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置》是一部探讨科技与人性关系的小说。故事讲述了一个未来世界中,人类使用装置控制情感和思想的故事。主人公在追求完美幸福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装置对自由意志的压制,最终选择摆脱束缚。小说通过对科技进步与人类自由的思考,引发人们对当代社会的反思。
装置读后感篇一
隔空传物,一直是科幻小说中的一个重要设定,甚至于一些魔幻小说中也会遇到这个设定。 大多数对隔空传输的解析都是,将物质分解成原子状态,再根据规则在另一个空间进行组装。 在科幻小说《装置》中,就以隔空传物这项技术,又或者是与这项技术相关的装置为主角,讲述了有关隔空传物的十一个故事。 这十一个故事是以线性事件发展为脉络,从装置诞生,物传输实验,人传输实验,传输投入生活中,传输产生的哲学问题,产生的伦理问题,产生的现实问题等等。 这本书可以说是对隔空传物全面角度进行分析的书,通过故事的方式,讨论了有关隔空传物的方方面面。 比如在第二个故事中,身为研究员的丈夫要参加隔空传物的实验。他的妻子为此阻拦过他,害怕他会回不来。 但是,她本身已经对丈夫很不满了。她的丈夫对她不再体贴,不再关注,不再温柔。满口就都是要行使丈夫的权力,对妻子却漠不关心。 在心里的某个部分,妻子希望实验失败,丈夫不再回来。 但丈夫还是回来了,只是以原来的样子回来了。他开始关注妻子穿的是什么,今天和昨天有什么不同。 妻子对此很开心,却又感到疑惑,这个人还是早上离开家的丈夫吗?经过原子重组后,他还是他吗? 在另一个故事中,隔空传物被广泛应用于搬家这类生活中后,一个人极力阻止自己画的画被传送过去。 她认为,这些画是她用颜料一点点画上去的。一旦这些画被分解成原子再重组,那么即使是一模一样,那也是赝品,和市面上的仿制品没有区别。 这两个故事是从哲学方面进行的探讨。在后面的故事中,还有从更为现实的技术问题进行探讨。 例如在打碎结果回归原子态再进行组合时,如果发生了鼓掌,或者是排列失误怎么办。传输过去的不再是之前的人,而是另一个物件怎么办。 小说中讲了个可怕的失误,那就是一个女人在传送后和垃圾桶融合在了一起。她尖叫着,但没有任何用。 一个母亲等待着女儿传送到她身边,但最终女儿失踪了,再也消失不见了。 有些组织为了谋私,在传送中把对方贵重物品据为己有。 等等。 隔空传物对于当下而言还只是个科幻故事,不会在现实中出现。但是隔空传物一直也都是科学进展的一个重点。未来或许会有隔空传物,但《装置》这本书中的故事会不会发生,也是个未知数。 这是本很有趣的小说,很推荐。
装置读后感篇二
隔空传物,一直是科幻小说中的一个重要设定,甚至于一些魔幻小说中也会遇到这个设定。 大多数对隔空传输的解析都是,将物质分解成原子状态,再根据规则在另一个空间进行组装。 在科幻小说《装置》中,就以隔空传物这项技术,又或者是与这项技术相关的装置为主角,讲述了有关隔空传物的十一个故事。 这十一个故事是以线性事件发展为脉络,从装置诞生,物传输实验,人传输实验,传输投入生活中,传输产生的哲学问题,产生的伦理问题,产生的现实问题等等。 这本书可以说是对隔空传物全面角度进行分析的书,通过故事的方式,讨论了有关隔空传物的方方面面。 比如在第二个故事中,身为研究员的丈夫要参加隔空传物的实验。他的妻子为此阻拦过他,害怕他会回不来。 但是,她本身已经对丈夫很不满了。她的丈夫对她不再体贴,不再关注,不再温柔。满口就都是要行使丈夫的权力,对妻子却漠不关心。 在心里的某个部分,妻子希望实验失败,丈夫不再回来。 但丈夫还是回来了,只是以原来的样子回来了。他开始关注妻子穿的是什么,今天和昨天有什么不同。 妻子对此很开心,却又感到疑惑,这个人还是早上离开家的丈夫吗?经过原子重组后,他还是他吗? 在另一个故事中,隔空传物被广泛应用于搬家这类生活中后,一个人极力阻止自己画的画被传送过去。 她认为,这些画是她用颜料一点点画上去的。一旦这些画被分解成原子再重组,那么即使是一模一样,那也是赝品,和市面上的仿制品没有区别。 这两个故事是从哲学方面进行的探讨。在后面的故事中,还有从更为现实的技术问题进行探讨。 例如在打碎结果回归原子态再进行组合时,如果发生了鼓掌,或者是排列失误怎么办。传输过去的不再是之前的人,而是另一个物件怎么办。 小说中讲了个可怕的失误,那就是一个女人在传送后和垃圾桶融合在了一起。她尖叫着,但没有任何用。 一个母亲等待着女儿传送到她身边,但最终女儿失踪了,再也消失不见了。 有些组织为了谋私,在传送中把对方贵重物品据为己有。 等等。 隔空传物对于当下而言还只是个科幻故事,不会在现实中出现。但是隔空传物一直也都是科学进展的一个重点。未来或许会有隔空传物,但《装置》这本书中的故事会不会发生,也是个未知数。 这是本很有趣的小说,很推荐。
装置读后感篇三
《装置》这本书虽然11个故事都发生在未来,但却与当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比如我们的好奇心,对新科技的向往与恐惧等等。故事也从对原理的探寻慢慢转到对伦理的探究,更值得称赞的是这11篇短文的角度皆不同,为我们呈现了未来的一种网感,总有与你相关处,躲不开。 “把它带进来”作为一个缘起,我们看到了勺子的空降与消失,皮尔逊先生陷入思考,皮尔逊太太却决定动手实践,当然,那一截电线,虽然对她可能是无用的,却是改变文明进程的一个实证。 “单行道”里我们要考虑的是一副画作经过分解再重新组织成原来的样子,它是原作还是赝品? 第三篇出现了一个关键节点,就是“第一个,人”。他相信,所以一直让自己的身体保持强健,但是在另一半的她看来,却可能是一种无谓的消耗。只不过,当一个新的他回来后,似乎暴力因子消失了,被更多的温柔代替。她会认可这是曾经的他吗?还是新的人? “试错法”虽然只写了两个孩子的游戏,却在背景里让那个废弃的机场更加的勃然,而这里究竟有什么,除了警告,无可奉告。所以我们再见到的事物,是否安然? “寻找圣杯”是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因为爱所以改造世界,只可惜时间不给机会,机器不给力,而疾病却不留情面,但人也是因此,变得更不服输! “一场误会”则是更明显的哲学探讨,女记者的套话显然是成功的,但其内容却又超出了她的期待,最后那盘磁带也与很多想法一样,出现过,消失了…… “最后的晚餐”仍是好奇心作祟,但厉害的是他做到了他期待的,不过这让很多事物产生了异变(甚至后面某个章节里消失的人是否也是这样的意外造成的?),但他想的却是很简单,人应该如他出生般坦然面对,新的世界。 “家庭照护”又提出了新问题,如果传输真的就是按一个键那么容易,那么所有的路也都没有了意义,而交通工具更是成了一种负担。父亲的改变只能说是时代必然的结局,不融入就无法生活,而她的抗争显然也变得越来越式微。但抛开美好的愿景,内里却还是那个只能容身的小屋,被贴上的,是过去,现在,也许还有不可预期的未来。 “切断”,终于出现了意外,停电导致一个人凭空的消失了,显然这不可能是个案,但靠着补偿和社会接受度就想化解,其实不仅不道德,而且杵逆了初心,科技不是让一切变好吗?牺牲少部分人是否值得? “一条清晰的小路”,没有回头的可能。依靠穿着就可以实现跳跃了,从最初的我需要变成了现在的我应该,于是不管对的错的,都变成了对的。 “更远,更远些”,我们去月球。 11个不是幻想的幻想,指引着我们的未来,是这样,或不应该是,这样。
装置读后感篇四
我们很容易就习惯于那些能够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便捷的科技产品,参与产品开发的只是极少数人,多数人都是直接享受产品带来的益处,纵使完全不清楚背后的机理。当然,也在某种程度上承受着技术的弊端,然而,终究是利大于弊。科技进步,其实总是有利有弊的,只是我们很容易忽视其中的弊端。
本书就以科幻的笔法,让我们看到了现代科技产品是如何一步一步蜕变,从一个不起眼的微小产品,逐步演变成改变世界的装置。作者摩根很会挑选时机,他以巧妙的方式将这个装置每一次迎来蜕变的契机展现在了我们眼前。每一章的内容恰在此时结束,即将迎来改变的种子已经埋在读者的脑海之中,等到了下一章,预感得到应验,装置的功能突破了瓶颈,而后走向了下一个转变的契机。 至于书中所构象的这个核心装置,简单来说是一个传输装置,远距离传输装置,可以实现时空穿越的传输装置。当然,这个装置的功能是在不断完善,或者说,不断进步。传输装置刚问世时,只不过是用来给需要搬家的人使用,搬家公司只要将货物搬上车,而后启动装置,物品便传输到目的地处的另一辆车上,那边的员工再将物品搬下来。隔空传物成为现实。 而后又迎来了跨时代的技术转变,原本只能传输物的装置,在向传输人迈进。从无机物到有机物,再到活生生的生命。书中并没有单纯地论述技术的突破,包括世人对科技进步背后的人伦进行探讨,既有现实层面的,也有哲学层面的,令书中的内容显得非常有深度。 这种探讨,也体现了掌握技术的少数人,与不明真相的多数人之间的矛盾。世人不知道这种技术背后的原理,为什么能够隔空传输人呢?是将活生生的人彻底进行分解,而后以数据的形式进行传输,再在数据的彼端进行重组,还是说,是将这边的人彻底从这个世界上抹除,然后再在另一段重新造出来一个一摸一样的人呢?到底什么是生存,到底什么是活着,我们怎样才能证明世界不是在不断毁灭然后重组。 越往后读,书中的内容俞加发人深省,并不是所有的技术革新都是由那些一直致力于研究这项技术的人来发现,偶尔,会有那么一两个天才横空出世,洞察世界运转的原理。他们发现漏洞,而后试图进行改变,也确实带来了改变,只不过,真相被埋藏了。因为,世人不需要也不应该知道,这个装置曾经存在这样的漏洞。世人只需要无条件地信任并且使用这个装置。
装置读后感篇五
看到《装置》简介的第一眼,我特别怀疑这是否是一本科幻——它多像科普啊!《改变世界的X大发现》、《XXX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科普不都是这么个写法嘛。
翻开书之后,又发现这其实也不那么像科普,更像是新闻纪实文学。发生了某一件事之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将事件带来的后果侧面呈现。
但《装置》确实是一本科幻。
当隔空传输开始成为现实,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普通人而言,意味着什么?
摩根以技术推进中的十个瞬间,描绘了传输装置不断进步的未来。从第一个勺子开始,人类打破了距离的障碍,进入了瞬间移动的新世界,一切简单有效、快捷方便。
但,这个世界中的真相、怀疑与情感,无处安放。
从任何角度来看,《装置》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幻,几天读下来让人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装置的原理与动作机制上,摩根鲜少着墨,所以对于“装置”本身,我只有一些模糊的印象,像是逐渐安静的噪音、丑陋却可以被掩盖的白色泡泡、冰箱一样的箱子、与时俱进的制服……
随着时间线推进,社会生活似乎越发便捷,但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不适感。就像被流量挟持的我们,已经很难在互联网上看到理性的言论了,但这个世界并不会因为乌烟瘴气的环境而改变,反而更陷入其中——连我们上班,都要开始出卖自己的社交账号来完成“人人都是自媒体”的任务了。
网络与技术确实让生活变得更方便了,但对于交流来说,面对面却捧着手机的生活,让我觉得人与人之间更孤立了。
摩根诗意而精准的表达方式,让我好奇这位新晋“科幻作家”的身份。原来他是一位诗人,难怪这不是我常读的科幻表现形式。可以说,《装置》其实也适合非科幻爱好者来读,文学性非常好。
但我个人不是特别喜欢这种碎片化写作模式,总有一种长微博大合集的错觉,如果让我来选,我更倾向于读某些瞬间的完整故事。我想知道那幅画、那个男人、那个男孩、那个女儿、那个母亲更多的事情,而非仅仅停留在那个瞬间。
装置读后感篇六
小说的标题只是简洁的“装置”二字,然而,人类历史上一切重要的变革也无外乎这两个字。智人第一次学会使用工具,工具就是最简单的装置。工业革命之后,越来越多,越来越实用的装置彻底便利了人类的生活,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一整部人类文明史都可以被“装置”所概括。小说中虽然以传送门技术为核心,但它何尝不是人类任何一项技术的缩影,短期内也许看不到的影响放大到长期又是否会带来人类意想不到的后果呢?
本书没有采取连贯推进剧情的传统架构,而是巧妙地选择了以一系列断章串联起主线,来刻画一项技术的革新对于世界的深入的影响。十一个瞬间,几十个不同的视角涵盖了上至老人下至孩童的各种角色,呈现了在技术迭代过程中对于其带来的改变多样化的声音。这其中的大部分角色都只是普通人,作者有意想要呈现技术渗透对于普通人生活的影响,选取的切口也是搬运家具,医疗,旅行,改善老人生活等寻常的场景。
新技术的引入在最初总是会受到习惯的阻力,例如第一个故事中,皮尔逊太太对于测试装置感到惶恐,一度试图阻止装置安装,而故作镇定的丈夫也终究无法遮掩自己的疑虑。再如第二个故事中的卡特太太不愿利用装置搬运自己珍贵的东西。
然而,人在技术推进面前终究是无能为力的。皮尔逊夫妇收到的试验机好歹是可以退的。卡特太太在搬家时已经没有太多的选项,传统的搬家公司早已消亡。再后一个故事里,人类本身也成了装置可以搬运的物品。随着故事的推进,装置的普及,人类的抵触情绪越来越少,对装置的接纳和习惯性越来越高。到最后几个故事里,老顽固父亲甚至爱上了装置,而全人类不惜掏空地球乃至月球的资源也要装上更多的装置。
无数的瞬间中,技术在一步步侵蚀地盘,操纵人心,人类从一开始的拒绝技术到最后全部拥抱技术,对于普通人而言其实根本没得选。手机刚普及时,也有人用不习惯甚至视之为洪水猛兽。然而,周围人都用,你也无法不用,不用就和社会脱节。最后全社会都使用手机,甚至大部分人患上了依赖症,绝无法离开。技术的发展都是单行线,人类拿上单程票后只能被动地接受技术对于生活的改变。小说试图借此反思了我们是否低估了技术的风险,是否过于追求文明的进步而被技术所操纵。
书中卡特太太的言行乍看之下歇斯底里,实则让人回味。技术总是以冰冷而精确地方式再现我们的生活。然而,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寄托了我们情感的物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有些东西重组后终究是不一样了,哪怕每一个原子都一模一样也没有用。技术没有温度,无法复刻人的情感链接,陪伴和人心的价值是无法以冰冷的数字来衡量的。
装置读后感篇七
《装置》,一本科幻小说。作者J.O.摩根,上海译文出版。 《装置》讲了什么? 世界的真相冲击了人们的认知! 未来的人们随时都是“新造的人”,未来的世界是“新造的世界”! 1、科技发展的可能性 一种能够实现传输装置被发明了。看到这里你会想到什么? 恒古以来,人类的传输,一直是物理上的,现实中的。从徒步千里,到木牛流马,到蒸汽时代,而今信息的传输已经可以做到凌空全世界。 对。所以这个新发明的装置,是能够凌空传输物质。 也许不太准确,是能够借用装置,将物质从一个空间传输到另一个空间——装置之间,一开始是有线传输,到后来发展成为无线传输。从一开始尝试传输一个塑料制成的勺子,到传输人体,到传输一切物质;从街区之间的传输,到装置发展的极限,可以无线传输月球开采出来的矿产到地球上! 这种设想不可谓不神奇,我都不太敢说这是科幻。毕竟流浪地球也只敢设想一个物质的太空电梯,就已经蔚为壮观。 2.、人们对新生事物的态度 作者用了11个片段的场景,不同的普通人或者科技工作者、爱好者、使用者对于装置的态度。装置的诞生从一开始就伴随着质疑,伴随着抗拒,疑虑是:这对我们来说有什么用呢?当然,最后事情的发展是,感觉没有用处的技术改变了整个世界。 也有无数人坚持,执着。他们为新技术而努力,付出,坚定不移的认为“总要有人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为此不惜是奉献和牺牲。 质疑始终存在,更细思极恐的是,技术的进化几乎是势不可挡,在“装置”的力量面前,个人的声音和思想越来越微弱,所有的反对声音几乎被无视,甚至被消灭。 3 当世界进入一种装置状态 于是技术推动着整个世界进入了装置运行时代。 于是人们无形中也变成了装置”传输品”的一种:在一次次传输重组中刷新着自己,每次都成为装置“新造的人”。 一切都在装置的安排下运行,人们还需要思考吗? 在第七章,当装置出现了运行偏差时,世界陷入了奇怪的状态: “在你改变了传输系统后一切都暂停了,就像那样你给世界按下了暂停键,而那些人那些悲伤的灵魂他们别无选择。世界的真相冲击了他们的认知。 “街上有人走路的人是的一切都那么古怪吵闹,我从来没想到过宁静的街道是什么不得了的事情,直到我看到有人在街上走路,而那些走路的人他们也显得十分茫然,就好像他们走路时也十分不确定,就好像走路是什么新鲜事,就好像他们不明白应该怎么走路,你可以从他们的脸上动作上看到这种茫然,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过实际的距离世界又显得那么大,而他们不可能知道世界的实际大小,也不会知道我做了什么,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传输系统的变化不可能影响那么多人。”
这是属于“装置”的“新造的世界”。
其实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让我想起《1984》。技术统治和规训了人类的一切思想行为,社会的运转中心变成了装置本身:人们开发出更加巨大的装置,开采月球资源,是为了制造和维持更多的“装置”。 本书寓意深远,是杰作无疑。
装置
8.5
[英] J.O.摩根(J. O. Morgan) / 2024 / 上海译文出版社
装置读后感篇八
如果未来,我们的世界可以实现隔空传输,那么,搬家将不会再辛苦,上学上班将不再害怕迟到,我们可以通过隔空传输去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旅行,仿佛有了哆啦A梦的任意门!听起来是不是很棒!但,真的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吗?
如果你打开这本由J.O.摩根创作的《装置》就会发现,远超我们认知的未来科技,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美好!
整本书由若干个小故事构成:刚收到传输装置的皮尔逊夫妇,需要搬家的卡特太太,第一个“传输人”弗兰克先生……所有人的故事都围绕着传输装置展开。
-
对于卡特太太而言,隔空传输除了费用昂贵以外,它还有一个很大的BUG就是,没有温度的传送。
对于传输装置而言,这不过是一大段“代码”,只需将需要传送的东西塞进去,关上门,按按钮,一切就会凭空消失,再在另一个地方凭空出现。听起来似乎可以理解,但当卡特太太不小心传输了自己爷爷的肖像油画,她开始后悔,不该用这个装置。
对于她而言,艺术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它会花费人类大量心血、理解力且由手工制成,它不该被拆解为一个个原子再重组,而应保留它本来的样子。就好比如果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被传输,它还是达·芬奇的画作吗?还是由一堆原子拆解再重组的复制品?这是一个富有哲思的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
在弗兰克先生的故事中,弗兰克是第一个“传输人”,当他进行过一次完整地传输后,再次回到家中已不再是早上出门前的弗兰克。对于他的妻子凯西而言,传输后的弗兰克是一个伪装成她丈夫的年轻人,仿佛一个旧相识。
对于凯西来说她不知道是悲是喜,因为她的丈夫早已不再关心她的生活,甚至在她说错话的时候还会给她巴掌,但眼前的弗兰克则不同,他尊重她,会亲吻她的手,甚至会称赞她的旧裙子……对于一个女人而言,这是丈夫久违的温柔,但她知道假的弗兰克终将离开……
-
在《寻找圣杯》的篇章中,用了很多隐喻,比如“任何作品最好的翻译永远是自己”似乎是在解释,传输过的东西依旧是本体,但又不完全是本体。比如“巴别塔”,当人类开始创造一些超越认知甚至过于先进的东西时,他们很有可能是走向灭亡的开始……
当然,在此篇中还有对人类的忠告,比如“人不应该吃任何太容易得到的东西”,这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本书《我吃故我在:慢食与文化》,在书中也提到:“方便是一种快餐价值,它告诉人们一切事情都应该毫不费力,轻快如风。”但同时,我们会因为这些便利,失去很多本应该培养的能力。
-
这本《装置》被评为《泰晤士报》年度科幻作品,同时入围奥威尔政治小说奖。
作者用他笔下的故事,向我们揭示了未来科技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现代科技的真相,这值得我们深思。同时这本小说似乎也在告诫我们,科技的发展很有可能会带来情感的削弱。
当人与人的联结变少,我们是否,还是真正的自我?!
装置读后感篇九
人类对技术发展的未来,尤其是那种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天翻地覆影响的技术变革,往往会抱有恐惧的态度,比如人类在电力应用的早期对电力的恐惧, 1889 年到 1893 年在任的美国总统本杰明 · 哈里森总非常害怕电,让工作人员替他打开和关闭电灯开关。
当时还有医生认为电流会引起神经衰弱,其实这并不陌生,关于高压线与白血病更是在美国从1979年打到了1999年,产生了多达250亿美元的社会成本。这些恐惧在在电力应用的早期还可以说是由于技术不完善,相关安全措施不齐备,但是到了1979年,这些都不能成为借口,更多还是由于人类对未知的恐惧。如果这种新技术具有超凡的力量,足以去颠覆现有人类社会的一切的时候,人类的恐怖会达到极点,而我们现在就在面对这样的技术变革时代,AI(人工智能)对世界带来的冲击中,思想方面的冲击远大于实际产业和经济的冲击。
而 J. O. Morgan在 2022年出版的新书《Appliance》(国内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在2024年引进)正是通过一种架空的背景,一种奇特的技术来展示人类对技术发展趋向的未知的恐惧。 这部小说分为 11 章,介绍了一种新型隐形传输技术约 70 年的发展历史,这种技术所依托的装置最初有大又笨重,还拖着长长的电缆,一旦运行起来就发出恼人的噪声,看起来像一台设计失败的冰箱,后来不断演变,变成更加强大的东西,从传输一个塑料的勺子到传输人类。这个过程中技术逐渐脱离人类的控制,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技术的应用都已经让人类看不懂,最后一篇小说中两个主人公的对话就有如寓言一样。
最后两个人只能来一句“为了造福人类”结束对话。
这是对科技如何失控的明智审视,反映了我们对人工智能接管的担忧。一如作者在卫报访谈中谈到自己卢德派( Luddites )倾向。“ 我身边有各种各样的技术,但我喜欢我可以控制的旧技术。我的手机是旧的黑莓Q10。我使用的这台 MacBook 大约是 2011 年的。如果我要买一部新手机,我会仔细检查协议的每一 行和设置,以确保它没有做我不想做的事情。我担心的是接受不受监管的发展。仅仅因为大多数人都很好,并不意味着这些人是正确的。”
正是这样的寓言写作,让这部作品给入围了 2022 年奥威尔政治小说奖候选名单,也被 《泰晤士报》选为年度科幻小说。而上海译文则是有人类社科类“非虚构时间”引进了此书。
摩根是一位来自苏格兰爱丁堡的作家,以其独特的诗歌和小说创作方式而闻名。 他的作品通常将整卷诗集作为单本书长的作品,证明了他雄心勃勃和持续的故事讲述。 摩根的写作以其独创性和深度为标志,探索的主题范围从历史事件到投机未来。摩根写作也具有典型英式幽默,不管是最开始的一篇中对英国官僚机构的嘲讽,还是最后一篇对美国佬的玩梗,让读者不禁会心一笑。
装置读后感篇十
春节期间看朋友圈,好些人在高速公路上一日游。旅游景点,除了风景,就是人头。窝在家里的我一边幸灾乐祸,一边胡思乱想,如果人可以象量子理论中的量子一样,无论多远,都能隔空传输,瞬间到达目的地,就没有“春运”的焦虑,那该多好。
没想到,这两天读J.O.摩根的科幻小说《装置》,他居然也有类似的想法,还在小说中实现了。在未来世界,人类发明了一种可以瞬间隔空“运输”人或物品的装置。这项技术的出现无疑是个好消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便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自己以及周围的世界正经历一场悄无声息的变异。
变异来自于这种装置的一个令人不安的特性:人或物品一旦被瞬间运输,很快就会失去其本质,虽然看起来和从前一样,但使人成为人、物品所以是这个物品的自身特征却消失了。多次运输之后,曾经熟悉的世界被慢慢替换成了另一个版本。更无法想象的是,生活在其中的人却似乎浑然不觉。即便偶尔得到真相的人会有一丝不安,却很快又被生活的洪流裹挟走了,根本来不及停下思考原因。
老太太卡特要搬家,对搬家工作人员艾玛等人使用这种新发明的运输装置犹豫不决,担心会毁坏带有纪念意义的独一无二的珍藏品。这是人们对物质和精神如何取舍的矛盾心理。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这样的选择:为了追求物质上的丰富便利,是否愿意牺牲某种精神?
凯西的丈夫弗兰克成为了运输实验的第一个试验者。然而,当她丈夫返回时,她惊奇地发现,他不是那个与她共度了好几年的丈夫,是个完全没有过去温馨记忆的年轻陌生人。
这些故事突出了科技进步背后隐藏的伦理道德问题。比方现在,科学家们正在尝试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治疗疾病,同样引发了人们关于道德底线的讨论。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在科技进步与道德伦理之间找到平衡?
小说虚构了现实与未来的碰撞,11个故事就像11个“陷阱”,引出了人们在装置发明之后的深深担忧,这就是对于科技过度介入日常生活的恐惧——我们是否真的愿意为了科技进步,放弃构成我们作为人类的本质属性?
能够说明问题核心的,我觉得是弗洛伪装成一个女记者,去采访装置的拥护者杰克斯。她虚构了自己有个姐姐,并且在被装置传输后,和姐夫无法生育的事实。她问杰克斯这是不是装置引起的问题。
杰克斯说,
此时,弗洛没有笑,她对此已经感到非常不舒服。
弗洛想,要是真这样的话,那么,你在那段空隙中,究竟是谁?假如当他们把你重组好的时候,你依旧是那个分解前的自己,那么你在那一瞬间的空隙中,究竟在哪里呢?假如我们可以称之为传输的话,那么你在传输的那一瞬间是否存在呢?
这时,弗洛问了杰克斯为什么姐姐无法生育的问题。杰克斯回答说,
当弗洛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杰克斯一时间露出了困惑的神色。
装置
评价人数不足
[英] J.O.摩根(J. O. Morgan) / 2024 / 上海译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