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若桃花》是一部描写女性的小说,主人公面容娇美如桃花,却饱受世俗压力和困扰。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现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和矛盾。读后感触深,让人感悟到女性的坚强与脆弱。
面若桃花读后感篇一
宫莲,思汝,汉真之间的三角恋,就是一出琼瑶奶奶的狗血感情戏。女主一开始是个傍大款的角色,却以真爱的名义移情别恋,还是思汝的弟弟,当然女主角是有光环的,在文中始终白莲花般无辜。越看越不喜欢女主角宫莲,愚蠢,懦弱,绿茶,思汝看上她真是眼瞎。总之,没法容忍惊悚悬疑小说里有如此狗血的感情和没用的女主。
1/4页面若桃花读后感篇二
《面若桃花》这本书的封面,只看到第一眼,就是心动的,简洁而灵动,更是暗藏深意,一片灰白里隐藏着那一处艳丽的红,是触目惊心的惊艳。
阴暗的笔调,从一开始就已经沉沦,放佛是在梅雨的天气,总有一种潮湿晦暗的气息,在身体周围,缠绕浮动,粘稠沾染在皮肤上,即使再擦拭,也是无法更改。
小说,从一开始看的时候,就不曾开心过,似乎心里早已经有了准备了,调整了一个阴暗的心态,接受这个必定血肉模糊的故事,压抑里带着某种探索,某种渴求,某种病态的欣喜。
似乎很多故事,都是和感情挂了钩,即使再残酷的故事,都必定穿插了爱情,那些无望的爱情,就像是水里的浮萍,漂浮不定,爱与不爱,其实只在转瞬,最终爱了谁,又伤了谁,都只剩下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曾是温柔眉眼的少年,在这阴森府邸里,一再转变,距离越来越远,在这样疼痛的时日里,是谁拉了她的手,是谁搂了她的肩,是谁擦干她脸上的泪水,是谁陪伴她走过那阴森恐怖的石板小路,爱情的网,谁也没逃过。
似乎一写,就马上跑题了,只能说,这是部让我欢喜的书,她的风格,是我喜欢的,故事也比较有新意,结局我也喜欢,不过结局对于我来说,还是有点意外,这是部值得一看的小说,我是一下子看完,看的是淋漓尽致,畅快淋漓啊
2/4页面若桃花读后感篇三
读《面若桃花》,已经有些年了,当时留下的印象:小说在文学性和通俗性中找到了融合的点,这难免使得它有好看,也有晦涩。
前段日子,听说《面若桃花》的电影拍摄已经开始,特意去小羽博客找,却只看到一篇关于解构面若桃花的笔记,其中有海报的设计,估计就是为了电影写的。在这篇笔记中,她提到了芥川龙之介的《六宫公主》,“宫莲”这个人物的设计,令人顿悟,这种无依无靠的弱女子,在无望的现实面前,注定如一颗忽上忽下的微尘,她绝不可能是振臂一呼热血沸腾的那种人,通篇更无关女性解放。仔细一想,别说女人自己,男人何尝也不是如此,这种冷静与绝望,才是现实。芥川龙之介写出了六宫公主,当时有报道认为这是在探讨女人自食其力的问题。不过对于芥川来说,这是难以忍受的误解。在大正十三年 五月写于杂志《妇人公论》上的《文放古》中,芥川辛辣地反驳说,这样的读者只是一知半解的感伤主义者。唯有诚如川端康成评价:这是王朝常见的故事,而芥川替“那种悲哀”,打上了“近代的冷光”。 这种沉重,令人为之悲哀,却无法解脱。
关于羽井缺一的作品,除了之前的《亡村女吊》,我也曾读过她另外一些一样精彩的散章,或在杂志,或在网络,当时就有这样一种感觉:她似乎漂流在用她细腻而敏感的心思汇成的文字河流里,以她那朵独特的浪花的姿态。可惜却没有一双手能掬起这一朵浪花的不甘与痛苦。所以从这点上,《面若桃花》中的宫莲与作者在某些方面是重叠的,甚至与大部分的生命是重叠的——我们有自由意志,但我们无从控制自己的命运和环境,活在哪一个地方,我们都是被动的,找不到真正的着陆点,只能如一朵浪花般漂流。
如今想来,或许她从《亡村女吊》到《面若桃花》,其实一直在写一个主题——貌似桃花源,人间无净土。
3/4页面若桃花读后感篇四
裳裳五月 2011-8-1
拿到书的时候,正是面临考试的前一个星期。夫君死活不肯让我看出版社寄来的这一大叠书,说是会影响了学习。而从那十几本书中,我下意识的抢到了这一本——也许,还是这张带着诡异,却又富有美感的封面之皮深深的吸引了我。
为了把这本书从头到尾的看完,甚至几乎和他闹翻了脸。可是,确实是一本让人欲罢不能的书,于是,花了宝贵的一个多钟头,将之完整的读完后,才心满意足的继续学习。好在并不影响成绩,从某个角度看,也是另一种合理的放松。而书评,则不得不等到昨日考完试,才能着手写下。
很少看这种类型的书,只要是与鬼有关的我都通通排斥,因为以前记得一个占卜的朋友说过,如果一直写这样的书,会让自己也运气降低。自己也曾经在写一个短篇鬼故事时,夜里发生过一些吓人的事,所以从那以后便极少再关注这一类的小说。
而手中的这本却别有一番味道。不错,依然是阴冷潮湿的感觉,像极了三月的阴天傍晚,那种让人压抑而无力的沉重感,也正如作者在书中所描绘的那张透着邪气的潮湿黑柜子,摸起来都是湿漉漉的阴森,但精致的文笔,流畅的故事情节,还有融合在其中的那种清淡而又纯纯的绝美描写,还是让我深深的被吸引了。
故事的背景想来是民国时代吧,开篇便有火车的存在;而躲藏在深山中的一个大宅子,又带着与世隔绝的古典感,让人仿如置身于遥远的朝代。八年换棺的风俗,从一开始就把人引入了惊心动魄的悬念之中,加之则是大家族中各式各样的人,无不带着诡异的氛围。
小说在宫莲遇见了汉真的那一刻开始有了一种微妙的变化。事实上,那种汉真对宫莲的一见钟情,和宫莲对他渐渐的依赖和喜欢,都是相当真实的。作为女人,其实更注重的是一种安全感。在没有来到这个宅子之前,如一缕浮萍般漂浮不定的宫莲,像抓住救命稻草般的抓住了严思汝,所以心甘情愿的跟随他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而在跨入严府的那一刻,作为她的保护神的严思汝,却完全忽略了她的恐惧不安,将她扔到陌生且充满了恐惧、杀戮的环境中自生自灭,自然而然的,会慢慢的喜欢上另一个时刻保护她,关注她的男子——严汉真。那一段彼此隐忍而克制的感情写得相当细腻微妙,只是在这毕竟不是言情故事,所以,那一段如灿烂的野蔷薇般美丽的情事,到了一个段落,还是成了可怕的楔机,引领着故事的发展。
一个又一个妙龄少女惨烈的死去,围绕其中的则是,到底谁才是凶手。清丽如白莲的宫莲,和艳丽如牡丹的胭脂,像两朵并蒂双生的花,绽放在这古老阴森的宅子中。胭脂说,她是薄了自己的命,红了他人的妆。而在数百年间,又有多少少女像胭脂一样,悄无声息的薄了自己的命,红了他人的妆呢?再退一步讲,即便她们试图逃脱这样的命运,冥冥之中依然有股无法挣脱的线,就如作者所要表达的,即便这不是他们的桃花源,外面战乱的世界,又何尝不是更危险更可怕?
结局令人无比的纠结和痛苦,有种生不如死的恐惧。但是退一步想,若不是这样的结局,便成了大团圆的言情喜剧,哪里谈得上惊悚和诡异呢?
也便如此吧。谁红了谁的妆,谁薄了谁的命,飘荡在老宅子里的令人畏惧的幽灵,微笑中,面若桃花。
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