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和书》这篇文章讲述了读书与听故事的不同体验,作者认为故事更能够触动人的内心,让人沉浸其中;而书则更加注重知识的传递和思考的深度。通过对比两者的特点,文章呼吁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仍要保持阅读的习惯,享受不同形式带来的愉悦和收获。
《故事和书》读后感(一)
孙犁的文章,有人说与汪曾祺、沈从文等人在同一水准。这一评判,似不太确当。如单论风格,三人似相近;如论文字,汪最好,沈居中,孙最次。他晚年写的文章,有风致,具有一定可读性,但不佳。其读书笔记和论历史人物的篇章,史识不高,文笔不好,逻辑混乱,算不得上品。在现代文人作品中,也许算是二流。自然,在中国现当代,真正的一流作家,实在寥寥无几,所以,孙犁亦自有其价值。
也许有人对我的说法不以为然。多读自知,我不想深辩。孙犁学校生涯不长,语文学习未遇良师,随后多年革命:凡此种种,误其学养积累。就像我等从农村到军营,没有多少读书修学的时间和自由,因此所见不高,所论极浅,所写不佳,实为自然之事。钱钟书、杨绛等,出身书香世家,读书为生,学养深厚,并经专门的文章写作训练,文章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孙犁等文人,无法与其相比,也是很自然的事。
1/8页《故事和书》读后感(二)
今天在孙犁的《故事和书》中读到一个有趣的故事:
那时某小学正在实验“引起动机”教学法,就是先不讲课文的内容,而由教员从另外一种事物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动机。
不久,小学生就了解老师的做法,不管你怎样引起,他就是不往那上面说。比如课文讲的是公鸡,
老师问:早晨你们常听见什么叫唤呀?
学生:鸟叫。
老师一听有门,很高兴,又问:“什么鸟叫啊?”
“乌鸦”
“没有听到别的叫声吗?”
“听到了,麻雀。”
他在《野味读书》中说:我一生买书的经验是:
一、进大书店,不如进小书铺。进小书铺,不如逛书摊。逛书摊,不如偶然遇上。
二、青年店员,不如老年店员。女店员,不如男店员。”
这里收集了孙老先生回忆往昔、亡人的文字和故事,他用轻松、简洁,看似口语但又不是随意的一种恰好美妙的叙述方式,读来给人平实,简单,亦生动有趣,而且更透着老先生阅尽人生的睿智。
2/8页《故事和书》读后感(三)
读毕孙犁论著《故事与书》,颇多感慨。此书前段为“故事”,介绍了孙犁自己的人生断片,亲朋师友,当时景观,在这段包括后部分记叙中,其行文时多用“那时的”一词,如“那时的趵突泉”水系还未曾遭到污染和破坏,“那时的人”多善良淳朴,等等,对比孙犁晚年深居简出之况,足可推论此为对“世风日下”之叹;而此书后半段为对孙犁本人嗜“书”之癖的描绘,孙犁由西方度向东方传统,涉猎广博,非常人所及,外国哲学美学文学历史,中国现代文学、古代经史子部,无不涉猎,并孜孜进取,令后人焉能不惊叹服膺。孙犁多谈及古道,所言大师,于今多在商品大潮中没落矣,然而其光华灼灼,毕竟因诚心之人犹在,而永远烛照千古。孙犁的语言精练老道,朴实无华,明白如话,却娓娓深含感情,以微弱的情感,展现现实人生,无限贴近真实,此亦是其久读中国古文之利。但是相信孙犁并无一部足够分量的杰出作品了,其写作畏首畏尾,尤其写到年代环境,多隐含不露,不曾直面描摹,写到自己接触的显贵达官,也未曾谈及太多个人喜好憎恶,俨然政治历史恫吓的后遗症,语言的大师,而未成大师的作品,环境使然,不可强求。只是,留给偶尔拂尘阅读的有心人诸多哀叹。
3/8页《故事和书》读后感(四)
《故事和书》是我无意间找到的。看的时候直接略过封面,转入内容。读完几篇,觉得行文流畅,好奇作者是谁。回到封面,原来是孙犁啊。我对这个作者依稀有点印象,小学的课文里面读到过他的文章,语文老师也说起过他的大名。遇到孙犁的作品,算是“故知”。
本书的介绍说是选取了他晚年的作品。的确如此!每一篇都描述了过去的经历。《报纸的故事》讲述他回村后订报纸的前因后果。先是找老婆要钱,老婆拒绝,他心里体谅老婆。后来又找父亲要钱,终于能够订一个月的报纸。拿到报纸以后,反复阅读。后来他老婆同他商量把报纸用来贴墙,他就把有广告的一面贴到墙里面,有文章的贴在外面,这样就可以随时在床上读了。一副贫寒家庭的却又热爱阅读的知识分子跃然纸上。
《母亲的记忆》讲的是母亲与自己的母子之情,母亲为了他找尼姑要蛐蛐,母亲把父亲养的月季花给折了送给他。这都是母爱的提现。最后描写了母亲最后的话语。虽然只是短短的几个生活片段,却深刻地表达出了母子之情。
我读这本书,其实是没目的的。就像在街上遇到了好东西,不一定想买,就是看看。看着看着,一下午就读完了。本书的氛围就像是一个老人在独语,喃喃地回忆自己的过去,回忆父母,回忆妻子,交代后事,书籍要捐出去,字画不要了,瓶瓶罐罐都丢掉。然后他就洒脱地去世。谁也不会记起他。但是还好!我幸运地发现了。
4/8页《故事和书》读后感(五)
“
我们结婚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可以说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在夫妻的情分上,我做得很差。正因为如此,她对于我们之间的恩爱,记忆很深。我在北平当小职员时,曾经买过两丈花布,直接寄至她家。临终之前,她还向我提起这一件小事,问道:
‘你那时为什么把布寄到我娘家去啊?’
我说:
‘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
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孙犁的夫人在临终前记起这么一件小事,多年之后孙犁觉得时日不多,想起来的还是这么一件小事。这么小的一件事,平淡至极,读起来却久久不忘。就如同一部电影,电影的大部分时间,是动乱和战争,以及咬着牙往前挺的生活。而影片的结尾,女主角在病榻上念起这么一件小事,紧紧握住老头子的手,幸福的闭上眼睛。像是在咀嚼一颗糖般细细品味着这点回忆,很久,有一滴眼泪轻轻的滑过眼角。很容易去解读,却很难把握这点平淡小事的感情分寸。因为它只属于两个人,属于他们彼此的生活,把所有的回忆和感情压缩在这么小的一件事情上,旁人难明白,哪怕万分之一。而这份感情,走到最后平淡如水,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爱情和家庭来说,却又是共通的一种感情,抚平创伤理顺过往到最后的和解,最后的心平气静,可能都是类似于这样的一件件小事。我们看到时间和命运的不可违背,不甘的心被驯服,才开始明白感恩和知足。
“
我曾寒酸地买过书:节省几个铜板买,买一本旧书,少吃一碗烩饼。
也曾阔气地买过书:面对书架,只看书名,不看价目,随手抽出,交给店员,然后结账。
经验是:寒酸时买的书,都记得住。阔气时买的书,读得不认真。读书必须在寒窗前,坐冷板凳。”
孙犁忆起旧时买书的事情,自己也有过类似的感觉。当年穷学生一枚,每次到书店里看到很多想要买的书,总是要犹豫很久比对书价艰难的做选择。终于下定决心买好了书之后,总会给自己讲下次发了奖学金一定要拿出一大部分钱来随心所欲的买书。寒酸时买的书,因为珍惜,字字句句都要认真的读,唯恐浪费。等现在工作了,随手买下的书,积攒了一大堆,读起来却匆匆忙忙慌慌张张,更不用说认真了。书是如此,大抵欲望都是这般,唯有在和欲望的拉扯中做的选择,才会觉得珍惜。
5/8页《故事和书》读后感(六)
我坐在那里,等一个归人。等啊等,那个人还没有出现。我站起来,我走来走去,我洗脸,我热水,我喝水,我吃了个番茄,我吃了点杨梅,我又坐下,我看了会手机,我……做了好多,还是没有等到,于是拿起孙犁的书来看。
书名是《故事和书》。对,内容如书名,说的就是作者与书的故事,从教学,工作到一些读书笔记。孙犁娓娓述说着那些与书有关的往事。
看书的过程,最强烈的感觉,莫过于文如其人。这是第一次看别人的书有这种感觉,真的是文如其人,虽然我并没有见过孙犁。他的书没有感情,只是叙述,用极端朴实的文字中讲述那些风起云涌的过往,你看到的文字是朴实的,却能想到文字后跌宕的生活。
他的为人一定是朴素的,无欲无求的,就像他的文章一样。经历了父母孩子自己妻子的去世等一系列家庭破碎以及的道德坍塌,他变的入世。对那些不堪一提的过往,孙犁轻描淡写,仿佛那不是他的经历,他只是一个局外人。
他质朴的语言让你讶异。
他写媒妁之言的妻子,写妻子的付出以及自己对家庭的歉疚。他对妻子应该是没有爱情之爱的,他所愧疚的是自己没有承担家庭责任,让妻子一个人撑起全家。
他写母亲,那个好强了一辈子的母亲,尤其是写别离的时候,母亲给他打电话问他:你过来吗?他说不去了。第二天母亲就离开了。这就是母亲和他最后的通话。
他写在青岛疗养时医院的护士,写他们之间若隐若现的感情。对于姑娘而言,青春真的是不可猜测,一旦遇见机会就可以彻底改写命运,一如那个曾经在疗养院后来进入人民大会堂的姑娘。
他的文字那么朴实,一度让我觉得,可能写这些文字是他生活中唯一还愿意做的事情,或者说,写这些文字也只是出于习惯而不是出于愿意。
是否一个人经历的太多,就会对这个世界不怀期待,就像一个经历过激烈爱情却惨淡收场的人容易看淡爱情。
这么说来,年轻的一大好处就是经历的太少,对世界期待太多,就像王小波说的“那一年我21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可是后来,我们经历的多了,见多了,却不敢再盲目期待,“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21岁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
就在书要看完的时候,等的人还没有出现,而我已经睡着了。
等我醒来,你是否已经出现?
6/8页《故事和书》读后感(七)
在决定阅读孙老作品时,我首先面临了一个难题,就是不知该买他的哪本书来看。与汪曾祺老相似,孙老生前身后,出版了各式各样的小说、文集,市面上无论是新书还是旧书,书目众多,不知从何下手。在作过一番研究之后,我决定将这次阅读的范围划定在孙老后的作品。孙老劫前作品,我也曾选读过一两篇散文,红色意识颇浓,我不喜。
那么孙老的劫后十种小集子就成为了我此次阅读的重点了,可是又经历了一番犹豫,究竟是买一套十本呢还是先买个一本读读看?买一本的话要先买哪一本呢?应该要按照顺序来看吧?真是一顿纠结……
也是眼缘,也是书缘,持续纠结中,外出逛莲坂外图,无意中碰到了它。淡紫色封面,配以白色字体,一根白色的羽毛轻柔地飘落在书上,淡雅柔和,温馨亲切,在一众书籍中发出温暖的光,我一眼望去,一见钟情。上手,封面手感颇佳,开本小巧便于阅读,让人越发喜爱它。所选篇目精当,只从孙老劫后的作品中精选,这一点恰好符合我的需求。能看出编者还是下了些功夫的。
***
书名《故事和书》,书中内容还真是以“故事”和“书”两部分内容来区分,且以一百页为界,前一百页为“故事”,多怀人忆事的散文或芸斋小说;而后一百页则为“书事书话”,多为个人读书经历或读书心得,此不知是编者有意为之,还是自然巧合。
孙老文风平淡冲和,看似就这么轻描淡写,但仔细体会仍可发现隐藏在这份平淡背后的深厚感情,很浓。如《亡人逸事》这篇正是如此,亡人二字未读前我就已有悲伤之感,可读着读着却笑了,再读着读着最后我却眼眶湿润了,这是一个老人的泣血之作啊,我能体会到他平淡字眼背后的痛楚,怎能不五味杂陈。孙老他就是这样,他的文章就是这样,他是坦诚的,一点都不遮掩自己。我想,这是一个真正活明白了的人,他才能说的出这样的话,写的出这样的文章。他的文字,他的文章,不是闪闪发光的,耀眼的,他不想闪闪发光,他不屑于耀眼。但他未曾熄灭,他一直在那里发出持续不灭的柔和的微亮光芒,等着世人去探索,照亮世人。
***
后半部多是书话书事,谈个人读书心得,读书经历。我读起来就不如前半部的“故事”来的那般流畅了,这不消说,还是因为我个人看得书太少,以致读起来颇多生疏,颇多不解。但间或有个别段落依旧能让我受益匪浅,收获知识,拓宽眼界。私以为,读书话一类的文章著作,还是应要有一定的阅读量后再去读,不然会很吃力。
7/8页《故事和书》读后感(八)
孙犁老先生写他媳妇,“天作之合”,旧时候的婚姻。“不下那场雨,我也到不了你们家。”后来老妻病死,他默默淡淡一语,附上日期,一九八几年的某日。上了年纪,划拉不出撕心裂肺,经不起折腾。
孙老先生说自己十年荒于战乱,十年荒于遭逢。晚年都是举重若轻,但凡有点年龄都是举重若轻。年轻时候没想明白的,中年以为自己想明白了,老年又都明白自己什么都没明白了。但这没明白也无碍,看得比自己老的,比自己年轻的,先先后后地走了,丢了,弃了,跑了,次数一多,也就明白了,活着就是赢。艰难或者顺畅,命数太无常。
老了,语言也不花俏了。书中编辑介绍孙老先生年轻时喜读新书,解放后喜读旧书,说修身养性。书里多数是晚年的文章,多则一千,少则一两百。寥寥数语,短短几句,匆匆几十年。沉得住的气势,化与无形的笔韵。太简单,简单得有风骨。
写得都是七八十年前的少年旧事,现在回忆起来,那少年都佝偻着背,虽然蹦跳,激扬,参杂着无知的勇敢。旧中国的乡下,北京和天津,旧中国的少年,青年,媳妇,父亲和家庭。小小的时光,一截一截的,断成残片,一群人的一生化为孤句单词,无头无尾,临空而起,沉静而息,笔落笔离,就是一两人的爱恨生死。点点滴滴事无巨细那是留给自己,写出来都是大片的留白,只共一两处笔墨。
看得多想得多,后来才明白,不过是自在。和自己自在,和别人自在,和世界也自在。青年的愤怒,中年的恐惧,老年的淡然,你也可以反过来,也可以一直愤怒,一直恐惧,一直淡然。提着枪杆子拿着刀努力战斗,和世界翻脸,与众人为敌是勇气。与自己妥协,与世界和解,也是勇气。就好像何勇唱的,是谁出题这么难,怎么到处全都是正确答案。
十几岁的时候,怕别人指责我失去棱角,没了锐气。现在想想也没什么,没再想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地携着一股杀气走天下也是一种侠气,这是勇敢直面惨淡的侠气,照鲁迅说。说我幼稚说我没想明白也没有关系,没再想挟着佛祖抡着康德拖着尼采汹汹地口水四溅逼众人对我心服口服或者口服心不服。
没有怨念。想得越多,就越明白,我欠的是时间。得自在地和自己相处,心甘情愿地装孙子,毫无怨念地接受我年轻这个事实。
世上的事情少问缘由,都是“天作之合”,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都是没办法的事儿。万千世界里,滚滚红尘之中,无垠的时间荒野里,出了张爱玲,说了这么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就是这么回事。为什么你会在这里?
哪有原因?全是结果。
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