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逆旅》是一部反映中国古代历史风貌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的逆境求生和历经磨难的成长,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坚韧。小说中描绘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引人入胜。读后让人感悟到生活中的困难并不可怕,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
九州·逆旅读后感第一篇
看这本书,就仿佛跟着白鹭团去了一个又一个地方,见到不同的人和事,经历了他们一路上的经历,对各个人物有了更深的剖析。仿佛自己也跟着他们一起旅行。把自己想成戈遥,去读白鹭团每个人身上背负的故事。
1/6页九州·逆旅读后感第二篇
很喜欢九州系列的小说,它们有着类似于《冰与火之歌》的设定:故事里的世界是想象中的大陆,有着不同的智慧种族,和各种诡异却又趣味十足的历史传说,读起来让人浮想联翩,仿佛自己也生活在那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地方。
夏茄是国内久负盛名的科幻作家,尽管我不喜欢她写的科幻小说,可对于这部《九州•逆旅》却由衷喜爱,觉得再好的作家写出来的东西,也不过如此了。
一个小小马戏团,成员不过数人,路过小镇,却引得酒馆老板的独生女离家出走,跟着他们浪迹天涯。这是一个富于趣味的开头,而在途中马戏团成员们各自讲述的故事则充满了笔记小说的荒诞离奇,给这部小说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龙敦和他的老婆鹿嘉是从小青梅竹马的恋人,顶着两个部落的压力终于修成了正果。然而城市来的猎户用花言巧语骗走了鹿嘉,从此龙敦跟着白鹭团走遍九州大陆,只是为了找寻昔日的伴侣。其他人的故事也都各有悲欢,只不过有的故事是真的,而有的故事是假的。
在这个名叫“白鹭团”的马戏团里,龙敦是夸父,晨晖和暮涯姐弟两个是宁州来的羽人,咕咚的父母不知道是谁,被山里的狰养大,青栾是魅,戈遥是酒馆老板的女儿。神秘的团长则像一个流落风尘的大人物,谁也看不透他的心。
踏上漫漫旅途的人往往都有着无法对人言说的伤心往事,只有在这经年累月的跋涉中才能暂时遗忘。天地一逆旅,同归万古尘。其实走在路上最重要的还是旅伴,或许走着走着,就忘了最初的难过和痛苦,只剩下欢笑和平静。
2/6页九州·逆旅读后感第三篇
本小说情节联系非常散漫,矛盾冲突约等于0。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不是非常出彩,有血有肉是说不上了,勉强可以说得上鲜明生动。其书其实就是靠文中白鹭团主吟唱的16个字支撑:“九州浩淼,任其东西,明日何在,但随我意。”这16个字里面,有洒脱,有不羁,有一点魏晋风度,也有一点肆无忌惮。但其实本质只有两个字,就是“年轻”。
《九州》系列,从江南的《缥缈录》开始,在江湖上混,靠的就是左手青春,右手热血。而夏笳老师05年写这篇的时候,还是大学里面的学生。一个女孩子,高考成功,就读北大,人即有才,科幻奇幻界声名鹊起,偏生又长得好看,是无数做文学梦的少男少女们的偶像。的确说的上春风得意,让人羡慕。所以只有这样的年轻人才能写出这16个字吧,江南写不出,燕垒生写不出,水平再高的作家,过了那种年纪,没有那种心态,都是写不出的。
我想起自己年轻的时候,走过的路很少,所以总是觉得没有地方是自己不能去的;经历的事情不多,所以总以为未来只有惊喜,没有失望;需要自己做出的选择没几个,总觉得时间是大把的,尽可以去补救,所以都是很简单地去决定,以为将来自己永远也不会后悔。一切都太少太少,想要的太多太多,所以没有什么往后看的回忆,只有向前看的梦想。
然后,我就老了,虽然我还没有成熟。我变得会后悔,后回忆,会胆怯。做一件事情,我会忧虑多于期待,失望多于惊喜。一切都变得循规蹈矩,一切都变得没有意思。自己的梦想遥遥无期,曾经的满怀期待的远方却慢慢变成能看得到的乏味未来。老了只给你带来一个唯一的好处,或者是坏处,就是能让你知道年轻的可贵。知道“九州浩淼,任其东西,明日何在,但随我意。”这简单的16个字里面,所包含的心态和勇气是多么珍贵,珍贵到人这辈子最多只有一次,过去就永不回来。
用旅途比喻人生是个很俗滥,但是很有效的比喻。“明日何在,但随我意。”只是刚上路甚至没出发的年轻人的期待,对于在路上走了一段的旅客来说,也许下面这首诗更为贴切吧:
“路从家门起,不知多少里;前头绵绵路,紧走不将息;匆匆复匆匆,小径接通衢;歧路交叉处,彷徨又迟疑。”
但终究,我还是很喜欢 这本小说,因为它让我看到了这16个字,让我想起了很多。但是这16个字终究已经不属于现在的我了,也许它们曾属于过去的我。也许得了3次银河奖的夏笳老师现在也写不出这样文字了吧,也许它们只属于2005年的夏笳。对我来说,年轻已是一种过去进行时。
3/6页九州·逆旅读后感第四篇
天地一逆旅,同归万古尘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诗,估计这也是吕归尘名字的出处。
用了很快的速度将《逆旅》看完了,文字很美,大多数时候都是轻快宁静的调调,偶尔也会弥漫些许伤感和迷惘。如果它的构架能够更庞大些,设定的主线能够更长远些,它将会是一部更好的作品。
从这些文字中能很容易看到作者的影子,看到她的梦想和她写下这些字句时的真诚纯净。
前段时间一直在听关于九州的几首歌,其中很爱的一首叫《江南今何在》,歌词中写那两个男人曾经的惺惺相惜和后来的反目成仇。听了很多不同人演唱的版本,记得有个歌者说觉得这词很萌。笑,如若抛开关于九州的一切那歌词的确是萌,还很能勾起众多腐女的浮想联翩。可是明明那么跳跃欢快的旋律配上那些字句却显得落寞和无奈。
整首歌中我喜欢的歌词是一句念白:“那时候柳文扬还活着,大角还没结婚,世界上还没有一本关于九州的杂志,而那些男人,他们还彼此相爱。”
那时候,那些男人们——还彼此——相、爱!
看了感觉特别凄怆特别怀念特别胸闷的一句话。那时候,他们还共同眺望着同一个方向,那里有他们的理想、抱负和得意。那个爱字与腐和基无关,它绝非狭义的爱。现在,他们像很多合伙人、乐队那样各自纷飞了。
在看完《逆旅》后我找到了那句歌词的出处,夏笳在书的最后那篇名为《那些花儿之七年十八个瞬间》的文中写道:很多年后回忆起那一幕,我总会对别人说,那时候世界多美好。那时候柳文扬还活着,大角还没结婚,世界上还没有一本关于九州的杂志,而那些男人,他们还彼此相爱。
与《逆旅》相比,我更爱这篇随笔性质的短文。它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自己曾在某些年月疯狂的迷恋热爱某些人某些事的感觉,是的,我想到的是自己以前在圣坛的很多美好的回忆。那种感觉唯有曾经无比投入无比沉溺其中的人才能体会才能产生共鸣。
还有她曾经做过的那几个梦,真是虐。
于是突然联想到或许有一天满头白发的XXX会对同样满头白发的XX说:………………………………
XX则说:…………………………
然后,他们会像华山之巅的洪七公与欧阳锋那样把臂放声狂笑,直笑到精疲力竭泪流满面……
我也很怀念那些男人们曾经胸怀宏远创造世界的黄金时代,只是看完《逆旅》后脑海中出现的唯有一句话:那些男人们曾经相爱的美好时光,回过头花落水流……
4/6页九州·逆旅读后感第五篇
1
拿到书的时候稍微讶异了一下,和想象中的不太一样。原本看到封面图片的时候,我以为是一本和四年一样大的开本,没有腰封,封皮是上有着细细的纹路。
原本,我是不喜欢的,那样的封面太简单,简单地让人有点恍惚。
但是拿到书的时候——开本没有想象中的大,反而略显精致起来。特别喜欢的,却是那硬硬的腰封,像一件淡紫色的轻纱,低调而华丽。
2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开始,便认定白鹭团是故意来找戈遥的。那是九州里的马戏团,而马戏团总是血泪相拥的大帐篷。
书中的章节,大都无法独立构建一个完整的故事,像是一个个断章,在字里行间里似乎总在寻找着什么。其实最有深趣的,莫过于,那一场场酒后讲故事的戏。
青栾,则是我最喜欢的角色,在开始那两个短小的故事里,我看到了靳鞍的影子,那种生活的凄泊感,一丝一丝地从书里渗出来。可惜,它们是假的,或者说,是不知真假的。于是乎,青栾便瞬间寂寞地枯萎,只剩下绝美的皮囊。可偏偏,连那皮囊也是假的,只是那点点精神力凝聚出来的。在遭遇魂印武器的那一刻,还有谁,能假装那张粉饰精致的脸上没有无力的苍白?
和夸父、羽人、蛮族一样,大家都只不过是用性命搏一个完美无暇的落幕罢了。
逆旅的名字,起得很好,一群孤单的人,在诺大的土地上四处漂泊。我很是喜欢这种没有尽头的意境。
我忽地想起今年夏天茄子来广州时的情形,但那个演讲时语速飞快的茄子,和逆旅的安静却是大相径庭。
逆旅给我的感觉,更似一个安静的女孩坐在一个安静的角落里看着同样安静的窗外,而从头到尾,我只能瞅见她的背影。
看不清表情。。。
3
卷首和卷尾是首先阅读的,而读完【谢幕】之后,便把书合上了。那篇十八个瞬间,并没有去翻阅。这篇文章,我已经看过两次,一次在豆瓣,一次,则是日前读罢的《九张机》里。
我一直认为小说里夹送书签,是最好的赠品。但是这张书签却是一根细线,从那篇十八个瞬间里固执地逃脱出来,硬要从我心里揪出些什么东西。我相信,那是“曾经”。
“那时候世界多美好,而那些男人,他们还彼此相爱。”
我不知道若干年后,是否还有人会记得,那些泛黄的日子里的风风雨雨。但是有些人,有些事,有些倔强的坚持,说什么也不可以抹去。。。
哪怕,已经淡如水。。。
09.09.28
5/6页九州·逆旅读后感第六篇
【曾经一度试图写一篇题目叫做“关于夏笳的十八个瞬间”的评论,确实也写了两次,都在写到“三”的时候收住了。陈年八卦太多,说出来徒增烦恼,而且看上去像故意显得和作者很熟。其实夏笳在写《十八个瞬间》的最终话的时候,那些黑框里的字我本是知道的,但是我决定把它忘掉,于是真的便忘掉了。忽然想起《伊甸园之门》里面的一个说法,当代史的很多史料就是由于当事人有意无意的隐瞒才最终烟消云散。既然一切所谓历史都是语词,那么最终我还是决定写一篇胤祥体的评论,省时省力且人畜无害。】
2009年是九州跌到谷底的一年,真的,这个谷真是深不见底,不过迄今南北九州各三本Mook,倒也真的是见底了。然而单行本却一片繁荣景象,《缥缈录》完结,唐缺今年发了三本,加上传说中的几本,已经在单行本里算多的了。《逆旅》做的很细致,就凭加注释和加附录这两条,足以看出其间的努力,但也真有些说不出的苦涩。
而这个九月看来是属于夏笳的。齐刷刷的三发,鼎盛时期的冥灵和燕垒生也不过如此。《倾城一笑》(九州幻想)和《弓腰郡主/我的名字叫孙尚香》(飞奇幻),当然还有《新幻界》的专访。一切都那么凑巧。《逆旅》一出,夏笳终于正式步入作家行列——以不成文的规矩,凡是出过单行本的统称作家,凡是没出过单行本的一律称之为“作者”——当然这本身极端不严肃,对文本做形式分析的时候尤其如此;而且夏笳早在只有两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就已经是“作家”了(这不是我说的,是日本人说的,请参看《卡门》日文译版)。如今的夏笳远非2005年写《逆旅》时候的茄子小姐可比,写博客勤奋,写小说也很勤奋,更何况已然坐拥三座银河奖奖杯(偶像大角也不过五座,还有诸如三等奖这样的奖项),而且写出了《汨罗江上》这样上等的短篇(甚至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科幻里最好的十个短篇之一)。关键问题在于夏笳有了理论武装,从理论回归文本创作,便犀利得像换了一个人一般。
考察夏笳的作品序列(汗一个先),创作于2005年的《卡门》与《逆旅》有着明显的相似性。两篇小说的着力点都在于一个瞬间。《卡门》里是那场舞蹈,《逆旅》里是那场戏,更有趣的事情在于第一人称的相似性,同时一个颇有男孩子气的女孩(当然夏笳那个时候尚未开始从事女性主义研究)。事实上夏笳的创作可以以2006年作为一个分界点,这一年夏笳只发表了两篇旧作《九州·雨季》、《黑猫》,并且从大气物理专业转到电影研究专业,此后夏笳文风为之一变,2007年连续发表了《九州·并蒂莲》、《遇见安娜》等小说,2008年夏笳创作力高涨,不仅挖下新坑无数,而且完成了《夜莺》、《永夏之梦》、《汨罗江上》、《弓腰郡主》、《盗圣白玉汤》等小说(这里再汗一个,果然搞研究收集史料很困难,要弄清楚文章写作和发表年份之间的差异)。说这些是为了说明,夏笳写《逆旅》的一个问题是准备尚未充分,这个准备既包括文本控制力,也包括语言。
说到语言,这源自某天一大早的磨牙。那天跟夏笳磨出一个词儿叫“XXX拥有语言”,大概我们对一个作者最高的评价就是拥有语言。夏笳被划入拥有语言的阵营,同在这个阵营的还有特德·姜和大角。当然《逆旅》写得仍是很勉强,去看书后的两篇散文,或者《那些女人》,那个叫做拥有语言。《逆旅》连载第一期的时候,连夏笳也并不知道后面的剧情会如何发展。于是断裂感产生的顺理成章。比如其中“雨城”一场,视点转换便既不自然;而正是此时,整个故事忽然一转,开始像传统九州故事了,其中包括奇异生物、王朝战争,商会内幕,家族血泪这样的所谓大叙事,我相信戈遥的身世和揭穿身世的方式是设计过的,但是其间的九州元素怕是后来拼贴而成的。如果仔细看《逆旅》的语言运用,生涩之处还是颇多,大多数情况下感觉作者是为了描写而描写,试举一例:“(P66)里面盛的尽是叫不上名字的名菜佳肴,用最珍贵的材料,最考究的手法烹制而成。”前一半文章里的描写大多如此,反而到了连载第二部分(自“雨城”开始,另外,那个时候“翼仲天”还叫做“翼宪”……),进入夏笳擅长的舞台效果描写,也许是回归传统九州写法,反而顺畅了不少。最终在“戏梦”一节中展现出夏笳所拥有的语言。其实说穿了,这部小说大多数时间是为写而写而已,所以写的最好的却是夏笳真正想写的两样东西,其一是一个小萝莉流浪的梦想,其二则是人生如戏和戏如人生。
《逆旅》的另一特点是具有形式感,包括诗词、章节和篇章结构等等。当然一个经验老道的批评者会看出刚开始写小说的作者,或者女作者常常采用的策略(诸如生僻字这种该被踩死的东西),《逆旅》的情节模式显然来自动画单元剧(相似的如狼小京的《人偶师》系列,沧月的《花镜》系列甚至楚惜刀的《魅生》系列等,当然《魅生》比起前面几个要成熟很多),稍稍注意一下文中“讲故事”的段落出现的位置便一目了然。而且更有趣的是,《逆旅》仍然可以接着这个模式走下去,下一场可以讲风氏兄妹的复仇(当然南药城是不是风氏的地盘还两说,而且胤朝那个时候蛮羽战争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如果根据《缥缈录》应当是翼氏的第三王朝灭了羽氏所以羽然才出逃的等等,这段历史已然成了个烂摊子,好在夏笳暂时还没有写到九州主线剧情),或者写传说中的《九州·白鹭团·水湄》,当然,宛州地理设定上也有一些问题,不过这个模式是可以接着走的。类似的九州系列文如燕然的《旅尘》系列等。虽然《九州·白鹭团》系列目前只有这一篇而已。
最后则是一点点关于主题的读解。事实上大角在序里也谈到了这个问题,道路母题之下副题一定是成长,而同时出现的另一个副题则是身份的寻找。风暮涯找到了自己的剑(同时也找到了复仇者的身份),戈遥在旅行中找到了自己的身份,但是她仍然选择继续上路。每个人背后的故事都是一本书,至少是一篇小说。看《逆旅》里面的人物,哪个不是在寻找呢?说到最后,夏笳想写的无非只是最后那十六个字而已。燕然和莫雨笙当年也都盛赞“明日何在,但随我意”,说到这里,一丝悲凉的意味油然而生。原来逆旅不只是寻找,而是找到了之后的再出发,作者双子座的性格在这里便显影了。然而始终的出发,不过也是“向死而生”四个字而已。回过头来,找到的东西原来只是那个瞬间,那一出幻境中的戏码,旅行却在之前和之后,于是,究竟哪个才是真的人生?如果这里是到达,那么动人的时刻在于决定出发的一刹那,还有之后的再次出发,这篇小说最真挚的地方正在于此,这是一个在纸上完成的梦想。
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