不利于团结的消极作用,又强调其预警整合、促进团结的积极作用。
同时,引出冲突理论在产品设计和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即一个功能将导致有用和有害两种结果,无论是有用功能的引入,还是有害功能的消除,也都会产生好的和坏的两种结果。
这就要求先要确定冲突的风险水平,然后根据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或改善的主要性能,对冲突进行有机的调控或者提出有关的解决思路。
这些西方冲突理论的应用之道,似乎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颇为相似。
对冲突理论及其应用的学习,不仅仅对于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也对为人处事、修身养性有很大的裨益。
书中以汉语拼音检索的方式,从理论的缘起、内容介绍、应用说明和发展预测4个方面,介绍了103种设计学科广泛使用的跨学科理论,文后还有相关词条和参考文献,以便于掌握该理论在相关设计领域的应用,以及相关学者的学术研究。
这本书不仅为设计学科的硕士生、博士生、相关研究者及爱好设计的人提供了研究所需的理论检索,同时也是一本非常适合普通人的美育教材,帮助我们过上有品位的生活。
“美”指人的审美素养和美的情操。“美”是表现、展现。美育可以丰盈人的精神世界。
著名学者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成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
意思是说,美育不仅能够培养人的情感,使人的感情更加丰富和发达,还能作为德育和智育的手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要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很有必要给自己普及一点设计理论。
《设计研究理论I》读后感(九)
这本书很有用,但我们可能先要解决一个偏见,即对谁有用的问题。事实证明,它不仅对某些特定的研究者,也对其他的大部分人有用,或者说所有。理论我们自然不陌生,而且一直都在我们的“实践”中,只是很多时候,“用”多过“想”,于是也就忽略了其根基所在。 作者也多次强调,《设计研究理论1》不是“设计理论研究”,后者的学术性更强,但大部分人容易混淆二者。前者则是为了一种普及性,首先就是“设计学”领域的健全,以及标准的建立,然后是给予它发展的基础和前瞻性。所以书中的几百个理论(后面还有2和3,300+)可以说是建构了一座设计学的华丽殿堂,并会越读越厚,任何一个理论都具有极强的扩展性,以及现实意义! 就比如“奥卡姆剃刀理论”,大众虽然不一定能熟悉其命名的由来(这也是本书重点呈现之一,即从源头出发,把每一个理论都做到清晰直观的阐释),但一定会熟悉它的用途,因其变身为“极简”化,已经深入到现代社会每一个人的心中。为什么会有这个理论的产生,则要追溯当年,一种“化简为繁”的风气正盛行,而这里面其实充满着华而无用的空壳,解释一件事要比这件事本身更需要被解释,这样的后果就变成了一种过度的浪费,不仅仅是时间和精力上,还会造成未来发展方向的曲折。 奥卡姆剃刀在关键时刻扭转了一种风气,也才有了后面更多的硕果,比如文艺复兴等等。但它又不强调必须如何,因为在“真”的前提下才考虑“美”,所以只有被验证过的,才是可雕琢的。而在现代社会,我相信我们应用的更多,小到家居设计,大到创新领域,坚持把“实用”而不是“大”或“多”作为“正确”,也间接的影响了很多人的世界观。 更具实用性的,比如昂普理论,它出自于国人之手,且极具针对性的瞄准了旅游产品市场,也在不断的应用和优化中越来越成为一种标准。首先它用产品把制造商与客户联系到一起,然后再用图表来反推导出该如何做。当然理论是一个工具,看到后面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都灵活的运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乃理论构建的意义所在。 这是一本词典,更是一本指导书,我们的科学研究必须要有传承性,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再上新台阶,而不是一遍一遍走重复的路或者弯路甚至死路,成熟的理论都是被实践验证过的,就相当于一个极具规模的武器库,你选择你的合心应手,然后继续披荆斩棘,并勇往直前!
《设计研究理论I》读后感(十)
《设计研究理论I》本书首次对当前设计研究领域涉及的高频理论进行系统梳理,从理论的概念、发展、现状及其在设计领域的应用研究。力图为设计研究者提供宽阔的理论视野,为设计学科的发展和设计研究提供参考借鉴。语言流畅,文字凝练,可作为设计专业师生与设计行业从业者的参考工具书使用。 正如前言所说,设计学是一个需要整合研究思维的学科在衣、食、住、行、用、思的计程中发现问题、反思社会和提出解决方案。而每一代设计者的设计认知,总是承续了前一代或者几代学者的认识,同时又注入新的时代意义。如何统合全球范围设计研究的普遍认知与中国本土的设计传统与之实践特色。这是一个现实而紧要的课题,正在步步成为中国设计研究者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当然任何设计实践和设计问题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和历史的经验。为了深究当前设计研究中对各类理论的应用情况和可能的发展趋势,笔者有意撰写了这样一本探索性的著作。 我觉得作为非设计专业的普通读者能读到这样由笔者概括的理论著作也是十分受益的。既然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包含了设计,那么设计背后所隐藏的理论反过来也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思考。这个思考是能帮助设计研究的。这不仅仅只是专业人士干的,大众设计思维与素养的提高也能反过来影响设计。这是一个互动交流的过程。 因此今天能读到这样的书受益匪浅。书中提到的理论涉及哲学文化历史等领域,一定程度增长了不少见识,如: 建筑漫步理论蕴含了柯布西耶建筑作品中复杂的思想理论和体系。这个理论是通过独特的空间和叙事结构达到引导体验者自身感知能力与建筑进行互动以此对于建筑产生全新的体验。简单来说就是唤醒人们在空间中的观感与情绪,营造穿越感。建筑漫步理论将建筑空间分为两部分:一是将建筑内部的交通空间串联起来即楼梯、电梯、廊道等。二是人自身的行为,即在空间中人的五感以及思维方式。建筑本身是静止的,但是由于人的介入,不同的空间产生不同的视线和观感就导致了在特定的场合,建筑呈现出了丰富的层次变化,使建筑好像也拥有了生命一般。这个理论不仅成为当代建筑设计的重要特征,也被作为电影场景切换的手法之一。 书中各项前沿实用的理论运用于各个领域的设计,对于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的各种各样的设计本质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很有意思的作品推荐!
《设计研究理论I》读后感(十一)
读完全书,基本涵盖了所有设计门类的关于设计研究的理论。作为梳理,我们先看看这些设计研究的逻辑基础是什么。
现实中,无论什么行业的问题,都会有许多解决方法,越多知识积累,越能帮助理解和解决,所以,科学研究还是绕不开要致力于解决问题。更新学习与了解当下每个有设计需求的行业里,设计流行趋势、常用材料、软件技术等信息,在正式动手进行设计实践之前,是需要对这些知识有一定程度的掌握的。
有了这个基础逻辑,我们可以看到各个设计门类,是如何解决关于设计的研究问题的。
在当下各个设计门类的实践前沿,相信设计人员经常遇到的状况是,当面对设计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时,有些问题是可以通过借鉴或凭借经验解决掉,而有些问题则是超出了现有知识范围,假若没有新知识的来源,设计人员会一时束手无策。针对这一状况,设计理论界曾有一种提法:为设计而研究(Reseach For Design),这是时任伦敦皇家艺术大学教授后担任校长的克里斯托夫·弗莱琳(Christopher Frayling,1946-)在 1993 年为设计研究的内涵 做出了重要的阐释。他提出,设计研究包括“关于设计之研究”(Research about/on Design)、“为了设计之研究”(Research for Design)以及“通过 设计之研究”(Research through Design)。
也就是说,无论是工业产品设计,汽车设计,还是一个建筑设计或者风景园林设计,针对一项设计或一个设计课题,通过研究具体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研究模式目前在国内一些注重研究与实践结合的设计机构里应用较为广泛,且具备产生设计知识和积累知识的识别特征。
有些设计门类解决完一个具体的问题之后,设计结果就产生了,似乎就已经完成了基本任务。然而我们看到,在知识迭代迅猛发展的当下,设计结果产生还应该包含新的设计知识的产生和整理。
以笔者所从事的建筑设计和风景园林设计行业为例。
近些年,行业里有个值得引起注意的点是,认识到设计知识因该具备另一个重要特质,那就是并不仅仅只解决一个问题,只在一个阶段中应用(比如风景园林专业中,一个草图方案绘制时候的构图知识,主要在“概念方案”阶段中起主导作用,而在一个具备挡土墙结构作用的景墙施工剖面草图绘制中,则工程构造知识起主导作用),而是在空间的广度和时间的深度上,可供持续、往复应用,启迪思考,这就需要一个量的积累。因此设计理论界还有另一种提法:通过设计做研究(Research through Design),[ 沃福冈·尤纳斯(Walfgang Jonas)通过自己的理论研究,首先从人类学角 度提出“设计能力是人类的核心特征。它是一种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方法。我 们不可能脱离这一过程。”(Jonas,2009)]将设计师的设计过程纳入做研究的体系中,成为做研究的手段之一,积累设计知识、甄别设计知识,最终针对某一类型或某一领域、环节的问题,提出具有一定普适性的方法及其知识体系。
本书是个关于设计研究的大百科,读者浅深可选,丰俭由人。如果深入研究,则上述是本读者读后,并结合自身实践,写下的一点读后理论体验。
——该文版权来自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