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行为》这本书深刻探讨了人类的亲密关系,揭示了人类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动机。通过分析亲密关系中的互动细节,揭示了人们在亲密关系中的需求和期望。书中还提出了一些建议,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维护自己的亲密关系。整体而言,这本书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亲密行为读后感第一篇
本书主要集中在人类亲密行为的种类,特点,和成因。译者并未回避性在关系中的作用。现在看来并未有什么不和谐的地方。本书想探索人类之间被复杂文化所掩盖下的的最本质的生命原因。本书语言和描述一般,枯燥度也一般,适合没事时候读读
1/15页亲密行为读后感第二篇
人类,是一种极其需要亲密联系的生物,他们内心充满着对被关怀、拥抱的渴望。人类为何如此眷恋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是否生而如此?在社会快速陌生化,是否让渴望亲密联系的人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又或者,人们如何寻求和安放那求而不得的亲密联系呢?
2/15页亲密行为读后感第三篇
读完此书后,我暗自高兴,看样子我还算是比较正常的裸猿,虽然有许多小的习惯被作者说中,但还好了。在这里真要感谢我的父母,在小时候给了我足够的爱,使我能长成现在这样。 当裸猿们的社会性的论述结束后,作者在此书中讨论了裸猿们之间的亲密行为模式。简单点说就是人与人的各种交往,从陌生人到最亲密的人。这样看人可真是进化得最好的物种,不仅把动物性特征发展到极致,还延展并掩饰了许多。不过也许是太进步了。反而有点过犹不及。可是怎么办呢?倒退显然是不太现实的,只有自我克制了。努力吧!裸猿们。
3/15页亲密行为读后感第四篇
很放松地每个晚上一章读完的。
分为九章,逐层深入地讨论亲密行为的根源(即母婴关系)及从性亲密、社交亲密、特殊亲密(如理发美容等专业人士施加的或追星等特定场合中的)、代替亲密(包括宠物和物品两种层次)不断扩大,分析人为何需要亲密以及在生活中以何种方式获得亲密,意在说明一、身体接触是有效的建立感情纽带的方式,二、人们应该正视身体接触或亲密关系及种种替代补偿方式的重要性。
触动之处有二,一来对观察社会中人与人关系是一个较新的视角,二来对亲子教育方式做了较深入的讨论,认为应该在最初的几个月用最大程度的爱给予婴儿充分的安全感,对婴儿未来人格塑造有很大意义。
婴儿阶段对人的影响,尤其是缺失与补偿的机制在心理学著作中常常论及,但作者从行为学的角度将亲密关系-身体接触与性意识部分区分开,认为“爱就是爱,是情感纽带,至于其中是否掺杂了性,那倒是次要的问题”。
4/15页亲密行为读后感第五篇
可以说,德斯蒙德的确是一位非常伟大的生物学家和作家。强大的生物学就在轻松的仿似“洽谈”的文字间给予人一种神秘的力量。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生物本能,在这套书里面讲述的淋漓尽致。
和同类之间的亲密行为,是每个人生下来就有本能,发展成为我们后来的种种行为,其实人只是动物的一种而已,情感上的需要和生理上的需要被文化蒙上了一层不知是好是坏的面纱。我们用握手代替亲吻,用微笑代替拥抱,甚至只是用语言来进行亲密接触。
把我们的爱抚给宠物,给棉被,给洋娃娃。我们认为性是肮脏的,认为手淫是罪恶的。但是我们依然无法摈弃本性,只是被各种文化扭曲,扭曲成了千万种形态。
书中处处有精彩,值得回味。只是我在想,有的时候,文化教我们不冒犯,彬彬有礼,但是否又真的磨灭了一些东西呢?
5/15页亲密行为读后感第六篇
第一章指明身体接触是最重要的亲密行为,并追溯到婴幼期的母婴互动,详细描绘了童年期孩子和父母的亲密行为,指出这一时期对人生的亲密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第二章审视成年人两性亲密行为的诱因,从人体各个部位作为性感符号来解释,再从整体来观察人接受或排斥的信号。第三章讲述两性亲密行为的过程,作者分解为12个阶段。有三种变异的主要形式(过程的压缩,阶段的调整和模式的细化)。第四章讲社交亲密行为的矛盾之处:需要又限制。并细分八大类社交行为的身体接触片断。第五章讲述特殊亲密行为即专业人士提供的身体接触。第六章至第八章讲三种其他可供选择的身体接触形式:宠物(替代性亲密行为)、物体(恋物性亲密行为)、自己的身体(自我亲密行为)。最后一章“回归亲密行为”进行小结,主张成人的“幼稚”亲密行为。“温柔的施爱和受爱并不是虚弱的表现,并不仅仅是婴儿和年轻人的专利;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如果我们能释放我们的情感,偶尔陶醉于回归亲密感觉的神奇境界,生活不就容易得多、舒适得多了吗!”
6/15页亲密行为读后感第七篇
《裸猿》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亲密行为》。作者的观点是,人与人之类的肢体抚摸会使得人们幸福与安宁。是应对现代社会,人被关进笼子压抑生活中的一味良方的。人与人需要爱、需要关怀。亲密的肢体上爱抚是必要的。尤其是两周岁以下的儿童,当然成人有时也需要拥抱。作者详细介绍亲密行为各个方面,从母亲的拥抱到两性的亲密,再到社交礼仪与亲密行为的投影,各种代偿性的亲密接触,包括职业性的如按摩师与理发师;在宠物中获得安慰;还有抱枕、玩具熊这样非生物性的工具。最后提到自我安慰。说的很细致。
作为本书的批判,我想说,人是属刺猬的,需要互相取暖,但也害怕走的太近互相伤害。动物有自己的领地,人类虽然是社会动物,离的太近,会觉得受到冒犯,会觉得不舒服。这也是事实。另外就是性意识联想,过于亲密的接触会让其它人觉得别有所图、不怀好意、性骚扰、居心不良。
中国有一个哲学家叫孔丘的说:“唯‘裸猿’难养,近则不逊,远则怨。”
总之本书还不错。三天内读完了。
7/15页亲密行为读后感第八篇
《亲密行为》中,我认为最核心的概念是:回归子宫,回归怀抱。
中译者何道宽在译者序中已经总结出了本书的要点,再说本书条理分明,不愧能成为畅销书啊。
亲密行为,在作者的眼中是亲密接触,即“touch”。作者从生物学根源讲起将我们的亲密行为中的社交 替代 特殊 自我的亲密行为都归为我们作为胎儿和婴儿时对母亲的依赖。也许是我们人类拥有无以伦比蛮长的婴幼儿期,所以,我们对母亲的依赖也是前所未有。因而,我们在以后的人生发展中就会不断地寻求类似母亲的子宫和怀抱的亲密接触。橡胶奶嘴,席梦思,香烟,口香糖作为我的替代,理发师医生和按摩师等等作为我们的特殊接触,好吧,我想最有趣的是棺材内部也是做得相当令“人”感到像母亲的怀抱。
8/15页亲密行为读后感第九篇
主要讲了亲密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四种亲密行为。
亲密行为产生的原根源来(胎儿期或婴儿期的“抱紧我”。过了婴儿期后,与父母间频繁的亲密行为有些过时和不合时宜,也是没长大的表现,儿童期对父母的态度表现为“放开我”,开始接触一些代替品,如布娃娃等。到了青年期,则为了追求异性间的亲密接触,对父母则表现为“别管我”。
四种亲密行为表现在,一,恋人之间,极其明显的婴儿状态的回归;二,职业人员与顾客之间,如医生照顾病人、理发师理发、按摩师的按摩等;三,人与物之间,如饲养宠物、人抱住枕头、吸烟、使用假的生殖器官等;四,自我亲密行为,如用手托住头部,女性的用手抱住双腿。
亲密行为看起来比较的孩子气,但却是人们需要的。婴儿时期的缺乏亲密接触会导致其不健康的发展。派生性的亲密行为如恋物、自恋等,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没有直接亲密行为而导致的孤独、焦虑,一定的这样的行为于人本身是有利的。但人们最好找一个亲密的人,一个可以寄托亲密接触行为的人来进行亲密接触。
人的孤独是永恒的,但偶尔的亲密接触却是必需的。
9/15页亲密行为读后感第十篇
如果按照莫里斯关于亲密行为的十二种渐进模式的说法,那么人类的包办婚姻都是堂而皇之的“经济型强奸”,因为他的充足理由是,男女双方都没有经历过十二种渐进模式,也就是正常的交往,互相的了解,亲密过程中的性唤起意识,而是通过金钱,权利,或者某种文化传统直接地把男女交往这十二种模式压缩为男女最后的同房。在现代,我觉得这种情况只是稍微人性化一点,男女双方的交往在中间人的牵线搭桥下(除了在没有中间人,而是在自然认识到两情相悦发张成为恋人关系)会让他们有个直接接触互相了解的阶段,以让双方做出是否接纳对方的判断,最后才择日完婚,然而,这也还是一种明显的机械化模式,现代人口的快速增长,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势必间接扭曲了男女的婚姻观,导致了正常交往模式的缺乏(抽象的爱情本质),而只是单单为了速成的性意识唤起和完成结合的这么一种过程。当然,从纯艺术的角度来看,所谓过程都是情感模糊的产物,是可也不可忽略的,所有的动机的结合最终都是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导致繁衍,是赤裸裸的。
10/15页亲密行为读后感第十一篇
亲密行为的根源是对在子宫内的感觉的怀念与追寻。对婴儿在子宫内的感受有详细的描述,身临其境。
吸引亲密行为的信号,以女性为主,乳房占了最大篇幅,明显是男性中心主义。
两性亲密行为的十二的阶段。眼对身,眼对眼,话对话,一直到生殖器对生殖器。我曾经进行到四分之三的阶段。也曾进行到四分之一的阶段。
社交亲密行为,主要讲了西方的社交传统,性禁忌什么的,欧洲舞蹈的发展,从交际舞,到探戈。
特殊的亲密行为,病人生病为了得到抚摸,妇科医生的尴尬,演员的激情戏,警察的触摸。
替代性亲密行为,宠物,恋童(虐童)。详细讨论了该不该拿动物做实验的问题。
恋物性亲密行为,女生的娃娃,衣服,枕头,床单。比较有意思的是拿烟头比作乳头,然后把一切都比作乳头,回归到婴儿。还有女用性器具。
自我亲密行为,摸头,摸脸,摸腿。主要讲了手淫。大篇幅讨论了男性切除包皮,最后得出,既无损于性生活,又能满足宗教要求,该切!
回归亲密行为,亲密行为是正常的,不要避讳,要享受。
裸猿三部曲之一。
11/15页亲密行为读后感第十二篇
1.当我们为一个表演者鼓掌时,实际上我们是在一段距离之外拍他的背。
2.生病本身也是一种治疗方法,因为它让我们躺在床上,它让我们得到他人的安抚,而这正是我们健康的时候所缺乏的。这种情形,我们可以称之为“褪婴并发症”。
既然紧张的生活需要我们不断地从自己的亲人那里获取安慰和亲密之情,迫使我们再次退缩到温暖舒适的”摇篮“里,那么这就是一种有价值的社会手段,根本不该加以嘲笑。
3.可以说,几乎所有轻度的肠胃功能紊乱现象都是因情绪恶劣而造成的,而这种恶劣情绪则是由于不适应现代紧张生活而引起的。
4.由于文化上的缘故,人和人的接触受到限制,于是我们便把我们的亲密行为转移到了自己心爱的小动物——这些供我们施爱的替代对象——身上。
5.既然一个人会随心所欲的折磨一只不仅忠于他而且就在一分钟前还被他那样温柔、那样小心地抚弄着的动物,那么这个人怎么能在和其他人的关系中得到信任呢?尽管这个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得既很有理智又很友善,但我们怎么能够肯定他的这种理智和友善是真诚的呢?
6.若客观地加以观察,我们的睡眠习惯,以及枕头、床单、床垫之类的东西,便会显示出特殊的意义。他们体现了一种普遍的、全人类性的自我迷失倾向,即沉迷于无生命的“布子宫”和“布状母亲怀抱”里,享受安抚性的亲密接触。
7.我们甚至还会短暂地沉溺于一种更为原始的享受,或者说返回子宫状态,那就是洗热水澡。
12/15页亲密行为读后感第十三篇
关于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根源性探讨,社会人类学家在做,进化论学者也在做,近年来心理学家也对其颇感兴趣。对于擅长进行实验研究的心理学家来说,有一个问题始终无法回避:如何确立一种合适的方法来从进化论角度探索人类心理与行为的根源。
有人曾经问我:人们初次见面,为什么要握手?我一本正经的胡说: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握手是一种向对方宣誓友好,并借此申明自己是无害的。因为在原始年代,人类没有今天的现代装备,身体结构并不适于野外生存(没有凌厉的爪牙和坚实的皮甲,奔跑速度较慢、反应较为迟钝),因而在天灾和猛兽面前十分弱小,为了生存和繁衍,原始人选择了群居,借以扩大种群的力量,同时开始使用并研发各种辅助工具,借以弥补身体的缺陷。在面临猛兽袭击时,大家紧紧贴在一起,促成防御阵型,每个人手挽手肩并肩,以此增加防御力量;当主动出击时,进攻者手中必然要握有各种武器,因为徒手作战与送死无异(和野兽的爪牙相比,人的拳头太软)。可见,为了生存,人们手中总要拿点什么,空手的人类没有保障繁衍的安全感。当两个不同的族群相遇时,对方要么是敌人,要么是朋友,如何向对方表达自己是无害并是友好的?原始人最初的方式可能是“握手”,借握手告诉对方:我的拳头是舒张的,没有防备你的意思,我的两手空空,没有进攻你的意思。于是对方识别了这个信号,同样做出友好而无害的反应。
这样的分析充斥着主观想象和不靠谱的推论,心理学家会对其嗤之以鼻,但是,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没有?心理和行为的进化根源是否可以在实验研究范式下得到确定和验证?当心理学家从文化人类学家手中拿到进化心理学研究的接力棒时,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是否还算成熟?
13/15页亲密行为读后感第十四篇
非常有意思,以动物园里看动物的眼光对人类进行观察,可谓是真正的人类观察家了。哈哈哈觉得作者很可爱,想象着他不带着个人情感和撇开自己固有认知地去观察每天人们的细微动作,散发在他身上的强烈好奇心让人敬佩。
书中提到的一些观点很有趣,生病的人是因为内心深处渴望关怀,抽烟戒不掉是因为吸烟在某种感觉中类似在吮吸乳头?还有人每天的一些生活,衣物床单广告都会说包裹你,拥抱你,还有一些懒人沙发,都是在帮人温习那种婴儿在温床中的感觉。突然想起Jennifer,他们都是对这个世界大胆做出假设并开始发现一系列的证据,从而对世界有了他们自己角度的理解。
家庭这一点,说是如若小时候得到了足够的拥抱和关爱,会在该成长的时候表现的更为勇猛?那天还和Nick聊到,童年痛苦的娃,长大了会将痛苦循环嘛?他爸爸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说十五岁的时候父母双亡,他十六岁参军供给一个弟弟两个妹妹,而后又结婚生子,抚养着他们七个兄弟姐妹的大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他六十岁依旧行动敏捷,每天坚持运动,壮如小伙。现在是一个natural happy的人,说是家庭带给他了改变。而他的弟弟妹妹们现在身处世界各处,也很幸福。我们的命运,还是由我们自己来改写。
书中的性刻画非常细节,很有意思,让我们脱开情欲之外表去思考自己在做些什么?当作者把人每个细微举动都去探寻其背后的规律和意义时,发现的东西让人惊讶。人对温暖的渴求,和这将如何在世世代代中循环。
也要感谢性解放的那一批人,人们不断地改革,也会退步也会飞跃,但目标永远是为人类的幸福而努力,只不过不同时代人类幸福的定义会不同罢了,也因此赋予不同的枷锁。最终是要回归日常的生活啊,就像书的结尾那样,让我意外,这样精致深入的观察,最终是为我们的生活而服务。
大家都是为了活的更好,不是么?
14/15页亲密行为读后感第十五篇
看完整本书,觉得书中最有意思的观点是“反对动物实验的人,真正关心的是其中存在的对亲密关系的背叛,而非伤害动物本身"。
引用其中的论述:
------------------
”农夫照料家畜,杀死家畜;但我们不抱怨农夫对家畜的残忍,也不抱怨在厨房里投毒杀死老鼠的人。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实验室的工作程序是'悉心照料-->使其痛苦-->致其死亡';
农夫的工作程序是'悉心照料-->进行屠宰';
灭害鼠的过程是'使其痛苦-->致其死亡'。
换句话说,我们不反对先饲养后屠宰,也不反对灭鼠之前使之痛苦,而是反对先照顾后使其痛苦。……这就是引起了那么多麻烦和争论的背信弃义的富有寓意的故事。“
这样,进行动物实验的的科学家们就陷入了两难困境:为了消减人们的恐惧,他们不得不反复强调实验动物得到了精心呵护;但结果却更加剧了批评者的激愤与对抗,因为这凸显了对动物态度的强烈反差,起初亲切呵护,然后残忍伤害。
因为亲密关系意味着信赖,批评者内心真正恐惧的其实是,进行动物实验的的科学家们背叛了亲密关系,也就无法被信赖~~
但事实是,科学家们是可以客观严格地区分实验对象和宠物的,他们不会象宠物爱好者那样,为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把动物当作亲密关系的替代物。
问题是,不从事科学实验的人,很难做到这样的严格区分。他们把一切动物合适的生活场所都当成了迪斯尼乐园。结果因为自己对亲密关系遭到背叛的恐惧,而去反对动物实验~~
一方面,科学研究沉重打击了我们何谓温馨关爱的亲密行为的观念,所以我们禁不住觉得反感;
另一方面,我们生病时急忙到药房买药,并急忙吞药丸的时候,却尽量不去想那些信赖我们却被我们背叛的实验动物:它们遭受痛苦,但是给我们带来了防病治病的抗生素。
……
-----------------
虽然这个论述会让某些人不满,但还是觉得,这个论述很有说服力~~
15/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