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里的哲学》读后感:作者通过平实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生动地阐释了哲学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和启发。书中内容丰富,观点独特,引人深思。让人在短暂的阅读中,感受到哲学的智慧和力量,启迪心灵,引发思考,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启蒙读物。
《口袋里的哲学》读后感(一)
哲学,看似离我们很遥远,其实,人是需要一点深度思考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什么是道德?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幸福?怎么选择更明智?《口袋里的哲学》这本小书以通俗易懂的故事,阐明了100个哲学问题,并以小贴士等方式指导我们运用于生活,让我们更聪明地活着。 关于思考的部分,确实很有意思,好几个问题把我弄得糊里糊涂的。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上帝是万能的吗?我该为自己理发吗?仿佛无论如何回答,都是错误的,因而又被称为逻辑悖论。智慧的人总能辩得你哑口无言。“白马非马”的故事就是公孙龙找出了告示逻辑上的漏洞,顺利让白马进城了。 关于道德的部分,苏格拉底认为,善意的谎言就是道德的,所以不能说撒谎就不道德。所以,一个人知道什么是道德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还有不少贴近生活的观念之辩论,也很有意思。如劳动异化问题,不想上班,并不是我们的懒惰,而是劳动成了被迫行为,不是自己喜欢想要的,因此成了痛苦不堪的事。作者贴心地告诉我们,劳动者之间竞争、劳动仅仅为了金钱、劳动没有乐趣与意义等是我们讨厌工作的原因,因此我们要从寻找工作意义,提升主动工作的积极性,并和谐工作环境等方面去减少异化,增强工作满足感。 “单面人”这一形容引发了我的思考。可以说,我就是这样一个社会的空心人。我把穿新衣服当作幸福的标志,我一直工作至上没别的爱好,我对社会政治也不关心……我就是这样一个逆来顺受,没有精神生活,丧失否定性、创造性和批判性的人。 这一节提醒我,要保持质疑和反思,不满足于表面的幸福,追求多样化、充实的生活方式。也许,我是该去发展一点工作之外的爱好了,比如美食,唱歌,爬山…… 这本书有100个哲学问题让人脑洞大开,找到新的思维视角,更好地生活!
1/3页《口袋里的哲学》读后感(二)
周末在家看了一本非常有趣的哲学书。 小小一本,很适合通勤闲暇之余随手翻阅。
书里面精选了100个经典的哲学命题,还穿插了50多幅可爱搞怪的插图,读起来非常有意思。 读这本小书,不用再怕哲学知识晦涩难懂,只要翻开,每一页都能让我们打开思维的枷锁,重塑我们的认知。
书里面一共有五大板块,分别是逻辑训练、破解困局、提升认知、个人成长、思维工具。 像我们比较熟悉的鸡蛋问题、理发师悖论、电车难题、“先救谁”的问题、洞穴理论、囚徒困境等经典哲学命题在这本书里面都能找到。
读完之后,你会发现,用哲学的方式去思考问题,能解释我们生活中很多令人头疼的问题。 比如:用马克思的哲学理念“劳动异化”,可以解释我们为什么不想上班、不想学习的原因。
劳动异化就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感到身心分离,觉得劳动像是被迫行为,不是自身需要,把劳动看作痛苦的刑罚。 我们不想上班、不想学习,主要就是在劳动过程中没有寻找到工作和学习的意义,没有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所以经常会在工作和学习中感到虚无和迷惘。
反之,如果我们能寻找到工作和学习的意义,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从工作和学习中获得认同感和成就感,我们就不容易产生不想上班、不想学习的情绪。 这就是用哲学的方式去思考我们所面临的难题。
2/3页《口袋里的哲学》读后感(三)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理发师该为自己理发吗?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原来哲学也可以如此简单、有趣。 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困惑和焦虑所困扰。而《口袋里的哲学》这本书,以其独特的魅力,让我们在零碎时间里,轻松解锁哲学的智慧,为生活带来启示。 本书精选了100个经典哲学命题,分为五大生活化思考模块:逻辑训练、破解困局、提升认知、个人成长、思维工具。作者巧妙地将深奥的哲学理论化繁为简,让我们在短时间内就能掌握哲学的核心要义。 另外,书中还涵盖了诸如“薛定谔的猫”、“庄周梦蝶”等著名哲学命题,让我们在思考中感悟人生。 作者社科院专家王幸华博士将尼采的语言哲学、康德的绝对律令等转化为生活中的实用指南,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感受到哲学的魅力。 此外,本书的设计非常贴心,小巧便携,锁线装订可以180°平摊阅读,让我们在通勤、等餐、休息时都能随时翻阅。每天只需5分钟,就能让亚里士多德和庄子成为我们的灵魂搭子,为大脑做一次哲学SPA。 不得不提的是:书中还含有50余幅稚趣可爱的手绘插图,它们让哲学变得生动有趣,仿佛成了我们生活中的聊天表情包。在这些插图的陪伴下,我们更容易理解那些看似晦涩的哲学概念。 总之,《口袋里的哲学》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读物。它让我们认识到,哲学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闲暇时,不妨翻翻本书,让哲学为我们的生活解锁智慧之门。相信在阅读过程中,你会不禁感叹:原来哲学如此有趣,生活如此美好!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