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剑桥鲍勃·迪伦手册》的读后感大全

《剑桥鲍勃·迪伦手册》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10 16:55:33
《剑桥鲍勃·迪伦手册》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8-10 16:55:33   小编:

《剑桥鲍勃·迪伦手册》是一本深入剖析鲍勃·迪伦音乐的专业指南。书中详细介绍了迪伦的创作背景、音乐风格和影响等内容,为读者揭示了这位传奇歌手的独特魅力。通过阅读这本手册,能更深入地了解迪伦的音乐世界,感受他的音乐才华和影响力。

《剑桥鲍勃·迪伦手册》读后感(篇一)

没有身在鲍勃迪伦风靡的时代,也对民谣、摇滚缺乏研究。第一次听说鲍勃迪伦,就是他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

他是一个复杂的、多面的、充满争议的人,也饱受抄袭、借鉴(或许可以称为融梗

1/15页

《剑桥鲍勃·迪伦手册》读后感(篇二)

这是一篇迟到的书评,感谢豆瓣读书这次理我了,给我发来了单号,在快递员找到了这本书。

这是一个歌手可以拿诺贝尔文学奖的时代,不可否认的是,鲍勃迪伦对美国流行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把自己的生活,思想融入了他的歌曲中,这样的歌曲在影响着流行文化,流行文化亦在影响他。

羡慕他的时代。文化自由的时代。

2/15页

《剑桥鲍勃·迪伦手册》读后感(篇三)

感谢豆瓣鉴书团

这应该是一本介于社科和论文集之间的书

其实不是很适合我,只是被这个名字吸引了

3/15页

《剑桥鲍勃·迪伦手册》读后感(篇四)

作为一个从未了解过鲍勃迪伦的人来说这本书读起来显然会有那么一点茫然。一位看似普通的歌手(本书在歌词翻译上显然十分通俗)究竟为什么会值得如此多人去研究他?

我就是那位从未了解过鲍勃迪伦的人,不过这本书显然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各方面的解读,不同时期的创作带来的文化影响,这些分析虽然让我一头雾水,但是有一种不明觉厉之感促使我一边阅读一边查询资料。

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不过理论分析在某些地方倒是能产生共鸣。这些东西倒没必要写出来,每个人的共鸣点大概也不会相同。

总而言之这本书令我这个门外汉感到惊喜,是值得一读的好书呢。

4/15页

《剑桥鲍勃·迪伦手册》读后感(篇五)

阅读这本书发现,这并不是想其他传记那样,这本书是由许多不同的人给鲍勃迪伦的评价整理而成。说真的,在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甚至连他是谁都不知道,阅读之前通过百度百科大概的了解一下。

或许是我的学识尚浅,认识短浅,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音乐也可获得诺贝尔奖。我惊讶于他获得的种种奖项,我认为阅读完这本书,最好在去听听他的音乐,这样更有助于对他的了解。

身为一个高三毕业生,我认为我无法准确的给这本书做出很好的评价,由于平时涉及的书籍大多是小说故事,传记类几乎没有,所以很抱歉辜负了豆瓣鉴书团赠送的书本,但我还是会很珍惜,因为这本书在我眼里是很值得去阅读的。

5/15页

《剑桥鲍勃·迪伦手册》读后感(篇六)

这本书翻起来速度还是蛮快,书本内容涵盖范围非常之广,鲍勃·迪伦年表、歌词说明、标志性的专辑一应俱全,还有很大篇幅所谓专业人士对鲍勃·迪伦的解读和研究。实际上,从编、作者简介开始就觉得这些所谓专家学者与鲍勃·迪伦接触并不算很多,关系并不算很亲密,我内心不禁疑惑,这些人真的可以解读鲍勃·迪伦吗?

在传记类或者人物类的作品中,我其实更喜欢看作者编者的主观感受,对于我来说,百度百科里随时可以搜索到的内容很难吸引我话时间去品读,但是太过主观的东西又容易引导大众的判断和情感走向。如何平衡好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确实是一门大学问,这本书甚至于这一类书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6/15页

《剑桥鲍勃·迪伦手册》读后感(篇七)

与前几年翻译出版的《老美国志异》一样,这本书并不适合刚开始接触迪伦以及西方流行文化的读者们,但是对于那些已经对迪伦以及其文化背景有了解的朋友们,这本书的多视角解读却能帮助这些读者更好的消化已有的知识。

笔者认为,了解迪伦单纯了解他的背景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为此去阅读大量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美学的论著(尤其是后现代主义美学)。迪伦的反复无常,“反英雄”甚至“反艺术”“去标签化”的态度,都值得那些真正的迪伦迷去放到一个美学的语境下探讨,而非仅仅是从其音乐性或文学性等单一方面进行狭隘的分析。

总之,这也许是我近几年读过迪伦研究著作中最出彩的一本,尽管并不适合所有人。

感谢豆瓣赠书!

7/15页

《剑桥鲍勃·迪伦手册》读后感(篇八)

人们承认迪伦是重要的文学艺术家,但他从未发表过一部重要的传统文学作品。 “仿佛砂纸会唱歌” 扭结缠绕,诱人的叙述跳跃、不明确的代词和悬而未决的结尾。 talking new York song to woody blowin in the wind masters of war a hard rain's a-gonna fall mr tambourine man like a rolling stone Don't Think Twice,It's All Right world gone wrong 什么是反叛精神?对战争、时代、奖项、歌迷,甚至是自己的歌曲,宁可改到面目全非、不讨好任何人,也要坚持质疑。对于宗教的,政治的,文化的,艺术的,意识形态的,成熟的,幼稚的,成功的,失败的,被吹捧的,不被理解的…总之,对于一切保持独立思考。

8/15页

《剑桥鲍勃·迪伦手册》读后感(篇九)

这是一本试图分析结构迪伦的作品,甚至可以被当作所谓“迪伦学”的教材来使用。但事实上,尽管迪伦不断在被定义,被解构,被贴上标签,却始终不能够被分析出结果或者说,他在不断地撕去那些标签,像落水后爬起的狗一样,甩干身上的毛。

他试图远离人们加给他的一切,远离政治,远离某种光环。他疯狂地写歌,是因为那是多么有乐趣的一件事,他急于表达,而那块领域却尚未有人涉足,可以随心所欲,这就是乐趣所在。

他在大众面前的局促不安,抽一下烟,眨眼,抿嘴,小动作不断,像是一个被老师们围住的孩子。而当他听到有些臆测的问题,他习惯性地反问,如果是你,会怎么认为,似乎在求教,却又让那人也充分体会到一种困境。他的敏锐的直觉与直接,让发布会充满笑声与火花。不过很明显,那不是他应该待的地方。只有舞台上,他才足够有力且真诚,让人不容怀疑。

就好像他一直以来在词作中所模仿致敬的兰波一样,鲍勃迪伦永远“生活在别处”。

9/15页

《剑桥鲍勃·迪伦手册》读后感(篇十)

看了绪论才发现这是一本偏专业的迪伦研究。对于读者有比较基础的几点要求。第一,大概知道迪伦的生平,不仅仅是发专辑的时间,还有其成长和发展的文化背景。第二,知道同时期的其他音乐人,因为文中提到许许多多有合作的人,帮助理解理解合作的基础和意义。第三,至少听过他代表性的专辑,在第二部分专辑介绍中,至少对那些歌有印象,才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加深理解。

因为专业性比较强,因此不好随意评价好坏,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本书可以作为阅读美国音乐发展类书籍的参考书籍,关于迪伦的部分,不管是前半部分学者的评论性文章,还是后半部分专辑的介绍文章,是能帮助理解的。

打算去看看其他与美国民谣相关的书籍,好好听听书里面介绍的标志性专辑,以及纪录片《I‘m not there》了解一下。同样这本书让我对他的巡演非常感兴趣,虽然已经不可追,但是请找视频来感受一下还是可以的。由于时间限制,研究迪伦并不是一个速成的课题,只能把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写到这里了。

10/15页

《剑桥鲍勃·迪伦手册》读后感(篇十一)

这是第二次参加豆瓣鉴书团了,这本书如果对欧美音乐圈和鲍勃迪伦本身没有一点了解的话,看起来还是有些吃力的。因为他涉及的创作和音乐,其实还是具有一定专业性的。

这本书我看了五天,还没看完,但能感受到,鲍勃迪伦,是一位极具才华,影响了整个欧美的歌手。他的词,写的确实非常好。很早之前,61公路是在我常听歌单的一员。这也是为什么他能拿到诺贝尔奖。

他在2016年将文学奖收入囊中。面对众人的质疑,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出回应——''鲍勃·迪伦在美式歌谣的传统下,创造了全新的诗意表达''。以一句话堵住悠悠众口,并且在颁奖词中,明确表示歌手和词曲作者来领取诺贝尔文学奖,不应该是令人惊讶之事。在过去,所有的诗歌都是用来演唱或配乐吟诵,诗人又被称为史诗吟诵者、民谣歌手和吟游诗人。淘出了诗歌中的金子。认为鲍勃是一位诗人,其音乐作品实际上是诗歌。

总之,这本书对人物的整体把控还是有的,但是如果不是特别感兴趣,读起来也没有很大的意义。

以上。

11/15页

《剑桥鲍勃·迪伦手册》读后感(篇十二)

我相信很多人一开始是听不下去Dylan,就像一开始喝不惯酒、后来却沉迷于酒精。

对于艺术家,一旦我们将其作品放入学术中进行讨论,艺术作品的内涵和外延固然被丰富和延伸了,但问题是,这还是作者的作品吗?我们相信,艺术作品一旦被发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和作者本人没有关系了,其将被放在大众的视野中被审视和解读。我们也相信,作者在作品中无意中流露的想法-其被解读后-可能是作者本人所无法接受的。这也正是钱钟书说的,觉得鸡蛋味道不错的话,也没必要认识一下老母鸡。

问题是,这样的审视、解读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Dylan的女友苏西曾出版过《放任自流的时光》,书里的Dylan,无论是不是作者一厢情愿的Dylan,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一旦将Dylan本人及其作品当作学术的素材,其过度解读和不知所谓的分析有些让人生厌。

当然,本书给我们提供了各种不同的视角,让我们多角度的理解学术眼光中的Dylan及其作品。Dylan作品的根在哪里、民谣传统中的Dylan和转变、学术视角下的Dylan经典作品的分析研究,解答了很多对于Dylan的疑惑。

不过有的地方翻译有点生硬,像肆意滑行的Dylan,让人不知所谓。老实说,放任自流的Dylan更符合我们对六七十年代的想象。

12/15页

《剑桥鲍勃·迪伦手册》读后感(篇十三)

翻开《导论》,其中对本书的定位竟是按教材来设计的。教材?上课用书?很开就意识到这本书跟我有距离,枯燥、严肃、太过学术而生畏。毕竟这之前,我只知道鲍勃·迪伦作为一名唱作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听过他的《答案在风中飘》《敲响天堂之门》,有点喜欢。这不是我以为的单纯的音乐欣赏课,也不是什么入门指南书,而是以鲍勃·迪伦的摇滚音乐为切入口,主要探讨他的唱作与美国传统、政治、宗教、性别之间隐含的关系的美国文化知识课。也因此,开始吃力的紧。

比如我还没有理解的盎格鲁-美利坚传统是什么,它怎么就变成了“一堆胖子”,供鲍勃·迪伦“吞吃和反刍”。作者好像一点也没有要反驳他剽窃的意思。甚至道出“所有艺术都是爱和偷窃。世界终归是这样,一如往常。”的某种真相。对比现如今不少人只为钱 “抄袭”“洗稿”的情况,不难怪被大众抨击为“无耻”、“有罪”。比如还没有理解经济“大衰退”和“嘻哈乐”有什么关系,就插进了时代的“滚雷秀”中,鲍勃和他的伙伴们好似龙王又风有水,各地散布极端天气,无不轰击政治、狂挽时间,追寻空气中仍弥漫革命气息的世界。

所幸还编者没有忽视鲍勃作为写歌人和表演者的主体性,只是这两篇放在第一部分的中间对我这种门外汉不够友好。所以建议还有跟我一样的同学,先读这两章,边听里面的歌曲边看歌词,有兴趣再进一步去了解他的政治诉求、宗教理念、女性主义的看法等等。

13/15页

《剑桥鲍勃·迪伦手册》读后感(篇十四)

看这本书之前,我对于鲍勃迪伦的印象只停留在一个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上。平时不多听民谣,更不要说很多大我好多岁的歌曲了(捂脸 所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边听鲍勃迪伦的音乐边看,居然发现有几首还蛮喜欢~

看导论的时候发现:

没有经历过那样的年代,所以即使书上这么讲,我也无法真正完全了解迪伦的嗓音在那个年代成为摇滚明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也许听众会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吧~(其实总觉得迪伦的嗓音听起来和桑田佳佑还是有点像哈哈哈哈

总体来说的话,这本书内容还是比较清晰的。即使是我一个对鲍勃迪伦没有什么了解的人看起来也不会觉得特别生涩。尤其是第一部分的【视角】那一章,虽然有种“盲人摸象”的感觉,但是看看不同角度专业人士对迪伦的分析也蛮有趣。

无论从哪个视角看迪伦,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就是迪伦是一个「善变的艺术家」。

本书第二部分【标志性专辑】部分我就没有什么发言权了,本身对这些专辑也没有很深的了解,甚至没有全都听过(捂脸 但是这些专辑背后的小故事也挺吸引人的~

14/15页

《剑桥鲍勃·迪伦手册》读后感(篇十五)

导论里说这本书是按照教材来设计的,意在丰富对迪伦作品的教学。这可能跟编者本身是学院英语系的教师有关系。他不希望人们过度看重迪伦的歌词,用新批评的方法,对迪伦作品进行脱离政治、历史、文化语境的解读。既然是丰富已有的教学,就不太适合还没有多少了解的读者入门。

这本书对我来说有点碎片化,读下来感觉把迪伦作为一个符号讲得比较多,一些历史政治方面的东西我不了解,就没大搞清楚迪伦在更大语境下的身份。但这本书还是从各个方面帮助拼凑了一下我心里迪伦的形象。我一开始对迪伦的印象,还是从老马丁那部纪录片来的,印象最深的是迪伦在一个商店前面,把牌子上的词重组,不停地讲不停地讲,让我觉得他就是一个诗人。

之前看《我不在那》,一点都不了解,云里雾里,看到卫肖演的“迪伦”在里面叫兰波也不知道这俩人有啥关系,书里很多次提到这部电影,讲了里面几部分对应的现实迪伦的某个阶段或者方面,比如迪伦受超现实主义诗歌的影响。讲得最多的应该是大魔王出演的那部分,迪伦从民谣转向摇滚,放弃抗议歌曲......打算重新看一下。说到放弃抗议歌曲,我记得迪伦在访谈里说,我的歌都是抗议歌曲,我做的一切都是在抗议,随便你说什么我都能抗议它。说到访谈,扯得有点远,鲍勃迪伦在访谈里特别有意思,书里也提到了,记者问迪伦怎么解释他自己的吸引力,迪伦问,对什么的吸引力?

我觉得这是本很不错的书。就算对迪伦没太多了解,还可以从后面专辑的部分开始看开始听。

15/15页

还剩12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