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入我床下》是一篇描写自然生态的散文,作者细腻地描述了蟋蟀在夏夜的歌唱和生活状态。通过观察蟋蟀的行为,作者感悟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文章充满温馨和思考,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和美好。
《蟋蟀入我床下》读后感(篇一)
上周采访了一位环保志愿者,听她讲大自然的故事。 恰好家里有一本与大自然有关的书,叫做《蟋蟀入我床下》 我心头一动,想着随手一篇文,就去大自然里找那些可爱的小生灵。 我翻到的是《鸟声中醒来》 一想到住在高楼,鸟叫不醒我,失落情绪涌上心头,只觉得人世间的美好与我无缘。 但转念一想,人生嘛,便是与自己玩儿。 于是我开始在城市里寻找鸟声。 记得采访环保志愿者时,她说有一次,她在听曲子,正好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鸟儿也不甘示弱,叽叽喳喳叫了起来,那一刻,她整个人都沉浸在美好里。 正陷入回忆里,忽然,我听到了鸟儿鸣叫的声音! 或许,生活就像书里说的那样,不要太悲观,人生还有什么比看见日出更美好。
《蟋蟀入我床下》读后感(篇二)
《诗经》的《豳风·七月》有这么一句诗:“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这句诗记录的是蟋蟀在一年中的生长变化,然而“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短短这几个字却总能给人无限遐想,嘴里念着这几个字,眼前仿佛就已经看到了田园生活的静谧和美好:酷暑的热气逐渐褪去,随着夜晚的降临,一轮明月慢慢爬上山头,爬上树梢,窗外吹来的风也逐渐带上了丝丝凉意。那原本在田间地头鼓噪的蟋蟀,也偷偷进了我家门,甚至还躲到了我的床底下。
傅菲取“蟋蟀入我床下”作为散文集的名称,全书按照时令顺序分为“蟋蟀在堂”“自牧归荑”“关关雎鸠”“爱有寒泉”“采采卷耳”五辑,记录了一年四季乡野田间的自然风物和烟火生活,全书的文字优美动人记录了她多年的田野调查经历,读的时候让人不禁感慨祖国的河山壮美,物产丰饶。
而且,傅菲的文字很让我有共鸣,读着她的文章,我很容易就想起了小时候当野孩子的日子:那个时候,我们家在山里,出门就是山,小时候,每到春天爸爸都会带我去爬山。在爬山的时候,我们可以摘灌木丛里的野果子,可以采大把大把的映山红,运气好的话还可以捉到漂亮的金龟子,当然有的时候也会很不幸被小毒虫咬的手指头又肿又痛。但是呀,那样的日子也是真的很快乐、很快乐呢!
《蟋蟀入我床下》读后感(篇三)
傅菲的这本《蟋蟀入我床下》带着读者一起走入自然乡野生活。空无一人的山垄间,是小朋友幽密的私人童话王国。如同《龙猫》中那肆意探密的小森林。河滩野塘,清溪赤脚,夏日的阳光透过层层的叶片斑驳的散向水面地头。岁月悠远的快乐似乎永远没有尽头。门前的黄狗似乎也在午后的宁静中匍匐享受。
小时候去父母插队曾经呆过的乡下,寂静的山里晚上只有飞蛾扑腾在黄色的灯泡下。四周寂静,偶有清脆的不知名的虫音。白天一早的大鹅拽的不行,横行在空矿的水泥空地上,有一次绕过去买烧饼,硬是被追着,把手上的五角钱都给扔了。夏夜的村头有放电影的,早早搬张小板登去占个位置,蒲扇是必须的,毕竟硕大的毒蚊子是猖狂的。
最爱的手电筒总是被大人藏了起来,现在想来,毕竟干电池价格不菲,谁都不想让小朋友浪费。而有一把木制的宝剑在手,乡下的童年时光变幻化成一生的治愈。
如今在钢铁森林的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在数码手机的爆炸信息流中,人们总在焦虑和欲望中沉沦焦虑,不由自主的陷入内耗中。生命如此匆匆,停下脚步的我们有时候连思考的勇气都没有了。
如同书封写道,生活有时很难,内心有时困厄,我们唯有远眺。傅菲 的田野细致入微的心灵感受与生活观察给予了我们丰富的诗意生活,这美妙的自然音符跳动于我们臆想的心灵间,回归自然,拥抱生活始终该是我们沉下心来真切体会的生命本源。
中国的文人都善于寄情于山水,概因生活的苦难本就是难以挑脱开去的人生因果。而开悟与舍弃,不再执著于尘世物质欲望时,智慧下的自由之花才会得到眷顾。跟着作者来一场自然的亲近之旅,回归自然,找寻最初的自我。
《蟋蟀入我床下》读后感(篇四)
全书分为“蟋蟀在堂”“自牧归荑”“关关雎鸠”“爱有寒泉”“采采卷耳”五辑,包含四十余篇富有诗意的散文。这些散文不仅具有浓厚的自然趣味,而且以时序为时间纬度,视自然与乡间时俗为经度,详细描绘了南方(赣东北)的节令、物候变化、自然个体生命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关系。
傅菲在这本书中展现了她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视角。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论是大自然的美景还是人间的烟火气,都被她用文字赋予了生命。她关注那些被忽视的细节,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敬畏,使得她的散文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读他的散文如同回到小时候:
捕蝉。孩童砍来桂竹,去枝取竿,在竿头挂一个网兜,去河滩或田畴中的杨树林,循声寻蝉。撑起竹竿,扑下去,捞上蝉。捏下缠腰,蝉吱吱呀吱吱呀叫了起来。
孩童赤 luo着上身,沿着山道小跑,呜啊啊地欢叫着,各回各家。
文字优美动人,给人以美的享受。她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文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在他的散文中信手拈来:
春阳下,山是沸腾的山。树在喷涌,喷出了花。生长之树,注满了热情。
天微雨,石阶湿漉漉。雨窸窸窣窣,零星的水珠从油桐树上滴落下来,滴答滴答。
同时,她还注重节奏和韵律的把握,使得散文读起来朗朗上口,令人陶醉:
一个年过七十的大叔走在我前面,肩上搭一个棉布缝制的长布袋,低着头往山上走。布袋里不知装了什么东西,半鼓半瘪。他脚上的布鞋半湿半干,他的头发半黑半白,他身上的衣服半灰半麻,他的脚步半轻半重,他手上的伞端举得半斜半正,落下来的油桐花打在伞布上,滚下来,落在背上,滚下来,飘飘忽忽落在台阶上。
傅菲的散文具有深刻的思考。她关注社会现象,关注人性的善恶,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她以独特的视角审视这些问题,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观点。这些观点既有对现实的批判,也有对未来的期许。这种深刻的思考,使得她的散文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引导读者进行自我反省和思考。
《蟋蟀入我床下》读后感(篇五)
“生活有时很难,内心有时困厄,我们唯有远眺” 可远方是哪里呢?顺着舒适走,大概会走向自然。大自然是人类的家园,无论出走多少年,只有归家才会心安,陶渊明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该就是这最愉快的返乡写照吧! 《蟋蟀入我床下》是作家傅菲的一本生活美学之书。他通过长期而细致的野外观察,发现美、感受美、提炼美,把自然变化和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献给孤独的人,献给迷失喧嚣的人”。
书分五辑,名字都和自然有关,洵美且异: 《蟋蟀在堂》 “有蟋蟀在居室,是自然的眷顾” 一个声音敏感的人,对溪声、风声、雨声、鸟声总是入迷。夜晚听着蟋蟀兮兮兮的叫声,搬箱倒柜也找不到,索性欣赏起音乐来,顿觉美妙无穷。 《自牧归荑》 这辑写四时之美:春季苏醒,吹笛的少年;夏季河水,说也不说;初秋云尽天合,朗朗白宇;凝露为霜,薄冰若无。 《关关雎鸠》 自然界怎么少得了鸟儿呢?以蛇为食的蛇雕是山间的独侠客,它神秘且凶猛,可也有被缠在泥浆里的虚弱和惊恐;与人亲近的乌八哥终因太过亲近丢了性命。
《爱在寒泉》 爱在板桥灯,驱逐污秽,保佑平安;爱在太平亭,回报乡里,激励少年;爱在沙湖,动植交互,生机盎然;爱在池湖,鱼戏莲叶,嬉闹喧嚣。 《采采卷耳》 这里的山林之寂是有声响的,碎雪摩擦树梢沙沙响;这里的枯草舔食着河水咝咝咝;这里的小鸟扎入湖水咕咚咚;这里的寂静之声在内心会引起窸窸窣窣的鸣响。 作者着眼于日常生活,从具体和层叠的烟火入手,深入事物,倾听万物,传递自然生命以人类生命发生的温暖情感,并以中国式的智慧安慰和超脱。读傅菲散文,如星辰缀满夜空,如灯盏散落大地。 金句摘抄: 山,是时间的另一个窗口,以色彩彰显季节的原色。 何为通透?就是不痴妄、不纠结,如一盏暗室之灯,因油而燃、随油而枯。 河是世间最轻的马车,只载得动月色;河也是世间最重的马车,载着遗忘,载着星辰,载着天上所有的雨水。 大自然的高贵之处在于,天籁凝聚了人最美好的品格,即使是平凡之物,也散发光辉,慰藉心灵。
《蟋蟀入我床下》读后感(篇六)
与自然相融的诗情画意《蟋蟀入我床下》
其实我遇到了现实版的《蟋蟀入我床下》了,大约有两年的时间,卫生间的门后有一只曲曲儿,我们把蟋蟀称作曲曲儿,夜里会高歌。那两年睡眠好,没听一阵就睡了。第二年的某一天心情烦躁,又怀着一颗好奇心,于是把门推了,在门后一堆杂物中看到了蟋蟀,挺大的个头的,不知道平日时它是吃啥存活的。我用衣架拨弄了一下,它一跳也就不见了,很机敏。但此后再无蟋蟀声,我与它从此失之交臂。我自问并没有伤害于它,也不知道后来是否安好。应该说这种虫过不了冬的,可是我的确记得有两年时间都听到声了,想必它可以繁殖。我家住顶楼,楼顶种有菜,它应该有一个家族吧。
《蟋蟀入我床下》读后感(篇七)
《蟋蟀入我床下》 作者:傅菲 原本简单朴素、见惯不惊的场景,他却在其中发现了诗意的存在,如果不是一个没经世事的孩子,那他一定是一个有趣的人。 人们常说“真感情就是好文章。”凡是能打动别人内心的东西,一定是发至肺腑的真挚情感表露。 华丽的辞藻可能会让人一时惊艳,但真正触动心灵的,一定是朴实无华、但具有人间烟火气的。简单几句,就可以扣颤灵魂。 傅菲的文章在写他日常生活,也在写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雨雪风霜,鸟兽鱼虫,溪流河谷,灶台烟火,都是身边事,全是身边景,耳熟能详,都有感觉。仿佛这些都在你日常生活发生着,就在身边。 傅菲是当代散文家,他曾斩获得三毛散文奖、百花文学奖等等,他专注于田野,描写乡村和大自然。《蟋蟀入我床下》是当代散文家傅菲的作品集。 《蟋蟀入我床下》全书分为五辑,分别是“蟋蟀在堂”“自牧归荑”“关关雎鸠”“爱有寒泉”“采采卷耳”,五辑内容都从时令季节出发,四十余篇散文诗意丛生,极富自然趣味。 他写追花的养蜂人“他们即将去往别处。养蜂人是生活在别处的人,追随着节律,穿越地平线,去往大地尽头。其实,大地是没有尽头的。所谓尽头,就是安顿。” 你看,这就是生活的样子,有奔忙,也有盼头。 看到一个土家族妇人救下一只蛇鹰。他写“凡个体生命的一生,都会遭受不堪的种种。不要给将倾之树加斧子,不要对落水的狗打木棍子,不要把濒死之兽架在火上烤。无论多么强大的人,都有处于绝境的时候。我们可以蔑视逃亡的帝王,但不要嘲笑落难的英雄。” 这分明又是对世间哲理的认知。是对生命的敬畏。 蟋蟀在床边书柜下兮兮兮地叫着,这生活是多么的妙,是自然的眷顾。这是城里生活的人感受不到的美妙。 生活本就是时间的累积,走进大自然才是真正的生活。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蟋蟀入我床下》读后感(篇八)
宁:与自然对话,寻回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在这个快节奏、高效率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所困扰,内心感到无比疲惫和迷茫。如果你挣脱不了现实的束缚,那么就读读书吧,像傅菲的《蟋蟀入我床下》,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与自然对话、寻回内心宁静与自由的机会。
傅菲的文字不仅富有诗意,而且充满了哲理。她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引导我们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她告诉我们,只有当我们真正接近自然,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好,而傅菲却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一切,用心去感受自然的恩赐。
在她的笔下,每一只蟋蟀、每一片叶子都仿佛拥有了生命,它们与我们共同呼吸,共同感受着这个世界的美好。她通过对自然万物的细腻描绘,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奇妙和美丽,从而引发我们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
傅菲以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感悟力,将自然与日常生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她通过对自然万物的细腻描绘,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自然的恩赐。她的文字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和感悟。
《蟋蟀入我床下》分为五辑,每辑都以时令季节为主题,通过四十余篇散文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在这些散文中,作者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着周围的世界,将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描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现场。
对于养蜂人的描写让人印象深刻。他将养蜂人描述为生活在别处的人,追逐着节律,穿越地平线,去往大地的尽头。这种对于生活的执着追求和对于未知的探索精神,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和无限可能。
像其中的一个小故事,土家族妇人救下一只蛇鹰的描写,“我们可以蔑视逃亡的帝王,但不要嘲笑落难的英雄”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的感动。是的,无论多么强大的人,都有处于绝境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会同情和理解他人,给予生命以关爱和呵护。
傅菲的散文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现实意义。她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引导我们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她告诉我们,只有当我们真正接近自然,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好,而傅菲却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一切,用心去感受自然的恩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