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风荷举》是一篇关于青年成长和人生选择的散文。作者通过描述自己在不同环境中的观察和感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文中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思考,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和深邃的情感。整篇文章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向往。
一一风荷举读后感第一篇
如题
封面挺漂亮
书名也是我在为生活找一点诗意的时候遇见的~
内容不至于矫情,姑且说它柔软精致吧~
或者作为爱人、母亲、女友应该如此,
温情脉脉、从容练达
再加一点清新的蜜糖~~~
蜂蜜牛奶一般~
看多了会牙痛吧!
话说看了让我觉得自己怎么这么糙呢?
1/14页一一风荷举读后感第二篇
闲来无事逛书店时偶然看到了,被她清丽的封面吸引,拿起来仔细端详。好一个女子:“女子所爱的是一切好气象,好情怀,是她自己一寸心头万顷清澈的爱意,是她自己也说不清道不尽的满腔柔情。”世间至情至性的女子果不出其然,她们爱春天的垂柳、夏天的雨荷、秋天的湖月、冬天的瑞雪,可不正是一切好气象吗!她们爱男子的温文儒雅、谦谦君子、虚怀若谷、豪放不羁,也不正是好情怀吗!她们无处寄托的缱惓深情全都注入了篇篇美丽的文字里。
2/14页一一风荷举读后感第三篇
说实话,我买张晓风的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语文考试的阅读理解经常出她的文章,买的第一本是长江文艺出版社的《张晓风散文精选》,那本里面收录的文章较多,不如这一本每一篇都是精华。
首先,我个人本身就非常喜欢周邦彦的《苏幕遮》,张晓风将里面最经典的句子“一一风荷举”拿来做了书名也是非常惊喜。
其次,这本书里面的很多文章虽有卖弄文笔之嫌,但感情充沛,描写细腻。本人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是《愁乡石》,这篇文章虽然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所作,如今看来仍是满满的动容。不禁想到去年登金门岛,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去国怀乡之悲。其代表作《魔季》本人不甚喜爱,觉得文字过于冗长,情节较为零散,读来不是很流畅。
一点杂谈。
3/14页一一风荷举读后感第四篇
对文艺我并没有敏锐的触觉,更不谈有精准的辨识力,很多年份人过得也浮躁,到年纪稍稍长点时才能真正独立去思考和欣赏一些东西。人也稍稍能静下来阅读,去图书馆看到这本书时,想起最初被张晓风惊艳到应该是高中时做阅读理解,春之怀古这篇文。于是看了一一风荷举。
到最后有点咬牙逼迫自己读完这本书,还真是有一些篇章让我汗毛直立(尤其诗诗那篇)并不是不喜欢文字里情绪高昂,只是没有没有共鸣没有前奏开门见山突兀的煽情有点莫名其妙。(栀子花期是6月份,春天哪来的山栀子?)
工于雅致的文字还是对我没有很大的吸引和感染力。
部分文字还是不错,鉴赏完毕。对于美文我有点吹毛求疵了,我还是回去抄浮生六记好了。
4/14页一一风荷举读后感第五篇
唔,张晓风的散文,最初停留在课本上,脑海中只记得又学过《行道树》。差不多是花了二十天读完了这本散文精粹本。
鸡汤一点毕淑敏,哲理一点周国平,深情一点龙应台…张晓风更多的是细腻吧,有些的也带着教科书的情调。余光中曾这样评价张晓风“扬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而即使在柔婉的时候,也带一点刚劲。”
这本选集收录了张晓风不同时期不同散文集的作品,貌似没有收录太多代表作,还是能感受岁月带来的沉淀和不尽绵延。她以博大和宽宏的心体察万物,感恩一饭一蔬,认为一草一木都有其存在的深意,落落温情。会发现啊,生活充满爱和诗意。她很善感,但不多愁,细腻而清丽,一如书名,新荷迎着晨风摇曳生姿。
愁的,大概就是乡愁了,张晓风他们这一代的台湾文学弥漫着这种挥之不去情愫,或者说苦情。关乎大陆。
………
5/14页一一风荷举读后感第六篇
看晓风的文章很多年了,从当年在旧书店随意买下一本旧书开始,便像识得了从未见过的秀美天地,时而豪气如仗剑江湖,时而细美如冬雪飞落,又或是春花羞涩,清风温柔。
看张晓风时常让我难以思索明白世间上怎会有如此女子,就像绝世的香香公主却拥有霍青桐的侠情。一直期盼内地能出一套她的全集,而不是精选集。因为在我看来,她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天地间神秀,弃之皆要心碎。
难得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子,有个真心欣赏她的美的男人出现,并且陪伴在她的身边,琴瑟和鸣,生活美满。一个女子有美貌又或者有才华,都是让世人惊叹爱惜的特质,但是除此之外,能够得到她想要的爱情,该是最幸福的。喜欢她的文章,喜欢她的敢言,喜欢她的幸福,喜欢她的爱。所以以此来做开篇,最为我意。
6/14页一一风荷举读后感第七篇
从图书馆密密麻麻的书堆里挑出张晓风的这本散文选集,全因其诗意的书名。“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出自周邦彦的《苏幕遮》,若干年前读到王国维誉之为“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敢以该词句为题的散文集,应该不会差。
掩卷,还是很欣喜的。能感受到张晓风的文字大体是柔而美的,用一个词描述感觉,我想到的是清丽。不过,柔美的风格中也不乏对于生活情趣、意义的敏锐洞察和独特理解。以一个男性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不温不火的舒服的阅读体验,不用想太多深刻的哲理,不用满腔热血,因为在张晓风笔下,生活的本质是安静美好的。
这本选集收录了张晓风不同时期不同散文集的作品,尽管没有收录太多代表作,但依然能感受到一个作家随着岁月变换,阅历人生,其思考问题的方式如何细微地变化。几十年来,她的文风愈发清丽而脱俗,如同水面新荷,随风轻摇摆,越显优雅。
推荐篇章
《第一个月盈之夜》
《尘缘》
7/14页一一风荷举读后感第八篇
张晓风,大一刚入学是就从好友嘴里听说过的一个作家,那时青春年少,只爱看小说,匪大、辛大、顾漫等等大大们的经典言情,这三年来看了个够,也看腻了。
今年开始改了阅读习惯,言情小说不大读,渐渐喜欢上了散文随笔。几个月前,第一次读到张晓风的散文集《细数那些叫思念的羊》,细细地读来,总能在不经意间被作者的文字感动,心里暖暖地悸动,动情时亦会湿了眼睛,忍不住流下泪。
张晓风的文字就有这种力量,让我感到心里暖暖的感动。这种感动和看言情时男女主角从虐心虐身到终获真爱修成正果的感动不同。后者的感动里总会觉得“悲从中来”“甚是欣慰”;前者却是从心里而生的温暖,暖到心底。
这本书也不例外,作者亲自从半世纪以来所出版的散文集中精选八十多篇的精粹本。看了一小半,《念你们的名字——寄阳明医学院大一新生》这篇,真有点后悔没在大一的时候看。同样是医学院的学生,不上语文课,没有这样一位尽心尽责的老师在入学之初给我们鼓励,也没有这样一个老师教给我们怎么做一个人以及做一个中国人。
炎炎夏日,读《一一风荷举》,能让浮躁的身心安静下来。
8/14页一一风荷举读后感第九篇
我是被《风荷举》封面上的文字所吸引才带她回家的。
“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哪一刹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
那么柔柔的,如春日的细雨一下就拔动了心上的那根弦,一丝小小的温馨就在此时溢满心中。
没有多少的闲时坐下来专门读书,读《风荷举》也是断断续续,午后小憩,晚间饭后拿出来翻读两页,然后心在这其间收获宁静,收获感动,收获安祥,日间的烦燥便也少了几分。
晓风是个善感的人,可是字里行间却并不多愁,她因为春天的一朵花开而去怜惜万物,因为一块石头而念想故土,或者因为孩子的一个动作而心生期望……呵,这样的感动太多,她总是能带你在生活之中发现一切的美好,读她的书当是享受。
我看书,听歌,观影是不关心作者,歌者,导演,只想简单的享受其间的美好和感动,不过我却从《风荷举》中认识了晓风,她应该是一个老师,是一个国文老师,一个热爱家、国和学生的国文老师。
我第一次去百度了一本书的作者: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名符其实。
喜欢她的字,也喜欢她。
9/14页一一风荷举读后感第十篇
张晓风的散文,是可以当做诗章来吟诵,当做乐谱来歌唱的。
《初绽的诗篇》写的是她初为人母的感受。
“诗诗,这一刻,在待产室里,我感到孤独,我和你,在我们各人的世界里孤独,并且受苦。诗诗,所有的安慰,所有怜惜的目光为什么都那么不切实际?谁会了解那种疼痛,那种曲扭了我的身体,击碎了我的灵魂的疼痛,我挣扎,徒然无益的哭泣,诗诗,生命是什么呢?是崩裂自伤痕的一种再生吗?雨在窗外,沉沉的冬夜在窗外,古老的炮仗在窗外,世界又宁谧又美丽,而我,诗诗,何处是我的方向?如果我死,这将是我躺过的最后一张床,洁白的,隔在待产室幔后的床。我留我的爱给你,爱是我的名字,爱是我的写真。有一天,当你走过蔓草荒烟,我便在那里向你轻声呼喊 ——以风声,以水响。”原谅我摘抄了一段这么长的文字,但是它们实在是太美了,像一串映着莹莹星辉的珍珠项链,我怎么舍得拆散一串珠链呢。但我的比喻又是不恰当的,美丽与圆润是绝不足以形容张晓风的文字的,还是别人给她的评价好:“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我从未见过有人,能将女性的生产,写得这样引人思考,像是旷古的绝响,隆隆声震耳欲聋,但是又带着浓浓的母爱,像是雨夜柔和的摇篮曲。母爱就是这样奉献的,什么回报我都不要,只要能将你平安地带到世上来。母爱就是这样浓烈的,她不随时光不随世事而改变,若我死了,我便以风声,以水响来对你呼喊爱的誓言。
“今夜太长,我已疲倦,疲于挣扎,我只想嗅嗅那朵白莲花,嗅嗅那亘古不散的幽香。花是你,花是我,花是我们永恒的爱情,诗诗。”将母爱写为爱情,实在是太妙了。母亲对孩子,永远是如同少女对待初恋情人那样的,一往情深。可是热恋是有期限的,而母爱是无期的。所以数十年如一日的,孩子总能听到母亲的唠叨:努力加餐勿念母。无论孩子长到了多大,在自己的世界里翱翔得有多高,在母亲眼里,总是如稚子孩童。是不是在孩子出生那一刻起,每个母亲,就都默念出了那如情人般的誓言:我是你的母亲,我要给你家,我要给你心灵的港湾,我要宠爱你,我要抚摸你的后背,让你在天堂的翅膀重新长出。
10/14页一一风荷举读后感第十一篇
10月,离开歌坛多年的王菲在北京开了演唱会,舞台上她把出道这么多年最令人怀念的歌重新唱过一遍,台下的歌迷无不饱含眼泪。
假如一个作家也可以有自己的演唱会,那便是他(她)自己文字的合集。它往往是作者的最爱。或者不如说,是作者希望给读者留下的文字印象和个人印象。
台湾作家张晓风的《一一风荷举》就是这样的“演唱会”,其中收录了她1965年到1999年30多年间15本已出版的书中的精选散文。像舞台上的王菲,白衣白帽,水晶珠帘的麦克风,一个全新的包装和令人熟悉到落泪的歌声。这本文集也是如此,全新的装帧、不同的排版,被岁月侵蚀的面容,却是岁月不能侵蚀的文字。
当暮色浮起,惟有文字中的她依然白衣白裙。
来自台湾的女友说张晓风是她做学生时最喜欢的美文作家之一,她惊奇在中国大陆长大的我也喜欢张的文章。这正是张晓风独特的地方:她是第一批进入中国读者视线的台湾作家。那个时候,我们大部分的文章还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或者讴歌,或者赞美,而她的文字只有唯美、清新和关怀。好像经历了那个年代最令人耳目一新的季风,经历了她之后,吴淡如、张曼娟这些台湾美文作家才开始进入我们的视线。
不知道是因为谦逊,还是为了让爱她的读者不会生厌,张晓风早期名篇《地毯的那一端》、《玉想》等都没有收录其中。而后期的文字,包括做中文系教授的心得、到世界各地的见闻,却包括了不少。这样按发表年代排列的文集,可以让一个作家的一生像一条从高原穿过的河流般清晰——刚刚成为新娘的那一刻、初为人妻的温情、为人母的感悟和人到中年的从容智慧。那些文字,也从一个女子的羞涩甜美,变得练达而博学。
你甚至可以从中看出,30年之间,人们对文字审美的改变和社会发展带来的一些思维的细微变迁。这些,就好像是一个歌手在舞台上的舞美的变化,甚至歌词中表达爱意的方式的不同。只不过散文比起小说,往往因其形散和文字的平缓,更容易变为经典。
20年前,读张晓风文字的小女孩今天已不再青春,然而我还可以把她的文字一读再读,因为它代表了作者的成长。文字可以伴随一个读者生命共同生长——我想这是一个以文字为生的人,比作为一个歌手更大的幸福。
11/14页一一风荷举读后感第十二篇
张晓风是我中学最喜欢的语文老师喜欢的作家。是张晓风的散文带我逐步去理解文字的。在这本书中张晓风的散文有很多都是围绕着春和秋展开的。
张晓风的春,是细腻的,温润的,像是一壶新酿的米酒。张晓风的春总是充满了好奇心,看,妈妈,“天!”,而张晓风总是能被那份广阔而震慑住,展现出她的虔诚。张晓风的春是孩子,走过田野,山河,给一切生物带来生命和活力,给小女孩的口袋里塞上红红的花瓣,托一托小孩的风筝,和溪水赛跑。她的春天,都是活泼的,娇嫩的,带着些许神秘。她的孩子也是春,诗诗,她的孩子在樱花盛放的四月降生,对于在困在惨白的病房里的张晓风来说,何不是如春天般炸裂的,盛放的生命呢。许士林如一掠红烟,踏着十里杏花回到故园,叩拜母亲。天涯之人终于回到故土,见到这故园的春。不由得心生的喜悦。张晓风的春总是很较真的,会尝试记住每一朵花名字,默念每一个人的名字,给予他们祝福,为那些新的生命,新的希望所祈祷着。以张晓风的角度,我看到了春,那一个充满生命力,充满新希望的,活泼泼的故园,故土的春。
张晓风的秋,不同于春,是硬朗的,肃穆的,正如书中的形容,坚硬明朗的金属季。她的秋不在是一个活泼轻快的少女,而像是步入中年,经历了沧桑的中年人,说出“天凉好个秋”的感慨。在她的秋天中,没有过多的花的装饰。“生命应该严肃,应该成熟,应该神圣”,抛开春的繁复,秋剩下的是一个平凡的,孤独的,安静纯朴,庄严肃穆的生命。张晓风的秋天总是伴随着分离。她的好友杜公,在秋日离她而去,那个煮酒论战的邀约,在秋天也只能匆忙地画上省略号。她也在秋天念那些逝去的古人。她从那些古人的诗句中看江河浮沉,家国存亡。虽然秋这个季节看着很孤独,很无力,但是张晓风却继续嚼她的稻谷,喜欢她的米酒。她说过,去世的时候希望能把她葬在红枫树下。这里也能看虽然她的秋很庄严肃穆,但是她在这个生命逝去的季节里也保有她独有的浪漫。我认为秋比起春更能体现出张晓风的生活态度,宁静朴实,没有过多的装饰,虔诚对待生命,有着平凡的小乐趣。这是春所体现不出来的成熟。
这个书的背面写到的,女子所爱的是一切好气象,好情怀,是她自己一寸心头万顷清澈的爱意,是她自己也说不清道不尽的满腔柔情。我觉得这句话很好的概括了张晓风在这本书写的内容。她爱着这些季节,她也爱着这平凡而庄重的生命。
12/14页一一风荷举读后感第十三篇
张晓风的文字总是有种专属于女子的淡淡柔情,柔情中却处处透着那种仿佛知悉了世间所有秘密的理性,就算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回头觉,也能让她品出人生。
“世上最好的觉就是回头觉。”
印象中的回头觉,是一夜好觉的破灭,本该是一夜饱眠,却不知是什么缘故蓦然惊醒,顿时头痛欲裂,暗自叹息于失去的好觉,万般无奈之下才有了那回头觉,虽说大家都不喜欢有回头觉,但对于昏昏沉沉状态下尚有时间睡眠的人来说,却是美妙的感受,便是那“‘倒下之际’那种失而复得的喜悦。”
人们总喜欢去回忆如云的往事、幻想美好的未来,却从未想过去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只有等到失去了才发现曾经熟视无睹的一切是那么美好,才想起去珍惜,到那时,一切都晚了。
此文中举的例子是我们的公寓,当你拥有它的时候,你会处处抱怨,希望它更大一点、通风更好一点,而当你听说它将被拆毁,你才会发现这世上再没有比它更温馨安适的房子了,接着你便被告知,之前的一切都是谣传,你可以继续住在原来的公寓,这时候的你,便有了失而复得的喜悦,也终于懂得了珍惜。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那是子女的悲哀,古往今来有多少此类悲剧,而今也在不停上演着,身为子女的我们早已对父母的存在习以为常,将父母的关心看成是束缚,年轻气盛的我们不断用自己的身躯撞击那层束缚的网,当我们终于突破了那层网,眼中只有外界繁华热闹的世界,却从未注意到身后父母那疲惫不堪、充满无奈与忧虑的眼和渐渐佝偻的背。到后来,我们厌倦了外面的世界,想重回父母温暖的怀抱,才发现他们早已无力拥我们入怀,往日喋喋不休的唠叨已被偶尔发出的“嗯、啊、哦”替代,这时的我们才会想起一家人曾经的幸福希望回到从前再好好地爱他们一次,可残忍的时间不允许。“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几乎所有人都会唱的歌,到底有多少人认真体会过,若是真的想象过失去父母的感觉,应该能早些尽了孝心吧。小时候做过一个梦,梦见妈妈去世了,那时心头酸酸的感觉到现在还记忆犹新,醒来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呼唤妈妈,听到妈妈絮絮叨叨的埋怨,才放下心来,接着便紧紧抱着妈妈,心里是从未有过的满足。但这种温暖和幸福,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的,所以我们是幸运的,更该好好珍惜。
张晓风说,原来一切的“继续”其实都可以被外力“打断”,一切的“进行”都可能强行“中止”,而所谓的“存在”也都可以剥夺成“不存在”。
也就是说,我们永远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失去什么,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有在拥有的时候好好珍惜。只有遭剥夺的人才知道自己拥有的是什么,希望我们能在惨遭剥夺前明白自己拥有的。
13/14页一一风荷举读后感第十四篇
张晓风的这本《一一风荷举》似乎很被读者推崇,因为据说是她亲自从已出版的十六本散文集中,挑选八十余篇集结而成的。如果把一篇散文比作是一首歌的话,这无疑是一张真真意义上的“精选唱片”。但无论你是怎样喜欢一位歌手,对他的歌曲也总是有所偏爱,书亦然。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的词被作者“拿来主义”,多么合适!正如她在序中所述”世间万物,或如荷花,或如橘柚之花,皆各有其芳香郁烈,而我是那多事的风,把众香气来作四下播扬。“
中国的大学里好像几乎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王小波以有趣为主,周国平以哲理取胜。其实就我的阅读经验而讲,张晓风与史铁生是不二选择。张晓风的文章兼具境界美和哲理美,美妙美妙,既美又妙!
散文内容从自然到人文到生活琐事,台湾作家特有的细腻,无不充斥其中。但她的文字又能精准地达到另一番境界与情调。“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平淡的境界,是一种特殊的美感和恬淡的趣味。“境界”一词源于中国古典美学,自然也只有中国文人能阐释、注解它,而张晓风就是很好的一位。中国式文人在我的印象中都是柔柔弱弱,感情丰沛,喜吟诗作对附庸风雅之辈,如果它是有性别的,那必须是女性——书房中独自伤春悲秋,不张扬亦不喧哗,然其思维敏捷、见解独到之处,又是闺房小姐、柔弱妇人所不能比拟的。
开篇《魔季》,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灌篮高手歌曲的演唱者,日本歌手大黑摩季,热烈激情的摇滚范,但内容描述完全是类似于苍井优的清新森女范。“蓝天打了蜡,在这样的春天。在这样的春天,小树叶儿都上了釉彩。世界,忽然显得明朗了。”清朗清新的背景立现。当然,其中也多有哲理之文,比如《回头觉》。“回头觉却是残破的,睡到一半,闹钟猛响,必须爬起,……,不知怎么却又猛想起,今天是假日,不必上班上学,于是立刻回去倒头大睡。这’倒下之际’那种失而复得的喜悦,是回头觉甜美的原因。……能睡一个完美的觉的人是幸福的,可惜的是他往往不知道自己拥有那份幸福。因此被吵醒而回头再睡的那一觉反而显得更幸福,只有遭剥夺的人才知道自己拥有什么。”
从情感阅读体验来看,也符合孔子所推崇的审美标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既有表达,但也克制,不像“浓得化不开”的徐志摩文章的那般甜腻味儿,也不热衷于将感情(情绪)一股脑儿倾泻。《蚵仔面线》这样描述:一个湖南人,一个江苏人,在这个岛上相遇,相爱,生了一儿一女,四个人坐在街缘的摊子上,摊子在永康街(多么好听的一条街),而台北的街市总让我有悲有喜,环着永康的是连云,是临沂,是丽水,是青田!而稍远的地方有属于孩子妈妈原籍的那条铜山街,更远一点有属于孩子父亲的长沙街,我出生的地方叫金华,金华如今是一条街……并不直接和强烈的表达,却也是哀伤乡愁的最好表达。
14/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