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文物里的早期中国读后感1000字

文物里的早期中国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31 18:15:19
文物里的早期中国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5-31 18:15:19   小编:

《文物里的早期中国》这篇文章介绍了一些早期中国的文物,包括青铜器、玉器、陶器和书法作品等。这些文物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成就,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通过这些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到早期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感受到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文物里的早期中国》读后感(篇一)

近年,「中国式浪漫」的科研界将寄托中华民族期许的嫦娥、玉兔、鹊桥、祝融、鲲鹏们送到太空、走在科学前沿,探索着无垠的未知世界,以神话故事柔化冰冷的科技。这些传说中的主角们也再次跃入我们的视野,带给我们满满感动之余,也不禁让人好奇:这些传说是不是只是传说?它们会不会也有原型,是不是也曾真实地在中华大地上生活过呢?其实这些问题,我们小时候都曾问过,只是苦于没有人可以给我们一个真真切切的答案。就在我开始放弃求索这些答案之际,《文物里的早期中国》却从另一个角度为我带来新的启发......

《文物里的早期中国》是文史作家林屋公子所撰写的,一本从先秦、秦汉等朝代「有字」文物解读早期中国的通俗型读物。林屋公子透过侦探的视角,从甲骨、青铜器、简牍、帛书、汉画像石和陶器、玉器、金银器等有字文物中,寻找上古及先秦传说所遗留的痕迹,再借以古籍及近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慢慢拨开迷雾......

选择上古神话的模样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造人,这些耳熟能详的上古神话告诉我们:宇宙如何形成,日月时空视如何被塑造,上天诸神又有怎样的关系.....从传说的角度看,这些故事都非常地美,但如从历史考究角度上看,它们又显得非常地单薄......直到一卷帛书的出现。

1942年9月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战国帛书,以惊人的巨大信息量、丰富的故事情节记录了四时的产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完整的上古创世神话。

《文物里的早期中国》读后感(篇二)

会“讲故事”的中国文物

——读《文物里的早期中国》

文史作家林屋公子的《文物里的早期中国》是一本非常有趣有料的科普图书。喜欢研究历史的人们都知道,先秦、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文化及有关典籍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有关那个时期的考古发现,让我们通过甲骨文、金文、简帛佚籍等这些文物,更接近历史真相。为读者探索先秦及秦汉时期文明史推开了一扇大门。

这本书中提及到先秦及秦汉时期的有字文物,包括甲骨、青铜器、简牍、帛书、汉画像石、陶器、玉器、金银器等。最具时代特色的是商周的甲骨、青铜哭、战国、秦汉的简牍和帛书,以及汉画像砖石。书中选取的34种文物主要出自这五类。

每一件文物都被印上了时代的烙印。它们的历史价值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状况。所以我们说,文物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历史遗存。

比如书中提到1928年发掘的殷商遗址中的甲骨文以及1977年周原遗址的甲骨文,它们是近代古文献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它让读者通过那些多年前的文字更接近商朝历史,更加还原了时代真相。

再有无论是商周春秋时期的青铜器铭文,还是简牍、帛书及汉画像砖石,上面所呈现的文字信息,多多少少反映了那个时期书写者的社会经验及生活现状,作者在序言中有提及到,读者不能凭借那些记录就对历史产生轻率的判定。相比较于书中所列文物的价值,更令我着迷的是这些文物上的神话传说。湖南省博物馆在1973年5月对子弹库楚墓的发掘时出土后帛书,遭遇了非常坎坷的历程,这卷长约38.7cm,宽47cm的丝帛上,信息量大得令人吃惊,它记录的创世神话无疑是一本令读者沉迷的经典作品。我们通过阅读本书,了解是天神包戏,了解了女填,以及他们的四个儿子“四神”:青、朱、黄、墨。通过书中的文物记录,我们知道了,女填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女娲”,这真是让人惊奇不已的发现……

《文物里的早期中国》引经据典,文史作家林屋公子通过大量文学史学资料为读者答疑解惑,为读者呈现了一个辉煌、灿烂的早期中国文明,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文物的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都有了更清晰的理解。神话令人着迷,历史值得借鉴,书中一件件跨越千年、会“讲故事”的中国文物——为读者推开了一扇迈向历史文明、迈向璀璨未来的窗。同时,也让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更觉欣慰和自豪。

作者:小芊的快乐

《文物里的早期中国》读后感(篇三)

留意《文物里的早期中国》这本书是因为看到作者介绍,林屋公子,是文史作家,且主攻先秦秦汉史。我很想了解下研究历史的角度是怎么发现文物本身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因为之前曾与一位司机师傅谈及假期适宜带孩子的去处,我选择了博物馆,而这位司机师傅有些不同意见,当时孩子才8岁,司机师傅也是十岁孩子的父亲,他认为只有等到孩子十二岁以后才会考虑博物馆,这之前就该考虑游乐园或科技馆,图书馆,应该引导孩子的好奇心和想向力。当时我甚至有些被他说服了呢,但是内心还存有自己对文物的看法,文物它不仅仅代表历史的厚重和局限,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

我总觉得博物馆里的文物也是一种语言,或许我本人对那些从未见过或曾在媒体上见过的文物,并不能很完整地讲解给孩子它的由来,我甚至认不清,我为什么坚持带孩子去看那些沉静的文物呢?我觉得它们安静的存在或经历过战火,或经历过被盗和抢掠才回到博物馆里得以与我们相遇,我觉得它们本身所蕴含的文化的力量是值得发现和探索的,也许正是内心的这种一股坚定的力量指引我,孩子也应该去认识文物。我看到作者林屋公子要讲讲文物里早期中国,我便想要学习一下怎么欣赏和研究文物,并从文物里了解历史文化。

对于先秦的文物,我所知道的大概是甲骨、青铜器或陶器。作者林屋公子笔下的甲骨文,首先纠正了我对甲骨文是古代文字起源的印象,甲骨文主要包括在龟甲和牛骨上书写的文字,因为骨头坚硬不容易腐烂,《文物里的早期中国》这本书里提到了简牍和帛书,还有战国楚帛书摹本图片展示,虽然是临摹版,但也是战国的时代缩影。甲骨文我小时候就知道,但并不知道甲骨文只是商代的简体字,作者指出当时最普遍的书写载体其实是竹简,不过存留并出土的竹简非常有限,文字也是只言片语,文物学家就是从这些文物里推想它在当时的作用,以及和现存的典故之间是否存在连接。只可惜即使去博物馆也很难见到简帛文物,比如1942年出土的子弹库帛是最早出土的战国图书竟落入外国博物馆至今,

书中本书介绍 34 件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物,结合文物背后的典故渊源,在本书的目录上以做展现。文物所存在的意义及其在它那个时代的产生原因,多半是从这些文物上的文字或图画推测而来,因此图像,文字的记录是历史的重要线索,这对于孩子而言认识文字,掌握文字的意义便不言而喻了。

从文物的外形,材质以及其作用,推知它们为什么诞生,或其延续物有哪些变化。还有那些至今还有身世之谜的文物,难道不得先靠想象力去探索它的价值吗,不也是有趣且有很挑战性的么。

《文物里的早期中国》读后感(篇四)

2022年冬奥会的开幕式感动了很多人,不仅因为中国式的浪漫,还因为中国文化的魅力。一场开幕式讲述了很多中国历史保留下的瑰宝,无论是飞流直下的黄河水,还是倾泻而下的水墨画,这些元素都在华夏的土地上存在千年,而这些文化的故事还在不断延续着。

《文物里的早期中国》是一本以文文物为切入点,以先秦秦汉文物为主要介绍对象,还原最早期中国的样子,寻找中华历史的开端。

作者为林屋公子,主攻先秦秦汉史以及神话妖怪学,对于早期中国的了解很有见解。在众多的文物中,作者选取了他所钟爱的三十四件进行介绍,不仅仅是导游似的进行讲解,而是将文物融入到真实的历史中,通过文物的种种特点来分析历史,还原中国。

虽然这些文物上大部分都有着文字,但是作者并没有将文字记载当成唯一的依据,作者认为文字本身就具有主观性,这些文字的记录必然存在报喜不报忧等情况的存在,不可不信,也不可尽信。

最早出土的简帛古书是中国学术的源头,也是最早出土的战国文献,这些简帛与甲骨文不同,甲骨文大多用于占卜,不具有记录历史的作用,而简帛则是一种商周的图书文献,具有很高的价值。

人类历史的开关几乎都是源于神话,华夏文明也不例外。在出土的简帛古书中便记载了完整的中国创世神话,名为《四时令》。在《四时令》的故事中,讲述了中国最原始的上古神灵伏羲与女娲结为夫妻,养育四子分守四方,通过互换位置推测时间,也就有了四季。这是中国最早的神话记载。

因为历史起源过于久远,很多文物所记载的都是神话故事,但是西周以后便出现了很多我们熟知的人物,作者也提出了一些不一样的看法。比如曹刿论战与行刺的曹沫竟然是一个人,管仲的故事竟然有很多的疑点有待考证,干将莫邪原来竟然是一把宝剑,并不是铸剑与复仇的故事,西施与范蠡并不是泛舟同游,而是被沉江了。

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很多精彩的故事,有些被淹没,有些被扭曲。正因如此,总有人所历史是胜利者的自述,但是这样的观点也并非正确。诚然,历史在流传的过程中会有一些误差,但是总有些蛛丝马迹可以作为考证,黑不可能变成白,历史的样貌自然也需要这些文物来还原真相,天下如此之大,不可能是同一个舌头,只要真实发生过,必然会留下痕迹,有迹可循。

《文物中的早期中国》是一本较为轻松的科普读物,语言生动有趣,内容也更加严谨,没有偏听偏信,更多的是客观的分析。文物穿越千年来到我们的面前,它想要告诉我们中国最早的故事,让我们看看最原始的中国,它所记录的文字与文物本身都是一种文化宝藏。

《文物里的早期中国》读后感(篇五)

以文物还原历史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现如今信息的交流也越来越方便。这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如果真的有心去查,一个人可谓毫无秘密可言。但在古代,科技落后资讯交流不便,留下的记录也较少,我们想要了解那个时代的细节就难上加难了。都说中国是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国度,可数千年来王朝更迭、战争频繁,将原本就所剩不多的历史痕迹,更是摧毁殆尽。此时我们越是想要推断早期历史发生了什么,难度就越大。

尽管有一些古籍历经重重磨难留传了下来,但是仍然有一些文字记录经过不断的传播,加上很多人按着自己的臆断或者猜想,又或者是理解有误,便扭曲原有的历史。于是,这些野史与正史混为一谈,让人更无法分清哪些是历史,哪些是演义。

于是,那些出土文物所记录的信息的意义就重大非凡了,尤其是那些有文字的文物,比如记录了甲骨文的甲骨、刻下铭文的青铜器、写上文字的简牍等等,更是历史的瑰宝。这让我不禁感慨,文字真的很神奇,竟然可以承载了历史与文化,历经千年跨越时空传达给我们。这些文物与部分古籍文献相互印证,也带我们了解了所不熟知的早期历史与文化,填补了我们国家历史的空白。

林屋公子的《文物里的早期中国》是一本历史科普读物,依据现存出土的先秦以及秦汉时期的一些文物,对于那些我们原本已经耳熟能详,甚至坚信不疑当成真实历史的内容,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进行深入考证与解读。解读,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有理有据。“有理”可能简单一些,只要道理讲得通开个脑洞也无妨,但是要再做到“有据”就很难了。只有“有据”了,“有理”才能真的有理。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34件有代表性的文物,从小切口深入挖掘我们国家早期的历史真相。从创世神话时期一直到秦汉,时间的跨度还是很大的。涉及了很多耳熟能详的事件或典故,很多都是我们所深信不疑的,却可能与真实的历史相龃龉。因此,历史可以相信,但不可以尽信。

作者借助这些出土文物跨越千年带来的信息,参考多部古籍,大胆推理小心求证,将我们与认知中的历史偏差尽量导正回来,尽可能还原一个相对客观的历史,给我们带来一个全新的视野。这是一种十分客观的考古态度,这种态度也是我们所要借鉴与学习的。

历史真相不会像我平时非常喜欢阅读的推理小说那样——尽管推理小说里都会出现谜题,但谜题都是作者设计好的,不论谜题有多么难,最终肯定都会有解答。但是历史考古却不一样,只有接近真相和背离真相这样两种,就算有一些出土文物可以佐证,但让你拍着胸脯说这就是历史真相,你也不敢。因此也不能说作者在书中说的一定就是真相,说不定未来出土了什么文物,可能还会颠覆作者的观点。但这也正是考古的乐趣所在,历史常考常新,当然也接受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随着未来科技的进步,出土文物定然越来越多,历史也会越来越完善吧!

《文物里的早期中国》读后感(篇六)

对于这本《文物里的早期中国》,我读它主要是有两点原因,第一是想了解这本书中有哪些文物,并且,他们是如何展现早期的文化、古人,以及大部分人的生活状态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它有特点的封面,浅黄色打底,大部分都由甲骨文构成,还有几个有趣的插画,看起来很古典,很有质感。

当然书的尺寸和厚度也是完全可以的,可以预料到本书的历史知识:满满当当,好了,废话不多说,直接开始分享: 佛系套娃?是历史套历史~ 我之前读过的很多历史读物,它们都是对每个朝代的的某一个时期进行仔细讲解,或者对于某一个他们喜欢的人物,先讲解他的人生履历,再根据他的特点和性格进行仔细的研究,而我读的这本《文物里的早期中国》,和我之前读过的大部分历史读物不同,它不是单纯的讲解或者解剖历史,而是用现存的历史文物去分析和预测距离我们更加久远的历史,也可以理解成用近代的历史,以及历史文物相结合去推演或者预测距离我们较远的远古历史。

颠覆三观,no,是更新对古代的认知~ 当然,对于读过很多历史书籍的人来说,就会产生: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个念头,刨去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多角度的考虑,根据大量的出土文物,比如典籍、青铜器、一些兵器、竹简、以及各路的文物,随着时代的转换纷纷上场,为你带来别具一格的历史人物,以及历史的另一面。所以说,我感觉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就是给一些上古或者是远古历史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至于历史的真相早已掩盖在时间的洪流中,而一系列历史读物的作用,就是通过各路大神的努力,经过对各种历史以及文物的研究和分析,加深我们对历史的了解。

这本书优点,除了在表现形式上,用历史文物和文献去追溯更远的历史以外(当然也有部分内容和要追溯的历史相贴合),另一个就是作者开阔的思路和丰富的想象力。 全书算是一本大部头,很适合对远古历史以及历史文物感兴趣的人阅读,去了解更多神话故事,以及历史典故,喜欢这本《文物里的早期中国》的小伙伴,建议自己找书来读一下。

《文物里的早期中国》读后感(篇七)

我记得曾经去长沙的博物馆参观,各色文物陈列在玻璃展柜里,距今成百上千年的古老物件,让我仿佛有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好像是带我穿越到了过去,又好像是它们穿越到了现在。 而这本《文物里的早期中国》,把我的这种感觉给具象化了,模糊了时间的概念,把古代中国故事讲得妙趣横生,我仿佛看见伏羲和女娲,看见后羿和嫦娥,看见黄帝和炎帝,看见纣王和姜子牙,看见管仲和莫邪,看见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看见那些文物背后的故事。 不同于别的讲述文物故事的书籍,本书虽然也是从文物出发,但也不会拘泥于文物,会发散性思维延伸到创世神话,衍生到人物背景,衍生到古代传统,到现代变化,比如伏羲和女娲,我们以为他们是一对,但是最初的典籍里并没有,是在唐代时才发生的,而后羿和嫦娥根本就不是夫妻,更没有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渊源,那都是艺术加工。 嫦娥奔月,按照古代典籍来说,还是祥瑞的征兆。 还有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总会不自觉的展开联想,我们知道大禹治水,而西方也有发洪水的现象,比如《圣经》中诺亚方舟神话,中西方奇妙的在水上相遇了,笑。 但是作者却也指出中西方在洪水泛滥时,不一样的文化内核,中国的洪水神话歌颂的是人与自然的斗争,相信人定胜天,而西方的洪水传说则不然,它有着强烈的宗教意味,宣传上帝对人类的惩罚,而人的选择是跳上船赶紧跑路…… 更有很多我之前没设想过,后来觉得不重要的冷知识,这本书可以说无限度得扩展了我们的知识面,比如——九州是哪九个州?尧舜禹禅让到底是真实发生的,还是谋朝篡位?史前大洪水之谜,纣王真的酒池肉林了吗?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可以说每翻开一个章节,都有特别的体会,亟待我们去了解。 文物不再是单纯的摆件,它们是历史的见证人,是证据,也是传承,不是我们放在博物馆里,偶尔去瞻仰一下,惊叹于它的价值连城的物件。 它们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它们存在就是我们的骄傲,它们是我们的过去,如果你都不愿意了解自己的过去,怎么能够立足当下,成就自己的未来。 End。

《文物里的早期中国》读后感(篇八)

本书《文物里的早期中国》中的文物还是以带字的文物为主,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距今实在太过久远。如何去读懂那个时代的历史,不仅仅要看历史文献。往往新的文物出土会对某些文献里的内容带来新的认识,就算是《春秋》《左传》《史记》也不见得都是准确的。 林屋公子在本书中以跨时代的视角来发现早期中国的历史,通过一件件带文字的文物被解读,将历史的原本面貌进行修复。记得前几年有个纪录片叫《我在故宫修文物》,林屋公子在本书中则是“我在文物里修历史”。

林屋公子在本书中“修历史”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历史是如何被扭曲的。在书中第11篇文章《清华简<说命>【<尚书>真伪】》中,结合清华简内的内容对传世本《尚书》的真伪进行分析。让人看到后世之人对《尚书》的一次次添加伪造,而这些伪造不过是诸子百家及后世的思想家为了让自己的论说得到认同及传播。 在本书之中,这样的后世之人托古伪造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在那样一个信息交流传播极不发达的时代,让自己的学说成为正统的最快方法便是委托天下公认的先贤所作。作者在本书中便论证了《管子》一书里的内容与管仲无关,都是牵强附会,使用的方法是《轻重》里面的很多国名实际上在管仲的那个时代根本就没有,是到了后世才逐渐出现的。 林屋公子在本书中又多次说到太公望,还专门有一章是介绍太公望。记得之前老有人以姜太公七十岁才拜相助武王伐纣来表示成功年纪大也可以干出一番事业,事实却远非如此。后世的演义传说实在流传太广,以致当看到林屋公子从文物及文献中察觉出太公望出身高贵并且伐纣时正值壮年时,还真是让人感叹随着世事变迁,历史的原本面貌被涂抹得太厉害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林屋公子在本书中分析到,通过史料不难发现很多早期历史的演变都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代刚好是贵族政治解体的时代,下层游士为了能被君王看重,有意将一些历史名人塑造成出身低微。比如太公望和管仲,原本都是贵族,却被后世之人写得出生低微命途多舛。 在读本书时,不难发现有很多历史人物在不同的史料中名字的写法不同,有的字形差不多还能理解,有的看起来完全就是不同的字。林屋公子在书中解释说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对姓名重音不重形。想一想,要在非常难以辨识的古文字中进行辨识,还有那么多通假字,实在是不容易。而还有很多人在对历史进行伪造,对“修历史”来说就更难了。就算没有伪造,还有很多有意或无意的误解或误读。 本书中在写西周灭亡时提到了周厉王的国人暴动,攻入王宫驱除周厉王,以往总是容易被误解的一点是国人就是普通农民之类,林屋公子在本书中则指出这里的国人说的是住在城里面的人,基本上都是大族贵族,并非普通百姓。林屋公子还对西周时期的诸侯国的形态进行了介绍,国与野的区别进行了说明。我们读历史的时候很容易陷入以当下的环境形态来解读历史,而忽视了历史环境与现在的巨大差异,就极其容易误读。 所以说,在文物里修历史还真不是件易事儿。

《文物里的早期中国》读后感(篇九)

《文物里的早期中国》一书,侧重从中国古代文明的视角来审视文物,不仅向读者传递文物知识、历史信息,更注重展现文物背后丰富、鲜为人知的内容。本书的文章多从一件或几件文物入手,将着眼点放在历史的深处,从不同角度发掘丰厚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积淀。同时,这些文章并不刻意回避对历史的合理想象,在对文物的客观描述中不时融入执笔者的主观感受。此外,本书的文字力求雅俗共赏、庄重而不失情趣。

比如,书中讲述女娲补天、大禹治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两个历史典故,这就会让大家联想到《圣经》中的诺亚方舟。如果放眼全世界,会发现不少国家都流传类似的洪水神话。由此可见,大禹治水也许并不仅仅是一个原始的传说而已,应该把这些记载还原到不同的历史文献中,经过思考、研究其历史背景,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思想是非常有意义的。

如在“子弹库帛书、四时、创世神话”的一章里,在文物挖掘中找到了《盗墓笔记》里的战国帛书的原型,也记录了远古时期的创世神话。再如,“豳公盨、史前洪水”一章里,新世纪发现的一件青铜器,能解开史前大洪水之谜。这些文物都是对历史谜题非常有说服力的解析。 在这本书中,以最著名的历史文物入手,及各种文物中的历史文化研究成果,也是让读者接近文物、触摸历史的文化空间。作者以渊博的历史知识,诠释了这些历史文物的精华,帮助我们感受文物,亲近文物,完成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历史文化的交流,使读者更好的学习和理解文物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物中的古代文明,尽可能地拉近了文物与读者的距离感和历史感,成了一部专业工作者和业余文物爱好者以及热爱历史文化的读者阅读和研究的书籍。

《文物里的早期中国》一书,以文物为研究对象,呈现在在我们读者面前。也是展示绵延不绝的古代灿烂文明的书籍。这本书介绍了古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并从文物、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三者相结合的角度展开叙述,以物带史、物史结合,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中国古代史,并较全面地介绍了我国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的研究成果。弘扬了古代传统文化、对于共有精神家园方面是有重大作用的,又要体现历史的时代性。书中展现中国历史的优良传统,又要充分发掘文物本身蕴含的丰富艺术信息,追求历史性和艺术性,着力表现中国的历史文明曾经的辉煌。只有这样,才能使了解中国文化越来越成为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五千年历史的根本,丰富我们的精神文化。

《文物里的早期中国》读后感(篇十)

《文物里的早期中国》一书,侧重从中国古代文明的视角来审视文物,不仅向读者传递文物知识、历史信息,更注重展现文物背后丰富、鲜为人知的内容。本书的文章多从一件或几件文物入手,将着眼点放在历史的深处,从不同角度发掘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积淀。同时,这些文章并不刻意回避对历史的合理想象,在对文物的客观描述中不时融入执笔者的主观感受。此外,本书的文字力求雅俗共赏、庄重而不失情趣。

比如,书中讲述女娲补天、大禹治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两个历史典故,这就会让大家联想到《圣经》中的诺亚方舟。如果放眼全世界,会发现不少国家和民族都流传类似的洪水神话。由此可见,大禹治水也许并不仅仅是一个原始的传说而已,应该把这些记载还原到不同的历史文献中,经过思考、研究其历史背景,对于研究古代的政治思想是非常有意义的。

如在“子弹库帛书、四时、创世神话”的一章里,在文物挖掘中找到了《盗墓笔记》里的战国帛书的原型,也记录了我国远古时期的创世神话。再如,“豳公盨、史前洪水”一章里,新世纪在香港发现的一件青铜器,能解开史前大洪水之谜。这些文物都是对历史谜题非常有说服力的解析。 在这本书中,以中国最著名的历史文物入手,及各种文物中的历史文化研究成果,也是让读者接近文物、触摸历史的文化空间。作者以渊博的历史知识,诠释了这些历史文物的精华,帮助我们感受文物,亲近文物,完成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历史文化的交流,使读者更好的学习和理解文物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物中的中国古代文明,尽可能地拉近了文物与读者的距离感和历史感,成了一部专业工作者和业余文物爱好者以及热爱中国历史文化的读者阅读和研究的书籍。

《文物里的早期中国》一书,以文物为研究对象,呈现在在我们读者面前。也是展示绵延不绝的中国古代灿烂文明的书籍。这本书介绍了古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并从文物、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三者相结合的角度展开叙述,以物带史、物史结合,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中国古代史,并较全面地介绍了我国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的研究成果。弘扬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方面是有重大作用的,表现民族性,又要体现历史的时代性。书中展现中国历史的优良传统,又要充分发掘文物本身蕴含的丰富艺术信息,追求历史性和艺术性,着力表现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曾经的辉煌。只有这样,才能使了解中国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中国五千年的根本,丰富我们的精神文化。

《文物里的早期中国》读后感(篇十一)

《文物里的早期**》一书,侧重从古代文明的视角来审视文物,不仅向读者传递文物知识、历史信息,更注重展现文物背后丰富、鲜为人知的内容。本书的文章多从一件或几件文物入手,将着眼点放在历*史的深处,从不同角度发掘丰厚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积淀。同时,这些文章并不刻意回避对历史的合理想象,在对文物的客观描述中不时融入执笔者的主观感受。此外,本书的文字力求雅俗共赏、庄重而不失情趣。

比如,书中讲述女娲补天、大禹治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两个历*史典故,这就会让大家联想到《圣经》中的诺亚方舟。如果放眼全世界,会发现不少国家都流传类似的洪水神话。由此可见,大禹治水也许并不仅仅是一个原始的传说而已,应该把这些记载还原到不同的历史文献中,经过思考、研究其历史背景,对于研究古代的思*想是非常有意义的。

如在“子弹库帛书、四时、创世神话”的一章里,在文物挖掘中找到了《盗墓笔记》里的战国帛书的原型,也记录了远古时期的创世神话。再如,“豳公盨、史前洪水”一章里,新世纪发现的一件青铜器,能解开史前大洪水之谜。这些文物都是对历史谜题非常有说服力的解析。 在这本书中,以最著名的历史文物入手,及各种文物中的历史*文化研究成果,也是让读者接近文物、触摸历史的文化空间。作者以渊博的历史知识,诠释了这些历*史文物的精华,帮助我们感受文物,亲近文物,完成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历史文化的交流,使读者更好的学习和理解文物在历史文化的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物中的古代文明,尽可能地拉近了文物与读者的距离感和历史感,成了一部专业工作者和业余文物爱好者以及热爱历史文*化的读者阅读和研究的书籍。

《文物里的早期*国》一书,以文物为研究对象,呈现在在我们读者面前。也是展示绵延不绝的古代灿烂文明的书籍。这本书介绍了古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并从文物、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三者相结合的角度展开叙述,以物带史、物史结合,深入浅出地讲述了8国古代史,并较全面地介绍了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的研究成果。弘扬了古代传统文化、对于共有精*神家园方面是有重大作用的,又要体现历史的时*代性。书中展现中*国历史的优良传统,又要充分发掘文物本身蕴含的丰富艺术信息,追求历史性和艺术性,着力表现中*国的历史文明曾经的辉煌。只有这样,才能使了解中*国文化越来越成为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五千年历史的根本,丰富我们的精*神*文*化。

(因为文中审核总是没法通过,反复修改做了简单处理)

《文物里的早期中国》读后感(篇十二)

今天要读的是一本关于历史科普书,书名是《文物里的早期中国》。

由华文天下出品,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文物里的早期中国》为16开,作者是文史作家林屋公子,曾出版出《先秦古国志》《山海经全画卷》《你一定爱读的中国战争史:春秋》等,林屋公子对历史颇有研究,主攻先秦秦汉史。

书于简帛。商周时期还是以记录在简帛上为主,之前出土的都已经腐朽了。1942年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的,算是唯一流传于世的战国帛书。只不过目前帛书和残片存于塞克勒美术馆,只有残片一块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这块残片卷帛书经研究发现是一篇供人选择时日的历书著作,暂定为《四时令》。这是一个既有文字又有图案的帛书:中央二段文字,一段十三行,一段八行,外围每周三行,周边有十六幅图像。讲述的是创世神话:先有春夏秋冬四时,再有日月,以及一旬十日,伏羲、女娲的故事。

竹简是纸出现前最广泛的书写工具,不易保存,战国前的都已经不存在了。1993年在湖北江陵县荆州镇郢北村王家台小土岗发现一批墓葬,出土秦汉墓葬16座,其中15号墓出土800余支竹简,就有一部分是《归藏》。经考查确认大致就是晋人整理的战国竹简《归藏郑母经》中的一部分。

其实越王勾践剑就在江陵望山战国楚墓出土,两个地方离得很近。

《归藏》是占筮用书,当然也保留记录了一些古史传说,比如黄帝炎帝的故事,特别是王家台出土的《归藏》只说嫦娥窃不死药奔月,并说还是吉兆。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最早的文字。其实,甲骨文可以算是商代的简体字。同期出土的铜,石,玉等器具的文字,是在比较郑重场合使用的正规文字。而它们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

商代文字主要集中在甲骨中,有字甲骨约15万片,单字计4400个以上,已经识别的字在1500个以上。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书中这块牛肩胛骨现存于国家图书馆,记录一些受祭的对象。

《文物里的早期中国》整本书介绍了三十四种有字文物,包括子弹库出来的帛书《四时》、王家台秦简《归藏》、陈侯因齐敦《黄帝由来》等等。

作者先是介绍了这些有字文物的出处、现存处、经历过程,以及有字文物的内容。可以说,正是这些文物构建成我们早期中国的历史,呈现了古代文明发展的轨迹。

作者辩证地通过考古发现,已知专家证实,以及辅以各种资料,包括《周易》、《史记》、《山海经》等资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历史科普给我们。

一个时期的文物,具有一个时期的特点,以文字形式记载的东西,保存了下来,更便于后人去了解该时期社会风俗习惯,生产力水平等各方面综合因素,故而一个文物可以说是一个时期历史的缩影,更可以从中了解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文物里的早期中国》读后感(篇十三)

文物对于大家来说是既陌生,又熟悉,为什么这么说那,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地方都可以听到关于文物的话题,人们对于文物也是有一个大概的模糊印象。但是究竟文物是什么,详细的说明可能就没有多少人能够说清楚了。但是无论如何文物对于人们的吸引力还是非常巨大的,关于文物的了解也是越多越好。最近就阅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做 《文物里的早期中国》 ,看到这样的书名,相信很多的读者就已经非常感兴趣了。我也是抱着同样的 心理,打开了这本书。

《文物里的早期中国》 的作者是 林屋公子,作者是一位知名度文史作家,对于先秦秦汉史、神话妖怪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在这个网络时代,作者更是不甘落后,平台粉丝20余万,经营个人公众号“林屋读书”也是非常大有人气。作者出版了了众多的作品,受到读者的关注和喜欢。其中比较知名的有《先秦古国志》,《山海经全画集》等作品。本书也是作者的代表作品,介绍了众多的早期的 中国文物,对于科普文物知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书主要介绍了先秦以来几十种文物,这些文物有很多我们有所耳闻,主要是一些有字文物。其实在我们学生时代就应该学过最为古老的 甲骨文,这应该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文字,甲骨文是最文字的雏形,是刻画在乌龟贝壳上的文字。这些文字被发现也是非常偶然的,如果不是特别留意,可能也不会感觉出来这些是文字,毕竟那个时候的文字都是一些简单的图形,或者线条,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根本不会认识。而且现在有很多的 甲骨文也是专家都没有破解的 。当然了文物事多种多样的,青铜器也是大家所熟悉的,不仅在史书上有记载,就连在影视剧中也是经常可以看到的。青铜器对于 现在的人们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但是在几千年前,那个时代,科技落后,青铜的出现,标志着冶金的重大突破,二青铜器也不是普通人可以使用的。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文物的种类也开始繁多起来,帛输等也开始逐渐的成为了时代的象征。本书主要介绍的就是商周,以及战国,秦汉时期的文物,也是分为了几个大类别。全书介绍的非常细致,深入浅出的讲述、通俗易懂的文字,给读者普及有趣有料的历史知识,让我们学到了有趣的文物知识,而且很多是一般人不知道的历史冷知识、甚至颠覆一般人都知道的历史滥知识。

《文物里的早期中国》 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作品,让我们对于早期的中国文物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和认识。很喜欢这本书。

《文物里的早期中国》读后感(篇十四)

《国家宝藏》我追了好几期,特别喜欢。用故事演绎一段历史,让文物活起来,我想这也是去人认识历史的一种方式。文物是非常珍贵的东西,它是历史留下来的产物,经历了岁月的洗礼,经历了风雨的冲刷,展现在我们面前,它记录着一段历史的兴亡,记录着一段岁月的沧桑。如果说《国家宝藏》用物来讲历史,那么《文物里的早期中国》则是用文来讲历史。文字的存在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物品的历史,去解读它的过去。文字文物多出现在甲骨、青铜器、简牘、帛书、石像等。不同时期,文字主要常见于不同的承载物上。这一本书为我们讲述着秦汉出土的文物以及他们背后的故事,从这些有着文字记载的物品去看整个中国的历史。

《文物里的早期中国》是有林屋公子所著,讲述了三十四件文物的历史,以及相关内容。很多文物是我们听说过的,作者将它的前世今生,以及所在历史环境清晰的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文物和历史交相辉映,也让我们能更好的了解历史。

文物记载历史,我们可以从文物中了解古代中国。《四时》之书记录了我国最早的创世神话,这些神话是我们所熟悉的,盘古、伏羲、女娲等一系列创世神都在这些书中有着记载。与《周易》齐名的《归藏》和《连山》为何很少被人提到,它们又有怎样的内容呢?在作者的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嫦娥的故事,也知道《归藏》是一本占卜之书。我们在故事中将中国成为九州,这并不是现代小说家创作的词汇,而是文字记载中,九州已经应用很长的一段时间。九州的记载出自上博见《容成氏》九州传说的记载可以说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酒池肉林的纣王到底有着怎样的恶行,青铜器上已经记载下来。那些文字经过千年依旧清晰的为我们展现那一段惨无人寰的历史。历史需要记载,通过文字记录,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文物里的早期中国或许无法将整个历史完整的记录下来,却在这浩瀚的历史洪流中记录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书中记载的文物我们在史书中或者相关的文献中也可知一二,历史文献需要被记录,被传承,需要更为真实的还原它的样子。

《文物里的早期中国》内容非常丰富,我们欣赏的不只是一件又一件破土而出的文物,更是通过文物去见证一段历史,它们有着怎样的故事,它们经历着怎样的曾经,是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佳话还是一段战火纷飞的动荡。或许那个时候它们也只是一件普通的器具,但历史赋予了它们不同的意义呢。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讲述着文物的前世今生,它们不再是一件毫无生气的物品,而是经过千年日月孕育的人类文明。文物记载不再是单调,更多的是一种生动。

《文物里的早期中国》读后感(篇十五)

关于中国早期的历史,我们所能够了解的史料非常有限,更多是来自于秦汉之后的资料,而之前的史料经过秦始皇的焚书等等历史的原因,很多都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可就是秦汉之后流传下来的史料,也不全然都是信史,因为政治统治、统一思想等等原因,也因为文献的保持传播本就有着失传的风险,更何况古代没有印刷术、没有纸张,完全靠手写、靠木牍竹简、靠锦帛甚至靠口口相传等的方法记录的史料,丢失、有差错也就在所难免。

那我们怎么去了解早期中国的真实历史呢?完全掌握已经是一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早期历史流传下来的物品、文字,试图还原当时的历史真实,虽然这一定不是百分之百准确,但这就是探索历史有趣的一部分。

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汉史,也就是历史中最模糊的那一段。而关于先秦这一段的历史,也有着相当的学者在研究,而他们的研究对象就是那些模糊的后期历史记载和早期的文物,从中找到相同点或者矛盾处,比较分析出可能真实的历史。

林屋公子通过对这些研究、通过一些他所能够看到的历史上留下来的有文字的物品,来讲述,来梳理、来总结,也就有了这本书《文物里的早期中国》,就是林屋公子对于先秦历史研究总结的合集。他们有些已经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有些还是作者整理研究的最新成果,现在集合成册,供喜欢历史、供喜欢从历史中寻找秘密的读者们阅读。而在这样的阅读之中,一定会为我们展开一个新的历史方向、了解一个可能和我们认知中的历史完全不一样的世界。

那在这本书中都有哪些颠覆我们认知的历史故事呢?我们随便举个例子。在我们的认知中,商纣王就是一个暴君的典型,他把一个王能做的坏事都做尽了。但这是历史上那个真实的商纣王吗? 从2003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入藏了一件作册般青铜鼋,通过对它的分析,学者们倾向于是商晚期也就是商纣王时代的器物,而这个物品的造型奇特,它所反馈出来的商纣王似乎还是一个守礼的人,这就和后来他的那些“所作所为”严重不符了。

而关于商纣王的恶行,传播记载最广泛的当属《封神演义》,但《封神演义》中的纣王形象来自于西晋皇甫谧的著作《帝王世纪》,但《帝王世纪》本就是野史,是不可信的,而且距离商纣王已经千年,历史已经模糊,完全无法确定那些恶性就是商纣王的所作所为。而商纣王的恶行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也是因为后来需要有着这样一个反面典型来警示后人。 从一些文物中,从历史留给我们的只言片语中探寻历史的真相,而把这些探索的真相用优美的语言介绍给我们,这就是林屋公子的这一本《文物里的早期中国》所做的,而这也就是了解历史、了解真相的一个好渠道。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