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今天也谢谢招待了》,感触颇深。文章以幽默的语言描绘了现代都市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交场景,让人忍俊不禁。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幽默的对话,反映了人们在社交中的虚伪和矛盾,引人深思。整体感觉轻松幽默,但却道出了现实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今天也谢谢招待了》读后感(篇一)
你要了解人生的浅薄
一日三餐只能让你苟且的活着
只有夜宵才是人生的真谛
吃,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所谓,食色,性也
一本不正儿八经但很认真写吃的书
其实对于食物,以及事物,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不同的看法
我从小就不吃西红柿和茄子
但前些日子住了一个月的精神病院,饮食全得按照医院的规矩来
(没错,我就是那个蛇精病)
清汤寡水少肉少盐倒无所谓,多吃一点就好
但是有一天的配菜是西红柿炒鸡蛋,还有烧茄子
宝宝内心是崩溃的
但是宝宝饿啊
一天到晚看书加一百个俯卧撑,300个卷腹耗费的能量是巨大的
于是只能逼着自己无视菜的种类
尝了一口,其实西红柿和茄子都挺好吃的
好在这样的情况一个月内只发生了一回
不得不说精神病院的伙食还是蛮丰富的
一个月菜都不重复
人生就是这样,在无可选择时接受命运的安排,但有所选择时,绝不苟且
所以,我出院后依旧不吃西红柿和茄子
威廉敬上
《今天也谢谢招待了》读后感(篇二)
这是国庆期间在先锋书店看中的第一本书。对于因为各种奇奇怪怪的原因无法做到一日三餐按时吃饭的自己来说,直觉告诉我,这本书有一种可以帮助我改掉这个坏习惯的魔力。
当作者在谈论美食的时候,她真的是在说美食,只是这些美食是一些再简单不过的家常菜。作者本身就是一位美食爱好者,也善烹饪,游历各地时会品尝收集各种美食和食材。
全书分为五篇,钟爱的美食一篇,其余四篇则按春夏秋冬四季划分。美食与四季,真是美好的搭配。每个季节的食材,在她笔下都恢复了生机,变得鲜活可爱,好像她本人一样。
挑食的作者,世界人民的土豆,相见恨晚的羊肉,迷一样的芋头,在这本书里交汇,作者和食材相遇相知直到惺惺相惜,别有一番风味。
用作者本人的话来说,就是“从"不能吃"转变为"吃"的时候,我心中产生了排山倒海般的感动。与食材的相遇,就和人相遇一样,会留下强烈的记忆”。
说明一点,这本书并不是在教我们如何做菜,也不是告诉我们哪家店的菜好吃,而是通过作者与这些食材的相遇的故事,通过作者的认知与情感的转变,来传达对食物的一种尊重之感。
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出作者的认真和敬畏,发现新食材时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对于选材和制作也都有她自己的追求。面对食材,她是如此的认真和可爱。我想,每一款食材,你吃或者不吃,都有被尊重的权利。而我们与食材的相遇,当我们品尝到这些美味的时候,也当有一份感恩之心。
或许,我就是缺少这一颗对食物的感恩敬畏之心,所以才会对一日三餐如此轻视。说到这里,就会想起日漫日剧里的常见的那句“いただきます(我开动了)”和“ごちそうさまでした(谢谢款待)”。这种吃饭的仪式感,让人对吃饭这件事情有所敬畏,对餐桌食物心怀感恩,我想,这对于养成好好吃饭和珍惜粮食的习惯大概是非常有效的。
美食除了饱腹之外,还能平复心情,让人感觉愉悦。“听说吃着美食,人就没办法发脾气。这么说的话,说不定人在想着美食时,也无法产生愤怒之类的情绪”,写这篇稿子的时候,作者心里总是充满了“幸福感”,而作为读者的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也是充满了幸福感。
《今天也谢谢招待了》读后感(篇三)
对角田光代来说,“最让我雀跃不已的,就是冬天那一声:烤--番--薯--哟!”。对我则是“吃--饺--子--啦--!”每每从外地回家,迎接的一道大餐便是手工饺子,自家做馅,自家做皮,自家包制的存手工货真质实的饺子。吃过了饺子,喝过了骨头汤,回家的心总算是踏实了。至于每每过年大年三十夜的饺子,意寓喜庆团圆和幸福吉祥的好意头,自然年年看着电视,包着饺子,守着辞旧迎新,当然也是同样精耕细作,赶在大年初一一大早吃上热乎乎的饺子。作为一个吃货,看到与美食相关的“吃”物,总要眼耳鼻舌身意全都动起来方得尽兴。
角田光代的《今天也谢谢招待了》介绍了邂逅52种食材的人生经历,其中有亲情,有友情,也有自己的成长发现。书中附赠了6款角田光代私房菜,偈黏糊糊的五色盖饭,莲藕丸子,叉烧鸡,西式鲣鱼,茄子水饺等等。莲藕丸子角田光代的做法是将鸡肉馅和莲藕磨的粉以及香菇大葱等一起揉成丸子再一蒸。与中式的做法差不多,只是用鸡肉还是猪肉,是蒸,还是油炸的区别。 茄子水饺比较奇特一些,因为中式里面没有将茄子用到水饺中的惯例。不过,既然烧烤中烤茄子鲜嫩美味,那么,茄子水饺应该也别具一番风味吧。过年回家试试。
以前学日语的时候,为了加强对日语的兴趣,我试着百科过日本的美食,比如和果子等等,通过百科这些美食学习日语,虽然多年未用,那点日语也丢光了,但是日式美食的精致美貌仍让人念念不忘。角田光代的美食散文里记录了许多日式美食,在她亲和力的笔墨中,简直将这些美食一一画了一幅素描像。角田不代以一种“新鲜人”第一次品尝“美食”的姿态,生动记录了每一次无意邂逅美食的过程,其中的心理活动,各种猜想,与这些美食的互动看着都非常有意思。
当然,与美食有关的是难忘的家人,比如在家里从来不做任何事的父亲,每年却会雷打不动地做一道咸白菜。角田光代的父亲在她十七岁时去逝了,留给她的只有每每想起父亲,便想到咸白菜,还有“莫名哀愁”。与时光结缘,与人成长同行的食物,总会带给我们各种莫名的感触,这些与我们结缘的食物,也渐渐构成我们的食物故事,变成我们自己的“食物物语”。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有的“食物物语”,缺少的可能只是记录、发现与描摩了。
《今天也谢谢招待了》读后感(篇四)
通过小说《第八日的蝉》、《纸之月》认识的角田光代,对她的散文新作充满期待。捧书在手瞥见腰封上的宣传语——“与村上春树齐名的日本文坛名将”,不禁莞尔。前不久刚读完村上春树的《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同样是小说家写散文,同样是美食专栏集结成册,两相比较,倒像是专题阅读了。
小说家叙述食物的故事当然不是单纯记菜谱,难免要借题发挥。村上是吟咏生活细微的幸福体验,无分浓烈寡淡,食物要搭配心情,鲜少提及的烹饪像是加过特效般的挑剔讲究。角田的厨房更接近日常,每篇写一种食材,大多是亲手掌勺或是勉力复制惊艳过她的美味,食材易得手法易学。她不是个挑剔的食客,自言既不挑嘴也不是馋鬼,能买菜下厨也爱垃圾食品和化学调料。读她的随笔就像和闺蜜一起下厨,一边商量怎么发挥食材最佳口味,一边感慨人生百态,真实而闲适。
说起食物中的人生百态,倒让我想起一部晨间档日剧《多谢款待》,名字相似,立意也属异曲同工。该剧讲述女主人公从年幼到为人妻母的岁月中与美食相关的故事,其间经历远嫁、姑婆关系、生子、战乱等变迁,始终不忘珍惜、分享、感恩、乐观,平凡的食物饱含人生百态,皆是有生命力的存在。
食物和人一样,也是有性情的。得受阳光雨露,在他们变成餐桌上的珍馐之前,同样鲜活可爱。为了不辜负他们成全我们的口腹之欲,还是应该顺应食物本身的特性进行烹调,淋漓尽致地发挥他们的口感、味道,好好享用。
作者三十岁之后开始尝试一些从前不吃的食物,屡屡惊讶,对某些食材的印象大为改观。恐怕很大程度上都归咎于先前的烹调不合口味吧。她谈到:“与食材的相遇,就和与人相遇一样,会留下强烈的记忆。”投缘与否常常取决于第一印象,早早做出选择,却在不经意间发掘他人从前未知的另一面。原来不是别人与我们相左,而是我们用怎样的心去感受、用怎样的视角去观察、用怎样的语言去交流,才得出迥异的结论,就像烹调食物,不了解食材的特性率意处理,就难有惊艳的美味。
品尝美食的态度也可窥见人生观,那些根据心性养成的习惯——执着于第一次尝过的口味无需更多选择、为了真正的目的耐心经历漫长酝酿和等待,意犹未尽地结束坐拥留有余地的回忆,与某些人、某代人通过食物连结起来的特殊情愫……日日相伴的食物滋养我们的心性,我们又随心性去选择食物和与之相伴的方式,不能不善加珍惜和品味。
或许到了一定年纪,我们也可以像作者一样广泛地尝试以前不吃的食物,如同重新邂逅一个人,会有新鲜的感动也未可知。
——乙未年读角田光代《今天也谢谢招待了》
《今天也谢谢招待了》读后感(篇五)
所谓的生活 都是从三餐开始的呀
——《今天也谢谢招待了》,饮食即人生
对于东亚各民族而言,仿佛喜欢美食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天性,食物在我们的手中都可以变幻出不同的样子。暖胃的、开心的、通气的、萦绕在舌尖的或细腻、或绵长、或突然爆炸的各种酸甜苦辣咸、鲜柔绵软弹……柴米油盐做出的不是简简单单地饱腹感,而是能让生活变得多彩的一部分。“饮食即人生”,认真对待一日三餐的东亚文化中的传统,是饱含了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有人情味的人生。
看过角田光代女士小说的我,即便从来没有看过她的作品,也一定会喜欢这本由52种食物与她的故事所组成的《今天也谢谢招待了》,能够在专栏当中写出这样认真和从心底里面热爱食物的文字的作者,不外乎能够写出如此有真实感的小说了——认真对待三餐的人,一定也认真地生活;而只有细致地真实的人的情感,才能够让小说这样虚构出来的东西能够打动读者心灵的角落呀。
角田女士将自己与食物的相遇写成了一篇篇打动人心的故事,而从成人之后不断逼迫自己拓宽食物种类不再挑食的她,把这些不同食物的感受与细节都写在了文中。喜欢吃猪肉的话就大声地说出来、好吃的牛舌奢侈一把即便肉痛也很开心;不会处理竹笋苦恼纠结、时令鱼类看到招牌尝试了以后想要感谢上天的美味;从来不吃秋刀鱼因为朋友的推荐尝试了之后到无法离开,豆腐的美味的无法理解到终于品出了其中的丰饶滋味;卷心菜是“如果为了从事喜欢的事业,即便贫穷也能够忍受的”年轻的勇气,而纳豆的不同的味道,则是不断脱离家庭规定世界观而找寻更为广阔的世界的定义的象征……所谓的生活,都是从三餐开始的,而所谓的人生,又何尝不是饮食人生呢。
饮食中的故事不在于一定要去寻找某些一样的认同,而是你读到这些故事的时候,想起的那些属于自己的回忆。这是一本属于“吃货”又不仅仅是“吃货”的文集,它又一种“我讲了一个故事给你听,你想起了一个故事,从心里面讲给我听”的神奇的相互交流的意味。在故事中,我们被角田女士分享着属于我们的饮食的记忆,让我们回忆起我们内心那些“感动到会哭泣”的食物、“想起来就回忆起逝去的家人”的食物、“能够让我们的人生充满力量”的食物、“那些让我们贴近自然的代表时间”的食物以及“让我们衷心感谢”的食物。
中国人一般没有吃饭前说“我开动了”之类的话的习惯,但是每当我们吃到不错的美食,全世界的人不都会说“好好吃”么?我们从心底感谢那些美味的食物带给我们人生的惊喜。也通过食物,我们让身体感受到一种满足,而心里面,也涌现出了一种幸福。
“与食材的相遇,就和与人相遇一样,会留下强烈的记忆。”角田女士的回忆唤起了你想吃什么东西的欲望呢?
下周我想要吃带鱼泡饭。嗯,那是属于我的食物的故事了。
By 林怿
2015年5月17日19:22:04
写于御庭园
《今天也谢谢招待了》读后感(篇六)
美食与心境
文/ 向沐然
这一年越发爱看日本文学了,平淡与深刻,其中多是小说。第一次看角田光代,竟是这本关于吃的散文集,看着看着也真的别有一番滋味。对于美食,有着极高敏感度的人自然数不胜数,而这般把与食物之间的经历细致的写出来的人并不是多数,我想,食物于她而言不单单是享受,更是通过味蕾与心灵的对话。
书里分六章,最前面是最钟爱的食物,最末是最特别的记忆,中间列出春夏秋冬各季特有的味道。我必须要说角田麻麻的文字的很率真可爱,朴实,自然而然。(作者和我妈妈一样大,容我这么称呼她吧)总之,身为读者的我只觉得角田麻麻是在和我聊天说品食心得,便跟着她的记述想象品味一番了。分分钟被她的幽默萌翻。
关于书名,我想起看小丸子的时候,她和姐姐在吃饭之前总是会还有礼貌的说一句“我开动了哦”还记得小丸子姐姐像是眯着眼睛笑的样子,平时马虎任性的小丸子这个时候感觉特别乖,不知道是不是面对着好吃的;然后忘记是不是这部日本动画了,吃完饭之后,客人回向主人鞠个躬,郑重的说句“谢谢招待”……呃,我只是突然想起来,也觉得日本的餐前饭后的这种习惯非常好。不过对于做食物的人和食物本身的尊重有很多种,我觉得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浪费,然后好好享受你喜欢吃的。
与食物的记忆除了可以通过与人之间的故事去串联,就像书里写到的南瓜;而更多的是跟随味觉的一场旅行。
这集子里写的大多是我们常见的食物,并没有很多特产之类的,如是像我这样总觉得每天生活在吃食荒凉的状态下的人,这本书真的有让我好好去思考了下每种食物存在的意义。嗯,我并不算偏食的人,不过很多时候和角田麻麻一样,面对一些吃的,经常独断再纠结然后吃了感觉还不错啊,这个过程往往只是一两回或一瞬间便转换了……我们那善变的心思啊。所以她说,原本觉得难吃的东西,吃多了也感觉蛮好吃的。在未来,也会带着某种感动与过去不敢吃的食材相遇。
角田麻麻是在30岁之后对吃特别敏感的。比如野菜、苦瓜、秋刀鱼等,都是在30岁之后开始接触的;她说味觉会成熟,味蕾会慢慢成长,当初不爱吃的也会在某一天突然爱上它,比如西红柿、蘑菇;也有多年前喜欢的突然不吃了的那种,就像是番薯,之后她特别有趣的和番薯“道歉”。
补句:我想,面对食物都这样富有感情的人,必是善良美好的。生活中也不缺乏乐趣吧。
读着这些关于食物的可爱的文字,除了很想吃遍美食之外,那个早已知晓的万事物律又明确起来,无论你面对的是什么,人、感情、爱好、食物等等都好,你面对这些东西时所呈现的各种态度,所有心思的转变,都可以是相通的。正如角田麻麻所说:“与食材的相遇,就和与人相遇一样,会留下强烈的记忆。”
无论你何方,你做着什么,开心或忧伤,一日三餐总不可缺少,该吃饭的时候必须要吃饭,是习惯是必须,亦可以成为你每天最安心的瞬间。与其闷闷不乐的吃饭,不如快乐用心的去享受它。吃着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津津有味,内心也满足。若偶遇那些不爱吃的,细细品尝或又察觉滋味还是不错的呢,呃……
《今天也谢谢招待了》读后感(篇七)
虽然一直喜欢读日本文学,但提到日本作家,心中第一反应便是川端康成、村上春树、渡边淳一、东野圭吾等等一些经常会读的男性作家,其实直到近年来读书时涉猎范围越来越广,才慢慢开始认识了濑户内寂听、江国香织、角田光代这些女作家,而男性作家则又读起了片山恭一、吉田修一、石田衣良。
为什么要说起这些呢?是在读过角田光代的美食随笔《今天也谢谢招待了》之后,生发出的强烈感慨与联想。日本的美食如此之多,做法也不尽相同,角田光代三十岁之后才开始自己的“食物革命”,就如同我三十岁之后才开始不再继续单一的选择芥川奖作家,而开始尝试直木奖获得者。这便是所谓口味的成长与变迁吧。
《今天也谢谢招待了》是角田光代关于食材的回忆连载集结而成的随笔集,它是题目有些无厘头式的幽默,却也带着一些对食物的亲昵与真挚。内容方面比起村上春树《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也大而化之得多。总之,是本读起来让人觉得“津津有味”的书。
成百上千种的美食,该如何说起?聪明的角田光代把这些食材分为了春夏秋冬四季,开篇从“我钟爱的美食”谈起,中间部分是关于四季美食的回忆,结尾聊聊“特别的记忆”,这本书的结构清晰而自然,随意不随便,是种值得初学者借鉴的好方法。
和角田光代一同进入食材的回忆之旅,我们一起认识和品味了各色美食,以前熟悉和不了解的,还了解了很多日本特有食材的历史、故事、性味知识,以及烹调方法。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人如何制作美食的指南书,而更接近于一种教人学会如何看待食物,如何与食物相处的实践课。《苦瓜区》一篇中,“做苦瓜炒豆腐时,在最后抓一把柴鱼片撒让去”,用这个动作为美味儿加分,值得一试;买毛豆和芋头也要“品牌货”,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我想,角田光代之所以能在三十岁之后抛开好恶,努力尝试所有食物,无疑是因为成熟后的她发现了和味蕾一同成长的乐趣。那些非常普通的芋头,秋刀鱼,蘑菇,本是普通人餐桌上的常客,却在角田光代的世界里姗姗来迟,大放异彩,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玩味的事。如同生命中遇到的人,做过的事,很有可能在某一个人生阶段又被记起,重新遇到,从而产生新的定义。美食、爱情、写作,无不如此。
本书的另一大特色,是完完全全展现出了一位作家的率真。因为前不久看过了渡边淳一《我永远的家》,发现擅长情色描写的作家拉起家常来格外亲切,连粑粑柱这样的记忆都写得格外生动。那么角田光代到底率真到何种程度呢?和渡边老爷子有得一拼哦!
《初遇野菜》中写野菜,蔬果店大姐教她做漉油,要在炒的时候洒一点酒进去,紧接着来一句“这位蔬果铺的大姐非常清楚,我有一边喝酒一边做菜的习惯”,令人忍俊不禁。《一年一度芦笋季》把自己吃多芦笋后尿尿会有芦笋臭味也一股脑儿的写出来。还有《菇之回想》 “第一次吃蘑菇的经历,对我来说,就像第一次交往的男人一样令人难忘”的比喻方式,简直是令人大呼佩服。
这么看来,角田光代还真不是婉转多情,矜持优雅的女神范儿,俨然是个不顾形象,只为饕餮的吃货能手呀!
不过,就连“吃货”也是有很多食材“雷区”和“处女地”,比如曾经不喜欢的西红柿,蘑菇,还有至今也不被喜欢的栗子,总是被忽略的芋头等等。也有一些是作者以前喜欢,现在却不再吃的,像是儿时最爱的番薯(红薯)。
时光荏苒,岁月流长。人们慢慢长大,记忆慢慢老去。吃饭作为一辈子都要继续的“事业”被世上的人们不断翻新改革,希望能激发出味蕾的新意。然而,如果我们不懂得和自己的味蕾一同成长,又如何能体味到美食的乐趣呢?况且这种乐趣,恰恰是任何他者都无法赋予的。所以,还是在有生的日子里保持对食材的敬畏,对美食的亲昵,对人生的热爱,用我们不断变化成长着的味蕾去触碰上天的这份恩赐吧。
《今天也谢谢招待了》读后感(篇八)
很喜欢作者那份恬淡的心境。
第一次读与美食相关的书籍,其实只是我在图书馆随便拿的一本书。看到书名就可以知道是日本文学啦,日本人在礼仪方面总是讲究很多~
作者从春夏秋冬写开去,不由地让我想到《小森林》,不过后者更多的是体现劳作的美丽,而《今天也谢谢招待了》则完全是一个和食物相关的书籍啊。
我比较喜欢的原因是:完全就是一本写食物的书嘛,而不是专注于美食。这样读起来就觉得生气多了,倘若是美食书就显得刻意而不真实。总是有那么些食物我们从不爱到爱,从不认识不了解到喜欢,或者从喜欢到抛弃,时间慢慢改变这一切。这样描述食物,就把生活带入了,让食物连贯起我们的生活~
有时候我们也可以借助这样生活中最最常见的食物,来好好梳理一下我们已经走过的岁月呢!
以后要尝试一下的食物:牛舌
我钟爱的美食:豆制品、猪肝
春的喜悦
渐渐爱上的食物:竹笋,感觉是大学才爱上的食物呢,一开始是室友特别喜欢,每次出去吃火锅她总是要点一份芦笋。一开始我是没有什么感觉的,很容易把她和硬硬的竹子联想在一起,后来尝试过数次之后,渐渐被其清脆鲜嫩的口感所吸引,现在也是越来越喜欢啦。
说到野菜,最先想到的是荠菜吧,尤其拿来做馅包春卷尤其好吃。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过年期间妈妈总会做春卷,然后分装在小袋子储存在冰箱,每天拿出一部分出来炸着吃,是非常家常又能上桌的菜肴哦,家里的男女老少都喜欢。
洋葱我也很喜欢哦,生洋葱不太敢吃味太重(很多西餐会喜欢加入生洋葱),但是洋葱炒青椒加豆干是我非常喜欢的菜呢。对喽,还有洋葱炒猪肝,猪肝是我喜欢了十几年的食材,两者搭配对于我来说自然是妙不可言~
鱼呢,虽然我们的似乎没有霓虹国的丰富,但是毕竟家乡也是靠海的,所以小时候鱼也吃的不少。我最喜欢的鱼要算是青鱼了(叫法有误,现在都不知道其真实名字。属于海鱼的一种,和秋刀鱼相似度90%以上),全家人都是非常爱吃的。那种鱼只有中间有一条骨头,其余全是紧实的白肉。鱼能做到这样自我奉献,让我怎能不爱?
很多朋友可能接受不了海鱼,但对于我,相对于河鱼我当然更喜欢海鱼啦~~~什么黄鱼,带鱼,扁鱼都是餐桌上常常出现的。
土豆也是必须要说一说的,我爱土豆,从第一个网名开始:土豆。后来把网名改成了土豆和南瓜,总有一种要凑成CP才行的感觉。其实南瓜不是我最喜欢的啦,更喜欢的是地瓜,倒不是说地瓜比南瓜好吃,而是因为《天外飞仙》这部剧吧。很喜欢剧里面傻里傻气的地瓜(那个时候估计我就是胡歌粉了吧)。《天外飞仙》是我的爱情启蒙剧~
土豆很强大,我一直这么认为。大一的时候有个社团里的男生曾经问我为什么叫土豆这个网名,我一下子列举了土豆的三大优点,现在想想也是蛮拼的哦。
牛油果好像很厉害的样子,下次遇到一定要尝试哦。现在了解到的牛油果一是卡路里比较高,第二个是既不可以过分熟,也不可以过分生,不然都不好吃~~~前几天在广州看到了,没有买呢。
正牌的夏天
现在大家都很喜欢吃玉米,街头很多卖玉米棒子的。我也知道玉米是好东西,但几乎不会主动买。难道是小时候吃玉米太多,导致现在一点欲望都没有?就像现在的我很喜欢吃胡萝卜,但是妈妈却说她能不吃就不吃,因为以前她年轻的时候也吃太多啦。
茄子呢我也很喜欢,虽然她是个很吸油的蔬菜,对健康不是特别好。小时候家里面会种植茄子啦,拿来炒青椒甚是好吃,将其切成细细的条状,很喜欢那软软的口感。最喜欢的做法还是拿来放在米饭上蒸熟,然后拿油盐酱醋简单拌一下就非常美味了。对了,一定要记得放蒜泥,不然会逊色太多。夏天做这道菜真的是非常喜欢的呢,绝对不会剩下的哦。
苦瓜,啊啊啊啊,这个是我以后要挑战的啊,生平一共吃过两次苦瓜都是在大学食堂,至今还是没有爱上。不过我还是想继续挑战,就是好奇为什么那么苦的菜有人说清甜可口呢,我一定要继续尝试直到我发现她不那么难以接受为止,多么执着的的我呀~
西红柿,生吃做汤都是非常简易的,而且营养价值很高。西红柿炒鸡蛋,非常家常的菜,不过我们家却很少做。更多的是做西红柿鸡蛋汤啦,我家餐桌对汤特别重视。不过女孩子最喜欢的还是凉拌西红柿吧,直接洗净切好,撒上白砂糖等其腌渍一会儿就可以吃啦,味道酸甜美妙不可言语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