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是一部描写苏东坡生平的传记。通过对苏东坡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才华和胆识让人敬佩。他不仅在文学方面有所成就,还在政治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这本传记向我们展示了苏东坡的魅力和智慧,让人对他的生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苏东坡传》读后感(一)
做为苏氏一门三杰中最亮的那颗星,苏东坡的爱吃、会吃,他的豁达、通透,与他的诗名、才名一样响亮,令人好奇、向往。
《苏东坡传》读后感(二)
他天赋异禀,出身书香世家,家庭温暖有爱;他是万人迷,朋友多圈子广,几个老婆比自己小十几二十岁;他做过帝师,差点还做了宰相。起跑线就比常人优越,人生履历更是开挂一样。这样的人,竟然叫我“若觉人生不如意,劝君多读苏东坡”??是要让我感受一下什么叫同人不同命吗…?
《苏东坡传》读后感(三)
我最爱的一句诗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当你人生不如意的时候,不妨来这本书中看看苏东坡如何面对变故、低谷、敌人、漂泊、家人、爱情、友谊、生活和归宿,希望这本书能带给你力量,提供给你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我们为什么喜欢苏东坡,因为他在用一生告诉我们,生命的目的不是忍受,而是享受。人的一生除了活着之外,还可以活得美一点,快乐一点,舒展一点,诗意一点。人生就是活一个心态,心态好的人就算身处鸡毛蒜皮的生活也能开出花。所以,亲爱的朋友们,大胆一点,放肆得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吧。
《苏东坡传》读后感(四)
这世界上决然存在着另外一种文字,它不为攀附而写,只为最真实的本心而写。写这文字的人,被人看做木讷、愚笨,但他自有一番说法——我性不忍事,心里有话,如食中有蝇,非吐不可。 侍妾王朝云也说他:“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换作别人估计要自证了,但他说:“知我者,朝云也。” 苏轼是乐天派,但这乐天的背后,是多少次不甘和叹息。他容易感怀,也容易快乐。苦难于他就是土壤,东坡把内心所有的感受隐忍在土壤里,然后开花、结果、恩惠后人。
苏轼的词,内容比照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却犹如李白洒脱飘逸,但这一切在1079年的时候变了。这年苏轼43岁,离开徐州到任浙江湖州刚满3个月,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弹劾。 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没有规律可言,它的每一次暂停,都决定一个人的生死荣辱。乌台诗案是他人生的转折,这本书以此时为始,讲述苏东坡的一生。
这本书作者慕荣素衣,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没想到挺好读,文笔特别优美、顺畅。也有自己的观点,我觉得挺适合作为了解东坡先生的第一本书。
卡尔维诺说过:谁想看清尘世,就应当同它保持距离。 有谁想的到,带动宋代艺术风气的,不是庙堂之上的主流人物,而是置身孤馆青灯的苏东坡呢。
《苏东坡传》读后感(五)
今年学校的诵读课以“苏轼——无限游戏大玩家”为主题,要从诗词,人生轨迹,朋友圈和吃货人生四个方面去深入学习了解苏东坡,感受他乐观豁达的精神。 - 巧的是,刚好约上了慕容素衣的《苏东坡传》。这对我来说是刚需,简直是雪中送炭。 - 此前读过了林语堂版的《苏东坡传》,全书以时间为序,完整的记录了苏东坡的一生。语言平实,或粉或黑,都温柔客观,是传统的人物传记。 - 慕容素衣版的有所不同,她没有按时间顺序讲述苏东坡的一生,而是把他的一生经历从九个不同的方面,用九颗心串联了起来。语言活泼又富有诗意,更能引起在情感上的共鸣。 - 苏东坡一生经历了三起三落,本书从“乌台诗案”开篇,写出了他面对变故,历经漂泊与低谷,仍然满怀热情,笑面人生,总能将绝境化为坦途。 - 书中还写了东坡的家人、爱人、友人以及敌人。这又为我们呈现出一个重情重义,爱憎分明的苏东坡。其中,最让我唏嘘的当属与王安石的“相逢一笑泯恩仇”以及与章惇的“渐行渐远反目成仇”。 - 书中最后写了东坡的生活和归宿。 一朵海棠的盛开、一个有朋友陪伴的月夜、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雨、一锅炖得香香的红烧肉,都可以让他感叹这世界真是太过厚待自己。 - 苏东坡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遭遇什么样的困境,我们都可以从中寻找生活的美好和乐趣。 即便生活中充满种种鸡毛蒜皮的琐事,只要我们心无挂碍,也能够开出花来。 - 分享一下东坡先生的诗词中,我最喜欢的几句话:
《苏东坡传》读后感(六)
苏东坡的诗词歌赋、生平事迹、传记故事真的读过不知多少了,但关于他,真的是无论读多少次都会激动不已!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每个读到这首词的中国人恐怕都会觉得惊艳无比,都会为苏东坡之才华叹服,然而众所周知,这位大文豪对历代人蕞大的影响,还是他那旷达的胸怀和虽处困境低谷仍泰然自若的境界,正如当今流行的一句话: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 这本慕容素衣的《苏东坡传》又一次较为完整的让我读到了苏东坡的一生,她从众多个侧面讲述这位“火出圈”的超级偶像,让我们看到这位男神中的男神,是如何让人人都偏爱的。 . ▪️面对“乌台诗案”的人生变故,这巨大的冤屈没有打倒天才少年苏轼,一百三十天的井底囚牢蕞终让他修得了一颗淡定心: “如果注定要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不如放开胸怀,泰然地接受这蕞后结局的到来。” . 面对一再贬谪的低谷困境 ▪️被贬黄州,他躬耕东坡,在荒地上开垦出一片桃花源,修得一颗平常心,从“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洁,到“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的松弛,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定,再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涅槃,他与黄州已从此两不朽! ▪️被贬惠州,他又一次敞开心扉,从“此心安处是吾乡”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搜医药、建桥堤、传文化,他把文明之光带到了这片化外之地。 ▪️被贬儋州,他再次将文明的火种,播撒到了一片蒙昧之地,“此时的东坡,已经到达了人生更高的境界,得失荣辱,早已一笑忘怀。” ~~ ▪️面对清苦的生活,他修得一颗欢喜心,无论到何地,他都充分发挥了“吃货”的本事,即使是粗茶淡饭对于他也是“人间有味是清欢”。 …… ▪️面对死亡,他早已坦然,回顾一生,他只淡然地说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 不愧是坡仙,哪个读他的人不会激动万分呢? “若觉人生不如意,劝君多读苏东坡”,他绝对能成为你生活中的一束光,他用一生告诉我们,人活着之外还可以活得美一点、快乐一点、舒展一点、诗意一点,一地鸡毛的生活也能够开出花来。
《苏东坡传》读后感(七)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书画方面都颇有造诣,更是一个全能型选手。苏轼的一生有高光时刻,但被人熟知的诗词却都是在他在低谷时期创作的。虽然生活与他之砒霜,但苏先生仍报之以蜜糖。是他心甘情愿,还是无奈为之,作为后人的我们并无从可知,但从他留下的大量文学作品来看,他对生活始终持有一颗积极向上,自由洒脱,“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般得泰然自若。他的诗词也从侧面流露出的本性和对生命的感悟,天地万物,无不在向世人证明,我,苏东坡,与你们不同。嬉笑怒骂,落诸笔下,笔墨文化承载着他的情愫,穿越千年,与我们相见。
本书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苏轼的生平。作者开篇并没有从苏轼小时候开写,而是从乌台诗案——苏轼生命的重大转折点开始写起。本书也分为几大方面,从苏轼面对的境遇、与家人的关系、与朋友的关系、自己心境的转化等几方面分别进行叙述,看似独立的单元,彼此之间也有相互交叉,不会有生硬的割裂感。本书对苏东坡的描绘立体而全面,对他的举动和言行,皆十分熟悉,刻画十分生动,可见作者在作品创作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在我国文坛,苏轼无疑是位复杂的人物。林语堂先生曾这样评价苏轼:“是个禀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苏东坡在政治上可能不够“成熟”,他与王安石改革唱“反调”,激进而又未能够真正的揣测出圣意,所以说他是“不成熟”的。苏轼在生活上又是“真性情”。苏轼是拥有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是对生命饱含深情的赞颂,更是拥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
相信每个人的一生都会在不同的境遇里与苏东坡相遇。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生活不如意十之八九。一生该如何度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必答题,读完此书,或许可以窥探到一丝答案。
《苏东坡传》读后感(八)
关于苏东坡的传记,最为知名的恐怕要数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和李一冰的《苏东坡新传》。近年来,还有不少关于苏东坡的作品问世,有的偏重其诗词成就,有的则推崇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青年人气作家慕容素衣的《苏东坡传》也是一部讲述苏东坡人生历程的传记,主要包括他的宦海沉浮、亲情、爱情、友情以及自在乐观的人生态度。
具体而言,本书主要包括九章,讲述了苏东坡不同的面向。苏东坡无疑是一个“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妙人,林语堂在《苏东坡传》曾如此精准地概括苏东坡,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这句话可谓提炼出了苏东坡不同的身份和品性,这些丰富多彩的面向在这本书中皆有展现,甚至还有进一步的延伸和拓展。
的确,在古代文豪之中,若评出最受欢迎或者最受崇拜的诗人/词人,我想李白和苏东坡肯定是名列前茅的。之所以如此,不只是因为两人的旷世才华,还因为他们的豪爽不羁的性情与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在宋代词人之中,苏轼被称为豪放派的领军人物,也堪为宋朝最风流的文人。
读这本书,感受着苏东坡的旷达、豪爽与乐观,感受也分外清爽起来,对于生活不由得多了几分热爱,对于人生也多了几分乐观。
《苏东坡传》读后感(九)
提到苏东坡,一点儿都不陌生,似乎他就是我们的邻家小伯伯,亲切而又充满了敬意。搜遍了全网,愣是没有看到一本苏东坡的自传(如果有,麻烦评论区告诉我),但有关于苏东坡的传记却很多很多, 各种版本,近年来随着短视频的兴起,介绍和解读这位大师的视频也很多。暂且不评论每个版本的优劣吧,倒是能够让我更加“全面”了解他,一个千人解读,有着千个版本的人!
·
青年人气作家慕容素衣,最新知道她是在我每天必读的“十点读书”公众号文章里,后来是看过了她写的《生命的烤火者:杨绛传》《情到深处人孤独:纳兰容若词传》,他总是可用饱满性情的文字,来像我们讲述各种人物和故事,从她的文字,我可以真切感受她一定也过着惬意舒适的生活。直到,最近我又一次遇见了她,最新出版了《苏东坡传》,我喜欢的人物,我喜欢的作者,还有我喜欢的文字,甚至于主人公或者作者的生活都无比羡慕。
·
用了两个午后,我美美地看完了这本书,懂了——原来“坡仙”是这样的,原来美食家的称呼名不虚传,原来痴情的丈夫是这般动人,原来乐观真的可以击败一切困境……
整本书共有九章,每一章都介绍了苏东坡的一个方面或者说主题:变故、低谷、敌人、漂泊、家人、爱情、友谊、生活、归宿。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作者对苏东坡满满的情——有对这位伟人的爱,也有对他境遇的痛惜,有对他敌人的愤恨,也有对他爱情忠贞的钦佩……
有很多章节,我是含着泪看完的,苏东坡即使遭遇了“三起三落”他都能坚持做自己,永远乐观、积极向上。哪怕是面对别人的诬陷祸害,马上就要离开家,流浪天涯了,他竟然还有闲心跟爱妻开玩笑“吟诵送别”,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后,苏东坡的那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这样的千古悼亡第一词真是感人肺腑。
写到生活,必定少不了他的“东坡肉”,其实还有更多美食,他所到之处多贫瘠,但他都可以用自己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发明美食,豆腐、猪肉、羊蝎子、荔枝等多道美食的诞生和盛行都有他的功劳。
·
每本介绍苏东坡的书,每一条视频,我都会认真看完,而慕容素衣《苏东坡传》是从这个“快乐的天才”的九个侧面,全方面解读,这个超能斜杠青年苏东坡就这样,“活生生”走到了你我面前,喜欢,大爱,还值得反复翻阅。
《苏东坡传》读后感(十)
这本书我觉得写的算是很通俗易懂,主要是对苏东坡的人生事迹、生活态度比较感兴趣,作者通过个人解读的方式层线了东坡精彩的故事,作者从东坡的仕途、低谷、亲情、爱情、友情、生活等重要角度去剖析东坡的态度和选择,这些课题也是我们人生中重要的课题,了解东坡能让我们在面对这些课题时能够获得一些的崭新的视角。
我了解到了东坡这个人为什么深受大家的喜爱,尤其是现代人的推崇,在996、内卷、悬浮的时代,我们过的并不快乐,工作生活迫使我们不停的向前进,去夺取那些成就和荣誉,去成为一个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却不舍得停下来关心一下自己,自己快不快乐,这样的生活是自己想要的吗?因为压力一直在,让我们觉得停下来就失败了、落后了,反而是一些经受了苦难挫折,如生病修养、被裁员等,不得已停下来的人,才会真正的花时间去好好思考人生的课题,也是这段时间收获巨多。
东坡也恰恰是这样的人,从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开始,他的辉煌仕途就开始急剧直下,面对如此大的变故,不知未来生死的他也因此想通了很多事情,回想自己对朝廷政法的对抗是多么的天真和不切实际,进而想通释怀了,怀念起以往的亲朋好友故乡的种种美好时光,幸运出狱后因此也更加珍惜生命,珍惜生活。
出狱后被贬至穷苦偏僻之地——黄州,对东坡来说落差极大,但他却没有自怨自艾,反而能接受现状,及时调整心态的落差,主动学习开荒种地,节俭生活,在那里他也慢慢松弛下来,好好感受耕种之乐和尝试体验平淡生活的更多可能性,拥有开阔心境的人经历怎样的逆旅都能够过的精彩纷呈,随后又经历惠州、海南等的几次漂泊,他都能做到入乡随俗,热爱和接纳当地的山水人文特色,并乐于尝试和创新美食美酒,如著名的东坡肉,闲来饮酒作乐,赏花吟诗。
面对敌人,虽然政治立场对立,但却很欣赏有才华、品德高尚的人,面对爱情,夫妻之间也是和睦相处,相敬如宾,互相认可和尊重,面对朋友,也是幽默又风趣,没有一点架子,以诚相待。
其实他身上的美好品质和家庭的成长环境有很大关联,他的父亲苏洵,是一个好学、兼容并受的人,从小对东坡和他弟弟苏辙的教育很严格,但也从不扼杀他们对功课以外的兴趣,他既是父亲,也是老师,他采用鼓励式的教育,孩子优秀的地方充分肯定和赞扬,还经常带他们出门见世面,如拜访各大文豪,见识繁华的汴京,拓宽了人脉和眼界,父子三人都是当时有名的才子。
东坡的母亲也很厉害,知书达理、善良、独立,苏洵外出时她也能承担起教育孩子学习的责任,她家是当地的首富,但她还是选择学习经商,自己做生意,而不是依靠娘家扶持,对于一些有困难的人,她常常施以援手。
东坡和他的弟弟苏辙关系也是超级好,兄友弟恭,和睦相处,在朝堂两人是共同作战的战友,在生活上两人都是彼此的知己和朋友。
整个家庭都是很和睦幸福的氛围,在这样的家庭滋养之下,也就不难怪会形成了这样一个豁达、乐观、善良、仁慈、好学、有人情味的东坡,谁能不喜欢这样的一个人呢?
《苏东坡传》读后感(十一)
怕林语堂版本的《苏东坡传》太艰涩难度?这一本对浅浅只是会背一些苏轼的诗词的读者来说,程度刚刚好,既可以详细地了解苏轼的生平、性情,又能够将自己印象中词句与之相联系。通过作者生动地描述,作为普通格子间的我,也能够切身地与大文豪苏轼在纸页上心意相通。
我们印象中的大文豪苏轼,实际上也过着曲折复杂的一生,通过作者的描述,我了解了苏轼的不同面:
乐观的蜀地人:安闲自在、笑容可掬,懂得享受生活中的每一滴情味。被贬之后,为宽解家用,在家农耕种地,潜心研究种植农作物,并当作一番趣事。
松弛的美食家:大名鼎鼎的东坡肉在他被贬黄州后研制出来,这道菜需要烹饪者有耐心,花得起功夫。苏轼不仅爱吃,还能够耐得起性子研究美食的做法。天涯海角,飞禽走兽,他都能因地制宜,发明独具新意的创意菜。
心高气傲的“苏大人”:作为异乡人,一度青云直上,凭借着一身的才气和傲骨,在大是大非面前,从不怯懦,仗义执言。因此也得罪了许多人,在朝中树了许多敌。但尊重他的才华和人品的还是大有人在。例如,和他政治观点不合的王安石,虽然大半辈子都针尖麦芒相对,但在神宗听信小人的话,想要降罪于苏轼时,王安石立刻上书反对。可见,虽在政治上不是朋友,苏轼的品信和衷心还是得到王安石的赏识的。
苏辙的好哥哥:作家赵允芳说,苏轼与苏辙的关系好像箭与弓,箭之离弦,离不开弓的隐忍内敛。唯弓弩收得越紧,箭方能弹射得愈远。某种意义上,正是苏辙的内向收敛、隐忍坚韧,成就了苏轼穿越时空的锋芒与伟才
《苏东坡传》读后感(十二)
低谷之所以可怕,是因为你预料不到它究竟何时结束,甚至会不会结束。 苏东坡在经历“乌台诗案”后,被贬到黄州,陷入人生的至暗时刻。那时的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走出那里,什么时候走出那里。 ①哪怕现实再惨淡,他也能打起精神来面对。 既然不知道未来会如何,那就过好眼下的生活。 苏东坡,一个从来没为生活发过愁的人,到了黄州面对一家人的生计,又没有生活来源,他只得将积蓄仔细计算,应对每日开支。 无论何时何地,生存都是人类面临的首要问题。处在人生低谷,更要先解决好自己和家人的生存问题,只有当生存无忧了,我们才能想办法争取更多的。 可是即便如此精打细算,苏东坡的积蓄也仅够一年的开销,之后怎么办呢?苏东坡说“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 尚未发生的事,何须忧虑?我们现在很多人之所以整天愁眉苦脸,就是忧虑太多,甚至现在就开始愁将十年后的事了。 虽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但是每天忧虑将来、忧虑未发生的事,只会错失眼前的快乐。 ②不钻牛角尖,人生需要松弛感。 苏东坡,从一个人人羡慕的大才子,正在蓄势待发、扶摇直上的时候,被贬到黄州这个不毛之地,他自己也说这里真乃“井底”。 地位巨大的落差,换做旁人恐怕不是自弃,就是抑郁而终了。 可是,苏东坡“放浪山水间”,每日用大把的闲暇漫游、参禅、沐浴。也正是他拥有了松弛感,才有了文学上的突破,成就了一代文豪! 这就是生活抽掉了他一个支点,他就转而寻找另一个支点。不再一处死磕,人生处处有可能。 人生就是一场游戏,这场败了再开下一场,或者换个游戏玩玩,也许在另一个游戏里你就能成为王者。 苏东坡的低谷磨炼了他,也成就了他。 所以,人生能遇到低谷也不尽是坏事,那是起飞的时刻快到了,你只需积蓄力量,等待风起的时候,顺风而飞!
《苏东坡传》读后感(十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每到中秋,家人团聚共赏月圆,都会想起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他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文章、诗、词、书画等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其作品《水调歌头月几时有》、《念奴娇赤璧怀古》、《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江城子.密州出猎》、《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记承天寺安游》等等。慷慨豪迈,情蕴深厚,自成一派。此外,西湖旁的“苏堤”,流传甚广的“东坡肉”,“东坡肘子”,“羊蝎子”,也让我们对这位大文豪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苏轼的名字和古时的“车”有关,“轼”是车上的前列扶手。父亲认为认为大儿子性格直率、不加掩饰,担心他会因此惹祸,特意给他取字“子瞻”,希望他做事能瞻前顾后一些。可这名字也像预言一般点明了苏东坡的一生。 他天资聪颖,22岁就已进士及第,被视为“太平宰相”。年少成名,本应如顺遂无忧。元丰二年的“乌台诗案”成了一生命运的转折,开始宦海浮沉,四方奔波,丰富的生活阅历。让他慢慢变得淡定从容,天生的乐观,让他笑对苦难。 苏轼的智慧和才华,几千年之后依然让我们惊艳不已。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一起来看《苏东坡传》吧!
《苏东坡传》读后感(十四)
苏东坡可以说是我最喜爱的一位文学家,但抛开其才华,更吸引我的是其超然自适、随遇而安和无往而不乐的旷达人生态度。我想这也是很多人喜欢他的原因,更是被很多人誉为情趣盎然的生活家,天赋禀异的大文豪和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我收集了很多苏东坡相关的书籍和传记,有的写东坡从时间脉络入手、有的从诗词入手,而今天读的这本《苏东坡传》以其对生活态度的九颗心作为主题贯穿全书。
作者慕容素衣通过对苏东坡的生平事迹、诗词、思想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提炼出九个主题,旨在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苏东坡大旷达人生。本书的九个主题贯穿始终包括淡定心、平常心、宽容心、安定心、温暖心、柔软心、慷慨心、欢喜心和光明心。这些主题涵盖了苏东坡的人生哲学、道德观念和处世之道。其中,我最为认同的是淡定心和平常心。苏东坡在面对人生中的起起落落时,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这使得他在逆境中能够保持冷静和从容。而他的淡定心则体现在对名利的淡泊,这使他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能够找到内心的宁静。他以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困难和挫折。他不因贬谪而消沉感伤,而是以赤子之心看待世间万物,以出世的态度入世,以淡定的心态看待自己的遭遇和人生变迁。这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今天每个人学习。
同时作者运用丰富的史料和诗词分析,将苏东坡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经历等方面的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立体的苏东坡形象。本书在解读苏东坡时,避免了过于主观的阐述,而是以客观、中立的态度进行解读,使读者能够更好地领悟苏东坡的智慧与思想。愿每个人都能活成自己心目中的东坡居士。
《苏东坡传》读后感(十五)
宋时的黄州临近长江,荒凉多雨,士民尚未完全开化。苏轼于元丰三年春天抵达黄州。他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敢于正视现实——哪怕这现实再惨淡,他也能打起精神来面对。 他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其实就是个虚衔,完全没有俸禄。他依然乐观地对秦观说,到时候再“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
他向太守徐君猷求一块五十余亩废弃的军事营地——这块地就是文化史上赫赫有名的东坡,足以和陶渊明种豆的南山、王维隐居的辋川齐名。在当时还只是一块撂荒了多年的荒地,无人愿意耕种。苏轼求得那块荒地后,第一反应是如获至宝。 苏轼虚心好学,不耻下问,乐于向当地的老农请教,在开垦之前,他在地上放一把火烧去那杂草荆棘,焚烧后的草木灰能使土地肥沃。开荒完成之后,已错过了水稻的种植季节,他就种下麦子。他还带上一家人在田里踏踏实实地劳作,黄州新认识的朋友也跑来帮忙。
这块地位于黄州东边的山坡上,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春天城东的坡地上,手植花木,并写下了《东坡种花二首》等诗。苏轼仰慕白居易,也效仿其写下《东坡八首》,且以东坡居士自号,从此以后,我们可以正式称他为东坡了。苏东坡这个名字是完全属于民间的,中国的老百姓只要提起这个名字来,都会会心一笑,深觉找到了同类。 土地没有辠负他的辛勤耕耘,田里的麦子熟了,他教家中小婢将麦子去壳做成麦饭。新熟的麦子做的饭并不好吃,东坡却觉得甘酸浮滑,有西北风味。他还别出心裁地教厨子将小麦、大豆掺在一起煮,入口更觉得余味无穷。
他在黄州的荒地上开垦出一片桃源胜境,种桃种李种春风。他的桃花源就在人间,叫作黄州东坡。有了这段耕作生涯,黄州于他,已不再是一个匆匆路过的人生驿站,而成了想要度过余生的理想之地。正是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之中,他和黄州的情感已越来越深,直至后来也念念不忘此处的小桥流水。 当苏东坡选择开垦荒地时,也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方式。我们可以把他开荒种麦的行为,看成一种无声的宣告,宣告着对官场的厌弃和远离。
于忙碌的间隙,翻开慕容素衣的这本《苏东坡传》。时光就凝固在此时此刻,和她一起去赴一场东坡之约。他仕途坎坷,可谓一生颠沛流离。但这世间豁达通透的莫过于他,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看——坡上花开,苏子荷锄缓缓归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