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忙而有时,不亦乐乎经典读后感有感

忙而有时,不亦乐乎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11 05:25:23
忙而有时,不亦乐乎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05-11 05:25:23   小编:

《忙而有时,不亦乐乎》这篇文章让我深思现代社会的忙碌生活。作者以自身经历描述了忙碌带来的压力和挑战,但也指出了忙碌中的乐趣和成就感。文章鼓励读者在忙碌中找到平衡,享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片刻。通过这篇文章,我深刻认识到忙碌并不一定带来痛苦,而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忙而有时,不亦乐乎读后感第一篇

网上忽然流行起了一种拼凑式扩句作文写法,将一个词,加上量词、颜色、形状、地点、修辞、时间、嗅觉、动态等之后,就变成了一句字数不少的句子。如树叶一词,在用了这种方式后,就成了“清晨,一片绿色的椭圆形的树叶懒洋洋的躺在了地上,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清香,引来了一群蝴蝶围着它翩翩起舞。”这种方式让不知道如何下笔的人,能够快速的将一个词写出将近五十个字的句子,真的是“妈妈再也不担心我的作文字数不够了!”。 但是这样写出来的东西真的好吗? 啰啰嗦嗦一大堆,表达的意思也仅仅只是“地上有片树叶”,如果通篇作文不是专门描写树叶的话,加的一大堆修饰词并没有什么作用,也感受不到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种词语堆砌出来的东西,写了又好像没有的废话文学,很难有真情实感,除了字数,还真想不到有什么好了。 然而,写作是日积月累的功力,并非一朝一夕或者耍些小聪明就能学会的。这种速成的东西,即便是不了解写作的人,也该知道这种方式无法跟写作相比。打开散文精选集《忙而有时,不亦乐乎》,老舍先生在他的散文《古为今用》里写道,“我们不要专看前人用了什么字,而更须留心细看他们怎样用字”。他认为抄袭一些词汇并不是正确的学习方式,词汇的控制和运用才是本领的所在。而开头这种词汇堆砌起来的文章,让人一看就能看出来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没有和文字紧密相关地结合在一起。 写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老舍先生在文章写作上是谦逊的,他参考前人的优秀著作,仔仔细细的琢磨字词的用法,并下了一番真功夫去磨练掌握文字的技巧。因此在写人、事、物上,老舍先生刻画细致且都有他独到的见解。在他的作品中,也能从字里行间看出他对于写作的研究和思考。 在《忙而有时,不亦乐乎》这本选集中,老舍先生提到要多读书、读好书,不仅要客观的评判书的内容,同时也要看别人的意见来完善自己的不足。从读书中储蓄思想、打开格局、勤于思考。在写作上,不一味追求词藻,着重掌握文字用法,提高文章的质量。细致的琢磨景物、人物和语言等在文章中的作用及表达,业精于勤,多写才能更熟练的掌握写作的技法。 和开头的废话文学比起来,老舍先生对笔下人物、事件和物品的描写更能够让人清楚的感受到其中表达出的情感和他对人生的思考。写作不应是无意义的词藻堆砌,而应该是通过人、事、物,表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如老舍文学。

忙而有时,不亦乐乎读后感第二篇

不知道老舍先生笔下的那个民国时代是什么样子的,在有的作品里,那是一个忙碌但是麻木的时代;而在另一些作品里则是一个思想绽放的时代。孰真孰假早已不可考也无关紧要,但无论哪个时代物质和精神都是我们不可或缺的!老舍先生这本《忙而有时、不亦乐乎》主要就是体现这么一个给自己的生活或者兴趣事业“找突破口”的主旨。

我一向喜欢汪曾祺的文字,被他那种任何环境下依旧乐观的精神所感动;也喜欢梁秋实先生笔下二三好友凑份子喝酒的欢乐;更少不了鲁迅社戏里偷蚕豆的欢乐……即使是和鲁迅笔下的麻木的大众尚且也有那种看热闹、嚼舌根的恶趣味来丰富自己的娱乐,更何况当时的文坛精英们呢?

无论做什么,总要给自己一些乐趣,找一些动力,为忙碌的自己送上一杯清茶小憩片刻,给自己几分慰藉。红尘俗世凡事诸多,任谁也不是机器,而且就算是机器也总要停下来上点油一类的润滑剂方能持续运转,这才是生活中的真正趣味!老舍先生亦是如此,忙中寻趣,浮生偷闲。

其实老舍的偷闲也很简单,就是观察,都说好的文人有一双毒辣的眼睛,往往一眼就能看到事物的本质,但他同时也要有一双温柔眼睛,才会让自己在忙碌之余还能调剂自己的生活。这本文集共分四个部分:“热爱可慰岁月忙”、“写作人的锦囊妙计”、“偶然也来吐槽下”、“窃以笔墨寄相思”,精选了老舍许多精妙的散文。尤其是第二辑“吐槽”二字用的很让人玩味,我想这是编者自己加的,因为“吐槽”是这些年才火的网络语,老舍先生应该不知道。但这两个字用的确实好,在这些文章中,老舍讨论文艺和书籍,分享创作和感想,讨论生活和世事,充满了碎碎念,可不就是吐槽么。整本书行文幽默风趣,充满了老舍的才情与智慧,不乏古灵精怪的活泼话语,编者的概括用吐槽二字用的真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个人的生活总离不开几个方面,社会家庭,工作事业,兴趣爱好。老舍通过这四辑文字将这些方面全都写到了。一个人是不可能脱离社会生存的,社会中有人情事故;生活中有喜怒哀乐;事业中会有得有失……喜、得、乐固然好,但悲、失也是不可获缺的。好比一味臭豆腐,黑黢黢的不好看,臭哄哄的不好闻,可是吃起来好吃。一如生活有不如意,事业有不顺心,可凡事终要往好的那方面去想想,这才是生活、做学问应有的态度。

忙而有时,不亦乐乎读后感第三篇

最近在读老舍先生的《老舍作品精选集》,对先生的文采、文思与见解佩服的同时,也动了动手写一写的念头。先生不是在“勤有功”里写道嘛他给出的好经验之一就是勤写-“我写的不好,但写的很勤”,“别怕动笔”也道出写的重要性。读书不仅要广还要精更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见解。

在先生的影响下,我打算写一写我的观后感。没想到一开电脑就遇上拦路虎,忘记开机密码了。打开手机备忘录,把我的各式各样密码试验了一版,无果,心像小猫挠了一样难受。之后开始上网查询解决知道,然后看到:

1.用优盘的,前提是先准备储备好重置密码的那种软件的U盘启动,放弃; 2.Atrl+Alt+F8, Atrl+Alt+Delete,键盘快敲包浆了,没用; 3.不需要备份的前提下:全程电源接通,按住Shift不松手再点击重启,然后出现蓝色界面,“疑难解答-重置此电脑-删除所有内容-本地重新安装-弹出的界面点“否”-仅限安装Windows驱动器-完全清理驱动器-重置”,然后等待即可。

试验了一下,该方法奏效了。

不想新的问题又来了,开机后一通操作,下应用软件什么的,稀里糊涂根据电脑指示注册windows微软账号。这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又陷入另外一个死循环。一顿午饭后,再去点击休眠的电脑,要求输入微软账号密码,这次留心了,输了正确的密码,然后出现一个“未成年监护人”之类的两选择,选了成年人,之后又出现输入账号,密码,输了之后又开始未成人/监护人问答,然后死循环。各种方法试了无解,具体如下吧。

没有办法,这几个简单页面,能试的都尝试点了一点,开机关机了好几次还是没有办法,然后什么换网络啊之类的都试了,最后打了客服,4008203800,一长串让人心烦的话术选111122之后,想着应该人工了吧,然后告知非工作时间:周一-周五9点到6点,周六日10点到6点.此时感觉很奔溃,又觉得自己很无能还有几分不甘心,想着今天解决不了就不行,就这样赌气继续尝试,最后用下面方面解决掉了。

注册新的账号:1.让输入密码的时候,不要输,选择“创建一个” 2.创建一个邮箱很重要,要是outlook的,之后设密码什么的再来一遍,然后就可以进入了。

真的是一把心酸泪。

科技时代,互联互通,可是你会发现你会更加依赖合作与被人的服务。老舍先生也会吐槽,并且逼真、深刻,“新年醉话”“观画记”……一一读来,有趣有味,也想学着先生表述一番,可是通篇写下来竟有一种倒苦水的感觉,还是见少识短呐。

我想今后需要细细揣摩老舍先生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写出精彩,做好这一点,也算是一种进步吧。

忙而有时,不亦乐乎读后感第四篇

忙而有时,不亦说乎

说到老舍,大家一定再熟悉不过了。谁没听过《龙须沟》和《茶馆》?谁又没学过老舍的《猫》和《骆驼祥子》?

说起老舍,那可是中国近现代文坛上首屈一指的大作家。其在文学上的造诣,那可谓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啊!

但如今读了老舍这本名为《忙而有时,不亦说乎》的文集,突然觉得老舍这位大师竟如此平易近人,读其文章竟仿若一边伏案饮茶一边聆听一位和蔼可亲的师长谈论他日常如何读书,如何写作,以及他对文艺、对文学作品的观点看法。

这本文集共分四个部分:“热爱可慰岁月忙”、“写作人的锦囊妙计”、“偶然也来吐个槽”、“窃以笔墨寄相思”,精选了《文艺与木匠》《景物的描写》等许多经典文章。在这些文章中,老舍敞开心扉,讨论文艺和书籍,分享创作和感想,讨论生活和世事,字里行间,笔触幽默风趣,既展现了老舍的才情与智慧,也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大师就是大师!老舍的许多观点很有自己的想法,而且他是那种豪爽派,怎样想的就怎样说,直抒胸臆,毫不矫揉造作。大师虽是文人,但骨子里却透露着侠士的豪迈和洒脱。他的文章,既让我们看到大师心中文艺应有的样子,也让我们看到大师的真性情。

老舍认为,读书而外,一个作家还须熟读社会人生。熟读社会,就是熟读生活,体悟生活。生活中有苦有乐,生活中有得有失,人世间悲欢离合,个中滋味必须得亲自去体会。就像一道菜,听别人说得多么天花乱坠,看菜牌子介绍得多么有声有色,也不如自己亲自去品尝,酸甜苦辣须得尝过才知道。想来,若不是熟读生活,老舍也不会创作出《骆驼祥子》,也不会创作出《茶馆》。艺术,本就是来源于生活嘛。

文学作品创作也是一个道理,关心社会的便好,不关心社会的便坏。就这一点,我也颇为认同。文学作品的好坏,不单单是“好看”。当然,“好看”的作品更容易被更多的人看到。但如果一部作品,除了“好看”之外,再没有任何社会价值,那它就决不算是一部好的作品,只能算是个消遣。倘若还有一些脱离社会、反社会的倾向,那它就是坏的了。反之,如果一部作品,关心社会,对社会发展进步具有一定价值,那它就是好的。

纵观人类社会历史长河,文人墨客如群星般闪耀,文学著作浩如烟海,在漫漫长夜中,发出点点星光,照亮人类文明的夜空。然而,真正能够流传千古、亘古璀璨的,必是那些闪耀着思想光芒的人。他们有的哲思深邃,有的理想高远,有的正义凛然,有的嫉恶如仇,有的大爱无疆,心怀天下苍生,有的情感细腻,悲悯世间疾苦……

还有一点,一本好书,一定会给我们以给养,给我们以思考,或是知识,或是思想,或是灵感,或是心性……而这本书——《忙而有时,不亦说乎》,也是这样一本好书,使我们得以跟随老舍的心路,反观自己的内心。

忙而有时,不亦乐乎读后感第五篇

忙而有时,不亦说乎

说到老舍,大家一定再熟悉不过了。谁没听过《龙须沟》和《茶馆》?谁又没学过老舍的《猫》和《骆驼祥子》?

说起老舍,那可是中国近现代文坛上首屈一指的大作家。其在文学上的造诣,那可谓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啊!

但如今读了老舍这本名为《忙而有时,不亦说乎》的文集,突然觉得老舍这位大师竟如此平易近人,读其文章竟仿若一边伏案饮茶一边聆听一位和蔼可亲的师长谈论他日常如何读书,如何写作,以及他对文艺、对文学作品的观点看法。

这本文集共分四个部分:“热爱可慰岁月忙”、“写作人的锦囊妙计”、“偶然也来吐个槽”、“窃以笔墨寄相思”,精选了《文艺与木匠》《景物的描写》等许多经典文章。在这些文章中,老舍敞开心扉,讨论文艺和书籍,分享创作和感想,讨论生活和世事,字里行间,笔触幽默风趣,既展现了老舍的才情与智慧,也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大师就是大师!老舍的许多观点很有自己的想法,而且他是那种豪爽派,怎样想的就怎样说,直抒胸臆,毫不矫揉造作。大师虽是文人,但骨子里却透露着侠士的豪迈和洒脱。他的文章,既让我们看到大师心中文艺应有的样子,也让我们看到大师的真性情。

老舍认为,读书而外,一个作家还须熟读社会人生。熟读社会,就是熟读生活,体悟生活。生活中有苦有乐,生活中有得有失,人世间悲欢离合,个中滋味必须得亲自去体会。就像一道菜,听别人说得多么天花乱坠,看菜牌子介绍得多么有声有色,也不如自己亲自去品尝,酸甜苦辣须得尝过才知道。想来,若不是熟读生活,老舍也不会创作出《骆驼祥子》,也不会创作出《茶馆》。艺术,本就是来源于生活嘛。

文学作品创作也是一个道理,关心社会的便好,不关心社会的便坏。就这一点,我也颇为认同。文学作品的好坏,不单单是“好看”。当然,“好看”的作品更容易被更多的人看到。但如果一部作品,除了“好看”之外,再没有任何社会价值,那它就决不算是一部好的作品,只能算是个消遣。倘若还有一些脱离社会、反社会的倾向,那它就是坏的了。反之,如果一部作品,关心社会,对社会发展进步具有一定价值,那它就是好的。

纵观人类社会历史长河,文人墨客如群星般闪耀,文学著作浩如烟海,在漫漫长夜中,发出点点星光,照亮人类文明的夜空。然而,真正能够流传千古、亘古璀璨的,必是那些闪耀着思想光芒的人。他们有的哲思深邃,有的理想高远,有的正义凛然,有的嫉恶如仇,有的大爱无疆,心怀天下苍生,有的情感细腻,悲悯世间疾苦……

还有一点,一本好书,一定会给我们以给养,给我们以思考,或是知识,或是思想,或是灵感,或是心性……而这本书——《忙而有时,不亦说乎》,也是这样一本好书,使我们得以跟随老舍的心路,反观自己的内心。

忙而有时,不亦乐乎读后感第六篇

《忙而有时,不亦乐乎》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作品精选集,这本书收录了包括《谈读书》《我的母亲》《当幽默变成油抹》等经典篇目,先生豁达地与我们分享读书写作中的见解,深情地记录亲友的事迹并以幽默的笔触描述生活的点滴,让我们在亲切的文字中感受生活的真意。

先生的文字中有深深的期望。读先生的书,我想所有人都会去读一读先生在读书写作方面的见解,在《谈读书》中,先生说他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读书不求甚解”,可这又何尝不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有的呢。一本书明明看过,过了一年半载再回想书中的内容,脑子里所剩却寥寥无几,归其原因,就在于我们读书读得不够深,更不够精。不得不说先生为我们提出了几点建议真的太有指导性和针对性了,写上一篇读书笔记或是书评,翻阅一下对这本书这个作者的研究与评论,都能够帮助我们打开思路,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与研究,也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把一本书吃透,也只有这样的读书方法才真的能让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先生的文字中有深深的怀念,最深刻的是为母亲。他在《我的母亲》中写道:“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在字里行间,母亲的形象是那样的生动,又是那样的具体,她善良却不软弱,坚强却不固执,勤俭却不吝啬,生活艰辛,心态却永远保持平和……母亲是先生生命中影响最为深刻的老师,给了他生命的教育,先生也从母亲那里继承了母亲的性格,那些从母亲身上学到的东西已经随着岁月变成了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而在这样深切的怀念中,我们看到了先生对母亲深深的眷恋和浓浓的深情。

先生的文字中有生活的趣味和智慧。我们总是可以在先生的文字中读到一种趣味,或者是记录孩子们的趣事,或者是记录生活中的琐事,却都是那样的生动而有趣,而这不就是生活的情味吗?先生用幽默点缀生活,为看似有些忙碌的生活注入天真与自在,让生活里的点点滴滴都变得可爱起来,真的是不亦乐乎啊!

忙而有时,不亦乐乎读后感第七篇

书名:《忙而有时,不亦乐乎》

作者:老舍

记忆中最早读老舍先生的文章,还是小学课本,当时总是感觉像在读故事,长大了读老舍先生的文章,通俗的大白话,易懂,深入浅出,满满幽默感,确实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在嬉笑之余发人深醒。

本书时选自老舍先生文章,精选《文艺与木匠》《考而不死是个神》《我的母亲》等经典篇目,在字里行间体悟真是的感情与对人生的思考,得到益处。老舍,中国作家,获得北京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老舍先生善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里,也变现时代进步的步伐,文笔生动、幽默。主要代表作《龙须沟》《茶馆》《猫城记》等。

本书共分四辑:“热爱可慰岁月忙”“写作人的锦囊妙计”“偶尔也来吐个槽”“且以笔墨寄相思”,老舍以一颗豁达开阔的心,分享自己对于文艺、古典书籍等内容的见解,总结创作技法与感想,以风趣的笔触评论生活,记录亲友的事迹等,展现出了其才情、幽默、智慧以及对生命和世事的感悟。

孤独的读一本作品,多半是凭个人的喜恶去判断,事实上,这未必正确。假若,我们选读他的两三本代表作,加他的传记,再读一些对他的评论,我们会得到正确的了解,从而取精去粕的吸收营养。

看生命,领略生命,解释生命,你的作品才有生命。创作,不要肤浅,不要投机,不计利害。活的文学,以生命为根,真实作干,开着爱美之花。

生活就是简单,柴米油盐,家长里短。老舍先生的作品就是用最简单的话语,说出最深刻道理。他看每件事的角度刁钻也好,精准也罢,总能说出每件事情的核心问题,是直击人心,是精准捕捉。

更喜欢的是这本书的装订,封面。让人第一感觉,有种知识底蕴的升华。是满足一个读者的审美及虚荣心。不用一口气读完,偶尔倒杯茶,看一两章,感受一下作者的用途,体会一下自己的感受。就像老舍先生说的,看书,写笔记,时间长了,是会有很大收货的,但是就是需要时间。每一篇,都是一个长者在他的人生阅历中获得的最珍贵的总结,我们只需要用点时间,认真感受,就可以收获别人的真最贵的财宝。

忙而有时,不亦乐乎读后感第八篇

本书小巧精致,露脊锁线,能180度平摊阅读,内有齐白石、陈师曾的国画,随书附赠老舍手迹书签,文艺气息十足。序言《妙趣天成自风流》,简要介绍了老舍的人生历程和写作风格:老舍是满族人,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曾在英国执教,最欣赏狄更斯的幽默;擅长展现市民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是市民阶层的代言人;将北京话提炼和升华之后当做文学语言书写,开一代风气之先。 本书是老舍散文精选集,分四部分。前两部分“热爱可慰岁月忙”、“写作人的锦囊妙计”共21篇,是读书、写作技巧,专讲干货,简朴实在,似一位老先生坐于对面娓娓道来,学贯东西,妙语频出。如: “《战争与和平》的伟大不在乎人多事多,穿插复杂,而在乎处处亲切活现,使人真想拿托尔司太当个会创造世界的一位神仙。最伟大的作家都是这样,他们在一个主题下贯穿起来全部的人生经验。” “写一件事需要一千件事做底子。” “不善写景就不必勉强,而应当多注意到人物与事实上去;千万别拉扯上一些不相干的柳暗花明,或菊花时节什么的。” 作者还吐槽了巴尔扎克:“这是写实的作家爱犯的毛病。因为力求细腻,所以逐一描写,适足以招人厌烦一一像巴尔扎克的《乡医》的开首的那种描写。我们观察要详尽,不错;但是观察之后而找不出一些意义来,也没有什么用处。”我初中时读过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还记得开头写了一大篇才进入正题,恰是老舍所吐槽的这种感觉。这两部分对写作者有实打实的帮助,可以开拓思路,指导实践。 第三部分“偶然也来吐槽下”收录了17篇讽刺文章,冷眼堪破世事荒唐,化作笔锋讥刺的寒芒。第四部分“且以笔墨寄相思”,是纪念故人的文章,写家人、朋友,包括齐白石、梅兰芳等名士,多是悼亡之文,哀戚悲切,读之神伤。其中有几篇读了也可以对老舍的身世窥见一鳞半爪。 我们所了解的老舍,多半是那个写《茶馆》、《龙须沟》、《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的老舍,这本精美的散文集,让我们看见另一个老舍:他真挚诚恳地向读者传授文学方面的经验,对世态的不合理之处以幽默的笔调讥诮吐槽,对亲朋好友深切怀念,一片赤诚。作者是一个行走于红尘中的观察者,一个热血沸腾的性情中人。他也曾哀凉,也曾心灰,可他心中总有那么一点余热未熄。他的逝去实在令人痛惜。汪曾祺写过一部短篇小说,小说里有人生最后一天的老舍,有兴趣的书友可以读一读。最后,用老舍的话来形容他的作品一一他完全配得上这句话: “从古至今,那些能传久的作品,不管是属于哪一派的,大概都有个相同之点,就是他们健康、崇高、真实,反之那些只管作风趋时,而并不结实的东西,尽管风行一时,也难免境迁书灭。”

忙而有时,不亦乐乎读后感第九篇

快过年那段时间,工作特别多,如果是整个单位一起忙到放眼望去满是陀螺,那我是无话可说的。可偏偏大多数部门已经提前步入了春节的喜庆,唯独只剩我们部门忙到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这一对比,便难免会让人在心中产生愤懑不满情绪。

人在不解的时候要看书,在情绪低落的时候要读书,在心怀不甘的时候更要从书中寻找答案。 像是受到指引般,《忙而有时,不亦乐乎》一下子便吸引了我。

《忙而有时,不亦乐乎》囊括了老舍先生52篇作品。书分四辑,其中有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有对创作的感悟,有对古典书籍的见解,有对亲友事迹的记录。通过这短小的52篇随笔,我们能够感受到老舍特有的亲切与幽默。

在读到作品《忙》时,字字击打在我的心上。 书中写到:“凡真正工作,虽流汗如浆,亦不觉苦。反之,凡自己不喜作,作了又没什么好处者,都使人觉得忙,且忙得头疼。”

不禁让我想到了几年前心血来潮连夜绘制新年表情包的经历。由于时间有限要赶在截止日期前交稿,那几天我每晚只睡两三个小时,就要赶紧爬起来继续画,断掉了一切娱乐,在社交上也短暂消失了,那几天仿佛感受不到饿,满脑子只有交稿作画。有一天半夜当我起身去卫生间时突然感到一阵眩晕,整个世界都在转,墙壁是扭曲的,人是站不稳走不直的,但我没有声张,只是非常淡定的在马桶上坐了一会,感觉稍微好些后继续画。虽然这次赶制的表情包反响并不好,但我仍感觉自己赢了,没有感觉到累没有感觉到委屈没有感觉到不值,代替的是被满满的成就感包围着。

试想一下,如果单位有一天通知我:最近要加班,每天只能休息两三个小时,即使生病了也要带病工作,工作结束后没有奖金,没有加班费。我的天,谁要是敢这么跟我说,那我铁定拍桌子走人,顺便给它搅个天翻地覆。

看吧,对于喜欢的工作,虽然废寝忘食,亦无所苦。即使反响并不好,但仍无不满。心中只想着下次我该怎么改进。反之,对于不喜欢的工作,表面看起来忙得热火朝天非常热闹,但其实他输出的只能称之为浪费纸墨的文学废料。

就像老舍先生在文中所写“我不能不去,因为眼前有个饭碗。”是啊,既然没有孤注一掷追梦的勇气,那便还是要端好眼前的饭碗。只有端好眼前的碗,才能在下班后毫无顾忌地去忙点自己喜欢的,忙而有时,不亦乐乎。

我的希望和老舍先生期望的是一样的:世界上必然有那么一天,人类把忙从工作中赶出去,大家都晓得,都觉得,工作的快乐,而越忙越高兴。

《忙》短短的三篇文字,像一位老友在和你面对面聊天饮茶,抚平了我心中的愤懑。

这便是老舍先生独特的文字魅力。

忙而有时,不亦乐乎读后感第十篇

之于老舍先生的散文作品,很难像这本《忙而有时,不亦说乎》收集整理的如此妥帖周全,共分四辑的作品,能够让我们领略老舍先生的“老舍文学的巨大魅力所在”(史宁序语)。

本集所选的前两辑是老舍先生之于阅读和写作的散文,这里,先生对于喜好文学的后辈,在关于文学的阅读和创作经验上没有丝毫的个人保留,他总结着自己一步步走来的在创作上的经验,事无巨细地落在至上。

第一辑《热爱可慰岁月忙》中,《谈读书》可以矫正我们“读书不求甚解”的通病,经典著作的学习,不仅仅是读他的代表作,最好还有他的传记或者是作品评论,这是最佳的选择,先生也是提到,有个读书小组,可以互相帮助,当下,网络如此发达,读书互助群已是风生水起!

《怎样读小说》给予我们的意义,就是要识别出它的文字、内容给我们的人生指导意义,“对我们的文学修养和处世的道理,都大有裨益的”!

在《写与读》里面。先生以其自身遍读各种经典的记得经验之中,除了他所喜欢和偏好的世界文学作品一位,最终给了读者一种最接地气的“熟读社会人生”,这才是创作的不二法则!

第二辑的《写作人的锦囊妙计》里,11篇遴选的文章,老舍究于具体文学创作的写作给了读者非常中肯的意见。

在《我怎样写短篇小说》里,老舍总结了自己约四类的短篇小说的创作心得,既有对各种篇什的分析和总结,更多的是在回头看过来,对自己作品的诸多不如意或缺点,这里面当然有作家的自谦,但是我们更可以看出老舍严于律己、令人可敬的创作操守。

文学创作的具体要素:景物、身边事实、语言、风格、人物等,该如何展现自己的写作特色,在这辑里,都落到了具体的篇什上,可以让我们在反复的阅读中汲取积累自己的经验。

《大众文艺》提出了为大众服务之大众文艺作品创作心得,首先应从学习入手,学习和掌握人民丰富的口语,学习民间文艺的工具“语言之美”,继而该怎样的处理组织构建符合大众文艺充实且去伪存精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写作好的作品。

而第三辑《偶然也来吐槽下》,我们更加见识了老舍的幽默之人文精神。《当幽默变成油抹》,两个小儿误解爸爸的“幽默”的一连串可笑行为,让我们看到了老舍笑而含蓄的十足的幽默感。

日常我们都有过头疼脑热的小毛病,在《小病》里,老舍总结到“常患些小病是必要的”,这么一个奇怪的论断,接下来,老舍还建议,“平均每个半月犯一次就挺合适”,原来,这样的话,在家里的位置,就会平地起高楼了,当然,这仅只是限于家庭“利莫大焉”!读后,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些感受呢!哈哈哈!

我们看<《牛天赐传》广告>,名为为自己的作品打广告,可是最后,这是前期的宣传,“到现在,还一个字没写”!这就是老舍,幽默成性的老舍先生!

于幽默外,老舍还是位具有真性情、重友谊的作家,第四辑《且以笔墨寄相思》里,我们看到了他的另一面,无论是哀吊朋友,还是回忆纪念,字里行间都是满满的浓情不舍,痛彻心底!

老舍的散文,字句重短少长,读来,口语化的表达,可以让作家和读者中间少了一重藩篱,在会心一笑中,尽得先生一生筚路蓝缕,不为庸人自扰的、豁达通彻的为人处世态度,他早已洞察人间疾苦,且不为身形所累!真正的是来取自由,“一蓑烟雨任平生”!

忙而有时,不亦乐乎读后感第十一篇

居然是节选,有点遗憾

篇幅短而精,但是读起来有不痛快的感觉 好诚恳的论述,好真诚的文字,好乐观的的表达

对老舍的认识,还停留在课本上的那种模糊的认识,只要是课本上的就不想看不想了解(从小反骨),在这本书里,让我重新认识了老舍先生,他的形象也更人文气息,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课本里简单的介绍,还有“背诵”系列见了

这本《忙而有时,不亦乐乎》是新出的三本之一,另外两本是《俗常山海,莫不可爱 》,《至贵人间,欢兴未了》,好喜欢这个系列,这个书封也好好看,是让人忍不住想要收藏的系列了。

老舍,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1968年,老舍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且获投票第一名,因不在世而未得奖。老舍先生的创作一直抱着好笑好玩的心态,"立意要幽默"。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幽默讽刺的特点。据说还有还有"幽默大师"、"笑匠"的称号。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机智俏皮的语言,将嬉笑怒骂融合在一起的笔墨,使人发笑或者哭笑不得,有时还会催人泪下,或者发人深思。 在谈到真忙与瞎忙时,谁敢承认不是瞎忙呢?哎…是啊,老舍先生见不到大家真忙的时代,但是,我有幸可以见到嘛?那个因兴趣而生的理想职场与生活 通过老舍先生的文字,才慢慢发觉,他的性格,他的执着,他的谦虚,还有他的文艺,都有他的特色…对他的认识不是停留在了中国文学家,还有书本上的人物,依稀记得学过他的文章… 在文字上的“自成一家”,文字用以表达,而不是随机随意的结合,作家的文艺,从构思,文字,情感,表达,得有自己的特色,随波逐流,人人皆可,重在指明区别特色之处,且为独一家使用… 老舍先生的训诫:我们必须学习古典文学,目的是古为今用…具有较强能力,不做古典作品的俘虏 老舍笔下的风流才子:是摩登世界人类的渣滓

读他的这本书,有种是,一个老者在你面前絮絮叨叨,讲他的写作之路,他的生活之趣,他的创作之法,说者无疑,听者无意,恍然大悟以后才发现,他在告诉你他的智慧!

忙而有时,不亦乐乎读后感第十二篇

在这本《忙而有时,不亦乐乎》里,老舍谈价值观,一些观点和一些态度。比如读书,看作家代表作,再加上传记和评论,就可以对作家有个正确的了解。比如读小说,虽然是消遣,但是小说其实是讲人生经验的,读了小说,能让人明白处身涉世的道理。比如写文章,也是从细心观察人生与事物,观察加揣摩,才不会闭着眼睛瞎想。

老舍认为一部小说的好,可以简单将他与关心社会联系起来:关心社会的便好,不关心社会的便坏——也就是看作者的态度如何。在老舍眼里,像剑侠小说,讲侠可以激发读者的正义感,唤醒读者除暴安良的抱负,但如果作者专注于写“剑”,写“热闹”,写“惊奇”,甚至“卖关子”“耍笔调”,都是“低卑的技巧”——好小说,不求助于小技巧来支持门面。这个观点让人汗颜,按老舍的说法,我们现在看的大部分虚构的网络文学,爽文,还有各种新奇的科幻、仙侠、鬼怪、盗墓、末世、机甲等类型小说,估计都不算太“好”的小说,归到消遣一类了。

在此辑中,老舍讲了许多自己创作的故事和个人喜好。写《老张》的时候,正在抱着字典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自己喜欢悲剧喜剧,也最爱希腊的短诗,觉得他们“简洁”“轻松”“秀丽”,真像是“他只有一朵花,却是玫瑰”那样。老舍喜欢李白,也爱读罗马的雄辩散文。对欧洲中古时代的作品,老舍觉得他们“粗糙”“杂乱”,如同还没有经过园丁整理培修的花木,它们“硬是把历史的界限打开,使基督的英雄去作中古武士的役务”,总的说来,“历史的、地方的、民俗的价值也许胜过了文艺”,但我爱“文艺”。这一段段读书事,看得出来,老舍读书也皆是有个人癖好的,阅读面也相当宽泛。正如他的观点,业精于专,而不忌博。对哪个时期的作品好坏,真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要笑就笑个痛快——这样的阅读也让我们读者有共鸣,是性情中人。

老舍也分享了创作《骆驼祥子》的感触:“读书而外,一个作家还须熟读社会人生”,“因为我‘读’了人力车夫的生活,我才能写出《骆驼祥子》。它的文字、形式、结构,也许能自书中学来的;它的内容可是直接的取自车厂、小茶馆与大杂院中的;并没有看过另一本专写人力车夫的生活的书”。从这一点来说,要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必然是贴近生活,来源于生活,取材生活,从生活中升华而来,“下一番真功夫,一点也别怕麻烦”。

在欣赏古典文学方面老舍说,不仅要看前人用了什么字,还要看他们怎样用字。学他们的推敲精神,学他们“词汇多而不显着堆砌,说道理而并不沉闷”,“句句正确,而又气象万千,风云山海任凭调遣”,大意是古为今用,“文字上有所创造”。

无论是阅读,还是创作,还是欣赏文艺作品,老舍都细致且诚恳地谈自己的观点,如同平易近人的师长仔细叮嘱注意事项,这样的阅读体验非常舒服。这些看似理论,其实老舍讲得非常妙趣,有理有据,令人叫绝,倘若你喜欢听人聊天,聊文艺,聊读书,那不能不读一读老舍的文字。

忙而有时,不亦乐乎读后感第十三篇

常言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老舍先生的生活中,却是“忙而有时,不亦乐乎”。

老舍先生的文风幽默,跟他的成长环境息息相关,来自于“北京满族人骨子里天然擅长插科打诨的诙谐”、“异域的生活环境激发了特有的幽默天赋”。

本书是老舍先生的散文合集,从字句种无不显露老舍先生豁达开阔的心。全书分为“热爱可慰岁月忙”、“写作人的锦囊妙计”、“偶尔也来吐槽下”、“且以笔墨寄相思”四个部分,总共五十余篇散文。

老舍先生在这五十余篇散文中谈读书、谈阅读、谈创作,也怀念故友,已笔墨寄相似,也有捡着生活中的琐碎絮叨几句。一字一句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是老舍先生幽默豁达的写照。

谈起读书,老舍先生说自己读书不求甚解,但是接着自己就给出了两个校正之法,还想成立读书小组,定期座谈,交换意见;

谈到读小说,先生觉得小说是讲人生经验的,我们读了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

谈到写作,先生说要写作,便须读书,读书与著书是不可分离的事。先生读书也涉猎极广,他读欧洲史、古希腊史、古希腊文艺、古罗马史、古罗马文艺,也读诗歌、读剧本......当然不止列举的如此;

谈到艺术,先生说艺术各部门虽各有领域,可是艺术修养却不限于在一个领域里打转转,大抵都是相通相承的。

先生还谈到自己怎样写短篇小说,把自己过往写过的小说罗列出来,哪些是怎么诞生的,经过多少次修正,材料来源有哪些,先生都细细地写了出来;也谈到“要创作当先解除一切旧势力的束缚”,借鉴旧,但是不能困于旧,要在对旧的理解之上生出新来,这大抵也是创作的意义。

至于生活中的琐碎,先生笔下吃完的花生可以当耳坠、想研究科学是为着能发明一个放在口袋中一摸就能有个笑话的机器、新年是特大的;也会吐槽自传难写、烦恼新年不知道该是个什么性格好、考试能把人支使得不像人,把脑子严格地分成若干小块块.....

对于故人,先生亦有颇多思念和不舍,都寄情于笔中,辗转成字,在字里行间中,在省略号的标点中,似乎都能读出先生的怀念。

先生实在是个有趣的人,算得上是文坛大家了,感觉似乎很遥远,但是有一个颇有趣且没有距离的灵魂,边读边感叹,这也许也是先生说的阅读的魅力之一了。

忙而有时,不亦乐乎读后感第十四篇

本书共分为四辑,“热爱可慰岁月忙”“写作人的锦囊妙计”“偶然也来吐个槽”“且以笔墨寄相思”,老舍以一颗豁达开阔的心,分享自己对于文艺古典书籍等内容的见解。总结创作技术与想法,以风趣的笔触论生活,记录亲友的事迹,先出了奇才前幽默智慧以及对生命和世事的感悟。

一个作家写作风格的形成,或多或少都与其出身和成长环境有关,老舍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这种身份已使老舍与大多数中国现代作家的成长环境有了巨大差异,因此他的视角和关注点自然而然的会集中在市民阶层身上,语言是因为出身环境有很很大原因,作为北京人,老舍在语言文字的掌握和使用上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

他的幽默文风,一个是来自北京城满族人骨子里天然擅长插科打诨的诙谐,二是抑郁的生活环境激发了老舍特有的幽默天赋,加上他比较欣赏狄更斯式的讽刺,这也成了他另一种幽默来源

第一篇讲述和读书相关,但我们读书的时候却不求甚解,往往会自然而然的忘记,可以去尝试一下两种方法,第一种随读随做笔记,他不仅有助于记忆,而且是自己考试自己,看看得到了什么样的心得。

第二种在读了一本文艺作品或同一作家的基本作品,最好找些关于这些作品的研究,评论等著作来读,或者这个作家的传记,这样会使我们把文艺作品和文艺理论结合起来,把作家与作品结合,了解作家中作品的深刻含义。汲取更多的养分。

《要怎样读小说》中老舍先生讲述了小说是讲人生经验的,我们读了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事涉事的道理。小说说的有趣,亲切和感动,生龙活虎的去描写,使人感兴趣,因而也不知不觉的发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个是哲学所教不到的。

一部好的小说必是真有的说,真值得说,他绝不求助于小小的技巧来支持门面,我们绝不以内容与穿插的惊奇与否去取,所以作者怎样处理内容的态度和怎样的设计去表现确定好坏。我们的文学修养与处事道理大有裨益。从古至今那些能传世的作品,不管是属于哪一派的,大概都有个相同之点,就是他们健康,崇高,真实。

要写作,必须读书,读书与著书是不可分离的,会读书之外一个作家还需熟读人生。我们都愿意学习点古典文学,以便继承民族传统,推陈出新,给文字使用开辟一条新路记既得民族传统,有我们自己的创造

忙而有时,不亦乐乎读后感第十五篇

忙的定义是什么呢?没有自己的时间?没有空余的时间?总是被各种事情缠身?我们在学生时代,可能体会不到忙的含义,但是一到社会开始工作,好像就各种忙碌了起来。现在的我,每天一上班就是各种打乱仗,一直到下班。

偶尔的我也会思索我自己到底忙的是什么?因为当我一天工作完毕到晚上回家之后,我回想起自己的这一天会发现,我好像什么都没有做,但是我的时间基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时候。这就是忙碌生活特写下的忙吗?

我不知道我是否真的忙于工作,因为我好像没有时间去思考这个问题。老舍先生说:“凡真正工作,虽流汗如浆,亦不觉苦。反之,凡自己不喜作,而不能不作,做了又没什么好处者,都使人觉得忙,且忙得头疼。”

我想,我应该是不喜现在的工作的,因为我就是觉得每天忙到头疼,晚上回家和朋友聊天,都会不知不觉的吐槽工作好累好忙,所以有时候真的如老舍先生所说,“真正工作,虽流汗如浆,亦不觉苦。”

不能瞎忙,瞎忙是对自己人生的不负责任,但是工作有时候又不得不忙碌。所以我现在的工作态度就是:甲方布置下来的事情,一件一件的去做,毕竟只有一件事情做完之后,才不会留下后续问题。工作必定是做不完的,但是如果每天都如苍蝇一般乱撞,我目测我这一辈子可能都只能在工作中瞎忙。

忙完了工作,工作之外的时间,我还是偏向于读书。《忙而有时,不亦乐乎》这本书,老舍先生除了写人生的忙碌状况以外,还写了和读书写作有关的内容。比如谈读书、怎样读小说、写与读;再比如我怎样写短篇小说、论创作(节选)、景物的描写、事实的运用、略谈人物描写……

我好像忽然明白了这本书为何取名为《忙而有时,不亦乐乎》了——工作总是繁忙的,但是繁忙的工作并不是我们人生的全部,我们还应该将自己的人生放一些小心思在自己喜欢的东西身上,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不亦乐乎。

什么是喜欢的东西呢?可以是绘画,可以是写作,可以是摄影,可以是歌唱,可以是运动,可以是看电影……对我来说,这本书里所讲述的关于读书和写作的,就是我喜欢的存在,通过读书来学习,不亦乐乎!

浅说一下读书,毕竟读写读写,先读后写。小时候我读书最大的原因是没人和我玩,这可能是所有独生子女的通病,所以小时候的我,最大的兴趣就是一个人窝在角落里看书。各种书我都看,只要我看得进去的书,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候读的最多的应该还是小说,毕竟小说通俗易懂,又富有趣味性,所以读起来还是让人更容易进入角色一些。

老舍先生说:“写一本小说不容易,读一本小说也不容易。”“化学不能代替心理学,物理学不能代替历史;同样的,别的任何书籍也都不能代替小说。小说是讲人生经验的。我们读了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

不过书有好坏,小说更是如此,因此我们读书的时候,不能全读,需要学会分辨之后再阅读。很多的小说,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他们不仅仅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现状,更是通过对人物的塑造,让阅读者通过思考学会了各种积极努力的精神。所以,读书要学会读懂里面的精髓。

热爱可慰岁月忙,生活再忙碌也不能忘记自己喜欢的事情要去做。毕竟,人生如此短暂,不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又如何对得起自己的人生呢?我的人生趣事,就是读书,多读书,与其在这个纷扰的世界里浪费时间一事无成,还不如让自己在书籍的世界里遨游,想想都惬意。

老舍先生说他有一个读书不求甚解的毛病,其实这个毛病大多数人都有。如何解决呢?其实两个步骤就可以让自己读书求解了。第一个方法:随读随做笔记;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去记忆,更是自己对自己的一个考核,考核自己在读书的时候到底有哪些心得。第二个方法:读一本文艺作品,或者同一作家的几本作品。孤立的阅读一本作品,我们多半凭借的是自己的喜恶,事实上这未必正确,容易形成自己的偏见,所以读书的时候要同一个作家的作品多读两本,或者找出对应的书籍一起阅读比较记忆。

如此看来,读书就是这么简单,多读、泛读、多思考就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啦。当然了,在《忙而有时,不亦乐乎》这本书里,关于读书的方法还有一些,简单来说都是老舍先生整理出来的自己生活中的读书小常识,每个人阅读习惯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去阅读,才是最好的阅读方式。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