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如果名画会说话》读后感100字

《如果名画会说话》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22 23:50:17
《如果名画会说话》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4-22 23:50:17   小编:

《如果名画会说话》是一本引人入胜的读物。文章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将读者带入了艺术的世界。作者以独特的视角,以名画为主角,让它们通过对话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它们的内心世界和故事。这本书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名画背后的故事,也增添了我对艺术的热爱和欣赏。

《如果名画会说话》读后感(篇一)

在英国国家美术馆庄严的房间里观看画作,会给人一种误导性的印象:这些画自诞生的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过着平静的生活,它们的存在只是为了让人钦佩,并在从乔托到塞尚的西方艺术发展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这本书旨在消除这种“神话”,讲述隐藏在图像背后的精彩绝伦的故事,这些故事各有其起源和含义。其中一部分画作能被展示出来,简直是个奇迹。相较而言,许多艺术作品并没有那么幸运,它们沦为了洪水、战争和被忽视的牺牲品。展厅里展出的画作都是幸存者,并且每一幅都有自己的故事要讲——当我们在美术馆或书中看到一幅画时,秘密就隐藏在画面背后。绘画见证了它们的作者和拥有者的生活,而绘画的故事也充满了偶然。对艺术家和赞助人来说,如果陷入错误的开始、进行错误的修改,那创作本身可能会带来痛苦。每幅画尔后在人们手中流传时都有偶然的际遇。正如本书中的故事所揭示的那样,一些正在被我们欣赏珍视的画作当初历经坎坷:西马的祭坛画遭过水灾、马奈的《处决马克西米连》曾被切成碎片。还有其他作品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被做出调整,从而适应流行的品位。

但画作也触动并影响着人们。一些画为纪念真实的人而创作,是他们的个性、兴趣和情感的见证,创作的参与者包括怪人、江湖骗子,以及眼光卓然的赞助人和天才艺术家。一些画作被其他艺术家欣赏和模仿,或被爱好收藏的人保存。伦勃朗的自画像以提香的作品为基础,乔治·博蒙特爵士无法容忍与他挚爱 的克洛德画的风景画分开。即使这些画现在是英国国家美术馆收藏的一部分,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受特殊事件的影响。这些事件中既有破坏行为,也有修复和学术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偶尔还有一些丑剧,比如一名女学生发现一幅梵高的作品被倒挂。

必须揭开这些画作的秘密了。对历史证据的艰难筛选和对绘画本身的深入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而且新的发现还在继续。用红外线或 X 射线成像的现代技术,以及对艺术家所用材料的分析,揭示了这些画是如何被创作的,及其可能经历的后续改动。这些技术让我们看到了被后来的颜料层所隐藏在视线之外的图像和底色,告诉了我们很多艺术家最初的想法。我们可以欣赏拉斐尔和达·芬奇的画作,这些画自从艺术家本人绘制后就再也没有人见过;我们也可以看一幅被丢弃的肖像画——勒南兄弟曾在上面覆盖过另一幅画。即便到现在,在阁楼上发现杰作的时代似乎已过去很久了,但丢失的画作被发现的事情仍有发生:拉斐尔的《粉色的圣母》在阿尼克城堡被发现,曾经一直被认为只是复制品,早期翁布里亚双联画的缺失部分最近也被发现了,美术馆将其与其他姊妹联重新组合。引人入胜的新消息也被曝光出来。现在我们便知道了乌切洛的《圣罗马诺之战》并不是长期以来人们以为的由美第奇家族委托制作的,而是被他们从另一个佛罗伦萨家族强行带走的,并且,画作在这一过程中被切割成现在的形状和大小。

这本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史。它并没有试图对每幅画的起源、主题和意义进行完整地描述。正如标题所暗示的那样,这本书试图从自己的角度讲述每一幅画的故事——它所看到的人和地域、塑造它的环境以及发生在它身上的事件。这些故事可能令人惊讶、发人深省或只是引人发笑,但它们都告诉了我们更多关于画作的信息和其所拥有的魅力。我希望这些故事能够鼓励大家以新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些画作。

《如果名画会说话》读后感(篇二)

I.Fashionable Late迟来的时尚

安格尔《莫第西埃夫人》

衣服:深色→黄色→花朵图案

II.《霍夫家族的女人肖像》

欺骗眼镜。宙克西斯和巴赫西斯的竞赛。

III.《杰罗拉莫肖像画》

提香 约1510

IV.《红衣主教黎塞留的三重画像》

约1642

V.Rug地毯

《大使》小汉斯.荷尔拜因|"荷尔拜因样式"

VI.萨尔瓦托.罗萨《自画像》

Supercilious 目空一切

VII.奥迪隆.雷东

《花中的奥菲利亚》

VIII.Wagon Wheel马车的轮子

康斯坦布尔的《干草车》。

"他记得他小时候会在炎热的夏天把马车赶到小溪,我池塘里浸泡木质车轮,这样的木轮的结合处就不会变干或变松。"

《如果名画会说话》读后感(篇三)

我们欣赏一幅名画时,究竟在看什么? 在《如果名画会说话》一书中,作者迈克尔·威尔逊根据英国国家美术馆中的上百件绘画藏品,进行A-Z的排列组合,提取和画作有关的关键词,重构了名画背后的故事。 —— 卡拉瓦乔生前的最后作品《莎乐美接受施洗约翰的头颅》,作者给出的关键词是“处决”。本幅画作是根据《圣经》中施洗约翰被斩首后递给少女头颅的故事而创作。卡拉瓦乔生前最后三幅画,其中之一就包含了这幅。另两幅,一幅是《手提歌利亚头颅的大卫》,一幅是另一个版本的莎乐美接受头颅。 作者讲到粗矿的卡拉瓦乔一生不修边幅,行为自由而狂野。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也许已经预见了自己的死期,所以他所创作的画作都与斩首、头颅有关,甚至在一个版本的《莎乐美接受施洗约翰的头颅》中,他把施洗约翰的面部换成了自己的自画像。 将“自己”的头颅砍下来放在盘子里,想想都是件不可思议又有点恐怖的画面。 —— 而另一幅安格尔创作的《莫第西埃夫人》,由于种种原因的干扰,致使整整12年,安格尔才向自己的顾客交稿,此时安格尔本人已经76岁了。 本书作者给予这幅画的关键词是“迟来的时尚”,因为12年来,市面上流行的服饰和发饰早已改变,如果还像12年前那样画衣服,这位夫人难免会被人嘲笑“土”、“过时了”。 所以,安格尔把一开始想画的深色衣服,先是改成了黄色,后来又改成了呈现到雇主面前的布满华丽花朵图案、内里带衬裙的礼服,漂亮又贵气;发型则选用了当时皇后梳的“时尚造型”:将头发从额前往后梳,露出耳朵,撩人又狂放。 —— 巴托洛姆·贝尔梅霍的《圣米迦勒战胜魔鬼》,作者给出的关键词是“天国降临”。这幅画以一种巧妙的方式展现了天国降临的场景——在米迦勒战胜魔鬼的同时,黄金的铠甲发出光芒,胸前那块铠甲正好映照出了远处圣城的影子。 这种呈现方式既怪诞又巧妙,让人惊叹。 —— 伦勃朗的《伯沙撒王的盛宴》,作者给出的关键词是“失衡”。这幅画同样取材自《圣经》,画面中是巴比伦王看到有人用指头在墙上画字,然而之所以让人感到失衡的感觉是因为,这幅画预示着摇摇欲坠的王朝,正在倾覆的场景。 虽然酒瓶里的酒撒了出来,但却不是垂直流下,而是划出了弧线。众人用惊恐的目光看着墙上的字,可谓氛围感满满。 —— 这本书并不是一本严肃的艺术史专著,因为它的重点并不是让读者了解画作的起源、主题、意义等其他著作中也能得到的信息,而是根据每幅画的特点进行发散联想,将一种全新的视角展现出来。非常值得一看~

《如果名画会说话》读后感(篇四)

身为美术馆/博物馆从业者,对如何活化自己工作的美术馆/博物馆馆藏作品的工作深有感触。日常轻易直接接触到文物级别的藏品,确实羡煞旁人,然而,我们整理藏品的最终目的,是让公众得到艺术博物方面的知识教育,在这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避免自己对藏品的过于熟悉而导致的“灯下黑”,另一方面也要尽量让公众不会感到审美疲劳,毕竟藏品是死物,它是固定不变的。

如果藏品会说话,它们会说什么?吆喝观众来看看自己?或者它们不会说什么,高冷是它们向来的姿态,习惯了的事又如何说改就改。现实是,它们不可能为自己代言,而替它们说话的,依旧是我们这些美术/博物从业者——我们不仅对它们了如指掌,还对它们所处的环境熟悉无比。我们可复刻还原它们曾经身处的场景,也知晓什么样的灯光、温度、湿度、展示材质与它们适配。只是,相处久了,又如何给公众讲述它们的新故事?

迈克尔·威尔逊(Michael Wilson)的《如果名画会说话》(If the Paintings Could Talk)是个不错的范例。与纯学术研究不同,面向公众介绍内涵历史财富的藏品时,叙事角度与口吻往往通俗有趣,这样才能保证藏品的公教价值。迈克尔曾在英国国家美术馆(THE NATIONAL GALLERY)工作多年,又曾是陈列展览部负责人,对于国家美术馆的藏品自然再熟悉不过。他所写的这本书亦如他所言,脱离传统的艺术史讲述方式,为公众呈现不一样的、与藏品息息相关的故事,这些故事包含了画作的身世以及它们来到国家美术馆的种种经历。在迈克尔看来,这些画作才是历史的见历者,它们虽不能像人类一般言语,但它们身上的种种细节都在表达。

把每一藏品画作赋予一个内涵,并将它们归纳,再以A—Z排列组合,是迈克尔布局这本书的方式,这样的精心安排宛如为读者策划了一场纸上展览。参与其中的藏品有我们熟知的经典之作——扬·凡·艾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卡拉瓦乔的《莎乐美接受施洗约翰的头颅》、乌切洛的《圣乔治与龙》,等等;也有我们比较陌生的或者国家美术馆甚至未展出过、被一直放在美术馆地下室的作品,例如某意大利画家的《肖像组》。顺着迈克尔的指引,我们从画作的细节上重新认识了一遍它们,也获得了更丰富的世界历史知识。要知道,英国国家美术馆有其名,但它所藏的藏品画作并不限于英国本土。那些来自中世纪或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法国、德国、西班牙等等的艺术画作,因不同的原因最终集聚在美术馆里,成为安静的、定期供人类观赏的展品。不过,此前已说过,迈克尔并不打算用学术那套话语为读者介绍这些藏品,而是像与我们分享八卦般,让我们以更轻松易记的方式记住了它们。

迈克尔说得对,如今我们能看到的艺术品,是经历过种种风浪的“幸存者”。仅看画面,时间久了,确实容易让人疲倦,但画者在它们身上埋下的秘密,仍有许多未解之处。作为解密者(研究者),反而觉得时间不够,因为需要发掘的文献还有很多,文献越来越多,才更好地拨开画中迷雾,更好地替作品们说话,让它们展现应有的光芒。

2024年是英国国家美术馆成立200周年。当下的时代已与过去大不相同,世界各地的观众已可使用简便的方式轻松获得这些作品的信息,数字媒介的出现也让人们开始讨论是否有必要亲自前往美术馆/博物馆观赏展览。千篇一律的画作解析不管是对公众还是研究者都无益,“重新审视作品”是从业者与传播者的新挑战,对于英国国家美术馆及其从业者而言,迈克尔这本书或许是个新的开始。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